【討論】簡體與正體中文(7.13合幷相關)


Recommended Posts

  • 回覆 350
  • Created
  • 最後回覆

Top Posters In This Topic

繁體字以後會變世界遺產了吧

而我覺得中國字並沒有簡繁之分耶

只是官方語言的問題

向台灣有關政府公文學校機關公文都是用真正的繁體字

像 壹 貳 參 臺...

而像 台

政府好像稱它叫俗體字吧

很多字也因為方言被創造出來(還是原本就存在較少出現)

而我覺得台灣人用的字

意思分的比較清楚

很多字可以講出它原本的意義

因為畢竟大部分的字都傳了幾千年了

至於大陸那樣真的很難分 很難懂

台灣也越來越多人用一些大陸的簡體字了

我周圍的同學就很多人用

但我還是堅持一筆一畫寫完它

就是堅持傳統美

不然真的會變世界文化遺產了0_o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覺得兩種字體沒有什麼高低等級之分,

而是在不同的環境、文化、歷史發展演變而成。

偷懶的我再寫筆記、寫信時是簡字愛用者,但是我還是支持繁體才是正統,因為幾千年來一直是這樣子。

在這裡,我有一些問題要請問對岸的同學。

1.你們是怎麼用簡體字解釋六書的?

2.你們的書法是使用繁體還是簡體?如果是繁體,有沒有什麼障礙?如果是簡體,你們要怎麼看待古代那些名家的作品?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覺得兩種字體沒有什麼高低等級之分,

而是在不同的環境、文化、歷史發展演變而成。

偷懶的我再寫筆記、寫信時是簡字愛用者,但是我還是支持繁體才是正統,因為幾千年來一直是這樣子。

在這裡,我有一些問題要請問對岸的同學。

1.你們是怎麼用簡體字解釋六書的?

2.你們的書法是使用繁體還是簡體?如果是繁體,有沒有什麼障礙?如果是簡體,你們要怎麼看待古代那些名家的作品?

“六书”是后人根据已有的汉字结构,分析归纳出来的汉字构造理论,并不是先有“六书”,尔后才据此创造了汉字。东汉的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成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六书”中的指事、象形、形声、会意是造字法则,转注、假借是用字方法。指事字,是用象征性符号或者在象形字上加指示性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方法,所表示的一般是抽象概念。如“上”字,在甲骨文里是上面一短横,下面一长横,长横代表水平线,上面的短横是指示性符号,表示位置在水平线以上。“本”字,在象形字“木”字的下面打一小横来指出树根的所在;“刃”字,在“刀”字上加一点,指出刀锋所在。指事字在汉字中数量较少。象形字,是描摹实物形象的一种造字方法,所表示的一般是常见的事物。如“日”“月”“水”“木”“网”等。形声字,是用表示意义的符号和表示读音的符号组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方法。如“材”字,“木”为意符,“才”为声符;“鸠”字,“九”为声符,“鸟”为意符;“驾”,“加”为声符,“马”为意符。在汉字中,形声的造字功能最强,据有关统计,在甲骨文字里,形声字只占20%,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形声字所占比例达到82%,而清代康熙年间编纂的《康熙字典》形声字占90%。会意字,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方法。如“采”字,是“爪”(手)在“木”(树)上,表示采摘;“众”字,是三个“人”字组合在一起,表示人数众多。会意字数量也不多。

一般年纪大点的写书法用的是繁体``但现在学书法,都在学写简体书法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因為我的智力薄弱...原諒我提ㄧ些我一直想不透的問題)

你們用過毛筆寫簡體字?→字打太慢了 不好意思 問題重複

淘汰?跟刪除不一樣嗎?

簡體字符合六書嗎?→字打太慢了 不好意思 問題重複

行書的簡體沒有固定形式吧?

你們一定要這麼長篇大論嗎= =?而且我沒辦法轉繁體 快哭了...(看不懂)

說被共產黨洗腦 確實不恰當

難道替文字分等級 就恰當了?

啊我在抄東西的時候也是會也簡體啦!不過被糾正...那是錯誤的簡體(汗)

(我覺得 對岸了的人類好團結阿...。)

就個人的感覺 我快瘋了 但是 我真的不希望繁體消失

 文字的美 怎麼會敗在方便的手下 文盲的腳下...。

(我是聽說一開始是為了文盲...我才這樣說的

 我不是說所有人...但是 文盲好像沒有變少?)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個人覺得啊,我們雖然用的是簡字,但我們也不會丟棄繁體字的,如果大家可以到對岸來看看的話,你就會發現,大陸人大多可以直接看懂繁體字,而且很多商家也用繁體,可能是覺得比較正規吧,繁體漢字是中華文化的精神所在,我們不應丟掉的,我覺得要決定是用簡字還是用繁字,還是讓歷史來選擇吧,但不管選擇哪一種,另一中都不應被拋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大家想想" 愛 "這個字,

寫成簡體的話就沒有" 心 "的那部份了,

大家能想像所有的愛都沒有放心進去,

那會發生什麼事情?

如果爸媽愛你只用錢,

朋友愛你只用物質,

情人愛你只是為了體面,

人不就成了動物了嗎?

所以少了個"心",

一個字的涵義就有點被剝奪囉!

既然如此,

我覺得" 字 "這種東西,

是要能完全表達出寫字的人的心意的,

而不是要求簡單或困難,

最重要的是要能夠表達出每個字的涵義,

這才是文字與文化的精髓。(L)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也觉的文字没有什么高等低等之分,如果一方一定要同化另一方,至少在文字上,我个人觉的这是一种文化入侵.应该没有必要追究到文字的发展史吧?一切顺其自然就好了,就象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生活习惯一样.我个人是觉的繁体字比较顺眼啦,简体字相对容易书写.(大家别丢我鸡蛋哦)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算了吧

这种帖子都不知道传了多少遍了

看就烦透了

个个都成造字专家了

看一篇文章是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研究他的构造然后才懂得他的意思

好像为了表达你对父母的爱一定要 把一颗心画上才能表达

等你父母说 是你脑子产生这个想法 再把脑画上

那为什么不干脆用图来表示

我不是有意要批评上面那位同学 目的是要说明一个普遍的现象

就是很多人离开了文字的本意 他是一种符号 其用途是 记事交流

再说到造成文化断层问题 那我觉得白话文的使用比文字结构改革带来的文化断层更大

简繁之间只要字直接转换就可以了 可是白话文和古文的语法上的差别就很大了

而且很多词语的意思也变化很多 比如古文当中 妻子 指妻子 和子女

可是现在就只指妻子 还有其他的一些词完全南辕北辙

有人说一定要用那个时候文字才能读出它的味道,那我觉得直接看故迹最好了。

隶书和篆体字其实相差也蛮大的 比如说有人用隶书写了一句

给我留两颗糖 另外一个人用篆体把前面那个人写的抄下来

到第三个人看到的时候 他不懂隶书 懂篆体字

那么他会不会把糖想象成肉 或者上其他的什么东西

再接下来就是有人说正体字上老祖宗的东西 正统 所以应该使用正体字

这个我觉得不能把它作为原因 咱们老祖宗的东西多了 科举考试 八股文

裹小脚等等 是不是都要也一定要继承 再就是古文有很多非常优美的地方

应该说他的美学价值比现在的白话文好像要高点 古代的诗词歌赋

用白话文怎么能写得出来 如果要说维持这个美的东西

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废掉现在的白话文 回去使用古代的文法

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不要再讨论下去了

一点意思都没有 说来说去就那两个观点

又提不出什么新意 不过如果只是想灌灌水玩

那就算了 不过最好注明 免得后面的人浪费时间来读一些没用的文字

真的我都快想跪下来求大家了 开阔点新的视野 讨论点新东西 好多版上都在讨论这个问题都在重复别人已经提过N遍的观点 真是无聊透顶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有些大陸朋友會在這裡使用繁體字(台灣官方好像稱正體字

可是有些很明顯是從簡體翻過來的錯字(我簡體字大概都直接閱讀)

大陸朋友知道嗎?

簡體→繁體(正體)

发→髮、發

法→法(一樣)

出→出、齣

么→么、麼

家→家、傢

只→只、隻

了、瞭→了、瞭(一樣)

胁→脅(不是脇)

面→面、麵

制→制、製

产→產(不是産)

于→于、於

回→回(一樣)(不是囬)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訪客
這個主題現在已關閉,不能再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