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中國解放軍統一討論串


Recommended Posts

  • 回覆 921
  • Created
  • 最後回覆

Top Posters In This Topic

中共導彈發展與可能運用之研析

(來源:空軍學術月刊)

陸軍上校 田俊儒

--------------------------------------------------------------------------------

提要

一、陳總統在2003年11月30日公布,共軍在中國東南沿海部署的戰術性彈道飛彈數目已超過四百多枚,顯示中共在台海對岸部署大量的中短程彈道飛彈已對台海安全構成嚴重威脅。此外,中共不但在飛彈的數量持續進行增加中,近年來其為因應現代化戰爭之需要,在現代化軍事武器及科技方面做了相當廣泛的努力。

二、在中共持續增加軍費、擴充軍備外,其中最重要的是導彈的研發工作,其已有能力製造短、中、長程、戰術及戰略導彈,並且編配其二砲部隊,發展以彈道導彈及巡弋導彈為核心的遠程精確打擊戰力,將嚴重對我形成威脅。

三、在導彈戰術上的應用,中共因應高科技局部戰爭,以導彈試射宣揚攻擊能力,突顯不對稱作戰優勢,並運用小型核彈頭增強導彈威嚇,以符合中共「質量建軍、打贏高科技局部戰爭」,更是執行「核武威懾」、「信息戰」等制點或點穴戰術的最佳武器。未來的核武戰略本質,核威懾戰略的價值對抗,最主要是針對在台海衝突中,遏止美國等強權干預的最佳武器,使得華府在台海發生危機期間,其介入與否的考量因素更加複雜而延誤決策時機。

四、中共信息戰理論研究除了已應用到國家戰略、政治戰略、軍事戰略等戰略層次外,在戰術戰法上亦應用此於情報戰、電子對抗、電腦對抗、心理戰等領域上。包括電子干擾、電腦病毒等軟殺武器所執行「精確式」與「制點式」之攻擊戰術與應用硬殺武器如導彈等所謂「先發制人」與「奇襲」之攻擊戰術。而這些武器的特點都具有制一點而癱瘓其全部之特性,值得吾人重視與警惕。

五、在我「止戰而不懼戰,備戰而不求戰」的態度下面臨中共軍事擴張戰略之軌跡,及其尚未承諾放棄以武力犯台之際,導彈無疑為其威嚇臺灣甚至癱瘓臺灣的主要武器。因此面對此嚴峻威脅,首要之重,我國人更應居安思危、莊敬自強以及凝聚向心力,並且積極研究與發展反制手段並吸取外國科技新知,並強化野戰防空能力,以「止戰而不懼戰,備戰而不求戰」的態度來達到「防衛固守、有效嚇阻」之目的,使其不敢輕易越雷池一步。

前言

陳總統在2003年11月30日公布,共軍在中國東南沿海部署的戰術性彈道飛彈數目已達到近五百枚的數量{1},顯示中共在台海對岸部署的大量中短程彈道飛彈已對台海安全構成嚴重威脅。中共除了使用「有限性嚇阻」的戰術{2}來逐年增加飛彈部署的數量之外,中共也積極改良飛彈性能。近年來中共為因應現代化戰爭之需要,在軍事武器及現代化武器、科技方面做了相當廣泛的努力。中共認為:「沒有軍事科技,就沒有國防;沒有國防,就沒有國家。」故除了積極組建一支三軍的快速反應部隊,以隨時向外展示其人民解放軍的強大戰力外,更嚴格要求共軍的現代化{3}。

反飛彈、要和平,這是身在台灣之人民的共同心聲{4},因此台灣人民自有經由各種管道來表達反中國飛彈的權利,並將此議題賦予「國際化」,透過友邦會員向聯合國請求來重視此情況,但是卻往往被常任理事國的中共給阻撓、施壓,導致聯合國無法正視此問題的嚴重性。因此在面對飛彈的威脅,許多人即提出許多積極的應對方案,例如傳統基金會資深研究員譚慎格所提出的「台灣必須掌握真正的國防需求」中所提到,其認為台海防衛的真正優先考量第一是飛彈防禦,第二是指C4ISR的能力,第三是指硬體基礎建設{5}。

本文即是針對飛彈防禦之議題背景———中共導彈的發展與運用來進行研究,其目的是希望能讓國人瞭解在中共尚未承諾放棄以武力犯台之際,導彈就是執行「核武威懾」、「信息戰」等制點或點穴戰術的最佳武器{6},其無疑為威嚇臺灣甚至癱瘓臺灣最重要的武器。因此在面對中共軍事威脅日益加重,以及其秉持著不放棄武力進行侵犯台灣野心下,身在台灣的人民必須體認到一個事實:由於兩岸的交流密切,已使得很多國人同胞喪失了敵我意識。因此本文對於中共導彈的發展與運用進行研究,不但有助於我們了解中共對台的威脅程度,以及提醒國人「居安思危」的觀念,並可作為後續擬定作戰方針之參考,採取積極的防制作為,達到「知彼知己,百戰百勝」,以及「防衛固守、有效嚇阻」之目的,使其不敢輕易越雷池一步。

中共導彈發展概論

導彈簡單的說就是依靠自身動力裝置推進、由制導系統導引、控制其飛行路線並導向目標的武器。按作戰使用來分,導彈可分為戰略導彈及戰術導彈。前者用於打擊戰略目標射程在1,000公里以上,後者用於直接支援戰場作戰,打擊戰役戰術縱深內目標,射程在1,000公里以內。若按其發射地點和所攻擊的目標位置來區分,又可分為地地導彈、地(艦)空導彈、空空導彈、空地(艦)導彈、艦艦導彈、潛地導彈、岸艦導彈、反彈道導彈(反導導彈,用於攔截敵方遠程彈道導彈的)、反雷達導彈(反輻射導彈)。此外按其飛行方式可分為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在大氣層內以巡航狀態飛行者稱為巡航導彈,穿出稠密的大氣層且按自由拋物體彈道飛行者稱為彈道導彈{7}。

歷史上有許多導彈參與實際戰役且立有卓著戰功的例子,除了早期英阿福克蘭戰役中阿根廷所用於重創英海軍的飛魚導彈外,當然還包括最著名也較為近期的飛彈,其為美國於波灣戰爭中所使用的戰斧巡弋飛彈以及用於攔截伊拉克飛毛腿飛彈的愛國者飛彈等,後者即屬於地空導彈其中之一{8}。

中共導彈之發展,對我威脅最大者,莫過於各式戰略、戰術彈道導彈以及其可執行「點穴」攻擊的殺手———巡弋導彈。自90年代開始,中共積極從事彈道導彈的研發工作,迄今已有能力製造短、中、長程、戰術及戰略導彈,並且編配其二砲部隊,在台灣對岸部署了超過四百枚中、短程戰術導彈;中共另一攻擊性武器的發展重點巡弋導彈{9},其配備有陸射、艦射、空射等多型式,其打擊誤差不超過5公尺,其最大射程約兩千公里,採用了地圖匹配、地形匹配、慣性導引、衛星定位等先進技術,最低飛行高度約20公尺,不但具有全天候作戰能力,並且可攜帶各種核子、生物、化學和傳統等多種彈頭{10}。中共積極研發導彈,不僅是台灣國防安全威脅之所在,亦將會引起亞洲周邊國家的軍備競賽,破壞地區的穩定與和平。

一、中共彈道導彈之類型與發展現況

依「中國發射科技研究院」的定義,中共之彈道導彈大致可分為三類:戰術導彈的射程在10至300公里之間(如東風11型導彈);戰役(區)導彈的射程在300至1,000公里之間(如東風15型導彈);而戰略導彈的射程在1,000至2,000公里之間(如東風21型導彈){11}。

綜合中共目前地對地導彈發展現況,既有的東風2型準中程導彈、東風3型長程導彈、東風4型洲際導彈及中共近期已研發成功「M族」戰術導彈,目前發展的計有M-9、M-11、M-18等型別。中共現役或研發之導彈如表1所示,此外各種類型彈道導彈的射程與投射系統可由表2得知{12}{13},圖3-1則為中共各式導彈規格{14}。

解放軍二砲部隊,在1996年3月間,以台海南北兩個水域為目標,進行軍事演習,包括發射彈道導彈到台灣附近海域,其所試射之導彈即是4枚東風15型短程彈道導彈。

目前中國現有短、中、長程、洲際彈道導彈約近四百多枚,其中東風15型在台海對岸已部署至少兩百枚以上,另有東風11型也約略為五十枚,兩者約略合計將近三百枚,至公元2005年可能增加到超過五百枚以上,對台灣所構成之威脅將與日俱增{15}。

東風11型(M-11)、東風15型(M-9)機動短程彈道導彈,射程各為300公里和600公里,其精準度不斷提高,可直接攻擊台灣重要的政治、經濟和軍事設施,此外若再配合即將研究完成之陸攻巡弋導彈(LACM),對台灣發動多波次、多方向之飽和攻擊,將是武力侵台威脅最嚴重的行動{16}。

圖2至圖4依次為:東風15型(M-9)、東風11型(M-11)戰術導彈和東風五型戰略導彈{17}。解放軍二砲部隊在最近10年擴增規模,其中包括了大幅增加前兩種導彈來對付台灣,以及後一種導彈以對付美國。

近年來中共為因應現代化戰爭之需要,積極研發以巡弋導彈為核心的遠程精確打擊戰力,巡弋導彈是指主要以巡航狀態在大氣層內飛行的有翼導彈,巡弋導彈可以從陸上、空中、海上和水下發射,能在稠密大氣層內沿預定航跡飛行,具有全天候作戰能力,並且可攜帶各種核子、生物、化學和傳統等多種彈頭的精確導引武器。其中「巡弋」是指飛行器的一種飛行狀態,此時發動機的推力、啟動升力分別與空氣阻力、飛行器重量相當,飛行器在近似於均速、等高的狀態飛行{18}。巡弋導彈具有以下的優點{19}:

(一)巡弋導彈比彈道導彈精密。

(二)發射準備時間較少,且可以精確地瞄準攻擊目標。

(三)發射所需的工作量、基本設施與人員需求比較低。

(四)價格是同射程短程彈道導彈的1/4~1/10。

(五)由於巡弋導彈可精確地攻擊目標,巡弋導彈比彈道導彈適合投送生化武器,以避免不必要的傷亡。

(六)能夠隱匿發射地點。

(七)能夠從許多方向攻擊目標。

在面對巡弋飛彈之攻擊,其防禦的挑戰性則可歸納以下幾點:

(一)雷達截面積小(敵國需投入非常大資金研製匿蹤外形,但初步必然會使用吸波材料以降低反射波強度。)

(二)地面雜波多。

(三)巡弋導彈可利用地形遮蔽與雷達盲區。

(四)紅外線訊跡弱(超音速突防時訊跡很強)。

(五)敵我識別困難。

(六)難以及時接戰。

(七)研製、部署符合成本效益的攔截彈。

中共巡弋導彈的發展,早期是由海鷹機電技術研究院(即是位於北京西南部的中國航天機電集團之第三研究院)負責研究巡弋導彈。1977年開始研發X-600,1980年初期開始技術攻關;海鷹機電技術研究院與武漢的華中工學院(今華中理工大學)合作研究等高線匹配導引技術。1980年代中期成立8359研究所與中國巡弋導彈研究院,到了1980年代末期已由飛機搭載試飛成功等高線匹配導引技術,另外也具備小型渦噴發動機技術{20}。

長風一號導彈是解放軍二砲部隊裝備的首種巡弋導彈,其在90年代初期即研發成功。1991年波灣戰爭之後,中國大陸軍方認為巡弋導彈重要性大為提高,於是大力的研製與投產。外形近似Kh-65SE、射程600km的攻地型巡弋導彈(此導彈為模仿蘇俄Kh-65SE導彈衍生而來,本文暫稱其為紅鳥一型巡弋導彈)在1992年服役。射程1,500~2,000km的紅鳥二型在1996年服役。在2000年初的時候,中國大陸可能正在研製射程2,500km的紅鳥三型。以色列是中共電戰科技最重要的技術支援之一{21},其GPS慣性導航、末段影像尋標器與穿山甲彈技術等,都可能有以色列的技術支援。

2001年10月6日,保守立場的美國華盛頓時報引述美國情報官員說:中國大陸首次試射空對地巡弋導彈成功。該彈可能是紅鳥系列或是長風系列,彈頭500kg,射程不詳,具備包括視訊傳輸導引系統(TV)在內的精密導引{22}。

2001年9月18~19日在德國斯圖嘉舉行的陀螺儀技術年會有中國、美國、俄國、德國、英國、奧地利、烏克蘭、紐西蘭與日本的學者專家參加。中國大陸與會學者提出三篇論文主題分別是:「以矽為基礎的新式雙軸微機械陀螺儀」、「三種閉路式微機械陀螺儀開發」以及「低成本實用全數位化開路式光纖陀螺儀」。可見中國大陸在慣性導航方面的努力看來相當大,也有一定的世界水準{23}。

根據現今所知,中共已經部署或正在發展的巡弋導彈其型式要遠比其自行研發的型式更為多樣,其中包括艦射式、陸射式、空射式和潛射式等多方位的巡弋導彈,美國國防部於最近指出,中共在空射式巡弋導彈進行作戰行動部署的公元2000年之後,首批陸射式的巡弋導彈,也將準備服役於部隊中。

對於中共巡弋導彈的發展,表3是根據多方資料所判斷中共攻地巡弋導彈之數據{24},其受限於目前並無詳細的資料可供參考,表中大部分參數乃是根據相關導彈所作的推測。

三、中共導彈未來發展趨勢

中共導彈未來發展之趨勢有三個主要方向:

(一)精密長程彈道導彈改良:

如前所述,中共彈道導彈發展30年以來,其機動性、準確性、穿透性越來越高,射程也包含至美國,不僅對臺灣造成威脅,更是讓美有所畏懼的武器之一。其中彈道導彈具有以下特點{25},未來是最有可能用於併吞臺灣的戰鬥上:

{一}己方損失小

{二}心理威脅大

{三}侵略性低

{四}戰略彈性大

(二)發展精密巡弋導彈:

中共目前全力發展巡弋導彈,其中有三個主要因素:

{一}中共可以取得俄國與美國GPS導航衛星群之訊號,使得原本用於海戰之巡弋導彈有陸地攻擊的可能。

{二}中共自俄國及西方取得發展巡弋導彈的技術,據分析家指出,中共至2005年可能具備2,000km巡弋導彈陸攻能力{26}。

{三}中共目前致力發展自己的衛星定位系統,除增進偵查與標定能力,並使其巡弋導彈系統不依賴外國資源以獲得導引資訊。

而未來巡弋導彈發展的要點將是:

{一}提高飛行速率,甚至到5馬赫以上的高超音速。提高飛行速率不僅是為了增加突防能力,而且是要縮短飛行時間以減少慣導系統的誤差,以便末端導引的負擔較輕,可以使用比較低廉的技術。

{二}具備匿蹤性能。

{三}提高命中精度。

{四}增加射程。

{五}縮短任務規劃時間、可在中途變更任務、不同導彈之間可協調攻擊。

{六}使用集束彈藥等針對目標特性的彈藥。

(三)發展「點穴戰爭」的戰法:

點穴戰爭主要的對象是敵人的作戰指揮管制中心、交通金融系統、人造衛星及通訊網路等,此戰略乃師法孫子兵法,採「不對稱戰爭」,可以針對美國軍方最弱的一環予以打擊,包括資訊(信息)戰、反衛星武器、精密的導彈和巡航導彈等戰術戰法{27}。

中共導彈戰術運用

中共國家軍事戰略之演變,已從傳統的善用中共遼闊幅員與龐大人力的「人民戰爭」、「現代條件下的人民戰爭」演進至「高科技下的局部戰爭」{28}。所謂的局部戰爭意指衝突發生的地理範圍及追求之政治目的範圍,與人民戰爭不同的是軍隊在局部戰爭中的目的不在殲滅或逐出敵人,而是經由局部的軍事行動宣示自己的立場及意願,或是讓敵人學到教訓、在政治或心理上製造衝擊的效果{29}。中共戰略家定義出局部戰爭的五種型態:小規模邊界衝突、領海與島嶼爭議、空中突襲、抵禦局部的領土侵佔以及懲罰性的反制攻擊{30}。為了打贏「高科技下的局部戰爭」,中共不斷追求科技與國防的現代化,並且積極發展「核武威懾」、「信息戰」等戰術,「高科技下的局部戰爭」的特色為節奏快、近程短,火力密集且消耗量大,在巨大的戰爭消耗與經濟的承受壓力下,有必要在極短的時間與極小的傷亡達成作戰任務,而導彈就是中共「質量建軍、打贏高科技局部戰爭」的高科技產物{31}。

一、中共之核武戰略

受到波斯灣戰爭之影響,中共確認了「高科技下的局部戰爭」之建軍方向和戰略,故在邁向未來的核武威懾戰略中,解放軍對核子武器導彈的發展,亦開始朝向核武反擊、核武器的控制和指揮、核武器的存活性和防衛等方向發展,尤其,新一代的各類型導彈,要達到機動性、存活性與多樣化的戰略目標,使得中共在核子報復的攻擊更具有威懾作用,以符合中共未來的核武戰略本質{32}。

(一)中共核武威懾本質

「價值對抗」(countervalue)概念,可適於用來解析中共核威懾戰略的本質。所謂的價值對抗,是指將核武器的主要打擊目標,定為對手國的人口聚居地或工業地帶,使雙方的人口與工業中心相互成為質押品{33}。

就中共的實際核戰力觀察,其核武器無論是就數量或精度而言,若將目標設定為假想敵的核基地等軍事目標,所具備的有效殺傷力相當有限,威懾的效力甚微。若選擇假想敵的城市、工業中心等大面積且防護力較弱的目標,其有效殺傷力將大為提高,相對威懾力也將大為提升,對中共而言此乃較具成本效益、相當合理的選擇方案。而核威懾戰略的價值對抗,最主要是針對在台海衝突中,遏止強權干預的最佳武器(尤其是美國),可以達到威懾效果,使得華府在台海發生危機期間,其介入與否的考量因素更加複雜而延誤決策時機{34}。(二)中共核武戰略思想之發展

中共的核武戰略思想可分為三個階段{35}:

{一}簡單核子威懾階段(1964~1984):此階段的戰略思想特點是在雙方對峙時,以極其有限的核子武器使對手明白,如果對方首先使用核子武器對中國大陸實施攻擊,使用者自己將會受到同樣的回擊威脅。中共雖揚言不會首先使用核子武器,然而,當中國大陸受到敵方的核子攻擊時,中共將會不擇手段,將原子彈送達到對方人口密集區爆炸,使對方不敢輕舉妄動的對中國大陸使用核子武器攻擊。

{二}實用核子威懾階段(1984~2000):此階段的核武戰略思想主要在於下列四點:核子防禦而非核子進攻;對敵人進行核威懾的思想;在遭受核子攻擊時對敵人實施核子報復;核子反擊時有效地摧毀敵人。

{三}主動核子威懾階段(2000~):此階段的核武戰略思想則包括以下幾個方向之內容:確保國家安全和利益,成為中共國家戰略思想的最重要原則;被動核子威懾的思想讓位於在一定條件下的主動核子威懾思想;有限核子報復的思想讓位於全面核子報復的思想;單一層次核威懾讓位於多層次核子威懾;不懼怕核子戰爭的戰略思想。

(三)中共核武戰略政策

若除去階段性的思考來論述中共其所發展核武戰略,則可以嚇阻政策、發展政策、部署政策和運用政策等四個面向來闡述{36}:

{一}嚇阻政策:此政策包含三個原則,是有能力進行核武報復攻擊,以保障國家安全;是以報復作威脅達到嚇阻的效果;是保持不確定性,此即是對於中共會使用何種程度的報復是模糊的。

{二}發展政策:此有五個主要原則,是發展多種核武器系統而不追求高產量;是發展三合一的戰略武力;是高輻射武器之發展;是戰術核武性能之發展;是生存力及穿透力之加強。

{三}部署政策:北京命令所有戰略性武器必須符合隱密性及分散性之原則,在此之下,中共的核武部署之戰略有以下之特點,是隱密性,即是力求導彈能裝備於「海底或洞穴」之中;是隨時警戒和待命之機動原則;是游擊戰術,即迅速移動和發射之要求;是強調防禦方法,以減少核武器的戰略武力之損害。

{四}運用政策:是不首先使用核武;是集中指揮;是區域目標論,即是以攻擊軟性目標為主之理論;是無預警發射,此即言中共在偵測到即將來臨的侵襲時,即會予以還擊,而非是等敵彈爆炸才行動;是拒絕「外科手術」,即一旦中共遭受核子的「外科手術」加諸於其戰略要點,其將會竭盡所能實施還擊。

二、中共導彈運用策略

(一)以導彈因應高科技局部戰爭

「高科技下的局部戰爭」其特色為節奏快、近程短、火力密集且消耗量大。第四次中東戰爭打了八十天,消耗達一百億美元;波灣戰爭中,美國空軍因作戰時程短,其投彈總噸數只為韓戰約七分之一、越戰的百分之一,但平均每月之投彈噸數為韓戰的三倍半。因此,在如此巨大的戰爭消耗與經濟的承受壓力下,有必要在極短的時間與極小的傷亡達成作戰任務。其中導彈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37}。

尤其中共目前已有少量的短程反艦空射巡弋導彈,此種較現代化的巡弋導彈與傳統型的導彈,最大的差別是,傳統型地對地導彈是採陸基發射為主,而巡弋導彈則可由陸基發射、空射、艦射、甚至可由潛艦的魚雷管進行發射,其任務的部署彈性較高。根據軍事平衡(The Military Balance)的記載:中共海軍航空隊現有7架轟六型、9架轟六D型,配備有2枚YJ反艦空射巡弋導彈;中共空軍空對地導彈中有YJ-1/2,C-801/802,YJ-6C/C-601,C-601次音速空射巡弋導彈{38}。預期未來共軍將擁有更多的巡弋導彈,其戰略價值已對我構成威脅。

(二)以導彈試射宣揚攻擊能力

中共不斷在台海進行導彈演習,以導彈試射宣揚其攻擊能力,可以明顯看出他們確實有能力以彈道導彈攻擊台灣本島。加上在「打贏高科技下的局部戰爭」的指導原則下,未來對台作戰方式,中共最想優先摧毀的是台灣神經中樞及預警系統,讓台灣的軍隊就像在波灣戰爭中,遭受盟軍攻擊的伊拉克部隊一樣,沒有眼睛、耳朵及頭腦{39}。目前中共在導彈科技方面已經具有一個穩定的發射與命中水準,發射高爆彈頭的測試也已經完成,現今中共測試的是,可以裝載特殊彈頭的M-11戰術導彈,此非傳統武器已部分配屬軍區作為戰場制壓之火力。中共極力發展導彈不僅因其作戰機動能力強,且能提升其突擊能力,使其攻擊更具有威懾作用{40}。

(三)以導彈凸顯不對稱作戰優勢

中共以其累積之科技基礎與資源,配合本身所據地緣戰略之利,發展出與敵人不對稱的能力,諸如巡弋導彈與短程戰術導彈等。中共為了突顯本身之優勢科技與軍力投射,施加於尚無具體能力有效防禦的國家,將會對台灣的安全帶來嚴重的危害。

中共未來對台之軍事作戰,預判其將師法美國於波灣戰爭與歷次對付伊拉克的方式,藉由核威懾作用,運用其巡弋導彈之攻擊,成功的控制伊拉克威脅使用生化武器之企圖,使戰爭規模獲得控制而能有效的實行並達成其局部戰爭之目標。預判中共未來在對台作戰之階段性升高的戰役中,其將一方面利用戰略核武以嚇阻他國之可能干預;另一方面將同時善用其M-9與M-11短程陸基機動式戰術導彈,與新研製之陸基型巡弋導彈之特性,對台灣之指、管、通、情中心、機場、海軍基地,進行高密度攻擊。導彈的優勢作為,對中共而言其可發揮所謂「不對稱作戰」之力量,而不需要花費龐大的經費來建造航空母艦戰鬥群,亦可發揮長程之軍力投射能力,與發揮戰略性之打擊效果{41}。

尤其巡弋導彈於中共對台空權爭奪戰之空中戰役開展之初期,其打擊效果將會特別顯著,在對事先規劃好的目標如台灣的指、管、通、情與管制中心、防空設施與軍事基地進行攻擊後,可為大規模的有人操作飛機,創造後續更有利與更安全的作戰環境,無須冒飛機折損與飛行員傷亡之風險,且不受天候影響。甚至,可利用各項發射巡弋導彈之平台,例如:空載、艦載與潛射等方式增加對敵威嚇之力,無須透過部隊之前進部署,即可採取攻勢之作為對戰區之軍事作戰與行戰略性之打擊,將發揮極大的助益,甚而達到其在政治所欲求的目標。

(四)運用小型核彈頭增強導彈威懾

核子武器巨大的毀傷力,是人所皆知的,以一枚百萬噸級的氫彈若使用於戰場上,其燬傷破壞的範圍,縱深可達五百公里{42},故任何一個國家政權只要擁有戰備化的核武且具備戰場存活性高的載具,即可產生足夠的威懾力,以戰止戰,甚至不戰而屈人之兵。超級氫彈和制式核彈或許因燬傷力過大,中共應用在台澎地區的機率較小,但小型化之後的核彈因爆炸當量已從數百萬噸遽減至千噸以下甚至百噸左右,其殺傷範圍已濃縮到純粹的軍事目標,再加上小型化的核彈幾乎可以使用任何載具攜行運至目標引爆,更增加了小型核武的戰場可信度{43}。

千噸級以下的小型核彈,除了引誘中共在戰役及戰鬥層次的作戰型態外,以非殺傷性的核爆電磁脈衝,來癱瘓對方指管通情為手段的局部戰爭,亦有可能發生在台海之間。一般核武使用於戰場的效應,概分為:高溫火球、高壓震波、瞬間輻射、放射落塵及電磁脈衝。前四項對人員可造成大量的殺傷,只有電磁脈衝毀壞電子裝備而不傷人{44}。尤其,在邁向21世紀的資訊時代中,先進國家的日常生活已脫離不開電子資料與電子通訊,而對於現代化的武裝部隊而言,指管通情的資訊電子數位化,已是必備的作戰型態,未來作戰的主導樣式,必將是信息技術的應用。而小型核彈所產生的核爆磁脈衝,若在地面引爆,其距引爆點七公里以內的致命範圍,所產生的電磁脈衝電場強度,也高達每米一干五百伏特。所有的積體電路、半導體元件及電晶體所組合的電子裝備,均因瞬間超載短路,造成毀滅性的破壞,即使精密電子裝備經電磁防護罩加固後,亦因強大電場干擾而暫時失真失效{45}。故核爆電磁脈衝震撼性的衝擊,將帶給電子裝備的巨大破壞,在下一世紀高科技條件下的癱瘓戰,將有可能是一項決定勝負關鍵的利器,我方應加強資訊戰鬥中反電磁脈衝的研析與電子裝備加固防護的研製。

三、中共導彈對我之攻擊方式與威脅

(一)中共導彈之部署

中共於1950年在前蘇聯的援助下,開始著手短程火箭和導彈的研究,逐年在「中」蘇各項技術協訂的支援,與延攬海外傑出科學家共襄參與下,使中共在製造技術與設備上,逐年獲得成長,並仿製出東風與M族系列戰略、戰術彈道導彈,1966年中共正式宣布成立戰略導彈部隊—「二砲部隊」,二砲部隊自成立已來,長期駐守偏僻山區,以確保其隱蔽及保密。1985年中共精簡整編,裁減百萬大軍,唯獨對二砲兵種,不但不予以裁減,且擴大至與中共陸海空軍平行之一個軍種,可見中共對以彈道導彈及巡弋導彈為核心的遠程精確打擊戰力之重視{46}。

近來大陸經濟逐漸發達,連帶帶動境內鐵公路等交通運輸建設快速發展,使其機動性大幅提高,也提供共軍部隊可以快速移防的有利條件。永安就有鷹廈鐵路、205國道、305省道貫穿境內,目前永安到泉州、龍岩的高速公路也在規畫建設中。四通八達的交通,可使一整個導彈旅在2~3天內沿著高速公路前進或移動部署數百公里遠{47},這使得其飛彈部署地方可以靈活的變換,因此可以迴避偵察。

中共戰術導彈之作戰部屬原則,係按「縱深梯次,疏散隱蔽,嚴密偽裝」方式部署於戰場縱深陣地內。依軍事家雜誌的資料,中共導彈之部署如圖5所示{48},表4為中共戰略、戰術導彈部署之狀況統計{49}{50}{51}。其導彈射程所涵蓋之範圍,包括東亞、東南亞、俄羅斯、澳洲、紐西蘭、非洲各國,甚至可達部分美洲及西歐一帶{52}。

(二)中共導彈對我之攻擊能力

在未來台海發生衝突時,中共可能在第一波的攻擊使用中、短程彈道飛彈系統,其中包括了中共M族戰術導彈,其攻擊能力如下:

{一}攜帶五百公斤傳統彈頭:可攻擊大型目標,如機場、港口、重兵集團、裝甲集群等,以爆炸威力及爆震波破壞設施及戰機。

{二}攜帶五百公斤化學彈頭:可攻擊機場、港口、重兵集團、裝甲集群,以化學戰劑殺傷人員。

由於M族戰術導彈的破壞力及殺傷力不容易掌控,可能會將台灣固有的經濟設備以及交通設施給破壞,因此中共面對此問題時將會使用巡弋導彈來進行攻擊,其攻擊能力如下:

{一}隱匿性極佳:其飛行時不易被敵方的雷達偵測到。

{二}可攜帶多種彈頭:針對不同目標可以以不同的彈頭來進行攻擊,其中包括了核子彈頭,並可精準攻擊機堡、港口之特定設施、重要政治中心建築物等進行破壞。

{三}可精準接戰:可精準攻擊移除軍事目標,減少非軍事目標之損害。

(三)中共導彈攻擊時機與方式

{一}先期火力準備:中共海空軍攻擊前,以其M族戰術導彈或巡弋導彈,優先破壞我機場、雷達站等重要設施,降低我長程預警及遠程攻擊能力,完成戰機攻擊之火力準備。

{二}支援地面部隊作戰實施火力準備,中共地面部隊作戰遭遇我空中火力抵抗時,以其戰術導彈,破壞我機場、雷達戰等重要設施,降低我長程預警及遠程攻擊能力,完成地面部隊作戰之火力準備。

{三}攻擊我大型城鎮,引起恐慌與混亂,為陸空攻擊創造有利條件:此一做法最適合共軍對我機場之攻擊或對我導彈雷達戰之攻擊。上述機場附近之大型城鎮,例如新竹機場週遭之新竹市區密集人口、桃園機場週遭之桃園市及中壢市區密集人口,台南機場週遭台南市密集人口,遭受攻擊產生之災民潮流造成交通中斷與混亂,此將會間接創造敵機攻擊機場之有利條件{53}。

(四)中共導彈攻擊之目標

綜合中共各軍事書籍的看法,中共運用導彈攻擊敵方的目標有武器基地(如導彈或火箭基地、砲兵基地);軍事基地(如海、空軍基地);核子武器生產設施;儲存設施(如戰略物質儲存庫、核子武器儲存設施);雷達;集結部隊(含戰略預備隊集結地);政治經濟中心、工業中心、水壩;交通樞紐(如鐵路、橋樑、公路幹線);後勤支援系統等。

不過未來台海若發生衝突,中共導彈攻擊不僅可以單獨運用,也可以在奪取制空權、制海權、登陸作戰等情況下使用,對台灣更是形成威脅{54}。

四、中共信息戰戰術戰法

(一)信息戰之定義

信息戰概念是指「戰場信息」或「指揮控制」,亦即以情報為後盾,運用多種信息手段摧毀或削弱敵之C3I能力,同時保護己方之C3I能力不被削弱。在實際實行上具備四大層次{55}:

{一}實體摧毀:運用硬殺手段摧毀敵司令部、指揮所或C3I中心。

{二}電子戰:利用電子手段干擾或用反輻射武器攻擊敵通信、雷達等信息蒐集系統。

{三}軍事欺騙:通過戰術佯動等行動,屏蔽或欺騙敵情報系統。

{四}心理戰:利用電視、廣播、傳單、網路信箱等擾亂敵軍心,破壞敵士氣。

信息戰是軍事技術革命的結果,軍事信息領域的革命直接導致了C4I系統的出現,其包括C3I系統、偵蒐監測雷達、現代通信裝備、電子對抗等{56},從而可確保各種兵力、兵器之間在探測、情報、識別、跟蹤、火控、指揮、攻擊等方面信息暢通,實現總體力量的結合,使各種武器平台的作戰效能成十倍甚至數十倍的提高,最終將引發武器裝備的數字化及信息化,信息戰即在這樣的基礎上應運而生{57}。

中共近年來除了已將信息戰理論研究應用到國家戰略、政治戰略、軍事戰略等戰略層次外,在戰術戰法上亦應用此於情報戰、電子對抗、電腦對抗、心理戰等領域上{58}。1991年波斯灣戰爭後,中共更加積極發展信息戰,並將其界定為「信息戰是敵對雙方在信息控制領域為爭奪對方獲取權、控制權及使用權,主要透過信息技術和裝備的鬥爭。」{59}綜觀而論,中共對於信息戰的發展和戰法,不外乎「精確式」與「制點式」之攻擊以及「先發制人」與「奇襲」之攻擊戰術{60}。

(二)「精確式」與「制點式」之攻擊戰術

電子干擾、電腦病毒等軟殺性信息戰武器裝備都是中共「制點式」戰爭(或稱「點穴」戰爭)的重點。而這些武器的特點都具有制一點而癱瘓其全部之特性。根據曾章瑞博士之研究,目前中共所極力研究信息作戰的重點即在於藉由資訊作戰遂行軍事威脅,發展內容則包括反制措施和研究對外國經濟、後勤及指管通情系統(C3I),進行攻擊性部署,而作戰構想源自於中共對資訊系統脆弱的自覺而研發攻擊能力,可作為反制資訊優勢的強權,而此項科技能力亦對台灣軍民的資訊系統形成威脅{61}。

中共近年來運用網際網路與演習戰區內各部隊進行聯合戰術演練,實際上已經達到系統技術數字化、信息傳遞及時化、遠程異地網路化等多項高科技技術標準。未來解放軍將發展以癱瘓敵方指管通情系統為目標的資料鏈和以網路連線傳輸病毒,並研製無輻射污染顧慮的戰術電磁脈衝武器{62}。而這些與信息戰息息相關的武器及其戰術,都是以攻擊一點,癱瘓全身的「制點式」攻擊戰術為標的。

事實上,信息戰中的「制點式」攻擊並不只侷限於信息戰中的軟殺武器,基本上,中共信息戰中之硬殺武器系統之「精確」和「制點式」攻擊戰術,更是現今中共信息戰中的主要核心之一。中共利用高技術的信息裝備極力提昇戰術彈道導彈和巡弋導彈的圓形公算誤差(CEP),而這些武器都是「精確式」和「制點式」攻擊武力的重心{63}。其如此的積極改良其軍事武器系統的導引能力,即是因應其波灣戰爭之後所極力提倡的「高科技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美國著名智庫蘭德公司亞太政策中心副主任毛文杰曾在「中共資訊(信息)戰」之論文中提到中共可能借用信息戰作為對付美國及台灣的軍事行動{64},此一戰術應是解放軍信息戰核心之所在:

{一}攻擊美國軍事後勤系統網絡:其重要的軍事作為,一是攻擊敏感但非機密系統,以後勤、通訊、運輸等系統為目標,另一為遲滯戰區內美軍各項部署。

{二}攻擊美國重要基礎設施:此包括以金融市場、電子通訊、動力設施和癱瘓美國政治領導為主要目標。

{三}同一時間,多爪攻擊台灣:此軍事則在於以彈道導彈攻擊台灣,在台灣內部實施多方破壞和以信息戰爭攻擊重要的基礎設施。

(三)「先發制人」與「奇襲」之攻擊戰術

研究中共發展信息戰之「先發制人」和「奇襲」戰術,仍必須要關注其現今所發展以信息技術和裝備為主所衍生出的硬殺武器系統,以及其具有的強大「先發制人」和「奇襲」的作戰功效。中共未來對台進行軍事作戰的主要第一擊武器有極大的可能是以高精準和難以反制的彈道導彈和巡弋導彈的攻擊為主,而這兩種武器系統都具有「先發制人」和「奇襲」之作用{65}。

人民解放軍將以遠距作戰武器(彈道導彈和巡弋導彈)的軍事奇襲方式,摧毀或破壞台灣海空軍武力優勢,作為其武力進犯台灣的優先考量{66}。學者周力行即認為中共採取軍事強攻的步驟不外乎是以下歸納的四點{67}:

{一}導彈攻擊,以戰逼和。

{二}海空封鎖,以戰逼和。

{三}攻占某一外島,以戰逼和。

{四}三棲進犯,直逼本島。

而政冶大學教官朱延智更明確指出:在中共第一擊以攻擊台灣電子作戰目標時,解放軍亦可同時令其潛艇先抵達東海岸的預定地點,對台灣空軍佳山基地的洞口,連續以導彈進行攻擊,造成「機死洞中」,使台灣原先預定用來作為第二打擊的空中打擊能力,頓時成為無用武之地,而其他在台灣西海岸的空軍就更為脆弱了,無論是停在機場跑道,或者是停放在機場的戰機,在中共第一擊的導彈軍事奇襲後,所能存有的戰力,將是令人懷疑{68}!而這種戰術演練,在1995年和1996年的導彈演習中,已為眾人所知,然值得關注的是,僅是導彈演習,即已經對台灣造成了嚴重的心理威脅和傷害,更遑論其真正進行導彈奇襲的攻擊作戰之效用了。

我國之防護及因應對策

國軍對於武器數量和技術差距懸殊的解放軍所帶來的威脅絕對不可以忽視,在中共尚未承諾放棄以武力犯台之際,導彈無疑為其威赫臺灣甚至癱瘓臺灣的主要武器,而我方的反制之道應是運用反彈道導彈強化野戰防空戰力,甚至發展有效嚇阻之反制武力,並且建立台灣內部信心及一致之共識,才能降低其對台灣的威脅性。

一、建立全民信心機制

中共導彈威脅,所以輕易造成國人的恐懼,原因之一在於社會大眾始未料及,心裡缺乏應變準備使然。未來中共必將重施故技,再次以導彈對台灣進行威脅。畢竟導彈是風險與代價低而效果大的軍事行動,是中共較理想的方案。故吾人所應努力的已不全然是對中共善意回應的憧憬,而是全方位的積極應變。尤其我方政府當以積極應變的態度,致力各項防範工作。

縱然面對中共導彈威脅,台灣的反制能力有限,但不能因此產生恐共心態。政府當局應喚起民眾,加強心理建設,建立防核共識,在適當時機舉行防導彈攻擊演習,並完成民防編組從事各項防範措施,或委由民間組織舉辦防範宣導活動、求生訓練等作為,而不應僅單方面加強防禦武器為主。

政府相關部門應多宣傳相關法令,規定各機關、團體及民眾,在遭受中共導彈攻擊時之因應措施,採取何種步調、用何種方法、如何編組,如何配合,強制社會各階層配合演習,一旦遭中共導彈襲擊,整個社會行動能有所依循,妥善因應,將危害減至最低程度{69}。

二、加入彈道導彈防禦系統

彈道導彈防禦(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BMD)乃指運用己方的武力,擊毀來襲之敵方彈道導彈,或使其偏離原定彈道,造成敵方無法達成其目的的一切措施。NMD全名為National Missile Defense System,中文譯為「全國導彈防禦系統」,是美國政府為保衛美國本土,而重新建構BMD戰力以對抗有限度戰略彈道導彈攻擊的計畫。TMD全名為Theater Missile Defense System,中文譯為「戰區導彈防禦系統」,是美國政府為保衛駐外美軍,並協助盟國建構BMD戰力,對抗區域性戰術彈道導彈攻擊的計畫{70}。

圖6為TMD當中,陸基(land-based)、海基(sea-based)各次系統的運作概念圖。首先是由衛星偵測到敵人發射導彈,在經過判別後,即通知地面的導彈攔截部隊備戰,同時由地面的X波段雷達接手追蹤敵人導彈的動向。攔截導彈升空後,經由地面控制中心的引導飛向目標,導引過程中導彈本身的尋標器和地面的控制中心,都要隨時分辨目標是真的彈頭還是誘餌,最後攔截導彈才能順利以硬殺(hit-to-kill)的方式摧毀來襲的彈道導彈。

台灣加入「戰區導彈防禦系統」(TMD)計畫,好處是美國可以充分執行台灣關係法中提供台灣足夠的防禦武器予維持地區穩定,對中共來說,亦不致輕啟戰端,有正面的認識作用。故台灣加入「戰區導彈防禦系統」計畫,是反制中共導彈的有效選擇,而且對增強台灣的國防自衛武力,與進行實務外交的突破,有相常的助益{72},此將是台灣建構BMD戰力的核心。

不過台灣加入「戰區導彈防禦系統」亦有其軍事限制,主要是以導彈攔截導彈所耗費之成本相當高,恐怕不是我國防預算所能負荷{73}。故對台灣來說,較務實的做法應是僅應用部分的資金於TMD,並且從中積極吸取歐美導彈防禦技術及觀念,發展並自行建立反導彈系統及野戰防空能力。

三、發展自我反制武力

比起加入TMD的同時,於台灣更應該積極自立發展防空系統與能力才是最佳節省成本與長期性策略之選。華府智庫「傳統基金會」譚慎格表示美國應該鼓勵台灣「投入適當的資源,以建立有效的國防,而不是依賴美國。」{74}因此以台灣的世界級電子科技水準來應用在偵查衛星及長程的監視雷達,另外以此技術用來改進戰管和指管系統之加強及改進,研製高精度巡弋飛彈、防空飛彈等武器,建立有效的嚇阻力量,以局部威脅來抗衡中共的全面威脅{75}。

四、強化野戰防空能力

面對未來的台海軍事衝突,台灣的防禦措施,不能再用墨守成規的方法來預防,而應有多套的反制措施,除了考量加入「戰區導彈防禦」計畫以及自行研發防空導彈外,我軍更應同時進行「軍事軍務改革」,以提高協同性和創新的作戰觀念,並強化野戰防空能力,利用其機動性較高的防禦特性,以對付中共大規模的導彈威脅。另外我軍還必須配合堅強的戰術預警反制措施,如加強保密、欺敵和機動力以降低中共導彈攻擊的準確性;或是強固、分散和有效的民防以降低台灣的脆弱性{76}。

台灣要有多項的因應方案,才能應付戰場的瞬息萬變。要贏得未來反空襲作戰的勝利,我們必須針對我防空力量分散、戰場建設滯後、防空武器裝備整合、部隊訓練水平較低等薄弱環節,進一步提高我國防空建設的整體水平,同時加入反空襲作戰理論研究,擷取美軍的長處,儘快形成具有我軍特色的反空襲作戰理論體系。而未來野戰防空的任務就是在確保作戰區地面部隊作戰行動自由,及遂行反登陸作戰重要資產安全。遂行反敵定翼機、旋翼機、無人載具、巡弋導彈等空中威脅,確保作戰區低空及超低空空域安全,奠定反登陸作戰成功契機。

結語

現代化尖端科技的武器裝備要產生實際且有效率的作戰效能,除了「硬體」本身的性能外,還必須要有嚴格的教育訓練、多方的作戰策略、謹慎的指揮管制、專業的後勤維修與靈活的聯合作戰能力等「軟體」的配合,才能使得其作戰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中共自1970年代末期以來軍事戰略演進的主要環節,經過了三十多年的努力,其欲將新式武器裝備完全整合,形成多重空間打擊能力,雖然尚不及美蘇,但是未來中共的經濟及科技如能持續成長,並有著充分的國防經費來順利整合新式武器裝備,則解放軍現代化的腳步終將趕上美蘇。在彼岸的現代戰爭軍隊素質與精確武器的改進下,有鑑於此,我必須面對中共日益漸增的科技技術及導彈數目之威脅,是與其「武力保台」的立場俱存的,而且在我國尚未建立「適量」的反導彈設施前,這種威脅將與日俱增。

平實而論,戰爭只會使國家處於萬劫不復之境地,兩岸的領導者皆必須認清軍事的競賽和衝突無法解決兩岸之間的問題,明智的為政者所要思考的是如何去避免戰爭,以能延攬人民生命財產才是最為重要的。畢竟整軍經武與和平的關係,就如同深研冷戰戰略的赫魯雪夫於1957年在莫斯科廣播電台所作的談話:「有愈多的轟炸機,和平鴿就剩下愈少的飛翔空間。」{77}大文豪托爾斯泰也在「戰爭與和平」一書中說:「世事之中沒有永恆的勝利,唯一的利益只有和平。」{78}如何化解兩岸在政治上的歧見,營造兩岸「雙贏」的局面,共同創造經濟繁榮的遠景,才是兩岸人民所應追求的最高原則與福祉之所在。

但是面對中共對台灣不斷地增加飛彈部署,以及企圖武力犯台的軍事準備,在中共可能的軍事奇襲的壓力,及我「止戰而不懼戰,備戰而不求戰」的態度下,國軍應當認知到未來兩岸若有戰事,是先打資訊戰與電子戰,以及不對稱戰。故致力於科技、指管通情的戰力,以達到「知彼知己,百戰百勝」以及「有效嚇阻、防衛固守」的戰略目標。因此在面對中共利用導彈所執行的戰術,在我「強化野戰防空能力」、「發展自我反制武力」以及「加入彈道導彈防禦系統」的前提下,國人亦須認知,任何防禦系統並不能完全保證做到百分之一百的滴水不漏,因此台灣除了強化主被動防禦能力外,最重要的還是落實全民國防。畢竟影響台海衝突勝負的關鍵之鑰,不是在於兩岸的軍備競爭,而是在戰場上雙方的民心士氣、作戰持久力與全民的向心力。因此唯有像以色列一樣永遠保持高昂的民心士氣,再配合尖端科技的武器裝備,使其不敢輕易地越雷池一步,如此就能夠禁得起考驗。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3 weeks later...
  • 3 weeks later...

F-22,是美國空軍委託洛克希德、波音以及通用動力公司合作研製的新一代戰鬥機,也是專家們所指的目前唯一面世的“第四代戰鬥機”,它將成為下世紀初葉的主戰機種。主要用途是壓取戰區制空權,因而也是F-15的後繼型號。1990年9月原型機首飛,最初計畫採購750架,經過兩肖減最後確定的採購數量是438架。1997年9月EMD型飛機首飛,預計2002年開始交付生產型飛機,2004年形成初步作戰能力,2013年交付第438架飛機。

 該計畫原稱ATF,始於1982年,ATF要求,也是首次要求將以下五個特點集在一架飛機上,即低可探測性(隱身性)、高度機動性和敏捷性、使用軍用推力即可作超音速巡航(而不是只滿足於以往老型號的短時間超音速衝刺)、有效載重不低於F—15和具有飛越包括第三世界戰區在內的所有戰區的足夠遠的航程。面對如此先進的設計要求,F—22採用一切已有的世界級航空頂尖技術是毫無疑問的。

  經與F—23的競爭試飛,F—22中標,F—22的原型機試飛於1990年9月,如果順利的話,F—22可望於2001年服役,成為21世紀世界最好的戰鬥機,目前獲得訂貨224架。

  F—22採用政黨雙垂尾雙發單座佈局。垂尾向外傾斜27度,恰好處於一般隱身設計的邊緣。其兩側進氣口裝在邊條翼下方,與噴口一樣,都作了抑制紅外輻射的隱身設計,主翼和平尾採用一致的後掠角和後緣前掠角,都是小展弦比的梯形平面形,水泡型座艙蓋凸出於前機身上部,全部投放武器都隱蔽地掛在4個內部彈艙之中。

  F—22尺寸:翼展13.56米;機身18.92米;機高5.00米;機翼面積 78.80米。 重 量:額定起飛重量27.216公斤。動力裝置:兩台普惠公司的F119-PW-100帶加力的渦輪風扇發動機(2×13,900公斤力)。飛行特性:最高飛行速度1950公里/小時;近地最高飛行速度1480公里/小時;實際最大飛機高度18,000米;作戰半徑1,300~1,500公里;最大使用超載9.0。

  結構特點:在平面內為帶高位梯形機翼的帶尾翼的綜合氣動力系統,包括彼此隔開很寬和帶方向舵並朝外傾斜的垂直尾翼,並且水準安定面直接靠近機翼佈置。按照技術標準(小反射外形、用吸收無線電波的材料、用無線電電子對抗器材和小輻射的機載無線電電子設備裝備戰鬥機,其設計最小有交錯射面為0.1平方米左右。在機體上廣泛使用含熱塑(12%)和熱作用(10%)的聚合複合材料(KM)。在批生產的飛機上使用複合材料(KM)的比例(按重量)將達35%。兩側翼下菱形截面發動機進氣道為不可調節的進氣道,為敷設發動機壓氣機冷壁進氣道呈S形通道。發動機二維噴管,有固定的側壁和調節噴管橫截面積及按俯仰±20°角偏轉推力向量而設計的可動上調節板和下調節板。

  電子設備:按TRW公司通用手冊研製的整套綜合機載無線電電子設備包括:中央資料綜合處理系統;綜合通訊、導航和識別系統ICNIA和包括無線電電子對抗系統的全套進行電子戰的設備INEWS;具高分辨力的機載雷達AN/APG-77和光電感測器系統EOSS,兩個鐳射陀螺儀的超黃蜂LN-100F慣性導航系統(HHC)。機載雷達為帶電子掃描的主動定相天線陣,它包含了1000多塊模組,其中使用了超高頻率範圍的單一積分系統技術。為提高隱蔽性,設計有雷達站被動工作狀態,它保證雷達站以主動狀態工作時使信號更不容易被截獲。飛行員座艙內的自動儀錶設備包括4台液晶顯示器和廣角儀錶起飛著陸系統。

  對F—22的試驗改良是十分細緻和周到的,因為美國空軍說“F—22並非今日所需,而是為了對付明天的威脅。因此,我們不是為了解決今天的問題在研製,而是要回答今天所能預料的明天會出現的所有可能的問題。我們考慮的是美國空軍明天的空中優勢。因此F—22必須組合有最好的隱身、超音速巡航。一體化航空電子、敏捷性以及作為制空權所需的對空、對地致命的打擊和支援性。”

  F—22的戰鬥損耗率在十年後僅為F—15的二十分之一,維護人員將減半,一個中隊20年中的維持成本將比F—15少5億美元。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個人覺得沒有購買F-22之必要性

雖然F-22是一架極優的戰機

但是它的造價非常非常非常貴!!

恐怕不是台灣能負擔起的

再說購買匿蹤型武器,老共一定會有激烈反應的

我們的駕駛員人數也不足以和大陸對幹

台灣的飛行員或許人數不足

可是質量是勝過好幾倍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所言偏頗,台灣飛行員的質量怎麽樣我不知道。

但是大陸飛行員的質量肯定不象你說的那麽慘。

感覺有點盲目自信的味道。

用武器來決定戰略勝負的只有核武器。

也許吧!

核武器不能決定戰略勝負了

世界強國都有核武器,你一發,我一發

早就無勝負可言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所言偏颇,台湾飞行员的质量怎么样我不知道。

但是大陆飞行员的质量肯定不象你说的那么惨。

感觉有点盲目自信的味道。

用武器来决定战略胜负的只有核武器。

這個請參考大陸自己的說法,而且俄系的訓練方式本來就不著重在飛行員自己的判斷與採取先機上面。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這個請參考大陸自己的說法,而且俄系的訓練方式本來就不著重在飛行員自己的判斷與採取先機上面。

大陆并不完全是俄系的训练方式,也有些自己的东西。

并且依靠这些方式代训伊朗、巴基斯坦还有南亚的一些国家的飞行员。不能说很突出,但是也不是那么无用。无论从哪个方面看。

参考大陆自己的说法,这个我并不太知道。或者说你参考了哪方面的资料

在我了解内的范围还是不错的。不是顶尖的,但是普遍的素质水平都不低。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大陆并不完全是俄系的训练方式,也有些自己的东西。

并且依靠这些方式代训伊朗、巴基斯坦还有南亚的一些国家的飞行员。不能说很突出,但是也不是那么无用。无论从哪个方面看。

参考大陆自己的说法,这个我并不太知道。或者说你参考了哪方面的资料

在我了解内的范围还是不错的。不是顶尖的,但是普遍的素质水平都不低。

不低的標準是什麼呢?有些人會提到每年平均飛行小時,有人會提到訓練的項目,有人會提到可以執行的任務種類。

平均飛行小時,俄系血統的本來就偏低,因為訓練的方式不同,可是一旦要從俄系的指揮管制方式跳脫出來,這種等級的飛行小時就會出現問題,往往也會出現少部分飛行員的時數特別高的現象。

南聯和聯軍對打前,他們飛MiG-29都是校字級的,而且集中在一兩個中隊,這在其他國家是不會出現的特別情況,也就是說,一票飛行員站出來都是少校以上的,通常其他國家的上校都已經不會經常飛了。所以情況特別。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的确,年平均飞行小时是看普通飞行员的最为基本的概念。训练科目和执行任务都算在其中,根据不同的类型产生不同的飞行时段。

大陆的飞行员飞行训练比较均衡,从最开始的身体素质开始,到演莫联系、首飞、初教系列教练机、直飞教练机、标准教练机,之后分类型。大陆一般分三个(具体的就不确定了)战斗歼击机(包含歼轰、轰炸、运输等特种机)、战斗支援机(比如强5以及未来的同种类型机)、直升机(这个包括的就多了)。

根据不同的飞行类型有不同的飞行科目训练。战歼机每年200小时(一线)。

大陆的飞行员以尉级始,校级末。不同兵种有不同序列。一般来说就是上校,只要没有退役還是要继续飞的。

大陆实际上结合的是俄罗斯和美国等众多空军的理念(没有人家那个实力),来营造的一个结果。不过对于实战经验,可以说少之又少,基本上没有,这就是最为吃亏的额地方。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看来台湾的朋友对于大陆这边的情况了解得还不是很多。。。

至于说F22能不能救台湾,这个,未免就太唯武器论了

战争是系统之间的对抗,而不是在某一件武器上较量,未来战争比的是综合实力

用不着在单件上多探讨。。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這位同學,我想F-22應該是救不了台灣喔。

因為台灣的維持經費應該是不足以支付整個後勤團隊的需求,如果這樣倒不如把IDF升級的徹底以點,而且台灣的地形比較需求於短場起降的能力,並以防禦為主。

就地形來說還要整合許多公路起降等等之類,就整體來講。就算今天大家都開F-22 台灣國軍的作戰概念還是沒有變更的話,那就算開飛碟...我想也有被擊落的可能。

像上面大陸朋友說的一樣,飛行員的素質都是不可定因素。

目前可定論的是台灣要提升的是 一個作戰概念以及設備的後勤制度要變更,不然...飛機再好還是不足以對抗外來勢力阿~~~囧!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