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在報紙上看到北一同學寫的文章


Recommended Posts

兩篇都很慷慨激昂 有像選舉的文辭

只是 能力就要出仕作所謂造福群眾的事業嗎?

難道寫些不朽的文章傳世比不上造福鄉里的小官 這是無從比較的吧

記得陶淵明也有作詩感慨兒孫的不肖 用這點來批判實在是令人費解

其他很多的比喻也很令人疑惑

獨尊儒術和宋代理學影響真是深遠 但也不必偏激至此吧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回覆 110
  • Created
  • 最後回覆

Top Posters In This Topic

淵明有沒有"才"?

蘇軾稼軒讀淵明詩不能釋手

連日本的芥川龍之介寫漢詩都提及『陶詩讀罷道心清』

如果,一個人是否有才學,可以主觀論定的話,大可以評斷淵明的思維別樹一格,是有才華的!

不為五斗米折腰,在北一女同學看來,成了對家庭對社會的不負責

但是,這位同學加入了主觀成分-

並非站在陶潛的觀點,而是在他老婆,甚至可謂之"世俗"的觀點評斷

到底是老婆孩子重要還是心境平和 、不為外物所役重要? 完全取決於個人價值觀-

陶潛不想要強迫自己每次都感慨歸去來兮,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對

如果只是為了老婆孩子,放棄了自己,是否老婆跟孩子也很自私?

作父母的,也是人,也是有自我意識,也是會餓,也是會累!

心情也會起伏不定,跟社會的交流失敗也是會灰心

一味的為妻小思量,卻遺忘了陶潛本身的意願以及能力

是否對陶潛不公平呢 ?

這是雙面刃,不能一以貫之呀...

一開始就放陶淵明在作者自製的針山刀林,陶潛自然無路可逃...

就我所知,敝校國文老師(至少教我的)不會灌輸陶潛就是"聖人" 孔子至聖先師不能反的觀念

甚至會陪同我們一同懷疑古人對古人的價值定位-這點我很慶幸

我不認同北一女同學的看法,但是南女這位同學的評斷好似亦失之公允...

我個人認為..

在做官上面的確有許多困難..

即使是1個小小的縣令..

在鉤心鬥角的社會...

或許還是難以伸展報復與理想

不過至少對於自己的生活還是需要照顧吧..

假設連自己的溫飽都無法維持..

那寫些文章又有何用?

與那些清談之士並無不同..

只是逃避而已.

像宋江說的[一味的為妻小思量,卻遺忘了陶潛本身的意願以及能力]

我頗不能認同..

如果不替妻小思量...那當初為何要結婚生子?..

只要有妻小就有了責任..

加上古代婦女非常難以單獨生存的..

只為了本身意願豈不更自私?

如果他肯努力種田不僅能養家...

也能寫這些文章呀..

難道整天無所事事才能寫出這些文章嗎?

還是說種個田也會受到官場鬥爭影響?....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或許那就是陶淵名的個性啊

他不喜歡做官是他自己的事,不是為了演給我們這些後人看

你說對了就是他的個性

可是現在在討論的就是這個個性到底該不該被歌頌

我同意佾痕某些部分的看法例如娶妻生子就該負責

三從的觀念若從另一個角度來解釋也就是家中的男子需盡起照顧家庭的責任

權力(在這裡是指女人服從男人這回事而言)愈大責任就愈重

(當然這在現代並不適用)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你說對了就是他的個性

可是現在在討論的就是這個個性到底該不該被歌頌

學姊說的是

一件事由不同的人去解析可能有極大的差距,更何況是一個人的一生?我覺得這樣的討論是沒意義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學姊說的是

一件事由不同的人去解析可能有極大的差距,更何況是一個人的一生?我覺得這樣的討論是沒意義的.........

可是國文課本不是定義了很多人或很多事了嗎?

那也是經妥協討論而成的啊

每個人看法會不同,這才是需要討論的原因啊

只擁有自己的想法

或者只接受課本或書籍的定義(也就是作者編者們的想法)

不是更沒意義嗎?

很多事都是值得討論的

噢噢不過我們似乎離題版聊起來了呢XD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可是國文課本不是定義了很多人或很多事了嗎?

那也是經妥協討論而成的啊

每個人看法會不同,這才是需要討論的原因啊

只擁有自己的想法

或者只接受課本或書籍的定義(也就是作者編者們的想法)

不是更沒意義嗎?

學姊說的是

國一課本第一課不是雅量嗎,或許大家只是發表自己的意見而已,沒有強迫別人一定要接受.......是我想太多麼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學姊說的是

國一課本第一課不是雅量嗎,或許大家只是發表自己的意見而已,沒有強迫別人一定要接受.......是我想太多麼

嗯嗯

現在大家不就在發表自己的意見嗎

發表的同時也看看其他人的想法

說不定發現自己以前誤解了,或者可以想得更深刻了

這是一種良性的交流啊:)

(啊我還是會忍不住想版聊orz)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正如首段我聽到文章的第一反應,雖然我欣賞這位同學的獨立思考,卻不能苟同其觀

點。〈遠離桃花源〉這篇文章倘若屏除表面字辭的矯飾,我只看到一種──全然的傲慢,

居優勢者的傲慢

試問,你可以想像因為沒有顯赫家世背景,而被人看不起的感覺?你能處在陶淵明的

境地,然後在朝廷取得一席之地?你全篇極盡尖酸刻薄、挖苦諷刺之能事,貶低陶淵明的

才德、品格,並勉強承認他的「文學家」身分,在在只表示你是那種看到「失敗者」(就

目前社會的定義而言),便理所當然把他的失敗歸咎於自己不夠努力的那種勢利眼。也許

有人沒遭遇過什麼挫折,沒什麼要求不能如願,這一輩子都居要位,使人豔羨,閃亮耀眼

然而,退一步想,處在你的地位,你大概也真的無法理解,一個人放著好好的官不做

,照你所說的「可造福一鄉一里又可養家糊口,何樂不為?」卻棄官歸隱山林的這種「愚

行」。誠然,這種處世哲學並非每個人都可接受。它可以是某些人的理想,又可能遭某些

人嗤之以鼻;它能被推崇為「高潔」,也能被詮釋為逃避。或許,世上因為存在這些對立

,才達成平衡。

我要表達的重點是,這位同學,你太偏頗了,口氣太自以為是了,論調太自我中心了

。我承認教育制度的僵化和樣板,也能理解你的氣憤和不耐,然而,在你攻訐的同時,請

先撇開自身的成見,為那個「不能為自己辯解的人」真正設身處地考慮。

紅色字的部分是我個人覺得比較有意見的地方

以下回應並不是針對中國文學上來說,因為小的實在沒什麼研究

我要表達的意見將是對於態度方面的不平

所以如果你是單純想看關於中國文學上的討論,請略過我的回應

討論是好事,但為什麼態度一定要這麼強硬

如果今天寫文章的不是我們學姊,你還會用「自以為是」這種平常罵人的話來做回應嗎?

不要說我對號入座,我相信這位同學你在回應時不大可能完全沒有這樣的想法

為什麼我們就自然擁有「全然的傲慢,居優勢者的傲慢」?

為什麼我們就不曾當過「失敗者」?

為什麼我們都在不知不覺中成了「家世顯赫」的人?

從我考上北一的那一刻起,我覺得不是我看世界的角度不同了

而是世界看我的角度不同了

我記得國中同學冷冷地說:「沒辦法,你比較聰明阿,我就是考不上」

聰明? 我是真的只靠聰明就考上的嗎?

國三下學期連續好幾個月都沒有用電腦、每天唸書超過10小時

我的付出是真的沒被看見呢,還是大家都一致決定視而不見?

為什麼把我們的成就歸於「地位」、然後進一步覺得我們就是「沒有遭受過挫折」的人?

我也曾考不及格阿,我也曾不被肯定阿,我也曾被責備到放聲大哭阿

當大家都覺得我與眾不同,我好難過,因為我只想和大家一樣

你說我們不懂別人的心情,但有沒有想過,別人又何曾了解我們的心緒?

如果這篇回覆有傷害到任何一個人,我真的很抱歉

我只是很單純地想要表達這一年來我所積壓的情緒而已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上面看到很多評論作者的文,這樣似乎不太好

畢竟在發表自己意見時不應該侵害別人的權力

大概是講我發的有關語氣的那篇吧

如果有侵害到誰的權利很抱歉(鞠躬)

不過我覺得理性的討論應該不包括人格上的攻擊,讓我有點不滿亂叫幾句而已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這兩篇文其實講的本質是不一樣的東西,就像台南女中漂亮的紅樓(晚上還有燈光造景喔~真浪漫,可惜溜進去的企圖老是被識破)跟北一女狹小的鐵門相提並論一樣,當然我沒有貶抑北一的意思啦,即使台南女中在全台灣女校正妹指數第二...言歸正傳,要正妹排行表的左邊領單。北一的說的是陶淵明的逃避,這俺同意,但是我也同意台南女中那位同學的說法--或許是因為我也是南部人?下次去他們校門口舉牌等人,這傢伙看起來很值得聊聊,跟我去的PM我,限高雄屏東台南嘉義雲林--我欽羨他這句話。「世上因為存在這些對立,才達成平衡。」,政治上說的,分離與對立統一才有成就,不是如此嗎?北一那位同學所說的,是陶淵明本人的問題,南女那位,說的是現在、過去的後人的教育問題,八竿子打不著就不要簽第九注,可能會輸,這是我給後者的一點批評,對於前者,我說的是,人家愛墮落有什麼不好的?教育的表率只是個表象,真實是要到社會上才能實戰的,有心墮落的,像我,早墮落了,鳥大學也考不上。由人類群集的歷史的必然會控制一切包含人類的毀滅,您看看,共產黨還不也改革開放了?學英雄見行動哪裡去了?見鬼去了嘛,對不?他們愛搞,由他去吧,爭這幹什麼?愛避世的,沒一個陶淵明,還有千千萬萬個,怕他造成社會風潮麼,先搞好社會道德還比較實際,不然加點功利主義,誰還要墮落啊。

  其實呢,叫李白那混蛋來當皇帝,他絕對連OO輝、XX扁跟未來的⊕⊕九(或是■■昌還是◆◆堃和▲▲瑜甚至是柯賜海)都比不上,或許跟晉惠帝有得拼。陶淵明呢?應該也是,或許連(北齊)高氏王朝某位酒精中毒而死的傢伙有得比。他的作品其實你去找班上被排擠的同學有沒有,對他好一點叫他寫篇文章,找個文筆好的修飾修飾,噲,這又是一個陶淵明。他罵他的兒子那篇是我覺得寫最好的一篇,天命狗如此且近杯中物,原來那時代就有香肉了,吃之前還要聞酒看好不好再決定下酒的吃法,真幸福又墮落的快樂生活。

  陶淵明同志想當官嗎?當然想!為什麼你說我這麼篤定啊?因為真正有愚忠的蠢蛋只會跑到首陽山上去餓死、不承認人民民主專政和社會主義道路的勝利(簡而言之:現實!),而不是自個在山下幹那種粗重的活--為五斗米折腰跟給現實生活彎腰,不是同樣的東西嗎?他只是選擇了後者而已,因為後者比較有骨氣,比較爽,而且透過另一個形式把他的逃避情緒發洩在這個軌道上--他的行為是種逃避心理,自個去翻書,同志。革命不只是要槍桿子,筆也要拿起來!--比較給他那幫通通該被抓去不正常人類研究中心的朋友看得起。畢竟人的怨氣還是給人製造的制度比較合適,給大自然大都是瘋子,給自己的不是聖人就是和尚。你看倒扁,有誰會想到自己努力一點還是有好工作的?少!大部分人都上凱達格蘭,每天都喊"倒扁!倒扁!倒扁!",彷彿他下來了你就要一屁股坐上去一樣,但那實際上是機率很小的,不過喊了比較爽,淋雨感冒醫生更爽而已。那你說為什麼我知道他想當官?喝酒啊,老婆兒子都可以放下了,人家來請他這老瘋子,推就推就,還不是有了?自己技術差,東西種出來自個囤積都不夠吃了,重工業也沒有,沒辦法像金正日搞千里馬,只好幹什麼?當官,反正當到長官來視察,兩三句話對上,不爽了,又回去搞錯誤路線的自立更生艱苦奮鬥,寫幾篇可以濃縮成「喔,幹,這個世界沒效了」、「襙人(台語:大惡人)」、「你爺爺跟別人不一樣,好爽」,循幾個週期,他爽了,他掛了,後世的人被貶官之後覺得這種思想很不錯,人家寫你也跟著寫,人家怎樣幹你也跟著怎樣幹,所以中華文化缺乏進取精神,被外國輾的亂七八糟,還好還有救,不像我和2260(某趙先生)一樣腦殘沒藥醫。但是就是還是有人跟我、跟2260一樣腦殘沒藥醫,他們叫作教育部。他們幹的最大的好事就是使我立志成為一個政客,其他都是殘害國家社會黨人民黨政軍主體思想和大浦洞洲際飛彈的幼苗的東西:矛盾。古人甲只要說好你就拍手,乙又說另外一個好你也拍手,叫我們自個背,不必理解,會比較會考試就好了,按照資料寫入硬碟--或是我該說大腦--再傳輸出來的速率、CPU的運算速度--或者我該說歸納比較計算能力--統一決定我們的未來,即使沒有相關領域也一樣,王八蛋,念國文的考排列組合幹什麼?學EXCEL還比較有用;學醫的幹麻學貪污?留給他的岳父就好啦,這就是混亂化教育下的偉大結果,讓我們歡呼吧!大聲一點!舉起你的雙手,拇指伸出來,向下,角度180-270,sin跟cos是負的,tan正的...對對,大喊吧!陳水扁~下台!陳水扁~下台!陳水扁~下台!

  我也要下台了,再見,各位同志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讀《遠離桃花源》的感觸 孫連成老師

〈遠離桃花源〉嚴格來說並非學術專著,恐怕純粹只是抒發個人感慨,借古諷今的意味很濃,論者固然佳評如潮,但也頗不乏質疑〈遠離桃花源〉的文章質素,甚至認為持論偏頗極盡譁眾取寵之能事,我個人倒不這麼看,畢竟以高中生而言,能有如此般文采和崢嶸氣慨,已足令我輩汗顏。創作原非易事,況乎犀利批判,至少〈遠離桃花源〉的切入點就頗具話題性,否則也就不致捲起千堆雪,甚至觸發兩個girls的「南北戰爭」,硝煙久久不散。

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表達的似乎是一種心境,但如果放在真實的歷史情境中考察,史學的桃花源可能較文學的桃花源少了那麼一點浪漫的氣息,根據學者陳寅恪等人的考證,桃花源也者,其實就是魏晉亂世下宗族聚族而居的「塢堡」,只是在文字上做了某種美化(諸如「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添加上神秘的「烏托邦」色彩,讓讀者覺得杳不可尋,留給後人無限的嚮往,而這恐怕正是文學和史學的最大分野所在,同樣是留給閱讀者無盡的想像空間,但歷史文本終究建構在事實的基礎上(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但文學儘可讓想像馳騁,甚至美化或醜化事實,美感恰在朦朧處,露骨的點破反而美感盡失。同樣探討人性,歷史作品一般較難引起廣大的共鳴(《史記》等少數佳構例外,閱讀時幾乎可以感受到背後有一個偉大的心靈在文字間跳動),因為很難增添虛構想像的成分,字字句句皆須有來歷有根據,反而縛手縛腳,戲劇張力遠不上文學作品。而且歷史又強調客觀而非創意,寫起來動輒得咎,一個不小心很容易就踩到地雷或捅到馬蜂窩,弄得遍體鱗傷。

〈遠離桃花源〉肯定陶淵明的文學成就,卻大加撻伐陶淵明的為官態度及人品,而且引經據典來增添文章說服力,恰恰踩到歷史的地雷區,而且原作者羅晴同學的立場鮮明,語鋒咄咄逼人,兩極化評價原是意料中事。

就今人眼光來看,就算陶淵明有一肚子委屈苦水,對官場文化汙濁寒心透頂,辭官歸隱理由隨手一抓就有千百個,恐仍難讓人認同如此率性「任真自得」的行為,說的嚴重點,簡直就是罔顧現實不負責任,空有滿腔報負卻甘願選擇退縮,忍令蒼生甚至自己家人受苦挨餓忍凍,為的只是成就自己的執著和美名(自命清高?就陶淵明詩文來看,似乎壓根兒沒想過身後名聲的問題),不知道羅晴同學是不是這個意思?果真少負不羈才,胸有凌雲志,理當將個人榮辱毀譽拋之度外「大濟蒼生」,怎可稍遇挫折即退縮逃避現實,甚至還不忘合理化自己的行為怪罪老天,當然這和個人的才情心性乃至抱負有關,但總讓人覺得少了那麼一點「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慨!?

試問德蕾莎修女及史懷哲醫生、南丁格爾的工作場域條件又何嘗不惡劣,較諸身處東晉亂局的陶淵明恐不遑多讓,卻仍然一肩扛下所有重擔無怨無悔至死方休,讓點點愛心發光發熱。相較之下,中國文人堅持不同流合污甚至避世隱居頂多只能算是「自了漢」,少了那麼一點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以及悲憫的情懷,有者也只是紙上煙雲而已,真能將一腔悲憫付諸行動者有幾人?中國歷代知識分子所謂「道濟天下溺,拯民於水火」有時聽聽就算了,別太當真,試問國內學術象牙塔中的學者是關心自己的學術成就多一些,還是民生艱苦多一些,更遑論具體行動實踐了。但如果換個角度呢,梵谷曾對農夫說:「我在畫布上耕犁,你在田地上耕犁」,梭羅在《湖濱散記》中也有類似的比喻,你能說梵谷、梭羅對文明的貢獻就一定不如第一線的勞動者來的「一步一腳印」乎?可見有時不能只認一個死理,那會屈殺很多人的。

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無能兼善天下,至少獨善其身,這恐怕不能算是什麼道德缺失吧。但既然有心匡時濟世,卻非要等到政治清明才要出仕,衡諸歷史上的吏治,還是早點結束幻想的好,常言道:「既然怕熱,就不要進廚房」,不是嗎?

綜觀論者所評,羅晴對陶淵明缺乏同情的理解或許是事實,不瞭解人物思想及社會現實的複雜性以及論據稍嫌薄弱持論過於「慷慨激昂」或許也是事實,甚至還犯了一些時代錯置乃至類比引證的謬誤,在立場上似乎也有非黑即白的兩極化化約思考傾向,這些瑕疵恐怕在許多史論文章裡都不難找到,但認為羅晴的論點完全脫離時代乃至犯了「以今非古」毛病的批評論調,深入去看恐怕是有些站不住腳的。英國史家卡爾(Edward H.Carr)即嘗謂:「歷史的兩重及交互的任務──藉著現在來了解過去,藉著過去來了解現在。」另一位英國史家柯靈烏(Collingwood)不也曾說過:「歷史哲學所關心的,既非『過去本身』,也非『歷史家對過去本身的觀念』,而是兩者之間的相互關係。」「只有透過『現在』的眼睛,我們才能觀察過去,了解過去。」換言之,歷史乃過去與現代之間永恆不斷的對話,知人論世,以今非古或借古諷今,只要說的有見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又有何礙?難道專業史學家在評論古代史實時皆未援引當代理論觀點甚或從未滲入當代價值觀?差別恐怕在於運用巧妙是否看出斧鑿痕跡罷了。

認為羅晴將現代價值觀和六朝價值觀混為一談者,不妨重溫義大利史家克羅齊(B. Croce)的名言:「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Contemporary History) 」「在每一個歷史判斷後面的實際需要,給一切歷史加上了『當代史』的性格,因為所述事件時間上不論其多麼遙遠,實際上它卻牽涉到眼前的需要和情況,在這裡那些事件也就有生命地跳動。」試觀古今史論文章,上至太史公司馬遷、司馬光,下至當代學者,誰不是拿他人酒杯,澆自己胸中塊壘?「述往事,思來者」,諷古喻今的例子簡直多到不勝枚舉,如果連專業史學家都做不到價值中立和相對客觀,又何忍苛責一位初窺學術堂奧的高中學子「初試啼聲」之作?比起課堂上那些陳腐拾人牙慧的論調,恐怕要來的「擲地有聲」罷!

很多事情涉及各人主觀價值判斷,而每個人建構的價值觀都不同。當代社會學家哈伯瑪斯(Jürgen Habermas) 的溝通行動理論曾經強調,理性溝通對話的重點乃在相互理解,對問題有更全面地瞭解,這樣的言談溝通必須在互為主體性的基礎上進行,而非試圖說服對方接受己方論點。台南女中雷晉怡同學所寫的回應文章,文筆不俗,最令人激賞的是點出不應以世俗成就論英雄以及對「失敗者」(世俗定義)同情地了解,但整體而言,文章重心著眼於質疑原作者羅晴的「態度」而非原作「立論」,張力似乎不足,論理略嫌闇弱,坦白說,是一篇感情濃烈到淹沒理性的文字,有些論點過於主觀獨斷「沒得商量」,但反而激起較多的迴響共鳴,箇中原因及背後意義頗值得深思。兩篇文章詞藻華麗猶在其次,重要的是都展現了相當程度地獨立思考功力,但也都犯了自我中心的毛病(尤其是雷晉怡同學的不少批評恰恰都構成了「自我指涉」),但究竟誰比較接近陶淵明的靈魂深處,就留給讀者自行判斷取捨罷!後現代主義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作者死了,讀者才誕生。」(羅蘭‧巴特在《作者之死》中的名言,原句為:「讀者的誕生應以作者的死亡為代價來換取。」)所謂厚誣古人,又從何說起?難道身為後世讀者的我們,面對古典作品,不該有自己的詮釋立場乎?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其實樓上這篇最中肯

這位北一的學妹並沒有考慮到當時的時代背景

再當時有很多事情不是靠努力或實力就能改變的

特別是在魏晉南北朝那以世家大族為中心的時代更是如此

試想若無論你再怎麼努力卻無法達成目標,而無法達成的原因卻又是你無法去改變的時候

你會怎麼辦?

就算是現在的社會,很多事情仍然不是你想做、努力去做就能達成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紅色字的部分是我個人覺得比較有意見的地方

以下回應並不是針對中國文學上來說,因為小的實在沒什麼研究

我要表達的意見將是對於態度方面的不平

所以如果你是單純想看關於中國文學上的討論,請略過我的回應

討論是好事,但為什麼態度一定要這麼強硬

如果今天寫文章的不是我們學姊,你還會用「自以為是」這種平常罵人的話來做回應嗎?

不要說我對號入座,我相信這位同學你在回應時不大可能完全沒有這樣的想法

為什麼我們就自然擁有「全然的傲慢,居優勢者的傲慢」?

為什麼我們就不曾當過「失敗者」?

為什麼我們都在不知不覺中成了「家世顯赫」的人?

從我考上北一的那一刻起,我覺得不是我看世界的角度不同了

而是世界看我的角度不同了

我記得國中同學冷冷地說:「沒辦法,你比較聰明阿,我就是考不上」

聰明? 我是真的只靠聰明就考上的嗎?

國三下學期連續好幾個月都沒有用電腦、每天唸書超過10小時

我的付出是真的沒被看見呢,還是大家都一致決定視而不見?

為什麼把我們的成就歸於「地位」、然後進一步覺得我們就是「沒有遭受過挫折」的人?

我也曾考不及格阿,我也曾不被肯定阿,我也曾被責備到放聲大哭阿

當大家都覺得我與眾不同,我好難過,因為我只想和大家一樣

你說我們不懂別人的心情,但有沒有想過,別人又何曾了解我們的心緒?

如果這篇回覆有傷害到任何一個人,我真的很抱歉

我只是很單純地想要表達這一年來我所積壓的情緒而已

確實只靠聰明是考不上好學校

但是光靠努力卻也不一定能成功

在高中裡面我看到了很多例子

以我和同學讀歷史來打個比方好了

明明一樣都是讀書

但是得到的結果卻是不一樣

要說讀書方法嗎?

我也只是把歷史課本看過罷了

他甚至還買了參考書練習

認真的程度連我都自嘆不如

但仍然比不上一個只讀課本的人

試問 只靠努力真的就行?

我覺得天份其實也佔了成功的一大半因素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4 weeks later...
覺得還不錯 滿值得討論的 就貼上來了

下面還有後來台南女中學妹在報紙上的回帖

(轉自雪兒版)

2006.08.16  中國時報

文彩青少年---遠離桃花源

羅晴(北一女中三年義班)

我實在不明白一個連小官都當不好的人,有什麼資格悲嘆「感士不遇」,連加減法都

處理不好的人,也想學三角函數?

|-) 小官做不好,跟感士不遇沒相關性.

時局混亂、社會污濁,世人們個個矯揉造作、趨炎附貴,老師說,此之所以陶淵明歸

隱山林,為的是不與時局同流合污。但是,跑去山裡躲起來,社會就可以變好嗎?這不是

逃避,難道是成全?只要有心,入世也可以有出世的清明,還可以養家糊口,何樂而不為

:( 辭官才好?既然認為他沒能力,留下反而害死老百姓.

但是他不願意努力克服作官的障礙(比如上班時間不能喝酒),因此躲避到沒人看見

的地方。身為人都有責任,尤其老天待他不薄,給他這麼聰明的腦袋,但他卻把這顆腦袋

發揮到三餐都不能溫飽的程度。這不是不負責任,難道是時運不佳?

!!! 說不定是真的,太早下結論.

「可是他生活都已經那麼艱困了,還能不為五斗米折腰,你不覺得他很了不起嗎?」

是很了不起啊,但是,在那種女人只能依附男人的時代下,他娶了妻,生了子,就應該負

起養育的責任啊,怎可以用親人的溫飽換取自己的不朽名節?即使他本不為求此名,也不

該賭親人的存亡,成己身的超高道德標準。

??? 在當時父權至上,女人三從四德,這樣做沒什麼不妥,價值觀和現在不同

自己肚子餓得受不了,跑去朋友家吃飯,放妻小在家裡餓肚子,這比偷別人墳墓上的

菜回來給妻子吃的人更糟糕吧?齊人被斥責卑鄙無恥,陶淵明卻被美化為特有節操,你覺

得這樣公平嗎?

詠貧士詩七首-節錄

昔在黃子廉 彈冠佐名州 一朝辭吏歸 清貧略難儔

年饑感仁妻 泣涕向我流 丈夫雖有志 固為兒女憂

= =" 陶淵明應該不是這種人?

朋友到家裡來喝酒,自己醉了就趕別人回去,如果我這樣,一定會被師長們教訓:沒

禮貌!但是陶淵明做了就不會,他做了就變成率真自然。平常沒事就喝喝酒、耕耕田,有

一天突然發現自己有幾個兒子,卻通通都很不成才,其中竟然有十三歲了還不會數數字的

,於是他又開始感嘆「天命苟如此,且近杯中物。」自己的兒子沒出息也要怪到老天頭上

嗎?把喝酒的時間稍稍撥出一點來教育他,他會到了十三歲還不識六七嗎?我真慶幸中國

歷史上只有一個陶淵明,不然大家都這樣率真自然,早被五胡徹底殲滅了!

天命苟如此,且近杯中物。責子詩原文是"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 =' 扣2分,文章沒背熟.

.......

= =# 不評論了,我不認為這是佳作,描述內容過於主觀不夠客觀,還是接

蘋果比較實在.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樓上我認為你舉出的東西沒錯

只是你只看到作者考據不足及主觀偏激的地方

你忽略了流暢的文筆、獨立的思考,及真正想表達的涵義:知識份子處於社會應有的使命感

這絕不會只是你所看到的,徹底是一篇批判陶淵明的文章

人們因為有立場而狹隘,作者固然有自己的立場,反對的人何嘗又不是一味為陶淵明說話呢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嗯,這篇看了下來,只覺得自己的國文能力還有獨立思考能力因此而進步了

反正,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價值觀,他覺得他懷才不遇所以辭官餓妻小

說不定,他自己也很內疚,只是他的價值觀最終還是在自己的道德標準下決定"不為五抖米折腰"

我覺得真正的問題其實是在我們教育體制下國文課本的主觀

而這也是北一同學寫出這篇文章的原因吧?!

畢竟或許北一同學評論陶淵明逃避責任的地方都有其道理所在,只是國文課本一昧的讓他的所作所為變成聖人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訪客
這個主題現在已關閉,不能再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