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清基撂重話 建中、北一女沒什麼了不起


Recommended Posts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712/78/293bm.html

406分考生為錄取第一志願重考基測…/吳清基撂重話 建中、北一女沒什麼了不起

〔記者林曉雲、張瑞楨、胡清暉/綜合報導〕今年第二次基測落幕,建中和北一女的登記分發最低錄取分數估計再創新高,建中估四百零五分,北一女估四百零三分;明星高中分數不斷飆高,甚至有四百零六分高分考生為明星高中重考基測,教育部長吳清基昨天公開說重話:「明星學校已無意義,建中和北一女沒什麼了不起。」

建中校長 乾笑無語

建中校長蔡炳坤今年負責基測試務,乍聽教長評語,尷尬地笑了兩分鐘無語。他表示,每個人都應該充分發展自己的潛能,每所學校也努力於培養不同的人才,建中向來以培養學術人才為宗旨,過去、現在、未來都如此。

台北市弘道國中校長陳今珍表示,明星學校是自然形成的金字塔頂端,也是無法打破的迷思,世界各國不可能完全沒有明星學校,她對明星學校抱著尊重的態度。

教改協會籲落實12年國教

教育改革協會常務理事丁志仁則呼籲,教育部儘快落實「學區入學和學生性向入學」的十二年國教,趕快取消明星高中。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副理事長林文虎質疑,吳清基「說一套,做一套」,既然明星學校無意義,為何要提高基測難度?民眾會無所適從,教育部不要讓基測只為明星高中服務。

第一次基測發生天花板效應,建中申請入學最低原始分數飆到四百零六分,甚至發生四百零六分高分考生,因為申請建中失敗而考二次基測,備受各界質疑。

吳清基:勿迷信明星高中

吳清基表示,站在教育的立場,他勸考生和家長不要斤斤計較那幾分,各校都有辦學特色,他自己就是讀台南縣佳里鎮北門高中,也不是明星學校,他的分數可以上台大法律系,因非他志願,所以進台師大教育系。

但也有校長說,總統馬英九既是建中又是台大法律系,教育部走向不知能否獲高層支持?吳清基表示,家長和學生不要再迷信第一志願學校,讀社區高中一樣可以進台大,四百零六分考二次基測是少數學生個人選擇,無教育意義。

吳清基還強調,優秀學生留在當地社區高中就近入學,寧為雞口不為牛後,國中第一名到建中變倒數幾名,壓力更大,不要越區就讀,更能及早催生十二年國教。

--

部長嗆聲,校長乾笑兩聲,無語。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回覆 212
  • Created
  • 最後回覆

Top Posters In This Topic

就算十二年國教,

大部分人一定還是會想讓自己小孩念建北吧= =

校長說的也沒錯,

建中本來就是培養學術人才,

是這個社會自己有問題,

認為讀書就是一切,

這才造就什麼第一志願,

不過吳清基講這種話太靠背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教育改革協會常務理事丁志仁則呼籲,教育部儘快落實「學區入學和學生性向入學」的十二年國教,趕快取消明星高中。

哼哼!什麼叫「取消」明星高中?難不成是把那些高中弄倒嗎?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哼哼!什麼叫「取消」明星高中?難不成是把那些高中弄倒嗎?

十二年國教後,明星學校也算是名存實亡了吧= ='

還是搞不懂明星學校有什麼不好

我們進的來也是靠我們的實力阿

406想重考 不也是他個人自由= ='

反正最後進來的人數都固定了嘛[c]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哼哼!什麼叫「取消」明星高中?難不成是把那些高中弄倒嗎?

十二年國教後,明星學校也算是名存實亡了吧= ='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712/78/293bm.html

吳清基還強調,優秀學生留在當地社區高中就近入學,寧為雞口不為牛後,國中第一名到建中變倒數幾名,壓力更大,

遲早還不是要面臨這壓力的

總比出了社會後又被叫草莓族好吧= =#

還是搞不懂明星學校有什麼不好

我們進的來也是靠我們的實力阿

406想重考 不也是他個人自由= ='

反正最後進來的人數都固定了嘛[c]

麻煩上面我的刪一下

還不會用多重引用

重複發文了

此內容已被編輯, ,由 野草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在網路上找到的一篇文章 , 可以參考一下 ~~

說真的...社會想抹殺精英教育

我不是很贊成

------------------------------------------------------------

台灣精英教育出現危機

建國中學能建國?文/宋秉忠

建中校長吳武雄:「多元教育不能忽略精英教育」。2004年10月,來自上海的倪衛新接任台灣國家奈米元件實驗室主任,主導半導體的尖端研究。倪衛新的老師、瑞典隆德(Lund)大學教授趙光安指出,台灣的專才很多,但能夠看清全局的人很少,「就像能帶兵打仗的『梅花』很多,『星』級的就少了,真正能當元帥的人少之又少。」

如果人才是知識經濟時代國家競爭力的指標,那麼,台灣的元帥人才、精英人才在哪裡呢?

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和台北市長馬英九都曾經提到,在新竹中學和在建國中學所受的教育,對於他們日後發展影響深遠。高中階段是人身心成熟的關鍵時期,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認為,在這個階段把優秀學生集中教育,利用同儕的競爭壓力,可以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教育成效,對國家社會有利。洪蘭曾於1986年到安徽科技大學教「少年先修班」,這一百名學生是從大陸一百萬名高中生中選出的,程度非常好,「幾乎是一點就通,」他們大學畢業後,幾乎都出國深造,成為大陸科技發展的接班人。相形之下,隨著民主化,台灣高中教育的政策重心也由過去的精英化轉向均質化,現在的國中畢業生想繼續升學,百分之百有學校可以念。

建國中學校長吳武雄直指,十年教改,大家重視多元入學管道,忽略精英教育其實也是多元教育的一環。曾經草擬北市資優教育白皮書的吳武雄質疑,「教育主管單位有多少經費是用在高中社區化上?又有多少是用在資優教育上?」以教育部2004年度的預算編列為例,「推動綜合高中和高中職社區化」經費達4億2727.2萬元,而「加強推展資優教育」經費2053.2萬元,連個零頭都不到。教育主管機關為推動高中社區化,對於被納入專案補助的學校一年約有100萬到200萬元的補助,甚至有時候還提供就近入學的學生一年1萬元的高額獎助金。

成立只有十五年、北市社區化高中重點學校松山高中,近年來的錄取分數排名一直坐四望三,就是因為擁有令人稱羨的軟硬體設施。例如,松高有將近四十間的專科教室,足敷學生所有實驗課所需,活動中心有溫水游泳池,而且全校老師平均年齡只有四十多歲。反觀空有「明星高中」之名,剛慶祝完一百零六週年校慶的建中,至今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只有十一間

明星學校消失中

對於精英教育被忽視的質疑,教育部中等教育司長李然堯回應說,追求卓越和機會均等是各國教育普遍面臨的兩難問題。不過,根據歷次的意見調查,台灣目前主流意見主張教育均等,反對增加對精英學校的補助。事實上,大陸偏重精英教育也已經產生了副作用。李然堯表示,中國的大學花得起大錢請諾貝爾獎得主給學生上課,但是許多小學卻是窮得必須在茅草屋裡上課;中國義務教育號稱九年,但許多地方政府實際提供的教育年限不到五年。除了政策的轉向,聯考的廢除、系統銜接的不足,都是台灣精英教育弱化的關鍵。過去高中聯考滿分七百分,現在基測滿分三百分,每一分所涵蓋的學科程度比以前廣泛,學生應考時可能一個不小心,就與建中等第一志願學校擦身而過。松山高中校長林石得笑說,基測造成校際分數線模糊,松高因此「撿到幾個建中生」。但即使能夠進入建中、北一女,這些明星學校一樣沒有針對精英的特殊教育方法。

外國的高中生一學期只上五、六門學科,台灣高中生要上十五、十六科;外國高中生下午三點半放學,台灣高中生是朝八晚五;外國高中選修課琳瑯滿目,台灣高中必修課五花八門。吳武雄說,台灣高中生要做的日常功課,建中一樣也不能少。有位奧林匹亞數理競賽金牌得主,而且已獲台大電機系入學允許的建中同學,「照樣要到校上課,即使(來學校)是睡覺

,他也要到學校睡覺,」吳武雄無奈地表示。美國資優教育則有一整套系統,只要通過鑑定,隨時可以跳級升學,因此,才有十二歲念大學的例子。大陸的重點高中如北大附設中學、清華大學附設中學等,資優班學生高三就可以到大學修課,高中課程兩年就可以修完,比台灣還要靈活。對於台灣高中精英教育的爭論,美國的反省歷程非常值得參考。

美國人道主義者曼恩(Horace Mann)曾說過:公立學校是「全面的平等促進者」,「是機會的台階」。受到曼恩的影響,美國政府長期以來就致力讓所有人能進公立高中,以縮小一般人與私校精英分子間的差距。美國青少年高中畢業的比例由二十世紀初的6.4%,上升到1930年的25%,1950年更突破90%,比台灣早了將近半個世紀。但是在高中教育普及的同時,美國也發現高中生程度在下降,1950年代,十個美國高中生裡有四人拿不到文憑

反精英危及美國安全

冷戰時期,採精英教育的蘇聯對採普及教育的美國,將產生國安威脅的顧慮,在1957年蘇聯發射第一枚人造衛星後引爆。美國輿論認為,美蘇之間有腦溝(brain gap),聯邦政府在「危機中的國家」報告裡,大肆抨擊了盛行已久的均等教育制度。報告指出,「如果一個不友善的外國勢力,試圖在美國施行水準不高的教育制度,我們大可視為戰爭行為。」當時,美國的高中都是學區制的綜合高中,但自1970年代開始,各州的大都市地區普遍出現具有學校特色及允許跨學區就讀的「磁性學校」(magnet school),台灣移民最熟知的加州維尼中學就在這個時期成立。在磁性學校的課程,除了讀、寫、算,還有特殊專長學科,如音樂、戲劇、電腦、科學及視覺藝術等。根據美國學者的研究結果發現,磁性學校學生大學升學率,遠高於一般綜合高中,這是因為磁性學校的家長具有強烈的參與感,經常協助指導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價值觀念;磁性學校教職員也有這種特別的優越感。美國聯邦政府還訂立「國防教育法案」,接管州政府對高中教育的控制權,加強科學、數學、外語教學,此後還有針對學生統一性的全國考試。小布希總統2000年當選後,更進一步實施一個兒童也不落後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透過全國統一的測驗,如果某校學生連續兩年沒有改進,家長可以將孩子轉校。即便如此,美國近百年來忽略精英教育的弊病,依然無法根治。

2002 年全美教育發展評估報告發現:美國高中畢業生,十個人當中,至少有八個人會有一科基本科學測驗沒通過;63%不會四年級簡單乘法(例如,郵寄一個包裹,依重量計算郵資);十個人裡面有九個即使用計算機,也算不出存款的利息;數十萬大學生必須補修初中程度的數學。由於高中生整體素質下降,美國本地的大學生主修數學、科學、工程等科系者已經愈來愈少。

日韓的教訓

日、韓實施的高中均質化政策,也同樣造成整體成績下降的問題。南韓於1973年公佈「高等學校入學考試制度改革方案」,以抽籤的方式決定就讀學校,抑制了學湧向大都市明星學校就讀,但1980年後就不再擴大實施,原因之一就是精英學校喪失。雖然曾接受教育部委託、研擬高中社區化政策,但師大教育系教授楊思偉一向主張,高中精英教育應該保存,他的主張是根據日本的經驗而來。

二十多年來,日本高中入學採中學區,例如東京分十個學區,聯考前先填志願,而且一人只能填一個學校。這項政策的用意是要學生先自我選擇,其次就是強化老師在輔導學生選校上的作用。但是學區制推行後,原來明星公立高中的精英教育瓦解。優秀學生轉讀私立高中,導致公立高中大學升學率全部向下掉,私立高中的升學率則往上升。過去幾乎是公立高中生天下的東京大學,現在有一半的學生來自私立高中。

精英教育不能投票決定

楊思偉指出,日本的精英教育可以由私立高中承繼下去,但台灣的私立高中資源普遍不及公立高中,一旦公立高中的學生程度被拉平,誰來擔起精英教育的重擔。以「台北二一」一片獲得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的導演楊順清表示,他對於電影的愛好是在建中參加社團時養成的,同儕的影響真的大於老師和設備。 他認為,文明走向是由少數人決定,精英教育絕對影響文明走向,不能用民主決定。建中校友會董事王嘯虎的孩子也就讀建中。他認為,高中是人格成形的階段,國中可以均質化教育,高中不應該。「美國一些飯店負責開門的小弟,十六歲是開門的,六十歲也還是開門的,」王嘯虎說。

目前擔任恆豐集團董事長顧問的王嘯虎指出,精英的產值絕對不是「一加一等於二」,精英的領導是會改變組織的,抹滅精英只會降低整個社會的程度。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2005年2月號

此內容已被編輯, ,由 乂天霧之嵐乂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但即使能夠進入建中、北一女,這些明星學校一樣沒有針對精英的特殊教育方法。

這我進來的時候也蠻好奇的 (不過資優班可能例外)

精英教育絕對影響文明走向,不能用民主決定。

政客跟政治家的差別 0.0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針對台灣的教育現況提出兩點建議......

1.台大排名遲遲無法提昇

把所有國立大學通通改為國立台灣大學XX分校

沒錯就像美國的州立大學那樣

然後清大就變NTU-清華分校

2.明星高中問題

廢除國中聯考 選定個定明星高中將它們私有化

改成獨招 要念明星高中的人自己去考

其他學校就變成社區入學

以上是看某個雜誌得來的......

以下是我的看法

其實還不賴xd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吳清基表示,站在教育的立場,他勸考生和家長不要斤斤計較那幾分,各校都有辦學特色,他自己就是讀台南縣佳里鎮北門高中,也不是明星學校,他的分數可以上台大法律系,因非他志願,所以進台師大教育系。

----------------------------------

在他那個年代 叫做高中的都算明星學校吧...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在網路上找到的一篇文章 , 可以參考一下 ~~

說真的...社會想抹殺精英教育

我不是很贊成

------------------------------------------------------------

台灣精英教育出現危機

建國中學能建國?文/宋秉忠

建中校長吳武雄:「多元教育不能忽略精英教育」。2004年10月,來自上海的倪衛新接任台灣國家奈米元件實驗室主任,主導半導體的尖端研究。倪衛新的老師、瑞典隆德(Lund)大學教授趙光安指出,台灣的專才很多,但能夠看清全局的人很少,「就像能帶兵打仗的『梅花』很多,『星』級的就少了,真正能當元帥的人少之又少。」

如果人才是知識經濟時代國家競爭力的指標,那麼,台灣的元帥人才、精英人才在哪裡呢?

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和台北市長馬英九都曾經提到,在新竹中學和在建國中學所受的教育,對於他們日後發展影響深遠。高中階段是人身心成熟的關鍵時期,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認為,在這個階段把優秀學生集中教育,利用同儕的競爭壓力,可以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教育成效,對國家社會有利。洪蘭曾於1986年到安徽科技大學教「少年先修班」,這一百名學生是從大陸一百萬名高中生中選出的,程度非常好,「幾乎是一點就通,」他們大學畢業後,幾乎都出國深造,成為大陸科技發展的接班人。相形之下,隨著民主化,台灣高中教育的政策重心也由過去的精英化轉向均質化,現在的國中畢業生想繼續升學,百分之百有學校可以念。

建國中學校長吳武雄直指,十年教改,大家重視多元入學管道,忽略精英教育其實也是多元教育的一環。曾經草擬北市資優教育白皮書的吳武雄質疑,「教育主管單位有多少經費是用在高中社區化上?又有多少是用在資優教育上?」以教育部2004年度的預算編列為例,「推動綜合高中和高中職社區化」經費達4億2727.2萬元,而「加強推展資優教育」經費2053.2萬元,連個零頭都不到。教育主管機關為推動高中社區化,對於被納入專案補助的學校一年約有100萬到200萬元的補助,甚至有時候還提供就近入學的學生一年1萬元的高額獎助金。

成立只有十五年、北市社區化高中重點學校松山高中,近年來的錄取分數排名一直坐四望三,就是因為擁有令人稱羨的軟硬體設施。例如,松高有將近四十間的專科教室,足敷學生所有實驗課所需,活動中心有溫水游泳池,而且全校老師平均年齡只有四十多歲。反觀空有「明星高中」之名,剛慶祝完一百零六週年校慶的建中,至今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只有十一間

明星學校消失中

對於精英教育被忽視的質疑,教育部中等教育司長李然堯回應說,追求卓越和機會均等是各國教育普遍面臨的兩難問題。不過,根據歷次的意見調查,台灣目前主流意見主張教育均等,反對增加對精英學校的補助。事實上,大陸偏重精英教育也已經產生了副作用。李然堯表示,中國的大學花得起大錢請諾貝爾獎得主給學生上課,但是許多小學卻是窮得必須在茅草屋裡上課;中國義務教育號稱九年,但許多地方政府實際提供的教育年限不到五年。除了政策的轉向,聯考的廢除、系統銜接的不足,都是台灣精英教育弱化的關鍵。過去高中聯考滿分七百分,現在基測滿分三百分,每一分所涵蓋的學科程度比以前廣泛,學生應考時可能一個不小心,就與建中等第一志願學校擦身而過。松山高中校長林石得笑說,基測造成校際分數線模糊,松高因此「撿到幾個建中生」。但即使能夠進入建中、北一女,這些明星學校一樣沒有針對精英的特殊教育方法。

外國的高中生一學期只上五、六門學科,台灣高中生要上十五、十六科;外國高中生下午三點半放學,台灣高中生是朝八晚五;外國高中選修課琳瑯滿目,台灣高中必修課五花八門。吳武雄說,台灣高中生要做的日常功課,建中一樣也不能少。有位奧林匹亞數理競賽金牌得主,而且已獲台大電機系入學允許的建中同學,「照樣要到校上課,即使(來學校)是睡覺

,他也要到學校睡覺,」吳武雄無奈地表示。美國資優教育則有一整套系統,只要通過鑑定,隨時可以跳級升學,因此,才有十二歲念大學的例子。大陸的重點高中如北大附設中學、清華大學附設中學等,資優班學生高三就可以到大學修課,高中課程兩年就可以修完,比台灣還要靈活。對於台灣高中精英教育的爭論,美國的反省歷程非常值得參考。

美國人道主義者曼恩(Horace Mann)曾說過:公立學校是「全面的平等促進者」,「是機會的台階」。受到曼恩的影響,美國政府長期以來就致力讓所有人能進公立高中,以縮小一般人與私校精英分子間的差距。美國青少年高中畢業的比例由二十世紀初的6.4%,上升到1930年的25%,1950年更突破90%,比台灣早了將近半個世紀。但是在高中教育普及的同時,美國也發現高中生程度在下降,1950年代,十個美國高中生裡有四人拿不到文憑

反精英危及美國安全

冷戰時期,採精英教育的蘇聯對採普及教育的美國,將產生國安威脅的顧慮,在1957年蘇聯發射第一枚人造衛星後引爆。美國輿論認為,美蘇之間有腦溝(brain gap),聯邦政府在「危機中的國家」報告裡,大肆抨擊了盛行已久的均等教育制度。報告指出,「如果一個不友善的外國勢力,試圖在美國施行水準不高的教育制度,我們大可視為戰爭行為。」當時,美國的高中都是學區制的綜合高中,但自1970年代開始,各州的大都市地區普遍出現具有學校特色及允許跨學區就讀的「磁性學校」(magnet school),台灣移民最熟知的加州維尼中學就在這個時期成立。在磁性學校的課程,除了讀、寫、算,還有特殊專長學科,如音樂、戲劇、電腦、科學及視覺藝術等。根據美國學者的研究結果發現,磁性學校學生大學升學率,遠高於一般綜合高中,這是因為磁性學校的家長具有強烈的參與感,經常協助指導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價值觀念;磁性學校教職員也有這種特別的優越感。美國聯邦政府還訂立「國防教育法案」,接管州政府對高中教育的控制權,加強科學、數學、外語教學,此後還有針對學生統一性的全國考試。小布希總統2000年當選後,更進一步實施一個兒童也不落後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透過全國統一的測驗,如果某校學生連續兩年沒有改進,家長可以將孩子轉校。即便如此,美國近百年來忽略精英教育的弊病,依然無法根治。

2002 年全美教育發展評估報告發現:美國高中畢業生,十個人當中,至少有八個人會有一科基本科學測驗沒通過;63%不會四年級簡單乘法(例如,郵寄一個包裹,依重量計算郵資);十個人裡面有九個即使用計算機,也算不出存款的利息;數十萬大學生必須補修初中程度的數學。由於高中生整體素質下降,美國本地的大學生主修數學、科學、工程等科系者已經愈來愈少。

日韓的教訓

日、韓實施的高中均質化政策,也同樣造成整體成績下降的問題。南韓於1973年公佈「高等學校入學考試制度改革方案」,以抽籤的方式決定就讀學校,抑制了學湧向大都市明星學校就讀,但1980年後就不再擴大實施,原因之一就是精英學校喪失。雖然曾接受教育部委託、研擬高中社區化政策,但師大教育系教授楊思偉一向主張,高中精英教育應該保存,他的主張是根據日本的經驗而來。

二十多年來,日本高中入學採中學區,例如東京分十個學區,聯考前先填志願,而且一人只能填一個學校。這項政策的用意是要學生先自我選擇,其次就是強化老師在輔導學生選校上的作用。但是學區制推行後,原來明星公立高中的精英教育瓦解。優秀學生轉讀私立高中,導致公立高中大學升學率全部向下掉,私立高中的升學率則往上升。過去幾乎是公立高中生天下的東京大學,現在有一半的學生來自私立高中。

精英教育不能投票決定

楊思偉指出,日本的精英教育可以由私立高中承繼下去,但台灣的私立高中資源普遍不及公立高中,一旦公立高中的學生程度被拉平,誰來擔起精英教育的重擔。以「台北二一」一片獲得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的導演楊順清表示,他對於電影的愛好是在建中參加社團時養成的,同儕的影響真的大於老師和設備。 他認為,文明走向是由少數人決定,精英教育絕對影響文明走向,不能用民主決定。建中校友會董事王嘯虎的孩子也就讀建中。他認為,高中是人格成形的階段,國中可以均質化教育,高中不應該。「美國一些飯店負責開門的小弟,十六歲是開門的,六十歲也還是開門的,」王嘯虎說。

目前擔任恆豐集團董事長顧問的王嘯虎指出,精英的產值絕對不是「一加一等於二」,精英的領導是會改變組織的,抹滅精英只會降低整個社會的程度。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2005年2月號

好文頂上天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訪客
這個主題現在已關閉,不能再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