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adne

可發文群組
  • 內容數

    1593
  • 註冊日期

  • 最後上線

  • Days Won

    3

文章 發表由 evadne

  1. 工匠可以訓練,大師不行。

    音樂匠可以訓練,音樂家不行。

    天賦就是固定的,我們只能不斷把腦子裡面尚未開發的部份開發出來。

    但可喜的是多數的腦子尚未完全開發,我們還有很廣的路可以走。

    至於課綱,你不覺得奇怪嗎。台灣還是有藝術人才,可是他們從不強調自己是受到了學校的什麼什麼教育。更清楚點說,可能是某個人啟發了他,也可能是制度的關係。可是制度不是根本啊。

  2. 板主想說的是:每個人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心情和不同的地點,對一張照片的觀點都不一樣,拍攝者想表達的觀點和observer的解讀方法都是不同的。是這樣嗎??

    我也貼一張

    這是上次去玩時照的,想要照出......類似時間、空間向後飛逝的感覺(放在儀表板上照的,路不是很平所以有點晃到)(ISO 100 7" F4.0)

    dscf26421q.jpg

    是。

    相片有刺點。刺激你想起什麼。我個人目前將相片解釋為視覺感官的擴張。擴張,延伸越過時間與空間,無盡地擴張自己的視覺官能。刺點必須讓你天生覺得好玩或者想起後天習得的東西。與你的背後的集體記憶有關。

    越抽象越多元。越多元,一般人越恐懼。Sade 則說對於完全了解他作品的人而言,這些東西一點都不恐怖。

  3. 只要重點仍然在一個人進入社會以後應該做什麼樣的職業,去貢獻什麼缺少的東西,

    那一個人的真正天賦就不可能被發見出來。軍隊根本就是群體嚇人的恐怖平衡,當然在我有生之年可能看不見他們的廢除。但是問題是人太多了,多到無法維持理性平衡的時候,就只好這樣玩。

    至於天才的埋沒我相信,只要菁英仍然是菁英那很多時候菁英就永遠是少數。

  4. 我其實沒想得那麼遠那麼深,只是覺得建中有那麼多天才可以成班嗎?的確建中神人很多,但是真正要符合科學班的要求,然後明確知道自己未來志向的學生,暫時撇開資源啊、公平性那些問題來講,真正的精英有那麼多,多到可以讓教育部來玩這種莫名其妙的科學班嗎?我持保留態度。

    嗯……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汝畫。」

    重點不是批評它是否應該存在。

    假如沒有藝術家的土壤,那我們會死於天天居住於黑暗白色灰色方格子房子、天天使用超級有效率的排排站黑色捷運車廂通勤、天天背誦一樣的東西,學習職業指南。

    科學班與資優教育的用意,我姑且捉摸為找出適合的人才。

    這點我同意。

    案例一。

    我遇見一群布農族小孩。他們的爸爸媽媽也很有歌唱天賦,但是都跑去耕耘自己的茶園。沒有時間欣賞與認識自己的歌聲。

    小孩子們被(先有自願)捉來進行合唱訓練。他們的眼睛漸漸地亮起來。

    這個訓練不是正規教育班級能給的東西。他們認識了自己的潛能。

    案例二。

    委內瑞拉的西蒙.玻利瓦爾國家少年管絃樂團。

    貧民窟裡頭沒有藝術文化,因為藝術文化嚴格來說屬於遊戲,只可以工作,就不認識遊戲,進而沒有辦法創造時間來進行遊戲,進而就沒有遊戲也沒有機會認識這一個部份。

    他們在今年初跨國視訊連線向加州一個大會演奏。

    他們看見不一樣的世界。

    案例三。

    建中很可能開新的班級,這個班級裡頭可能有一些人有改變自己小環境的力量。一步一步地透過一點一滴的討論、思辯與映照,他們可能改變更多人的思考模式,把他們從僵化的危機中救出來。

    結果其他孩子不聞不問繼續打嘴炮。

    他們繼續清晰地看見自己的世界。

    論述。

    沒有人不是天才。只是,怎麼評論天才。怎麼定義天才。

    我們真的--那麼有資格,去定義天才,定義菁英嗎?

    抱歉嚴重了。但是教育的本質是讓人看清自己,所以看清自己必須是學習的一部份,我贊同。給予多重機會讓人更深刻看清自己,我贊同。

    但是我不贊同把好人丟在路邊,我卻也不贊同每個人都真的是專精於自然科學的。有人可能比較喜歡人文科學。資優班的用途很簡單,就是把比較強的音符都放在一起,讓他們組成具有撼動力的樂章。指揮家本身不說話,但是他的樂團就是他的聲音。同理,樂團沒有指揮家,就不可能有個和諧聲音。人是從眾的(悲觀來說)。一個對某東西有深刻強烈持久深入興趣的人被放在完全不思考這些問題的人中央,那這個人很可能放棄他的執著,轉而從眾,去獲得微薄自我認同。

    我們就這樣失去一次又一次欣賞執著美麗姿勢的機會。

    那你還真的反對新的嘗試嗎?要不要再想想看?錢不是問題,錢根本不是問題。因為要變預算很簡單,把軍隊砍掉就有好多錢。至於天才,我跟你講喔!每個人都有很多潛力,但是大部分人相信自己只是平庸的人,就真的最後……成為自認沒有什麼創造力、沒有什麼才華、普普通通的人。

    教育才是真正的國防工業。因為軍隊會死會老,但是思考力與概念永遠永遠,不會消失。

  5. 嗯我持稍微不同的意見。

    a. 每個時代都有使人記憶深刻,與使人記憶不深刻的人們。

    b. 那些使人記憶深刻的人們會在很多年以後,被我們這集體記憶薄弱的社會,幻化成對那個時代的集體記憶的總和。

    c. 參諸老老老老《建中青年》。其實那個年代基本上很沈悶,要逃也沒地方逃。但是建中一開始是孩子們自辦的學校,應該類似今日的社團。

    d. 自由是每個人都應該享有的。配與不配則是個人價值觀問題。但是我們要避免個人價值觀錯誤地扼殺任何一個機會。所以自由是每個人都應該享有的。這樣說來才會把剝奪自由當作一種刑罰不是嗎。

    e. 青年豪傑都是刻板印象與社會集體記憶的想像圖案。真正的英雄豪傑在被記憶以前,都只是平凡的人……

    好,來談談原始的異化:

    首先,勞動對工人來說是外在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屬於他的本質;因此,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因此,工人只有在勞動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勞動中則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勞動時覺得舒暢,而在勞動時就覺得不舒暢。因此,他的勞動不是自願的勞動,而是被迫的強制勞動。因此,它不是滿足勞動需要,而只是滿足勞動需要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種手段。勞動的異己性完全表現在:只要內體的強制或其他強制一停止,人們會像逃避瘟疫那樣逃避勞動。外在的勞動,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勞動,是一種自我犧牲、自我折磨的勞動。最後,對工人來說,勞動的外在性表現在:這種勞動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別人的;勞動不屬於他;他在勞動中也不屬於他自己,而是屬於別人。在宗教中,人的幻想、人的頭腦和人的心靈的自主活動對個人發生作用不取決於他個人,就是說,是作為某種異己的活動,神靈的或魔鬼的活動發生作用,同樣,工人的活動也不是他的自主活動。他的活動屬於別人,這種活動是他自身的喪失。

    因此,結果是,人(工人)只有在運用自己的動物機能--吃、喝、生殖,至多還有居住、修飾等等--的時候,才覺得自己在自由活動,而在運用人的機能時;覺得自己只不過是動物。動物的東西成為人的東西,而人的東西成為動物的東西。

    重點來了:a. 他跟勞動本來就分離,b. 他勞動時就覺得不舒坦,不勞動時就覺得舒坦。

    教育的本質,我竊定義為更好地與這個世界連接(不管是實質或者抽象的)。那,的確建中人--a. 以考試的結果論成敗 b. 與學習分離。

    但是並非學業異化。是教育異化。你看看,學業裡面有個「業」。而且大學每個系都是職業專科。人文主義的博雅教育被激進份子與笨蛋亂搞,在台灣的大學裡都徹底集體死亡。

    來來重點來了,馬克思跟他的孩子在家書裡怎麼說的 xd ?

    這樣下去誰看得見未來,就會提前自殺(形象化地說)。

    這篇到了愈下面似乎充滿了「司法不公」的味道…

    台灣的司法確實是要改進

    立院議事態度、專業也有欠監督

    實在感謝大家的關心

    但我想說句話

    自由是能自制的人才配享有的

    二十年前的建中甚至連點名制度也沒有

    那時之所以可以落實自由民主

    是因為當時沒有網咖,不會有墮落建中生中午去打咖

    (不要跟我說你在網咖寫功課…)

    當時沒有舞會或太多聯誼活動,不會有建中生大量蹺課

    (確實沒有,請查維基百科或其他可信媒體)

    當時也沒有這麼多漫畫或養眼的東西

    可以讓建中生每天中午出去消費娛樂

    我本人也常常不假外出

    但我都是去唸書或補眠

    絕無他用

    沒有太多環境誘惑

    大家都能自持

    曾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

    但現在的建中

    已經變了許多

    想想沒有外出證和點名制度的建中

    若是放在今天

    我國青年、豪傑們豈能莊敬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