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三國志內容的問題


Recommended Posts

直不疑是西漢文帝時的中大夫

有人詆毀他跟嫂嫂私通

但他根本就沒有哥哥

第五是姓 伯魚是名

劉秀問他 "聽說你當官時打岳父 是真的嗎"

他回答

"我三次娶的妻子 都是沒有爸爸的孤女"

王風是漢成帝的舅父

獨斷專全

谷永想投靠他 便上奏章吹捧王風好比周宣王的大臣 申伯

因此被王風提拔為光祿大夫

王商是漢成帝時的丞相 不滿王風專權 而被陷害致死

當時 張匡為了迎合王風 上書成帝說王商"執左道以亂政" 左道就是邪道之義

使 賢 者 食 於 能 則 上 尊 , 鬥 士 食 於 功 則 卒 輕 于 死

是说要让有本事的人能凭他的能力做大官,勇武的人追求军功而不顾生死

庶幾

是说,时间很快(这个词古汉语中常用的,你看到的次数会很多,如果你常看的话)

庶幾是差不多的意思

"而今而後 庶幾無愧" -- 正氣歌

這句話是說孫盛亂改史書,把曹操說的話改成夫差快死掉的時候講的話,真是不倫不類

然後同學... 你最近在幹嘛啊@@

尤非其類

意思是實在不像曹操會做的事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回覆 76
  • Created
  • 最後回覆

Top Posters In This Topic

公 聞 之 , 使 人 語 立 曰 : 「 知 忠 于 朝 廷 , 然 天 道 深 遠 , 幸 勿 多 言 . 」

我覺得這邊的〔公〕是指王立,整段話的意思是,能瞭解你(王立)是出於對朝廷的忠誠而進言,但天象深奧莫測不能盡信,千萬不要再說這件事.

知 公 忠 于 朝 廷只是場面話,王立的進言為曹操謀取私利實在太明顯,所以曹操在語氣上把王立的行為混成是為了朝廷安危設想.

王立那段話不是對曹操講的 是對劉艾講的

曹操是後來得知這段話

因為他仍以漢朝為招牌 不希望這種流言產生對他不利

所以希望王立少講一點

這句話簡單的翻譯就是「知易行難」

故事應該是袁紹和楊彪等一夥有仇,就要曹操去殺他們,結果曹操拿出漢高祖不殺雍齒的典故來敷衍他,於是他居然也開始懷疑起曹操了(亂入:當然也有可能是袁紹不准別人用典故只准自己用,於是就對曹操懷恨在心:P),但是實際情況是曹操也圍困過楊彪,也把孔融一家都劈了,這件事告訴我們不要話說的比手動的快(這就是所謂的「知易行難」是也)

當時的情勢

曹操大約是從屬於袁紹的

(並不直接隸屬 但他們是軍事上同一陣線 而曹操地位較低)

所以曹操的拒絕也就當然地讓自大的袁紹不爽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果然,不求甚解........

不愿翻资料的我就在(直不疑)上开始栽跟头了=:$

也算受教拉:P

关于 "庶幾",本来就不是只有一种解释,楼上你说的确是其中一种

我的翻译是力求口语话的了一点 ,但未必失之千里

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史记·秦始皇本纪》

这里作何解呢,maybe!

换我翻译的话,

我以为很好,估计很快(应该很快)就能平息战端把

凡是带有预测性质的"庶几",我通常把他解成"应该很快搞定"

在这里的语境是上面上的诏书之类,会说"差不多"吗

,结合语境最好译法是"很快"或"应该很快"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po 一段后人的感言

自醒修身拉

盜嫂之誣直不疑,撾婦翁之誣第五倫,皆二子之幸也。何者?誣其所無。無近似之跡也,雖不辯而久則自明矣。或曰:「使二子有嫂、有婦翁,亦當辯否?」曰:「嫌疑之跡,君子安得不辯?『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若付之無言,是與馬償金之類也,君子之所惡也。故君子不潔己以病人,亦不自污以徇世。」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曹 瞞 傳 曰 : 時 公 軍 每 渡 渭 , 輒 為 超 騎 所 衝 突 , 營 不 得 立 , 地 又 多 沙 , 不 可 築 壘 . 婁 子 伯 說 公 曰 : 「 今 天 寒 , 可 起 沙 為 城 , 以 水 灌 之 , 可 一 夜 而 成 . 」 公 從 之 , 乃 多 作 縑 囊 以 運 水 , 夜 渡 兵 作 城 , 比 明 , 城 立 , 由 是 公 軍 盡 得 渡 渭 .

所 謂"縑 囊"是 某 種 特 殊 材 質 的 容 器 嗎???

或 疑 于 時 九 月 , 水 未 應 凍 . 臣 松 之 按 魏 書 : 公 軍 八 月 至 潼 關 , 閏 月 北 渡 河 , 則 其 年 閏 八 月 也 , 至 此 容 可 大 寒 邪 !

閏 月 跟 當 時 天 氣 非 常 寒 冷 有 什 麼 牽 連 嗎???

魏 書 曰 : 公 後 日 復 與 遂 等 會 語 , 諸 將 曰 : 「 公 與 虜 交 語 , 不 宜 輕 脫 , 可 為 木 行 馬 以 為 防 遏 . 」 公 然 之 . 賊 將 見 公 , 悉 于 馬 上 拜 , 秦 ﹑ 胡 觀 者 , 前 後 重 沓 , 公 笑 謂 賊 曰 : 「 汝 欲 觀 曹 公 邪 ? 亦 猶 人 也 , 非 有 四 目 兩 口 , 但 多 智 耳 ! 」 胡 前 後 大 觀 . 又 列 鐵 騎 五 千 為 十 重 陳 , 精 光 耀 日 , 賊 益 震 懼 .

"可 為 木 行 馬 以 為 防 遏"是 何 意 義???

君 經 緯 禮 律 , 為 民 軌 儀 , 使 安 職 業 , 無 或 遷 志 , 是 用 錫 君 大 輅 ﹑ 戎 輅 各 一 , 玄 牡 二 駟 . 君 勸 分 務 本 , 穡人 昏 作[七],粟 帛 滯 積 , 大 業 惟 興 , 是 用 錫 君 袞 冕 之 服 , 赤 舄 副 焉 .

舄,我 查 字 典 好 像 是 一 種 重 底 鞋,難 道 "赤 舄"是 指 的 紅 色 鞋 子???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曹 瞞 傳 曰 : 時 公 軍 每 渡 渭 , 輒 為 超 騎 所 衝 突 , 營 不 得 立 , 地 又 多 沙 , 不 可 築 壘 . 婁 子 伯 說 公 曰 : 「 今 天 寒 , 可 起 沙 為 城 , 以 水 灌 之 , 可 一 夜 而 成 . 」 公 從 之 , 乃 多 作 縑 囊 以 運 水 , 夜 渡 兵 作 城 , 比 明 , 城 立 , 由 是 公 軍 盡 得 渡 渭 .

所 謂"縑 囊"是 某 種 特 殊 材 質 的 容 器 嗎???

算特別吧?就是用絲作成的袋子啊,你要是不想想得太複雜就是布袋:P

或 疑 于 時 九 月 , 水 未 應 凍 . 臣 松 之 按 魏 書 : 公 軍 八 月 至 潼 關 , 閏 月 北 渡 河 , 則 其 年 閏 八 月 也 , 至 此 容 可 大 寒 邪 !

閏 月 跟 當 時 天 氣 非 常 寒 冷 有 什 麼 牽 連 嗎???

有,註釋三說「九 月 , 進 軍 渡 渭 」

這句話裴注是引曹瞞傳說有人告訴曹操現在天氣冷你只要拿東西裝沙子做城一夜可大功告成,這樣你就可以躲過以前不能再沙地築城每次都被偷襲的命運,結果有人懷疑這段記載(或曰,或者,其他人也)說九月哪裡會冷啊,裴松之就說當年有閏一個八月,所以九月已經「大寒」,那當年九月大概就是西曆西元211年的11月

(中西曆轉換程式中研院已經釋出了,可以到這裡查: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sinocal/luso.html)

魏 書 曰 : 公 後 日 復 與 遂 等 會 語 , 諸 將 曰 : 「 公 與 虜 交 語 , 不 宜 輕 脫 , 可 為 木 行 馬 以 為 防 遏 . 」 公 然 之 . 賊 將 見 公 , 悉 于 馬 上 拜 , 秦 ﹑ 胡 觀 者 , 前 後 重 沓 , 公 笑 謂 賊 曰 : 「 汝 欲 觀 曹 公 邪 ? 亦 猶 人 也 , 非 有 四 目 兩 口 , 但 多 智 耳 ! 」 胡 前 後 大 觀 . 又 列 鐵 騎 五 千 為 十 重 陳 , 精 光 耀 日 , 賊 益 震 懼 .

"可 為 木 行 馬 以 為 防 遏"是 何 意 義???

參用五月大的說法,木行馬是一種拒馬

謝謝五月大<(_ _)>

君 經 緯 禮 律 , 為 民 軌 儀 , 使 安 職 業 , 無 或 遷 志 , 是 用 錫 君 大 輅 ﹑ 戎 輅 各 一 , 玄 牡 二 駟 . 君 勸 分 務 本 , 穡人 昏 作[七],粟 帛 滯 積 , 大 業 惟 興 , 是 用 錫 君 袞 冕 之 服 , 赤 舄 副 焉 .

舄,我 查 字 典 好 像 是 一 種 重 底 鞋,難 道 "赤 舄"是 指 的 紅 色 鞋 子???

正確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魏 書 曰 : 辛 未 , 有 司 以 太 牢 告 至 , 策 勳 于 廟 , 甲 午 始 春 祠 , 令 曰 : 「 議 者 以 為 祠 廟 上 殿 當 解 履 . 吾 受 錫 命 , 帶 劍 不 解 履 上 殿 . 今 有 事 於 廟 而 解 履 , 是 尊 先 公 而 替 王 命 , 敬 父 祖 而 簡 君 主 , 故 吾 不 敢 解 履 上 殿 也 . 又 臨 祭 就 洗 , 以 手 擬 水 而 不 盥 . 夫 盥 以 潔 為 敬 , 未 聞 擬(向)[而]不 盥 之 禮 , 且 『 祭 神 如 神 在 』 , 故 吾 親 受 水 而 盥 也 . 又 降 神 禮 訖 , 下 階 就 幕 而 立 , 須 奏 樂 畢 竟 , 似 若 不(愆)[衎]烈 祖 , 遲 祭(不)速 訖 也 , 故 吾 坐 俟 樂 闋 送 神 乃 起 也 . 受 胙 納(神)[袖], 以 授 侍 中 , 此 為 敬 恭 不 終 實 也 , 古 者 親 執 祭 事 , 故 吾 親 納 于(神)[袖], 終 抱 而 歸 也 . 仲 尼 曰 『 雖 違 眾 , 吾 從 下 』 , 誠 哉 斯 言 也 . 」

這 個 "太牢" 是???

這 段 我 只 比 較 了 解 說 曹 操 可 以 攜 帶 佩 劍 上 朝,其 他 的 好 像 是 在 說 古 代 制 度 之類 的???

------------------------------------------------------------------------------------------------------------

曹 瞞 傳 曰 : 為 尚 書 右 丞 司 馬 建 公 所 舉 . 及 公 為 王 , 召 建 公 到 鄴 , 與 歡 飲 , 謂 建 公 曰 : 「 孤 今 日 可 復 作 尉 否 ? 」 建 公 曰 : 「 昔 舉 大 王 時 , 適 可 作 尉 耳 . 」 王 大 笑 . 建 公 名 防 , 司 馬 宣 王 之 父 . 臣 松 之 案 司 馬 彪 序 傳 , 建 公 不 為 右 丞 , 疑 此 不 然 , 而 王 隱 晉 書 云 趙 王 篡 位 , 欲 尊 祖 為 帝 , 博 士 馬 平 議 稱 京 兆 府 君 昔 舉 魏 武 帝 為 北 部 尉 , 賊 不 犯 界 , 如 此 則 為 有 徵

曹 操(是 曹操?)跟 司 馬 建 公 說"可 復 作 尉 否",可 是 曹 操 都 封 魏 王 了 怎 麼 會 提 出 這 樣 的 問 題 呢?

臣 松 之 案 開 始 又 是 怎 麼 回 事 呢 ,是 不 是 舉 例 比 較?

-------------------------------------------------------------------------------

三 輔 決 錄 注 曰 : 時 有 京 兆 金 禕 字 德 禕 , 自 以 世 為 漢 臣 , 自 日 磾 討 莽 何 羅 , 忠 誠 顯 著 , 名 節 累 葉 . 睹 漢 祚 將 移 , 謂 可 季 興 , 乃 喟 然 發 憤 , 遂 與 耿 紀 ﹑ 韋 晃 ﹑ 吉 本 ﹑ 本 子 邈 ﹑ 邈 弟 穆 等 結 謀 . 紀 字 季 行 , 少 有 美 名 , 為 丞 相 掾 , 王 甚 敬 異 之 , 遷 侍 中 , 守 少 府 . 邈 字 文 然 , 穆 字 思 然 , 以 禕 慷 慨 有 日 磾 之 風 , 又 與 王 必 善 , 因 以 間 之 , 若 殺 必 , 欲 挾 天 子 以 攻 魏 , 南 援 劉 備 . 時 關 羽 彊 盛 , 而 王 在 鄴 , 留 必 典 兵 督 許 中 事 . 文 然 等 率 雜 人 及 家 僮 千 餘 人 夜 燒 門 攻 必 , 禕 遣 人 為 內 應 , 射 必 中 肩 . 必 不 知 攻 者 為 誰 , 以 素 與 禕 善 , 走 投 禕 , 夜 喚 德 禕 , 禕 家 不 知 是 必 , 謂 為 文 然 等 , 錯 應 曰 : 「 王 長 史 已 死 乎 ? 卿 曹 事 立 矣 ! 」 必 乃 更 他 路 奔 . 一 曰 : 必 欲 投 禕 , 其 帳 下 督 謂 必 曰 : 「 今 日 事 竟 知 誰 門 而 投 入 乎 ? 」 扶 必 奔 南 城 . 會 天 明 , 必 猶 在 , 文 然 等 眾 散 , 故 敗 . 後 十 餘 日 , 必 竟 以 創 死 . 獻 帝 春 秋 曰 : 收 紀 ﹑ 晃 等 , 將 斬 之 , 紀 呼 魏 王 名 曰 : 「 恨 吾 不 自 生 意 , 竟 為 群 兒 所 誤 耳 ! 」 晃 頓 首 搏 頰 , 以 至 於 死 . 山 陽 公 載 記 曰 : 王 聞 王 必 死 , 盛 怒 , 召 漢 百 官 詣 鄴 , 令 救 火 者 左 , 不 救 火 者 右 . 眾 人 以 為 救 火 者 必 無 罪 , 皆 附 左 ; 王 以 為 「 不 救 火 者 非 助 亂 , 救 火 乃 實 賊 也 」 . 皆 殺 之 .

"卿 曹 事 立 矣"??? ???

" 吾 不 自 生 意 , 竟 為 群 兒 所 誤 耳",是 耿 紀 死 到 臨 頭 還 要 亂 說 話 害 曹 操???

王 以 為 「 不 救 火 者 非 助 亂 , 救 火 乃 實 賊 也 」,為什麼曹操要這樣認為,我看不出個所以然T_T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這 個 "太牢" 是???

帝王祭拜供奉用的牲畜

牛羊豬 合稱太牢

曹 操(是 曹操?)跟 司 馬 建 公 說"可 復 作 尉 否",可 是 曹 操 都 封 魏 王 了 怎 麼 會 提 出 這 樣 的 問 題 呢?

曹操二十歲時

司馬防舉薦他當洛陽北部尉

這段是玩笑話

曹操這個人很喜歡開玩笑的

連祭文都有玩笑

臣 松 之 案 開 始 又 是 怎 麼 回 事 呢 ,是 不 是 舉 例 比 較?

他根據司馬彪序傳 懷疑這段的真實性

可是按晉書又好像是真的

"卿 曹 事 立 矣"??? ???

你們大事要成了

" 吾 不 自 生 意 , 竟 為 群 兒 所 誤 耳",是 耿 紀 死 到 臨 頭 還 要 亂 說 話 害 曹 操???

我不是很懂 吾不自生意的意思

不過這句話大概是說

沒想到大事竟這樣栽在這些小兒手上

是在怪罪同伙

王 以 為 「 不 救 火 者 非 助 亂 , 救 火 乃 實 賊 也 」,為什麼曹操要這樣認為,我看不出個所以然T_T

因為不助亂的人搞不清楚狀況不會救火

救火的人是表面救火 實際上造反

我所知道的版本是

救火的人裡面有一部份是真的發現 而來救火

曹操沒有全殺 而是對他們偵察

放了真正救火的人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魏 書 載 王 令 曰 : 「 去 冬 天 降 疫 癘 , 民 有 凋 傷 , 軍 興 於 外 , 墾 田 損 少 , 吾 甚 憂 之 . 其 令 吏 民 男 女 : 女 年 七 十 已 上 無 夫 子 , 若 年 十 二 已 下 無 父 母 兄 弟 , 及 目 無 所 見 , 手 不 能 作 , 足 不 能 行 , 而 無 妻 子 父 兄 產 業 者 , 廩 食 終 身 . 幼 者 至 十 二 止 , 貧 窮 不 能 自 贍 者 , 隨 口 給 貸 . 老 耄 須 待 養 者 , 年 九 十 已 上 , 復 不 事 , 家 一 人 . 」

是 不 是 在 說"老 耄 須 待 養 者 " 的 條 件 為 9 0 歲 以 上 ,沒 辦 法 做 事 , 家 中 只 有 一 人 呢

-----------------------------------------------------------------------------------------

魏 略 曰 : 孫 權 上 書 稱 臣 , 稱 說 天 命 . 王 以 權 書 示 外 曰 : 「 是 兒 欲 踞 吾 著 爐 火 上 邪 ! 」

曹 操 是 說 孫 權 如 何 ???,讓 我 蹲 在 爐 火 上(想 害 我 ???)

------------------------------------------------------------------------------------------

王 曰 : 「 『 施 于 有 政 , 是 亦 為 政 』 . 若 天 命 在 吾 , 吾 為 周 文 王 矣 . 」

此 話 又 何 解 ??? 是 說 他 自 己 始 終 是 漢 朝 臣 子 ???

-----------------------------------------------------------------------------------------

魏 氏 春 秋 曰 : 夏 侯 惇 謂 王 曰 : 「 天 下 咸 知 漢 祚 已 盡 , 異 代 方 起 . 自 古 已 來 , 能 除 民 害 為 百 姓 所 歸 者 , 即 民 主 也 . 今 殿 下 即 戎 三 十 餘 年 , 功 德 著 於 黎 庶 , 為 天 下 所 依 歸 , 應 天 順 民 , 復 何 疑 哉 ! 」 王 曰 : 「 『 施 于 有 政 , 是 亦 為 政 』 . 若 天 命 在 吾 , 吾 為 周 文 王 矣 . 」

曹 瞞 傳 及 世 語 並 云 桓 階 勸 王 正 位 , 夏 侯 惇 以 為 宜 先 滅 蜀 , 蜀 亡 則 吳 服 , 二 方 既 定 , 然 後 遵 舜 ﹑ 禹 之 軌 , 王 從 之 . 及 至 王 薨 , 惇 追 恨 前 言 , 發 病 卒 . 孫 盛 評 曰 : 夏 侯 惇 恥 為 漢 官 , 求 受 魏 印 , 桓 階 方 惇 , 有 義 直 之 節 ; 考 其 傳 記 , 世 語 為 妄 矣 .

桓 階 方 惇 的 "方" 字 作 何 解,"認 同"?、"附 和"?

按 魏 氏 春 秋,夏 侯 惇 好 像 勸 曹 操 稱 帝 ? 世 語:夏 侯 惇 勸 曹 操 先 滅 蜀 ,蜀 亡 吳 服,「遵 舜 ﹑ 禹 之 軌」是 打 算 使 獻 帝 自 己 禪 讓 給 曹 ???

兩 者 好 像 都 符 合 孫 盛 的"夏 侯 惇 恥 為 漢 官",為 什 麼 裴 松 之 又 說 " 世 語 為 妄矣" 呢 ???

是 不 是 我 在 哪 一 段 理 解 錯 誤 了 ??? 還請指教= ="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曹 瞞 傳 曰 : 太 祖 為 人 佻 易 無 威 重 , 好 音 樂 , 倡 優 在 側 , 常 以 日 達 夕 . 被 服 輕 綃 , 身 自 佩 小 鞶 囊 , 以 盛 手 巾 細 物 , 時 或 冠 帢 帽 以 見 賓 客 . 每 與 人 談 論 , 戲 弄 言 誦 , 盡 無 所 隱 , 及 歡 悅 大 笑 , 至 以 頭 沒 杯 案 中 , 肴 膳 皆 沾 汙 巾 幘 , 其 輕 易 如 此

這 個 "其 輕 易 如 此" 是 指 ???

-----------------------------------------------------------

常 討 賊 , 廩 穀 不 足 , 私 謂 主 者 曰 : 「 如 何 ? 」 主 者 曰 : 「 可 以 小 斛 以 足 之 . 」

這 邊 "常" 和 "嘗" 一 樣 是 曾 經 的 意 思 嗎 ???

曹 操 問 的 "如 何" 是 說 能 不 能 免 費 給 點 食 物 嗎 ???

主 者 的 回 答 又 是 什 麼 意 思 呢 ??? "可 以 免 費 給 你 們 一 小 斛"???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曹 瞞 傳 曰 : 太 祖 為 人 佻 易 無 威 重 , 好 音 樂 , 倡 優 在 側 , 常 以 日 達 夕 . 被 服 輕 綃 , 身 自 佩 小 鞶 囊 , 以 盛 手 巾 細 物 , 時 或 冠 帢 帽 以 見 賓 客 . 每 與 人 談 論 , 戲 弄 言 誦 , 盡 無 所 隱 , 及 歡 悅 大 笑 , 至 以 頭 沒 杯 案 中 , 肴 膳 皆 沾 汙 巾 幘 , 其 輕 易 如 此

這 個 "其 輕 易 如 此" 是 指 ???

輕恌、恌易

常 討 賊 , 廩 穀 不 足 , 私 謂 主 者 曰 : 「 如 何 ? 」 主 者 曰 : 「 可 以 小 斛 以 足 之 . 」

這 邊 "常" 和 "嘗" 一 樣 是 曾 經 的 意 思 嗎 ???

應該是

曹 操 問 的 "如 何" 是 說 能 不 能 免 費 給 點 食 物 嗎 ???

怎麼辦 的意思

換句話說

"如之奈何"

主 者 的 回 答 又 是 什 麼 意 思 呢 ??? "可 以 免 費 給 你 們 一 小 斛"???

把分配的糧食

從原本的大斛變成小斛

也就是減少軍糧分配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喔~ 沒看到這篇

你應該按編輯 讓它們在同一篇啦~

我直接看最後一篇 沒注意到前面

魏 書 載 王 令 曰 : 「 去 冬 天 降 疫 癘 , 民 有 凋 傷 , 軍 興 於 外 , 墾 田 損 少 , 吾 甚 憂 之 . 其 令 吏 民 男 女 : 女 年 七 十 已 上 無 夫 子 , 若 年 十 二 已 下 無 父 母 兄 弟 , 及 目 無 所 見 , 手 不 能 作 , 足 不 能 行 , 而 無 妻 子 父 兄 產 業 者 , 廩 食 終 身 . 幼 者 至 十 二 止 , 貧 窮 不 能 自 贍 者 , 隨 口 給 貸 . 老 耄 須 待 養 者 , 年 九 十 已 上 , 復 不 事 , 家 一 人 . 」

是 不 是 在 說"老 耄 須 待 養 者 " 的 條 件 為 9 0 歲 以 上 ,沒 辦 法 做 事 , 家 中 只 有 一 人 呢

如果你家有九十歲以上的老者

就免除你的傜役

不過免除的人數一家只一人

魏 略 曰 : 孫 權 上 書 稱 臣 , 稱 說 天 命 . 王 以 權 書 示 外 曰 : 「 是 兒 欲 踞 吾 著 爐 火 上 邪 ! 」

曹 操 是 說 孫 權 如 何 ???,讓 我 蹲 在 爐 火 上(想 害 我 ???)

這小兒想讓我被放在火上烤

火指的是輿論壓力

王 曰 : 「 『 施 于 有 政 , 是 亦 為 政 』 . 若 天 命 在 吾 , 吾 為 周 文 王 矣 . 」

此 話 又 何 解 ??? 是 說 他 自 己 始 終 是 漢 朝 臣 子 ???

這一句我不太清楚耶 google發現是論語中的句子

這一整段話大概是

因為曹操這人不會慕虛名而趨實禍

所以認為他其實跟皇帝已沒什麼兩樣 只不過差個名

沒有必要篡位

如果天命真的歸屬他的話

那他安份當個周文王也不錯

-----------------------------------------------------------------------------------------

魏 氏 春 秋 曰 : 夏 侯 惇 謂 王 曰 : 「 天 下 咸 知 漢 祚 已 盡 , 異 代 方 起 . 自 古 已 來 , 能 除 民 害 為 百 姓 所 歸 者 , 即 民 主 也 . 今 殿 下 即 戎 三 十 餘 年 , 功 德 著 於 黎 庶 , 為 天 下 所 依 歸 , 應 天 順 民 , 復 何 疑 哉 ! 」 王 曰 : 「 『 施 于 有 政 , 是 亦 為 政 』 . 若 天 命 在 吾 , 吾 為 周 文 王 矣 . 」

曹 瞞 傳 及 世 語 並 云 桓 階 勸 王 正 位 , 夏 侯 惇 以 為 宜 先 滅 蜀 , 蜀 亡 則 吳 服 , 二 方 既 定 , 然 後 遵 舜 ﹑ 禹 之 軌 , 王 從 之 . 及 至 王 薨 , 惇 追 恨 前 言 , 發 病 卒 . 孫 盛 評 曰 : 夏 侯 惇 恥 為 漢 官 , 求 受 魏 印 , 桓 階 方 惇 , 有 義 直 之 節 ; 考 其 傳 記 , 世 語 為 妄 矣 .

桓 階 方 惇 的 "方" 字 作 何 解,"認 同"?、"附 和"?

按 魏 氏 春 秋,夏 侯 惇 好 像 勸 曹 操 稱 帝 ? 世 語:夏 侯 惇 勸 曹 操 先 滅 蜀 ,蜀 亡 吳 服,「遵 舜 ﹑ 禹 之 軌」是 打 算 使 獻 帝 自 己 禪 讓 給 曹 ???

兩 者 好 像 都 符 合 孫 盛 的"夏 侯 惇 恥 為 漢 官",為 什 麼 裴 松 之 又 說 " 世 語 為 妄矣" 呢 ???

是 不 是 我 在 哪 一 段 理 解 錯 誤 了 ??? 還請指教= ="

看不懂@@

查了一下辭典 方 這個字並沒有動詞之意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曹 瞞 傳 及 世 語 並 云 桓 階 勸 王 正 位 , 夏 侯 惇 以 為 宜 先 滅 蜀 , 蜀 亡 則 吳 服 , 二 方 既 定 , 然 後 遵 舜 ﹑ 禹 之 軌 , 王 從 之 . 及 至 王 薨 , 惇 追 恨 前 言 , 發 病 卒 . 孫 盛 評 曰 : 夏 侯 惇 恥 為 漢 官 , 求 受 魏 印 , 桓 階 方 惇 , 有 義 直 之 節 ; 考 其 傳 記 , 世 語 為 妄 矣 .

桓 階 方 惇 的 "方" 字 作 何 解,"認 同"?、"附 和"?

按 魏 氏 春 秋,夏 侯 惇 好 像 勸 曹 操 稱 帝 ? 世 語:夏 侯 惇 勸 曹 操 先 滅 蜀 ,蜀 亡 吳 服,「遵 舜 ﹑ 禹 之 軌」是 打 算 使 獻 帝 自 己 禪 讓 給 曹 ???

兩 者 好 像 都 符 合 孫 盛 的"夏 侯 惇 恥 為 漢 官",為 什 麼 裴 松 之 又 說 " 世 語 為 妄矣" 呢 ???

方者,比較也

他說桓階和夏侯惇比起來,講話實在多了,夏侯惇《世語》等書裡的說法純粹就是混時間,「尊堯舜之軌」就是要搞禪讓,問題是出在夏侯惇說要等到「吳蜀俱滅」才搞禪讓,桓階說孫權上書稱臣勸進曹操就是「天人感應」,可以稱帝了,兩者比較,桓階講話比較實在

但是對比世語的記錄和魏氏春秋的記錄,世語的說法有誤,兩者記錄不同,而從三國志本文來看,孫權上書之後曹操就已經返回許昌了,因此沒什麼「俱滅」的問題,魏氏春秋說夏桓都搞勸進,比較合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時 有 夜 得 仲 簡 , 將 以 詣 麾 下 , 公 謂 曰 : 「 何 為 如 是 ? 」 仲 簡 曰 : 「 勝 負 自 天 , 何 用 為 問 乎 ! 」 公 意 欲 不 殺 . 許 攸 曰 : 「 明 旦 鑒 于 鏡 , 此 益 不 忘 人 . 」 乃 殺 之 .

許 攸 的 回 答 不 是 很 理 解,前 句 好 像 有 前 車 之 鑑 後 事 之 師 的 意 思?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時 有 夜 得 仲 簡 , 將 以 詣 麾 下 , 公 謂 曰 : 「 何 為 如 是 ? 」 仲 簡 曰 : 「 勝 負 自 天 , 何 用 為 問 乎 ! 」 公 意 欲 不 殺 . 許 攸 曰 : 「 明 旦 鑒 于 鏡 , 此 益 不 忘 人 . 」 乃 殺 之 .

許 攸 的 回 答 不 是 很 理 解,前 句 好 像 有 前 車 之 鑑 後 事 之 師 的 意 思?

鑑者,照也;益者,比較...(很、越來越...)也

(前情:曹操夜審淳于仲簡,對於淳于仲簡的態度很讚賞,不想殺他)許攸對曹操說:「你今天把淳于仲簡鼻子給割了,他明天起床照鏡子的時候,一定會很難忘記的」

後來曹操就把淳于仲簡腦袋也割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袁 宏 漢 紀 載 漢 帝 詔 曰 : 「 魏 太 子 丕 : 昔 皇 天 授 乃 顯 考 以 翼 我 皇 家 , 遂 攘 除 群 凶 , 拓 定 九 州 , 弘 功 茂 績 , 光 於 宇 宙 , 朕 用 垂 拱 負 扆 二 十 有 餘 載 . 天 不 憖 遺 一 老 , 永 保 余 一 人 , 早 世 潛 神 , 哀 悼 傷 切 . 丕 奕 世 宣 明 , 宜 秉 文 武 , 紹 熙 前 緒 .

憖,查 字 典 是 願 意 的 意 思 ..不 過 整 句 看 起 來 就 不 太 了 解 , 是 說 獻 帝 對 於 曹 操 死 掉 感 到 傷 心 ,希 望 曹 丕 像 曹 操 一 樣 維 護 或 發 揚 漢 室 嗎???

--------------------------------------------------------------------------------------------------------------

今 使 使 持 節 御 史 大 夫 華 歆 奉 策 詔 授 丕 丞 相 印 綬 ﹑ 魏 王 璽 紱 , 領 冀 州 牧 . 方 今 外 有 遺 虜 , 遐 夷 未 賓 , 旗 鼓 猶 在 邊 境 , 干 戈 不 得 韜 刃 , 斯 乃 播 揚 洪 烈 , 立 功 垂 名 之 秋 也 . 豈 得 脩 諒 闇 之 禮 , 究 曾 ﹑ 閔 之 志 哉 ? 其 敬 服 朕 命 , 抑 弭 憂 懷 , 旁 祗 厥 緒 , 時 亮 庶 功 , 以 稱 朕 意 . 於 戲 , 可 不 勉 與 !

這 句 不 太 懂T_T

-------------------------------------------------------------------------------------------------------------------

前言:初 , 漢 熹 平 五 年 , 黃 龍 見 譙 , 光 祿 大 夫 橋 玄 問 太 史 令 單 颺 : 「 此 何 祥 也 ? 」 颺 曰 : 「 其 國 後 當 有 王 者 興 , 不 及 五 十 年 , 亦 當 復 見 . 天 事 恆 象 , 此 其 應 也 . 」 內 黃 殷 登 默 而 記 之 . 至 四 十 五 年 , 登 尚 在 . 三 月 , 黃 龍 見 譙 , 登 聞 之 曰 : 「 單 颺 之 言 , 其 驗 茲 乎 ![一] 」

裴注:[一] 魏 書 曰 : 王 召 見 登 , 謂 之 曰 : 「 昔 成 風 聞 楚 丘 之 繇 而 敬 事 季 友 , 鄧 晨 信 少 公 之 言 而 自 納 光 武 . 登 以 篤 老 , 服 膺 占 術 , 記 識 天 道 , 豈 有 是 乎 ! 」 賜 登 穀 三 百 斛 , 遣 歸 家 .

這"豈 有 是 乎 "是 指"怎 麼 會 少 了 你 的 份 呢"嗎?

---------------------------------------------------------------------------------------------------------------

前言:

庚 午 , 大 將 軍 夏 侯 惇 薨 [二]

裴注:

魏 書 曰 : 王 素 服 幸 鄴 東 城 門 發 哀 . 孫 盛 曰 : 在 禮 , 天 子 哭 同 姓 於 宗 廟 門 之 外 . 哭 於 城 門 , 失 其 所 也 .

這 宗 廟 門 是 不 是 類 似 說 老 家 的 祖 廟? 孫 盛 是 說 曹 丕 於 東 城 門 發 哀 此 舉 不 合 宜???

----------------------------------------------------------------------------------------------------------

魏 略 曰 : 王 將 出 征 , 度 支 中 郎 將 新 平 霍 性 上 疏 諫 曰 : 「 臣 聞 文 王 與 紂 之 事 , 是 時 天 下 括 囊 无 咎 , 凡 百 君 子 , 莫 肯 用 訊 . 今 大 王 體 則 乾 坤 , 廣 開 四 聰 , 使 賢 愚 各 建 所 規 . 伏 惟 先 王 功 無 與 比 , 而 今 能 言 之 類 , 不 稱 為 德 . 故 聖 人 曰 『 得 百 姓 之 歡 心 』 . 兵 書 曰 『 戰 , 危 事 也 』 是 以 六 國 力 戰 , 彊 秦 承 弊 , 豳 王 不 爭 , 周 道 用 興 . 愚 謂 大 王 且 當 委 重 本 朝 而 守 其 雌 , 抗 威 虎 臥 , 功 業 可 成 . 而 今 創 基 , 便 復 起 兵 , 兵 者 凶 器 , 必 有 凶 擾 , 擾 則 思 亂 , 亂 出 不 意 . 臣 謂 此 危 , 危 于 累 卵 . 昔 夏 啟 隱 神 三 年 , 易 有 『 不 遠 而 復 』 , 論 有 『 不 憚 改 』 . 誠 願 大 王 揆 古 察 今 , 深 謀 遠 慮 , 與 三 事 大 夫 算 其 長 短 . 臣 沐 浴 先 王 之 遇 , 又 初 改 政 , 復 受 重 任 , 雖 知 言 觸 龍 鱗 , 阿 諛 近 福 , 竊 感 所 誦 , 危 而 不 持 . 」 奏 通 , 帝 怒 , 遣 刺 奸 就 考 , 竟 殺 之 . 既 而 悔 之 , 追 原 不 及 .

"遣 刺 奸 就 考"是 指 曹 丕 派 人 對 這 諫 言 者 怎 麼 樣,結 果 竟 然 把 他 殺 了???

------------------------------------------------------------------------------------------------------------------

管 子 曰 : 黃 帝 立 明 臺 之 議 者 , 上 觀 於 兵 也 ; 堯 有 衢 室 之 問 者 , 下 聽 於 民 也 ; 舜 有 告 善 之 旌 , 而 主 不 蔽 也 ; 禹 立 建 鼓 於 朝 , 而 備 訴 訟 也 ; 湯 有 總 街 之 廷 , 以 觀 民 非 也 ; 武 王 有 靈 臺 之 囿 , 而 賢 者 進 也 : 此 古 聖 帝 明 王 所 以 有 而 勿 失 , 得 而 勿 忘 也 .

"衢 室"、"告 善 之 旌"、"總 街 之 廷"、"靈 臺"分 別 是 指 什 麼 呢? 我 只 知 道 有 助 於 治 國

----------------------------------------------------------------------------------------------------------------------

魏 略 載 王 自 手 筆 令 曰 : 「(吾)[日]前 遣 使 宣 國 威 靈 , 而 達 即 來 . 吾 惟 春 秋 褒 儀 父 , 即 封 拜 達 , 使 還 領 新 城 太 守 . 近 復 有 扶 老 攜 幼 首 向 王 化 者 . 吾 聞 夙 沙 之 民 自 縛 其 君 以 歸 神 農 , 豳 國 之 眾 襁 負 其 子 而 入 豐 、 鎬 , 斯 豈 驅 略 迫 脅 之 所 致 哉 ? 乃 風 化 動 其 情 而 仁 義 感 其 衷 , 歡 心 內 發 使 之 然 也 . 以 此 而 推 , 西 南 將 萬 里 無 外 , 權 、 備 將 與 誰 守 死 乎 ? 」

劉 備、孫 權 誰 會 死 在 誰 手 上?好 像 不 太 對 ~"~

----------------------------------------------------------------------------------------------------------------

前言:甲 午 , 軍 次 於 譙 , 大 饗 六 軍 及 譙 父 老 百 姓 於 邑 東 [一].

裴注:

魏 書 曰 : 設 伎 樂 百 戲 , 令 曰 : 「 先 王 皆 樂 其 所 生 , 禮 不 忘 其 本 . 譙 , 霸 王 之 邦 , 真 人 本 出 , 其 復 譙 租 稅 二 年 . 」 三 老 吏 民 上 壽 , 日 夕 而 罷 . 丙 申 , 親 祠 譙 陵 . 孫 盛 曰 : 昔 者 先 王 之 以 孝 治 天 下 也 , 內 節 天 性 , 外 施 四 海 , 存 盡 其 敬 , 亡 極 其 哀 , 思 慕 諒 闇 , 寄 政 塚 宰 , 故 曰 「 三 年 之 喪 , 自 天 子 達 於 庶 人 」 ; 夫 然 , 故 在 三 之 義 惇 , 臣 子 之 恩 篤 , 雍 熙 之 化 隆 , 經 國 之 道 固 , 聖 人 之 所 以 通 天 地 , 厚 人 倫 , 顯 至 教 , 敦 風 俗 , 斯 萬 世 不 易 之 典 , 百 王 服 膺 之 制 也 . 是 故 喪 禮 素 冠 , 鄶 人 著 庶 見 之 譏 , 宰 予 降 期 , 仲 尼 發 不 仁 之 歎 , 子 頹 忘 戚 , 君 子 以 為 樂 禍 , 魯 侯 易 服 , 春 秋 知 其 不 終 , 豈 不 以 墜 至 痛 之 誠 心 , 喪 哀 樂 之 大 節 者 哉 ? 故 雖 三 季 之 末 , 七 雄 之 弊 , 猶 未 有 廢 縗 斬 於 旬 朔 之 間 , 釋 麻 杖 於 反 哭 之 日 者 也 . 逮 於 漢 文 , 變 易 古 制 , 人 道 之 紀 , 一 旦 而 廢 , 縗 素 奪 於 至 尊 , 四 海 散 其 遏 密 , 義 感 闕 於 群 後 , 大 化 墜 於 君 親 ; 雖 心 存 貶 約 , 慮 在 經 綸 , 至 於 樹 德 垂 聲 , 崇 化 變 俗 , 固 以 道 薄 於 當 年 , 風 頹 於 百 代 矣 . 且 武 王 載 主 而 牧 野 不 陳 , 晉 襄 墨 縗 而 三 帥 為 俘 , 應 務 濟 功 , 服 其 焉 害 ? 魏 王 既 追 漢 制 , 替 其 大 禮 , 處 莫 重 之 哀 而 設 饗 宴 之 樂 , 居 貽 厥 之 始 而 墜 王 化 之 基 , 及 至 受 禪 , 顯 納 二 女 , 忘 其 至 恤 以 誣 先 聖 之 典 , 天 心 喪 矣 , 將 何 以 終 ! 是 以 知 王 齡 之 不 遐 , 卜 世 之 期 促 也 .

簡 而 言 之 就 是 說 曹 丕 此 設 宴 之 舉 不 合 宜???

----------------------------------------------------------------------------------------------------------

目前讀到曹丕了...

關於曹丕篡位的事實

我聽有人說是曹丕逼獻帝禪讓給他

剛剛看到獻帝禪位給他那一段

陳壽所書:

漢 帝 以 眾 望 在 魏 , 乃 召 群 公 卿 士 [一],告 祠 高 廟 . 使 兼 御 史 大 夫 張 音 持 節 奉 璽 綬 禪 位 , 冊 曰 : 「 咨 爾 魏 王 : 昔 者 帝 堯 禪 位 於 虞 舜 , 舜 亦 以 命 禹 , 天 命 不 于 常 , 惟 歸 有 德 . 漢 道 陵 遲 , 世 失 其 序 , 降 及 朕 躬 , 大 亂 茲 昏 , 群 兇 肆 逆 , 宇 內 顛 覆 . 賴 武 王 神 武 , 拯 茲 難 於 四 方 , 惟 清 區 夏 , 以 保 綏 我 宗 廟 , 豈 予 一 人 獲 益 , 俾 九 服 實 受 其 賜 . 今 王 欽 承 前 緒 , 光 于 乃 德 , 恢 文 武 之 大 業 , 昭 爾 考 之 弘 烈 . 皇 靈 降 瑞 , 人 神 告 徵 , 誕 惟 亮 采 , 師 錫 朕 命 , 僉 曰 爾 度 克 協 于 虞 舜 , 用 率 我 唐 典 , 敬 遜 爾 位 . 於 戲 ! 天 之 曆 數 在 爾 躬 , 允 執 其 中 , 天 祿 永 終 ; 君 其 祗 順 大 禮 , 饗 茲 萬 國 , 以 肅 承 天 命 [二]. 」乃 為 壇 於 繁 陽 . 庚 午 , 王 升 壇 即 阼 , 百 官 陪 位 . 事 訖 , 降 壇 , 視 燎 成 禮 而 反 . 改 延 康 為 黃 初 , 大 赦 [三].

看 起 來 好 像 是 獻 帝 自 己 要 讓 位 給 他,不 過 看 了 裴 注[二](太長不po了),好 像 曹 丕起 初 以 自 己 不 夠 資 格 為 理 由 ,拒 絕 了 很 多 次,最 後 才 接 受。

這 是 他 預 先 安 排 好 的 嗎?事 實 真 相 又 是 如 何 呢,怎 麼 我 們 現 今 會 說 他 是"篡 位"???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快睡著了不一定全部都能答完,如果F大、五月大有看到幫忙解決一下|-)

袁 宏 漢 紀 載 漢 帝 詔 曰 : 「 魏 太 子 丕 : 昔 皇 天 授 乃 顯 考 以 翼 我 皇 家 , 遂 攘 除 群 凶 , 拓 定 九 州 , 弘 功 茂 績 , 光 於 宇 宙 , 朕 用 垂 拱 負 扆 二 十 有 餘 載 . 天 不 憖 遺 一 老 , 永 保 余 一 人 , 早 世 潛 神 , 哀 悼 傷 切 . 丕 奕 世 宣 明 , 宜 秉 文 武 , 紹 熙 前 緒 .

憖,查 字 典 是 願 意 的 意 思 ..不 過 整 句 看 起 來 就 不 太 了 解 , 是 說 獻 帝 對 於 曹 操 死 掉 感 到 傷 心 ,希 望 曹 丕 像 曹 操 一 樣 維 護 或 發 揚 漢 室 嗎???

他是說曹丕神武之類亂七八糟的技能是從他爸那邊學來的,有沒有要曹丕保衛漢室,沒說

--------------------------------------------------------------------------------------------------------------

今 使 使 持 節 御 史 大 夫 華 歆 奉 策 詔 授 丕 丞 相 印 綬 ﹑ 魏 王 璽 紱 , 領 冀 州 牧 . 方 今 外 有 遺 虜 , 遐 夷 未 賓 , 旗 鼓 猶 在 邊 境 , 干 戈 不 得 韜 刃 , 斯 乃 播 揚 洪 烈 , 立 功 垂 名 之 秋 也 . 豈 得 脩 諒 闇 之 禮 , 究 曾 ﹑ 閔 之 志 哉 ? 其 敬 服 朕 命 , 抑 弭 憂 懷 , 旁 祗 厥 緒 , 時 亮 庶 功 , 以 稱 朕 意 . 於 戲 , 可 不 勉 與 !

這 句 不 太 懂T_T

他前面說請國境未靖,需要曹丕來幫忙,但是曹丕他老爸剛死,應該要服三年父喪,但是國家正需要用人,哪裡還有閒情逸致給你服喪呢?(豈得脩諒闇之禮,究曾﹑閔之志哉?)請曹丕你多擔待吧!

-------------------------------------------------------------------------------------------------------------------

前言:初 , 漢 熹 平 五 年 , 黃 龍 見 譙 , 光 祿 大 夫 橋 玄 問 太 史 令 單 颺 : 「 此 何 祥 也 ? 」 颺 曰 : 「 其 國 後 當 有 王 者 興 , 不 及 五 十 年 , 亦 當 復 見 . 天 事 恆 象 , 此 其 應 也 . 」 內 黃 殷 登 默 而 記 之 . 至 四 十 五 年 , 登 尚 在 . 三 月 , 黃 龍 見 譙 , 登 聞 之 曰 : 「 單 颺 之 言 , 其 驗 茲 乎 ![一] 」

裴注:[一] 魏 書 曰 : 王 召 見 登 , 謂 之 曰 : 「 昔 成 風 聞 楚 丘 之 繇 而 敬 事 季 友 , 鄧 晨 信 少 公 之 言 而 自 納 光 武 . 登 以 篤 老 , 服 膺 占 術 , 記 識 天 道 , 豈 有 是 乎 ! 」 賜 登 穀 三 百 斛 , 遣 歸 家 .

這"豈 有 是 乎 "是 指"怎 麼 會 少 了 你 的 份 呢"嗎?

對,但或許說成「你也應該要有」會比較好

---------------------------------------------------------------------------------------------------------------

前言:

庚 午 , 大 將 軍 夏 侯 惇 薨 [二]

裴注:

魏 書 曰 : 王 素 服 幸 鄴 東 城 門 發 哀 . 孫 盛 曰 : 在 禮 , 天 子 哭 同 姓 於 宗 廟 門 之 外 . 哭 於 城 門 , 失 其 所 也 .

這 宗 廟 門 是 不 是 類 似 說 老 家 的 祖 廟? 孫 盛 是 說 曹 丕 於 東 城 門 發 哀 此 舉 不 合 宜???

很簡單,孫盛已經把天命給曹家了,另外一種說法是孫盛在這裡點出曹丕早就要篡位了,所以稱他是天子,要哭要回家找爸爸哭去

----------------------------------------------------------------------------------------------------------

魏 略 曰 : 王 將 出 征 , 度 支 中 郎 將 新 平 霍 性 上 疏 諫 曰 : 「 臣 聞 文 王 與 紂 之 事 , 是 時 天 下 括 囊 无 咎 , 凡 百 君 子 , 莫 肯 用 訊 . 今 大 王 體 則 乾 坤 , 廣 開 四 聰 , 使 賢 愚 各 建 所 規 . 伏 惟 先 王 功 無 與 比 , 而 今 能 言 之 類 , 不 稱 為 德 . 故 聖 人 曰 『 得 百 姓 之 歡 心 』 . 兵 書 曰 『 戰 , 危 事 也 』 是 以 六 國 力 戰 , 彊 秦 承 弊 , 豳 王 不 爭 , 周 道 用 興 . 愚 謂 大 王 且 當 委 重 本 朝 而 守 其 雌 , 抗 威 虎 臥 , 功 業 可 成 . 而 今 創 基 , 便 復 起 兵 , 兵 者 凶 器 , 必 有 凶 擾 , 擾 則 思 亂 , 亂 出 不 意 . 臣 謂 此 危 , 危 于 累 卵 . 昔 夏 啟 隱 神 三 年 , 易 有 『 不 遠 而 復 』 , 論 有 『 不 憚 改 』 . 誠 願 大 王 揆 古 察 今 , 深 謀 遠 慮 , 與 三 事 大 夫 算 其 長 短 . 臣 沐 浴 先 王 之 遇 , 又 初 改 政 , 復 受 重 任 , 雖 知 言 觸 龍 鱗 , 阿 諛 近 福 , 竊 感 所 誦 , 危 而 不 持 . 」 奏 通 , 帝 怒 , 遣 刺 奸 就 考 , 竟 殺 之 . 既 而 悔 之 , 追 原 不 及 .

"遣 刺 奸 就 考"是 指 曹 丕 派 人 對 這 諫 言 者 怎 麼 樣,結 果 竟 然 把 他 殺 了???

是啊,而且還追悔不已勒

------------------------------------------------------------------------------------------------------------------

管 子 曰 : 黃 帝 立 明 臺 之 議 者 , 上 觀 於 兵 也 ; 堯 有 衢 室 之 問 者 , 下 聽 於 民 也 ; 舜 有 告 善 之 旌 , 而 主 不 蔽 也 ; 禹 立 建 鼓 於 朝 , 而 備 訴 訟 也 ; 湯 有 總 街 之 廷 , 以 觀 民 非 也 ; 武 王 有 靈 臺 之 囿 , 而 賢 者 進 也 : 此 古 聖 帝 明 王 所 以 有 而 勿 失 , 得 而 勿 忘 也 .

"衢 室"、"告 善 之 旌"、"總 街 之 廷"、"靈 臺"分 別 是 指 什 麼 呢? 我 只 知 道 有 助 於 治 國

立法院的古代版本,衢者,大馬路也,衢室,蓋在大馬路上讓路人自由發表意見的地方,其他名詞也是同一個東西,詳請請洽TVBS每天晚上九點「全民開講」節目:P

----------------------------------------------------------------------------------------------------------------------

魏 略 載 王 自 手 筆 令 曰 : 「(吾)[日]前 遣 使 宣 國 威 靈 , 而 達 即 來 . 吾 惟 春 秋 褒 儀 父 , 即 封 拜 達 , 使 還 領 新 城 太 守 . 近 復 有 扶 老 攜 幼 首 向 王 化 者 . 吾 聞 夙 沙 之 民 自 縛 其 君 以 歸 神 農 , 豳 國 之 眾 襁 負 其 子 而 入 豐 、 鎬 , 斯 豈 驅 略 迫 脅 之 所 致 哉 ? 乃 風 化 動 其 情 而 仁 義 感 其 衷 , 歡 心 內 發 使 之 然 也 . 以 此 而 推 , 西 南 將 萬 里 無 外 , 權 、 備 將 與 誰 守 死 乎 ? 」

劉 備、孫 權 誰 會 死 在 誰 手 上?好 像 不 太 對 ~"~

差不多,應該是說孫權和劉備你們誰命比較長呢?

----------------------------------------------------------------------------------------------------------------

前言:甲 午 , 軍 次 於 譙 , 大 饗 六 軍 及 譙 父 老 百 姓 於 邑 東 [一].

裴注:

魏 書 曰 : 設 伎 樂 百 戲 , 令 曰 : 「 先 王 皆 樂 其 所 生 , 禮 不 忘 其 本 . 譙 , 霸 王 之 邦 , 真 人 本 出 , 其 復 譙 租 稅 二 年 . 」 三 老 吏 民 上 壽 , 日 夕 而 罷 . 丙 申 , 親 祠 譙 陵 . 孫 盛 曰 : 昔 者 先 王 之 以 孝 治 天 下 也 , 內 節 天 性 , 外 施 四 海 , 存 盡 其 敬 , 亡 極 其 哀 , 思 慕 諒 闇 , 寄 政 塚 宰 , 故 曰 「 三 年 之 喪 , 自 天 子 達 於 庶 人 」 ; 夫 然 , 故 在 三 之 義 惇 , 臣 子 之 恩 篤 , 雍 熙 之 化 隆 , 經 國 之 道 固 , 聖 人 之 所 以 通 天 地 , 厚 人 倫 , 顯 至 教 , 敦 風 俗 , 斯 萬 世 不 易 之 典 , 百 王 服 膺 之 制 也 . 是 故 喪 禮 素 冠 , 鄶 人 著 庶 見 之 譏 , 宰 予 降 期 , 仲 尼 發 不 仁 之 歎 , 子 頹 忘 戚 , 君 子 以 為 樂 禍 , 魯 侯 易 服 , 春 秋 知 其 不 終 , 豈 不 以 墜 至 痛 之 誠 心 , 喪 哀 樂 之 大 節 者 哉 ? 故 雖 三 季 之 末 , 七 雄 之 弊 , 猶 未 有 廢 縗 斬 於 旬 朔 之 間 , 釋 麻 杖 於 反 哭 之 日 者 也 . 逮 於 漢 文 , 變 易 古 制 , 人 道 之 紀 , 一 旦 而 廢 , 縗 素 奪 於 至 尊 , 四 海 散 其 遏 密 , 義 感 闕 於 群 後 , 大 化 墜 於 君 親 ; 雖 心 存 貶 約 , 慮 在 經 綸 , 至 於 樹 德 垂 聲 , 崇 化 變 俗 , 固 以 道 薄 於 當 年 , 風 頹 於 百 代 矣 . 且 武 王 載 主 而 牧 野 不 陳 , 晉 襄 墨 縗 而 三 帥 為 俘 , 應 務 濟 功 , 服 其 焉 害 ? 魏 王 既 追 漢 制 , 替 其 大 禮 , 處 莫 重 之 哀 而 設 饗 宴 之 樂 , 居 貽 厥 之 始 而 墜 王 化 之 基 , 及 至 受 禪 , 顯 納 二 女 , 忘 其 至 恤 以 誣 先 聖 之 典 , 天 心 喪 矣 , 將 何 以 終 ! 是 以 知 王 齡 之 不 遐 , 卜 世 之 期 促 也 .

簡 而 言 之 就 是 說 曹 丕 此 設 宴 之 舉 不 合 宜???

你要這樣看也行

他說你曹丕既然到了譙想起霸王,代表你想追比漢興之時囉?結果你看看你自己在譙做了些什麼?你老爸剛死你就在譙大驗百姓搞一堆有的沒有,完全把先王的臉面都丟光了,你曹丕作得出這種事情怪不得會有受禪、納二女等無恥行為,而既然你把先王的臉面、國家的治道都給他忘了一乾二淨,國祚短促也是早在預期之中

目前讀到曹丕了...

關於曹丕篡位的事實

我聽有人說是曹丕逼獻帝禪讓給他

剛剛看到獻帝禪位給他那一段

陳壽所書:

漢 帝 以 眾 望 在 魏 , 乃 召 群 公 卿 士 [一],告 祠 高 廟 . 使 兼 御 史 大 夫 張 音 持 節 奉 璽 綬 禪 位 , 冊 曰 : 「 咨 爾 魏 王 : 昔 者 帝 堯 禪 位 於 虞 舜 , 舜 亦 以 命 禹 , 天 命 不 于 常 , 惟 歸 有 德 . 漢 道 陵 遲 , 世 失 其 序 , 降 及 朕 躬 , 大 亂 茲 昏 , 群 兇 肆 逆 , 宇 內 顛 覆 . 賴 武 王 神 武 , 拯 茲 難 於 四 方 , 惟 清 區 夏 , 以 保 綏 我 宗 廟 , 豈 予 一 人 獲 益 , 俾 九 服 實 受 其 賜 . 今 王 欽 承 前 緒 , 光 于 乃 德 , 恢 文 武 之 大 業 , 昭 爾 考 之 弘 烈 . 皇 靈 降 瑞 , 人 神 告 徵 , 誕 惟 亮 采 , 師 錫 朕 命 , 僉 曰 爾 度 克 協 于 虞 舜 , 用 率 我 唐 典 , 敬 遜 爾 位 . 於 戲 ! 天 之 曆 數 在 爾 躬 , 允 執 其 中 , 天 祿 永 終 ; 君 其 祗 順 大 禮 , 饗 茲 萬 國 , 以 肅 承 天 命 [二]. 」乃 為 壇 於 繁 陽 . 庚 午 , 王 升 壇 即 阼 , 百 官 陪 位 . 事 訖 , 降 壇 , 視 燎 成 禮 而 反 . 改 延 康 為 黃 初 , 大 赦 [三].

看 起 來 好 像 是 獻 帝 自 己 要 讓 位 給 他,不 過 看 了 裴 注[二](太長不po了),好 像 曹 丕起 初 以 自 己 不 夠 資 格 為 理 由 ,拒 絕 了 很 多 次,最 後 才 接 受。

這 是 他 預 先 安 排 好 的 嗎?事 實 真 相 又 是 如 何 呢,怎 麼 我 們 現 今 會 說 他 是"篡 位"???

所謂的「漢魏故事」就是曹丕事先寫好劇本的篡位故事,關鍵在於這些符瑞都是曹丕先安排好的,而劇本呢.... 嗯這個「漢魏故事」的劇本很厚你或許讀起來很累,但是正因為三國志寫的這個詳細,「有心者」就從這裡找到很多劇本可以用了(例如說篡位第一步要假造符瑞,結果宋真宗打敗仗果然就想到這招,不過因為輸遼國輸太慘了,河圖洛書都不夠用,宋真宗最後把自己年號都改了;第二步一定要「敵國進逼」之後諸臣勸進,宋太祖「黃袍加身」雖然有點東施效顰但是也還可以;第三步一定要雙方彼此推辭一下,東晉劉裕本來也想學,可是他性子集人家才完兩讓就把皇帝趕跑自己做了,由此可見三國志對後人影響多大)

真像就是篡位,怎麼看呢?

符瑞中有石人、天書的跡象,曹丕自己說了孫劉未滅這些跡象都是「上天厚愛」,阿明明「孫劉未滅」的話你自己也知道上天不可能降下符瑞,為什麼不說諸臣都說假話而是說「我自己無福消受啊」呢?這就是代表他要讓這戲臺子還有戲唱,一巴掌打翻了就都沒了,篡位事實由此可見(同理可證如果你真的不想當皇帝,可以學你爸曹操罵孫權和陳群的話直接說不要,沒必要一直說「我才德不夠啊」,在那裡灑狗血)

其他的步驟就還好了,例如「三讓」是像孔子學來的(孔子說,吳太伯三讓天下,可以說是至德了,果然漢獻帝真的就只讓了三次),搞黃龍符瑞那招陳勝吳廣就玩過了,只有像是漢獻帝寫詔書這算是創舉,曹丕他子孫曹髦家族遺傳不好學不會劉家人的智慧於是就被司馬家給殺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前言: 十 二 月 , 初 營 洛 陽 宮 , 戊 午 幸 洛 陽 [一].

臣 松 之 案 : 諸 書 記 是 時 帝 居 北 宮 , 以 建 始 殿 朝 群 臣 , 門 曰 承 明 , 陳 思 王 植 詩 曰 「 謁 帝 承 明 廬 」 是 也 . 至 明 帝 時 , 始 於 漢 南 宮 崇 德 殿 處 起 太 極 、 昭 陽 諸 殿 . 魏 書 曰 : 以 夏 數 為 得 天 , 故 即 用 夏 正 , 而 服 色 尚 黃 . 魏 略 曰 : 詔 以 漢 火 行 也 , 火 忌 水 , 故 「 洛 」 去 「 水 」 而 加 「 佳 」 . 魏 於 行 次 為 土 , 土 , 水 之 牡 也 , 水 得 土 而 乃 流 , 土 得 水 而 柔 , 故 除 「 佳 」 加 「 水 」 , 變 「 雒 」 為 「 洛 」 .

這 邊 裴 注 好 像 在 說 明「洛」字 的 由 來???

------------------------------------------------------------------------------------------------------------------------------

前言:

二 年 春 正 月 , 郊 祀 天 地 、 明 堂 . 甲 戌 , 校 獵 至 原 陵 , 遣 使 者 以 太 牢 祠 漢 世 祖 . 乙 亥 , 朝 日 于 東 郊 [一].初 令 郡 國 口 滿 十 萬 者 , 歲 察 孝 廉 一 人 ; 其 有 秀 異 , 無 拘 戶 口 . 辛 巳 , 分 三 公 戶 邑 , 封 子 弟 各 一 人 為 列 侯 . 壬 午 , 復 潁 川 郡 一 年 田 租 [二].改 許 縣 為 許 昌 縣 . 以 魏 郡 東 部 為 陽 平 郡 , 西 部 為 廣 平 郡 [三].

裴注[一]:

臣 松 之 以 為 禮 天 子 以 春 分 朝 日 , 秋 分 夕 月 ; 尋 此 年 正 月 郊 祀 , 有 月 無 日 , 乙 亥 朝 日 , 則 有 日 無 月 , 蓋 文 之 脫 也 . 案 明 帝 朝 日 夕 月 , 皆 如 禮 文 , 故 知 此 紀 為 誤 者 也 .

裴 松 之 認 為 此 段 紀 錄"文 之 脫 也"??? 這 個 春 分、秋 分 與 此 有 什 麼 牽 連 呢???是 不是 有 牽 涉 到 什 麼 制 度 或 是 日 月 之 間 的 運 行??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這兩段是天文記錄,而且不是單解釋天文,是有政治意義的

前言: 十 二 月 , 初 營 洛 陽 宮 , 戊 午 幸 洛 陽 [一].

臣 松 之 案 : 諸 書 記 是 時 帝 居 北 宮 , 以 建 始 殿 朝 群 臣 , 門 曰 承 明 , 陳 思 王 植 詩 曰 「 謁 帝 承 明 廬 」 是 也 . 至 明 帝 時 , 始 於 漢 南 宮 崇 德 殿 處 起 太 極 、 昭 陽 諸 殿 . 魏 書 曰 : 以 夏 數 為 得 天 , 故 即 用 夏 正 , 而 服 色 尚 黃 . 魏 略 曰 : 詔 以 漢 火 行 也 , 火 忌 水 , 故 「 洛 」 去 「 水 」 而 加 「 佳 」 . 魏 於 行 次 為 土 , 土 , 水 之 牡 也 , 水 得 土 而 乃 流 , 土 得 水 而 柔 , 故 除 「 佳 」 加 「 水 」 , 變 「 雒 」 為 「 洛 」 .

這 邊 裴 注 好 像 在 說 明「洛」字 的 由 來???

他在講為什麼要叫作「洛」,因為根據五德始終說,魏屬夏,夏屬土德,而東漢屬火德,這點造成東漢時洛陽叫作雒陽,而魏興,更名為「洛陽」(那至於理由就說得很清楚了,土德水而柔,就是說相輔相成啦)

------------------------------------------------------------------------------------------------------------------------------

前言:

二 年 春 正 月 , 郊 祀 天 地 、 明 堂 . 甲 戌 , 校 獵 至 原 陵 , 遣 使 者 以 太 牢 祠 漢 世 祖 . 乙 亥 , 朝 日 于 東 郊 [一].初 令 郡 國 口 滿 十 萬 者 , 歲 察 孝 廉 一 人 ; 其 有 秀 異 , 無 拘 戶 口 . 辛 巳 , 分 三 公 戶 邑 , 封 子 弟 各 一 人 為 列 侯 . 壬 午 , 復 潁 川 郡 一 年 田 租 [二].改 許 縣 為 許 昌 縣 . 以 魏 郡 東 部 為 陽 平 郡 , 西 部 為 廣 平 郡 [三].

裴注[一]:

臣 松 之 以 為 禮 天 子 以 春 分 朝 日 , 秋 分 夕 月 ; 尋 此 年 正 月 郊 祀 , 有 月 無 日 , 乙 亥 朝 日 , 則 有 日 無 月 , 蓋 文 之 脫 也 . 案 明 帝 朝 日 夕 月 , 皆 如 禮 文 , 故 知 此 紀 為 誤 者 也 .

裴 松 之 認 為 此 段 紀 錄"文 之 脫 也"??? 這 個 春 分、秋 分 與 此 有 什 麼 牽 連 呢???是 不是 有 牽 涉 到 什 麼 制 度 或 是 日 月 之 間 的 運 行??

祭祀,他說了,他認為原始三國志說乙亥(日期的計算方法,好像近代以前都是用干支記日的)天子祭日,但是其實乙亥根本沒日,只有月,所以他認為原本乙亥應該是寫成「祭月」,後人傳抄筆誤就變成「祭日」了

那這和制度的關係就是說魏天子拜拜也是講禮數的,不可能連秋分祭月春分祭日都傻傻分不清楚,所以是記錄上出了問題,至於為什麼春分祭日秋分祭月.... 中秋節看月亮,聽過吧,就是這麼一回事:P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快睡著了不一定全部都能答完,如果F大、五月大有看到幫忙解決一下|-)

其他的步驟就還好了,例如「三讓」是像孔子學來的(孔子說,吳太伯三讓天下,可以說是至德了,果然漢獻帝真的就只讓了三次),搞黃龍符瑞那招陳勝吳廣就玩過了,只有像是漢獻帝寫詔書這算是創舉,曹丕他子孫曹髦家族遺傳不好學不會劉家人的智慧於是就被司馬家給殺了

據我看到目前為止,曹丕並沒有殺獻帝,是因為獻帝有自知之明,寫詔書三次禪位給曹丕嗎

假設當時獻帝沒有行讓位之舉,讓曹丕的劇本演不成,獻帝有沒有可能被殺???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据《后汉书·皇后纪·献帝伏皇后纪》记载,伏皇后因谋诛曹操,于建安十九年(214)事泄,“遂将后下暴室,以幽崩。所生二皇子,皆鸩杀之。”可见,当时汉献帝的谪皇子(就是皇后的儿子)已被杀害,没有留存下来。

据《后汉书·皇后纪·献穆曹皇后纪》记载,建安十八年(213),曹操将他的三个女儿送进皇宫,做了汉献帝的妻子。伏皇后死后,曹节被汉献帝策封为皇后。

从理论上说,曹操杀个他的老婆和儿子,曹丕如果想当皇帝的心很重,也未尝不可以杀他

现在有几个情况.

1.曹丕和他成了亲戚

2.通过公开杀他占他的皇位在政治上是很愚蠢的,会让周边有野心的人起了造反的心事

3.我(曹丕)把他软禁起来,假传圣旨,让位于我,行禅让礼时找个长的象的人假冒一下走个程序就好了啊

4.真的急了眼,我(曹丕)就操纵某人以慢性药毒死他,再以皇上亲戚的身份监国,即而登基(红丸案)(明朝---你去google下,可供你加深理解)

5.他从小就被架空,中间几次想对抗曹操的势力,都给灭了,陪上老婆孩子,难到还不认命吗

情况就是这样,手段却可以很多,我没列举的可能还更过....................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據我看到目前為止,曹丕並沒有殺獻帝,是因為獻帝有自知之明,寫詔書三次禪位給曹丕嗎

假設當時獻帝沒有行讓位之舉,讓曹丕的劇本演不成,獻帝有沒有可能被殺???

我的想法比較單純一點,放到更大的歷史軌跡來看,自從「漢魏故事」之後,幾乎所有replay漢魏故事的王朝皇帝都必然死於非命,好像南朝皇帝還有抱著柱子說「我不要當皇帝啊」就被一刀朔死了

可能是漢家天子享國百餘年漢家天威尚在(看看西晉末年劉淵高呼自己是漢家子弟漢人居然群起響應就可以知道漢家得民心的程度了),曹丕篡位名不正言不順也就不敢動獻帝,而在曹家篡位之後皇家威信不夠很容易就被司馬家給殺了,我比較注重「威信」這一點,因為同樣都是篡位者的司馬家享國百餘年之後,桓溫、桓玄、劉裕要搞篡位時輿論都用這一點反擊野心者

當然啦,我個人還是覺得獻帝是個有智慧的人,反正曹家從他老爸就想當文王了,那現在老子死了該兒子搞場「湯武革命」了,不是嗎:P

P.S.

不過三次寫讓位詔書我覺的是兩個人的默契,曹丕自己要追比周朝開國皇帝們,所以在漢代重新上演當年周太伯三讓季歷(周太伯他老爸古公壇父快掛了,有意要傳給小弟季歷,太伯和他弟知道之後就避難吳地,三次讓出王位繼承權)的故事,而孔子以為太伯至德,這麼好的歷史評價也算是給獻帝一個下台階,在政治上也給曹家一個很好的開國氣象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