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論語、子曰------到底適不適用於這個時代?


Recommended Posts

合乎禮儀、愛護眾人、小心說話、恭敬、忠誠、搶先做難做的事,私利給別人、堅定果斷、樸實

搶先做難做的事 是指合乎仁義的事。

私利給別人 乃因當時利字當道 為了矯正這個觀念而要「先仁後利」

小心說話是言行需謹慎不可大放厥詞

除去這些後 合乎禮儀、愛護眾人、恭敬、忠誠、堅定果斷、樸實這些沒有交集嗎?

有的 光從這幾種來看 有沒有很像中古騎士的信條?

而這些東西不是正面的嗎?愛可以說是一種正面的感覺 這個為何不行?

是好人的行為都叫做仁,還是仁讓你成為好人?

是喜歡讓你接近一個正妹 還是你接近一個正妹後喜歡上他?

是雞生蛋 還是蛋生雞?

這些東西現在還適不適用?

這個問句只有是跟否而已 但是明顯這兩個答案都不適宜

目前比較值得討論的是有哪一部份適用(或是直接去掉不適用的部份)且讓大家思考

論語現在會在高中教材裡面,是因為某些編寫教材的人主觀認為高中生應該學,而不是因為在公正的天擇篩選下它可以適應現代環境。

是的 但是我們身為已經學習論語的高中生 可否從中思考何者有用?何者無用?

SORRY 我英文爛到爆炸了= ='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回覆 85
  • Created
  • 最後回覆

Top Posters In This Topic

論語現在會在高中教材裡面,是因為某些編寫教材的人主觀認為高中生應該學,而不是因為在公正的天擇篩選下它可以適應現代環境。

我認為大部分的高中生沒有能力理解論語中的涵意,因為高中生的社會經歷、環境磨練還不夠,無法拿論語配合自己已有的生命價值觀融會出一套自己的哲理。

可以看看這篇:

http://www.skepdic.com/iching.html

尤其是最後一段。

那麼應該建議把論語教材延至到大學,例如大一國文的課程,由學問淵博見解精闢的教授來講解中國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笑)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適用才該學?

前幾天耳聞一席話有言,

英國人讀不讀莎士比亞?我們該不該讀這些"文言文"以及流傳已久的"傳統思想"?

海外有多少人士開始翻譯研讀我們的思想,我們的文化,我們如果棄而不讀豈不謬哉?

對於論語,有人學前開始接觸,有人國小、國中、甚至到高中進一步了解。每個階段能力不同,學習思考的方法也不同。

用意也許是讓高中階段時先「知道」並稍微理解這個東西,等到多年後自可反顧重省,甚至一再修正。

至於其他,包括傳承損益問題,有待專門科系或有心人士深研。

另外,「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道理大家都懂,

但流傳下來現在的我們才能在發表言論或文章時以短短十二字表述出我們想表述的,即共通語言、記憶的溝通價值。

類似俗、諺語的功用吧,先提出者當然有時代意義。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適用才該學?

我的想法是這樣的

論語於高中可以去蕪存菁,扮演刺激思維,反思社會,甚至學以致用的要點

而完整繁複的進一步學習,可以在大學專業探討。

否則高中生容易對論語反感、並產生價值觀的錯亂(重仁輕利與資本主義)進而認為這是「過期」的思想,從而否定。

請問你同意這個看法嗎?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另外,「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道理大家都懂,

但流傳下來現在的我們才能在發表言論或文章時以短短十二字表述出我們想表述的,即共通語言、記憶的溝通價值。

同意這一段話...

開討論串的樓主認為這些都是眾所皆知的廢話。

可是呢~

有多少事情是大家都知道、大家都會說,而不願意去做的?

所以孔子才重視實踐的精神啊!!

回樓上的:

如果高中生會因為考試而對論語產生反感,那麼去蕪存菁對他們來說也是一樣的。

大部分的人是因為要考試而對論語產生反感,應該不會是因為論語裡面有類似反覆無常的概念而反感。

不過我很同意學習這些可以刺激思考的說法。在高中還會學到些微道家思想,綜合起來,用心的同學應該多少也會學到一些對事物如何合理批判的精神吧!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如果高中生會因為考試而對論語產生反感,那麼去蕪存菁對他們來說也是一樣的。

大部分的人是因為要考試而對論語產生反感,應該不會是因為論語裡面有類似反覆無常的概念而反感。

你說的當然是 但是在升學主義掛帥的現代 沒有考試說實在根本沒人去讀 如果不想讓未來論語在台灣比莎士比亞更沒人聽過的話 目前只能以考試保存。

但是如果論語少量而有脈絡、減少訓詁的份量的話 比較能刺激思考是無疑的。

說實在話 產生「產生價值觀的錯亂(重仁輕利與資本主義)進而認為這是「過期」的思想,從而否定。」這種情形 不就是沒有思考(或是過於繁雜難以思考)嗎?

而周遭又是有多少人完全沒有被刺激到思考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但是如果論語少量而有脈絡、減少訓詁的份量的話 比較能刺激思考是無疑的。

少量是指?

簡來來分,論學 論仁 論孝 論君子 論士 論政治 論教育 論詩禮樂 論道德修養 論古今人物 關於孔門弟子......各取幾篇,因為必須相互比較,就不少了。

更況還有那種一行文又有一定重要性的句子。

禮記和世說用"禮記選" ''世說新語選'',選了幾篇到底學生還是凌亂無章,說不定談到還不知曾經學過,或想了很久才知道 原來這出於某某地方。

(幸好論語可以仰賴「子曰」二字辨別XD)

減少訓詁是指注釋?

形音義無疑是考試重點,也是培養讀古文能力的基石。

把重心放在思想,那考試不就得考申論或至少問答題才有意思:p

現在課文似乎文言文比例還在減少中(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少量是指?

簡來來分,論學 論仁 論孝 論君子 論士 論政治 論教育 論詩禮樂 論道德修養 論古今人物 關於孔門弟子......各取幾篇,因為必須相互比較,就不少了。

更況還有那種一行文又有一定重要性的句子。

量的方面我思慮不周 無法定義 sorry

最主要是脈絡 目前的論語教學在每個章節之間 缺乏一篇白話文的統整 

學生自然容易看看僅應付考試

禮記和世說用"禮記選" ''世說新語選'',選了幾篇到底學生還是凌亂無章

因為對他們來說 這些文章出自哪根本不重要阿(聳肩笑)

總之看的懂、背了注釋 考試就對了

說實在除了像第幾課第幾課一樣分別段考範圍 學生目前的學習是根本沒有動力跟理由知道它從哪出的。

形音義無疑是考試重點,也是培養讀古文能力的基石。

把重心放在思想,那考試不就得考申論或至少問答題才有意思:p

可是目前的古文教學 可以說是只偏重形音義了(然後審定音又改來改去)

說實在的 我就是認為考申論或至少問答題才有意思 否則只訓詁對不排斥打瞌睡者有幾何 沒有興趣讀 給他知道那些形音義也無用 而有興趣讀的 那些也只是「小學」

(說實話文教我都自習課自己拿出來津津有味 老師上課時我把少數特殊字詞用法與注音圈起來 我就趴下去睡了 一節課不用爬起來超過五次 而這麼讀的結果是國概最高 可見弊病。)

現在課文似乎文言文比例還在減少中(嘆)

其實似乎不需要過於擔心(笑)

雖然減少 但是白話文老師幾乎都帶過或不上

段考則會加考補充文選或是延伸讀本等文言文教材 目前我們高二生的古文教學還是佔絕大部分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