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我覺得數學跟物理在互推責任.....


Recommended Posts

不就像是微積分原本是萊布尼茲先用數學觀點解釋

然後牛頓用物理觀點解釋的道理一樣嗎?

數學物理本是一家嘛...

更何況物理的運算大都是運用到數學

雖然我們在教W=FxSxCOS θ時

因為三角函數是高一下的課程

我就問老師啥是COS θ

這個你去問數學老師他就會教你了

然後我去問老師他又說物理老師應該要教啊

但是最後我還是盧到數學老師教我啦XDDD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回覆 59
  • Created
  • 最後回覆

Top Posters In This Topic

容許我提兩個觀點,在粗略看過以上近萬字的說明之後--

1.什麼叫做大自然?前面的文章引用到鳳梨,之後大家就一直喜歡用大自然一詞。

能否請使用到大自然一詞的人,細心而明確的回答我你對他的定義?

否則諸位的言論(與大自然相關的部份)我難以捉摸。

2.可參考數學上的五大公理。

3.恕我直言,科學裡滿是人文的蹤影。例如,「用數學來表達自然現象」就是一個很特別的說法。

然而,什麼是數學?什麼是自然現象?

自然現象的什麼部分被用數學形容了?

難道當人們定義出數學以後,

自然現象就有一部分被割離給「數學」這個人類所創造的「學術」了嗎?

不解。

我認為大自然目前是指情感以外的所有事物,但也許以後我們發現情感也屬於大自然?

數學是一種工具,端看使用者如何定義。

我認為數學一直從定義導出定義,而最初的定義則深植在腦中的思想,就像我認為我現在活著一樣,但我無法真正客觀知道我是不是真的活著

自然現象是道德經中的"德",老子說過德因為道而發生,而道不可言。

我不知道該怎麼進一步解釋,它對我來說像是完全的思想,而不是需要推導才能得到的理論。就像我們都知道人類對"自然現象"有一個簡單的解釋,只是那解釋在這討論串的標準下不及格,所以不值一提

割離?要不要割離應該是因人而異,我如果覺得我的女性朋友和女朋友一樣,那對我來說,就是一樣的,就算別人認為我不對,我在"自我"上還是對的

=======================

看了你全部的文之後,我可能知道你的問題,在這裡打一個例子: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並取名為america之前,有人會說出這個名字並意指"他取名後所定的意義"嗎?我覺得在現今所了解的時間上無法達到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2 months later...

樓主一開始有個問題我有小小的意見:p

W=FS 我們不該去問為什麼要這樣定義

目前人類的科學是一個演義法的系統,我們會做出一個最基本的假設

由這個假設去推論其他東西,如果看起來都對,我們就會傾向於相信這是對的

這也好比你不能去問牛頓,牛頓阿,為什麼你萬有引力是距離平方反比,不是三次方反比阿

牛頓會打下去,這是我的假設,不要問為什麼,因為感覺就是這樣:p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牛頓會說 我是根據克卜勒的周期定律來提出平方反比的解釋

另外 每個定義大部分都有其原因

這個原因讓我們可以透過這些符號來解釋自然現象

比較能接受的說法是 定義功W=FS乃因為這是個系統不變量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牛頓會說 我是根據克卜勒的周期定律來提出平方反比的解釋

另外 每個定義大部分都有其原因

這個原因讓我們可以透過這些符號來解釋自然現象

比較能接受的說法是 定義功W=FS乃因為這是個系統不變量

那是一個解釋,我認為那跟「直覺」是差不多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那不是直覺!

因為保守力的傳遞為一正在擴張的球面,所以是平方

說簡單點,就像平面中的三角形,角度只要不變,不管放大多少,只要知道其中一邊的長度,就能直接比出另外兩邊的長度,一個是平面中長度的擴張,另一個是空間中面的擴張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那是一個解釋,我認為那跟「直覺」是差不多的:)

也許牛頓當初是憑著直覺 猜測萬有引力是隨著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但既然做了這個猜測 這猜測就必須能導出一些有用的東西 或者需要一些其他的東西來支持

否則這樣的猜測就是錯誤的

也許牛頓當時是先猜測 重力的形式與距離成反比 直覺告訴他 這樣會很簡單

但從這個基礎出發以後 卻與物理現象不一 因而這個猜測是錯的

於是接下來就猜/直覺 那與距離的二次方成反比如何呢

重點是 從直覺出發 是否能讓我們多知道一些東西!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以下的東西可能詞不達義,我努力講=.=

從直覺出發...沒錯,我最初是靠直覺,我認為力的傳遞應該是三次方,因為是在空間中傳遞,但結果卻是平方,這讓我百思不解,在我想到之前,我一直在腦中努力畫出傳播力應該有的動畫,最後畫出球面擴張

可能我是得到結果後才推得出來吧?但是我記得牛頓是實驗物理家,他應該也是從實驗結果推的吧?

我當時還在上小學,連v=v0+at都沒看過,所以不會有太多東西能影響我,唯一的東西是我爸告訴我答案是距離平方,所以出發點應該跟牛頓差不多(我還記得那時是在高速公路,我爸說這台車開到90是最省油的,因為再下去風壓就太大,但速度減低就會因為所需時間花比較久而用更多油...說到這裡,我忘記為什麼想到力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看完大家的說明 (大家都超會講的@@!)

小弟提出一點見解

我覺得是實驗結果決定公式

就好像速度一定是單位時間內走的距離一樣

沒什麼特別,只是描述用的工具。

我想功應該也有類似的作用存在。

而且數學、物理、化學彼此互相修正吧

意義上比較像是我們要得到正確的時間,就要有很多東西比較修正。

(由於地球自轉並不穩定,會受自轉軸進動、月球潮汐之摩擦力及季節性等因素影響)

不管怎麼說,理論不符合實際,也不會創造理論。(=紙上談兵?)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3 weeks later...
恕刪某些內容

很感謝您精闢的講解 我對外積跟力矩的認識已經足夠

至於內積 我還想問一下「兩點之間的距離」這個想法

您說內積是處理兩點之間距離的工具 而且是由「向量→純量」的步驟

但是我們在作內積的時候 用兩個向量去做內積 這樣跟「兩點的距離」有何關聯性?

這個橋樑的過程是怎麼處理?

因為一般而言處理兩點間的距離十分容易→座標化的東西有距離公式可用

那麼內積基本上就不是一個類似三角函數的一種特性 而是像矩陣行列式一般的"工具"囉?

關於這個問你,可以請你研讀線性代數這門數學。

裡面有教你如何座標化,和如何定義內績(符合內績定義的”運算方法”被稱為內績)。

一般來說,數學是一種邏輯性的推演(而且是必然性的);符合數學就是符合邏輯性(當

然不是說不符合的就沒邏輯)。所以我們把數學當成工具來証明我們推論出來的學科是符合

邏輯的,在自然界必然成立的事物。

所以說你要把數學當成工具也沒錯。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