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為什麼一定要十二年國教?家長聯盟閉嘴好不好?


Recommended Posts

我想教育分成人格教育跟學科教育

先天差異多少有一點

不過各位在此討論十二年國教的部分

是要探討哪個方面的教育= ='

雖然教育應該是要包含兩者無誤......

言下之意:

請大家記得我們到底在討論什麼啊

教育議題本來就各有所見而且範疇極大

不要探討太多部分

就探討十二年國教這件事情吧......

並且注意請不要有人身攻擊的情況產生喔

這個康普爛的重點是政策

不是人......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回覆 477
  • Created
  • 最後回覆

Top Posters In This Topic

在下愚昧

不知道您有什麼樣的道理 能解釋你的說法

如果沒有科學驗證 就只是假說

就算是真的好了 我也不知道如何分辨他行為上的不良是來自天生還是後天形成

那麼 又要怎麼解決?

你想質疑精神分裂病患的前額葉活動跟常人不一樣是巧合

腦部某些地方受損的人沒有同情心是巧合

過動或自閉的腦部活化方式跟常人不一樣是巧合,我也沒辦法

找出來的方式也不是沒有啦,只是台灣比較少

然後那種東西可以透過藥物控制,不過要控制男生天生就有的攻擊性的方法很不人道...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想問的是 為什麼有人劣...

每個人出生時 不都那樣天真可愛

如果你看過《超能壞蛋 麥克邁》就大該知道為什麼

主角只不過不小心被送到監獄 和怪異的外貌 就遭受到眾人的歧視

有時 它只是想吸引他人的注意 卻又被當成愛惹事生非的小鬼

更遭受他人的霸凌

壞蛋就是這樣被造出來 但他本質根本不壞

我們的教育也是如此

從小若沒有給他們適當的協助

只是用成績論高下

當然就有人被忽略

瑪斯洛的需求理論告訴我們 除了生理和安全的需求 人也需要愛與歸屬感 和 被尊重的需求

如果得不到滿足

自然就會自己結黨 用自己認為的方式來滿足

所以就導致了我們說的惡霸和校園霸凌

用暴力武裝內心的寂寞

如果我們一開始就能幫助他們就好了

為甚麼有人劣?

出生的時候每個人環境條件都不一樣

對於一個人的行為與個性影響都很大

舉例來說

有人家不怎麼愛乾淨,可能小孩因此受到影響,

而到了學校,同學也不歡迎他甚至敬而遠之。

為甚麼台北市的明星國中學生基測這麼厲害,

我國中每年320~350人畢業,

能夠錄取前三志願的人還沒有一年是超過3個的,

也就是說比率的最大值介於0.8571~0.9375%,

至於明星國中的比率您自己算算吧!

這不就是環境影響的例子嗎?

能夠買的起明星國中周圍房子的家庭社經地位必定不低,

具有足夠經濟能力者基本上教育程度不低的居多,

孩子自然而然能夠獲得比較多的資源,

或許家長並沒有能力直接幫助孩子在學校的課業,

也能夠花錢交給專業的補習班或者是請家教來處理。

為甚麼會有人劣?

每個人生下來的資源一樣嗎?

應該說,有辦法一樣嗎?

你回答到我的問題了嗎?

所以你還覺得應該把大家都放在一起,

會減少他們結黨為惡的機會嗎?

你自己都說我們一開始就能幫助他們就好了

九年義務教育,都走了九年了,

我問你,你覺得國中生比起國小生誰比較會逞兇鬥狠?

難道你期望多了個三年就能感化他們?

是這樣嗎??

我記得當時大部分的老百姓和傳統官員 並沒有意識到變法的重要

再加上變法派的過度的期待

以致於自強運動的失敗

相反地 日本是上下一心 雖然純模仿 但終究走出自己的路

所以我們要的 是漸進、全面、有遠見的教育改革

就我個人而言 我是不太滿意現行12年國教規劃...

不是這樣嗎?

自強運動的時候中國選擇「中體西用」

只更新器物,不更新制度,

這不叫學一半叫什麼?

日本主張的叫什麼? 叫「全盤西化」

你說中國不是學一半嗎?

其實還有其他的選擇

美國職棒大聯盟的菜鳥 年薪50萬美金

比任何一位台灣醫生賺的都要多

你舉的例子很容易嗎xd

全台灣多少人只能出幾個美國職棒的選手= ="

至於分數的比較 通常不是發自內心的需求

而是外在的塑造

好比財富是大家認為的成功 成績就是華人社會認為的學習成果

因此 大部分人會追求財富 和 分數

結果反而忽略最重要的本質

學生在寫考試題目的時候 會在意當中的知識 會因為學習到的知識而高興麼?

應該不多吧!很多人都只在意選項的正確與否 只因為分數而高興

答案被改錯較大力要求加分 但是原本錯的不小心被改對 則小心隱藏 以保住分數

久而久之 學習的心態變質 變的只為考試 關心分數

換言之 只要沒有考試 台灣人很少自主學習

沒有學習 就沒有能力的提升 沒有能力的提升 就沒有收入的增加

為甚麼寫考試題目學生不會因為學習到的知識而高興?

就我而言,英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科,

我如果能藉此得知我的學習成果我都挺高興的,

我也很會在意考題的敘述我是否真的有看懂?

我是猜對還是真的會?

因為英文對我來說是將來要使用的工具,

數學以及其他自然科學則是我的愛好,

國文以及地理、歷史(公民對我來說是例外,有許多內容挺重要的),

對於一個想進理學院的我來講,

他們造成我很大的負擔,我為了應付這部份的考試,

犧牲了我很多可以學習數學又或者是其他自然科學以及休閒的時間,

而這幾項科目在高中階段的內容對於我而言未來的實用性也不大,

你說:「只要沒有考試 台灣人很少自主學習

沒有學習 就沒有能力的提升 沒有能力的提升 就沒有收入的增加」

那..為何又要免試?

同樣道理 台灣農業的困境在於從業人考老化

那些讀台大農經、農化的學生 有多少真正從事農業?

現在問題在於大部分的老農知識水準不高 沒有讀過經濟學

導致了被剝削的窘境

那麼 何以改變 ?只要有新血加入就好了

別人看到危機 我看到機會

那所以他們從事什麼?

從事農產品或者是有關種植方式、農藥的改良

就是試著幫助農作物的生產的量與質,

如果以上沒有包含農化畢業生的工作範圍,

不好意思,小弟見識淺薄,真的不知道他們要從事什麼。

新血加入就能解決這也太理想化了吧?

你確定這些人知識水準真的會比起老農高?

如果我沒記錯好像有大學生不認得所有英文字母的...

此內容已被編輯, ,由 散步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就我個人而言

我希望大家能誠摯的了解學習的樂趣

因為想學而學

但是台灣上課上太多 所學既寬又深

根本抹煞了學生學習的樂趣

也讓一些因為先天條件較劣勢者失去機會

像其他西方國家 他們學生所學沒有台灣多

上課也比我們短

目的就在於培養學生的興趣 並在課餘時間去做學習

同時其他科目不會妨礙自己的學習 但仍有一定水準的能力

因此 看來我們還是有很多需要學習...........

你說:「只要沒有考試 台灣人很少自主學習

沒有學習 就沒有能力的提升 沒有能力的提升 就沒有收入的增加」

那..為何又要免試?

此外 台灣人也常誤解考試的意義

我們總是把她當作區分學生的要件

卻忽略她能檢視學生的學習 而且我們太在意量化的分數

以至於考了一堆試 學生能力並沒有提升 因為老師很少藉由考試來調整她的教學

然而 這些考試成為相當大的壓力 又直接阻礙了學生對學習的意願

我不否認考試的重要 但我更希望台灣學生能自主、快樂的學習

-----------------------------------------------------

至於先天資源的不平等 教育的目的就是儘量消除之間的差異

不然讓一個有天份的人才 因為資源的弱勢而多花幾年努力

對國家而言是很浪費的事

因為國力不就是每個人實力的總合嗎?

如果有人被我們當作廢物 但他的潛能只因為機會的缺乏而被埋沒

我們不就很蠢嗎?

當然 要找到並啟發學生的潛能並不是一見容易的事

花個十二年算合理 讓學生能在過程中理解自己的能力、興趣和志向

然而 如果只花六年 就倉卒的用成績分高下

有些學生可能會對學習失去信心 因為他的潛能根本來不及發揮

根據以上的道理 很多有一流體格和能力的人 可能屈就於現實

做個小作業員和上班族 那麼有能力挑戰大聯盟得就不多

我們的少棒很強 成棒卻普普 可能就是這個道理

你舉的例子很容易嗎

全台灣多少人只能出幾個美國職棒的選手

其實人還不少 因為除了大聯盟 美國職棒還有很多小聯盟球隊

我們很多人在打美國職棒 不過升到大聯盟的不多

你確定這些人知識水準真的會比起老農高?

如果我沒記錯好像有大學生不認得所有英文字母的...

那不就是我們教育的失敗嗎?

有人對學習失去興趣 老師也很少對其補救 讓他們混

結果問題就一堆

你自己都說我們一開始就能幫助他們就好了

九年義務教育,都走了九年了,

我問你,你覺得國中生比起國小生誰比較會逞兇鬥狠?

難道你期望多了個三年就能感化他們?

人可是社會化的動物

只要在小時後 老師父母影響力特大的時期

能引導他們對學習的興趣 並針對他們落後的地方做補救

或許他們就不會對學習感到疏離

而藉由逞兇鬥狠來填補自己空虛

你回答到我的問題了嗎?

所以你還覺得應該把大家都放在一起,

會減少他們結黨為惡的機會嗎?

這可能就要解釋一下

如果班上都是成績類似的差

老師不一定會竭盡所能的幫助、照顧每一位為學生 畢竟台灣這樣的老師並不多

而絕大多數是處於半放棄狀態

同時 這群學生有相當的比例來自弱勢家庭 如原住民 單親 和隔代教養

因為這些族群沒辦法給下一代任何的經濟優勢

這些學生自然會在升學體制下被集中在一起

如此 對這群學生而言 老師、家庭的協助相當稀少 關心也不足

加上身旁充斥和他類似的人生

如果有一個人誤入歧途 可能一下子就蔓延到所有人

而且只要一個人起鬨 其他人也會跟著鬧

然而 就算是常態分班 也不可能完全解決問題

重點在教師 是否有能力控制全局 並關注那些弱勢孩子

我們目前的體制無法達成的原因 在於我們用考試成績決定老師 雖然有其他輔助篩選 可是還是不夠

而尤其隨著教師錄取率的降低 有教職的老師或許能力一流 但不一定有熱忱和合宜的人格特質

特別是這些原先在學校就成績優異的老師 可能不懂弱勢學生的處境 甚至對他們有負面的想法

結果 弱勢生在這樣的前提下 不論是能力分班或常態分班 都無法受到妥善的協助

倘若今天 我們的教師盡可能的有教學熱忱和合適人格特質

常態分班就能發揮效用

第一 至少全部學生不會一次淪陷 有些學生仍有理智 對老師而言 比較好控制

再來 老師可以針對學習落後者提供協助 甚至引導理解力強的學生教導後者

如此不僅照顧落勢 前段者也能在過程中建立自信 並學習助人和合作

而不是像傳統的考試 透過競爭來建立優越感

對老師而言 常態分班也比較不會產生衝突

因為每個老師都面對類似的班級

不像能力分班 有些老師要面對整班的問題學生 有些卻是資優生

畢竟世界沒有那麼理想 人大多有比較心

這時抱怨可能會出現 或者 有些老師又像現在半放棄學生而未盡全力

最後受害的還是弱勢者

註:團結力量大 一整個班的問題學生 和 一小部分的問題學生

前者的難控制可是遠大於後者

那所以他們從事什麼?

從事農產品或者是有關種植方式、農藥的改良

就是試著幫助農作物的生產的量與質,

如果以上沒有包含農化畢業生的工作範圍,

不好意思,小弟見識淺薄,真的不知道他們要從事什麼。

新血加入就能解決這也太理想化了吧?

台灣是小農體制 本身勢力單薄 知識水準也有限

如果這時有2.3家整合的農業公司

將土地小、人口凋零的台灣農業做整合

公司可以擁有自己的實驗室 招募一流人才做研發

也能調配旗下農產品生產 避免供過於求

或者有自己的大型農業倉庫 調節市場價格以獲得最大利益

而由於有2.3家類似企業 消費者和農夫有選擇

就能掌握最大利益

至於農業人才難就業的問題

在於不是每個人都有家傳的土地

但是有土地的老農 他們下一代未必想從事農業

如果換成企業

或許就能有所改變

不是這樣嗎?

自強運動的時候中國選擇「中體西用」

只更新器物,不更新制度,

這不叫學一半叫什麼?

日本主張的叫什麼? 叫「全盤西化」

你說中國不是學一半嗎?

對阿 我記得我說當時大部分的老百姓和傳統官員 並沒有意識到變法的重要

再加上變法派的過度的期待

就是他們以為改器物就夠了 卻沒有意識到岌岌可危的現況

如果再重來 相信他們不會再犯相同的錯 可是世界早已不是以他們為中心

因為他們改革的失敗 中國多花了百年才有今天 但是13億中國人的產值不如3億美國人

若我們錯過了機會 把問題一拖再拖 我很懷疑我們是否還有重新再來的機會

此內容已被編輯, ,由 平凡小子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覺得你根本不能這樣比

第一 大聯盟跟小聯盟待遇差好幾倍

小聯盟的薪水根本很少 1A月薪約三萬 3A約七、八萬

第二 美國物價高

第三 球員大概四十歲就要退休 醫生可以做到幾歲?

就算薪水比醫生高也是很合理的

不過現在對社會新鮮人 7.8萬是很高的 3萬也還算合理

話說這篇從教育聊到棒球了= =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就我個人而言

我希望大家能誠摯的了解學習的樂趣

因為想學而學

但是台灣上課上太多 所學既寬又深

根本抹煞了學生學習的樂趣

也讓一些因為先天條件較劣勢者失去機會

像其他西方國家 他們學生所學沒有台灣多

上課也比我們短

目的就在於培養學生的興趣 並在課餘時間去做學習

同時其他科目不會妨礙自己的學習 但仍有一定水準的能力

因此 看來我們還是有很多需要學習...........

此外 台灣人也常誤解考試的意義

我們總是把她當作區分學生的要件

卻忽略她能檢視學生的學習 而且我們太在意量化的分數

以至於考了一堆試 學生能力並沒有提升 因為老師很少藉由考試來調整她的教學

然而 這些考試成為相當大的壓力 又直接阻礙了學生對學習的意願

我不否認考試的重要 但我更希望台灣學生能自主、快樂的學習

[YT]http://www.youtube.com/watch?v=KTMBixFvRQU[/YT]

至於先天資源的不平等 教育的目的就是儘量消除之間的差異

不然讓一個有天份的人才 因為資源的弱勢而多花幾年努力

對國家而言是很浪費的事

因為國力不就是每個人實力的總合嗎?

如果有人被我們當作廢物 但他的潛能只因為機會的缺乏而被埋沒

我們不就很蠢嗎?

所以呢?

免試就近入學把學生持續綁在資源弱勢的地區,

讓他們無法清楚的知道自己哪裡還差人一大截,

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的能力在他們之上,

讓他們繼續當個井底之蛙,

到後來也只是被資源較為強勢的人踩在腳底下。

當然 要找到並啟發學生的潛能並不是一見容易的事

花個十二年算合理 讓學生能在過程中理解自己的能力、興趣和志向

然而 如果只花六年 就倉卒的用成績分高下

有些學生可能會對學習失去信心 因為他的潛能根本來不及發揮

什麼時候是六年了?

我記得目前不是九年嗎?

而且為甚麼是十二年合理? 你怎麼解釋?

為甚麼九年不行? 那十二年合理為甚麼十六年不合理?

根據以上的道理 很多有一流體格和能力的人 可能屈就於現實

做個小作業員和上班族 那麼有能力挑戰大聯盟得就不多

我們的少棒很強 成棒卻普普 可能就是這個道理

為甚麼一定要挑戰大聯盟?

那憑什麼沒有一流體格與能力的人就比較不會屈於現實,

導致站在場上的台灣選手都是二流或三流的?

其實人還不少 因為除了大聯盟 美國職棒還有很多小聯盟球隊

我們很多人在打美國職棒 不過升到大聯盟的不多

全台灣有多少人需要就業?

在那邊的人有多少?

那不就是我們教育的失敗嗎?

有人對學習失去興趣 老師也很少對其補救 讓他們混

結果問題就一堆

失敗的不是老師讓學生失去興趣

而是篩選制度的失敗,

英文字母都沒辦法全部認得竟然還能上大學?

人可是社會化的動物

只要在小時後 老師父母影響力特大的時期

能引導他們對學習的興趣 並針對他們落後的地方做補救

或許他們就不會對學習感到疏離

而藉由逞兇鬥狠來填補自己空虛

所以後面多了三年有意義嗎?

你還是沒回答我的問題。

這可能就要解釋一下

如果班上都是成績類似的差

老師不一定會竭盡所能的幫助、照顧每一位為學生 畢竟台灣這樣的老師並不多

而絕大多數是處於半放棄狀態

同時 這群學生有相當的比例來自弱勢家庭 如原住民 單親 和隔代教養

因為這些族群沒辦法給下一代任何的經濟優勢

這些學生自然會在升學體制下被集中在一起

所以常態分班老師就會竭盡所能的幫助嗎?

幫助了後段的豈不也是減少了前段學生能夠學更多學更廣的機會嗎?

把同質性較高的學生擺在一起,不是能夠產生更高的效率嗎?

尤其是這段

同時 這群學生有相當的比例來自弱勢家庭 如原住民 單親 和隔代教養

因為這些族群沒辦法給下一代任何的經濟優勢

這些學生自然會在升學體制下被集中在一起

什麼樣的升學體制下會讓他們被集中在一起?

那就叫作學區制的就近入學。

十二年國教後三年就是打算這麼做,

如果你跟我講說北北基要看會考,我只能說分發區根本還沒訂誰知道?

而非北北基以外的地區"似乎"(我不是很清楚啦)沒有會考的聲音,

再者,會考比起基測的鑑別度(會考只分三個等級)以及所造成的壓力,

我想應該不需多說。

如此 對這群學生而言 老師、家庭的協助相當稀少 關心也不足

加上身旁充斥和他類似的人生

如果有一個人誤入歧途 可能一下子就蔓延到所有人

而且只要一個人起鬨 其他人也會跟著鬧

那為甚麼國中、國小還是會有人誤入歧途?

然而 就算是常態分班 也不可能完全解決問題

重點在教師 是否有能力控制全局 並關注那些弱勢孩子

我們目前的體制無法達成的原因 在於我們用考試成績決定老師 雖然有其他輔助篩選 可是還是不夠

而尤其隨著教師錄取率的降低 有教職的老師或許能力一流 但不一定有熱忱和合宜的人格特質

特別是這些原先在學校就成績優異的老師 可能不懂弱勢學生的處境 甚至對他們有負面的想法

結果 弱勢生在這樣的前提下 不論是能力分班或常態分班 都無法受到妥善的協助

家庭背景較為弱勢的學生若是在課程難度還不高時,

藉由自己的努力以及能力分流的制度到達較前端的位置,

為何無法受到妥善的協助?

你選擇十二年(高中課程的難度我想您已經畢業了應該很清楚)再來做分流,

是讓階級的流動更少吧?

倘若今天 我們的教師盡可能的有教學熱忱和合適人格特質

常態分班就能發揮效用

第一 至少全部學生不會一次淪陷 有些學生仍有理智 對老師而言 比較好控制

再來 老師可以針對學習落後者提供協助 甚至引導理解力強的學生教導後者

如此不僅照顧落勢 前段者也能在過程中建立自信 並學習助人和合作

而不是像傳統的考試 透過競爭來建立優越感

對啊!

學生不會一次淪陷,

但是不會淪陷的學生必須持續忍受失去理智學生所造成的恐懼,

而且無法避免。

慘一點甚至是慢慢全部淪陷,

就我國三的時候所看到的,

越接近基測反而許多同學越來越容易被找去網咖打信長。

再來 老師可以針對學習落後者提供協助 甚至引導理解力強的學生教導後者

就像我的國中一樣(數據上一篇都有了),

落後地區理解力較強的學生在全國算起來可能根本不算什麼(攤)

給予後者的幫助更是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

對老師而言 常態分班也比較不會產生衝突

因為每個老師都面對類似的班級

不像能力分班 有些老師要面對整班的問題學生 有些卻是資優生

畢竟世界沒有那麼理想 人大多有比較心

這時抱怨可能會出現 或者 有些老師又像現在半放棄學生而未盡全力

最後受害的還是弱勢者

註:團結力量大 一整個班的問題學生 和 一小部分的問題學生

前者的難控制可是遠大於後者

我記得我支持的是保留基測的篩選制度(能力分校、常態分班為主),

所以我並沒有支持完全能力分班這邊就略過了。

台灣是小農體制 本身勢力單薄 知識水準也有限

如果這時有2.3家整合的農業公司

將土地小、人口凋零的台灣農業做整合

公司可以擁有自己的實驗室 招募一流人才做研發

也能調配旗下農產品生產 避免供過於求

或者有自己的大型農業倉庫 調節市場價格以獲得最大利益

而由於有2.3家類似企業 消費者和農夫有選擇

就能掌握最大利益

至於農業人才難就業的問題

在於不是每個人都有家傳的土地

但是有土地的老農 他們下一代未必想從事農業

如果換成企業

或許就能有所改變

1.農化畢業生從事? (我上一篇有問到,因為我真的不知道我是否有誤解。)

2.如果要從事企業的經營那需要的是專業的經濟知識,

個人認為應該是屬於大學等級的教育,十二年國教不會解決這個問題。

對阿 我記得我說當時大部分的老百姓和傳統官員 並沒有意識到變法的重要

再加上變法派的過度的期待

就是他們以為改器物就夠了 卻沒有意識到岌岌可危的現況

如果再重來 相信他們不會再犯相同的錯 可是世界早已不是以他們為中心

因為他們改革的失敗 中國多花了百年才有今天 但是13億中國人的產值不如3億美國人

若我們錯過了機會 把問題一拖再拖 我很懷疑我們是否還有重新再來的機會

你一開始不是問我「是這樣嗎?」

所以是在下國文能力有問題,

誤解您否定的語氣嗎?

若我們錯過了機會 把問題一拖再拖 我很懷疑我們是否還有重新再來的機會

我十分同意,

但如果我們把握了機會,造成了更多問題,

難道會比起保留現狀更好嗎?

我並不是不支持改革的人,

而是純粹藉由比較來做選擇。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少打了起薪兩個字

還有

哪有這麼膚淺的定義.......

教育對國家的社會、政治和經濟可是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定義和施行上應該嚴謹一點

今天不管你有沒有打起薪兩個字,你想表達出來的不就是這樣嗎?

還是我理解有錯誤呢?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比馬龍效應的另一面

弱勢學生不會因為老師把關愛都放在優勢的學生上而感到自棄?

國中之所以會發生中輟生或消極學習的學生不就是因為無法獲得關注而造成的?

台灣偏重智育 不可能訓練出對所有人都有關心的老師

何況真的有那種甚麼都不出色的人 老師不說 同學的歧視難道就少了?

比上不足 比下有餘 那些中段也會瞧不起後段

(我國中就是這樣 真是可笑 自己明明也好不到哪去 = =#)

十二年國教害的不是老是吵著不要社區化的前三志願 是那些後段的人

建北的每次考都一定校榜前1%?

就算是大雜燴 也有值得砥礪的對象吧

何況 校排前1%不好嗎

全家盟建議要補救教學 這根本是屁

國中哪有那麼簡單 要改就改國小 我國小自然老師連氮氣比氧氣多都不知道

有些人國小數學就不及格 怎麼教他函數?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今天不管你有沒有打起薪兩個字,你想表達出來的不就是這樣嗎?

還是我理解有錯誤呢?

不是吧!

還有 我打字打的那麼辛苦

好歹也給我理性的指教

贊成或批評都沒差.....

---------------------------------------------------------

什麼時候是六年了?

我記得目前不是九年嗎?

而且為甚麼是十二年合理? 你怎麼解釋?

為甚麼九年不行? 那十二年合理為甚麼十六年不合理?

就現行體制而言 學生在上國中後 就得準備國中基測

跟無憂無率的小學是不同的

所以六年太短 12年後就要上分流教育為主的大學

所以我認為12年合理

就像我的國中一樣(數據上一篇都有了),

落後地區理解力較強的學生在全國算起來可能根本不算什麼(攤)

給予後者的幫助更是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

這點我一開始到是沒想道

不過 這就有賴於政府的決心 能否培育有心、有能力的師資

並讓他們來到這些偏鄉教學

只要老師的質與量都增加

問題應該能有可觀的改善

對啊!

學生不會一次淪陷,

但是不會淪陷的學生必須持續忍受失去理智學生所造成的恐懼,

而且無法避免。

慘一點甚至是慢慢全部淪陷,

就我國三的時候所看到的,

越接近基測反而許多同學越來越容易被找去網咖打信長。

那是因為現在沒有我所說的前提:老師

所以得花點時間改革教師體系

家庭背景較為弱勢的學生若是在課程難度還不高時,

藉由自己的努力以及能力分流的制度到達較前端的位置,

為何無法受到妥善的協助?

你選擇十二年(高中課程的難度我想您已經畢業了應該很清楚)再來做分流,

是讓階級的流動更少吧?

其實 受限於媒體 大部分人對弱勢者存有幻覺

認為弱勢者只要靠努力 就能成功

就常理來說沒錯 然而 什麼樣的人才能在艱困的環境下成功?

大多是有天賦的人

能在糟糕的環境下 不被誘惑 甚至有成熟的思考

這些思考和天生能力+後天努力 讓他們得以克服弱勢的條件

就好比台灣之前從未出現高爾夫名將

而世界球后曾雅妮的出現 就是個人天賦和後天努力的結合

但我們的教育體系卻很少幫助他們

結果 或許我們有一些成功案例 經媒體大肆宣揚

我們以為弱勢者可以

但是有更多人是出現在社會版上 一些暴力、飆車之類的

而我們很少探討其中原因 只是問:「台灣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簡而言之 我們只看到成功 未見一大堆失敗

或許有人說這是一種考驗 能更使成功燦爛

但我寧願讓大家有機會發揮自己能力 在公平的舞台上相互競爭

我記得我支持的是保留基測的篩選制度(能力分校、常態分班為主),

所以我並沒有支持完全能力分班這邊就略過了。

那你認為所謂的後段學校 要特別增加預算和師資來做補救嗎?

那為甚麼國中、國小還是會有人誤入歧途?

大哉問!!!!

因為我們教育導致很多人誤入歧途 不論是在個階段

那這些人也會組成家庭、生育下一代吧!

如果沒有針對這群人做協助

他們自然受到家庭的影響

進而影響其他人

什麼人會被影響? 就是有歸屬需求的學生 遭受父母、老師和同學排擠或冷漠者

他們只是想要別人的認同

結果就受到影響

所以呢?

免試就近入學把學生持續綁在資源弱勢的地區,

讓他們無法清楚的知道自己哪裡還差人一大截,

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的能力在他們之上,

讓他們繼續當個井底之蛙,

到後來也只是被資源較為強勢的人踩在腳底下。

建議你有機會到進步的國家看看

對那些教育一流的國家 我們是落後的

到後來有只是被能力較為優秀的人踩在腳底下

現代講求知識經濟 西方先進國家重視創意及思考力 並儘量從全國找人才 靠得是教育

而我們只在意成積 缺乏思考力和創意的培養 還不斷踐踏自己人

別忘了 在華勒斯坦的世界體系中 他們是核心國 我們則是專做代工的半邊陲國

差別在於 他們教育培育人才的質與量 足夠掌握核心技術

而我們呢? 儘管有受教育 但是整體創新能力遠低於他們

再比較利益的分工下 我們專做累死人不償命的代工 利潤相較之下少的可憐

所以常態分班老師就會竭盡所能的幫助嗎?

幫助了後段的豈不也是減少了前段學生能夠學更多學更廣的機會嗎?

把同質性較高的學生擺在一起,不是能夠產生更高的效率嗎?

你知道為什麼國外上課時數比台灣少嗎?

就是因為他們要留時間給學生學習自己喜愛的事務 藉由社團或者是圖書館

台灣上課上太多 再加上補習 我們花了很多錢和時間

但是最後能應用在工作上 成為報酬的並不多

也就是說 最沒效率的其實是整個教育題制

即便是把頂尖者集中在一起 以我們這樣的教學方法 恐怕效果也很有限

我們花太多的金錢在沒效率的教育上

現在的壯年世代 所得並沒有因為教育而有大幅的提升

反而要負擔更高的教育經費和消費

然而 國人又有重視教育的想法

要給就要給最多

所以現在家庭不會生兩胎 然後各自減少教育經費

大多只生一胎 投入所有一切

少子化就出現了

但整體教育的沒效率並不會因此改變

要是不小心生兒不像賢

中產家庭可能淪為赤貧

畢竟有兩個老人要養 醫學的進步讓壽命延長 致癌物和勞累的工作環境則導致了疾病的產生

換句話說 這些人雖然生病 但很難死 增加的就是痛苦和龐大的醫療支出

對獨自一人 是相當難負擔的

最好的解決方法 不是請大家多生幾胎 而是讓教育變的有效率

縮減上課時數和過深的課程 再搭配教師培育改善及課餘活動的多樣化

同時想辦法培育學生的創意和思考力 以面對知識經濟的世界

這些可能要花個3.40年

而正猶如治病 要治本得花時間調理體質

但不可否認的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什麼樣的升學體制下會讓他們被集中在一起?

那就叫作學區制的就近入學。

十二年國教後三年就是打算這麼做,

如果你跟我講說北北基要看會考,我只能說分發區根本還沒訂誰知道?

而非北北基以外的地區"似乎"(我不是很清楚啦)沒有會考的聲音,

再者,會考比起基測的鑑別度(會考只分三個等級)以及所造成的壓力,

我想應該不需多說。

每個學區都有各自的強與弱

照學區分或許會有區域差異

這得靠我們政策上彌補

但是維持現有的升學考試

就算把考區放大到全國

後段學校自然收到後段學生 很多是我所說的這種邊緣學生

因為他們的劣勢根本沒有改變 潛能無法發揮

競爭之後 他們就聚在一起了

我並不是不支持改革的人,

而是純粹藉由比較來做選擇。

經濟學也是 比較 的學問

照經濟學家的前提和理論 應該是絕對的

但是推論每每都被新的問題推翻

那便是因為 經濟學家假設人是理性的

可是很抱歉 有些人就是不全然理性

特別是經過不重思考的教育

人往往依照個人的既定利益和意識形態做思考

而非真正的最大利益

---------------------------------------------------------------

看完教改十年

問題還是在於國人對考試升學的過度重視...

以致於這群學生難以走向他們想走的路

而那個實驗班 似乎也沒有引導學生思考 讓他們理解學習的樂趣

使快樂學習的快樂 變成只是逃避考試的快樂

就如同逃避現實的玩樂 終究會消失

唯有真正面對 甚至樂在其中

才有辦法改變

此內容已被編輯, ,由 平凡小子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恕刪

我從來都沒打算訴諸情緒。所以請你回答我,你所想表達的是不是指畢業後工作到四十歲然後起薪拿個三到八萬?

根據你的回覆,你似乎在一開始就把問題推給教師。我想問你你覺得老師哪裡做不好?是沒有心?沒熱誠?沒能力?還是沒什麼?你在後頭說我們都只關注到成功而未見失敗,但我覺得你對老師有一種很詭異的偏見,你只見到不好的卻沒見到好的。也許從你的言論中我們可以推論出你覺得我國教師體系大有問題,因此出來的老師沒有一個是符合你的標準的?是不是這樣?

還有,你似乎覺得願意教書的老師要靠政府決心培養?我不太懂欸,為什麼願意教書─或按照你說的願意到偏鄉教書─的老師必須靠政府培養?你是要政府強制分發?還是要政府威脅利誘?

另外,你也提到了一點,弱勢。你不斷重複我們應該仿照芬蘭,給予弱勢者特別的輔助;我們應該仿照芬蘭,對弱勢者怎樣怎樣的。我想請問一下,你口中的弱勢包含什麼?你稱什麼環境為弱勢的環境?什麼樣的表現稱為弱勢的表現?你又提到一點,要克服弱勢艱困的環境必須要有成熟的思考,但若你談的是國中國小學生,你要他們有多成熟的思考?你提到我們常可見這些弱勢學生出現在社會版上,你想問台灣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但我想請問你,芬蘭有沒有幫派的問題?芬蘭有沒有黑社會的問題?如果有的話,為什麼你不去問問芬蘭,芬蘭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抑或你覺得反正他們都是成人(也許)在搞幫派,沒差?你提到要讓大家能夠有自己的機會在公平的舞台上競爭,請問什麼叫公平的舞台?對誰來說公平?你想要創造怎樣的公平?每個人的學歷一致?每個人的經歷一致?職業一致?思辨能力內容一致?齊頭式的平等算公平嗎?

所謂後段學校的預算補助不是你提的嗎?印象中你希望我們能像芬蘭一樣花更多的錢在後段學生及學校上啊?

還有你也提到了關於誤入歧途的問題,你說到「我們的教育導致很多人誤入歧途」,我想請問你對誤入歧途的定義?什麼樣叫誤入歧途?一群學生組成一個幫派組織守護自己的社區?藉由每日騎腳踏車巡邏,自發性的。這樣叫誤入歧途嗎?還是醫生為了賺更多錢養活自己的家庭因此替病人多動一些不需要,但對自己身體無害的手術(假設)?今天拿芬蘭來說好了,芬蘭就沒有「誤入歧途」者嗎?

若說到遭到冷漠對待或排擠者,哪個社會沒有?邱吉爾沒有過嗎?你覺得我們應該要消除掉「冷漠對待及排擠」這個問題,還是我們應該對被冷漠對待及排擠的學生進行輔導?如果是這樣,你的建議是什麼?仿效芬蘭投注大量資源及資金?你覺得現在沒有嗎?

還有你提到我國最後的發展狀況是沒有能力的人被有能力的人踩在腳下是不是?我想請問一下,哪個國家不是如此?你是否認為不論有能力與否,他們都應該得到一致的報酬?他們所得到的應該一致?另外關於我國經濟發展,根據你的回覆,你似乎希望能擺脫代工?

什麼叫做有效率的教育?解決少子化所帶來的問題最好的方式是讓我國的教育制度變得有效率?的確國中生補習太多是個問題,但你前面才說國小生活「無憂無率」不是嗎?為什麼突然又變成生活緊張又充滿壓力?提到上課時數的問題,你覺得我們應該跟國外在上課時數這個點上比較?

你又有提到,要縮減上課時數和課程,在老師的培育及多元的課後活動的輔助下,培養學生的創意及思考能力,面對知識經濟的現在吧?說實話,我看不懂。你想要培育什麼樣的學生?你想要達成什麼樣的目的?讓一個對木工有興趣的孩子每天思考存在主義的問題嗎?還是讓所有學生的思辨力能達到一致?

然後又提到了學區,看你的回覆,你應該支持學區劃分制?還有什麼叫做政策上的彌補?我們該彌補什麼?學區落差的問題嗎?可是國家不是本來就很自然地會有城鄉差距的問題?我們又不是新加坡。再說了,如果按照你的芬蘭模式的建議下,我們對後段學校學生增加資源及資金的挹注,為什麼又會有邊緣學生的問題?為什麼教育不能競爭?難道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培養競爭力嗎?如果是為了培養競爭力,為什麼教育的過程中不能有競爭?

我覺得你對教育的概念如下:1.複製芬蘭經驗到台灣 2.創造一個沒有競爭的教育環境,讓學生在沒有競爭的狀況之下培育他們自己的興趣 3.讓每個學生都能達到一致的思辨能力,為了某些目的 4.利用少子化的契機,將教育體制更改成某種模樣,面對少子化,不必解決。

這是我看到的部分,也許有誤,希望你能說明。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所以請你回答我,你所想表達的是不是指畢業後工作到四十歲然後起薪拿個三到八萬?

不是 我想表達的是 在現行生活中 對剛出社會的新鮮人 3萬算可以接受 8萬很高

當然 有能力才有資格賺更多

根據你的回覆,你似乎在一開始就把問題推給教師。我想問你你覺得老師哪裡做不好?是沒有心?沒熱誠?沒能力?還是沒什麼?你在後頭說我們都只關注到成功而未見失敗,但我覺得你對老師有一種很詭異的偏見,你只見到不好的卻沒見到好的。也許從你的言論中我們可以推論出你覺得我國教師體系大有問題,因此出來的老師沒有一個是符合你的標準的?是不是這樣?

還有,你似乎覺得願意教書的老師要靠政府決心培養?我不太懂欸,為什麼願意教書─或按照你說的願意到偏鄉教書─的老師必須靠政府培養?你是要政府強制分發?還是要政府威脅利誘?

在教育的過程中 老師的確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或許我的文字讓大家覺得老師有罪 但我只是希望台灣教育能更好

哪個人沒有好的一面?但是唯有從缺失處改正 才有可能進步

還有 我所打關於老師的文字 都只說有熱忱、使命感、足夠的能力和合宜人格特質的老師不多

並未說沒有一個合乎我的標準

而至於偏遠地區的經營 如果我們的體系能夠多培養我所說的教師

那麼 他們到偏鄉的意願就相對高

但是 依現在師資或預算的配置 可能無法彌補偏遠地區的劣勢

很多地區根本沒有足夠的圖書資源 這對學生的學習可是有很大影響

因此 如果我有能力 我打算多增加圖書資源

而在師資部分 由於偏遠地區學生人數少 重點就在老師素質

能否竭盡全力來幫助這群弱勢孩子

另外,你也提到了一點,弱勢。你不斷重複我們應該仿照芬蘭,給予弱勢者特別的輔助;我們應該仿照芬蘭,對弱勢者怎樣怎樣的。我想請問一下,你口中的弱勢包含什麼?你稱什麼環境為弱勢的環境?什麼樣的表現稱為弱勢的表現?你又提到一點,要克服弱勢艱困的環境必須要有成熟的思考,但若你談的是國中國小學生,你要他們有多成熟的思考?你提到我們常可見這些弱勢學生出現在社會版上,你想問台灣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但我想請問你,芬蘭有沒有幫派的問題?芬蘭有沒有黑社會的問題?如果有的話,為什麼你不去問問芬蘭,芬蘭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抑或你覺得反正他們都是成人(也許)在搞幫派,沒差?你提到要讓大家能夠有自己的機會在公平的舞台上競爭,請問什麼叫公平的舞台?對誰來說公平?你想要創造怎樣的公平?每個人的學歷一致?每個人的經歷一致?職業一致?思辨能力內容一致?齊頭式的平等算公平嗎?

這世界沒有完美的天堂 優劣是相對的 意即芬蘭的制度使他們社會相對於台灣進步、和諧很多

我所指的弱勢 大多是指 原住民 單親和隔代教養

尤其是後兩者 我們社會少有直接協助

在社會新聞上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來自這兩個背景的其實還不少

他們的弱勢在於 缺乏經濟上的支持和家庭的溫暖

台灣的教育環境是非常競爭的 但是關注的卻是成績的高低

以台灣這樣單調、呆版的考試模式

補習可以有效的拉抬分數 雖然它無法帶來能力上的提升

在這些前提下 這些弱勢者根本沒有能力和他人競爭

因為他們沒有能力補習 平時接觸的資源有相當有限

更可能為了生計奔波

儘管他們有不差的潛能 但是缺乏機會的結果讓他們分數慘澹

在這麼注重成績的國家 下場自然不會很好

這便是他們弱勢的背景 之後就有很高的機率誤入歧途 關於過程可以看我先前的回應

什麼是歧途?當然是不合法的行為 吸毒、飆車、加入暴力組織之類的

他們只想要歸屬和他人的認同 卻被我們的無知葬送前途

因此 在這麼高機率誤入歧途下 能堅持住 還能專注於所愛 並支持家庭經濟

這需要成熟的想法

因為現在很多青少年行為幼稚 他們的思想就算很成熟了

至於芬蘭教育的成功 是在於他們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

但是他們教育並不是以分數為目的 而是學習

芬蘭教育很重視學生的思考和創意 也很尊重學生的獨特價值

他們在教學上會引導孩子從不同角度思考 藉以創造高思考力的學生

如此 在基礎教育12年中 學生不僅擁有水準之上的能力

也能在老師協助、引導下清楚了解自己的能力、興趣和志向

他們也有升大學的考試

他們自己找最愛的學科鑽研 並追求自己的理想

所以 他們的學生個個獨特 也有相當的能力

芬蘭的基礎教育環境 幾乎沒有分數的競爭

但是他們在PISA的成就 證明他們學生能力高

重點就在於他們讓學生理解知識的樂趣 所以他們能終生學習

同時 他們也從中學習到互助合作 這有助於社福體制的維持

在他們的邏輯中 沒有必要和自己人相互殘殺 反而要團結合作

尊重其他人的特質

而因為他們教育讓她們有高能力

所以他們的國家對外是有高競爭力的

他們是花了很多錢 可是她們認為值得

在搭配上完善的社福 他們的社會很和諧、幸福 政府也很清廉

而台灣能否做到這種地步還要在觀察

但我認為 我們得需要多花一點心力在照顧弱勢上

這樣 弱勢的的獨特潛力才有機會得到培養和發揮

對國家是有利的 畢竟也不用一直花錢在犯罪問題上

犯罪也不是光用警力取締就能根治的

所謂後段學校的預算補助不是你提的嗎?印象中你希望我們能像芬蘭一樣花更多的錢在後段學生及學校上啊?

是希望啊 但是我們的官僚是很沒效率的 放太多錢其實不太安全

所以我更希望社會大眾能關心這些人 由第3部門補足

還有你提到我國最後的發展狀況是沒有能力的人被有能力的人踩在腳下是不是?我想請問一下,哪個國家不是如此?你是否認為不論有能力與否,他們都應該得到一致的報酬?他們所得到的應該一致?另外關於我國經濟發展,根據你的回覆,你似乎希望能擺脫代工?

我覺得你可能要多看一下我寫的 不然就是我表達能力太差 = =

我一直說「能力和收入成正比」 想要有高收入就要有高能力

教育不就是培養學生能力的嗎?

而最近我們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其一部分原因就是社會底層者無法藉教育翻身

會遭遇我所提出的問題 而且其家庭的經濟困難也會連累到下一代

我的理想 是讓所有人能找到自己得潛能 並得到教育的足夠訓練

能再未來從事合乎自己比較利益的工作

若能做到如此 之後的就是自己努力的結果

還有 你問我想不想擺脫代工 我的回答是當然想

誰想做那種累到半死 賺錢又不多的工作

而且充其量只是高級作業員 勞動異化的問題並不會消失

(註:勞動異化是指工作無關個人所學 也沒辦法實現個人能力 而導致的疏離感)

現在核心國家所從事的高獲利的研發和行銷工作

需要高度創意 這需要優質教育做支撐

和代工不同的是 他們能透過創意增加附加價值和銷售量 也能藉由外包和代工來壓低製造成本 所以只要夠厲害 這很賺

但是代工想要多賺錢 其空間有限 衍生的成本又一堆

什麼叫做有效率的教育?解決少子化所帶來的問題最好的方式是讓我國的教育制度變得有效率?的確國中生補習太多是個問題,但你前面才說國小生活「無憂無率」不是嗎?為什麼突然又變成生活緊張又充滿壓力?提到上課時數的問題,你覺得我們應該跟國外在上課時數這個點上比較?

你又有提到,要縮減上課時數和課程,在老師的培育及多元的課後活動的輔助下,培養學生的創意及思考能力,面對知識經濟的現在吧?說實話,我看不懂。你想要培育什麼樣的學生?你想要達成什麼樣的目的?讓一個對木工有興趣的孩子每天思考存在主義的問題嗎?還是讓所有學生的思辨力能達到一致?

就像我上面所寫的 學生應該在體驗學習樂趣下學習

並藉由老師引導學生思考

首先 我先來解釋知識經濟 就是靠知識的理解和重組 來增加獲利

那麼 學生的思考力就很重要了 要能打破既定框架

所以芬蘭 或者說是大部分西方國家 都在試圖培養學生的思考和創新力

藉以提升國家競爭力

至於你說的木工 應該不會每天都想同一件事吧

至少我認為要培養出一流的思考力 需要從不同角度做多面思考

對做木工而言 有些東西或許能成為創作的靈感 無怪北歐家具那麼驚人

不過 人人能力有別 也不用太強求 但至少要在一定水準之上

如此能確保民主的運作

因為民主就是需要人民的理性思辨 要不然會被政客牽著鼻子走....

----------------------------------

後半段明天在補 手酸了 = =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就現行體制而言 學生在上國中後 就得準備國中基測

跟無憂無率的小學是不同的

所以六年太短 12年後就要上分流教育為主的大學

所以我認為12年合理

有多少學生是國三才準備基測= =

我想像您一樣認真的學升台灣應該不多

我到目前為止還沒聽說過有人國一就開始準備的

(我個人也是到國三才開始的)

這點我一開始到是沒想道

不過 這就有賴於政府的決心 能否培育有心、有能力的師資

並讓他們來到這些偏鄉教學

只要老師的質與量都增加

問題應該能有可觀的改善

有再多培育有心或者是有能力的師資

若是本身家庭資源不夠也不行(就學區就近入學而言)

我國中的時候

班導是台大物理碩士

卻礙於學生完全沒有打算要唸書

所以同樣的東西我不知道他到底講了幾遍= =

人盡其材,物盡其用,

有能力的師資就目前而言對於偏鄉地區未必有多大的幫助(總體而言),

我個人認為課程的調整似乎是有其必要性的。

那是因為現在沒有我所說的前提:老師

所以得花點時間改革教師體系

我只能說你這樣等於是讓老師的工作量無限上綱,

打網咖的事情是放學後家長該自行管理的,

再者,當時我學校的學務主任,

不定期都會到網咖裡把學校的學生趕走,

還是無法根除學生從事這種活動。

其實 受限於媒體 大部分人對弱勢者存有幻覺

認為弱勢者只要靠努力 就能成功

就常理來說沒錯 然而 什麼樣的人才能在艱困的環境下成功?

大多是有天賦的人

能在糟糕的環境下 不被誘惑 甚至有成熟的思考

這些思考和天生能力+後天努力 讓他們得以克服弱勢的條件

就好比台灣之前從未出現高爾夫名將

而世界球后曾雅妮的出現 就是個人天賦和後天努力的結合

但我們的教育體系卻很少幫助他們

您之前不是說每個人生下來都是那樣天真可愛

為何此時又有天賦優劣之分?

(當然,因基因遺傳導致智能或學習有所缺陷、障礙者不在此限)

結果 或許我們有一些成功案例 經媒體大肆宣揚

我們以為弱勢者可以

但是有更多人是出現在社會版上 一些暴力、飆車之類的

而我們很少探討其中原因 只是問:「台灣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暴力、飆車這一類的人你確定是弱勢者居多嗎?

為甚麼把家庭環境富裕從小嬌生慣養被寵壞的人屏除在外呢?

簡而言之 我們只看到成功 未見一大堆失敗

或許有人說這是一種考驗 能更使成功燦爛

但我寧願讓大家有機會發揮自己能力 在公平的舞台上相互競爭

所謂公平的舞台是指?

那你認為所謂的後段學校 要特別增加預算和師資來做補救嗎?

我這邊的後段學校與偏鄉學校並不畫上等號

我認為該增加預算的是硬體設備不足的學校

至於您所指的後段學校是否該特別增加師資來做補救

大哉問!!!!

因為我們教育導致很多人誤入歧途 不論是在個階段

那這些人也會組成家庭、生育下一代吧!

如果沒有針對這群人做協助

他們自然受到家庭的影響

進而影響其他人

只要這「世界上」存在「競爭」,

有人成功就有人失敗,

有人失敗就會有人走投無路以至於誤入歧途(無論是損及自我或者是損及他人的行為),

教育無法改變這樣的事情發生,

除非教育能夠讓人與人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消失,

否則這是無可避免的。

什麼人會被影響? 就是有歸屬需求的學生 遭受父母、老師和同學排擠或冷漠者

他們只是想要別人的認同

結果就受到影響

這點我同意

建議你有機會到進步的國家看看

對那些教育一流的國家 我們是落後的

到後來有只是被能力較為優秀的人踩在腳底下

當然是被有能力的人踩在腳底下,

因為台灣目前若是實施免試就近入學,

有能力的人≒資源較為豐足的人

現代講求知識經濟 西方先進國家重視創意及思考力 並儘量從全國找人才 靠得是教育

而我們只在意成積 缺乏思考力和創意的培養 還不斷踐踏自己人

別忘了 在華勒斯坦的世界體系中 他們是核心國 我們則是專做代工的半邊陲國

差別在於 他們教育培育人才的質與量 足夠掌握核心技術

而我們呢? 儘管有受教育 但是整體創新能力遠低於他們

再比較利益的分工下 我們專做累死人不償命的代工 利潤相較之下少的可憐

我認為在意成績沒有錯,畢竟那是一種評鑑的方式。

我認為現下狀況之所以如此,

是因為在意了某些沒有影響的成績,

如同我之前所述,對於要走理工科系的人來說,

高中的國文本不該列入評鑑項目,

即使到了指考,國文也是無法避免的科目之一,

花太多時間在與未來所學無關的項目上,

就會相對減少學習與未來所學有關的知識的時間。

你知道為什麼國外上課時數比台灣少嗎?

就是因為他們要留時間給學生學習自己喜愛的事務 藉由社團或者是圖書館

台灣上課上太多 再加上補習 我們花了很多錢和時間

但是最後能應用在工作上 成為報酬的並不多

也就是說 最沒效率的其實是整個教育體制

最後一句大推(H)

同樣的我認為是選材方式的問題

高中補數學為了念中文系

或者是高中補國文為了念化學系

這些科目有許多內容都無法應用在未來的工作上

即便是把頂尖者集中在一起 以我們這樣的教學方法 恐怕效果也很有限

總比起讓老師為了兼顧後段學生把同樣的概念一講再講,

讓前段學生原地踏步來得有效率多了吧。

我們花太多的金錢在沒效率的教育上

現在的壯年世代 所得並沒有因為教育而有大幅的提升

反而要負擔更高的教育經費和消費

然而 國人又有重視教育的想法

要給就要給最多

所以現在家庭不會生兩胎 然後各自減少教育經費

大多只生一胎 投入所有一切

少子化就出現了

同意

但整體教育的沒效率並不會因此改變

要是不小心生兒不像賢

中產家庭可能淪為赤貧

畢竟有兩個老人要養 醫學的進步讓壽命延長 致癌物和勞累的工作環境則導致了疾病的產生

換句話說 這些人雖然生病 但很難死 增加的就是痛苦和龐大的醫療支出

對獨自一人 是相當難負擔的

原則上就目前台灣的環境來看

貧者恆貧的現象比較普遍

最好的解決方法 不是請大家多生幾胎 而是讓教育變的有效率

縮減上課時數和過深的課程 再搭配教師培育改善及課餘活動的多樣化

同時想辦法培育學生的創意和思考力 以面對知識經濟的世界

我覺得該縮減的是多餘的課程不是過深的課程

每個學區都有各自的強與弱

照學區分或許會有區域差異

這得靠我們政策上彌補

但是維持現有的升學考試

就算把考區放大到全國

後段學校自然收到後段學生 很多是我所說的這種邊緣學生

因為他們的劣勢根本沒有改變 潛能無法發揮

競爭之後 他們就聚在一起了

所以政策上彌補了嗎?

九年義務教育彌補不了,你要我相信十二年國教彌補的了,

這似乎有點強人所難。

就現在的情況而言,

若是維持原有的升學考試,

或許還能救了一些人。

看完教改十年

問題還是在於國人對考試升學的過度重視...

以致於這群學生難以走向他們想走的路

而那個實驗班 似乎也沒有引導學生思考 讓他們理解學習的樂趣

使快樂學習的快樂 變成只是逃避考試的快樂

就如同逃避現實的玩樂 終究會消失

唯有真正面對 甚至樂在其中

才有辦法改變

同樣的,十二年國教,

也會「使快樂學習的快樂 變成只是逃避考試的快樂」,

而又會繼續擴大城鄉差距,

你說台灣還該施行免試就近入學嗎?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在教育的過程中 老師的確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或許我的文字讓大家覺得老師有罪 但我只是希望台灣教育能更好

哪個人沒有好的一面?但是唯有從缺失處改正 才有可能進步

還有 我所打關於老師的文字 都只說有熱忱、使命感、足夠的能力和合宜人格特質的老師不多

並未說沒有一個合乎我的標準

而至於偏遠地區的經營 如果我們的體系能夠多培養我所說的教師

那麼 他們到偏鄉的意願就相對高

但是 依現在師資或預算的配置 可能無法彌補偏遠地區的劣勢

很多地區根本沒有足夠的圖書資源 這對學生的學習可是有很大影響

因此 如果我有能力 我打算多增加圖書資源

而在師資部分 由於偏遠地區學生人數少 重點就在老師素質

能否竭盡全力來幫助這群弱勢孩子

請問,這部分是不是你主觀的意見?我相信這已經代表了你給老師的評判標準。我想請問,你如何解釋你給定的這些標準?這些標準的內容包含什麼?

再,你提到偏遠地區的經營,並且提到體系要培養你所說的教師。請問這是不是明顯的表達了你個人對老師的評價標準以及你對政府職責的態度?還有我難以理解,憑什麼符合你說的四個條件的老師就有更高的意願到偏鄉?是不是因為你認為你口中的弱勢都出在偏鄉?如果只是單純圖書資源的話應該跟師資無關吧?我說的不是閱讀的輔導,是圖書資源。

我不否認,圖書資源很重要。但我想請問一下你對偏鄉的定義包含什麼?還有,怎樣的圖書資源才算夠多?要追趕上芬蘭全世界圖書館密度最高嗎?

這世界沒有完美的天堂 優劣是相對的 意即芬蘭的制度使他們社會相對於台灣進步、和諧很多

我所指的弱勢 大多是指 原住民 單親和隔代教養

尤其是後兩者 我們社會少有直接協助

在社會新聞上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來自這兩個背景的其實還不少

他們的弱勢在於 缺乏經濟上的支持和家庭的溫暖

台灣的教育環境是非常競爭的 但是關注的卻是成績的高低

以台灣這樣單調、呆版的考試模式

補習可以有效的拉抬分數 雖然它無法帶來能力上的提升

在這些前提下 這些弱勢者根本沒有能力和他人競爭

因為他們沒有能力補習 平時接觸的資源有相當有限

更可能為了生計奔波

儘管他們有不差的潛能 但是缺乏機會的結果讓他們分數慘澹

在這麼注重成績的國家 下場自然不會很好

這便是他們弱勢的背景 之後就有很高的機率誤入歧途 關於過程可以看我先前的回應

什麼是歧途?當然是不合法的行為 吸毒、飆車、加入暴力組織之類的

他們只想要歸屬和他人的認同 卻被我們的無知葬送前途

因此 在這麼高機率誤入歧途下 能堅持住 還能專注於所愛 並支持家庭經濟

這需要成熟的想法

因為現在很多青少年行為幼稚 他們的思想就算很成熟了

的確,過度的補習只能拉抬分數。但你不必為此貶低分數的價值。沒錯,我國教育關注成績高低;沒錯,我國教育非常競爭。但是,這有什麼不好?你看到的不好是不是因為我們在關注成績的同時忘了去關注學生的家庭背景?你看到的不好是不是因為你根本完全反對競爭的教育制度?你看到的不好是不是因為你忘了,有許多社會新聞中的「不良少年」其實家境富裕,更不是單親或隔代教養家庭。單親或隔代教養家庭有可能缺乏經濟上的支援,也有可能缺乏家庭的溫暖,但這不等於他們就會循著那很高的機率誤入歧途。你看到的這些,是不是因為我們在追求成績的同時,忘了給予學生關懷?

缺乏經濟支柱跟家庭溫暖就一定無法跟別人競爭?那范仲淹是怎麼過來的?為什麼少了這兩者就會變成缺乏機會?為什麼他們的分數就注定慘淡?為什麼成績不能被注重?

他們的悲劇,不是因為我們的無知,而是因為我們忘了展開雙臂。

你最後一句非常矛盾,什麼叫他們行為幼稚卻思想成熟?他們什麼行為幼稚?什麼思想成熟?為什麼你又說很多青少年?是指這「很多」的青少年都是弱勢族群嗎?是指我們國家的青年學生有「很多」是弱勢族群嗎?

至於芬蘭教育的成功 是在於他們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

但是他們教育並不是以分數為目的 而是學習

芬蘭教育很重視學生的思考和創意 也很尊重學生的獨特價值

他們在教學上會引導孩子從不同角度思考 藉以創造高思考力的學生

如此 在基礎教育12年中 學生不僅擁有水準之上的能力

也能在老師協助、引導下清楚了解自己的能力、興趣和志向

他們也有升大學的考試

他們自己找最愛的學科鑽研 並追求自己的理想

所以 他們的學生個個獨特 也有相當的能力

芬蘭的基礎教育環境 幾乎沒有分數的競爭

但是他們在PISA的成就 證明他們學生能力高

重點就在於他們讓學生理解知識的樂趣 所以他們能終生學習

同時 他們也從中學習到互助合作 這有助於社福體制的維持

我不否認芬蘭教育可能是成功的。但這不代表你能完全把這套制度移植到台灣來。請問你要怎麼驗證一個人學習的成果?你怎麼價值判定?也許他們很注重學生的思考和創意─的確這也是我們缺少的─但我想請問,什麼叫高思考力的學生?思考什麼?又什麼叫水準之上的能力?以什麼做水準?

的確,台灣的高等教育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但我仍然覺得納悶,為什麼沒有分數競爭的教育環境就是最好的?請問一下,芬蘭的社會制度、文化觀念跟我們一樣嗎?為什麼你覺得我們就應該要走芬蘭的制度?你最後說到pisa,如果我沒理解錯誤這應該又是另一個衡量標準吧?又是分數,不是嗎?所以到最後,我們驗證學習─或說教育─最直接的方法仍是給定一個分數,不是嗎?

在他們的邏輯中 沒有必要和自己人相互殘殺 反而要團結合作

尊重其他人的特質

而因為他們教育讓她們有高能力

所以他們的國家對外是有高競爭力的

請問,競爭就是自相殘殺嗎?競爭是不是可以有很多種形式?在這每種形式的競爭中,是不是都是一種學習?為什麼競爭就要跟自相殘殺畫上等號?沒有競爭就真的學的到團結合作嗎?

他們的高能力,是什麼?芬蘭,真的具有高競爭力嗎?一個具有高競爭力的國家,為什麼會表現得十分排外?

他們是花了很多錢 可是她們認為值得

在搭配上完善的社福 他們的社會很和諧、幸福 政府也很清廉

而台灣能否做到這種地步還要在觀察

但我認為 我們得需要多花一點心力在照顧弱勢上

這樣 弱勢的的獨特潛力才有機會得到培養和發揮

對國家是有利的 畢竟也不用一直花錢在犯罪問題上

犯罪也不是光用警力取締就能根治的

請你再次注意,你提到的是北歐高度發展的國家。一個福利國家。你確定中華民國能走到福利國家這一步嗎?你覺得福利國家真的都歸功於他們的教育制度的影響嗎?你最後的結論是你不知道。你大肆宣揚了一個你不知道後果如何的東西。

最後,你又說我們要多花心力照顧弱勢。從下文推,你覺得我國犯罪問題都是起因於弱勢?不論是因為我們缺少關愛或是缺乏照顧,我讀到的就是你認為弱勢是犯罪的淵藪?會不會對弱勢族群有點不太公平?

是希望啊 但是我們的官僚是很沒效率的 放太多錢其實不太安全

所以我更希望社會大眾能關心這些人 由第3部門補足

如果你不認為政府有效率,你前面提到那麼多的國家、政府又是幹嘛?

還是說你覺得現在社會大眾對他們的關心不夠?

我覺得你可能要多看一下我寫的 不然就是我表達能力太差 = =

我一直說「能力和收入成正比」 想要有高收入就要有高能力

教育不就是培養學生能力的嗎?

而最近我們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其一部分原因就是社會底層者無法藉教育翻身

會遭遇我所提出的問題 而且其家庭的經濟困難也會連累到下一代

我的理想 是讓所有人能找到自己得潛能 並得到教育的足夠訓練

能再未來從事合乎自己比較利益的工作

若能做到如此 之後的就是自己努力的結果

還有 你問我想不想擺脫代工 我的回答是當然想

誰想做那種累到半死 賺錢又不多的工作

而且充其量只是高級作業員 勞動異化的問題並不會消失

(註:勞動異化是指工作無關個人所學 也沒辦法實現個人能力 而導致的疏離感)

現在核心國家所從事的高獲利的研發和行銷工作

需要高度創意 這需要優質教育做支撐

和代工不同的是 他們能透過創意增加附加價值和銷售量 也能藉由外包和代工來壓低製造成本 所以只要夠厲害 這很賺

但是代工想要多賺錢 其空間有限 衍生的成本又一堆

如果你覺得教育是培養學生能力的話,請問芬蘭的教育制度真的能培養我們台灣學生的能力嗎?你應該還記的芬蘭的失業率多少吧?說實在,你的理想不是理想,那應該是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那個。

異化勞動的問題,沒有那麼容易解決。你看到的核心國家,太淺薄了。

就像我上面所寫的 學生應該在體驗學習樂趣下學習

並藉由老師引導學生思考

首先 我先來解釋知識經濟 就是靠知識的理解和重組 來增加獲利

那麼 學生的思考力就很重要了 要能打破既定框架

所以芬蘭 或者說是大部分西方國家 都在試圖培養學生的思考和創新力

藉以提升國家競爭力

至於你說的木工 應該不會每天都想同一件事吧

至少我認為要培養出一流的思考力 需要從不同角度做多面思考

對做木工而言 有些東西或許能成為創作的靈感 無怪北歐家具那麼驚人

不過 人人能力有別 也不用太強求 但至少要在一定水準之上

如此能確保民主的運作

因為民主就是需要人民的理性思辨 要不然會被政客牽著鼻子走....

----------------------------------

後半段明天在補 手酸了 = =

我想問你的是,你已經說了「國小生活無憂無慮」。我相信你這句話的意思應該包含了他們有辦法在體驗學習的樂趣下學習吧?你覺得思考真的跟靈感有關嗎?

還有,你最後說的一定水準又是什麼?為什麼他能確保民主運作?人民理性思辨又怎樣?芬蘭的人民理性思辨嗎?如果是的話為什麼現在又走向民粹主義呢?為什麼現在有走向極端的民族主義呢?甚至已經有一點炒弄種族議題的氣味了,這不是被「政客」牽著鼻子走嗎?真芬黨有那麼好嗎?還是你覺得真芬黨人都不是政客,而是一群能理性思辨的人?

縱使你只回了前半段,你還有很多問題沒回答到。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缺乏經濟支柱跟家庭溫暖就一定無法跟別人競爭?那范仲淹是怎麼過來的?為什麼少了這兩者就會變成缺乏機會?為什麼他們的分數就注定慘淡?為什麼成績不能被注重?

這其實就是我之前說的 因為那些能突破困境的成功者 大多擁有過人的能力

只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是如此 很多人是需要後天的啟發的 通常扮演這種角色的 是父母和老師

如果兩者都未能達到一定的功效

問題就可能會出現...

此外 富家子當然也可能誤入歧途

只不過比例不高

就好像有錢人在現實社會中的比例一樣

我想問你的是,你已經說了「國小生活無憂無慮」。我相信你這句話的意思應該包含了他們有辦法在體驗學習的樂趣下學習吧?你覺得思考真的跟靈感有關嗎?

還有,你最後說的一定水準又是什麼?為什麼他能確保民主運作?人民理性思辨又怎樣?芬蘭的人民理性思辨嗎?如果是的話為什麼現在又走向民粹主義呢?為什麼現在有走向極端的民族主義呢?甚至已經有一點炒弄種族議題的氣味了,這不是被「政客」牽著鼻子走嗎?真芬黨有那麼好嗎?還是你覺得真芬黨人都不是政客,而是一群能理性思辨的人?

關於你的第一個問題 我想 純粹只是國小階段的考試壓力遠小於其他階段

但是重點在於我們的老師很少引導學生發現其中樂趣

壞的老師奉送真理 好的老師教你如何發現真理

所產生的結果就是如此

第二個 關於理性思辨的一定水準 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是獨立性 也就是不受他人主張的影響

而理性的部分 由於各人能力有差別 教育也有其極限 但是無庸置疑的是 只要理性越多 民主就越好

人都嗎是功利的動物 但是差別就在誰的眼光放的遠、想的比較多...

我是很欣賞芬蘭的教學模式 因為它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 並鼓勵他表達自己意見

這對民主有很正面的影響

第一 因為公民思辨力有一定水準 所以不易被政客操弄

第二 隨著理性的提升 公民能更容易接受他人觀點 並尊重他人立場

所以他們的討論可以只表達意見 而不是情緒

所有的目的就是為了追求最大的福祉

第三 基於我用紅字的理由 有些思考力較強的人會主動參與政治 尋求福祉的改善

所以若用教育提升人民的思考 參與者會更多

而至於你所提的真芬黨 那也是芬蘭人民的選擇 畢竟面臨危機 人或多或少都想改變

若要說是民粹 我覺得還差的遠 因為民粹是由政客操控 動員人民來達成想要的目的

他們就只是經選舉換個政黨而已 而且其他政黨也沒有消失

說到民粹 希臘的那種罷工、暴動或許才算是

說到政客 比起他們的清廉 我們台灣的比較下流.....

而且他們的多黨表示他們的多元和選擇

我們的兩黨腐爛卻是民主疲爛的象徵

如果你覺得教育是培養學生能力的話,請問芬蘭的教育制度真的能培養我們台灣學生的能力嗎?你應該還記的芬蘭的失業率多少吧?說實在,你的理想不是理想,那應該是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那個。

異化勞動的問題,沒有那麼容易解決。你看到的核心國家,太淺薄了。

可以 我覺得台灣學生很缺乏的就是打破框架的思考...

我們從小到大 不知道寫了多少abcd四選一的選擇

沒錯 選擇題是我國主要的考試制度

但這也無型刻印了我們的思考模式

使我們陷入是非二元化或是兩難的選擇中

例如環境保護和經濟開發 在我們看起來是無法並存的兩者

事實上仍有其他選擇

但我們卻經常著眼於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思考

而不斷爭執

如果人類進步都是遇到這類顧此失彼的問題 都是用這種方式回應

我們大概不會進步

而進步的關鍵在於有人打破了既定的框架 找到了所謂兩全其美的方法

我們學生的缺點 就是未來人才的瓶頸

無法作為一個新時代的開創者....

而芬蘭的教育著重個人的思考

考題很相當比例的手寫題 而且超喜歡問為什麼

讓學生檢視自我的思考能力 老師也能從考題中直接發現學生的學習情況 而做教學上的調整

所以學生的思考力都不差 得以從事高創意的工作

而為什麼思考可以作為創意的根本呢?

因為創意都是扎根於現有知識基礎

如果不懂的消化、分解和再造這些知識 就不可能有可觀的創意成果

至於芬蘭的失業率 我上次有解釋過了 因為他們有完善的失業救濟制度

失業者不用急忙找工作 大多都用於沉澱自己的心情再出發

而且雖然他們失業率高 但是因此犯罪的比例低 大部分的失業者都能靠救濟金而有一定生活水準

不像台灣 雖然失業率相對低 但是路上的路燈、水溝蓋、電纜一堆被偷....

也不像其他歐債風暴國 動不動就經濟危機

關於勞動異化的問題 確實沒那麼簡單 世界上也還沒有國家能完全解決

但我只是提供一個大略方向供參考

請你再次注意,你提到的是北歐高度發展的國家。一個福利國家。你確定中華民國能走到福利國家這一步嗎?你覺得福利國家真的都歸功於他們的教育制度的影響嗎?你最後的結論是你不知道。你大肆宣揚了一個你不知道後果如何的東西。

最後,你又說我們要多花心力照顧弱勢。從下文推,你覺得我國犯罪問題都是起因於弱勢?不論是因為我們缺少關愛或是缺乏照顧,我讀到的就是你認為弱勢是犯罪的淵藪?會不會對弱勢族群有點不太公平?

我覺得她們不管是高度經濟發展、社會福利和廉能政府都和成熟的教育制度相關

因為教育創造一流國家人才 人才發展經濟

同時也創造公民素養高的公民 產生的健全的民主和廉潔的政府 你可以發現世界前面的廉潔政府很多在北歐

或許我們不用搞到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福利

但是互助合作的社會福利是面對嚴苛自然環境的選擇 是北歐民族的性格

如果這些成果不是來自於一流教育 而是來自民族性、國家條件

那我們台灣不才是最悲哀的嗎?

土地小 沒資源 根本沒有經濟起飛的條件...

只有人多而已 不過也在快速減少

至於犯罪問題 我沒有說都是起源於弱勢

而是較高的比例....

而且我認為成因來自於我們無法及時相救 給於他們合理的差別待遇

所以真正不公平不是我的理論 而是我們的行為...

你最後一句非常矛盾,什麼叫他們行為幼稚卻思想成熟?他們什麼行為幼稚?什麼思想成熟?為什麼你又說很多青少年?是指這「很多」的青少年都是弱勢族群嗎?是指我們國家的青年學生有「很多」是弱勢族群嗎?

= =

我想表達的意思是 現在有很多青少年的行為很幼稚 破壞公物或虐待動物

這些人不一定是我所謂的弱勢族群

而相對於此 那些能突破弱勢條件者 心智就算很成熟 因為他們未隨著他們起鬨

請問,這部分是不是你主觀的意見?我相信這已經代表了你給老師的評判標準。我想請問,你如何解釋你給定的這些標準?這些標準的內容包含什麼?

再,你提到偏遠地區的經營,並且提到體系要培養你所說的教師。請問這是不是明顯的表達了你個人對老師的評價標準以及你對政府職責的態度?還有我難以理解,憑什麼符合你說的四個條件的老師就有更高的意願到偏鄉?是不是因為你認為你口中的弱勢都出在偏鄉?如果只是單純圖書資源的話應該跟師資無關吧?我說的不是閱讀的輔導,是圖書資源。

我不否認,圖書資源很重要。但我想請問一下你對偏鄉的定義包含什麼?還有,怎樣的圖書資源才算夠多?要追趕上芬蘭全世界圖書館密度最高嗎?

應該算是我主觀的意見吧!

如果有教學熱忱 老師不會輕易的放棄學生 而且會適時調整教學來達到目標 而且他個人是認為值得的

而使命感算是熱忱的進階

能力就不用說 很重要... 但重點不是它能教出考多高分的學生 而是能教出多會思考、多熱愛學習的學生

最後 合宜的人格特質 要是動不動就發飆動怒 想必是不適合教書的

而在積極面 教師需要樂於助人和善於觀察的個性

如果都有教學的使命感 當然就比較願意衝鋒陷陣 到第一線的偏鄉去

就好像到非洲服務的大多是有使命感的醫生 完全出自個人意願

而所謂偏鄉 大部分是交通困難、公共建設不足的地方

需要政府的協助

那裡有比較高比例的弱勢族群

特別是圖書資源 連我們的文化中心 新書的比例少的可憐

若在偏遠鄉鎮 恐怕問題更嚴重 影響學生吸收新知的機會

因此 要加以改善問題 不過到不至於要做到芬蘭的密度 但我想做到一樣的內部機能

有機會的話看看芬蘭的圖書館 還有可以供人民使用的錄音室

真是不錯!

但是我們的經費可能不夠 所以就針對偏遠地區蓋 因為那邊可能連像樣的書店都很少

請問,競爭就是自相殘殺嗎?競爭是不是可以有很多種形式?在這每種形式的競爭中,是不是都是一種學習?為什麼競爭就要跟自相殘殺畫上等號?沒有競爭就真的學的到團結合作嗎?

他們的高能力,是什麼?芬蘭,真的具有高競爭力嗎?一個具有高競爭力的國家,為什麼會表現得十分排外?

競爭或許有你說的正面意義

但是就像看球賽一樣 兩者勢均力敵 一來一往才好看

要是單方面的屠殺 就一點都不刺激

因此 我不喜歡在教育階段做競爭 因為每個人的背景都不同 天賦也有差異

有些人需要時間建立自己的能力和自信

如果直接在這裡就開始競爭 又不是所有人都能從失敗中站起來

特別是很多老師或所謂勝利者還會數落他們

造成未來的差距

我寧願大家都在教育中養成足夠的能力

在社會上一較高下 也才算是良性競爭 更能促進進步

立足點也才公平

芬蘭競爭力高 這是我確定的 但是它排外嗎?它有特別的政策阻擋移民嗎?

再我印象中芬蘭也給移民者相當好的待遇

會補助移民者聘請母語老師 連大學學費也向當地一樣免費

應該也比我們更能包容吧!

此內容已被編輯, ,由 平凡小子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有多少學生是國三才準備基測= =

我想像您一樣認真的學升台灣應該不多

我到目前為止還沒聽說過有人國一就開始準備的

(我個人也是到國三才開始的)

學生不是 但老師和家長是阿

很多學生補那麼多習 老師考那麼多試

好像就是為了國中基測

有再多培育有心或者是有能力的師資

若是本身家庭資源不夠也不行(就學區就近入學而言)

我國中的時候

班導是台大物理碩士

卻礙於學生完全沒有打算要唸書

所以同樣的東西我不知道他到底講了幾遍= =

人盡其材,物盡其用,

有能力的師資就目前而言對於偏鄉地區未必有多大的幫助(總體而言),

我個人認為課程的調整似乎是有其必要性的。

我覺得教學是要引導學生去理解

如果老師講了就要懂 豈不是考驗學生天生的理解力和記憶力

的確 課程的調整是有必要的

但是我認為教師的篩選和培育重要

畢竟會讀和會教是截然不同的

我只能說你這樣等於是讓老師的工作量無限上綱,

打網咖的事情是放學後家長該自行管理的,

再者,當時我學校的學務主任,

不定期都會到網咖裡把學校的學生趕走,

還是無法根除學生從事這種活動。

我覺得我們應該關注學生打信長的理由....

如果他們對學習有興趣、也有一定的自信

我想不會一天到晚連大考前都在玩

打咖並沒有罪 只不過我覺得教育要避免他們沉迷

就我個人的觀點 他們是逃避現實 而非真心喜愛.....

您之前不是說每個人生下來都是那樣天真可愛

為何此時又有天賦優劣之分?

(當然,因基因遺傳導致智能或學習有所缺陷、障礙者不在此限)

可愛跟能力沒有相關吧= =""

天賦是基因組合 沒有人可以決定

但是如何讓天賦得到最好的栽培 就是教育的責任

有些人才能或許樣樣平庸 贏不過專才

但經濟學上有所謂比較利益 找自己優勢最多或劣勢最少的作鑽研

相互分工的結果能達到最大利益

當倘若讓某些人的天賦因錯誤而埋沒 或是選擇不符比較利益的領域

兩者都不會達到最大利益 而且得付出其他衍生成本

暴力、飆車這一類的人你確定是弱勢者居多嗎?

為甚麼把家庭環境富裕從小嬌生慣養被寵壞的人屏除在外呢?

就和現實社會一樣 家境富裕者並不算多數

但不同的是 來自弱勢環境的倒是不少

不管如何 還是要想辦法解決

所謂公平的舞台是指?

以公平教育為基礎的社會 教育已經盡最大努力培養每個人的能力

在不違法的前提下 做自由競爭

唯有如此 每個人的天賦才能得到栽培、發揮

在追逐夢想和自由競爭下 社會將獲得進步

只要這「世界上」存在「競爭」,

有人成功就有人失敗,

有人失敗就會有人走投無路以至於誤入歧途(無論是損及自我或者是損及他人的行為),

教育無法改變這樣的事情發生,

除非教育能夠讓人與人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消失,

否則這是無可避免的。

我並不否認競爭的正面效益

但是我希望大家能在立足點上的平等做競爭

意即在教育中獲得最完善的栽培

如此 才有最大利益 才是良性競爭

此外 我覺得教育還有一個重要任務 就是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志向

人如果找到自己一生的夢想 絕不後悔 永不放棄

大概就不會被失敗給輕易打敗

但是現在不知多少人對人生茫盲忙

我認為在意成績沒有錯,畢竟那是一種評鑑的方式。

我認為現下狀況之所以如此,

是因為在意了某些沒有影響的成績,

如同我之前所述,對於要走理工科系的人來說,

高中的國文本不該列入評鑑項目,

即使到了指考,國文也是無法避免的科目之一,

花太多時間在與未來所學無關的項目上,

就會相對減少學習與未來所學有關的知識的時間。

我覺得還是要有基本能力吧

好比國文 不然說個雙關 很多人都誤解其意 群起而攻之 還蠻衰的

還有閱讀能力太差 原本用簡約文字就能表達的意義 卻要不斷解釋才能讓他人理解

就以上兩種情況 相信國文還是必要的

不過 文言文實在沒必要學那麼多 還推出必修的中華文化教材

實在是太超過了......

想是我個人是社會組 但自然還不差 學測有15級

不過 其他人未必 有些連基本之事都不懂

像是今天中午看新聞 自強號撞轎車

記者不知道從哪裡弄來「重力加速度」...

當下很無言 難道自強號從天上掉下來的嗎?

所以大家還是要有基本的能力 只不過這基本的定義還是要討論

可以確定的是 現在某些科目太深了 直接扼殺學生興趣

同樣的我認為是選材方式的問題

高中補數學為了念中文系

或者是高中補國文為了念化學系

這些科目有許多內容都無法應用在未來的工作上

我們教太深的結果.....

總比起讓老師為了兼顧後段學生把同樣的概念一講再講,

讓前段學生原地踏步來得有效率多了吧。

我想說的是 在芬蘭那樣重視後段生的教育中

老師專注於學習落後生的輔導 而能跟的上的學生就讓他自己讀喜歡的書

這樣所有人都受益 前者能跟的上 後者也能鑽研所愛

但前提要是小班制

原則上就目前台灣的環境來看

貧者恆貧的現象比較普遍

的確 但少子化的那一代都還在讀書

問題可能要2.30年後才會出現

所以政策上彌補了嗎?

九年義務教育彌補不了,你要我相信十二年國教彌補的了,

這似乎有點強人所難。

就現在的情況而言,

若是維持原有的升學考試,

或許還能救了一些人。

但是爛的本質未變 就不可能期待有更好的未來

我個人是對主事的教育官員很不滿 因為他們沒有掌握重點

把重要的教育改革搞成這樣.......

同樣的,十二年國教,

也會「使快樂學習的快樂 變成只是逃避考試的快樂」,

而又會繼續擴大城鄉差距,

你說台灣還該施行免試就近入學嗎?

我認為短期內不要 得等到教師培育體系做好改革+其他配套完成

才是合宜的時機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教育議題本就各有看法

沒有看法是絕對正確或是合適

期許大家能夠討論出一個適合台灣現狀的變革方式

以面對現今迫切的十二年國教問題

至於長期方面的期許,又是另外一個議題了

教育的在於提高文化素質並且盡力消弭先天限制

給予有心學習者一個契機,

對一個國家而言是提高競爭力跟國民素質的管道之一

教育也絕不僅只於課堂上的教學

不論如何

在此討論的版眾對於教育都有自己的見解

然而共同的卻是對於制度改革或是對於教育議題的熱情

請大家互相尊重彼此的意見再行激盪

檢視自己的理論是否有可以更加完善

最後在此向各位宣傳一下

對於教育議題有興趣的各位

請到連署版投票教育議題討論版的開版投票

by論壇行政員 虛數方程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學生不是 但老師和家長是阿

很多學生補那麼多習 老師考那麼多試

好像就是為了國中基測

補習這種風氣跟基測關係根本不大,

那是一堆家長被一句話影響:「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

對於經濟能力許可的家庭而言,

可能早在還沒進小學前就送小孩去學英文、數學、才藝..等等,

打從一開始這問題就不能歸罪於國中基測。

以前非九年義務教育時升初中要考試的時候補習風氣有現在盛嗎?

而這種「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的心態,

也使得老師為家長所逼,不得不安排較多考試,

我覺得教學是要引導學生去理解

如果老師講了就要懂 豈不是考驗學生天生的理解力和記憶力

的確 課程的調整是有必要的

但是我認為教師的篩選和培育重要

畢竟會讀和會教是截然不同的

講了不下五遍還不懂,

那是學生只聽聽完全不會意?

還是老師的問題?

學生的學習情況並不是由老師負起「全」責的。

我覺得我們應該關注學生打信長的理由....

如果他們對學習有興趣、也有一定的自信

我想不會一天到晚連大考前都在玩

打咖並沒有罪 只不過我覺得教育要避免他們沉迷

就我個人的觀點 他們是逃避現實 而非真心喜愛.....

非真心喜愛的話,

除了唸書和打咖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為甚麼偏選打咖。

教育影響層面很廣,

但不是整個教育都是學校教育一手包辦,

請記得家庭教育該負起的責任也很大。

可愛跟能力沒有相關吧= =""

天賦是基因組合 沒有人可以決定

但是如何讓天賦得到最好的栽培 就是教育的責任

有些人才能或許樣樣平庸 贏不過專才

但經濟學上有所謂比較利益 找自己優勢最多或劣勢最少的作鑽研

相互分工的結果能達到最大利益

你忘了你那句話前面的問句嗎?

為甚麼會有人劣?

你確定天賦一定完全跟基因有關嗎?

為甚麼不是未進入學校教育前家庭教育所致?

當倘若讓某些人的天賦因錯誤而埋沒 或是選擇不符比較利益的領域

兩者都不會達到最大利益 而且得付出其他衍生成本

國情不同,市場需求不同,

有些人的天賦就是會被埋沒,這是無可奈何的。

就和現實社會一樣 家境富裕者並不算多數

但不同的是 來自弱勢環境的倒是不少

不管如何 還是要想辦法解決

有確切的統計數據嗎(比例也好)?

以公平教育為基礎的社會 教育已經盡最大努力培養每個人的能力

在不違法的前提下 做自由競爭

唯有如此 每個人的天賦才能得到栽培、發揮

在追逐夢想和自由競爭下 社會將獲得進步

那自由競爭的方式是什麼?

我並不否認競爭的正面效益

但是我希望大家能在立足點上的平等做競爭

意即在教育中獲得最完善的栽培

如此 才有最大利益 才是良性競爭

國中基測立足點不平等的理由是?

此外 我覺得教育還有一個重要任務 就是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志向

人如果找到自己一生的夢想 絕不後悔 永不放棄

大概就不會被失敗給輕易打敗

但是現在不知多少人對人生茫盲忙

對人生茫然的原因到底是因為興趣太多還是都沒有興趣,

這應該是值得另外討論的課題。

我覺得還是要有基本能力吧

好比國文 不然說個雙關 很多人都誤解其意 群起而攻之 還蠻衰的

還有閱讀能力太差 原本用簡約文字就能表達的意義 卻要不斷解釋才能讓他人理解

就以上兩種情況 相信國文還是必要的

不過 文言文實在沒必要學那麼多 還推出必修的中華文化教材

實在是太超過了......

你所舉的基本能力不是國中畢業就應該具備的能力嗎?

想是我個人是社會組 但自然還不差 學測有15級

不過 其他人未必 有些連基本之事都不懂

像是今天中午看新聞 自強號撞轎車

記者不知道從哪裡弄來「重力加速度」...

當下很無言 難道自強號從天上掉下來的嗎?

呃基本上學測的自然不少是國中程度吧(尤其物理部份)= =""

然後...國中就教過重力加速度了...

所以大家還是要有基本的能力 只不過這基本的定義還是要討論

可以確定的是 現在某些科目太深了 直接扼殺學生興趣

再怎麼深的科目,

真的對此有興趣的學生就算不懂也會選擇花時間搞懂,

再者,國中科目的深淺度基本上已經可以大致判別學生興趣的所在了。

我們教太深的結果.....

那是因為全部加起來的負擔太大

如果說上高中只需要念他以後要用到的科目

負擔還會這麼大嗎?

不會吧?

我想說的是 在芬蘭那樣重視後段生的教育中

老師專注於學習落後生的輔導 而能跟的上的學生就讓他自己讀喜歡的書

這樣所有人都受益 前者能跟的上 後者也能鑽研所愛

但前提要是小班制

輔導的話也應該是在課後

而不是犧牲其他學生的上課時間吧

的確 但少子化的那一代都還在讀書

問題可能要2.30年後才會出現

不懂你的意思

但是爛的本質未變 就不可能期待有更好的未來

我個人是對主事的教育官員很不滿 因為他們沒有掌握重點

把重要的教育改革搞成這樣.......

那該做的事情不是支持現在即將施行的十二年國教

期待這政策會帶來什麼好處

如果我們抱著這種僥倖的心態只會讓問題越來越糟

走錯路有時候是不能回頭的

造成的傷害會比起待在原地來得大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訪客
這個主題現在已關閉,不能再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