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台灣出版的走向


Recommended Posts

許多人其實應該都很知道台灣的出版在中文世界裡有舉足輕重的重要性和前瞻性。

但我愈來愈覺得有些現象正在發生。。。

1。外文翻譯小說愈來愈多,而且常常佔滿暢銷書版面

2。架上作家的名字愈來愈像是總是那些固定的人

3。內容比較嚴肅的書愈來愈少

4。正規文學類(例如散文和詩集)的新書不斷減少

關於第二點和第四點,我時常覺得台灣能寫的人實在太多,而我們這一代的中文能力其實並不差(雖然比較主觀,但各位應該都有不小心逛到那種實在令人太驚艷的部落格的經驗),但出版業持續出現的作品和作家卻實在太少,是個怪現象。

第一點不知道該說那應該算是好事還是壞事。

第三點確實有些仍在堅持的出版社,但也愈來愈少看到他們的書籍出版。

想聽聽各位的想法。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怪現象

一點也不怪,因為出版界是市場取向,而不是看你寫不寫的好。

在這種情況下,我不會主觀認定架子上充斥著哪些書是好哪些書是壞,只會把那些當作如歌壇一般,反映人們的喜好與流行罷了。

至於出版業應該負的責任?罷了吧,那些東西由免費平台提供吧,如網路。

除非談嚴肅的東西是所謂的大師,如龍應台,但他們也只是虛有其表而已。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一點也不怪,因為出版界是市場取向,而不是看你寫不寫的好。

在這種情況下,我不會主觀認定架子上充斥著哪些書是好哪些書是壞,只會把那些當作如歌壇一般,反映人們的喜好與流行罷了。

至於出版業應該負的責任?罷了吧,那些東西由免費平台提供吧,如網路。

除非談嚴肅的東西是所謂的大師,如龍應台,但他們也只是虛有其表而已。

我覺得是怪現象的原因其實就在於市場本身。雖然市場取向這件事情是無奈的,不過我同時也很有興趣為何會導致市場呈現這樣的走向,以及如果其中能夠改變的話(我相信多元化和純文學的價值),是否有任何可能性。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的觀點在大陸版說過了……簡單地說,就是為什么總是要忽視掉民國元年到民國三十八年這近四十年及其所衍生的歷史與文化?相關書籍同樣可以很吸引人,不一定是冷門。中華民國的國史不是從民國三十八年開始的。

在那三十八年里,同樣有很多經典,也有很多值得后人記憶、學習的東西。那三十八年不僅僅只有混戰、抗戰、內戰。

先推薦一本書,《上學記》,大陸三聯書店出版的,這本書在大陸的評價是相當高的。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好書,也有很多好的題材。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洛書不知道有沒有任職過出版業,可以把出版業說的這麼不堪?

我也是到現在才知道只有洛書才是大師,連龍應台與其他作家都被其評為虛有其表

洛書,以你的觀點,你覺得思果、英國散文大師 Max Beerbohm 的作品是虛有其表嗎?

洛書對很多事情根本沒有研究過,只是一味批判;所以那些論點很多都殘缺不全、有錯誤

嗯,我認識的出版業界的人對出版業的描述就像我說的一樣,或許他們待的地方不同,這點是我以偏概全了,大概也是因為我得過文學獎,了解的面向就是小眾的詩集部分。

另外,龍應台被我說虛有其表是因為她是一個脫離群眾,炒冷飯,搞不清楚自己在幹嘛的所謂「星巴克學者」我覺得你應該去了解一下龍應台近幾年來在幹嘛。

然後,我想你在說我的論述有殘缺的時候,我希望你能夠論述,或至少能夠把我真正幹掉過一次,雖然我覺得你最需要的能力是要先看懂別人的論述。

不然我覺得你每次來找我都只是討皮癢而已。

另外,我想這個問題從架上來看是一個可以切入的觀點,因為這種東西本來就很在乎曝光率。

因為架上的東西就是主流書壇上的東西。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固定作家的比例偏高,應該是所謂的大師效應吧,出版社也是要吃飯的

第一點我絕得不錯,畢竟好的外文書籍,對於大眾來說是有閱讀困難的,翻譯過後市比較容易閱讀的,像魔戒

另外兩點,先放下本國的書籍不說,普遍這類的書籍或是出版社對於外文有相當程度的支持,她們認為要念就應該唸外文的不應該唸翻譯書,這個現象普遍在大學都可以發現,日本就不錯,她們不管哪國的書,只要是好的就直接弄來翻譯成日文出版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你怎麼判定哪些是正規文學哪些又不是正規文學

我個人倒是認為懂的欣賞文字的人才有資格談文學,而不是"出版"這種商業行為

我應該寫成純文學會比較精確 xd

在我看來, 書本有商業化的以及純文學的分別, 後者有時會有市場冷門的傾向, 但事實上卻完全具有應該出版的價值.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在我看來, 書本有商業化的以及純文學的分別, 後者有時會有市場冷門的傾向, 但事實上卻完全具有應該出版的價值.

「具有應該出版的價值」是什麼意思啊?

我猜大概不是「出版之後會賣錢」,那會是什麼?「出版之後會被喜歡純文學的讀者喜愛」嗎?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具有應該出版的價值」是什麼意思啊?

我猜大概不是「出版之後會賣錢」,那會是什麼?「出版之後會被喜歡純文學的讀者喜愛」嗎?

出版在現實社會能提供經濟上或多或少的資助或甚至是支柱, 這點對於許多人是否能持續創作是有重要性的. 部落格廣告的收益目前看來似乎沒有那麼足夠. 以整體來看, 我其實滿懷疑經濟收入上的擠壓, 是否會影響整體創作的能量.

此外, 如果我想要閱讀好作品, 我其實還是會比較偏好走進書店, 而不是在茫茫大海又無分類的網路中撈針. 所以我覺得出版在公眾傳播的角色上, 還是有某種程度尚未完全被網路取代的地位.

另一方面, 我覺得以下的說法很有意思:

原來,出版人甚至整個紙本媒體界,以文字為主的媒體工作者,其實還是有某種理想存在的。「出版」這個動作是要賺錢,可是裡面的每一個工作人員,上至董事長,下至裡面的編輯、企畫、行銷……也都是有某種理想存在的,才會奮力投入這個「歹賺」的行業。也可以想見,哪天真的出現什麼書店大蕭條,哪天就算註定「出一本賠一本」,永遠都還是會有幾家出版社跳出來出書的!

這個理想,我以作者的身份所感受到的其實就只是「出版」兩字。

出版界愛看網路,或許表面是為了求另一個生存之道,其實也是在尋求另一個讓「出版」這件事更發揚光大的機會。

( http://mr6.cc/?p=2809 )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出版在現實社會能提供經濟上或多或少的資助或甚至是支柱, 這點對於許多人是否能持續創作是有重要性的. 部落格廣告的收益目前看來似乎沒有那麼足夠.

此外, 如果我想要閱讀好作品, 我其實還是會比較偏向走進書店, 而不是在茫茫大海又無分類的網路中撈針. 所以我覺得出版在公眾傳播的角色上, 還是有某種程度尚未完全被網路取代的地位.

另一方面, 我覺得以下的說法很有意思:

原來,出版人甚至整個紙本媒體界,以文字為主的媒體工作者,其實還是有某種理想存在的。「出版」這個動作是要賺錢,可是裡面的每一個工作人員,上至董事長,下至裡面的編輯、企畫、行銷……也都是有某種理想存在的,才會奮力投入這個「歹賺」的行業。也可以想見,哪天真的出現什麼書店大蕭條,哪天就算註定「出一本賠一本」,永遠都還是會有幾家出版社跳出來出書的!

這個理想,我以作者的身份所感受到的其實就只是「出版」兩字。

出版界愛看網路,或許表面是為了求另一個生存之道,其實也是在尋求另一個讓「出版」這件事更發揚光大的機會。

( http://mr6.cc/?p=2809 )

所以那個價值是什麼?「出版之後讓從事純文學寫作的人拿到更多錢」嗎?

如果他們的作品沒有辦法讓那麼多人得到滿足和快樂,給他們那麼多錢幹嘛?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所以那個價值是什麼?「出版之後讓從事純文學寫作的人拿到更多錢」嗎?

如果他們的作品沒有辦法讓那麼多人得到滿足和快樂,給他們那麼多錢幹嘛?

經濟上畢竟是有現實層面的. 這是以出版這個行為來看.

我不認為作品的價值 (包括以此決定是否或要提供多少的經濟) 完全決定在於讓多少人得到滿足和快樂, 當然這的確能夠是出版的目的之一.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經濟上畢竟是有現實層面的. 這是以出版這個行為來看.

我不認為作品的價值 (包括以此決定是否或要提供多少的經濟) 完全決定在於讓多少人得到滿足和快樂, 當然這的確能夠是出版的目的之一.

所以你說的價值到底是什麼?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3。內容比較嚴肅的書愈來愈少

4。正規文學類(例如散文和詩集)的新書不斷減少

你所謂嚴肅的定義是什麼???

一本書可以有嚴肅和輕鬆交錯出現

與其整本書都板著臉說教

不如用一些輕鬆的故事偶爾帶些嚴肅的話題

把嚴肅的話題用輕鬆的言語討論

應該不錯吧!!!

至於所謂正規文學

當一種新的文學出現時(如白話文學)

當時只要大約70~80分就能列為經典

但越走到後來

新的作品往往被評為普通,庸俗,或是膚淺,偏離正道...

即使作品有95分以上

也難以被已經對文學有根深蒂固的主觀意識的"學者"所接受

而正規文學,就是被那些"學者"所接受的作品

有些教授甚至沒看過任何一篇網路文學

也可以對著那些網作品大家撻伐

如果把"正規文學"當中

屬於當時流行的文字剔除

留下能在各個時代都受歡迎的作品

那跟現在的比,也就多不到哪去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所以你說的價值到底是什麼?

我所謂的價值的觀點和評斷哪些作品有沒有足夠價值出版並沒有關係,而是以整體作為出發點,而在這個整體上,如果認可多元化的價值,實際上就是有價值出版的,儘管和最終能不能被出版沒關係,也和是否應該被出版也沒有關係。以上這些比較和個人主觀(信念)有關。第11篇的重點是,在整體市場中,儘管冷門小眾是被大眾排擠的,但小眾有小眾的價值和必要性。而且如果小眾原有的空間因為某些原因繼續縮減,背後的機制和原因是我想多方了解的,也是開討論的動機。

你有什麼想法嗎? 我很好奇第15篇第3句你本身的看法?

你所謂嚴肅的定義是什麼???

一本書可以有嚴肅和輕鬆交錯出現

與其整本書都板著臉說教

不如用一些輕鬆的故事偶爾帶些嚴肅的話題

把嚴肅的話題用輕鬆的言語討論

應該不錯吧!!!

至於所謂正規文學

當一種新的文學出現時(如白話文學)

當時只要大約70~80分就能列為經典

但越走到後來

新的作品往往被評為普通,庸俗,或是膚淺,偏離正道...

即使作品有95分以上

也難以被已經對文學有根深蒂固的主觀意識的"學者"所接受

而正規文學,就是被那些"學者"所接受的作品

有些教授甚至沒看過任何一篇網路文學

也可以對著那些網作品大家撻伐

如果把"正規文學"當中

屬於當時流行的文字剔除

留下能在各個時代都受歡迎的作品

那跟現在的比,也就多不到哪去了

內容指的是主題,而和書寫方法和風格沒有絕對的關係。作品中純文學分類的定義很難說有公認的標準,我不認為有真正公認的標準,儘管個人認定的標準是可以存在的。第4點如果硬要解釋的話,以個人的角度,主要是針對純粹為了暢銷或是純粹滿足娛樂或報導的目的(我所謂的商業化),在這同時,主要也是因為我有興趣知道討論串中回覆的人本身的評斷標準(事到如今希望還是有人分享自己的評斷標準是什麼 XD)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所謂的價值的觀點和評斷哪些作品有沒有足夠價值出版並沒有關係,而是以整體作為出發點,而在這個整體上,如果認可多元化的價值,實際上就是有價值出版的,儘管和最終能不能被出版沒關係,也和是否應該被出版也沒有關係。以上這些比較和個人主觀(信念)有關。第11篇的重點是,在整體市場中,儘管冷門小眾是被大眾排擠的,但小眾有小眾的價值和必要性。而且如果小眾原有的空間因為某些原因繼續縮減,背後的機制和原因是我想多方了解的,也是開討論的動機。

你有什麼想法嗎? 我很好奇第15篇第3句你本身的看法?

看不懂你在講什麼。什麼是在那個整體上認可多元化的價值?哪個整體?什麼多元化的價值?誰認可?

你想說的是,一本書只要有人想看,就有價值出版(或者,一本書籍只要會有讀者支持,就算是冷門小眾的讀者,就有價值出版)嗎?

如果是這樣,你可能得承認出版社收到的所有稿子幾乎都有出版的價值。挺著這麼廉價的價值,大概很難做出什麼有意義的宣稱和討論。

然後,第15篇沒有第3句。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看不懂你在講什麼。什麼是在那個整體上認可多元化的價值?哪個整體?什麼多元化的價值?誰認可?

你想說的是,一本書只要有人想看,就有價值出版(或者,一本書籍只要會有讀者支持,就算是冷門小眾的讀者,就有價值出版)嗎?

如果是這樣,你可能得承認出版社收到的所有稿子幾乎都有出版的價值。挺著這麼廉價的價值,大概很難做出什麼有意義的宣稱和討論。

然後,第15篇沒有第3句。

嗯, 我想我換個極簡的另一個方式解釋好了

姑且我們先把書本視為不同的論點, 在認可多元化的精神之下, 一本書(某些論點)的價值應該要如何判斷? 而書的內容主觀或客觀與否, 在不同的目的和主題之下有不同的可能, 所以我們似乎也不能因此將客觀與否當作標準. 我其實始終認為出版社收到的所有稿子幾乎都有出版的價值 (無關乎我個人認為的價值), 在這同時, 我也得承認這部分比較關乎於主觀的信念 (和多元主義有關), 所以這部分甚至不是件很能討論的事...

我想是我的敘述方式引起誤解. 不好意思. 而且我忘記中文斷句的習慣不同. 我一開始想討論的並不是如何判斷作品的價值, 而是在於台灣出版不斷走向大眾化的原因, 以及如果改變的必要性存在的話 (例如維護小眾的發言權), 是否其中有可能性. 換而言之, 我們對主題的切入點不同, 我著重的不是在哪些書比較有價值出版, 哪些比較沒有, 我會傾向把出版視為完全開放的自由平台, 他的自由受到法律的保護, 只是市場機制在其中參予很大的操作, 其中的背景和影響值得探討. 當然回覆者其實不需要在乎這點, 討論本身可以是多角度的. 只不過針對出版價值的部份, 這就是既然被問到而能解釋的個人價值觀.

板上的人可能或多或少都傾向閱讀不少小眾書籍? 我自己正是因為這樣, 所以很難理解只閱讀大眾書籍的人的動機和心態.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板上的人可能或多或少都傾向閱讀不少小眾書籍? 我自己正是因為這樣, 所以很難理解只閱讀大眾書籍的人的動機和心態.

就有很大一群人剛好喜歡的東西跟你不一樣啊。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板上的人可能或多或少都傾向閱讀不少小眾書籍? 我自己正是因為這樣, 所以很難理解只閱讀大眾書籍的人的動機和心態.

不是每個人都有很多時間選書

很多人是看榜上有名的就買,就看

很多人的想法是

讀冷門書籍遇到爛作的風險高

或是那些書籍的主題無法引起興趣

抑或是他們看書只是為了能和他人有共同話題

這種人當然沒有理由看所謂的冷門書籍

大眾書籍的題材,寫作手法常常就那幾種

就是因為那些容易吸引大眾

或是這些題材手法是比較好發揮的

......

只要稍微以讀者,作者的角度去思考

這些大眾文學的暢銷原因是很容易理解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就有很大一群人剛好喜歡的東西跟你不一樣啊。

嗯, 所以以局外人的角度, 我很想了解這種喜好是否有背後的原因, 還有是否因為市場的萎縮而造成出版必須逐漸不斷向大眾靠攏?

不是每個人都有很多時間選書

很多人是看榜上有名的就買,就看

很多人的想法是

讀冷門書籍遇到爛作的風險高

或是那些書籍的主題無法引起興趣

抑或是他們看書只是為了能和他人有共同話題

這種人當然沒有理由看所謂的冷門書籍

大眾書籍的題材,寫作手法常常就那幾種

就是因為那些容易吸引大眾

或是這些題材手法是比較好發揮的

......

只要稍微以讀者,作者的角度去思考

這些大眾文學的暢銷原因是很容易理解的

嗯.....的確是沒有理由看所謂的冷門書籍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