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12年國教後--建中變成私立學校??


Recommended Posts

  • 回覆 142
  • Created
  • 最後回覆

Top Posters In This Topic

私立高中噢

真是偉大的願景

搞不好未來蔽校接送孩子上學的車子

每一台都比開進對面總統府的還氣派

然後憲兵就要改站在我們校門口了

未必喔,有些私校認為說要多賺錢少花錢,校車就會弄得很難看

像我們的根本就是娃娃車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且若真的達到完全十二年國教+「菁英高中」私有、特色化

那可能會造成版圖打散重新競爭,

自由學風有沒有可能會在自由市場的競爭中產生?

假設有一個私有程度非常高的高中,另外在各項行政事務上均很有彈性

那麼黃金的行政團隊就有機會建立了,效率不彰者予以解聘

另外我還真想看看如果有*教育券實施的地方會發生什麼結果

註:

教育券:在此定義為學生修課的一種票券,

各班持此票券競標各科老師,而教師之薪資依據其收到的教育券多寡決定。(這又是一個有趣的想法~)

以台灣的升學情況來說

有可能私校化之後還有可能自由學風?

忙著用盡一切手段衝高升學率都來不及了

就連一些公立學校都暗地裡不擇手段了,何況私立?

痛恨行政的你,覺得私校化有機會產生高行政效率團隊

一個黃金行政,卻忙著衝高升學率的建中,你還要嗎?

另外,我支持簡易在公民課提出的教育券xd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他沒說要賣成私校啊= =

他不是只針對12年國教的問題說的嗎?

大家都把兩個問題搞在一起

那個學長似乎也搞錯地方發文了

這裡不是應該要討論變私校的問題嗎?

怎麼把餅乾大人贊成12年國教的論點拿來鞭勒?

呃,我把兩句話中間空好幾行就是因為它們是分開談的= =

跟餅乾校長沒關係

反正私校化讓人想笑

反而不像是正經的政策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台灣的教育環境無法培養絕對的菁英,只能培養絕對的考試機器。在你敢放棄聯考以前,不能成為一個真正提早看清自己的人。我們要的是選擇的能力,不是單獨的一個看似很棒的選擇。建中與其他學校的不同在於:一、獨特的自我菁英意識;二、學生普遍有辦法在入學時考到高分;三、獨特的外界觀感。建中本就是一個被捧在手心的學校,不可能頓時成為社區化高中。台灣家長為了孩子的教育,有錢者會無論如何找到最棒的方法;沒有錢的人才是公立學校需要照顧的對象。

公私立學校本來就有區別。姑且不論教育有時將淪落為政府政策宣導(請看軍訓國防課程,與四處流竄的性別刻板印象與其他奇怪的意識形態),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比喻:大家都要吃飯,但不一定都吃得起大餐,也不一定都能接受骯髒的路邊攤。台灣的教育的問題在於你要不吃大餐(有時根本還不合胃口),要不就一定得縮在角落,跟人分一口食物吃。

職業教育--或許請先看看 Zonble 前輩的《日本的與美國的還有把這兩套混在一起的教育》--的用意或許是讓你熟悉某些事情的做法,普遍的全人教育卻是另外一回事,台灣的普通高中教育卻又是另外一回事。當我們高唱同儕的重要性、說著進建中沒有進入社團,宛若不進建中的時候,其實代表建中經歷中有些特殊的東西,並非這個制度可以給予我們的--而這其實與建中究竟要不要變成私立學校毫無關係。

就跟不管今天是媽媽或者爸爸養一個孩子,孩子都會長大一樣。不管建中是不是私立學校,不管它是不是一個社區化的學校,建中「精神」(這種每逢校刊缺稿就會出現的題目,出現時通常伴隨很無聊的其他文章)不會消失。但當然,它會一直變化,我們卻永遠以為它是一樣的。很久以前建中人間曾經流竄一份地下刊物叫做《火種》,裡頭一段對話兩位學長面面相覷:「你看那大樓上的牌子像不像墓碑?」「是的它的確像……」「那麼那墓碑上刻的是誰的名字?」。

無論如何,每一代人都會發現下一代似乎跟自己不一樣了些,一代似乎永遠不如一代,這是大家心知肚明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不能恐懼改變,除非你沒有力量改變。如果你不想恐懼改變那你要站出來說點合理的話。太清的水養不起生物,但是螃蟹全群聚在一個桶子裡面的話,沒有一隻能爬出來。兩件事是一樣的。我不能忍受對抗一個無法改變的制度,因為這根本徒勞無功,而且你浪費的時間不會再回來。

教育的目的是讓你懂得抉擇,至於怎樣抉擇你必須自己去找。但在這個世界--或者這個環境--裡面,你只要成績不夠,若也沒有後盾,就毫無資格說話。那你就只能製造一點毫無意義的噪音,根本不能改變任何事情。重點在改變,在實際做出改變。就這樣。我很多個月以前預言建中生多數人都會默默無名選一個不那麼糟糕的位置,少數會嘗試但是半途而廢。看來或許是真的,但或許環境依舊如此的話,也永遠不可能為假。而當你漸漸老去,你就失去了憤怒的力量,會更加舒適地,窩在那個其實不怎麼樣的位置上。

我強烈贊成建中變成私校,因為私立學校不一定是壞事。當然要保證有良好的、不以壓榨式營利為目的的人來帶頭。只講壓榨,不一定反對營利的原因是……誰說學術不可以賺錢呢?甚至要變成一個有口皆碑的品牌,也真的無所謂。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前提是有我們現在建中生程度的孩子們不會因為學費問題而被迫進入其他高中就讀.

如果因為學費問題而不能就讀﹦可惜0_o

學費大概會是大問題,私立有私立的規格,國家補助少,所以學費提高,這就是私校化的最大問題啊....= =""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不推。建中很多窮人,這分明是要趕他們出去麼。這很不公平。

要有效率其實可以公私合營,宜蘭就有個公辦民營的中小學還不錯,學費也不算太貴。

要讓學校更好當然可以設立私有的學校法人,但是並不能說就抽去教育局的含量。

北一也很多窮人啊(淚)

宜蘭那個中小學我去玩的時候有看過

辦得很不錯ˇ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然後學弟成立品酒社,時裝社,跑車研究社等等(?)

乾脆我們率先成立好了

同學你有梗XD

真的耶

其實我覺得學術性研究社在十二年國教之下

極有可能全部倒閉

搞不好還要該個扮家家酒社還是腦洞社之類的

然後可能什麼稀奇古怪的髒話社等等都會跑出來

天啊我不只擔心北一也很擔心建中哪:(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就是啊

建中的學術性社團應該都會倒光光

我好擔心科研的未來><"

嚕啦啦投資理財社應該會成為建中第一大社。

然後學弟成立品酒社,時裝社,跑車研究社等等(?)

乾脆我們率先成立好了

我支持時裝社。

(應該叫時尚社比較好,因為時尚不僅於服裝方面。)

CKFCxd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台灣的教育環境無法培養絕對的菁英,只能培養絕對的考試機器。在你敢放棄聯考以前,不能成為一個真正提早看清自己的人。我們要的是選擇的能力,不是單獨的一個看似很棒的選擇。建中與其他學校的不同在於:一、獨特的自我菁英意識;二、學生普遍有辦法在入學時考到高分;三、獨特的外界觀感。建中本就是一個被捧在手心的學校,不可能頓時成為社區化高中。台灣家長為了孩子的教育,有錢者會無論如何找到最棒的方法;沒有錢的人才是公立學校需要照顧的對象。

公私立學校本來就有區別。姑且不論教育有時將淪落為政府政策宣導(請看軍訓國防課程,與四處流竄的性別刻板印象與其他奇怪的意識形態),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比喻:大家都要吃飯,但不一定都吃得起大餐,也不一定都能接受骯髒的路邊攤。台灣的教育的問題在於你要不吃大餐(有時根本還不合胃口),要不就一定得縮在角落,跟人分一口食物吃。

職業教育--或許請先看看 Zonble 前輩的《日本的與美國的還有把這兩套混在一起的教育》--的用意或許是讓你熟悉某些事情的做法,普遍的全人教育卻是另外一回事,台灣的普通高中教育卻又是另外一回事。當我們高唱同儕的重要性、說著進建中沒有進入社團,宛若不進建中的時候,其實代表建中經歷中有些特殊的東西,並非這個制度可以給予我們的--而這其實與建中究竟要不要變成私立學校毫無關係。

就跟不管今天是媽媽或者爸爸養一個孩子,孩子都會長大一樣。不管建中是不是私立學校,不管它是不是一個社區化的學校,建中「精神」(這種每逢校刊缺稿就會出現的題目,出現時通常伴隨很無聊的其他文章)不會消失。但當然,它會一直變化,我們卻永遠以為它是一樣的。很久以前建中人間曾經流竄一份地下刊物叫做《火種》,裡頭一段對話兩位學長面面相覷:「你看那大樓上的牌子像不像墓碑?」「是的它的確像……」「那麼那墓碑上刻的是誰的名字?」。

無論如何,每一代人都會發現下一代似乎跟自己不一樣了些,一代似乎永遠不如一代,這是大家心知肚明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不能恐懼改變,除非你沒有力量改變。如果你不想恐懼改變那你要站出來說點合理的話。太清的水養不起生物,但是螃蟹全群聚在一個桶子裡面的話,沒有一隻能爬出來。兩件事是一樣的。我不能忍受對抗一個無法改變的制度,因為這根本徒勞無功,而且你浪費的時間不會再回來。

教育的目的是讓你懂得抉擇,至於怎樣抉擇你必須自己去找。但在這個世界--或者這個環境--裡面,你只要成績不夠,若也沒有後盾,就毫無資格說話。那你就只能製造一點毫無意義的噪音,根本不能改變任何事情。重點在改變,在實際做出改變。就這樣。我很多個月以前預言建中生多數人都會默默無名選一個不那麼糟糕的位置,少數會嘗試但是半途而廢。看來或許是真的,但或許環境依舊如此的話,也永遠不可能為假。而當你漸漸老去,你就失去了憤怒的力量,會更加舒適地,窩在那個其實不怎麼樣的位置上。

我強烈贊成建中變成私校,因為私立學校不一定是壞事。當然要保證有良好的、不以壓榨式營利為目的的人來帶頭。只講壓榨,不一定反對營利的原因是……誰說學術不可以賺錢呢?甚至要變成一個有口皆碑的品牌,也真的無所謂。

  你提出的那三樣建中的獨特性,是不錯的的分析。但反過來說,如果建中變成

私校的話,那三個特點很有可能會逐漸消失。首先,你也知道私校有營利的特性,那

我就可以合理的推測,藉由捐錢或一些財務方面的貢獻,富家子弟可以避開私校自己

舉辦的考試或甄選制度,這一點我想可以從美國長春藤聯盟大學的現況得到證明,他們

的確有一批人,不是以優秀的成績而是以金錢為入場券的。如此一來,所謂"學生普

遍有辦法在入學時考到高分"恐怕就不成立。連帶的,建中生整體的素質也就很有可能

因為這批紈褲子弟而逐年下降,那所謂的"獨特的外界觀感"與"獨特的自我菁英意識"

也就搖搖欲墜。尤其是當私校舉辦的甄選不再是像基測般的全國性的競爭時,建中生將

更沒有理由認為自己是"全國性的菁英"。由此可見,你所提出的那三樣特點,有極大

可能在建中轉為私校後,逐漸消失;當然這種慣性,如你所講的"不可能頓時變成社區

高中",但卻會漸漸腐化。

  而你在第三段所提到的,建中一些非制度性的獨特東西:同儕的重要性、進建

中沒有進入社團,宛若不進建中的......等等,其實也未必完全不受建中變成私校的影響。

就同儕的重要性來說,如果所謂的同儕只是一些揮金如土的敗類,那我不覺的那有什麼

重要性可言;而建中傲人的社團制度,在經驗上較不自由的私校體系下,也很有可能遭

到扼殺,尤其當私校把教育重點放在課業上時。可見這些建中特質,也未必是與制度的

改變全然無關;當然我上面所做的推論,並非嚴謹,但卻是有可能發生的狀況。

  至於建中精神,這種無法輕易定義的東西,確實是與時俱變的,我想我們倆都同意

建中精神是沒有固定形式,而是隨著每一屆的學生,而有所改變。至於那些抗拒改變,

活在過去建中榮耀,總是認為一代不如一代的崇古精神,也是不可取的。但我卻不禁納

悶,當建中變成私校後,所謂的建中精神,還會是值得一提的東西嗎?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同學你有梗XD

真的耶

其實我覺得學術性研究社在十二年國教之下

極有可能全部倒閉

搞不好還要該個扮家家酒社還是腦洞社之類的

然後可能什麼稀奇古怪的髒話社等等都會跑出來

天啊我不只擔心北一也很擔心建中哪:(

:E看了這段又痛心又想笑= ='

我還沒體驗社團的奧妙....我不想失去這些機會xd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定論會不會下太早

學術性社團會倒的概念怎麼導出的?

搞不好有錢人家長就是希望自己小孩頭腦比一般小孩多裝點料,一定老師最好,設備最好,書最多,最支持學術.

要是有錢人孩子還去建國私校,表明他還是想要孩子受教育否則何必送學校,純粹目的要交際每天去社交場所不就得了,而當有錢人家家長希望小孩受到教育時又因為他們的特殊身分{有錢人},所以必定對於學校的學術性發展期待不言可喻而可能大力支持,我反認為,玩樂性社團或許會比較早over.

有人覺得不對嗎?

誰來拆拆看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定論會不會下太早

學術性社團會倒的概念怎麼導出的?

搞不好有錢人家長就是希望自己小孩頭腦比一般小孩多裝點料,一定老師最好,設備最好,書最多,最支持學術.

要是有錢人孩子還去建國私校,表明他還是想要孩子受教育否則何必送學校,純粹目的要交際每天去社交場所不就得了,而當有錢人家家長希望小孩受到教育時又因為他們的特殊身分{有錢人},所以必定對於學校的學術性發展期待不言可喻而可能大力支持,我反認為,玩樂性社團或許會比較早over.

有人覺得不對嗎?

誰來拆拆看

大家開開玩笑而已吧...另類幽默性諷刺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你提出的那三樣建中的獨特性,是不錯的的分析。但反過來說,如果建中變成

私校的話,那三個特點很有可能會逐漸消失。首先,你也知道私校有營利的特性,那

我就可以合理的推測,藉由捐錢或一些財務方面的貢獻,富家子弟可以避開私校自己

舉辦的考試或甄選制度,這一點我想可以從美國長春藤聯盟大學的現況得到證明,他們

的確有一批人,不是以優秀的成績而是以金錢為入場券的。如此一來,所謂"學生普

遍有辦法在入學時考到高分"恐怕就不成立。連帶的,建中生整體的素質也就很有可能

因為這批紈褲子弟而逐年下降,那所謂的"獨特的外界觀感"與"獨特的自我菁英意識"

也就搖搖欲墜。尤其是當私校舉辦的甄選不再是像基測般的全國性的競爭時,建中生將

更沒有理由認為自己是"全國性的菁英"。由此可見,你所提出的那三樣特點,有極大

可能在建中轉為私校後,逐漸消失;當然這種慣性,如你所講的"不可能頓時變成社區

高中",但卻會漸漸腐化。

  而你在第三段所提到的,建中一些非制度性的獨特東西:同儕的重要性、進建

中沒有進入社團,宛若不進建中的......等等,其實也未必完全不受建中變成私校的影響。

就同儕的重要性來說,如果所謂的同儕只是一些揮金如土的敗類,那我不覺的那有什麼

重要性可言;而建中傲人的社團制度,在經驗上較不自由的私校體系下,也很有可能遭

到扼殺,尤其當私校把教育重點放在課業上時。可見這些建中特質,也未必是與制度的

改變全然無關;當然我上面所做的推論,並非嚴謹,但卻是有可能發生的狀況。

  至於建中精神,這種無法輕易定義的東西,確實是與時俱變的,我想我們倆都同意

建中精神是沒有固定形式,而是隨著每一屆的學生,而有所改變。至於那些抗拒改變,

活在過去建中榮耀,總是認為一代不如一代的崇古精神,也是不可取的。但我卻不禁納

悶,當建中變成私校後,所謂的建中精神,還會是值得一提的東西嗎?

我有這些理由相信私立學校舉辦的甄選,「可以」比學力測驗更佳:

a. 可以超脫課業的評比

b. 可以更細緻地關照個人的才情

現在我們的問題只有,究竟一個私立化的建國高中,有沒有辦法把有才能,但是沒有錢的人救起來。答案是超高額的獎學金……或者我這麼奢望。而我們必須注意的是,其實私立學校為了吸引學生進來,當然可以向有錢的人廣開入學大門,但我可沒有說學校沒有權力拒絕爛學生繼續學習。我認為養一批金主,不是什麼壞事──尤其是當他們的金錢可以提供自己、以及其他人去受良好的教育。

嗯,如何毀滅天才?答案:讓他自認菁英。

「私校把教育重點放在課業上」是現況,但不代表我們不可以用一個非營利組織的方式去經營學校。我提出的是對於私立學校的新的想像,它不一定要負責賺錢。我認為在討論建中私校化以前,應該先弄清楚一個私立學校可以拜金開學店到若干程度,又可以認真地做商業教育到如何的程度。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E看了這段又痛心又想笑= ='

我還沒體驗社團的奧妙....我不想失去這些機會xd

學妹請妳放心

至少目前社團還是現在彩色的模樣

九月進來之後一定要好好的體驗

選一個自己喜歡的社團真的很重要!!!

65樓sorry

可能我的想法比較偏吧

那是我個人推測

不過你說的也有一番道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學妹請妳放心

至少目前社團還是現在彩色的模樣

九月進來之後一定要好好的體驗

選一個自己喜歡的社團真的很重要!!!

65樓sorry

可能我的想法比較偏吧

那是我個人推測

不過你說的也有一番道理

65回應

其實沒差啦,我也只是提出自己的看法.

大家集思廣益都很不錯阿^^

本來我最後面那句是期待有建講的同學出來一起拆拆看的

可能我在講台上都比較強勢,不好意思啦~~~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有這些理由相信私立學校舉辦的甄選,「可以」比學力測驗更佳:

a. 可以超脫課業的評比

b. 可以更細緻地關照個人的才情

現在我們的問題只有,究竟一個私立化的建國高中,有沒有辦法把有才能,但是沒有錢的人救起來。答案是超高額的獎學金……或者我這麼奢望。而我們必須注意的是,其實私立學校為了吸引學生進來,當然可以向有錢的人廣開入學大門,但我可沒有說學校沒有權力拒絕爛學生繼續學習。我認為養一批金主,不是什麼壞事──尤其是當他們的金錢可以提供自己、以及其他人去受良好的教育。

嗯,如何毀滅天才?答案:讓他自認菁英。

「私校把教育重點放在課業上」是現況,但不代表我們不可以用一個非營利組織的方式去經營學校。我提出的是對於私立學校的新的想像,它不一定要負責賺錢。我認為在討論建中私校化以前,應該先弄清楚一個私立學校可以拜金開學店到若干程度,又可以認真地做商業教育到如何的程度。

私校辦的甄選確實有可能包含你所說那兩樣優點,但畢竟私辦甄選並非強制性的

全國考試,你先前所謂的建中特有的"獨特的外界觀感"與"獨特的自我菁英意

識"還是有可能不復存在。再說,所謂"a. 可以超脫課業的評比"與"b. 可以更

細緻地關照個人的才情"其實也某種程度上,創造了更多走後門的機會;只要是

需要人為主觀判別的才能或條件,都可以成為賄賂的標的,甚至可以造假。

可見私辦甄選,雖然多了你所提的前兩樣優點,卻也增加了一些風險。

但我們所做的這些討論,絕大部分都是對建中轉私校後各種制度上影響的空泛臆

測,其實建中轉私校的種種問題,的確也不是沒有解決方法。主要還是看後人怎麼

經營私校化的建中;說不定良好的獎學金制度、獨特的甄選過程與更為自由多元的

學風能創造建中第二次榮景也不一定。

但若以全台灣幾家知名的私立高中為鑑,我實在很難對私校化的建中有什麼期許;

恐怕還是我先前的那些悲觀預測較有可能成立。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而我們必須注意的是,其實私立學校為了吸引學生進來,當然可以向有錢的人廣開入學大門,但我可沒有說學校沒有權力拒絕爛學生繼續學習。我認為養一批金主,不是什麼壞事──尤其是當他們的金錢可以提供自己、以及其他人去受良好的教育。

那些金主 學校或許有權力動 但是 敢動他們嗎?

有些富家子弟 其態度之低劣 會讓人恨不得想把他宰了(好恐怖=0=)

但是 仗著他們是金主 學校能對他們怎樣嗎?

這樣 會產生特權階級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學長們文章講的好

也許人性上要私校理想化很難,更難的是長久維持

台灣目前的例子不知道算不算夠好

聽說復興中學便是超貴而學生課業不怎樣

特權階級也有可能讓下一代在私校中互相結識結關係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訪客
這個主題現在已關閉,不能再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