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不思不想的高等教育


Recommended Posts

  這是一篇寫給我們系主任的建議信,裡面陳述了「公共輿論環境的建構」、「學習環境的建構」兩種話題,分享給各位參考;如果各位對這類話題有興趣,也歡迎提出你的想法,這方面的模型應該還有待成長。

———(以下為正文)———

致財經法律系系主任:

  主任您好,我是財法系2A的學生,也是今年剛轉進亞洲大學的寒假轉學生;我有一些構想想提出來,其中有跟法律系本身有關,也有涉及到全校性的行政事務,因為後者我不知道應該上哪建議,所以想藉這個機會一併提議給您,希望您能參考看看。

  在討論正題前,我想先提一下我對亞洲大學在這幾個月來的片面感受,以及介紹我自己,這跟後面的建議也有些關係;我是76年次的學生,上大學前我重考過一年考上了世新,但在升大二時被退了學,所以轉去玄奘唸進修部二年級,而升大三時,我轉學考跑到銘傳唸大三,但只唸了上學期又被退學,後來才降轉到亞洲唸大二,這段過程我都是唸法律系。我想傳達的有兩件事,首先是我功課不好(被退學都是基於二一或三二制度),再者則是我唸過四所大學。

  由於我高中就無心於課業(我相信問題是複雜的,不全然來自於自由選擇),所以很有空閒地發展了自己的興趣,我意識到自己的權益問題,也開始接觸各式各樣的公共輿論,並且持續至今;這影響了我看待事情的方法與態度,也讓我在世新與銘傳深刻地經歷了不愉快的體驗。

  亞洲大學給我的感覺很正面,沒有什麼強烈的管控思維,也在許多方面給予學生很棒的資源與資訊(起碼系上感受的是如此);這些經驗在另外三所學校不曾遇過,我認為這點是亞大特別的地方。(不過,我想這根本的問題還是在於學校的教學與行政方針,而亞大的作法比較接近我的想法而已。)

  從高中開始我一直持續在網路上創作、後來經營部落格與學術論壇,並且與各式各樣的人從事討論分享,涉及各類公共議題,特別是教育議題。現實生活中也跟一群來自不同學校的大學生、高中生組織社團,以推廣社會參與為己任,我們近來持續在台北辦各種討論會與讀書會,寒暑假也舉行營隊活動;我把這些事務當成自己的工作,嘗試各種能力所及的手段,提振人們的公共意識,以及關懷社會的心。

  我不知道這有多大的說服力可以宣稱教育機構應該也要執行這些事、把它當作重要的教育活動,但我相信任何一位教育場域的教學者,於公或於私至少願意承認那是重要的。這點說服學生反而比較難,起碼我們(學生)很少有機會公開或私下討論它,更別說當討論真正發生了,這種初體驗能夠即刻進入狀況恰當地反省議題。

  即便教育目的老是提及「公民素養」、「關心社會」、「獨立思考」、「法治觀念」,但實際在執行運作上,效果令人很悲觀(另外還有國際觀、多元文化、道德感、人際溝通、通識教育等,這些項目也面臨相似的下場)。我不知道這是不是起因於政客與教育者的兩套思維,對外宣稱重視,但實際作為僅達成形式,甚至根本不碰,而花心力在處理他們認為更重要的問題(好比升學、職業、學習績效、校譽、競爭、獲利、評鑑);或者,也許是大家欠缺方法,心有餘力不足所造成的結果。

  我傾向於猜測是前者,這些任務永遠都被列於次要,也稱不上並重。有教育、心理、法律、政治、社工系所的學校,應該都能藉由學術專業挖掘到達成實質推廣效果的方法,那絕對不會只是徵徵文、掃掃地、投票選會長、演講、開課當書唸這種程度的影響手段。我猜即便是法律系的學生,許多人四年畢業後大概也無法掌握法治的基本概念(好比那相對於人治)、為什麼應該幫壞人辯護(心裡覺得良心受到譴責,表示信念上認為幫壞人辯護是一件不該做的事)、以及公平正義是什麼。

  社會輿論與新聞常常出現對於法律制度的批判,認為法官判決不合理甚至直呼良心被狗啃、警察抓了又放,但其實裡面不少是程序正義問題,卻鮮少有法律人跳出來為自己辯護(我目前只見過一次某位法官撰文回應而已),這要嘛是法律人不關心社會,要嘛是故步自封所帶來的結果。(最近得知有個台灣司法統計指出,在一審法院判決錯誤率高達百分之二十幾,即每四個案件就會出現一案是判決錯誤的;這現象跟我提出的狀況無關,判決錯誤的案件跟民眾直呼感到不可思議的案件不太一致。)

  社會環境之嚴峻是可以理解的,當學生與社會汲汲於要職業人才與成為職業人才時,這種學習供需自然被建立起來,但教育事業還沒有這麼市場化,起碼還存有一點公共介入(評鑑與資源挹注、法規),以及各校一窩蜂發揚的各種辦學理念;這兩點不來自於供需,而比較來自於對高等教育的期待,包含來自國家社會的,以及各自辦學初衷或使命感。

  當高等教育扮演的不僅是或甚至不該是職前訓練所的角色時,我想正面回應公益面的期待是可以辦到的;知識界談大學使命不外是培育承擔社會責任的國家人才,它的另一種古典名稱叫作「知識分子」。這種東西幾乎已經於台灣校園消失滅跡,有的也挺多是異議社團,不過那是學生自己來;校園的學權組織也變得很萎靡,學生事務著重於建構活動(雖然那的確也可以叫「公共事務」),權益面鮮少被提及,或至少是難以由外人知的。即便是最近台大的「百大維新」運動,也是學生會「首次」與校內異議社團合作,過去兩者之間往往是立場相左。

  公共事務是全社群的事,哪怕那指涉的是法律人、某校學生、社區住戶、縣民、國民、青年、員工、地球人各種不同的群體角色;我們的教育系統除了讓有志者有些管道(並且不太建全)可以參與其中外,並沒有任何培育這方面意識的學習,「公民素養」強調的即是一種「身為公民的自覺」,即便晚近有些政治學者 (如Gerry Stoke)認為民眾過於積極參與公共事務並非好事,但在台灣,我們不需要擔心這個問題,因為我們連公民社會雛型都還沒發展起來,最低限度地(至少比現狀高)參與社會仍是民主國家所需要的,它也是解決目前台灣政治問題的一個可能方法。

  「公共意識」所倚賴的,理想上必須有「批判思考」,它是一種能力與思想特質,而不單單只是習慣或興趣而已;我們不會說沒事喜歡找碴,或者對所有事情都不信任的人擁有批判思考;而是當一個人有辦法從知識或經驗上建構問題(具有問題意識),以及面對難題時有辦法提出自己的主張、並且開放溝通,我們才能宣稱他具備批判思考的能力。但若涉及「思想特質」,他不僅擁有上述能力,在態度上還有更重要的取向,那就是面對所有知識經驗都抱持著批判思考的意識,即便深淺不一。

  教育界一個令人難堪的研究指出,學生若在大學前都不接受批判思考的教育(不管是教材內容或學習環境),當一腳踏入知識較為開放的大學學府時,他會產生不適應感,並且難以轉型(John Passmore《教學哲學》,頁261)。這是來自澳洲的研究,我不清楚國內外大學「知識開放」的環境有多大的差別,不過一個清楚的結論是,若批判思考不及早學習,拖越晚將越難學會;台灣教育界有個奇怪的共識是,學生在大學前因為思考、心智還不成熟,所以不適合批判教育,而比較適合吸收知識以奠基學識基礎,這種宣稱很可能是因果錯置,把大學經驗的思想開放理解為自己(那些有這種共識的人)既有能力的開竅始點(即便我認為台灣現狀的大學教育並沒有開放到哪裡去,而大部分學者專家是不是真有批判思考的特質我也是遲疑的)。

  龍應台也呼應過類似的觀點,她認為台灣的教育方針將許多重要的知識能力拖到大學再教是不智的,那只會導致學生更難學會。那麼,大學真得教了什麼嗎?我不敢說一定沒有,但我的確感受不到;法律系學生的共同經驗是,面對甲說乙說感到不耐煩,並且無法理解為什麼需要分這麼多、為什麼不直接介紹最重要的就好,但這卻是法律「知識開放」的重要內容之一;大部分的教科書會幫忙下結論,宣稱哪個學說比較理想,而老師也多半也會採用學界通說或實務通說,鮮少與學生進行批判互動。

  在世新法律系,宗旨上有宣稱採用「蘇格拉底教學法」,強調互動辯證、批判的課堂教學,訓練學生的思考能力;不過在實際體驗後,其實只是無聊的Q&A(在教學上也用得不積極,甚至大多數老師並不採用),老師問的問題是那些必須從課本閱讀後才能找到的答案,並欠缺可辯證性(不過這也跟選材上有關,許多問題難以被學生獨自處理,或者學界已經有很穩固的結論)。

  相較於世新,我在玄奘夜間部反而有更好的經驗,某位刑法老師要求學生於課堂上分組上台介紹課程,自己去閱讀與設計,而介紹完之後老師會再補充與深入講解;因為是學生自己挖掘的,加上老師有自己一套強烈的日派學術背景,過程中論點上的爭議很容易發生,並且當場互動辯論,雖然下場時常是學生被老師質疑到很難堪或無法反駁,但仍然激起討論意識,而因為學生有準備(畢竟必須介紹課程),所以一來一往難易度相對變低。

  雖然我尊重每位老師的教學自由,也不是希望老師一定必須怎麼做,但考量到一絲絲的高等教育理想性(例如社會期待),以及學生教育階段的脫節適應度(我指的是知識開放性,如果開放是重要的,那就應該用開放的方式教,並且找出讓學生適應的方法),適時思考與改變教學策略與方向應該是可以期待的;不過,即便專業核心知識的教育程序或內容上無法達成,仍可以依賴其他課程以及校園風氣來做,而且準備過程也來得容易許多。

  一個理想的批判思考學習環境是,在環境中任何事務都可以接受質疑,並且平等、公開地辯論進而產生改變,只有當學生與其他環境成員都知道可以輕易地要求任何人為自己的主張辯護時,批判風氣才會受到鼓勵與成長。然而,這種帶有教育公共化色彩的教育情境很顯然不可能被實踐,因為校方、老師都有一套自己不願意受批判的主張,其中學生有沒有權置喙是一回事,即便有權或有正當性,這種開放批判也將導致校方與教師的既有利益受到威脅。(批判之所以發生,除了在知識經驗上觀點的交流以外,最常見的會是關於權力管制、利益分配、公平正義的話題,而在校園裡,那多半就會跟學校行政與教師教學有關。必須補充說明的是,批判當然是對等的,這裡不提及對學生的批判,是因為在現有環境中,學生本來就一直是被充分批判的對象。)

  「理想的」批判思考學習環境難以達成,我想還是有許多備案可以用;就現狀台灣校園公共氛圍來說,學生自主發起的行動(連署、抗議、轉達意見、申訴,與其他各種正式管道的參與)應該都在學校可以接受其發生的範圍內,這比起前述那種掌握實權、公正平等地辯論以影響決策的形式來得可行得多,至少現階段各大學沒有例外。批判思考的氣氛可以由此奠基起來,不過得建構具體且有用的行政策略才行,而非靠學生自己有意願去做才能促成。

  然而前提是,校方願意重視學生的批判思考學習,把它當成亞洲大學的教育理念之一,雖然這造就的可能是一股反對勢力,但我相信,起碼校方可以從中充分地看到學生的意見與學習需求,更重要的是,這種人才可沒學校認真在培育,但卻對整體社會是有益的,我不認為這毫無誘因。以下提出兩個我所構想的策略,大致上是由既有的方針來強化,僅供參考。

‧‧‧

學生會與系學會的大鳴大放

  大部分學生會組織都是萎靡不堪的,而系學會也似乎在做與學生會類似的事(聯誼活動迎新之類);名為公共事務機構,卻一點也不公共,起碼決策討論都是內部在運行,完全沒有「深入民間」的意思。

  在個別面,我建議學生會的任務方向維持現狀,而系學會的任務應該從事學術活動,讓「學會」這個詞能夠名符其實一點;這兩個會有個通病是,資訊傳達不夠徹底,直至目前為止,我從沒在學校聽過與看過這兩個會的任何相關資訊,它們的資訊應該要更易讓學生得以得知,否則很容易被理解為似乎都沒有做什麼事。

  兩個會應該要有自己的刊物,包含實體刊物與電子刊物(電子刊物可以開放訂閱),定期發行刊載各種活動成果(或者各種歷程紀錄與討論)以及新的活動資訊;並且,在刊物上要開放投稿與主題式徵文,讓學生們表達各種相關提問或公共論述,甚至於系的刊物上發表學術文章或學習心得;以及必要時,兩個會的代表應該撰文予以回應(如果涉及校方,也可以轉請回應)。

  學生會應該要有策略去調查學生的各種公共意見,那怕透過問卷、開放式會議、網路、由班級代表轉達、意見信箱設置等,並且也應該主動提出自己內部的公共觀察、幫學生帶領議題以供思考。

  系學會的學術活動,可以抓緊各系領域的公共議題著手,也許是時事,也許是長久爭議的議題,法律系好比法官法、法學教育改革、蘇建和案、死刑問題、搏奕特區、集會遊行法、性交易除罪化、校園法治、郭冠英事件(言論自由)、新釋憲評析、法律電影欣賞等等(種類非常多,不怕沒話題),可以用類似社團社課的模式進行(委託校內外老師),或者以讀書會、討論會的形式舉辦。

  系學會也必須扮演系內部的公共意見管道,例如學生的教學建議、資源需求,以及各式各樣的公共問題。它就像是系的學生會,並且又具備推廣學術的功能。

  另外,兩個會也可以與各種校內外社團組織合作,舉行各式活動(包含學術的),以增添更豐富的經驗與學習資源。

與學校一起關心校內外的公共意見

  許多公共議題可以由學校發起,舉例像是系所評鑑的不合理性(好比說,對學生而言所謂的SCI、SSCI論文根本無助於教育品質,這甚至切割了老師專注於學生教學上的精力)、升學制度的意見(18分上大學、高等學歷滿街是)、對職場待遇的意見(最低起薪、勞工權益),甚至是與學校或身分無關係的公共議題等,都能經由內部討論取得共識後,以全校師生身分對社會與政府發聲。(在那些與特定科系有關的公共議題上,也能以系所全體師生的身分來執行這類公共參與。)

  而一方面學校也能提出校內的議題,好比提升教學品質的方法、學生學習情境的建構、環境維護、行政建議;校方也可以主動從學生尋求話題或執行方法,例如開些徵文題目:「你覺得怎麼樣才能實質推動校園法治?」、「亞洲大學欠缺或需要什麼?」或者設置網路的意見系統,來收集那些比較不需要論述的意見。

  學校可以建立各種管道來促成這些工作,資訊的到達性也很重要。至於學生的參與意願與能力問題,那跟知識與習慣有關,學校在陳列議題時,應該先由學生可參與性較高的活動著手,例如徵稿與講座課程,接著再引導至參與度低的活動上,當學生已經由參與度高的活動獲得較充分的知識基礎與投入感後,持續加入參與度低的活動是可以期待的。

  以建構提升教學品質方法為例,首先也許是先舉辦講座,簡單地討論校內外各式的教學方法與評鑑機制(大都由學生上網填意見表),接著開放徵文尋求全校個別意見,以及讓其他公共管道設置相關話題(例如學生會或系學會的刊物主題支援),最後再舉辦全校性質的討論會,讓所有有興趣的人共同表示意見,甚至後續還能有統整成果發表,以及執行計畫的制定等。

‧‧‧

  上述對學校公共意識學習環境建構的建議到此結束,以下將討論的是針對法律系學習情境方面的幾個構想,請主任斟酌考量看看。

  法律學習需不需要討論?我想有人會需要,只是需求性高不高我不清楚;然而,就結果來看,學習「支援」越多,似乎並不會是什麼壞事。以前在世新,老師特別鼓勵學生進行自主讀書會,針對課業分享讀書成果以及互相發問問題,以促進學習效率與檢視成果;但是,讀書會促成的機會不高,考量到學習習慣、時間安排、團隊默契、成員間的差異性等因素,一個班有一兩組(一組大概三、四人)就已經算不錯了。

  那麼,大家學習有問題時都上哪去?有部分人會選擇問老師或問同學,有部分人會選擇把課本內容記起來(即便還是看不懂),也有部分人會選擇到網路發問;而我認為,網路是個「方便」又「快速」又可以「累積」的管道,累積的意思是,許多討論與資料會被保留起來以供他人閱覽。

  我的構想是,也許可以促成一個網路的法律課程討論空間,並且擴及全國大專院校的法律系;我所經營的學術論壇「裏想箱人文平台(http://dreambox.why3s.tw)」的法律版應該可以勝任這個構想,它非營利、沒有商業廣告、空間穩定,更重要的是,裡面已經有一群在各種公共議題上打滾已久的網友,並且擁有各類關於社會科學與人文的討論版,許多相關團體的活動資訊也偶爾會發佈在那。

  在這樣一個論壇裡,我相信某種程度上應該能促成學生的批判能力、文字表達能力,以及關心社會各式公共議題;如果主任願意促成這個計畫的話,我希望能由您代為轉達給老師以及學生們,告知有個這樣的地方,並且委託老師偶爾有空的話,能上去看看與回應學生問題(不強制的),我相信這應該有助於老師多少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以配合課堂上加強某些部分的教學。

  這個計畫我也會盡力轉達給各大學法律系的系主任與教師、學生,希望大家一起響應;學生間的討論分享還算不差,在既有的某些其他網路小社群裡,課業的分享與回應還算踴躍,而在回應問題時,甚至還會幫自己重新復習所學,不確定時會去查資料,算是一種自學性頗高的活動,甚至有人樂於整理筆記與發表讀書心得技巧或重點內容給其他人參考。

  再來是對亞洲大學讀書空間的建議,世新在這方面做得不錯,主圖書館有非常多空位,並且設置專門的閱覽室以供學生唸書;另外,於圖書館外側還有一間24小時開放的閱覽空間;而法律系本身,有另設專門的法律圖書館,裡面全部都是法律書籍,並且有適合討論用的圓桌椅;學校也提供給法律系一間還算大間的教室,改制成法律系專用的自習室,配置適合唸書的隔間書桌,約可容納五六十人。

  亞大的讀書空間看起來很少,目前得知的僅有學習走廊與圖書館二樓這兩個地方(至於餐廳或室外應該不太適合唸書,倒是比較適合討論使用);我猜這也許跟宿舍住宿的學生有關,大概有住宿的人會選擇在宿舍裡唸也說不定,我不清楚這種讀書空間在亞大的需求有多高,但我想應該還是可以考慮增設。

  一個簡單的方法是,學校可以考慮空出幾間教室,改設為開放給學生自習用的空間,對許多人來說在自己住的地方唸書效率不高,因為集中力會被週圍事物影響;如果教室因為排課關係而難以空出,也許也能用排課的方式來設定學生自習的位置,在課表那些沒有課程的地方,能夠加入自習教室的編號,讓學生在該空堂依需求自由前往。

  行文至此,總共有三類建議,希望主任能做些評估與採用,若您時間允許的話,期待能獲得您的回應(包含這篇文章以及主任您的回應,我會整理起來並發佈在網路上,先行告知),也謝謝您挪空閱讀此文。(DUST,2009.05.20)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回覆 63
  • Created
  • 最後回覆

Top Posters In This Topic

每次寫信給人家都說會公佈在網路上="=

第一是給予壓力,要嘛促使回應,要嘛回文謹慎,要嘛兩個都有。

第二是顯示誠意,至少不會沒說的狀況下PO上網。

叔叔有練過。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懂了~

反正考不及格,是教授的錯;你的際遇不順,是教育體系的錯

學校設備不完善,是學校的錯;弱勢學生唸不起大學,全是政府的錯

你的功課不好,履遭退學,是大學教授課上的不好,導致你考試通不過;總歸一句,還是教授錯

就你沒錯!

全世界就你最會思考,那為什麼連最簡單的課本都唸不通呢?

請問你有好好思考過這個問題嗎?

要是我是你的系主任,你這種學生寫的東西我連看都不看就直接刪掉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懂了~

反正考不及格,是教授的錯;你的際遇不順,是教育體系的錯

學校設備不完善,是學校的錯;弱勢學生唸不起大學,全是政府的錯

你的功課不好,履遭退學,是大學教授課上的不好,導致你考試通不過;總歸一句,還是教授錯

就你沒錯!

全世界就你最會思考,那為什麼連最簡單的課本都唸不通呢?

請問你有好好思考過這個問題嗎?

要是我是你的系主任,你這種學生寫的東西我連看都不看就直接刪掉

老實說,我實在在這篇文章看不出有什麼把所有的過錯推給其他人的心態,至少我完全嗅不出來......

還有簡單的課本是指怎樣的課本?而且,我也想不透這篇文章為何沒有什麼參考價值!?難道只因為這名學生的地位和能力,就乾脆把文章內容所反映的問題通通忽視,乾脆不看.....

..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懂了~

反正考不及格,是教授的錯;你的際遇不順,是教育體系的錯

學校設備不完善,是學校的錯;弱勢學生唸不起大學,全是政府的錯

你的功課不好,履遭退學,是大學教授課上的不好,導致你考試通不過;總歸一句,還是教授錯

就你沒錯!

全世界就你最會思考,那為什麼連最簡單的課本都唸不通呢?

請問你有好好思考過這個問題嗎?

要是我是你的系主任,你這種學生寫的東西我連看都不看就直接刪掉

我從來沒把自己功課不好歸責到教育體系或教授問題,你神經病。

如果你連文章都不好好看,我覺得你在這裡回應別人都是在浪費時間。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恕刪

該說還好你不是系主任麼?

文章主題不是怪罪他人,而是改進的希望。不要沒讀完文章就亂槍打鳥。

如果真的很想找人開砲表示自己永遠比他人高人一等,還有很多地方(台論、PTT有這樣的版塊),別來這裡。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老實說,我實在在這篇文章看不出有什麼把所有的過錯推給其他人的心態,至少我完全嗅不出來......

還有簡單的課本是指怎樣的課本?而且,我也想不透這篇文章為何沒有什麼參考價值!?難道只因為這名學生的地位和能力,就乾脆把文章內容所反映的問題通通忽視,乾脆不看.....

..

是因為我不只光看這篇文章,是我看完了DUST所有發過的文章,所以得到這些結論

學生的地位或能力不是討論重點,求學過程失敗更屬平常

我是這麼想的,以下內容就是了:

DUST是很聰明的學生,看他發的文章就知道,他很會把問題發掘出來,並且給予他所唸過的大學建議

但是他為什麼卻沒把他自己的所有問題發掘出來,並給予自己建議,給自己規劃,並且去實踐它?

他要是把他的這些聰明才智轉移到課業上,想必是不同凡響、出類拔萃,但他卻沒有注意到這點

我知道我知道的少,但我只看他被接二連三的重考、退學、降轉

那他為什麼沒有找出自己的問題所在加以改進,反而到處去要求學校改進?

我所謂的課本就是專指教授指定的教科書,大一大二都能唸到被二一、三二直接退學了,這時還在指責學校的不是?

能夠低下頭來承認自己的錯誤並改進,這才是真正的男人啦!

他父母給他重考,學校也給他好幾次的機會,但他就是沒能把握住

他住在外面時間都花在線上遊戲跟一些有的沒的卡通上面,我是覺得他反而沒花多少時間在課本上

他父母花了這麼多錢幫他付大學學費,他都不珍惜;除了浪費自己的光陰,也浪費他父母幫他籌的學費

我在閒聊版也寫了,大人都是在工作上被侮辱、被人身攻擊、被罵智障或白痴,有時簡直是氣的不想工作

但是一想到要是自己沒工作,家裡經濟上就全完蛋了,小孩的學費、房租、生活費也全沒了

所以一想到這裡,就變成什麼都會忍下來,這就是「退一步想」,並不是真的什麼縮頭烏龜

拜託,爭強鬥狠有用嗎?那能解決什麼事情?

之後每個月入賬的薪水就拿來支付一切開銷,包括學費,就好像DUST的父母一樣

真的沒錢了怎麼辦?沒辦法也要想辦法去生錢出來,不就是為了支付一切開銷嗎?

這些情況只是大人回家後什麼都沒講,因為他們不想把工作情緒帶回家;薪水入賬後,能夠解決一切經濟問題最重要

這樣拼命賺來的錢,卻被拿來這樣無止盡地亂花,你說這樣適當嗎?

聰明的人不是要求社會來適應他,而是改變他自己來去適應社會

DUST一開始寫的東西的確有參考價值,但是到最後全部變成在指責學校或教授、教育體系

卻沒有反省主要問題到底是出在他身上還是整個大環境?

我已經說了,DUST只是一個很好的實例,所以可以拿來說明,這就是對事不對人

我跟他無冤無仇,也不認識他,我沒事轟他做什麼呢?我沒這麼無聊~

我只是普通人,我根本就沒高人一等,搞不好還低人一等~

反正我講這樣就好,我也不太想回覆了!要怎麼批隨你們吧!

反正個人命運個人造,我只是提出自己的看法來分享,不知道惜福的後果是如何也跟我無關

不思不想的高等教育?不會想的到底是誰?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Vincent stay(康普森),灰塵從來沒有把事情怪罪在教育制度與教授等問題上,我不了解這邊你是怎麼判定。

如果Vincent stay再任意無端指責與發表無關主題的討論或是挑釁,我將把他的文章一律視為嘴砲及挑釁處理。也請各位不要激動對這事,以免連續觸犯板規。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每次寫信給人家都說會公佈在網路上="=

嗯,妳總算是親身體驗到了我之前寫的內容,雖然說當時我被論壇上一大票人罵的跟狗一樣

不過工作就是得看事實,不要再談理論了,真的會害了妳!

要求績效本來就要,妳做出來了,老闆會認為這是應該的;妳做不出來,解釋也沒用

頂多有一兩次機會,再做不出來就等著走路了 

我覺得啦!年底辭職可能不太好,因為時機不對,景氣還沒過去

這時辭掉的話狀況可能不是妳可以想像的,有可能會搞到幾近走投無路,到時只會更痛苦

做事方法與真正的狀況,請去多請教妳工作上的前輩或身邊的長輩,對妳有好處

什麼叫前輩?不管他年紀比妳大或小,只要他懂得比妳多,他就是前輩,跟學歷完全無關

那些什麼就業雜誌就別再去理會了~

以目前的時機,只有幾個字「忍耐、忍耐、再忍耐」

這時無論在工作上遇到什麼被欺負、中計、被人身攻擊、羞辱,都得忍下來,能吃苦才是做事的真道理

很多工作上的情況真的會把妳眼淚都逼出來,但是還是要忍;因為時機不對,凡事都得退一步想

因為堅持正義與妳帳戶的收入,哪個重要呢?

這時就是看工作績效與數字,不然是看什麼?只看數字真的有這麼低級嗎?

看著你的帳戶薪水入賬,這比什麼都強啦!這就是看數字~

要是沒有這些數字,連飯都沒得吃囉!

就算妳月薪只有兩萬九,那也都是錢;一旦辭掉,妳連這兩萬九都沒有了,這時工作又超難找,那妳還剩什麼?

有一定經濟實力才有資格談正義,不然就什麼都別談,低頭做事就對了

這時妳所親眼看見的各種人性醜態,都是妳以後最寶貴的資產

所以千萬要忍耐;少說話,多做事,好好把一切全看清楚,把一切都記在心中

這時是最難得的機會,千萬把握住這種機會,以後要看可能還看不到,因為這時妳所看的、所學的全都是妳自己的

在你未來的職業上全都能派上用場,所以千萬別去逃避它;看清楚這些情況,妳以後才有機會往上爬

職場情況真的很畸形吧!

什麼不合邏輯、不合理的事都有~

要思考,下班後再思考,班還是得照上,妳不上就全沒了

這時別抱怨,做事就是了;這時別去爭什麼權益,那會讓妳真的完蛋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說起來容易,要做到這句話真的比登天還難

別人吃不了的苦,你吃的下去,就代表妳與別人不同,這就是工作的抗壓性

這就是我後來完全不看那些教學理論,而轉向長輩請益其經驗的原因,妳現在應該懂了

這時正義真的不重要,堅持正義的人總是陣亡的最快,最重要的是做事、做出績效

出錯很正常,別太離譜就行;只要大錯不犯,小錯偶爾犯犯沒關係

股票不要去碰,那會讓妳跌的更深,搞不好會爬不起來,這也是長輩告訴我的

別人待一兩年就走的地方,妳能待上三年,就證明妳的抗壓性足夠

妳已經走完一半了,千萬別半途而廢,等學到了完整的工作經驗、吃盡所有苦頭與屈辱之後,這份工作先別辭掉

到時就邊工作邊找,找到了再辭掉;要看清楚人性與要求績效的真面目,除了現在,更待何時?

所以知道在學校唸書有多輕鬆了吧!回家大不了被父母唸唸而已!唸書算哪門子的壓力?

但是在工作上妳什麼虧都得吃啊!完全不同啊!但是吃虧就是占便宜~

有兩種人在表面上完全不會跟妳做對,對妳都是笑笑的

一種是能體諒妳的處境而不作聲,暗中替妳加油,另一種就真的是要害妳

要如何分辨清楚,只能由實際經驗中學了,靠的就是妳的雙眼與腦袋

因為我也被長輩教訓過,「做事就像讀書,讀書要一段一段慢慢看,作事要一步一步慢慢來,戒之在急」

我完全聽進去了!

這真的是良心的建議,那些沒良心又沒工作經驗的,才會寫一大堆似是而非的理論發在論壇上誤導別人

不信的話,請去檢視整個人文版的內容;看完了,是非判斷就在妳自己心中了

加油吧!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老實說,我實在在這篇文章看不出有什麼把所有的過錯推給其他人的心態,至少我完全嗅不出來......

還有簡單的課本是指怎樣的課本?而且,我也想不透這篇文章為何沒有什麼參考價值!?難道只因為這名學生的地位和能力,就乾脆把文章內容所反映的問題通通忽視,乾脆不看.....

..

他文章內有提到一些問題,像是學生會的不作為,但是你我都知道學生會應該是真正獨立的學生自治團體,而非學校底下所謂的福利團體,這個問題就發錯對象,因為系主任出來干涉學生會運作(雖然實際上不少學校也是這樣沒錯),就違反了設立學生會的初衷

其次設備問題,我以前就說過了,這反映的其實是經費問題,而亞洲大學的經費上是比不過不少老牌學校的,而在運作上面因為學校空間有限,系所手上的空間也有限,這些都是要造冊管理的,當某個系出來說希望增加空間時,其他的系是不會放過他的,這個是評鑑的一個指標

另外他提到了SSCI 的問題,我只能說他不懂得SSCI 的意義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他文章內有提到一些問題,像是學生會的不作為,但是你我都知道學生會應該是真正獨立的學生自治團體,而非學校底下所謂的福利團體,這個問題就發錯對象,因為系主任出來干涉學生會運作(雖然實際上不少學校也是這樣沒錯),就違反了設立學生會的初衷

其次設備問題,我以前就說過了,這反映的其實是經費問題,而亞洲大學的經費上是比不過不少老牌學校的,而在運作上面因為學校空間有限,系所手上的空間也有限,這些都是要造冊管理的,當某個系出來說希望增加空間時,其他的系是不會放過他的,這個是評鑑的一個指標

另外他提到了SSCI 的問題,我只能說他不懂得SSCI 的意義

系主任當然不能直接干涉學生會,然而系主任可以影響學校行政方針,學生會的權限與經費都來自學校,如果建議可以傳達到,就能有影響。當然,某些對學生會建議是無法由學校強制要求學生會執行的,然而學校還是能在此扮演傳達者的角色。

事實上亞大的經費應該比你想像得多,特別是不動產的支出上非常大手筆,過一陣子還要建安藤忠雄設計的美術館;即便經費不足,我仍然提出採用既有教室的方案,在我實地考察發現,大多數教室並沒有塞滿課堂,空堂還蠻多的。

SSCI的意義是什麼?國際競爭力或大學排名嗎?或者促進學術發展?

我同意這些東西可能有,但我在意的是老師反應不佳、那也無助於教學卻被拿來作為評鑑機準、具備爭議性。這些問題的確存在。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個人對灰塵有小小建議......排版XDDDD

有時看你的文章有累到....

欸,我一向對自己文章的排版很有自信耶,囧。

是不是小標題應該多一點?或者學痴漢用彩色區別?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轉貼我在TTI給別人的回應:

我以前一直有幻想把建議提給全國各校的負責人,

不過擔心管道不正式或論述不夠吸引人而被無視,

也沒把握能做到什麼程度。

這次的建議信是帶有一點實驗性質的,

如果反應不錯的話我大概就能掌握說服校方所需要的內容關鍵,

高中時我也寫過類似的東西,不過通篇充滿質疑與要求,

換來的只是一句「我們會評估考量」而已。

這次我轉換成帶入社會期待以及學校需求、教育家的理想,

還偷用了卡內基的伎倆,先讚美學校的好,再來提要求,

(不過只是剛好用了而已,本來就有提學校優秀的打算)。

這篇文章我在禮拜四中午拿給了我們系主任,目前還沒有回應。

另外,我猜Vincent stay的質疑可能來自於〈小孩學生的不滿〉,我還是再次強調,即便裡頭有我的個人經驗,那仍然是反應眾人的問題,在課業與教育結構的那句話,指涉的是各種學習遇到的困難與家長的態度問題,特別著重於後者。

至於我自己的課業問題來自於我無心學習,即便我認為環境因素可能存在,但我還是歸責在自己身上,所以原則上你不會找到我在抱怨老師不好或教育體制不好導致我學習問題的牢騷。如果是我遺忘了,請務必告訴我,我會修正那個"從來沒歸責於教育體制或教師"的說法,不過即便如此,在這篇主題原文本身,我相信我並沒有討論到類似的話題。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他文章內有提到一些問題,像是學生會的不作為,但是你我都知道學生會應該是真正獨立的學生自治團體,而非學校底下所謂的福利團體,這個問題就發錯對象,因為系主任出來干涉學生會運作(雖然實際上不少學校也是這樣沒錯),就違反了設立學生會的初衷

其次設備問題,我以前就說過了,這反映的其實是經費問題,而亞洲大學的經費上是比不過不少老牌學校的,而在運作上面因為學校空間有限,系所手上的空間也有限,這些都是要造冊管理的,當某個系出來說希望增加空間時,其他的系是不會放過他的,這個是評鑑的一個指標

另外他提到了SSCI 的問題,我只能說他不懂得SSCI 的意義

kingflyer,我想請問你一個問題,你這裡指的他是指誰?

如果是指Vincent stay 的話,我會想不透他的言論為何會涉及學生會不作為或校園經費的問題,能否請你說明一下......

如果是指Dust的話,我的那篇回覆並無任何對Dust表示質疑,因為我那篇回覆只針對康普森的言論......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心裡由衷的祝福 囧

老實說我是來亞洲度假的((眾毆

希望學校可以更好的出發點是對的

但...不是我要吐槽你...

財法系學測3X就進去了

你覺得你可愛的同學們會抱持認真的態度去討論嗎?

你這套有點大材小用(殺雞焉用牛刀!?

如果真的實施的話

前景真是ㄧ片光明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系主任當然不能直接干涉學生會,然而系主任可以影響學校行政方針,學生會的權限與經費都來自學校,如果建議可以傳達到,就能有影響。當然,某些對學生會建議是無法由學校強制要求學生會執行的,然而學校還是能在此扮演傳達者的角色。

事實上亞大的經費應該比你想像得多,特別是不動產的支出上非常大手筆,過一陣子還要建安藤忠雄設計的美術館;即便經費不足,我仍然提出採用既有教室的方案,在我實地考察發現,大多數教室並沒有塞滿課堂,空堂還蠻多的。

SSCI的意義是什麼?國際競爭力或大學排名嗎?或者促進學術發展?

我同意這些東西可能有,但我在意的是老師反應不佳、那也無助於教學卻被拿來作為評鑑機準、具備爭議性。這些問題的確存在。

第一點就變成干涉學生會活動了,重點是在經費不是學校,因為經費卡在學校手上那麼活動都要經過學校同意,最後就變成現在這樣

第二點學校有經費蓋建築物和有空間給某個科系專用是兩碼子事情,因為會被劃撥成該科系獨立空間,在學校評鑑時學生可以使用的空間越多那個科系加分越多,這裡面涉及到的是全校科系利益分配的問題。

教室有空堂但是教室是大家共用的,反之將特定時段話給特定科系或是將某些科系單獨使用就不行了

SSCI基本的就是那樣國際競爭力排名促進學術發展,其他的等你唸研究所再說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第一點就變成干涉學生會活動了,重點是在經費不是學校,因為經費卡在學校手上那麼活動都要經過學校同意,最後就變成現在這樣

第二點學校有經費蓋建築物和有空間給某個科系專用是兩碼子事情,因為會被劃撥成該科系獨立空間,在學校評鑑時學生可以使用的空間越多那個科系加分越多,這裡面涉及到的是全校科系利益分配的問題。

教室有空堂但是教室是大家共用的,反之將特定時段話給特定科系或是將某些科系單獨使用就不行了

SSCI基本的就是那樣國際競爭力排名促進學術發展,其他的等你唸研究所再說

我猜

我看不懂你在講什麼,你也看不懂灰塵在講什麼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第一點就變成干涉學生會活動了,重點是在經費不是學校,因為經費卡在學校手上那麼活動都要經過學校同意,最後就變成現在這樣

第二點學校有經費蓋建築物和有空間給某個科系專用是兩碼子事情,因為會被劃撥成該科系獨立空間,在學校評鑑時學生可以使用的空間越多那個科系加分越多,這裡面涉及到的是全校科系利益分配的問題。

教室有空堂但是教室是大家共用的,反之將特定時段話給特定科系或是將某些科系單獨使用就不行了

SSCI基本的就是那樣國際競爭力排名促進學術發展,其他的等你唸研究所再說

學生會有學生會必須要達成的任務,他不全然是個完全自主的團體,好比不會有人可以忍受學生會拿經費去玩,或者完全不集會做事;如果說,今天我的建議是一個單純只能讓學生會評估要不要採納的方案,那這些建議就會是單純的轉達建議,任何人無法強制要求;如果說,今天我的建議是一個可以要求或者學生會任務上理應這麼做的方案,那麼學校就有權限干涉的餘地。

其實你仔細看的話,可以發現我並不是在講要一個系的自習室,我只在講學校學習空間不足,應該給學生更多空間自習。就算我真得提了一個要求設置系專用自習室的構想,學校也不會這麼死腦筋地因為其他系有聲音而讓建議歸於無效,它可以改採共用或者每個系都設。

至於SSCI,我把它當一個議題看,當他有好有壞(或說有爭議)就能討論,當有屬於學生或學校或老師們的利益時,發聲爭取也是很正常的;固然站在國家或社會立場那的確可能促進學術成就或揚名國際,但是老師也有意見,認為那讓他們很困擾、花了很多精力以至於難以有更充裕的時間準備教學(我遇到不少老師就是因為那個而在課堂外無法妥善回應學生問題),學生也可能會遇到老師過於專研那些而忽略教學品質,甚至不滿於學校花錢在這方面上。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學生會有學生會必須要達成的任務,他不全然是個完全自主的團體,好比不會有人可以忍受學生會拿經費去玩,或者完全不集會做事;如果說,今天我的建議是一個單純只能讓學生會評估要不要採納的方案,那這些建議就會是單純的轉達建議,任何人無法強制要求;如果說,今天我的建議是一個可以要求或者學生會任務上理應這麼做的方案,那麼學校就有權限干涉的餘地。

其實你仔細看的話,可以發現我並不是在講要一個系的自習室,我只在講學校學習空間不足,應該給學生更多空間自習。就算我真得提了一個要求設置系專用自習室的構想,學校也不會這麼死腦筋地因為其他系有聲音而讓建議歸於無效,它可以改採共用或者每個系都設。

至於SSCI,我把它當一個議題看,當他有好有壞(或說有爭議)就能討論,當有屬於學生或學校或老師們的利益時,發聲爭取也是很正常的;固然站在國家或社會立場那的確可能促進學術成就或揚名國際,但是老師也有意見,認為那讓他們很困擾、花了很多精力以至於難以有更充裕的時間準備教學(我遇到不少老師就是因為那個而在課堂外無法妥善回應學生問題),學生也可能會遇到老師過於專研那些而忽略教學品質,甚至不滿於學校花錢在這方面上。

第一點你講的太抽象反而沒參考意義,首先學生會應該做什麼事情是由誰決定的?是學校決定還是學生決定?而誰又來決定你提的意見是不是學生會所必須的。

假設現在學生會沒有集會地點,大多是在系辦內舉行會議,那麼我提出學生會應該有其固定場所,反對聲音說那麼學校的資產應該是由誰來管理?現在即會不是很好位什麼要另設空間?

其實最主要的還是在資金,你有了資金來源就可以和學校談,才可以做你想要做的事才有力量。打個比方像舉辦期末演唱會迎新和送舊,如果你有足夠的資金來源那麼你要舉辦一場不錯的演唱會絕對沒問題,唯一有問題的就是場地,反過來沒有資金你妳要請多少歌手都要看學校臉色。

這個其實也可以反映到學生會運作的其他方面,有資金才能做事,救我了解東吳有個系的就很會找錢,她們後來的活動和辦事幾乎都不理學校,學校便成所謂的場地和少數資金贊助。

第二點,其實我了解你的意思,重點是你發給的對象是一個系的系主任,自然就會變成我說的那樣。

其次,每個系都有自習室是不切實際的這是因為排課的關係,以及各系利益分配的問題。

最明顯的地方是評鑑,學校把空教室改裝成自習室,那麼這就變成各系的財產要造冊,那麼學生上課的空間就變少,排課就會變得很麻煩,而且老師也有上課時數的限制,反過來說這樣你的評鑑反而更爛。

舉例一間一百人的大教室一天八堂課的時間,排的好了不起六個班上課,兩學分的課在大學非常少的,計算結果你三百人共用一間教室會被評鑑委員批到死。

而基本上校務會議的結果通常都是會歸於無效

弟三點SSCI 的問題,我只能說你遇到的老師都有問題,因為這個東西在實質利益上面是有很大的加分作用,私立學校的老師要進入公立大學要有,教授升等要有,評鑑有這個大加分,國科會的計畫申請也是有大加分

而且這東西會讓人困擾的地方在於它不是每個人隨便寫寫就可以發表的,至少你有一定的水準才可以發表在這東西上面,運氣好就是諾貝爾

會對於教授造成的困擾?會沒有教學品質?那是騙人的!首先那些都是在教授專業領域中的研究方向,就和我門讀書一樣小學讀白話文國中讀白話帶古文高中唸論語,你想會造成什麼困擾?

精力花費這個自然,但是別忘了老師其實有授課時數的限制,大約十四小時等級越高授課時數限制就越大,專任授課時數最少,而且多數都是與研究生合作,例如我寫了一篇論文指導教授就拿去發表,事實上一點問題都沒有。

我講真的你提出的問題,其時要等你唸到研究所更接近學校核心才會了解,不要只看片面,原因再於研究所的學生大部分都會接觸一點系務甚至兼課,另外也會接觸更多一些你們大學生看起來很沒用的東西,到那時我相信你的想法會更成熟,我想你的系主任應該認為這個學生有思考但不切實際吧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你沒看懂我的意思;學生會權責誰決定跟我無關,我也不曾提出關於這方面的主張。如果建議對學校好而學校願意採納就採納,如果建議對學生會好學生會願意採納就採納,那是他們自己要決定的事,我只負責提出建議;換句話說,我不認為「提出建議」哪裡有什麼問題,我不是決策者,我只是建議者而已。

我提過我有作教室相關調查,當今天教室排課還算空閒,我認為那就有可能運用;自習教室只是一個構想,我也提了另一種,以排課方式指定教室的方法,也就是沒有教室是專用來自習的,每間教室的空堂都可能變成某些學生的自習課程予以自由參加。

亞大的評鑑一向很好,資金也很充裕、建築物一大堆,我不覺得自習空間的建設或排定會有多大障礙;至於你說的兩學分那段我看不懂你在說什麼,不過很不巧亞大在我這屆包含以前剛剛好所有一般專業學科都兩學分,其餘兩學分的課大概也占了八九成。

至於SSCI,加分很大、很有實益跟我的主張沒有衝突;我建議你應該問問你們老師在準備那些用來評鑑的論文時是不是有困擾或不甘願,如果那輕而易舉,學校根本不需要為老師開設相關的寫作課程與經驗分享,例如這個:http://www.student.tw/db/showthread.php?t=175425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你沒看懂我的意思;學生會權責誰決定跟我無關,我也不曾提出關於這方面的主張。如果建議對學校好而學校願意採納就採納,如果建議對學生會好學生會願意採納就採納,那是他們自己要決定的事,我只負責提出建議;換句話說,我不認為「提出建議」哪裡有什麼問題,我不是決策者,我只是建議者而已。

我提過我有作教室相關調查,當今天教室排課還算空閒,我認為那就有可能運用;自習教室只是一個構想,我也提了另一種,以排課方式指定教室的方法,也就是沒有教室是專用來自習的,每間教室的空堂都可能變成某些學生的自習課程予以自由參加。

亞大的評鑑一向很好,資金也很充裕、建築物一大堆,我不覺得自習空間的建設或排定會有多大障礙;至於你說的兩學分那段我看不懂你在說什麼,不過很不巧亞大在我這屆包含以前剛剛好所有一般專業學科都兩學分,其餘兩學分的課大概也占了八九成。

至於SSCI,加分很大、很有實益跟我的主張沒有衝突;我建議你應該問問你們老師在準備那些用來評鑑的論文時是不是有困擾或不甘願,如果那輕而易舉,學校根本不需要為老師開設相關的寫作課程與經驗分享,例如這個:http://www.student.tw/db/showthread.php?t=175425

你不了解決策過程你怎麼建議?就拿立法院的立法好了,很多民眾不了解立法的程序直接向總統提出所謂的建議,下場通常都是被打回票。

以學校當例子你不了解學校生的生態直接向系主任建議,有用嗎?不同學校有不同的運作方式向我講的東吳的學生會她們不理學校,因為有經費來源會拉贊助,那麼建議就應該投向學生會兒不是系主任,有的學校學生會反應較冷淡那麼反應的對象應該是學校而非系主任,也有的學校系主任比較強勢那麼你就應該跟系主任反應

第二點一樣管理權責的問題!有的系所比較開放她們管轄的教室是開放的,反之有的系所比較封閉要去教是看書都要借鑰使,管理權責往上就是評鑑和利益分配就是這樣

而建築物一堆資金充裕並不能拿來當作沒有障礙的理由,你會這樣想無可厚非,但是實際上是不可能的

而救我念過的大學,即便是最爛的致遠也很少兩學分的,兩學分的課大多只有通識教育或是課程安排的英語課而已,大多數正統的大學是以三學分為主流不是兩學分,這點你們學校有問題,亞洲的學生轉出去應該都死的很難看,因為兩學分是不能抵三學分

SSCI 我只告訴你我在處理評鑑和國科會的問題時,沒有這種問題,而你寫的東西完全搞錯方向SSCI 和國科會沒有關係!學校會有國科會這教戰守則,請注意!很多學校都有!那是因為國科會計畫經費較為充裕,學校可以分得部分的管理經費,大約是十分之一,而且國科會審核通常過了就是全過,假如我買一隻香菸報一千萬,過了的話就會有一千萬的經費給我買一隻香菸當然這是不可能出現的。

國科會評估的東西很多,過去的學術發表,你研究的方向和重要性,預算分配的合理度等等,而這些都不錯獲得國科會計畫的話,那麼對於學校來年的評鑑有加分

SSCI 是指論文的期刊,他會有一本書告訴你那些論文期刊被選入他的分數是多少,然後投稿那個就叫做被SSCI 收入,學校是不可能開這種東西的寫作經驗,因為你的東西寫在好在完美沒有學術價值就是廢紙,首先要有學術價值,至於要怎麼寫你投稿之後對方會告訴你

例如我寫一篇全新的經濟理論,很有學術的價值,那麼它會審查通過然後會告訴我還缺少哪些,可能缺少某些重要的文獻或是字打錯又或是格是不對,有的還會要求資料附上

你叫諾貝爾得主來交你怎麼寫一篇可以得諾貝爾獎的論文,這種東西可能嗎?

加字:

評鑑那些東西我不用問,因為我這邊就是我在做,同學建議妳妳這些問題你上研究所就會了解了,不要被騙了好嘛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當你不了解我們學校系主任是不是有辦法把意見轉達到學生會,或者學校有沒有能力干擾學生會的營運時,為什麼你有辦法說出我的建議會是沒用的?你用這點來駁斥我很弔詭不是嗎?

即便主任沒辦法發揮影響力,或者學校無法干涉學生會運作,我也不認為只是"轉達"會有什麼困難,由學校或系主任轉達給學生會參考,與我自己拿給學生會參考根本就沒差,選擇系主任是因為那有機會傳達到學校那裡,在學校有辦法影響學生會的時候這是可以期待的。何況那是我建構公共意見批判思考環境的論述一環,我主要是希望學校把這方面的理想帶起來,當然是直接告知學校提及所有可能的方案,這包含學生會的建議。

至於自習室問題我不想再跟你盧,如果那不可能,那世新不會有專用自習室的例子、玄奘也不會有增設圖書館,我的方案本來就是開放的,而不是強調一定要是系專用或各自系專用或一定要吸收到其他系所的資源,我要的只是讀書空間,而亞大的確少得可憐,剩下要怎麼做是他們的事,我只負責提出幾個構想。

即便國科會不搞SSCI,SSCI、SCI、TSCI都是學校教師面臨的評鑑壓力,亞大也有開相關課程,不相信的話我可以舉更多例子給你,看看普遍是不是有這種需求:http://tw.search.yahoo.com/search?p=SSCI%E8%AC%9B%E5%BA%A7&fr=yfp&ei=utf-8&v=0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因為一看就知道了,你們並不是很強勢的系,學務長不是你們系的,網頁也沒有,基本上單就你們系學會來看應該是向學校反映才對不是系主任,而你所謂的轉達,我想問你請問一下為什麼他要轉達你的建議?

至於為什麼?你參與過系務會議之類的東西你就會了解了

至於你說的自習室,你忘記我之前講過的東西嘛?而亞洲大學又不只你一個學生,為什麼她們要聽從你的建議?世新可以玄奘也有,那未什麼不說文化可以招到那麼多學生亞洲不行?為什麼大家都要念台大亞洲不行?為什麼台大可以專門為了某一個研究方向建立實驗室亞洲不行?

至於你說的那些講座你信不信她們講的和我講的沒差多少,那個說白了其實只是學校位了表現她們有在幫助老師提昇研究品質推出來的活動,因為評鑑只看那個還有你的產量

而這個東西是不可能會造成教師壓力的,他只是會造成制度上不公平而已,因為我前面已經講過了,生等這些東西SSCI 他加分加很兇

你搞清楚了嘛,老師投稿SSCI 並不是因為學校要被教育部評鑑,而是前者會對她們產生利益,例如副教授升到教授霍是國科會的計畫,而這些論文在攥寫的時候是不可能對老師造成影響的,因為都是研究生在寫,而評鑑的時間裏面老師也不可能生的出來這種等級的論文,那是因為這些都要平時累積

另外SSCI 並不是大學考試那樣有規則可循,也不是項業務的業績那樣隨便弄一弄熬個夜就有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