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rera GT

版主
  • 內容數

    210
  • 註冊日期

  • 最後上線

文章 發表由 Carrera GT

  1. 第一條  

    本版旨為提供一網路平台供使用者交流化學領域相關學術問題、資訊之用。

    第二條  

    本版所有文章不得違反深藍論壇總則,違者依總則處罰條例處置。

    第三條  

    本版僅供化學相關學術問題討論、交流。無關學術領域之主題(如:詢問讀書方法、課本用書、大學校系、學校上課情況)請至「讀書 選組 課業討論區」或「談天閒聊版」其他相關版面發文。不合本版主旨之主題由版主或副版主通知該主題原作者並將該主題轉移至適當版面或刪除該主題。

    第四條  

    無意義、離題、或是和該主題無關之灌水、推文回覆經版主或副版主主觀認定後逕行刪除該回覆,不另行通知。

    第五條  

    本版所有文章嚴禁注音文、顏文字、火星文等非正式書寫文字,經版主或副版主察覺一律刪除,不另行通知。

    第六條  

    文章請注意專有名詞使用、遣詞用辭之精確性,以及常見之錯別字、同音異字錯誤。專有名詞附上英文單字為佳,確保使用者彼此能正確、快速了解他人所敘述之內容。文章內容錯別字、同音異字錯誤過多者版主或副版主得通知原作者後刪除該文章。

    第七條  

    引用、轉貼之資料請附上原始出處(若為書面資料請註明書名、作者、出版年次等資訊,若為網站資訊則附上該頁面超連結),以示尊重原作者著作權,並方便其他使用者查閱、檢視該資料。

    第八條  

    發表主題後該主題作者有義務隨時注意自己所發表主題其他使用者的回覆,同時和其他使用者互相討論,並適時對其他使用者提供的意見、解答回覆表達感謝。勿作「網路伸手黨」或「射後不理」舉動,發表主題後即對自己的主題不聞不問。

    第九條  

    此處並非免費提供解答、家教服務的網站。對於化學學術上之問題,發問前請先自行查閱相關網路、書面資料,或是詢問老師、同學,試圖對問題有初步認知了解後,再將自己的想法及有疑問的部分提出和其他使用者共同討論。

    第十條  

    為避免使用者惡意洗版、衝文章數等舉動。依主題發表日期起算,超過三十日之主題得由版主或副版主逕行關閉該主題。若主題作者對自己的主題討論內容仍有疑問,希望延長主題開放期限者,則由該主題原作者親自向版主或副版主聯絡並提出申請。

    第十一條  

    本版歡迎熱心使用者分享化學相關學習資源、撰寫教學文章。本版將視情況開設相關分類首碼。

    第十二條  

    本版規除第十條外其餘條文不溯及既往,條文若有未盡事宜,得隨時修正公布之,並自公布日起立即生效。

  2. 都可以啊....銅銀或是鋅銀等等都可

    只要銀當正極的電池都是一樣道理

    (一個完整全電池=兩個半電池組成....你指的"半電池"應該只是指一個全電池裡的某一極吧)

    因為原本是泡在含銀離子電解液中 銀離子接受電子後還原析出

    不管是銀棒或碳棒都是一樣....只是銀析出在銀棒上不容易看出變化罷了

    理論上可以.....這時碳棒就變成陽極被氧化丟出電子 (形成碳陽離子)

    但是這種反應是幾乎不可能發生的....

    (即使真的形成碳陽離子...還必須找到適當的電解液 反應環境等等)

    所以碳棒視為惰性電極即可

  3. 這要依組成電池兩種金屬互相比較的結果而定....沒有固定的答案

    (還有就是換哪一邊的電極&換成什麼材料)

    越容易氧化(丟出電子) 的半電池當作負極 (化學上稱陽極)

    相對較不易氧化的金屬則當作正極 (陰極) 負責接受由負極流出經過外線路回到電池的電子

    由於正極僅是接收電子(當作導體)之用....因此正極的金屬棒換成碳棒或是鉑.金等導體仍然是可以反應的

    而由於電極通常都會泡在相對應的離子溶液裡(銀棒泡在硝酸銀. 銅棒泡在硫酸銅.....)

    溶液裡的金屬離子接受電子後即還原形成固體的金屬 (類似金屬離子溶液的電解)

    負極金屬棒由於會參與反應(氧化丟出電子形成金屬離子+電子) 會逐漸消耗

    所以如果負極換成碳棒即無法反應

    PS: 若正極金屬棒換成另一種比負極金屬棒更易氧化的金屬....(或是說負極金屬棒換成金.鉑這類比正極金屬棒更難氧化的金屬)

    這樣正極就變成負極 而原先的負極即變成正極了

    (EX 銅鋅電池...將銅棒換成鎂棒 此時即變成鎂為負極 鋅棒為正極)

  4. 樓上的意思是指甘藍汁裡的溶質的氧化電位會比水高囉?

    可是該從何判斷甘藍汁的氧化電位與濃度呢?

    以食鹽水來說,稀薄食鹽水的陰極並不產生氯氣而主要是氫氣,而飽和食鹽水(或高濃度食鹽水)陰極才會生成氯氣

    我想主樓的疑問應該是設定在為什麼在沒有設定甘藍汁濃度的前提下就可以判定最後結果必定為電解水

    雖然照常理判斷甘藍汁確實是很難讓濃度高到能使溶質被電解,但是對於題目設定不清又沒學過的時候除了偷吃步直接當成水電解外,有沒有更嚴謹的解釋呢@@

    他意思應該是說甘藍菜那些成分(溶質)

    因為相對水來說濃度很低

    主要反應仍是水分子在進行氧化還原

    加上溶質分子不易明顯直接觀察到變化

    所以在巨觀下看到的主要反應還是水被電解產生氣體

    不代表溶質沒有進行氧化還原吧~

    感謝解釋

    不是指甘藍菜汁的溶質氧化還原電位比水高

    所以反應時只有水被電解這個意思

    甘藍菜汁裡溶質分子的氧化還原電位有可能比水高 也有可能比水低

    電解時有些分子可能會進行反應 有些不會

    (附帶一提....化學上只有定義"還原電位" 沒有"氧化電位"這種東西

    ANYWAY那不是重點.....大概知道氧化還原電位代表的意思就好了)

    實際的氧化還原電位要用儀器才能測出來....

    只是就目前來說 溶質

    1.

    數量(濃度)和水相比少很多....所以主要反應仍是水分子在進行~ 溶質分子氧化還原並不會是主要反應

    2.

    溶質即使進行氧化還原...除了數量和水分子相比極為稀少以外

    通常這些分子反應後不會有沉澱.產生氣體等現象發生

    所以在巨觀底下也很難察覺有其他(除了水以外)的氧化還原反應發生

    稀薄食鹽水不會產生氯氣理由同上....不代表氯離子不會發生反應

    PS:

    氧化還原物質本身濃度也會造成其氧化還原電位的些微偏移....

    但是偏移量很小這邊暫不討論 且一般用乾電池(1.5V)甚至電源供應器 1x V的電壓

    已經遠超過這些物質的電位....所以基本上可以視為皆會進行反應

  5. 溶液= 水分子+溶質(甘藍菜內含的各種化學分子)

    進行電解是同時對H2O和溶質施加電壓

    所以沒有"水或是溶液何者比較容易氧化還原"的說法

    施加電壓時溶質一樣會得失電子進行氧化還原反應

    (假設電壓夠大且溶質分子本身可進行氧化還原反應的話)

    但是溶質在整杯溶液裡相對水分子的數量(濃度)低很多

    所以主要進行的仍是水分子的氧化還原反應

    溶質雖然同樣會得失電子....但是除非反應後有明顯變化

    EX 析出固體( 金屬) 或是產生氣體( 鹵素離子)等等

    否則一般分子即使進行氧化還原反應也只是微觀上的價數或結構改變.....無法直接觀察

    另外就是施加電壓的問題....

    如果溶液中有氧化還原電位較低的物質(較易進行氧化還原反應)

    施加電壓時電位較低的物質就會先進行反應

    (所以電解食鹽水陰極生成氯氣而非氫氣)

  6. kQq/r∧2是用於兩帶電粒子間的公式

    但是圍繞在原子核外圍的電子並不是只有單獨一個電子

    而是很多電子同時環繞在原子核周遭

    考慮離子半徑不能把它簡化成一般 "兩個帶電球體 依照彼此電荷多寡決定吸引力" 這麼簡單的問題

    簡單可想成這樣

    FE3+因為較2+少了一個電子

    意即環繞在原子核外圍的電子雲少了一個電子

    電子雲缺了一個電子

    自然整個電子雲的範圍(大小)即變小了

  7. 環氧這類官能基因分子立體結構的關係活性很高.... 容易開環進行加成反應

    環氧結構的C會受帶有多餘電子的親核基攻擊

    DNA裡N因為帶有孤對電子 即成為攻擊環氧結構的親核基

    N攻擊C 開環後從原本 C---O----C變成 C----OH 和 C----N

    C---N鍵結 整個分子便嵌合到DNA螺旋中影響DNA了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Benzo(a)pyrene_metabolism.svg

    7.8 (OR 9.10)號開環後其一形成C----OH 另一個C則和DNA中的N鍵結 (圖中是兩個皆為OH)

    亞硝胺一般則是認為可能會烷化(ALKYLATION) DNA

    Bioactivation_nitrosamines.gif

    帶正電的 +CHR2 碳陽離子

    受到DNA中O或N這類原子攻擊後 造成DNA被加上烷基 影響DNA結構和功能

    可參考 5.2

  8. 電熱器輸出的能量 = 水吸收能量 + 逸散損失的能量

    電熱器是持續發熱輸出能量的.....所以當然不會覺得能量散失與否有什麼差異

    因為外在表象而言最終所得水溫都相同

    但是在有逸散的情況下....電熱器需要消耗(輸出)更多能量才能把水加熱到相同溫度

    換句話說也就是需要更長的加熱時間

    假設一個極端一點的情況

    如果電熱器輸出的能量有50%逸散而損失

    60W加熱一分鐘

    若完全無損失...則水吸收了 3600 J

    但是50%逸散而損失....水只吸收了 1800 J

    60W加熱器變成了形同只有30W.....

    熱量有無逸散損失在作圖 (溫度/時間) 的斜率以及後續計算比熱對數據的影響由此應該知道了? XD

  9. 功率P的單位為(焦耳/秒)

    而插上220V的電

    P=I^2*R

    輸出功率變為原110V的4倍 (即單位時間內輸出能量為原始的4倍)

    對於煮沸相同量的水 所需的能量(焦耳)應是相同的

    因此所需時間變為原始的1/4

    P(台灣) : P(匈牙利)= (Q1/8MIN)x110 : (Q2/T)x220

    因為P=I*V=(Q/t)*V

    又V=I*R <------在不同電壓下只有R是固定的.....V正比於I

    盲點在於電流不相等

    所以110V 220V 兩者流經加熱棒的電流是不相同的....作運算時不能直接消去

    金屬電阻隨溫度上升而增大

    比較簡單的講法可想像溫度升高造成原本有固定位置的原子核振動加劇

    造成自由電子移動時的阻礙增加

  10. 普化似乎比較沒聽說有哪一本適合初學者閱讀或是編排特殊的.....

    因為只是綜合性約略講述化學的基礎知識&各類面向 (有機.無機.物化.分析等等)

    通常也就是依章節分別講不同的東西或主題

    感覺大概就像把原本分散的不同主題集合在一本而已

    基本上普化有很大一部分幾乎都跟高中課程互相重疊

    (某種程度上算是高中化學的英文版吧)

    至於"直接看大學普化或許比較容易懂" 可能會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由於高中化學通常只會直接給結論或是一個公式

    "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普化則會有一些推導過程或是原理說明

    所以讀普化比較能明瞭公式由來還有概念.....自然容易記憶

    不過也正是因為大學普化會有講解原理的過程

    某些概念會講得比高中化學更深

    這方面就要看自己情況能不能理解了

    直接看大學普化我是覺得門檻不高

    只是有些基本的化學基礎最好還是要有 (EX電子排列.鍵結.莫耳數.濃度等)

    讀起來才會比較順

    如果沒基本概念就直接看大學普化

    改善的情況就很有限了......

    (因為這類基礎就算是大學普化書裡的說法也跟高中差不多....高中的都無法理解.那大學書裡的說法應該也不會比較了解)

  11. 不一定

    脂肪酸可分為 飽和/不飽和(UNSATURATED) 兩大類

    不飽和脂肪酸又可分為順式(CIS-)和反式(TRANS-) <----此反式即為一般所說的"反式脂肪"

    所以標出總脂肪和飽和脂肪的含量 僅能推斷不飽和脂肪的含量

    但是不飽和脂肪包括順/反兩種....無法確定反式所含的比例多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