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重要

可發文群組
  • 內容數

    2724
  • 註冊日期

  • 最後上線

  • Days Won

    1

文章 發表由 不重要

  1. 天呀~ 該不會又要漲學費了吧QQ

    國家錢不夠就把主意動到教育經費上了

    問卷:http://203.71.239.142/fee/htdocs/

    我覺得裡面的問題都有一些誘答性

    讓同學不知不覺選擇贊成「彈性調整學費」,但這樣很可能即是贊成漲學費!

    舉例來說第6、7題,隨著物價指數上漲,人事、水電費必然增加

    因此辦學成本只會增加,不可能下降,但是卻沒有增加教育經費這個選項,

    只有「請問您是否同意大專學雜費應隨著辦學成本的增減進行適度的調漲或調降?」

    因此在邏輯上同學很容易不知不覺選擇贊成同意彈性調整學費,因為這樣看似合理,

    但是這樣很可能就贊成了漲學費。

    所以請同學答題小心!並在第21題,懇請支持填入:

    請增加教育經費預算,勿漲學費!

    不要讓許多弱勢學生,一畢業還沒賺錢,就增加了許多學貸!

  2. 高中時擅長的科目、領域到了大學依然會擅長?

    在上大學前,我在數學、物理上還算是排名很前面的人

    但上了大學後,普物和工數給了我很大的震撼

    分數非常的悽慘

    並不是什麼強者都集中在一起的競爭現象

    我高中時就待在升學班裡,成績也沒這麼慘烈過

    原因是

    少了壓力和不斷練習,我只是個普通人

    在高中能夠有如此成就,全都是壓力和題海戰術的幫忙

    但我的本質就是一個不愛唸書的人

    沒有壓力,別說算題目了,可能連老師的講議都隨便看

    成績怎麼可能好

    高中所說的興趣很多是假的

    沒受過壓力的興趣,不是興趣

    拿設計相關科系來說,有些人會覺得畫設計圖很好玩

    但要你在一個月內畫出多張符合規定的圖時,你依然會覺得好玩嗎?

    不然就是高中時在某個科目狂電其他人,就說該科目是自已的興趣

    但上了大學,一堆強者集中起來,被電的人變成自己時

    你依然會認為該領域是自已的興趣嗎

    繁星、推甄、指考生實力的差距

    錄取pr值上可能有很大的差距

    但在上了大學後,完全沒差距

    指考數甲95up的人微積分考輸學測數學14級以下的人是常有的事

    說自己多有天賦都是假的,以前的輝煌紀錄也是假的

    有沒有努力才是真的

    選錯科系?

    淘寶網的創辦人馬雲,是對岸師範體系英語系畢業

    管雲端的張善政是土木系畢業

    很多補習班的老師是醫學系畢業

    我們系上很多教授也不是電機系畢業

    選錯科系並不是世界末日

    不要什麼都不做,一直將就到畢業

    要對自己未來有所規畫

    除了轉系、重考外還有非常多的路線能讓自己往適合的路走

  3. 避盲目選系 教部擬推大一、大二不分系

    2013/02/22

    【聯合晚報╱記者游婉琪╱台北報導】

    台灣教育體制學生很少有機會思考個人性向興趣,導致每逢升大學選填志願時,家長和學生都傷透腦筋。教育部近年積極鼓勵大學開設大一大二不分系學位學程,讓學生延後選系。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長馬湘萍建議,志趣不是非常明顯的學生,與其盲目選校或選系,不妨多考慮大一大二不分系。

    教育部高教司統計,今年共有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清華大學工學院、中央大學理學院等63系組推出不分系的學位學程或學士專班,部分學位學程為大一大二不分系,部分則是從大一到大四都不分系,考生可上大學甄選會網站查詢各系組規定,作為申請入學選填志願參考。學生就讀學位學程,可以在大一大二先打穩基礎,等高年級興趣更明確時再分流。

    馬湘萍表示,大一大二不分系概念主要來自於美國大學訓練,前兩年強調全人教育,學生必須在各種核心領域奠定基礎知識,大三甚至是學士後再選擇專業主修。台灣各大學的科系過去分得相當清楚,導致學生高中畢業一進大學,如果沒有選對科系,常念到畢業後才發現自己根本不想從事所學領域相關工作。

    數年前交通大學首開先例開課電機資訊學士班,還打出「大三能到柏克萊等名校留學半年」口號,一試辦就馬上衝上二類組的第三志願。

    馬湘萍坦承,台灣教育早年太過強調知識傳遞,學生一路從小學念到高中,很少把時間花在自我探索,思考個人特質強項與未來志向,導致要升大學選填志願時,往往選校不選系,只要成績達到門檻,往往先擠進前段大學,入學後再考慮選系或輔系雙修,浪費許多不必要的時間。

    她表示,明星學校不可否認師資、設備較具優勢,同儕素質也會比較高,未來教育部會努力讓各大學都發展特色,減輕學生名校情結。

    全文網址: 避盲目選系 教部擬推大一、大二不分系 - 校系停看聽 - 升大學 - udn校園博覽會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442269#ixzz2LkkqOouj

    Power By udn.com

    =======================

    把國高中老師的工作全都推給大學

    大學教授都是研究或業界出身,沒有受過開導學生的訓練

    最多和學生說各領域的錢景如何

    這樣更會造成一窩蜂擠熱門科系的現象

    改制國高中的課程,增加探索課程的比重

    不要每天八節課都埋在書裡

    不然把大學的部份課程拉下高中當選修也好

    指引中學生們思考未來和興趣,才能避免盲目選系

  4. 蔣偉寧:不羨慕韓國 學生補習到凌晨

    2012/10/12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人才議題夯,不少立委認為我國人才制度可借鏡國外。教育部長蔣偉寧昨天在立法院說,他不羨慕韓國,因為韓國學生補習到凌晨一、兩點,四十歲沒進大公司就被視為沒成就。

    國科會主委朱敬一也說,台灣的人才培育不能抄襲韓國、新加坡、香港,香港沒有製造業,新加坡國防預算很少,都不太能和台灣比較。

    立法院教育委員會昨天舉行人才培育與發展專案報告及備詢,邀請教育部、國科會、青輔會、經濟會、勞委會官員列席。

    蔣偉寧說,他從韓國考察回來,韓國高中生補習到凌晨一、兩點,政府看不下去,規定只能補到晚間十點,四十歲沒有到大公司就被視為沒有成就,韓國人的生活比台灣辛苦太多。

    蔣偉寧說,他唯一羨慕的是韓國教育經費占GDP百分之七點六,比我們多。

    蔣偉寧認為,台灣有人才危機,但不該把所有事情都看成最壞,否則信心會被打掉了,現在是台灣人才的高峰,未來要往上還是往下,就看現在的努力。

    朱敬一說,國科會將與經濟部共同推動產學「大聯盟」和「小聯盟」計畫,來促進產學合作、縮短學用落差,十月底公布細節。

    朱敬一表示,過去做的產學合作計畫,是由個別企業提出申請,都是單點式合作模式,未來將採取聯盟概念推動,「小聯盟」是以技術為核心的平台,國科會補助大學成立核心技術實驗室,例如某大學成立馬達技術研究中心,來串聯有共同技術需求的相關企業。

    「大聯盟」針對未來有可能發展的領先技術,結合上、下游產業,發展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例如下一代的晶片、記憶體、電動車等。大聯盟是由企業界出題目,告訴大學要研究什麼,培育那些人才。

    全文網址: 蔣偉寧:不羨慕韓國 學生補習到凌晨 - 教育改革 - 文教要聞 - udn校園博覽會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417886#ixzz2FWLDWgm8

    Power By udn.com

  5. 全台20幾校學生團體組成的反教育商品化聯盟,與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及家長團體結盟加入,共同組成秋鬥教育線。以「人民向左轉」為訴求,反對政策使教育商品化,參與今(25)日下午舉辦的秋鬥遊行。

    教育團體的訴求是:一、反對學費調漲,要求逐年調降,並請教育部長蔣偉寧立即撤銷「常態型大專學雜費調整方案」,否則下台負責。 二、反對教育部違法下放學費決策權,反對教育商品化、反對大學法人化。 三、重新擬定教育資源的分配標準及方式。 四、對資本課徵資本利得稅,以擴大公共教育經費。 五、反對量化教育,評鑑不應深入中小學。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文宣部主任羅德水表示,台灣不分藍綠,一直都是右派施政,不僅體現在經濟上,教育經費緊縮、學費高漲、大學法人化等,也都讓教育逐漸淪為商品,喪失垂直流動功能,呈現嚴重的「反重分配」現象。

    羅德水表示,教育商品化也在教師權益上凸顯,高比例的派遣教師,不僅傷害教師基本勞動條件,也傷害學生的受教權。

    http://newtalk.tw/news_read.php?oid=31359

  6. 北市議員爆料:免試作假 2師涉包庇子女

    【聯合晚報╱記者孔令琪/台北報導】

    2012.11.13 02:47 am

    台北市議員陳政忠、林國成、黃珊珊上午爆料指出,基北區高中職免試入學實施以來,涉嫌有學校教師包庇自己子女成績、作假,質疑免試入學淪為特定人士子女的專利, 要求市長郝龍斌將相關老師送政風處查辦。

    體育成績比校隊選手還高

    據了解,被家長爆料的是北投區新民國中兩名教師,兩人的女兒同屆畢業,免試錄取北一女中就讀,但被其他家長發現,這兩人的體育成績竟然比校隊選手還高,其他科目也不尋常的高分。

    台北市教育局副局長馮清皇表示,教育局調查發現,這兩名教師確實迴避常態分班,將自己的女兒分在自己班級,該國中校長已被記過處分並在今年退休,教育局已會同政風處追查校方是否有行政人員包庇。

    3年12次考試成績100分

    被指控的一名教師,是新民國中教師會的重要幹部,該教師女兒三年來12次考試成績100分,懷疑裡面有文章。對此,教育局副局長馮清皇坦承,若老師在家中洩題給自己孩子,孩子因此考滿分,這種事誰也沒辦法清查。

    只有此兩老師孩子上北一女

    陳政忠等三位議員指出,新民國中101年度參加基北區高中高職免試入學,全校只有兩位老師的孩子錄取第一志願北一女,造成家長憤怒與不平,要求教育局三個月內全面清查其他學校是否有類似弊端,對即將實施的12年國教免試升學剷除黑手,還給學生一個公平正義的升學制度。

    全文網址: 北市議員爆料:免試作假 2師涉包庇子女 | 法律前線 | 社會新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6/7493274.shtml#ixzz2C2WQUNff

    Power By udn.com

  7. 星期一早上翻開中國時報,發現斗大的標題:經濟弱勢,台大繁星生一成背學貸。我心想,這不就是我嗎?沒錯,我就是今年藉由繁星就讀台大法律的學生。

     ○八年的全球金融海嘯,爸爸那年之後的工作量銳減,○九年雖然考上台中女中,我卻放棄明星高中的光環而選擇一所提供獎學金的私立學校就讀,藉此減輕家中的經濟負擔。但我必須坦承,個人的求學過程很幸運,國中是在資優班度過,而高中是在菁英班度過。一路以來,我接受良好的師資,與優秀的同儕競爭。

     而我也不諱言,這些我所遇過的同學家境都屬於不錯,家長的社經地位也較高,公務員、公司及工廠的老闆、進出口商,甚至還有議員、立委,如同我是勞工階級的同學根本不多。這些父母更是砸重金在教育小孩,除了學習各式各樣的才藝,還必須培養一些運動興趣,對於請家教、送補習班都是不手軟,孩子在國中的忙碌就是為了進入明星高中;而在高中的忙碌就是為了進入台、成、清、交,即便無法於今年順利上榜,家長還是可以選擇一年十幾萬的重考班。的確,經過如此的培養,我的同學們進入台、成、清、交就讀占大多數。

     我如今也在台大讀了一個多月的書,台大近六、七成為北部地區的學生,而且來自名校的學生占大多數。舉例而言,這學年修的大一英文,老師曾於課堂上調查學生的分布,全班將近三分之二為北部地區名校學生(建中、北一女、成功、武陵、附中等),其餘的三分之一為其他地區之一中、女中,除了我是來自私立高中。

     如此,我們看見一個趨勢:教育貴族化,家境優渥的人繼續培養優秀的下一代,長期獨占社會上的資源;真正的弱勢只能持續陷入貧窮的惡性循環,無法藉由教育達成社會階級的流動,永遠被剝削、欺騙,待在社會的底層。尤其現在的社會由M型化朝向L型化的社會發展,富人越富,窮人越窮,中產階級不見了,社會流動看起來更是毫無希望。過去經濟發展的時代,只要努力就有希望,藉由教育達成翻身的目的不是難事,然而,當資源越來越集中在某一群人的身上,想要再改變就難上加難。我想目前不是只有教育如此,土地、房屋、財富、工作等都是。當最後一樣可翻身的機會都不見了,這對於弱勢族群還是個值得期待的社會嗎?

     然而,政府提出的教育改革目標卻非減少貧富差距、城鄉差距的影響,而是鼓勵多元學習。鼓勵多元學習固然很好,但是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中,東方的家長更是期待孩子能進入一所好大學,畢竟那是求職時的一項檢驗項目,「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長久以來,中國的社會便是如此運行,想要撼動此種觀念恐怕不是一、兩屆總統選舉就能改變。政府上有政策,家長便下有對策,試問,十二年國教一項項的比序,何者不能用白花花的鈔票堆砌起來?英檢有問題可以找補習班,特殊的才藝表現也可以用錢長期培養。再看學測後的申請入學,從備審資料的影印費到面試時的治裝費、車馬費、住宿費,一樣樣都與錢脫不了關係。

     綜觀以上兩項重要的入學方式,都無法看見政府為弱勢徹底著想的地方,雖然低收入戶可以免繳報名費,但是長期以來,能力遠遠不如他人,連資格都不夠,更遑論要衝破重重難關進入名校;原住民雖然有保障名額,但是來自台北、台中等城市的原住民還是比來自南投、台東、花蓮的原住民有贏面,真正的弱勢都被遠遠的拋在你我的腦後。

     如果政府能用心看待弱勢族群的發展,將來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社會成本。一位藉由教育翻身的弱勢生,或許在未來回饋社會的方面,他們會做得比富家子弟還成功。(作者為台灣大學法律系學生)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112012101800550.html

  8. 〔本報訊〕台北藝術大學校長朱宗慶在今(12)日於北藝大舉行的「世界藝術校院校長論壇」宣告記者會上表示,政府推動12國教要為國家培養人才,而人才培育最重要的基礎「藝術教育」,教育部明年度卻只編列1千多萬的預算,實在少得可憐,他質疑教育部藝術教育扎根政策,根本不是玩真的。

     台北藝術大學在創校30週年之際,特別以「藝術是力量」為題,邀請國內外頂尖藝術校院校長,參與19、20日在北藝大舉辦的「世界藝術校院校長論壇。在此論壇的宣告記者會上,朱宗慶特別提到,最近外界關心人才培育問題,都把焦點放在高等教育上,但人才問題應從基礎教育做起,才能走得長久。

    他指出,現有教育體制中,藝術人文素養相關課程時數約占總課程的10%至15%,其實已經足夠,現在機制有了,只要執行落實就會有效果。他並批評,明年教育部雖新設立「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但仍看不出教育部對藝術教育的重視,整個司編列6億預算,5億多用在師資培育,只有一千多萬用在藝術教育上,比例太過懸殊。

     朱宗慶表示,舉辦論壇的目的,在分享其他優秀學校人才培育策略,了解自己的優缺點。他認為只要是人都是才,藝術人才培育其實是提供各行各業所用,但人才培育需要時間,也需要好的環境,當全世界都同樣重視文化創意與藝術文化時,台灣要如何與其他國家競爭,其實是令人憂心的。

    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liveNews/news.php?no=708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