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第三種知識分子的邪惡準則


Recommended Posts

灰塵與渣的對話

灰塵:「你怎麼如此情緒化呢?說服人靠的是理性。」

渣:『靠理性?!要雙方都理性才有用!光是我理性能幹嘛?』

灰塵:「所以,你認為靠情緒就能對"說服對方"這件事產生幫助囉?」

渣:『當然不是這樣,我認為他真的是沒救了,冥頑不靈的傢伙!』

灰塵:「既然你不打算繼續靠理性想辦法說服他,也認為情緒表達沒任何幫助,那你繼續跟他爭執的理由是什麼?你是不是忘了當初討論的目的了?」

任何人都是可說服的|目的確認的重要性

  作為一位批判者,特別是處於網路這種更容易互動、面臨的群眾也更多元的環境下,透過討論回應而產生意見衝突會是家常便飯的,而你對這些意見所作的回應,將展現出你參與這些知識(或公共領域)的習慣與心態。

  首先,你必須自我確認,自己批判社會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你願意樂此不疲地生產輿論或者與人交流分享?如果你的樂趣在於享受辯論或因而受矚目,那你可能會對公領域造成不小傷害;我會建議,這是一個機會,也許你應該改變從事輿論的態度與目的,試著瞭解在這一圈努力奮鬥的人們「嘗試在做的改變」是什麼,我想那個答案不外乎是「讓社會變得更好」,你我都是改變的受惠者,我們應該給予最起碼的感謝之意,那就是不要讓他們煞費苦心地還需要解決那些額外的傷害(社會輿論有個特性是,各種立場與價值觀、意見都會有人信仰,但有些卻是怪力亂神、胡說八道的,甚至是罪惡的;夜神月的邪惡思想,可能就是一個例子)。

  就算,這些打算讓社會更好的傢伙們並沒有讓你受惠,甚至還讓你變成受害者(僅限沒有道理的侵害),你也能藉此發出你的抗議,屆時你會發現,「為自己發聲」這個行為的內容,就是批判者為社會不斷在做的事,因為任何人都是社會的一份子。這時候你應該告訴他們你的意見,或者加入他們的行列,讓所有人知道,他們並非打算破壞社會,只是做錯了、顧及得不夠,或者產生爭議,而不是對他們的動機不信任進而責怪他們(這裡是指他們從事輿論批判這件事;若是指事情後果倒是可以責怪,這本來就是他們該承擔的)。

  釐清批判者從事批判的目的後,你必須瞭解,當大家意見不同的時候,不見得是他們的「批判目的不純正」,而是基於生長經驗、環境與思維能力、在意的價值面向不同所造成的。這些形塑思想的因子並非是可以輕易歸責到個人的,例如對一個從小就沒碰到好老師的學生而言,他不會認為學習是多重要的事(甚至產生排斥感),而當他出了社會卻基於自己學習經歷不佳而受到職場排擠,因而怨恨教育部長與整個教育環境(甚至把整個社會當作共犯結構),這時我們卻指責是他自己不向上、不努力,這實在不太公平;你不必訝異為什麼你所信仰的那套被某些人批得體無完膚,也不用因此指責他們,因為其實大家都一樣,有著不同的經驗、理想與價值觀,你能做的只有花時間說服他們,以及自我警惕意見衝突是來自於各自所經歷的事物的不同,而不是因為他們想做的事(終極目標、動機)跟你不一樣。

  同樣的,類似「大家都不關心公共議題(指責)」、「泛藍(綠)的都是豬(狗)」、「政客都下三濫」、「杜正勝與邱毅是罪人」…,他們各自信仰的不見得是你想的那樣(齷齪、自私、為了利益、冥頑不靈等),你們之間(思想立場對立)需要的是瞭解與溝通,等摸清楚真相之後,再批評也不遲(起碼會是比較公正的)。

  「任何人都是可說服的」這個命題要說是毫無根據也不為過,但起碼我找不到它為假的理由(如果你願意,可以把它當成一個信念來實踐);若大家有志一同、為社會著想,就不會堅持己見而不願接受別人的說服,當一個人不願意接受你的觀點,那很可能只是你沒表達清楚或他沒聽懂,如果對方已經很清楚你的論點並且沒有邏輯或思考能力上的障礙,那則可能會變成是單純的「他認為他信的那套比較好」,這時候,你也許該反思自己的意見是否真是比較優秀,若不是,你應該選擇對方那一套(被對方說服);當然,有時候議題意見的衝突很難釐清客觀的孰優孰劣,這時你也不必巴著對方不放非要說服不可,你們只要互相瞭解各自的想法並給予尊重,我想這才是恰當的做法。

  當遇到對方不講理、情緒攻擊或胡言亂語,切記不要以牙還牙,別忘了你參與討論與批判的初衷,與對方鬧情緒是跟你的目的毫無關係的,甚至那只會造成更難說服別人,而這也多少影響了整個討論的氣氛;你應該做的,是盡力溝通,若辦不到,放棄說服也是一個選擇。一方面,我也認為這是很好的訓練機會(嘗試與各式各樣的人交流、說服他們),當你在其他場合必須面對群眾、與各種意見挑戰時,這些經驗也許能帶給你更好的應對能力與說服力,對你在公領域推廣自己的思想也大有幫助(我想,這會是所有知識分子都該學習的事)。

撰文者|討論者|閱讀者

  身為一位撰文者,在「第三種知識分子」這樣的空間裡,我們期望你的文章是淺顯易懂的,因為這裡的目的不在於做學術研究,而是為社會發聲、讓所有人從事意見交流;你應該避免使用各領域中的專有名詞或外文,若是因為自己的品味使然也請附上解釋,雖然我們的確可以期望大家「沒知識也要會打關鍵字」,但作為意見推廣者,理想上還是儘量減輕閱讀者的負擔較好。

  嘗試運用白話、多做點口語上的描述(但不要太浮濫),也許都能讓文章平易近人些;你也可以試著多方面表達(用不同的句子來描述同一件事),甚至說個故事、舉個例來促進大家的理解,千萬別為了省力省時而讓文字精簡,那只會造成閱讀上的困難而已。

  身為一位討論者,在表達自己的意見前,應該先仔細看看對方寫的是什麼,若有模稜兩可、語意不清、前後矛盾的地方,可以先提出來詢問清楚再做批判;討論是一種意見交流,有衝突在所難免,別忘了你的討論目的,讓情緒主導話題只是在浪費時間,對身體也不好。

  不管你參與討論,或者撰文發表文章,請切記保持理性、避免斷言(要斷言,也請附上「這是斷言」之類的字眼),將未經取證的事物拿來批判,不但造成大家認知的混淆,若被戳破也是難堪的事;但這不意味著,你不能做任何「懷疑」,你可以懷疑別人別有心機,但無憑無據下,不能斷言他就是別有心機的,這兩者應該要分清楚。

  別忘了,用字的嚴謹,這帶來的好處是避免他人誤解而花時間解釋,一方面若習慣用字嚴謹,也會對公共領域中的各種言論有相當的敏感性(當大家誤解的時候,你卻有機會瞭解真相,因為你十分清楚使用習慣與嚴謹用字的可能狀況);我在前一個標題中寫的「任何人都是可說服的」,就是一個不太嚴謹的用詞,可以試著比對「任何人都是可"被"說服的」這句話,兩者竟然是表達同一件事(當然,我應該要用後面這句會比較好,但為了當作這裡的舉例,所以不加以修改);這跟我們用字習慣有關,就算那是我們的習慣,你也應該試著把文字說死,而不要讓其產生其他字面上可能的意思。

  身為一位閱讀者,其實也沒什麼好要求的,但若你因學習(不管是知識的或能力的)而來,還是參與回應會比較好,這至少可以讓你免於誤解,也能對知識有進一步的交流。

  最後,別忘了討論的禮儀,這除了能讓討論符合目的,它也能使互動更頻繁。若各位有什麼不同的經驗,也都歡迎分享,你可以透過這篇文章來回覆
,也可以寫一篇類似的文章發表上來(可以放在「公共理論」或「知識批判」分類裡),屆時我也會將該篇超連結放到這篇文章末端,給各位當延伸閱讀
。(DUST,2008/09/24)

—————

2884239008_1a7c783112_o.jpg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知道這篇是寫給我看的,我就針對重點來回覆吧!

[一]任何人都是可說服的|目的確認的重要性

[A]首先,你必須自我確認,自己批判社會的目的是什麼?

答:這個問題的答案與多數人沒有不同;就是更瞭解社會,看見其中的矛盾與缺失,除了發表自己的想法,同時也尋求更有效的解決辦法。

[B]為什麼你願意樂此不疲地生產輿論或者與人交流分享?如果你的樂趣在於享受辯論或因而受矚目,那你可能會對公領域造成不小傷害;我會建議,這是一個機會,也許你應該改變從事輿論的態度與目的,試著瞭解在這一圈努力奮鬥的人們「嘗試在做的改變」是什麼,我想那個答案不外乎是「讓社會變得更好」。

答:首先,關於『生產輿論』,我想這點不成立,因為我只是發表我自己對許多事情的看法,產生輿論是我發表文章後產生的正面"附加價值"[壞的方面就稱其為"副作用"]。我的目標很單純,單純發表意見,後續產生的輿論是我不要的,也與我無關,因為那並非我的初衷。『與人交流』部份,我只是想利用網路廣大的傳播特性來做我想做的事,若是有人在論壇上問問題,則我上去為其解答,並詳述解決過程,這是一個事半功倍的作法;因為有類似問題與困擾的人一定為數眾多,我要是在生活中幫人解決,則只能解決一個算一個,若是在網路上發表,基於網路的傳播特性,可以讓其他有類似困擾的人看到。我只要發一篇回覆便可以同時解決十多人、甚至三十人生活中的相同問題,所以網路的處理效率是我考量的重點。至於『因辯論而享受受矚目的感覺』這點,我則是從來沒想過,我給我的自我要求是解決問題,並提供我自己的意見,至於意見發表上論壇後,由於我的想法較特殊或者我真的提供了良好的解決方案,之後會引起別人的矚目則是我始料未及的事,我從來不看重這件事。是我以前在人文版發了很多關於校園事件的解決方案與詳細剖析後,leiwine 在其他版面給我的回覆是說:「若你能控制你的情緒,則你的文章會產生更大的影響力。」,我一直到他說出這句話才知道原來我的發文能產生影響力,我以前沒想過這點。但是不管是以前或以後,對於"文章的影響力"這點,我唯一重視的事情是能否提供給此事件一個更好的解釋,或者是更好的解決方案,進而讓未曾經歷過類似事件的人能夠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並知道解決方法,進而預防類似事件重演。至於說你提到的我『享受輿論備受注目的快感』,我則是從來沒想過這件事,也從來不把它當作目標之一。

[C]就算,這些打算讓社會更好的傢伙們並沒有讓你受惠,甚至還讓你變成受害者(僅限沒有道理的侵害),你也能藉此發出你的抗議,屆時你會發現,「為自己發聲」這個行為的內容,就是批判者為社會不斷在做的事,因為任何人都是社會的一份子。這時候你應該告訴他們你的意見,或者加入他們的行列,讓所有人知道,他們並非打算破壞社會,只是做錯了、顧及得不夠,或者產生爭議,而不是對他們的動機不信任進而責怪他們(這裡是指他們從事輿論批判這件事;若是指事情後果倒是可以責怪,這本來就是他們該承擔的)。

答:你提到的這點就是我積極回覆的重點,這些打算讓社會更美好的人們運用了他們的方法,結果發現效率低落,不僅解決的問題不多,還使得需要被解決的問題更形嚴重;既然用傳統的主流方式無法大部分根除問題的核心,那何不用我提供的另外一套方式來試試呢?若是我加入他們[但這不是用"同流合污"來作為形容詞]之後是不是又為傳統上無效的方式增加了一股力量?這只會使得問題更多。像是我以前發過的山達基教的淨化程式與聽析之類的內容,都是能真正根除問題的良好方案;無奈從未接觸過這方面的人大肆批評,光看了網路上不實的謠言與汙衊就反對到底。我只想問一句:「他們連一般的醫療程序或是內幕都已經不甚了解了,遑論更進階的山達基理論?」。他們基於對一般醫療都不甚了解之下所做的反對,在我看來就是「純粹為反對而反對」;連事情都搞不清楚就大肆反對,在我看來他們才是真正無理取鬧的人。

[D]釐清批判者從事批判的目的後,你必須瞭解,當大家意見不同的時候,不見得是他們的「批判目的不純正」,而是基於生長經驗、環境與思維能力、在意的價值面向不同所造成的。這些形塑思想的因子並非是可以輕易歸責到個人的,例如對一個從小就沒碰到好老師的學生而言,他不會認為學習是多重要的事(甚至產生排斥感),而當他出了社會卻基於自己學習經歷不佳而受到職場排擠,因而怨恨教育部長與整個教育環境(甚至把整個社會當作共犯結構),這時我們卻指責是他自己不向上、不努力,這實在不太公平。

答:應該不是「批判目的不純正」,這是結果,要符合你的觀點的話應該是該說為「批判的出發點不一樣」比較貼切,這是原因。你說的事實我也了解,我遇到的情況是他的觀點與我不同,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想法使他停滯不前,且無法解決問題,所以我才會說他的想法或許「不切實際」或是「無效」,與他的生長背景關聯不大,完全是看方法的實用性而言,而不是他的想法真的不好。我曾說過,「無論這方法是不是最好的,能夠解決事情的方法才有資格稱作好方法」,否則天馬行空的談理論與理想,專打高射砲,這不僅不切實際,也不會為他帶來任何正面的影響。像是學生因為沒錢補習而使考試考的爛,老師教的他也聽不是很懂,我便告訴他我的經驗,「圖書館才是你最好的老師」,提供他另一條不用花錢的解決之道。你在學生時代在圖書館付出你的青春年華,圖書館也會毫不保留地、大方地給予你珍貴的無形資產。我也告訴學生不是用錢換來的東西才叫做有價值,去圖書館看書不用錢,這是完全無償的投資,眾多的資料可以使你的眼界比去補習班的同學更開闊,且學習效果不比補習差;更可貴的是你經由在圖書館自己學會尋找資料,並且閱讀它、分析它、思考它,這時你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而是全方位的綜合能力,這不是去補習班硬補出高分的同學能體驗的。我是告訴他我的這些求學經驗,這些寶貴的經驗與能力都體現在我的身上與我的生活中,這是一輩子別人也奪不走的個人資產。

[E]若大家有志一同、為社會著想,就不會堅持己見而不願接受別人的說服,當一個人不願意接受你的觀點,那很可能只是你沒表達清楚或他沒聽懂,如果對方已經很清楚你的論點並且沒有邏輯或思考能力上的障礙,那則可能會變成是單純的「他認為他信的那套比較好」,這時候,你也許該反思自己的意見是否真是比較優秀,若不是,你應該選擇對方那一套(被對方說服);當然,有時候議題意見的衝突很難釐清客觀的孰優孰劣,這時你也不必巴著對方不放非要說服不可,你們只要互相瞭解各自的想法並給予尊重,我想這才是恰當的做法。

答:我遇過很多次的情形是以下這樣,與你講的都不同:我表達的已經非常清楚,這時他要反對則是他的自由,但是問題是他並沒有看懂我的回覆重點就胡亂回答,甚至辭不達意。像我在兩岸大陸版回文時,我只是就事論事、客觀分析事情的優劣與對錯,並詳細說明我如此判斷的理由,但是卻有台灣同學因為我分析的結果對大陸有利,便指責我是「大陸人」或「你們解放軍」,把我與大陸人看成是一體的了,像這類回覆就是根本毫無理性的回覆。面對中國大陸的同學意見只是一味指責其缺點,從來看不到對方的優點或強項,心裡祇是秉持著「只要是大陸的事情我就要反對」的心理來參與討論,那我真的不知道這樣還能做什麼。對方的缺點隨你指責無妨,但是對方的優點或是你自己本身沒有的項目則需要學習對方,這才是正確的態度;"就事論事",而不是"為反對而全面反對"。很多時候對方不接受我的意見純粹就是拉不下臉。何況對方已經全盤理解我的想法時的回覆還是不理性,也不見得就是我的論點出了問題[當然還是有可能的],純粹是不肯承認我的說法比他優秀而已,單純就是這樣,沒別的了,我也不會去反對他什麼,因為論點優劣在你我心中已經見分曉,沒明講而已。

[二]撰文者|討論者|閱讀者

[F]身為一位撰文者,在「第三種知識分子」這樣的空間裡,我們期望你的文章是淺顯易懂的,因為這裡的目的不在於做學術研究,而是為社會發聲、讓所有人從事意見交流;你應該避免使用各領域中的專有名詞或外文,若是因為自己的品味使然也請附上解釋,雖然我們的確可以期望大家「沒知識也要會打關鍵字」,但作為意見推廣者,理想上還是儘量減輕閱讀者的負擔較好。嘗試運用白話、多做點口語上的描述(但不要太浮濫),也許都能讓文章平易近人些;你也可以試著多方面表達(用不同的句子來描述同一件事),甚至說個故事、舉個例來促進大家的理解,千萬別為了省力省時而讓文字精簡,那只會造成閱讀上的困難而已。

答:我的基本想法完全與你看到的完全不同,我需要再說明一次。我的打字是中打,而且我發文後都會經過文字除錯與校正,並且考量文句表達的通暢度再做適當修改,我認為我做的已經很夠了,要在我的大量發文中找到錯字是不太容易的事,相較於其他人通篇錯字的寫作,要看懂還需要猜字,我認為我已經非常負責了。不僅用字經過考慮,遇到較有結構可以拿捏的資料時我還會考慮到排版問題,考慮到如何使龐大複雜的資料變的通俗易讀,對文字上色、加粗、分段、語義連貫、插入圖形幫助理解、關鍵字加上超連結,這些我都考慮到了。至於我寫的文句是我的個人風格,我寫出來也不是文言文,而是白話文,只是句子中我會大量使用中國成語或是其他書上的用法則是我個人的習慣。我在深藍也從來沒想過要做什麼學術研究,我的出發點仍然非常簡單:藉由網路的信息傳遞特性,在解決較專業的問題時會提到一些專業術語,其實我的用意很好。像我的發文中出現專業術語時,我有時都不解釋,是因為我希望閱讀的人不懂它的意義時能自己去對該詞做搜索與求證,進而培養出自己找答案的能力;因為我發現很多學生遇到懸而未決的問題時不喜歡自己去圖書館找資料,而喜歡上網要別人幫他完整解決。我非常了解這個依賴成性的心理,所以我在為他解答的時候我不會全部講明,而留幾個能解答此問題的關鍵專業字眼不解釋,這時當他看懂了其他內容,便會對自己有信心,就會更想進一步往下看完,但是遇到我不解釋的字詞時,他弄不懂的話就沒辦法滿足他此時的求知慾,便會自己動手去查資料。我這是利用人的心理來引導學生自己查資料,說我是故意的也可以,至少他開始自己動手查了,比完全不動作等著別人雙手奉上要好的多。在我的想法中我不僅是某方面的意見推廣者,我同時也是引導者;利用現代學生喜歡上網向別人要資料的特性,在潛移默化中使他具備有自己動手搜尋資料的能力,這還只是基本功,對於所搜到的資料驗證其正確性又是更進一步的能力了。

[G]身為一位討論者,在表達自己的意見前,應該先仔細看看對方寫的是什麼,若有模稜兩可、語意不清、前後矛盾的地方,可以先提出來詢問清楚再做批判;討論是一種意見交流,有衝突在所難免,別忘了你的討論目的,讓情緒主導話題只是在浪費時間,對身體也不好。

答:這點我會多加注意。

[H]不管你參與討論,或者撰文發表文章,請切記保持理性、避免斷言(要斷言,也請附上「這是斷言」之類的字眼),將未經取證的事物拿來批判,不但造成大家認知的混淆,若被戳破也是難堪的事。

答:這點我以後會加註在段落下方。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囧,這不是特別寫給你的啦,這是我用來當作第三種知識分子這個行動的準則與建議(同我原文左下角的圖片連結),以前我也寫過類似的東西:關於「討論」的一些態度。這篇準則我一樣也有貼在這裡,轉貼到深藍跟鐵傲,只是單純想要分享給大家,順便作點宣傳。

  不過我還是回應一下你提的部分回應;關於C,我說的「加入他們的行列」,是指「變成批判者」,而不是「認同他們的觀點」,我講那些只是在說服大家:「當自己厭惡那些以改變社會自居而殘害社會的人時,不用厭惡他們身為批判者這樣的身分,因為他們的動機並非是邪惡的,只是顧及的不夠或其他某些障礙;並且,當自己願意提出自己的意見時(比如說當自己變成輿論受害者而發聲),其實自己也是在做批判者的行為,從這點來看,就能推知批判者的角色並非原罪。」這裡我預設了一個前提,那就是我認為有些人的確「極為厭惡以改變社會自居的人」,他們不認為裡頭真有真心付出的傢伙,或者根本直接把他們視為社會的毒瘤。

  關於D,對我來說「目的」跟「動機」或「出發點」,是同義詞喔。至於你提到的對我主張的生活環境影響所做的反駁,你可能誤解我的意思,我對它的想法是,我遇到什麼樣的教育、我遇到什麼樣的家庭、我碰過哪些啟發、我學過哪些知識、我遇過哪些深刻的經驗...,這些是形塑我現在思考、價值觀的原因。當一個人在我看來冥頑不靈的時候,我會想到「是他的生長經驗導致他現在的這些想法」,而不是想到「這傢伙怎麼這麼蠢,真是沒救了」,這兩者將會影響到我怎麼回應他,以及看待對方的態度。

  關於E的部分,別人若是回應起來看似沒有看懂自己的主張,那可能有幾個原因:「自己的文字不好理解,或是行文上的技術不能馬上讓人抓到重點」、「自己寫錯或以為自己表達的是自己想的那樣」、「別人理解力不好」、「別人的壞習慣,不把文章看清楚就回應」、「自己沒有理解別人回應的意思」...,例如我寫的<給銘傳全體學生的一封信>(有貼在人文版),有些人反應良好,但也有人說看不懂我的重點在哪裡(在批踢踢上),也有人一直以為我在罵學校把英文弄成必修四年以及不建電梯(在鐵傲)。關於你的例子,我想若問題不在你身上的話,那很可能是對方沒看清楚(或沒看懂)你在說什麼,或者根本有思考上的障礙(這包含意識形態作祟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若是,有人因為拉不下面子而不願意聽別人真正好的觀點,那很難說他是一位真正關心社會、以其為己任的人。所以我想,我跟你的看法應該沒有產生衝突才是。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DUST:囧,這不是特別寫給你的啦,這是我用來當作第三種知識分子這個行動的準則與建議。

灰塵與渣的對話

灰塵:「你怎麼如此情緒化呢?說服人靠的是理性。」

渣:『靠理性?!要雙方都理性才有用!光是我理性能幹嘛?』

灰塵:「所以,你認為靠情緒就能對"說服對方"這件事產生幫助囉?」

渣:『當然不是這樣,我認為他真的是沒救了,冥頑不靈的傢伙!』

灰塵:「既然你不打算繼續靠理性想辦法說服他,也認為情緒表達沒任何幫助,那你繼續跟他爭執的理由是什麼?你是不是忘了當初討論的目的了?」

那文中的「渣」是指?

關於D,對我來說「目的」跟「動機」或「出發點」,是同義詞喔。至於你提到的對我主張的生活環境影響所做的反駁,你可能誤解我的意思,我對它的想法是,我遇到什麼樣的教育、我遇到什麼樣的家庭、我碰過哪些啟發、我學過哪些知識、我遇過哪些深刻的經驗...,這些是形塑我現在思考、價值觀的原因。當一個人在我看來冥頑不靈的時候,我會想到「是他的生長經驗導致他現在的這些想法」,而不是想到「這傢伙怎麼這麼蠢,真是沒救了」,這兩者將會影響到我怎麼回應他,以及看待對方的態度。

同藍字部分,我也是這麼想的,但是:

目的:最後希望的結果

動機:引發此人所作所為的推動力或原因

出發點:可以與「目的」的解釋相同

好像這幾個詞還是有一點差別><"

所以我想,我跟你的看法應該沒有產生衝突才是。

大致上沒有不同,只是理解的面向不同而已。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