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有關漢代官員選用


Recommended Posts

有鑒於,咱家的歷史老師又出了兩項功課,一定要在明天交出來,就來問了。

以下為國編版的內文

太學與郡國學 漢代學校有太學與郡國學。太學是中央設立的國立大學,郡國學則是屬於地方教育。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分置詩、書、禮、易、春秋五經博士,令置博士弟子員(太學生)五十人,從博士誦習經書,每年考試一次,成績優異者,可以為官。其後名額時有增加,成帝末年,增至三千人。王莽時代,又增設樂經博士,每經各為五人,並為太學弟子築舍萬區。東漢光武帝於京師設太學,明帝、章帝繼起提倡,太學大盛。東漢中期,大修太學,太學生多達三萬餘人。匈奴也遣子弟入學。

太學設在京師,太學生的來源有二:一是由朝廷在京師直接挑選,一是由郡縣在地方選送。挑選的標準是:年滿十八、儀表端正、好文學和品得優良等,加以綜合考察決定,不分貴族與平民。修業年限視成績而定。

漢代郡國學的設立,始於景帝之時。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設立學校,招收下縣子弟已為學官弟子,免除其徭役,成績優良者,補為郡縣吏,數年之間,文教大盛。漢武帝對文翁的措施頗為讚許,下令郡縣模仿,皆立官學,但尚未成為制度。平帝時,王莽當政,正式規定地方官學名稱:郡國曰學,縣及侯國曰校,鄉曰庠,聚曰序,地方學制乃告成立。各郡太守多努力興學。民間私人講學之豐亦盛,名師授徒,往往多至數百人至千餘人。

經學 漢武帝獨尊儒術,雖不禁止學者兼治諸子,但太學與博士學官,則限於講習經學,所以造成經學的特盛。

先秦的經籍,經過秦始皇焚書和項羽火燒咸陽,損毀殆盡。漢初,由於經書散亡,文帝時,由老師宿儒憑記憶口授,用當時通行的隸書寫定,是即所謂「今文經」。後因說經者日眾,彼此解釋不同,往往同是一經,又分為數家,當時博士學官所講授的都是今文經。

武帝末年,魯恭在xx孔子宅的牆壁中,發現許多經典,因係用漢以前使用的「古文」寫成,所以稱為「古文經」。其中以尚書為最重要。古文經與今文經除了文字不同,內容也有差異。私家說經,大都採用古文;指金文經為經師所傳授,頗多闕誤,須以古文為準。哀帝時,劉歆建議將古文經也列於學官,遭到博士和朝臣的反對,於是漢代經學有金古文之爭。王莽執政,古文經始得立官學。光武中興,又取消股文學官,僅立今文博士。但東漢時代,私人傳授,漸趨重視古文,著名的學者如馬融、許慎都治古文經。今文經家專尚微言大義,古文家詳於章句訓詁。東漢末年,鄭玄著經,他是集今古文經學的大師,對經學的貢獻最大。

兩漢的經學,由於政府提倡與學著闡述整哩,最為發達,所以學者稱兩漢為經學時代。

對於漢代的經學要有所整理

只是,對於內文有些不了解

王莽時,設了樂經,可是換了皇帝之後又不設了,話說樂經不也亡佚了,而且在他執政的時,後才規定地方官學名稱,那之前都沒有嗎?

在漢光武帝時,在京師設太學,那之前是在哪裡上課?

還有太學生的由來,一下是朝廷裡,一下是郡縣裡,不懂

為什麼要拒絕古文經在朝廷裡設太學呢?

以上,是我小小的問題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記得漢景帝時

就設立了郡國學

也就是地方學校

至於太學也不是光武帝所設

光武帝本身也在太學學習一段日子過

他的文意只是說光武帝設立太學

而不是首設

至於樂經是在秦時遺失

王莽設樂官純屬他的願景

實際上並不能以樂經教授學生

取消古文應該是因為當時今文風較盛

且古文是新朝的東西

還有疑問嗎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兩漢六途出身

(1)文學(2)徵辟(3)察舉(4)策試(5)吏員(6)任蔭

文學就是你文章寫的很好,皇帝召見你,馬屁拍的好或是意見合皇上胃口就有官做,司馬相如就是最著名的例子。

徵辟就分成徵召跟辟舉,徵召是皇帝指名道姓的下詔,辟舉是三公相府或是地方官員自行選擇幕僚。

察舉細分成五種,賢良、孝廉、秀才(東漢時避光武帝名諱改稱茂才)、東漢時新增四科取士、還有其他特殊才能像:元帝時詔舉「明陰陽災異」。

策試又分對策和射策,差別在於射策是從很多題目中抽一作答,而對策是就一個題目直接作答。

吏員則是累績了一定的年資功績予以升遷。

任蔭的意思就是你的父祖有功績,後代可藉由一次簡易考試後獲得派補官職的機會。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