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各為增加一些知識吧 =ˇ= "白矮星、中子星、黑洞"


Recommended Posts

白矮星(White Dwarf)

白矮星可以說是恆星的老年,而白矮星的產生方式有兩種,一是超新星爆發而產生,特別是質量較大的超新星爆炸後,把外部的物質炸得四飛五散,成為超新星遺跡,而內部剩下的核若質量較小,則這個「核」便變為白矮星。 另一種方式是來自行星狀星雲,當紅巨星越來越膨脹,則它臃腫的外層很難維持下去時,當它消耗完最後燃料殘渣時,連最輕微的擾亂都可能使氣體外表層鬆動,最後紅巨星的外層氣體慢慢向太空飄散在恆星周圍形成「煙環」這種環稱為行星狀星雲。 白矮星是紅巨星消耗完燃料後的殘留物;而這些核反應的殘留物,因為收縮,進而演變成非常奇妙的後果。例如平常所看到的任何東西,在這個星球上最後都可以分解成個別的原子(原子的構造包括一個非常緊密的原子核,外面圍繞著電子),當星球燃料用完,重力會將電子擠壓到緊貼著原子核的外面, 再度撐住星球內縮的趨勢。如此構成的星球,物質擠壓得非常緊,體積很小,但是隨著時間的演化,它的表面溫度會越來越冷,從白矮星到黃矮星、紅矮星,到只發紅光的紅外矮星及黑矮星…最後熄滅、晶化。

白矮星是質量小於I.4倍太陽質量,大部分都像地球一般大小,但每湯匙的物質重達10公噸!

中子星(Neutron star)

依據恆星演化理論,質量在四至八倍太陽質量的恆星,歷經紅巨星階段後,星球質量剩下約1.4至3倍的太陽質量,當核心經核反應至鐵與鎳後,由於進一步的融合不會再產生能量,恆星無法支持自身的重力而急劇收縮,因壓力太大使原子核破碎,逼使電子被壓縮與質子結合成中子,此時部分能量以反彈波形式向外傳遞將外層炸散,即超新星階段,爆炸後中心殘骸繼續收縮直至中子的密度能抗拒重力壓縮才停止,此種星球內僅中子能存在,因此稱中子星。

中子星一般質量與太陽差不多,但半徑僅約十公里左右,密度高到不可思議的地步,相當於地球上一塊方糖大小卻約重一億公噸的質量,典型的中子星表面溫度約一百萬度左右,由於它體積實在太小,因此雖然溫度很高,但是光度很低,我們在地球上不容易以光學望遠鏡偵測到它的存在。

黑洞(Black Hole)

當一顆質量相當大的星體的核能耗盡後,沒有輻射壓力去抵抗重力,平衡態不再存在,這星體將全面塌縮,成為中子星。若其質量仍大於三個太陽質量時,那麼連中子簡併氣體壓力也不能平衡重力,星體將斷續塌縮至它的重力半徑(rg)範圍之內。這時,引力之大足以使一切粒子,包括光子,都被引回星體本身,不能外逸。這就形成黑洞。重力半徑又稱史瓦半徑,它只與體的質量成正比。

--------------------------------------------------------------------------------------------------------------------------------------------

也不能一直貼一些沒營養的...= =|||||||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