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組電腦的態度


Recommended Posts

其實自己也沒組過很多次電腦

只是常常在一些論壇(X者X限論壇之類的)

看一堆人超頻的超頻~(重度超頻的那種~)

為了超頻~水冷~制冷晶片~甚至是固態氮都搬出來了XDD

(我自己也有小超啦)

不過看很多人的"菜單"不外乎都是在衝"爽度"

常常就是一張新顯卡剛發表~幾個月前買的顯卡瞬間便古董

(例如9800GTX和8800GT的關係XD)

還是說電腦也是種象徵"財富"的東西XD

常常看到一些超頻玩家和高階遊戲玩家

光一張顯卡就可以買我這一台破電腦了吧XD

好吧

我承認我是眼紅XD

不過有什麼辦法呢

我只是個窮學生罷了XD

也沒有個蓋茲老爸XD

能讓我有台"爽度"破萬的電腦XDDD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從來不覺得

那有什麼好

越高階的電腦,越耗電

而且新出來的東西,常常都因為技術不夠成熟,有許多問題

電腦要的是穩定性....

超頻是附帶的= =||

((發現,我跟樓主算是同校呢~~ (在同一個校園內xd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覺得買高階電腦要真的有用才有意義

看一些光看爽度買東西的玩家

一直超頻超頻

我常想想炫耀有錢不要買E系列Q系列嘛

買伺服器核心阿

買伺服器主機板阿

買FX5600阿

買ECC的ram阿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從來不覺得

那有什麼好

越高階的電腦,越耗電

而且新出來的東西,常常都因為技術不夠成熟,有許多問題

電腦要的是穩定性....

超頻是附帶的= =||

((發現,我跟樓主算是同校呢~~ (在同一個校園內xd

反正他都有錢買高階~

區區幾瓦電應該不會放在眼裡吧XDDD

不過像現在的CPU"正常"使用應該不不用超頻了

除非一些特殊狀況下才需要吧XD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如果有台好得不得了的電腦那又怎樣?

真的

很多人買電腦都是"數大便是美"XD

最近好像發現

有那種講究外觀的

(機殼裝幾個LED燈泡或一些看似驚人的散熱裝置XD)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想那些重度玩家

也是因為可以從中獲得樂趣

才會願意投入時間、錢去弄那些...

其實我個人也有在玩超頻....xd

E6400從原始2.13Ghz超到3.06Ghz

不過我不是為了爽度而超啦~

純粹是因為有點興趣,想玩玩看罷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超頻....

那是在我家有第一台電腦時最流行的(P1的喔)

那時

一顆CPU貴到爆

時脈又低

那就算了

只是往上跳個幾百MHZ

就可以多賣你幾萬塊= =

所以那時非常流行超頻

開玩笑

超上去100MHZ就有好幾倍的價值耶!!!!!!

當然

那也是INTEL的行銷手法之一

後來這個情形太嚴重

I社就把外頻鎖了(外頻還倍頻...一直搞不清)

(廢話.....每個人都超頻誰願意多花幾萬塊買個多幾百MHZ的CPU?)

於是

I社開始壯大啦

直到I社做出一個錯誤決定

退出低階市場(相對應是AMD的K5還K6啊?忘了)

嘿嘿 AMD的時代就要來臨了

AMD利用低階市場反攻

當出到K7 K8時

INTEL根本就是被打趴的(雖說被打趴 市占率也還是很高= =)

直到INTEL出了C2D....

好啦

重點是

現在多超個幾百MHZ

可能才價值幾百塊......

所以現在幾乎沒人在超頻了

現在在超頻的

幾乎都是重度玩家(我呸 重度玩家 根本只是炫耀而已)

(題外話 I社的CPU好像比較好超 A社就SOSO而已 個人經驗)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超頻....

那是在我家有第一台電腦時最流行的(P1的喔)

那時

一顆CPU貴到爆

時脈又低

那就算了

只是往上跳個幾百MHZ

就可以多賣你幾萬塊= =

所以那時非常流行超頻

開玩笑

超上去100MHZ就有好幾倍的價值耶!!!!!!

當然

那也是INTEL的行銷手法之一

Pentium時代最後一顆CPU能多超60MHz就偷笑了, 要怎麼多超幾百MHz?

手上有一顆Pentium Pro 180連200MHz都上不了....

後來這個情形太嚴重

I社就把外頻鎖了(外頻還倍頻...一直搞不清)

(廢話.....每個人都超頻誰願意多花幾萬塊買個多幾百MHZ的CPU?)

於是

I社開始壯大啦

直到I社做出一個錯誤決定

退出低階市場(相對應是AMD的K5還K6啊?忘了)

嘿嘿 AMD的時代就要來臨了

那個年代是Intel因為避免有人搞Remark這種小動作才作鎖頻的

AMD K5是跟Pentium同期的大敗筆

K6依然還是敗筆, 浮點運算效能糟糕, 一開始的幾顆不支援MMX在3D遊戲剛出現的時代根本就沒人想用

K6-II有了可以幹掉SSE的3DNow!, 但賣得太便宜, 所以幾乎是賣一顆賠一顆

K6-3時脈良率都太低造成賣出去的數量並不多, 後面又冒出了一個K7讓他更短命

更不用講Intel自己家的Celeron :p

AMD利用低階市場反攻

當出到K7 K8時

INTEL根本就是被打趴的(雖說被打趴 市占率也還是很高= =)

直到INTEL出了C2D....

K7不論是Athlon還是Duron, 除了燙了一點跟die容易碎兩個缺點之外, 真的是頗不錯的CPU

AMD在這個時代開始能大有進步, 能在某些時期幹掉Intel主要是因為他們有了自己的平台,

不必再撿Intel丟出來的垃圾用, 甚至Intel本身在Pentium 3跟早期Pentium 4的失敗也是關鍵之一

但AMD能打的還是只有零售市場而已, 整個x86處理器市場的市占率Intel從來沒低於50%過 (有沒有低於70%過可能都是個問題)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其實我看那些測試報告也很少看數據....

我都只看它硬體怎麼配or上什麼怪咖散熱

還有其實那些高階配備有很多都是借測的 

也就是廠商免費借配備給你操 而你幫他們在各大論壇發測試文

也是一種廣告阿.....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基本上我覺得除了特殊用途玩家

一般現在的C2D使用者應該都不用超頻吧ˊˋ

不過現在電腦雜誌都在介紹什麼"降溫裝置比較""超頻系列比較"~之類的主題

感覺是他們帶動這種怪潮流ˊˋ

電腦機殼裝起來又看不到裡面

主機板上的風散和散熱裝置在帥也看不到阿XD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1 month later...
Pentium時代最後一顆CPU能多超60MHz就偷笑了, 要怎麼多超幾百MHz?

手上有一顆Pentium Pro 180連200MHz都上不了....

欸?....Pro不算, Pro本身太燙了, 根本就是失敗作品. 當代的黑金剛Pentium 200/233直上292都有, 效能上的確還是有正面的進步.

(以Pentium 200為例子, 從3 * 66.6超外頻上83.3. 不過相對的PCI Bus因為當時沒有定頻技術, 從33.3->41.5, 有時候會弄壞週邊的介面卡)

(而且Pro相當於後期的Xeon, 價錢嚇死人....我當時高一, 印象中一顆Pentium Pro 180要價18000)

那個年代是Intel因為避免有人搞Remark這種小動作才作鎖頻的

AMD K5是跟Pentium同期的大敗筆

K6依然還是敗筆, 浮點運算效能糟糕, 一開始的幾顆不支援MMX在3D遊戲剛出現的時代根本就沒人想用

K6-II有了可以幹掉SSE的3DNow!, 但賣得太便宜, 所以幾乎是賣一顆賠一顆

K6-3時脈良率都太低造成賣出去的數量並不多, 後面又冒出了一個K7讓他更短命

更不用講Intel自己家的Celeron :p

K7不論是Athlon還是Duron, 除了燙了一點跟die容易碎兩個缺點之外, 真的是頗不錯的CPU

AMD在這個時代開始能大有進步, 能在某些時期幹掉Intel主要是因為他們有了自己的平台,

不必再撿Intel丟出來的垃圾用, 甚至Intel本身在Pentium 3跟早期Pentium 4的失敗也是關鍵之一

Pentium 3其實還算不錯.

當時的Pentium 3不需要特殊的版本就可以組成所謂的SMP(Pentium II也可以), 而且不管是Slot-1後期透過雙Slot-1或是新的Socket 370. 對於當時需要較強的運算效能是個不錯的選擇. 當時我買過兩張主機板, Iwill DBD100, 雙Slot-1, 透過Socket370->Slot 1轉卡可以用. 後來Abit 有出一張BP6, 就是直接兩個Socket 370, MSI也有出, 不過覺得不好用就是了.

那段時期, Intel透過從較早期的LX chipset到後來的BX440/443, 就是靠這兩顆晶片獨撐大局(BX440-> 100 FSB, 443-> 133FSB), Pentium 3算是敗在晶片組跟當初轟動一時的Rambus策略錯誤, 也因此讓當時走DDR路線的AMD有機可乘.

至於AMD, 在Slot-A推出沒多久後走回Socket A(462)架構, 也有部分參考Socket 370的感覺, 因此Tyan S2460/S2462主機板就是雙Socket 462的雙路主機板, 可以安裝兩顆AMD Athlon MP的CPU(MP其實可以透過XP的CPU對某些接點用銀漆筆做處理)

但AMD能打的還是只有零售市場而已, 整個x86處理器市場的市占率Intel從來沒低於50%過 (有沒有低於70%過可能都是個問題)

Intel 的廣告策略太成功了....這一點AMD要檢討....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欸?....Pro不算, Pro本身太燙了, 根本就是失敗作品. 當代的黑金剛Pentium 200/233直上292都有, 效能上的確還是有正面的進步.

(以Pentium 200為例子, 從3 * 66.6超外頻上83.3. 不過相對的PCI Bus因為當時沒有定頻技術, 從33.3->41.5, 有時候會弄壞週邊的介面卡)

(而且Pro相當於後期的Xeon, 價錢嚇死人....我當時高一, 印象中一顆Pentium Pro 180要價18000)

同意, 0.35µm製程在當時真的很燙

當然這邊的超頻幅度是指最保守的不加壓、不影響PCI/ISA的時候可以超的最大限度

剛剛把機殼拆開看了一下,

ASUS P/I-P6NP5C, 440FX晶片組, 16MB EDO DRAM*4, 3*PCI, 3*ISA, 2*IDE, BIOS支援但沒做AGP跟USB 1.0

這樣的規格當年跑60x3, 但我當年貼在主機板上的小貼紙寫最高只能正常超到66x3 XD

還記得那台電腦一起跟HP LaserJet 5L在我家努力工作, 這價錢在現在不知道能買幾台....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覺得AMD真正該檢討他們的K10

根本被C2D打假的

豈只檢討....

推出來沒多久, 還有TLB的問題....得透過BIOS更新讓舊版CPU不要到100%使用率....

從這一點來看AMD其實漫可怕的, 問朋友覺得AMD的CPU如何, 他只回我AMD不是改賣影片撥放/硬解卡了?(這回答當時是HD 2000系列, 也是被NV巴假的)

K10 其實感覺跟K8 的架構差不了多少.

而Native Quad Core對於效能上帶來的優點也似乎因為本身架構太糟的原因而蓋掉.

唯一剩下來的優點就是製程不好可以關掉一個Core拿來當成神奇的Phenom 8000(三核心)來賣

其實intel的Core系列最早可以追溯到P4年代的NB, 那時候比較新的NB用的CPU, 是所謂的Pentium M(不是Pentium 4-M or Pentium 3-M), 也就是Dothan. 從那個時候開始, 連intel的官方網站都有效能圖表來表示Pentium M的效能比同時脈的Pentium 4好多少. 那個時候其實就已經顯示出intel 以色列的研發團隊在這個核心上的能力了.

Yonah(Core Duo, 不確定codename是否正確)應該讓AMD有所警覺才對, 只不過後來慢慢淘汰Netburst架構為主的團隊後. 正式把那個架構定為Core, 推到桌上型, 這段時間應該讓AMD有足夠的時間來思考對手的產品, 而不是讓K10推出來被打假的. (或者說AMD的經費沒有intel多, 少一個RD Team還是有差....)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同意, 0.35µm製程在當時真的很燙

當然這邊的超頻幅度是指最保守的不加壓、不影響PCI/ISA的時候可以超的最大限度

剛剛把機殼拆開看了一下,

^^^^^^^^^^^^^^^^^^^^^^^^^^^^^^^^^

你機器還在!? 還能開機否?

ASUS P/I-P6NP5C, 440FX晶片組, 16MB EDO DRAM*4, 3*PCI, 3*ISA, 2*IDE, BIOS支援但沒做AGP跟USB 1.0

這樣的規格當年跑60x3, 但我當年貼在主機板上的小貼紙寫最高只能正常超到66x3 XD

還記得那台電腦一起跟HP LaserJet 5L在我家努力工作, 這價錢在現在不知道能買幾台....

要好好保存啊....

我98年買的ASUS P2B-S已經不知去向了...這張主機板還有Adaptec AIC 7890 80MB/s Ultra2 Wide SCSI Onboard. 接一顆U2W的硬碟+SONY or Plextor的燒錄機整個是享受....完全不用擔心燒片Buffer Under Run的問題....那時候有些設備還只能跑閹割版的Multi-Word DMA....

題外話, 我還漫懷念當年的兩台光學設備, 一台是TEAC CD-C68E, 一樣是普通光碟機, 雖然只有8x, 但是可以一次吞六片光碟. 另外一台是SONY 8x CD-RW, 不過用很特殊Caddy當成載具, 算是當時的兩個藝品.

很可惜, TEAC似乎淡出這個市場, 買的到的DVDRW其實也都是PIONEER, 或者該說是ASUS代工的. 至於SONY....整個就是點燈牌....要想在買到那種神奇的玩具, 不知道這輩子還有沒有希望....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你機器還在!? 還能開機否?

機器還在正常工作中, 跑98+Damn Small Linux多重開機當文書/DVD Player

那台到目前為止已經退役的只有一台飛利浦4X光碟機(排線接聲霸卡喔 XD),

以及一台15"不知名CRT螢幕(DDC偵測是Acer的)

很可惜, TEAC似乎淡出這個市場, 買的到的DVDRW其實也都是PIONEER, 或者該說是ASUS代工的. 至於SONY....整個就是點燈牌....要想在買到那種神奇的玩具, 不知道這輩子還有沒有希望....

TEAC的的時代過去好久了 [遠目]

CR-W540E甚至更強的532都是會挑片的cd player的救星啊

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出日本做的機器....最近幾台看起來像是Liteon代工, 用聯發科的晶片

Pioneer跟ASUS的關係就我印象中應該是Pioneer幫ASUS代工...反過來了?

Sony目前比較可買的一台是SATA光雕機845S, 是OEM Samsung的SH-S203N

另外不要光雕功能的話飛利浦2514BM也是OEM Samsung的SH-S203B

這兩台大概都是近半年~一年內還好買且國外測試品質不錯的機器

Sony另外還有幾台跟NEC合作的機器品質也還不錯, 但在台灣不好找

這輩子要有希望大概只剩Plextor了 XD

--

離題了啊XD0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顆顆 樓上說的東西我大部分都有

壓克力機殼.透明側板

裸機

最近考慮用水冷

顯卡 不不太完那個 1張就破萬

那種價格真的可以組一台普通的電腦

我 重音效卡 雖然也也一張破萬的........

但我覺得電腦組的那嚜花俏有用嗎

還不是擺在家裡 又不是說要拿去展覽

要比貴的話蘋果的17吋筆電 全部加購最高級的配備

就破10萬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顆顆 樓上說的東西我大部分都有

壓克力機殼.透明側板

裸機

最近考慮用水冷

顯卡 不不太完那個 1張就破萬

那種價格真的可以組一台普通的電腦

我 重音效卡 雖然也也一張破萬的........

但我覺得電腦組的那嚜花俏有用嗎

還不是擺在家裡 又不是說要拿去展覽

要比貴的話蘋果的17吋筆電 全部加購最高級的配備

就破10萬

Apple 的系統以前破10萬沒話說

因為它使用的硬體零售商拿不到(IBM 的 CPU, MIPS)以前Apple 就是只能買廠機, 被貴也無言.

但是現在Apple也貴不太起來. 一來是硬體完全改用PC了, 二來現在PC想裝MAC OSX, 有點技術也就ok了.

至於效能, Apple這種發展的趨勢, 除非很努力的更新硬體, 否則被普通家用PC採在腳底下

也是很正常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