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澱粉碰到碘液的顏色


Recommended Posts

我知道你所說的是什麼意思 ,國中的時候我學過,

但是根據活動紀錄簿上的實驗步驟:

「用鑷子夾取水棉絲狀體2~3條,置於載玻片上,加蓋玻片後置於顯微鏡下,用低倍鏡觀察細胞的型態、葉綠體的形狀等。水棉之葉綠體上有排成一列的圓粒狀構造,稱為澱粉核。試更換新鮮的水棉絲狀體,並加碘液數滴予以染色,再用顯微鏡觀察,注意這些圓粒狀構造轉變成何種顏色?說明其變色理由並在記錄簿的水棉圖上加註名稱。」

文中並未要求須先除去葉綠素才能加入碘液,所以我現在不太了解的部份就是在這裡,到底除去葉綠素與不除去葉綠素觀察的結果有沒有差? :s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跟葉綠素無關,國中的實驗因為是看整片葉子,要避免葉綠素的顏色干擾。

水棉在顯微鏡下葉綠體和澱粉和可以清楚分開,所以不用去除葉綠素。

你那個我猜是光線本身的顏色在觀察對象周圍繞射造成的,調整焦距和光圈試試看。不行的話就是因為有澱粉的地方相對於沒有澱粉的地方太少所以看不到。

印象中我也沒看過藍色,應該只能看到黑色吧?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的直覺是……

1.實驗時間過短,所以結果不明顯

2.那水棉裡面根本儲存澱粉就很稀少,也許之前放在陰暗處

3.搞不好碘液的濃度大於水棉的等張溶液,使得碘液進入水棉的較水棉擴散出的還少,成為如1的結果

以上是我的猜測啦~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本式液似乎是用銅離子和檸檬酸之類的東西,本身遇到葡萄糖會還原,加熱只是加速度而已

有一次我作用本式液實驗,做到加熱時順便去泡麵

結過……一回來,全部不同濃度的東西也全都變成同樣顏色(紅色)

﹦﹦

至於澱粉和碘…我就不知道了,是不是也跟氧化還原有關?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本式液似乎是用銅離子和檸檬酸之類的東西,本身遇到葡萄糖會還原,加熱只是加速度而已

有一次我作用本式液實驗,做到加熱時順便去泡麵

結過……一回來,全部不同濃度的東西也全都變成同樣顏色(紅色)

﹦﹦

至於澱粉和碘…我就不知道了,是不是也跟氧化還原有關?

補充:本式液是由檸檬酸鈉+碳酸鈉+硫酸銅所成的試劑

其呈色反應因銅離子氧化所產生的氧化亞銅

跟斐林試劑一樣的呈色原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這裡有一個表 不知道你的圖算不算是紅棕色

葡萄糖單位的聚合度

3.8 7.4 12.9 18.3 20.2 29.3 34.7以上

錯合物的顏色

無色 淡紅 紅 棕紅 紫色 藍紫色 藍色

http://baike.baidu.com/view/1609961.html(百度百科)

碘遇到澱粉究竟為何會是紫色阿??

他的呈色原理似乎是澱粉和碘形成錯合物造成的,這已經比較偏向化學了,在化學版發問搞不好有人知道喔,不然在google:打 "澱粉錯合物"也可以找到一些資訊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藍色的澱粉──

碘錯合物結構

在基礎的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課程裏,澱粉與碘的反應為人所熟知。雖然早在西元1814年柯林(J. J. Colin)和德克勞柏瑞(H. G. de Claubry)便發表有關這個反應的報告,但關於造成澱粉-碘錯合物呈藍色的吸光位置(620nm)的緣由,直到最近幾年都仍在探尋。

澱粉含有兩種成分:分枝狀的膠澱粉(amylopectin)和無分枝而呈直線狀的顆粒澱粉(amylose),兩者都是由葡萄糖單元組成的聚合物。只有顆粒澱粉可以和碘形成藍色錯合物。在此錯合物中,顆粒澱粉本身為左旋的螺旋結構(由六個葡萄糖構成一個螺圈,螺紋間距離為8.0Å,外直徑13.0Å,中央空穴寬為5Å。而中央空穴為碘原子留下了足夠的空間。顆粒澱粉-碘錯合物內部的碘原子形成一種直線形的多碘離子鏈(polyiodide chain),兩個碘間的平均距離為3.1Å,因此使整個分子顯現很深的顏色。而碘分子碘錯合物I2中兩個碘相距2.67Å,三碘離子I3¯中碘相距2.90Å,碘分子的凡得瓦距離(van der Waals distance)則為4.3Å;那麼3.1Å的距離會是什麼樣的鍵結呢?這可以由模型系統的X-光譜結構或其他光譜學來研究。

模型系統的研究

顆粒澱粉的最佳模型是從顆粒澱粉以酵素分解而得的環糊精(cyclodextrins)類化合物。它們可視為顆粒澱粉螺旋結構中的單位螺紋。環糊精分為 α、β、γ三種,分別由六、七、八個葡萄糖組成,其中β環糊精的結構圖請看圖一。最小的α環糊精(簡寫為α-CD)與顆粒澱粉最相似。事實上,也只有α- CD與金屬碘化物/碘分子共同結晶時,會形成帶金屬光澤的深藍至黑色晶體;至於β和γ-CD則形成褐色或紅色的透明結晶。

β-CD與金屬碘化物/碘分子反應後僅生成一種晶體結構,但是α-CD則依所參與的金屬離子種類之不同,可形成四種晶體。不論那一種錯合物,其環糊精分子均為頭對頭(head-to-head)排列而形成二重體(dimer),再由這些二重體堆積成長筒形(整體結構近似顆粒澱粉螺旋,見圖二)。

β-CD中央空穴寬為6.2Å,而α-CD中央空穴寬是5.2Å左右。因此在β-CD內部為鋸齒狀的I7¯或I2.I3¯I2(I2及I3¯構成近似英文字母Z的結構)。反之,α-CD因內部比較窄,則多碘離子成直線(或近於直線)形狀,例如與鎘離子Cd2+形成的錯合物中(I5¯)n或(I2.I¯.I2)n鏈為直線狀。

每個α-CD的二重體內含五個碘。在不同的α-CD二重體之間,碘的距離為3.3~4.0Å,這個數值比碘分子的凡得瓦距離小;可是在同一個二重體內的碘相距2.83~3.17Å卻較未受干擾的I2和I3¯內的碘距離為長。這表示沿著多碘離子鏈有電荷非定域化(charge delocalization)的現象,並且化學鍵結是由5Px軌域來完成的。

光譜學的研究

顆粒澱粉-碘錯合物的深藍色很容易由可見光吸收光譜來顯現。1982年有人對吸收光譜做了詳細的研究,證明此錯合物的吸收光譜與顆粒澱粉的長度有關;更重要的是,與碘液和顆粒澱粉溶液混合後經過的時間有關(見圖三)。研究者認為反應時間增長,I2逐漸轉變成I¯,然後以I3¯的形式與I2一起混入顆粒澱粉的螺旋中,而I2與I3¯形成的多碘離子有助於水中的顆粒澱粉由散亂的螺圈結構形成特定的螺旋結構。

此外,由共振拉曼光譜(見本刊72-11月號之「拉曼光譜學及其在生化上的應用」一文)的分析,認為在顆粒澱粉-碘錯合物內,碘的形態為(I5)n-或(I3¯.I2)n,而且各單元間有強的鍵結交互作用。所測得的拉曼光譜請看圖四。

以古典的物理化學方法來研究顆粒澱粉-碘錯合物仍十分有用。由吸光光譜可導出下列式子

w627a.gif

比值R=1代表只有I3¯存在,若R<1.0則表示顆粒澱粉螺旋內I3¯與I2混合存在,如果R=0.5則代表I3¯.I2存在。經由光譜測量滴定法的測定(變化KI/I2的量)結果顯示R=0.3±0.11,這表示多碘離子的存在形式不是(I3¯)n,而是I5¯,或甚至是I7¯。

結 語

綜合各項研究顯示,左旋的顆粒澱粉有一個5Å寬的中央空穴,內含多碘離子(I3¯.I2)n、(I2.I¯.I2)n、(I5¯)n,甚至(I2.I3¯.I2)n或(I7¯)n。各別的I5¯離子利用5Px軌域連接,促使電子非定域化,造成呈深藍色。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1 month later...

我之前有問過我們化學老師

澱粉遇到碘液書上都寫會呈現藍色

為什麼我看到的都是紫黑色?

我印象中老師好像跟我說 是因為那是我們肉眼所看到的 但是實際上它是藍色

(或許是要用顯微鏡看吧!也有可能跟光線有關係)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1 month later...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