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可以勞煩各位大大幫小弟我翻譯ㄧ下嗎..


Recommended Posts

T_T道德一辭,由道與德二字合成。說文:「道,所行道也,從辵首,一達謂之道。」廣雅釋詁:「德,得也。」意即修養而有得於心也。我國古籍中,一貫言道與德二字者,如論語:「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述而)大學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這些對道與德的闡釋,都是就品格而言。而合言道德者則有禮記曲禮,其言曰:「道德仁義,非禮不成。疏:鄭注周禮云:『道多才藝,德能躬行,…今謂道德。大而言之,則包羅萬事,小而言之,則人之才藝善行,無問大小,皆須以禮行之,是禮為道德之具,故云非禮不成。人之才藝善行得為道德者,以身有才藝,事得開通,身有美善,於理為得,故稱道德也。』」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啊,因為你的問題是翻譯,所以幫你轉國文版噢。

不過我個人覺得這不是翻譯問題,要國學能力夠或是老師才能解答:p

--

引用全文:

  道德一辭,由道與德二字合成。說文:「道,所行道也,從辵首,一達謂之道。」廣雅釋詁:「德,得也。」意即修養而有得於心也。我國古籍中,一貫言道與德二字者,如論語:「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述而)大學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這些對道與德的闡釋,都是就品格而言。而合言道德者則有禮記曲禮,其言曰:「道德仁義,非禮不成。疏:鄭注周禮云:『道多才藝,德能躬行,…今謂道德。大而言之,則包羅萬事,小而言之,則人之才藝善行,無問大小,皆須以禮行之,是禮為道德之具,故云非禮不成。人之才藝善行得為道德者,以身有才藝,事得開通,身有美善,於理為得,故稱道德也。』」

  老、莊亦言道德。老子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莊子天地篇有曰:「通於天地者德也;行於萬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藝者技也。技兼於事,事兼於義,義兼於德,德兼於道,道兼於天。」又於天道篇曰:「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義次之。」惟老、莊所講的道德,究不同於儒家所講的道德之義,韓愈論之最詳,他在原道篇中說:「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足於己無待於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義,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其所謂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其所謂德,德其所得,非吾所謂德也。凡吾所謂道德云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謂道德云者,去仁與義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莊子與老子同道,亦輕仁義。韓愈之非老即非莊也。方東美氏則認儒、道、墨三家所講的道德,儒家追原天命,率性以受中;道家遵循道本,抱一以為式;墨子尚同天志,兼愛以全生。就是因為天命、道本,和天志都是生命之源。這樣看來,儒、道,墨三家之於道德根原的討論,都是同條共貫的。(中國人生哲學概要)此為另一說法,可說是異中求同者。

  西方之言道德者,以蘇格拉底(Socrates)所講的知識即德行(Knowledge is Virture)之說,最為卓絕,也指出了西土道德的特質。繼之而言者,實繁有徒,不加列舉。西方道德二字,英文為Moral,乃由拉丁文演化而來。拉丁文道德一詞,其複名為Mōress,其義為品格,其單名為Mōs,其義則為習俗。且與倫理學(Ethics)一辭之原義相通。

  道德的實踐,必循規律,即所謂道德律(Moral Law)。所謂道德律乃指人類行為的規範,乃無條件之斷言律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道德律究從何而形成?有曰從自然之律而來者,如詩大雅蒸民之篇所言:「天生蒸民,有物有則。」之類;有曰從神律而來者,如尚書皋陶謨所言:「天敍有典」,「天秩有禮」,「天命有德」,「天討有罪」之類;有謂從國法而來者,如尚書洪範所言:「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之類;又有謂從心法而來者,如孟子所稱之「良知良能」,王陽明所謂「致良知」之類。道德律實乃融合並超越諸律、諸法所形成的行為規範。如我國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八德;西方的智、勇、公正、節制等四德,均屬如此。道德有其演進,亦有其永恆的不變。此一不變的本源即天道,也是理性,而出之以至誠。中庸所言:「唯天下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徵,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由此可以說明道德演進中的不變的永恆本質。道德有了不變的永恆本質,因而形成道德的最高境界,既落實而又超越,既中庸而復高明。

  但就實際而言,道德的實踐,必須具有道德的自覺、道德的責任與夫道德的勇氣,然後才能發揮道德的力量。至於道德的最大力量何在呢? 國父孫中山先生曾倡道德同化論,他認為道德具有同化的力量。他說:「從前中國民族的道德,因為比外國民族的道德高尚得多,所以在宋朝,一次亡國到外來的蒙古人,後來蒙古人還是被中國人所同化;在明朝,二次亡國到外來的滿洲人,後來滿洲人也是被中國人所同化。因為我們中國的道德高尚,故國家雖亡,民族還能夠存在,並且有力量能夠同化外來的民族。」(民族主義第六講),因此 國父說:「有道德始有國家,有道德始成世界。」從 國父這一番話,更可看出道德的重要性了。(林子勛)

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476&nowpage=1

其實看完我只能說主要強調道德的重要性。引用了《說文》說:人欲到達某個目的地,必須沿著某條道路行進。而後又引用孔子《 論語述而篇 》 提出進德修業的方法。《大學》三綱領:「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格物致知的道理在彰顯本身原有的靈明德性,使民眾去舊圖新,以達到並固守至善的境界。《禮記》〈曲禮 上〉:「道德仁義,非禮不成。」只抽象的道德仁義,不藉助禮在細微曲折間顯現出來的等級秩序以及具體行為規範就無法實現。至於周禮的部分我想還蠻白話的,應該可以自己看懂-.-。

其實要真正解釋出他文化內涵及深入指涉的意義對我來說還很困難,而且這個作者引用太多東西,不是我有限的知識可以解釋的。不過看過去只有第一段比較困難,希望這對你有用XD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