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明星學校的存在價值


Recommended Posts

最初由 robertfish6508 發表

學弟啊,你跟我2年前進建中一樣,以為那裡一堆牛鬼蛇神

不過,再過一陣子你就會發現,建中絕對沒有你想像的強

其實學長說的沒有錯.....

的確沒有想像中的強....

之前我還以為建中連最後一名都是超強的

進來才發現......我想太多= =|||||||

只要肯下工夫...根本不需要怕別人有多強...

不過強的還是很強這點倒是真的......

話說好像又離題了

xd xd xd xd xd xd xd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回覆 78
  • Created
  • 最後回覆

Top Posters In This Topic

大家須注意到一點

明星高中是社會,制度創造出來的,後來經由時間的累積而成為''明星高中''

也就是說在最初一個學校因為在制度比其他學校健全,加上學校升學率連年較高,因此吸引其他地區的學生,其他地區的學生有辦法進去,八成不出精英的範圍,如此精英越聚越多,升學率自然又更高,那要捨去明星高中的名號,並非大家喊喊就算

今天說要消滅明星高中,絕對不是把台清交打倒就可以,打倒了就換政成等當明星高中,這樣有何不同?

另外精英教育跟明星高中沒有直接的關聯性,有些非常優秀老師也可能會去所謂''非明星高中的學校''校方也可能設立資優班,也跟其他明星高中實施精英教育.

明星高中是一個社會整體產物,裡面集中''較多''素質較高的學生,而制度方面也較為健全.真正的精英在明星高中是精英,在非明星高中就不是精英了嗎?

此篇主題為明星高中存在的價值,而非精英教育存在的價值

意即精英教育不等同於明星高中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不適合讀書的就讓他早點出社會做些比較不勞心的工作嘛

較後面的高中職、大專院校實在沒什麼存在的必要,建那麼多學校想解決前面學校擠破頭的狀況,結果升學率高到近百,有些人到些爛學校,課不上混到畢業弄張文憑,這有什麼意義?浪費國家資源。

後面的學校去掉後就沒有所謂明星學校了,因為高等教育將會是真的「高等」,只要高中、大學畢業不管那個學校都有一定的水準,前面的學校程度特別好,未來就做研究,其他的有不錯好職業,剩下學歷比較低的就負責較普通的工作。

大家都不想吃苦,通通讀大學,造成某些本來不錯的職業人太多,下層勞力工作沒人要做,只好進口那麼多外勞,整個就失衡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1 year later...
大家都說到菁英教育....

題外話一下...

那資優班算嗎???

感覺現在許多國中&國小辦的資優班很多根本不是那種天生資質優異,而只是會讀書罷了...

當然真正聰明絕頂的人還是有,只是那應該是極少數中的極少數吧...

明星學校,我覺得還是有它存在的價值,最簡單的就是程度比較相近,教學比較容易吧,

國中時,感覺老師都很難教...教太簡單,那些很厲害的不耐煩,教太難又會有許多人無法接受...

所以.....我覺得存在明星學校絕對有必要

國中國小的資優班有些個人認為是假資優,

只是去補個習、先修課程,測定出來的程度當然超越一般學生。

精英教育是必定的,

如果社區化,

以後的奧林匹亞獎牌從哪裡拿呢?

那麼國外名大學是假的嗎?絕大多數都是來自於精英學校。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這篇怎麼會被挖起來......

既然已經挖起來了,那就回應一下。

至於五年五百億的計畫我則是贊成施行

雖然之前學者指出愛爾蘭本身連前200的大學都沒

也是歐洲的富有國家

愛爾蘭似乎是歐洲最落後的國家之一。

其實我覺得台灣的資優班....很沒意義...只是把你三年後要唸的東西三年前先讓你唸了就這樣而已.....我覺得資優班應該要教的是一種作學問的心態和風範....

我們學校就這樣啊!

雖然可能有點效果不彰。

我的意思是

多一點各方人士的意見

集思廣益

選擇你最認同的看法:)

沒有人限制哪些人才可以回應,某些人不回應是他們自己的問題。

所以個人覺得

除了"分數"以外

品德也該當個標準

建中裡多的是

喜歡穿制服亂晃&耍流氓&沒水準的人

也許

這種人是不配享有榮譽的

品德不是前面學校的學生才應該有,而是每個人都應該有的,不應該拿品德來做為分學校的依據。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2 weeks later...
不適合讀書的就讓他早點出社會做些比較不勞心的工作嘛

適不適合讀書和智商似乎沒有絕對的關係?

較後面的高中職、大專院校實在沒什麼存在的必要

這裡所謂的後不後面,似乎是分數排名決定出來的結果,但是一所學校的價值事實上不只是如此。一個國家的教育系統裡面存在多元化的特色是有正面意義的。

建那麼多學校想解決前面學校擠破頭的狀況,結果升學率高到近百,有些人到些爛學校,課不上混到畢業弄張文憑,這有什麼意義?浪費國家資源。後面的學校去掉後就沒有所謂明星學校了

台灣充斥著大量學店是文憑主義下自然產生的文化,因此單純廢除學校並不能解決問題,只會像許多教改政策一樣失敗。此外,教育的意義並不只存在分數排名下,當許多有意願的人失去受非義務高等教育的機會,對國家整體競爭力的影響,似乎比充斥著許多學店還要負面。

前面的學校程度特別好,未來就做研究,其他的有不錯好職業,剩下學歷比較低的就負責較普通的工作。

這句話正好能夠當做上述文憑主義的例子,也是造成台灣社會現今大量充斥著學店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市場廣泛的比學歷更重視實力,甚至根本不需要特定政策的配合,學店風氣自然會消失,進而對提升台灣教育平均水準有極大的正面效益。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而且我不想社區化 制度好怪

這是指十二年國教嗎?

目前這點尚未確立喔。

 

文憑主義、學店、後段學校的無用 這幾點是互相加成的,如果沒有社會觀感這個大魔頭的話,這三樣都不會存在,也就是這三者之間如果硬要加上「誰造成誰」會造成解釋上的矛盾的。

另外雖然你是對justinyeh提出質疑 但是我認為你的問題我也可以回答 故以我的看法回應一下。

你指出:一個國家的教育系統裡面存在多元化的特色是有正面意義的。

但是在多元化不被重視(也惡性循環的越來越差)之下,企業使用的還是明星學校

那麼這個多元化除了嘴巴說說 似乎也沒什麼意義可言。

你也指出:當許多有意願的人失去受非義務教育的機會,對國家整體競爭力的影響,似乎比充斥著許多學店還要負面。

以前的社會缺乏後段大學,目前的社會充斥這些非義務教育的機會,不知道競爭力有無增加?投注下去的金錢又是否值得?還是只是博得「多元化」的美名而已?而後段大學出來的學生通常只能從事不在乎學歷的服務業,這又是正面的嗎?還是反而浪費時間並讓學生對讀書這件事產生「讀了也未必有用」這種想法?

另外 你說的「如果市場廣泛的比學歷更重視實力,甚至根本不需要特定政策的配合,學店風氣自然會消失」這句話是老生常談了 我想大家比較希望看到一點具體的分析或可能的解決方法。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這就好比以前的烏托邦共產主義

理想往往不能達到現實的要求

儘管政府的出發點是好的

因為社區化假若獲得"實質的成功"之後

學生的負擔應該可以減輕不少

而父母親也不必為了子女擔心的焦頭爛額

但是要這麼短的時間

完全廢除所謂的明星高中

在執行上是困難重重

畢竟

現在社會價值觀就是文憑主義,升學主義之下的產物

也助長學生的補習風潮,補教界數錢也數到手軟

十二年國教

根本不可能消滅明星高中的迷思

只會重蹈九年義務教育的覆轍

國中也一樣存在著大家口中的"明星國中"

父母一樣會擠破頭遷戶籍只為了那幾所特定的國中

放學,就是匆匆趕到補習班上課..

只為了穿上那些被賦予別的意義還有奪人注目的制服

學生的壓力真的有比較小嗎?

"偉大的教育部"

應該要來凡間聽聽我們這些青青子衿的心聲阿...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但是在多元化不被重視(也惡性循環的越來越差)之下,企業使用的還是明星學校

那麼這個多元化除了嘴巴說說 似乎也沒什麼意義可言。

多元化的意義是否由企業雇用的狀況而論定?這部分有疑慮。

此外分享另一個方向的解釋。

如果心理學中的「個體獨特性」是存在的客觀現象,由此可以推論出不同的學生適合不同的教育環境。而多元化的意義之一便在於此:給予各種特質的學生許多不同的選擇機會。

以前的社會缺乏後段大學,目前的社會充斥這些非義務教育的機會,不知道「競爭力有無增加?投注下去的金錢又是否值得?還是只是博得「多元化」的美名而已?而後段大學出來的學生通常只能從事不在乎學歷的服務業,這又是正面的嗎?

影響競爭力有非常多因素,很難對目前為止競爭力的變動和非義務教育機會的增加之間的關聯性做出絕對的定論。

但是値得注意的是,目前台灣的環境正處於轉型為知識經濟的階段,而依照知識經濟的定義-「以知識資源的擁有、配置、產生和使用,為最重要生產因素的經濟型態」,提供足夠非義務教育機會的必要性是顯而易見的。

而非費義務教育機會的增加並不代表一定造成教育水準的低落。台灣的教育水準狀況是另一層面的問題,和非義務教育機會的多寡之間似乎沒有等號的存在。

以上僅止於關於競爭力的部分,根據你提出的部分所做的討論。

個人屬於不認同教育是為了競爭力而存在。競爭力的提升只是教育的附加價值。

還是反而浪費時間並讓學生對讀書這件事產生「讀了也未必有用」這種想法?

如此想法的產生似乎和文憑主義比較有關聯性?

另外 你說的「如果市場廣泛的比學歷更重視實力,甚至根本不需要特定政策的配合,學店風氣自然會消失」這句話是老生常談了 我想大家比較希望看到一點具體的分析或可能的解決方法。

非常同意 :)

但是換一個角度來想,何不從自身開始呢?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多元化的意義是否由企業雇用的狀況而論定?這部分有疑慮。

嗯,我的意思是說,在教育「多元化」的同時,社會無法讓這些人有好的發展空間。

當然我不否認有少數人可以找到自己的一片天,但是跟社會資源的花費比較,這真的值得嗎?

目前的弊病在於,大家都想做高位的工作,造成不平衡(這就是跟社會觀感有關了)

而中低階層的工作政府不關心,技術階層等大多還停留在「髒、亂」的印象

如此這種工作怎麼有人要做?雞排開在對的地方可以賺很多錢大家都知道,但是有多少人立志「我要開一家專業的雞排店」或是「我要擺一攤高水準的地攤」?

後段大學的存在沒有足夠的獨特性,有的只是「次於高等學府,但是很多家」

那麼這樣的多元化有什麼意義?

個人屬於不認同教育是為了競爭力而存在。競爭力的提升只是教育的附加價值。

這點我倒是很好奇,最初實行義務教育的國家受他國效仿的原因便是因為競爭力大幅增加,否則我們何必要搞教育?

竊以為都是培育國家人才,增進國力,難道政府是用培養哲學家的心態在辦教育?

我接觸這方面的時間還不夠長,你可以提出「為什麼不是為了競爭力,而現在是為了什麼嗎?」

(對了,附帶一提,十二年國教說為什麼要推行的原因,就是因為很多國家都推行了,我們不推跟不上人家,這不就是競爭力嗎:P)

如此想法的產生似乎和文憑主義比較有關聯性?

這方面的文憑主義,不就是因為後段大學的氾濫?

原本是看有沒有大學學歷,現在是前段大學學歷。

都是一樣的東西阿。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十二年國教說為什麼要推行的原因,就是因為很多國家都推行了,我們不推跟不上人家,這不就是競爭力嗎

根據觀察社會發展程度和環境,找出最能夠得到多數民眾理解甚至接受的說法當做宣稱,是極為普遍的政治手法。

而從這樣的現象也得以一窺台灣社會普遍幾乎認為競爭力的提升就是教育存在的最主要意義。

但是很不巧的,那些時常被台灣在教育上仿效的第一世界地區,其中絕大部分的主流思想都並非把競爭力提升當作教育存在的真正意義。良好的教育自然會提升競爭力,但是為了提升競爭力卻未必需要改變教育意義的精神本質。

關於第一世界的定義有很多解釋,這裡所指的第一世界地區範圍可以參考下圖: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b/be/Firstworld.png

(突然因此隨意想到一個滿有趣的例子,僅供參考。

大約在50年前左右,瑞典立法禁止體罰行為,當時的心理學術界尚未出現體罰會影響大腦前額葉發展的共識,立法禁止體罰行為的動機最主要來自於人權思想,而非提升競爭力,沒人料到幾年之後居然因此造成瑞典社會青少年暴力犯罪率的大幅下降,以及其他意想不到的教育成果。)

教育的意義是什麼?不同的學派和學者有不同的說法,但是一般而言脫離不了以下的定義:提供合適的環境發展個人思維,增加知識,使個人有能力追求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先不論台灣社會普遍對教育存在意義的認知,結果是較為正面還是負面。

根據「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面」的風險理論。教育發展方向的狹隘(為了提升競爭力),其實是無謂的增加風險。

如果對於競爭力來源的認知出現錯誤,以致於不符合世界潮流,甚至是違反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便會對整體教育的成敗造成重大的影響。

(在台灣就有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學科能力是否和競爭力有絕對的關係?)

在教育「多元化」的同時,社會無法讓這些人有好的發展空間。

當然我不否認有少數人可以找到自己的一片天,但是跟社會資源的花費比較,這真的值得嗎?

目前在大多數的已開發國家,教育被普遍的認為是一種權利,而且包括了非義務教育,其中有些國家甚至把這部份直接納入憲法。

既然它是一種權利,又根據一開始提到的「如果心理學中的「個體獨特性」是存在的客觀現象,由此可以推論出不同的學生適合不同的教育環境。」,多元化顯然就是一種必要的價值。

後段大學的存在沒有足夠的獨特性,有的只是「次於高等學府,但是很多家」

那麼這樣的多元化有什麼意義?

我不大了解你傾向認定學校價值(或獨特性)的標準是什麼?

這方面的文憑主義,不就是因為後段大學的氾濫?

原本是看有沒有大學學歷,現在是前段大學學歷。

都是一樣的東西阿

(文憑主義和學店風氣彼此之間存在著因果關係,但是並不因此代表是同一件事情。)

學店風氣的現象可以顯示出文憑主義,而文憑主義則是造成學店風氣的原因,否則那些學校的主要收益是從何而來呢?

依照你的說法,文憑主義的成因是後段大學的氾濫。

這是否意味著只要廢除氾濫的後段大學,就可以解決過度文憑主義的現象?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每個學校都教一樣的東西,考一樣的試,這才是狹隘。所以要廢掉一些學校。

「教育」的意義或許是「提供合適的環境發展個人思維,增加知識,使個人有能力追求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但是「學校教育」的主要意義似乎並非如此--家庭和社會教育的影響比較大。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但是很不巧的,那些時常被台灣在教育上仿效的第一世界地區,其中絕大部分的主流思想都並非把競爭力提升當作教育存在的真正意義。良好的教育自然會提升競爭力,但是為了提升競爭力卻未必需要改變教育意義的精神本質

我想你誤會了我的意思,紅字那段話我當然也不認同。

只是你說:「競爭力的提升只是教育的附加價值。」我無法苟同而已。

今天整理公民講義,其中有說到教育的功用共六項,有三項就跟競爭力有密切關係(當然,你說的也在那六項之內)

「競爭力當然是教育的一大功用,我們需要教育出來的高等人才提升本國的競爭力這是無庸置疑的,關於廢不廢除後段學校,這也是目前台灣民情值得參考的一個指標」這是我想說的。

然後台灣的定位相當尷尬,一方面自詡第一世界的效仿國,一方面還差的遠,在拿外國做比較之前,我們必須要想想台灣目前是什麼東西?憑什麼外國相比?在競爭力還需要加強的時候,強調競爭力真的是「增加無謂的風險」嗎?我拿外國最初的情形來比較的原因就是,台灣目前的處境是起步到一半,反而與外國最初辦學的情況相像,而不是現在的情況。

(附帶一提,很多外國把大學質量不斷提升後,自然有外國學生會慕名來念,唸完之後直接在該國工作,對於人才與競爭力,他們當然比較不疾不徐,拿台灣來跟他們比絕對是有欠公平的)

我不大了解你傾向認定學校價值(或獨特性)的標準是什麼?

目前大學考試制度都一樣,大多數科系國立大學都有,私校跟公校,除了價錢跟嚴格,我看不出有什麼大幅「多元」 所以我只是說出我看到的事實。

剛好我也想問你,你一口一句多元,你既然認為台灣的教育的多元,那定義又在哪呢?

這是否意味著只要廢除氾濫的後段大學,就可以解決過度文憑主義的現象?

唉 你誤會了

我在第一篇回文的最開頭不就說了嗎:「文憑主義、學店、後段學校的無用 這幾點是互相加成的,如果沒有社會觀感這個大魔頭的話,這三樣都不會存在,也就是這三者之間如果硬要加上「誰造成誰」會造成解釋上的矛盾的。」

既然我說硬要加上「誰造成誰」會造成解釋上的矛盾,我又怎麼可能會說文憑主義的成因是後段大學的氾濫?

既然我說沒有社會觀感這個大魔頭的話,這三樣都不會存在,我又怎麼可能會說只要廢除氾濫的後段大學,就可以解決過度文憑主義的現象?

而你所說的「學店風氣的現象可以顯示出文憑主義,而文憑主義則是造成學店風氣的原因,否則那些學校的主要收益是從何而來呢?」我也在那段話就已經說明白了...有共識的地方,我希望不要重複談起。

另外你引用的那個地方,我只是想說以前跟現在都是文憑主義,只是看得文憑不一樣而已(以前是只要看大學,現在要看前段大學)以前那樣沒辦法解決問題,而現在後段大學還是無法解決問題阿 而最初廣立大學的原因就有一個是「人人可以唸大學」 那麼這樣是不是可以顯示後段大學的氾濫有某種失敗?

或許你會說「無法解決我也知道阿,那又怎樣?」

但是我裡面內含的意思就是說「文憑主義那又怎樣?大家產生讀書也沒用的心態也是事實,那跟能不能回答那個問題有什麼關係:P? 」更白一點說,我不懂你只把它分類到文憑主義有什麼意義?

或許你以為我廢除後段大學是要多多少少「解決」那三個問題,但是我毫無此意,我只是覺得很多米蟲大學根本沒有必要,甚至是推動M型社會的元兇,對於大學生(就算是多差的大學)來說,花了那麼多錢與四年時光,多少人還會乖乖從基層做起?養出一堆好高騖遠的新鮮人對社會是好事嗎?前段學校多少可以提供人才的基本保障,後段學校給的起什麼?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今天整理公民講義,其中有說到教育的功用共六項,有三項就跟競爭力有密切關係(當然,你說的也在那六項之內)

附加價值一詞其實有兩種層面的涵義,我想你應該是解讀成字面上"附帶產生的額外價值",所以才會傾向認為那句話否定了競爭力和教育功用之間的密切關係

但這個詞的另外一個涵義是"在某一階段中所增加的價值",也正是原本我使用這個詞的用意。

換而言之,我想說的是「教育不單單是為了提升競爭力而存在」,而這句話不同於你一開始提出的概念。

我想你誤解了。

在競爭力還需要加強的時候,強調競爭力真的是「增加無謂的風險」嗎?

就如同先前所提到的,良好的教育自然能提升競爭力。

但是既然教育本身具有多方面的意義和功用,硬是把教育發展的方向過度導向競爭力,不是增加無謂的風險嗎?

風險便在於若是對競爭力的認知錯誤,便會對整體教育造成更重大的成敗影響。

附帶一提,很多外國把大學質量不斷提升後,自然有外國學生會慕名來念,唸完之後直接在該國工作,對於人才與競爭力,他們當然比較不疾不徐,拿台灣來跟他們比絕對是有欠公平的

從上面畫線的部分我似乎看到了歧見的重點,你的意思是否傾向強調競爭力就能使教育提升競爭力達到更大的效益?

目前大學考試制度都一樣,大多數科系國立大學都有,私校跟公校,除了價錢跟嚴格,我看不出有什麼大幅「多元」 所以我只是說出我看到的事實。

剛好我也想問你,你一口一句多元,你既然認為台灣的教育的多元,那定義又在哪呢?

科系,私立,公立,這些都不足以代表一所學校的價值。

一所學校擁有的資源很廣,不管是有形還是無形,幾乎不勝沒舉。諸如校風,學生主流特質,校友資源,經費狀況...等等。

我並沒有說過台灣教育環境已經很多元,如何達到更多元性的發展是另一層面的問題。

但是不同學校在不同的發展環境下,自然會產生本身的獨特性,這樣必要的多元性的確已經存在,這部分無法構成廢除的理由。

我也在那段話就已經說明白了...有共識的地方,我希望不要重複談起。

在認知上似乎還存在著差異,但是這部分並不構成對整個議題的顛覆性,所以我也傾向希望不要重複談起。

另外你引用的那個地方,我只是想說以前跟現在都是文憑主義,只是看得文憑不一樣而已(以前是只要看大學,現在要看前段大學)以前那樣沒辦法解決問題,而現在後段大學還是無法解決問題阿 而最初廣立大學的原因就有一個是「人人可以唸大學」 那麼這樣是不是可以顯示後段大學的氾濫有某種失敗?

當初「人人可以唸大學」的理念是否為了解決文憑主義?這部分你可能比較清楚。

但是顯而易見的是,目前絕大多數的已開發國家都提供足夠的非義務高等教育機會,它的必要性在先前也提過了。而台灣現存的文憑主義現象是屬於另一層面的問題,和是否應該提供足夠的非義務高等教育機會無關,不應該Link在一起。

但是我裡面內含的意思就是說「文憑主義那又怎樣?大家產生讀書也沒用的心態也是事實,那跟能不能回答那個問題有什麼關係:P? 」更白一點說,我不懂你只把它分類到文憑主義有什麼意義?

同上,因果推演認知上的差異。文憑主義是造成那種風氣的直接原因,並未否認還有間接原因的存在,遑論只把它分類到文憑主義。這類的分析的確和回答問題沒有關係,也原本就不是為了回答和解決問題。

既然我說硬要加上「誰造成誰」會造成解釋上的矛盾,我又怎麼可能會說文憑主義的成因是後段大學的氾濫?

這樣的推論來自於你所提過的:「這方面的文憑主義,不就是因為後段大學的氾濫?」,可能在過程中有錯誤。

我只是覺得很多米蟲大學根本沒有必要,甚至是推動M型社會的元兇,對於大學生(就算是多差的大學)來說,花了那麼多錢與四年時光,多少人還會乖乖從基層做起?養出一堆好高騖遠的新鮮人對社會是好事嗎?前段學校多少可以提供人才的基本保障,後段學校給的起什麼?

既然你否定那些學校存在的價值。那麼解決教育水準的問題,除了廢除後段大學的選項之外,你還有其他的想法嗎?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4 weeks later...

雖然我不是讀明星學校

但個人認為明星學校有存在的必要

大型考試算是做初步的能力分班

但不是很精準的

一定會有人考失常

也會有人不小心考到比自己程度好太多的學校

(運氣問題)

假如真的沒有明星學校

每個學校都跟國中差不多

也許比較沒有"優越""歧視""自卑"的問題

但是

出了社會

大家還都是在競爭

說不在乎社經地位的人不多

"高學歷不是一切"和"行行出狀元"

其實就和"考上好學校不代表什麼"的想法差不多

既然如此

明星學校的存在

不就是讓學生提早面對"現實"嗎?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們老師只認定品德好的學生就是成績好的學生。

科科。

明星學校明星的不是學校,而是學生。如果OP了我請砍。還有後面這樣算是討論嗎,變成留言版了吧。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2 months later...
我們老師只認定成績好的學生就是品德好的學生

自認在品性上沒有過人之處

甚至可說是有著很大的缺陷

在看到獎狀上一些"品學兼優"的評語時

覺得蠻噁心的

品性與成績不成正比

但那獎狀上所說的"好學生"

卻讓人不知不覺中認為會讀書就是好學生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會讓我想用功唸書吧XD 如果完全的去明星化大家豈不是得過且過? 不過明星學校所挑選出來的學生可能只是課業上的菁英 而並非倫理道德上的菁英 而在篩選的過程中可能也會有失偏頗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不見得,有些學校拿到的資源特別多。

  哪些學校拿到的資源多寡我並不清楚,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我認為,所謂令人羨慕的明星學校真正令人景仰的是:肯花比平常學生更多的努力去學習的學生們

  名校的好就好在這些學生,而不是排除學生過後的這個學校,我算是認為同儕影響力大過教師影響力的那一類人

  

ps:如果你願意,是不是能請你談一下:有關學校資源多寡導致明星與否的議題,我認為這對討論會有幫助,這裡先謝過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資源分配的問題我實在是有點迷惑

資源分配差異較大的應該是北部與南部或東部等等的差距吧,大概會有什麼買不起太多教科書或是沒電腦沒公播...

在台北縣市內,明星與非明星學校的差異應該沒那麼大吧?怎麼愛說資源分配的卻有不少北縣市學生呢?連我學校是桃園縣內壢的一所社區高中,都有著完善的資源,我相信我們學校的學生考不好,不敢說是資源不足,而是自己努力不夠。

如果給了大量的學習資源真的對大多數北縣市非明星學校的學生有很大的效果,那麼當初基測怎麼會連那點學習量都吸收不完,以至於掉落到學習資源不足的高中呢?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