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討論一下康雍乾盛世


Recommended Posts

這是存在我心中很久的疑問了

因為在下知識淺薄= ="

所以如果有任何錯誤請給予糾正!!

就是康雍乾這三個皇帝在位時期被大家稱為"盛世"

但我個人認為,康熙才是真正有能德皇帝,因為他延續了前面皇帝所打下的基礎

進而讓清朝達至鼎盛時期

另外因為雍正在位時間並不長,所以影響力個人覺得並不是非常的大

雖然好像也作了不少好事,

但是唯一個人覺得不太優的就是"禁教"

這對中國影響似乎不小??

再來個人非常不欣賞的就是乾隆了

我想可能是偏見吧!

另外對於乾隆得不了解

個人覺得乾隆只是磨損掉前面皇帝所留下的績業

不然為什麼乾隆過了以後盛世就沒了?

我這個意思並不是要否定乾隆

只是一個疑問而已=口="

而且乾隆封鎖了中國不是嗎?

讓原本進步的中國變得封閉

以致於日後中國的不發達和窘況不是嗎?

既然如此,為什麼課本上對於乾隆似乎還是讚譽有加??O O??

以上,就是這樣ˊ口ˋ

如果有任何說不對的地方請見諒並加以指導!

謝謝大家ˇ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其實我反而認為清朝盛世基礎是雍正奠定的,

他在位13年雖然很短,可是影響清朝非常的大。

晚年的康熙時期其實已經問題叢生了,

各級官吏「見朕血氣精神漸不如前,因以為奸」,這是康熙晚年的話語之一,

也反應出康熙後期的問題。

康熙晚年貪污事件窮出不斷,土地兼併非常嚴重,失去土地的農民流離失所的人很多,

清朝財政那時也出了嚴重的問題,除了貪污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永不加賦』

『永不加賦』表面上很好是善待百姓的方法,但是永不加賦的政策按耕地面積繳固定稅金,

不是採取人頭賦,人口的激增但是土地的面積不變,

造成財政的收支永遠是那幾個數字,使得雍正繼位初期的財政困難。

康熙時期對外國的交流已經沒有明朝那種繁盛了,

明朝士大夫官員與傳教士的交流非常多,像是徐光啟和利馬竇,

清朝傳教士大都只出現在宮廷,官員與傳教士的交流非常少見,

康熙時期就已經發生『政教之爭』了,康熙雖然喜歡西學但是對傳教士並沒有那麼信任。

因為任何的皇帝都會疑心外國人的,在加上擔心傳教士是間諜。

這在一定程度影響了心細多疑的雍正。

我想雍正禁教的最主要原因是有傳教士涉入皇位鬥爭,

怕日後也發生影響導致外國干政,所以雍正才決定執行這個政策。

清朝很多制度的確立在於雍正時期,奠定了清朝盛世,

也讓乾隆可以大玩特玩做他的十全老頭。

乾隆初期也滿有做為的,但到中期大興土木,發動各種大型戰爭,

又六下江南,耗用大量的國家人力物力,整個清王朝亦在乾隆末期由盛轉衰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所謂的“康乾盛世”,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亂,止于嘉慶元年(1796年)川陝楚白蓮教起義爆發,持續時間長達115年。很多的歷史學家們將“康乾盛世”稱為輝煌,是因為他們覺得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將中國傳統社會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創造了中國歷史的奇跡。他們認為國家統一的最終完成,社會經濟的高度繁榮,學術文化的集大成趨勢是“康乾盛世”最顯著的歷史特征。

然而事實如何呢?如果把“康乾盛世”和三代以降號稱盛世的其他各個時期相比較,就會發現,無論是在繁榮的質上還是量上,它都遠遜前代,具有歷史上罕見的全面頹廢崩潰之勢。

康乾盛世的工業

棉桑等經濟作物只准种在“不可以种植五谷之處”。2.糧食以外的作物尚且要禁,何況工商。滿清皇帝認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則田畝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多次表示“招商開厂……斷不可行”,“礦厂除嚴禁之外,無二議也” ,但是所謂的康乾盛世是個什么情況呢?

1.古人的記載:

明末清初平民思想家唐甄在康熙四十年的盛世是這樣概括中國社會經濟狀況的:

(根据日本學者研究,康熙中期是康乾盛世中人均GDP最高的時期,從此以后在人口壓力下,中國的人均GDP開始一路下滑)清興五十余年矣。四海之內,日益貧困:農空、工空、市空、仕空。谷賤而艱于食,布帛賤而艱于衣,舟轉市集而貨折貲,居官者去官而無以為家,是四空也。

金錢,所以通有無也。中產之家,嘗旬月不觀一金,不見緡錢,無以通之。故農民凍餒,百貨皆死,丰年如凶,良賈無籌。行于都市,列肆琨耀,冠服華腆,入其家室,朝則熄無煙,寒則蜷体不申。吳中之民,多鬻男女于遠方,男之美為优,惡者為奴。女之美為妾,惡者為婢,遍滿海內矣。

乾隆朝詩人魏來朋的《鬻子行》寫道:

濰北邑當丁丑年,沿海村落少炊煙。無麥無禾空赤地,家家真乃如磬懸。 膝下嬌儿莫能蓄,百許銅錢即便鬻。但令得主免飢餓,宁甘下賤為人仆。 交錢交儿說分明,錢交儿不隨人行。翁亦無奈強作色,驅之使去終不能。 望儿揮手頻頻打,旁觀誰是解救者?頻打頻來怀中藏,儿聲長號翁如啞。

2.西人的回憶

明末西方傳教士還在贊揚中國物產极為丰富,物質生產能力遠胜歐洲,聲稱"大明人"是"衣飾華美,風度翩翩".而英國特使馬戛爾尼在乾隆時期的出使日記中卻說:

“自從北方或滿洲韃靼征服以來,至少在過去150年里,沒有改善,沒有前進,或者更确切地說反而倒退了;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上正在變成半野蠻人”。[[10] 許滌新、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萌芽》(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四章第一節。]在馬戛爾尼眼中的康乾盛世是這樣的..."遍地都是惊人的貧困","人們衣善襤褸甚至裸体","象叫花子一樣破破爛爛的軍隊"."我們扔掉的垃圾都被人搶著吃"

3.一些有良知的歷史學家的記載

山西產好鐵,滿清就向山西的冶鐵戶征鐵,所征之數不斷增加。雍正時征2.5万斤,乾隆時增加到5万斤,嘉慶時又增加到20万斤。征鐵給的鐵价、腳費不到市价的1/6,近于掠奪!潞安府是當時北方最大的絲織業中心,潞綢精美,被滿清列為貢品,每年派造的數量,大大超過机戶的承受力。明朝盛時,潞安府有机織 1.3万多張,明朝派造3000匹。經過明末戰亂,清代僅剩織机300張,居然還是派造3000匹,致使“机戶支价賠累,蕩產破家”,逃亡的不少,但滿清朝廷并不因此放棄派造,直到机戶完全逃光,潞綢在歷史上消逝,才算停止。

松江棉紡織業的發展,使松江成為明朝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地,“蘇松財賦半天下”,蘇州、松江兩府的田賦位居全國榜首,其上繳中央的錢糧總額超過了浙江全省。當時松江的面積是蘇州的十分之三,而賦稅額卻是蘇州的一半,因此,在明代,松江的賦稅額為全國最高。然而松江的棉紡織業到清代開始退步,葉夢珠在《閱世編》中說:明朝“標布盛行,富商巨賈操重資而來市者,白銀動以數万計,多或數十万計,少亦以万計”,而到了清朝,“標客巨商罕至,近來多者所挾不過万金,少者或二三千金,利亦微矣。”令:"聞開礦之事,甚無益于地方,嗣后有請開采者,悉不准行"。對于不能封閉的冶鐵厂,則抽十分之二的重稅。到乾隆時,全國合法的鐵礦厂只有九十三處了。

第一個對康乾盛世提出質疑的人大概是魯迅,他看了外國人的一些記載,怀疑康乾盛世完全是文字獄吹出來的.康乾盛世的工業總產量其實不及明末万歷

大家都知道宋朝工商業极為發達,而明朝則有進一步發展,鐵產量為北宋的兩倍半,棉布取代麻布成為紡織品的主流產品.無論是鐵,造船,建筑等重工業,還是絲綢,棉布,瓷器等輕工業,在世界都是遙遙領先,工業產量占全世界的2/3以上,比農業產量在全世界的比例還要高得多,而康乾盛世雖然人口數倍于明朝,然而鐵和布匹這兩項指標性的工業產品的總產量卻始終未能恢复到明末的水平.到1840年康乾盛世結束不久,中國工業產量僅為全世界的6\%.無論是總產量還是在全世界的比例,都不及200年前的明末。無論是在繁榮的質上還是量上,“康乾盛世”都遠遜明代,具有歷史上罕見的全面頹廢崩潰之勢。

(三)“康乾盛世”的農業

農業种植方法的進步,使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廣東部分地區收獲早稻以后,又插晚稻;收獲晚稻以后,再种油菜或甘薯,一年三熟。江西土薄,早稻收獲以后不能續种晚稻,就种蕎麥,一年兩熟。由于南方多熟种植的推廣,每年可增產糧食60多億公斤。

  清朝時候,專門從事蔬菜生產的農民增多了。北京郊區的菜農,利用“火室”、“地窖”等設備,在冬季栽培韭黃、黃瓜等新鮮蔬菜,拿到市場上出賣。乾隆年間,原來不种棉花的河北一些地區,栽培棉花的占十之八九。清朝前其,甘蔗种植遍及東南沿海各省。廣東一些地方种植的甘蔗,往往上千頃連成一片,遠遠望去像蘆葦一樣。

清朝時期,人口的大量增加主要原因是美洲植物玉米、番薯、馬鈴薯的推廣。玉米、番薯、馬鈴薯等多种農作物 從明代就自美洲經南洋輸入。《農政全書》詳細記述了番薯的种植、貯藏、加工法。講到番薯育苗越冬、剪莖分种、扦插、窖藏干藏等技術,是最早系統介紹番薯种植法的著作。此后清人陳世元撰《金薯傳習錄》,記述了冷床育苗,包世臣《齊民四術》中記述了翻蔓技術,番薯种植技術逐漸完善。 但是番薯等高產作物也有其弱點:營養低且單一、味道差,可深加工的价值少。作為一時的救急尚可,長期為主食必然導致人的營養不良,“面如菜色”,身体素質大幅下降,也必然影響人的正常智力發育。經過清初到中葉100多年的興旺蓬勃,“番薯盛世”也就終于走到了盡頭。

(四)“康乾盛世”的疆域

國家統一,在中國歷史上是至高無上的基本原則。然而与唐、元几代不同,在清代,統一問題,尤其是邊疆少數民族地方政權和中原地區中央政府的關系問題長期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像北方游牧民族,自准格爾葛爾丹一統漠西,即在中亞一帶建立相對統一的政權組織,与中原地區相抗衡。康熙有過不徹底的短暫的大統一,但不久即被分裂,繼之而起的雍正,又對新疆出現的分裂苗頭不加重視。只是到了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以統?新疆為標志,才勉強恢复了前几代的疆域,所謂的“康乾盛世”從此達到了繁榮的頂峰,即所謂“鼎盛”、“全盛”時期。學者王鳴盛在《平定准噶爾賦》贊揚清廷:“天祚神圣,六合雍和;中外?福,寰宇一家。文軌齊于要荒,聲教訖于幽遐”,即是對這种表面繁榮景象的歌頌。然而為了這所謂的“鼎盛”,康雍乾三代卻付出了极高的代价,甚至弄到康熙駕崩時整個國庫只剩下50万兩白銀的尷尬境地。這就是康熙時代龐大而又低效的軍隊和頻繁的愚蠢的戰爭帶來的后果。而號稱“十全武功”的乾隆,其后期更是給國家造成了巨大的財政黑洞。

(五)“康乾盛世”的人口

康乾時期之所以能以盛世得名,在很大程度是因為這個時期番薯等高產作物的推廣,養活了大量的人口,創造了中國傳統社會的奇跡:然而事實上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人口爆炸(在盛世時期,中國人口從1億增至3億)這就給后來的工業化埋下了禍根,使得中國后來的工業化時期人口失去了增長的空間,從而嚴重制約了工業化進程。(傳統的早期工業化必然導致人口增加。)

(六)“康乾盛世”的文化氛圍

學術文化的凋敝是康乾時期中國文化的顯著趨勢。學術在任何時候都是客觀社會生活在精神領域的集中体現。与表面“繁榮”的社會形勢不同的是,康乾時期的學術文化表現出与盛世不協調的凋敝气象。明末發達的哲學一夜之間似乎消失了,傳統儒學的人文關怀也消失得無影無蹤。而以考經証史為重要特色的考据學興起,推動著學術向著無聊的方向發展。考据學對清代學術的敗坏,不但表現為它徹底斷送了古代哲學的發展,也表現為它促使知識界徹底地進入了“考古期”。滿清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制造了几百起的文字獄,(連“清風明月”四字都可以導致文字獄,想象力倒是很丰富)還將百万以上的知識分子流徙到窮山惡水的滿洲。康乾對文人的极端摧殘焉能不導致文化的凋敝?于是乎八股与考据得以茁壯成長。

(七)“康乾盛世”的吏制

1.悲劇之源:“盛世”表象下的危机

所謂康乾盛世其實是一個充滿悲劇色彩的時代。這种悲劇色彩從兩個方面可以清楚看出:一是從18世紀末年以后,社會危机不斷爆發,昔日表面上繁榮一時的清朝社會很快陷入蕭條冷落的“中衰”之中:民眾反抗不斷,自然災害頻仍,官僚腐敗盛行,政府府庫空虛,財政困難,“國与民皆患貧,奸偽日滋,禍亂相繼,士習益漓,民心益競,其由來也甚漸,其消息也甚微”,乾隆等人孜孜以求的“持盈保泰”隨之成為泡影;二是在中國傳統社會繁榮表象中,中國落后于西文世界發展水平成為定局,控落后挨打的悲慘命運實際上是在康乾盛世時期最終鑄定的。導致清朝盛衰之變的原因很多,但最直接的原因卻只有一個,那就是清朝統治者無能,也不可能處理好關系到清代社會發展前途与命運的三個關鍵問題:一是政治腐敗,二是制度落后,三是對外關系。

2.腐敗愈演愈烈

政風好坏,從來都關系到朝代興亡,盛衰隆替。清朝統治者對政風一直不大重視,很少真心想法保持官僚隊伍的廉洁与勤政。康熙時代企圖通過皇帝親作表率,宣傳理學說教提高統治階層的道德素質。雍正則一方面妄圖通過養廉銀減輕腐敗,另一方面采取嚴刑酷法,懲治貪官污吏。這些措施在當時都收到了极差的效果。 康熙,乾隆不過是一些把中國拖入落后深淵的歷史罪人,一些最可恥的跳梁小丑而已。勞民傷財,象蝗虫一樣搜刮百姓供自己尋歡作樂的下江南,他們到是來了一次又一次,每次都如蝗虫一般,將沿途百姓的民脂民膏吸剝干淨。

康熙時代,宰相明珠,索額圖所貪污錢財遠超號稱明朝最大貪官的宰相嚴嵩數十倍,而康熙卻几十年來對他們的行為視而不見。雍正時代,即使在表面的高壓下,由貪污導致的考場舞弊事件依然層出不窮。到乾隆中葉以后,局勢更加混亂,官僚隊伍的腐敗一發不可收拾,“大抵為官長者廉恥都喪,貨利是趨”,不但中下級官員紛紛貪污受賄,而且像大學士和申這樣位至“宰輔”,深受皇帝信重的高級官僚,也營私舞弊,貪贓枉法,且貪污之巨大可謂空前絕后。盡管乾隆有時也厲行懲處,誅殺不少貪官(其中包括不少總督、巡撫等高級官僚),但收效甚微,“誅殛愈眾而貪風愈甚,或且惴惴懼罹法网,惟益圖攘奪”刻剝,多行賄賂,隱為自全之計“。乾隆時期政治腐敗愈演愈烈,除了專制獨裁政体自身的局限外,還和皇帝本人縱情享樂,以及朝廷不能根据形勢需要及時調整政府与官僚利益分配關系有關。此外,清廷懲貪寬嚴脫節,司法部門不能秉公執法也大大加重了腐敗的程度。

腐敗必然導致滅亡。在中國歷史上,引發盛衰之變,導致社會動蕩的根本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政治腐敗,而不可能是一些人所鼓吹的政治异己的煽動和策划,或嚴重的自然災害。原因很簡單,如果普通百姓能安居樂業,那么少數人的煽動不可能使他們輕率地拋棄家產,鋌而走險;如果統治者仍具有清醒的頭腦,官僚隊伍仍保持著嚴密的組織性和行政效力,那么,它更不會在嚴重的自然災害面前 消极救災,以致自然災害“趨飢民為盜賊”。因而,繁榮能維持多久,統治能否長期保持穩定,關鍵取決于政權自身的狀況。

(八)“康乾盛世”的政治制度

合理的上層建筑是社會協調發展的保障。而滿清統治中原實際上是一种制度上的倒退。農奴制的殘余隨處可見,“圈地運動”更是嚴重破坏了生產力。軍机處的設立使得帝王獨裁統治更具操作性,嚴重地加強了君權。民族歧視下的官僚制度,使得一大批無德無能得滿蒙官僚長期竊居高位。“攤丁入畝”的稅制改革牢牢地將農民固定在貧瘠的土地上,無疑等于扼殺了任何工業革命的苗頭。科舉本來是文明的一大產物,可是到了康乾時代,科舉卻只剩下八股文這么一個空殼。(雖然八股文并非源自康乾,但是在康乾時代變得空洞化卻是無疑的。)不合理的科舉制度導致了更加不合理的官僚体系。滿清的軍制更是可怜,雖然吃過高科技武器的大虧,(太祖皇帝死于大明的紅夷大炮)卻還是不開竅,盲目堅持“騎射為本”。拋棄火器而抱著冷兵器不放,以至于200年后火器水平還赶不上200年前的明軍。(太平軍破武昌后挖出200年前明朝所造大炮竟然打得清軍大敗。)由此可見,所謂的康乾盛世,其實頂多不過封建社會的最后一次回光反照。

(九)“康乾盛世”的殘酷統治

1.沿海遷界

沿海遷界,大部分的歷史書都是不談的,即便談到了,也多是輕描淡寫,一筆帶過,仿佛是無足輕重,無關大雅。然而個人以為沿海遷界這個事件的重大性是被嚴重低估的低估,其殘暴程度,駭人听聞程度,對歷史影響程度都是空前絕后的,它不僅是中國歷史一個重大事件,在世界歷史上也絕對能算的上一個重大事件。

  究竟什么是沿海遷界呢?簡單來說,它就是在長達二十多年的時間里,讓中國從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國家之一變成了一個內陸國家。具体點,滿清政府划定一個瀕海范圍(從瀕海三十里左右,到瀕海四十里、五十里、乃至到二三百里不等),設立界碑,乃至修建界牆,強制處在這個范圍內的沿海居民遷移,有敢不遷移的,殺無赦,有敢越界的,也殺無赦。總之,讓距离海邊三十里到二三百里不等的整個中國沿海地區,成為一個無人區。在這期間,如果清廷統治者覺得遷海的距离太近,還會繼續下令,遷的更遠一點,他們對海洋的恐懼已經到了病態的程度。

沿海遷界的過程是怎么進行的呢?是不是象現在的三峽移民那樣,先安置好移民的落腳,給予适當的資金補償,然后再一步步把居民遷移出去?不是的!沿海遷界的過程許其說是移民,不如說是一次空前絕后的屠殺和掠奪。

  按照當時人的記載“勒期僅三日,遠者未及知,近者知而未信。逾二日,逐騎即至,一時蹌踉,富人盡棄其貲,貧人夫荷釜,妻襁儿,攜斗米,挾束稿,望門依栖。起江浙,抵閩粵,數千里沃壤捐作蓬蒿,土著盡流移。” 翻成白話,就是限期三天遷移,距离遠的人根本來不及知道消息,距离近的人就算知道了消息,也不相信。過了兩天,軍隊騎兵就到,于是富人全部拋棄自己財富,貧窮的人拿著鍋子帶著妻子儿女,全部流离失所,從江浙到廣東福建,沿海數千里肥沃的土壤全部變成了荒野蓬蒿。可以想象,就算現代的人從籌划搬家到實施,具体運作准備,也絕對不是三天里就能完成。然而當時中國的沿海居民,就是在這樣沒有任何預兆准備的情況下,在清廷統治者的淫威逼迫下,遷离故土,凄慘悲苦的情狀不問可知。

當時人的描述是“令下即日,挈妻負子載道路,處其居室,放火焚燒,片石不留。民死過半,枕藉道涂。即一二能至內地者,俱無儋石之糧,餓殍已在目前。……” 也就是遷的時候,沿海居民就死了超過一半,剩下百分之二十不到的人,就算能夠到內地,离餓死也不遠了。

遷的同時,就是燒。“稍后,軍騎馳射,火箭焚其廬室,民皇皇鳥獸散,火累月不熄。而水軍之戰艦數千艘亦同時焚,曰:`無資寇用。'” 燒房子,燒戰艦,也确實是做的徹底。 對于不肯遷移的居民,就是一個字“殺”。清廷統治者,和它的爪牙走狗,在這方面從來就是不手軟的。

“初,(廣東香山縣)黃梁都民奉遷時,民多戀土。都地山深谷邃,藏匿者眾。”“……計誘之曰點閱,報大府即許复業。愚民信其然。際盛乃勒兵長連埔,按名令民自前營入,后營出。入即殺,無一人幸脫者。复界后,枯骨遍地,土民叢葬一阜,樹碣曰木龍歲冢。木龍者,甲辰隱語也。” 不僅燒房子,殺人民,就連樹木青草也不房過,日本的三光政策和滿清的殘暴徹底程度相比,實在是差了一個數量等級。

  “當播遷之后,大起民夫,以將官統之出界,毀屋撤牆,民有壓死者。至是一望荒蕪矣。又下砍樹之令,致多年輪囷豫章、數千株成林果樹、無數合抱松柏蕩然以盡。……三月間,令巡界兵割青,使寸草不留于地上。” 至于為什么要砍樹,要對果樹松柏都斬盡殺絕,大約意思也是為了防止海上的反清复明力量利用吧。清廷統治者殘暴的徹底性和想象力确實是可以令人嘆為觀止的。只可惜在明朝時訪問中國的那些西方傳教士記載下明朝中國廣大沿海地區到處鳥鳴林幽,果樹松柏成群,富裕繁盛的景象在滿清的統治下是滅絕了。

(十)“康乾盛世”的對外關系

1.拒絕開放閉關自守

康乾時期中國社會所處國際環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變:在西方世界,產業革命爆發,啟蒙運動風行,資產階級革命風起云涌,歐洲列強憑借自己強大的綜合力量,力圖按自己的意志重新改造世界,相形之下,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的國際地位正日漸衰落。

盡管康熙曾經以濃厚的興趣積极向傳教士學習天文、數學、醫學等方面的知識,乾隆及其皇子也對外國的科學發明產生過相當的興趣,對西洋的軍艦尤其印象深刻,而清遷“欽天監用西洋人,累進為監正、監副,相繼不絕”,但是,面對西方列強侵略的嚴重危險,沙俄對中國領土的侵略,對分裂勢力的支持,清朝統治者卻不知道采取措施加強對陸疆的防御。而對海上殖民勢力的威脅,清朝也缺乏准備。面對海上殖民勢力的不斷進逼,卻不知道好好整軍備戰,而忙于修圓明園,安于享樂。

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清朝統治者的處理是十分簡單而又愚蠢的,那就是盡量減少和西方的往來,康熙曾說:“通海口子甚多,此時無礙,若千百年后,中國必受其害矣”。于是在厲禁天主教傳播以后,又實行嚴格的限關政策,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异,利之所在,瑕舋易滋”,于是更定章程,千方百計將洋船限制在廣州。隨之而來,中西交流減少了,大清帝國雖然憑借其統一的雄姿,表面繁榮的形勢,遼闊的領土,眾多的人口,在短期內保持住了作為東方大國的虛假形象,但它和發達國家的距离已經越拉越大。雖說中國的落后不始于清朝,但說清朝統治者所推行的閉關政策加快了落后進程,加深了落后程度無論如何是不過分的。故當1793年英使馬戛爾尼來華時,他就敏銳地察覺到了清朝的衰落,將之視為“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預言它遲早會“不再有紀律和安全”,“英國從這一變化中將比任何其他國家得到更多的好處”。果然,“康乾盛世”結束后不到半個世紀,鴉片戰爭就爆發了,中國隨之陷于喪權辱國的苦難深淵。

“康乾盛世”的結束,在事實上告訴人們:封閉的傳統、文化形態、經濟模式雖然可以造就出虛假繁榮的景象,但卻無法克服自身固有的歷史局限,無法擺脫盛衰之變的惡性循環,更無法應付充滿競爭的世界一体化浪潮。中華民族要走向复興,必須在批判封建傳統的基礎上,尋求新的發展道路。

-------------

以上自網路找到的一篇文章,我很贊同。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乾隆即位之初

實行寬猛互濟的政策

務實足國

重農桑

停捐納

平定叛亂等

充分體現了他的文治武功........................

---

看到樓上貼的文章有提到文字獄

離題一下

敝人在某書上看過(純粹是印象):

乾隆時文字獄時最嚴重(讓敝人聯想到秦始皇耶XDD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