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測】你是哪個三國人物


Recommended Posts

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省商水)人。漢靈帝時為中軍校尉,領導皇宮禁衛軍,靈帝死後,他帶兵進宮殺盡了宮中宦官。董卓控制國家大權時,他從冀州發兵討伐董卓,成為諸侯軍的盟主,在諸侯混戰中勢力進一步擴大,成為當時兵將最多的豪強。但在與曹操決戰時,因不聽謀士的良言,在官渡被曹操擊敗,不久病死。

阿勒~~~

我很聽話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回覆 299
  • Created
  • 最後回覆

Top Posters In This Topic

張郃,字雋乂,河間鄚縣人。文武兼備,好儒士,善於治軍,有古將之風。初為袁紹部將,後為郭圖所譖,遂降於曹操。歷經三代,前後征戰,多有功績,累遷至鄚侯征西車騎將軍。後於劍閣中諸葛亮之計,伏殺於木門道口,諡曰壯侯。

我跟諸葛亮有仇= ="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曹植 (公元192~232),字子建,曹操的第三個兒子,魏國有名的文學家。天資聰穎,舉筆成文,甚為操所鍾愛,原擬立為世子,後見其自恃文才,嗜酒放縱,輕挑少禮,非政治良材,頗類詞林人物,故而中沮。其兄丕繼位,忌植,欲尋事殺之,遂令其七步成文,植七步未完已成豆箕篇,藝驚四座,丕亦為之流涕,故而有「曹七步」之稱。植長年淹留外籓,鬱鬱而終。位至陳王,諡曰思王。

~~~話說這準嗎(暗爽)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縣)人,年輕時與袁紹是好友。曹操之父曹嵩是桓帝時大宦官曹騰的養子。董卓入京後,他逃至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聚兵五千,參與討伐董卓的行動。初平三年(一九二年),曹操在青州誘降黃巾餘部三十多萬,收編為自己的主要隊伍,號為「青州兵」。建安元年(一九六年),曹操以兗州牧而迎漢獻帝,建都於許,「奉天子以令不臣」。同時,他打敗袁術,把勢力擴展到豫州。當時曹操雖然只佔有兗、豫二州,實力又遠遜於袁紹,不過曹操在許縣等地實行屯田,廣招人材,又因為奉獻帝於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因此成了可與袁紹相抗衡的唯一勢力。

  由於曹操很有才華,又足智多謀,善於隨機應變。當年,汝南有個善於評論人物的名士,名叫許劭,評論曹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不要啦

我不要當曹操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縣)人,年輕時與袁紹是好友。曹操之父曹嵩是桓帝時大宦官曹騰的養子。董卓入京後,他逃至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聚兵五千,參與討伐董卓的行動。初平三年(一九二年),曹操在青州誘降黃巾餘部三十多萬,收編為自己的主要隊伍,號為「青州兵」。建安元年(一九六年),曹操以兗州牧而迎漢獻帝,建都於許,「奉天子以令不臣」。同時,他打敗袁術,把勢力擴展到豫州。當時曹操雖然只佔有兗、豫二州,實力又遠遜於袁紹,不過曹操在許縣等地實行屯田,廣招人材,又因為奉獻帝於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因此成了可與袁紹相抗衡的唯一勢力。

  由於曹操很有才華,又足智多謀,善於隨機應變。當年,汝南有個善於評論人物的名士,名叫許劭,評論曹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不要啦

我不要當曹操

不要啦

我不要當你兒子........................xd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代表武將是《孫權》。

  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父孫堅,自稱為春秋時大軍事家孫武之後。曾任長沙太守,封破虜將軍。兄孫策,為討逆將軍,封吳侯。

  孫權15歲被舉為孝廉、秀才,任陽羨(今宜興)長,代行奉義校尉。西元200年其兄孫策遇害,孫權承父兄之業,保有江東。西元229年,曹丕死,孫權即正式建立吳國,稱帝,都建業。西元252年病逝。

  孫權是三國時期一個重要的政治人物,智勇兼備的英雄。他從兄長孫策遇害身亡之日起,在五十多年的時間內據有江東。其最大功績就是開發了東南地區,促進丁東南地區經濟的繁榮發展。

孫權欸~帥呆了!

大喬欸~出來吧!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典韋是誰???

我竟然是他耶!!!

而且是過很多暱稱結果都一樣xd

 典韋,陳留巴丘人。勇力絕人,事主忠謹,善使雙鐵戟,重八十斤,挾之上馬,往來驟馳,運使如飛。操命為帳前都尉,倚為心腹,信任頗專。宛城之役,張繡夜襲曹營,曹軍大亂,曹操倉皇逃奔,賴典韋死守轅門始得走脫,韋亦身披重創,血流滿地而死,壯烈殉主,操為之號泣設祭,養其子典滿於府中,並於許昌立祀享祭。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的是:張魯

(?~216)字公祺(一作"公旗"),沛國豐縣(江蘇豐縣)人,為東漢大科學家張衡的兒子,其祖張陵為五斗米道的創始人。因此,張魯是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傳人。

嘖嘖嘖...好好的不繼承父業 來去當道士了~

但也不錯 眾鬼神皆聽我令!!xd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張魯(?~216)字公祺(一作"公旗"),沛國豐縣(江蘇豐縣)人,為東漢大科學家張衡的兒子,其祖張陵為五斗米道的創始人。因此,張魯是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傳人。

  東漢初平二年(191)劉焉任命他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修帶兵同擊漢中太守蘇固。張修殺蘇固後,張魯又殺張修,奪其兵眾。劉焉死後,其子劉璋代立,以張魯不順從他的調遣為理由,盡殺魯母家室。張魯一氣之下,遂割據漢中,以五斗米道教化人民,建立起政教合一的政權。根據史書所載,張魯在漢中,因襲張修教法,並增飾之。自稱師君。來學道者,初稱鬼卒,受本道已信,則號祭酒,各領部眾;領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不置長吏,以祭酒管理地方政務。

  張魯繼承其祖的教法,教民誠信不欺詐,令病人自首其過;對犯法者寬宥三次,如果再犯,然後才加懲處;若為小過,則當修道路百步以贖罪。又依照《月令》,春夏兩季萬物生長之時禁止屠殺,又禁酗酒。他還創立義舍,置義米、義肉於內,免費供行路人量腹取食,並宣稱,取得過多,將得罪鬼神而患病。因此,有人說張魯是中國社會主義的最早實行者(有此一說)。

  東漢末年,群雄蜂起,社會動亂,不少人逃往相對安定的漢中地區,如關西民從子午穀逃奔漢中的就有數萬家。張魯還得到巴夷少數民族首領杜濩、朴胡、袁約等人的支持。他採取寬惠的政策統治漢中,民夷便樂之。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五斗米道憑藉政權的力量擴大了影響。

  當時曹操把持的東漢政權無暇顧及漢中,遂封張魯為鎮民中郎將(一作鎮夷中郎將),領漢甯太守。張魯統治巴、漢近三十年。建安二十年(215),曹操親率十萬大軍西征漢中,張魯弟張衛以數萬人馬據陽平關堅守,為曹操所破,張魯避走巴中,不久降操。因本有降意,拜鎮南將軍,封閬中侯(一作"襄平侯"),邑萬戶。其五子皆封侯,且與曹操聯姻。後世道教徒稱張魯為『張鎮南』。次年,張魯卒,諡原侯,葬於鄴城(今河北臨漳)東。他投降曹操後,大量徒眾北遷,使五斗米道的勢力發展至北方和中原地區。

  張魯以《道德經》為該教的主要經典,主張治國之君務修道德,忠臣輔佐在行道。因此他尤其重視道徒的自身修養,倡導誠信,有病則懺悔己過。相傳他又創塗炭齋等齋醮儀式。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追封張魯為太清昭化廣德真君。

  張魯代表什麼意義呢?其實張魯降曹,不僅沒有失去權威,還讓自己的地位更穩固,勢力更擴張。因此,張魯代表的不僅是投降的智慧,也是投降的藝術!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訪客
這個主題現在已關閉,不能再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