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Jellicles」 食物的歷史‧不精闢兼雷的心得


Recommended Posts

我對於非小說的書還不是很習慣,所以心得肯定亂七八糟。

作者是個歷史學家,因此不難想像他是用甚麼樣的角度去切入關於『食物』這件事;而對我來說,那是很有趣的角度──至少我從未讀過這樣的書,亦未想過這樣的事。

食物一直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而我們往往視這些東西是理所當然。比如說薯條;在麥當勞一包中薯35元,炸製不需要三分鐘,是很平凡的東西。

但這一包包薯條卻是千里迢迢自美國運來,有些在美國本土製成,有些則是將原料運至中國,再行包裝以便供應亞洲地區的餐廳;而這些薯條的原料自然是馬鈴薯,不過馬鈴薯卻不是北美洲土生土長的植物,也不是歐洲的;最原始的品種來自安地斯山脈,人們馴養他們不為別的,只為了還算能吃,而且挺耐活、又容易飽。

我們可以在本書中發現,食物普及靠的幾乎就是『耐活』、『極富飽足感』與最最低微的可能性『好吃』。

這並不難理解,當一個文明還在三餐不濟時,不大可能去考慮好不好吃這件事。而我們開始思考要怎麼讓東西變得更好吃,也不過就是在數萬年歷史的演進中,晚近才發生的事。

以此來看,其實不難理解為何作者會認為速食主義是一種退化;其實有些言過其實。

吃,在不短缺糧食的社會裡,應當是一種極其享受的事;我們可以在各個描寫食物豐美的情節中發覺,無論富或窮,大部份人都醉於食物的滋味與美好,但工業化的結果是讓生活步調增快,悠閒的吃一頓歷時三小時的午餐兼下午茶順道看本好書?天方夜譚。

我們並不短缺,但卻依舊瘋狂的生產,這是一種古怪的現像;我們寧願吃一些勉強能夠入口的速食,也不能多花時間去飽足味蕾;若單純以吃與食物的進化來看,不得思考一下,我們到底是進步到哪裡去了(笑)?

但若轉個方向思考,其實食物並不是人類演進的主流;食物為人類所造,自然是跟著人類的腳步走。雖然食物與人類相互適應與改變,雖然各物種因『吃』而被改變,而人類的胃口與某些機能亦跟著吃而轉化,但其實主導者依舊是人。

過去,我們處於遊獵生活,可能基於社會地位、基於宗教意圖又或是基於便利,我們嘗試馴養、駕御;後來,基於更多的需求,我們大量製造;更後來,我們為了因應生活的步調,進而不再要求口味,再度把便利擺上頭。

若把本書的切入點拿掉,這一切都很合邏輯;我們雖不短缺,但卻浪費,因此需要大量生產;也因此,浪費造就快速的步調,也因此有所犧牲──一頓悠閒的餐飲,與舒適的生活。

其實,早在游獵至農耕的轉變間,我們就已經一頭踏進這種傻傻搞不清楚的演進了,不是嗎?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講起來,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吃在人類的演進史上的確已變成非主流,連社會地位上亦然,像古中國,廚師伙夫一類的人感覺上就是沒受到多少重視,就算到了現代,也還是有一大票人認為廚師不是什麼好工作。(就是打死無視電視上的美食節目跟超紅名廚就對了)

我想,所謂飲食文化的進步,是因為它比起以往的重要性,又多了一種『可犧牲性』,即是我們可以靠著犧牲掉味覺的享受,來獲得更多的現實利益。(講白了似乎也沒多少)

往後的飲食演進主流,似乎也都是朝這個方面前進的,越快越好,味道?能吃就行了。

雖然說精緻飲食風還是有不小的勢力,但個人始終認為在當今局勢變遷下,速食文化仍會獲勝的說。甚至到了未來,可能連吃都不必了,直接吞營養藥丸咧。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認為會走向一種並重的風潮吧?速食將會越來越快速,但相對的,精緻食品亦將會越來越精緻。

也許未來人類的假日活動就是吃一頓歷時24小時的大餐也說不定(笑)。

廚師的地位一直很古怪,俗語說民以食為天、吃飯皇帝大;但這個做菜的怎麼感覺上總是不重要(苦笑);舊時的演藝人員在今日已經或得平反與認同,甚至量產的俗麗表演都被稱為藝術;相較之下,廚師的地位卻一直都是如此不受重視。

也許『吃』對人類來說,本來就是能飽才是重點、味覺反倒是其次?因此,這些讓食物更可口的職業,也自然變得邊緣起來?

總之,都只是猜測~(笑)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訪客
這個主題現在已關閉,不能再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