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道德


Recommended Posts

或許你常常聽到道德這兩個字,但往往你卻沒認真思考過這兩個字所代表的意涵,目的,或者其規範範圍等等.

''道德''是一種非常抽象的概念(我不希望再回到解釋與定義的論正當中了><)

再此引述哈特在''法律的概念''中的一段,作為此討論的引導點.

它們(指和人類有關的原理,行為和標準)是不是構成宇宙結構的一部分不變的原理,不待人為,自然天成,卻需要人類的智慧去發現?或者它們只是表現人類經常改變的態度,選擇,要求或感覺呢?而這就是構成道德哲學的兩極學說.在它們中間,則有許多複雜且差別細微的變項,哲學家們展開這些學說,以闡明道德的本質.

到底什麼才是道德,而台灣目前的社會風俗慣習是否符合應有的道德.除了討論道德本質外,也應審視當今台灣社會,不論政治帶動台灣社會結構改變,或者是制度上的混亂所帶來的影響,都是不可或缺的考慮因素.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長灰塵的小論文...終於派上用場啦><

篇名

道德的本質之研究

作者

白鹿。國立宜蘭高中

壹●前言

「道德只是一種生存策略」這個思考方向是在讀《社會契約論》的時候想到的(註一),而「人們只會做滿足自己的事」的概念是由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註二)及倫理學中的心理利己主義(psychological egoism)裡得來(註三)。一方面這兩個大前提已經足夠,而另一方面,對我來說這是一個獨力推導出整個道德架構觀的嘗試,所以我沒有特地尋找參考書籍,頂多只是運用拙劣的手法引經據典來彌補自身說服力之不足。在下面的論文中,我會先推論「道德」的開端與成長,再推論另一種「不道德集團」的出現,與上述兩大集團的衝突原理。最後,則是回到原點:在理性分析的眼光之下,道德並不偉大清高。道德與「排隊」、「剪刀石頭布」一樣,都只是一個聰明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貳●正文

一、道德的出現

01.道德的出現

在沒有被道德禮教-即所謂理性思維後的行為規範-約束之前,人們花費最多力氣做的同時也是會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努力地無所不用其極地擴張自己及滿足自己的慾望。而當個人與個人的慾望達成發生衝突時,其解決方法往往是你死我活的決戰。過了一段時間(這段時間的長度與當時人類祖先的腦容量成反比),當人類終於領悟到打架其實是一條最累人最不划算的解決問題的途徑時,許許多多不成文的規定便應運而生,例如所有權、先來後到法,還有黑白猜。當然,在建立「個人生命財產應受到保障,兩個人看上同一顆無主蘋果時應黑白猜決定所有權的歸屬」的共識的同時,大家也失去了「可以隨意幹掉別人以得到他的山洞和樹屋及蘋果」的權利。每個人都願意承擔這些損失的原因,只是因為每個人都不想冒更大的風險。換句話說,道德在當時是一個兩害相權取其輕的折衷方法,與殺害別人的權利相比,大家都會比較想維護不被殺的權利。

02.道德的精神化

正如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提出的需求理論(註四),人所欲求的,並不只是生理慾望的實現,還有精神成就的滿足。而道德的觀念在消極地(基於保護自己的立場)被成立後,竟然慢慢演進成了積極的,甚至可與生理需求相比擬的、可追求並值得追求的目標。也就是說,道德由最簡單的約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變成「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甚至「我自橫刀向天笑 去留肝膽兩崑崙(註五)」!

03.道德規則的破綻

當然,自從黑白猜的規則奠定後,便有了一種不喜歡守規則的人,通常大家叫他們做「壞人」。壞人的信條是:「道德是一個很好的東西,但是如果在別人遵守的時候我可以不遵守,道德就變成一個更好的東西了」。當大家都把遵守道德當作吃飯一般當然必須,而不小心闖了紅燈還會良心不安時,壞人認清了一件事情:「物質價值高於精神價值」。當這句話在比較後知後覺的壞人腦袋裡發出轟然巨響時,先知先覺的壞人們已經開始付諸實行了。而在一個道德的環境裡,壞人可說是通行無阻(想像一下:當全世界每個人的武器都被沒收後,你發現你手上還有一把它們漏查的烏茲衝鋒槍,更扯的是不知道為什麼,它的子彈永遠打不完)。

二、道德與非道德的互動

01.各取所需

從大方面來看 ,道德和非道德可說是以物質追求與精神追求為分野的兩個氛圍,而且它們各取所需:非道德的一方由對道德的迫害中得到利益,道德則在挺起另一邊臉頰讓人打時得到了精神上的無盡榮耀。也就是說,道德的觀念使得原來統一傾向追求生理慾望滿足的人們之中的一部份人有了另一個與生理慾望時而共存時而衝突的精神慾望(由被動的罪惡感衍生而來);而人們中的另外一批人唯一追求的仍然是生理上的慾望的滿足。基本上道德之所形成還是架構在為了維護自身基礎權利上,所以就原則而論,壞人應該是占不到太多便宜的。但就如我剛剛提到的,道德已經從「只是大家共識上的約定」漸漸變成「可以給人精神上滿足的信念」, 這導致了某些道德上偉大的人寧可放棄物質享受而選擇精神滿足,這是一個轉捩點,從「放棄自身權力以維護自身權力」演進成「放棄自身權力以維護道德本身(精神滿足)」的轉捩點。

02.聖人受到推崇的原因

就皆為慾望的達成而言,精神滿足與生理滿足並沒有崇高與低下之別,而人們為什麼會推崇願意放棄物質享受的聖人呢?「放棄自身權力以維護自身權力」是消極的,人人同意放棄攻擊別人的權力以維護自己不被攻擊的權利。而攻擊別人本來就是是為了獲取自身需求的滿足,這也就是說,當另一個傢伙願意主動將自己的權益讓渡給我,因為他要「追求精神上的無盡榮光」時,我何樂而不為?所以聰明的壞人或是還不太壞可是也想借道德撈一點油水的人所要積極去做的,就是努力傳播道德的清高和道德的重要。畢竟在有限的資源下,願意選擇精神滿足的人越多,代表的是其他人(或相對於每一個前者之特定的後者,例如孔融的哥哥)可以獲得的物質利益也越多,所以盜跖說:「矯言偽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富貴焉,盜莫大於子。而天下何不謂子為盜丘,而乃謂我為盜跖?」(孔丘那個老傢伙,用造作的言行來欺騙有權勢的人以求自己的富貴,沒有比他更大的盜啦!大家為什麼不說他是「盜丘」,而說我是「盜跖」?我他媽的至少還是光明正大地在做壞人咧!)簡單地說,當蘋果有限的時候,人人當然都希望除了自己以外的其他人都是會把蘋果讓給自己的聖人。

三.、.總整理

01.以道德為基準的分類

綜上所述,為了方便再一次的整理,讓我們姑且把人的分類從好人到壞人拉出一條線:

在好人的這一頭,是一堆把道德當作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註六)的傢伙,他們真的相信道德是人之所以為人(而不是狗、或貓、或無尾熊)的標準與證明。在道德的遵守與自身生命衝突時,他們甚至願意犧牲生命。當然,站在他們的立場,他們所做的不過是拿自己比較不想要的物質利益去換取自己想要的精神利益。而我,也希望這種人越多越好。

在壞人的這一頭,道德的意義是「雖然它屬於別人(只有別人會去行使它),但是它的存在對我有幫助」。雖然實際上常常偷雞摸狗地去侵犯遵守道德的其他人,不過他們會盡量讓別人以為自己也是遵從道德規範的,因為一個不守遊戲規則而佔盡便宜的人,大家都會不想跟他玩。

而在好人與壞人之間的一大片灰色地帶,是一群通常安分守己,可是撿到錢時也不會老實地拿到警察局去的市井小民。他們不一定知道什麼是道德,但是他們知道有一些規範只要大家都遵守,日子就會過得還滿安全的。

02.道德之下的大家還是自私的

這樣看來,道德只是人們為了安定舒適的生活,而互相作出的利益交換的妥協而已(不管這種妥協是「兩害相權取其輕」或者是拿物質利益去換取精神利益),就算人看到一大塊不屬於自己的肥肉時可以忍住(而獅子不行),也沒什麼好沾沾自喜的。

參●結論

這篇論文的視野其實架構在一個很奇怪的地方,即「一個超然於所有價值觀之上的視野」(話雖如此,但就算我在思考這個問題時被任何價值觀「潛移」地影響了,我也不可能會知道)。換句話說,在一個以道德為主流的社會裡(即,這個社會中大多數人的視野並不超然,而是很簡單地隸屬於道德,雖然就算就算有某些人不皈依道德,他自己也不會笨到去承認),這樣的論調似乎是沒有價值、甚至非常異端的。在一般被制式教育塑造而成的高中生所寫的結論中,我這時似乎應該以「可是,追求真理是人類的本性…」來作為這篇論文的存在價值,不過基於我對追求真理是不是人類的本性這件事情完全不清楚,所以也不能冠冕堂皇地用它來作為一個道貌岸然的結論。所以我要說的是,其實,這篇論文只是我在被迫吸收了中國傳統儒家對一切事物習慣性的泛道德化解讀之後,萌生的一點點不爽。(語譯:「他媽的為什麼連竹子也得那麼虛心?儒家對於聖人的追求真是無藥可救!!」)而最終我想要澄清的,也只是道德與非道德之間並沒有孰高孰低的問題,有的只是兩種生存策略的利益交換和鉤心鬥角。而如果社會不是一場零和遊戲,或許雙方可以一起動動腦找出雙贏的辦法。

肆●引註資料

註一、《社約論》盧梭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

註二、《自私的基因》道金斯著。天下文化。1995

註三、《倫理學》p.49。林火旺著。五南。1999

註四、《走向生命的巔峰-馬斯洛的人本心理學》p.137。彭運石著。貓頭鷹出版社。2001

註五、《北京法源寺》p.306。李敖著。李敖出版社。2000

註六、同註四。P.139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阿...

假如是:「ㄓㄤˇ」灰塵的小論文,那不如改成「放到臭酸的小論文」,至少我不會誤會:「疑??怎麼扯到我@@?」(對..被你發現了..我剛剛就是這麼想..XD)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最初由 白鹿 發表

長灰塵的小論文...終於派上用場啦><

篇名

道德的本質之研究

作者

白鹿。國立宜蘭高中

壹●前言

「道德只是一種生存策略」這個思考方向是在讀《社會契約論》的時候想到的(註一),而「人們只會做?............(論壇訊息:引文過長 恕刪)

閣下在此篇論文中,詳細的探討了道德的諸多問題,在此作出回應.

首先閣下的道德完全是建立再''精神利益''與''物質利益''上的,如過不仔細去檢視這個學說,很難發現其中的謬誤,這個謬誤使得再探討聖人何以為聖時,出現了極大的問題.在揪出這些問題之前,必須以另一種型式的方式,把道德作一個區分,雖然道德是一個如此複雜化的概念,但是仍然可以用''普遍道德''和''超越道德''表示出.

在普遍道德的規範之中,希望人們達到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這種要求不屬於規則,而是以一種特殊社會壓力作為威脅的規範,違反道德的人將會遭受~良心~的譴責,並且受到他人不同型式的看待.普遍道德的要求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的,並且希望你一定要做到.

有別於普遍道德,超越道德並不是人人可以做到,並且不要求你做到,如果你做到了,人們便會以你為榜樣,希望自己或他人校法學習,這種人,就是一般所謂的聖人,聖人與你並沒有任何直接或間接的利益關係,如果把所有道德看作是一種道德,便無發區分出這其中的不同,

我們之所以會希望學習聖人,是因為你希望自己也被稱讚或者希望別人更能遵守道德.

道德到底是什麼?它的影響層面到底在哪裡,曾有這麼一個理論,道德是規範''內在的''而法律是規範''外在的''這個部分看似理所當然,同樣的哈特在這方面有所質疑,這將留到未來去討論,

重點是如果我們將道德跟利益完全的結合在一起,卻是完全錯誤的,但我們也必須承認,利益跟道德確實有某種程度上的關係,而這種關係雖然不是全方面的,但是在許多例子中,我們仍然可以發現,當道德和利益衝突時,利益通常會戰聖道德.

因此你會提出疑問,如此一來,道德還有必要存在嗎?

是的,有必要,許許多多的道德是有關於''性''和''交易''的,所有人不希望自己遭到那方面的侵犯,因此以自己不侵犯他人為犧牲,換取別人也不侵犯妳,而轉化的最好方式,就是將其道德化,這個利益論是說的過去的,

而交易方面,商人彼此間要求誠信,並保證自己也是充滿誠信的,我想不必多說,這之間的環節如同道德在''性'這方面的規範是相同的.

道德是一種不成文的社會規範,某些道德是人與人之間一種特殊的契約模式,某些道德是人們行為的準則,好比在孔廟前面必須下馬,雖然法律並無這條規定,但是大家仍然會遵守,如果不遵守,將會遭到不敬之類的譴責,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你說...再普遍道德與超越道德中可以找出用精神利益與物質利益來解釋道德的錯誤...於是我洗耳恭聽...

不過...你指出錯誤的關鍵句...

最初由 冬風 軒 發表

聖人與你並沒有任何直接或間接的利益關係,如果把所有道德看作是一種道德,便無發區分出這其中的不同,

(是這一句吧?)

老實說..我完全看不懂你在說什麼..= =...

如果你想反駁我用精神利益和物質利益來建立道德的論點...你只需要說明下面任一命題為假:

1.任何意識之下的行為皆出自利益比較的判斷抉擇

2.除了物質利益與精神利益..沒有其他任何形式的利益會對人造成影響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其實不瞞你說.........我後來重新審是我的文章後.......發現我自己也有一些謬誤><"

再來我來解釋我這一句話,因為聖人跟你並沒有直接或者間接的接觸,立意關係有一定必要建立在接觸上面,如果沒有接觸,何來利益?利益原則式的道德只是一種道德,道德式多麼一個複雜性的概念,不可能單用''利益''去概括一切的

至於你說的那兩個命題

1我必須修正為:在任何有意識的行為中.都包含了利益比較的行為

第二個是我可以認同的

我會把道德的概念與利益論好好的作更深論的思考.

也請多多指教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那麼..我覺得你並沒有看懂我文中真正想表達的...精神利益的來源...

再來..

能不能說明關於第一個命題...修改前和修改後有什差別??我覺得除了表達方式之外...他們似乎是一樣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那否可以請你解釋一遍><

關於第一個命題.我跟你是不大相同的

你的是在任何意識下,包括無意識,而無意識行為不能對於利益作出正確而符合個人認知的判斷.再者,{皆出自利益比較的判斷抉擇}這句是否意指完全出於利益比較,如是的話,那是說不過去的,因為當人在判斷一件事事情時,不''完全''是利益比較判斷抉擇.

故我的說法是在任何非無意識的狀態下.所有行為皆''會''(但不完全)包含利益比較的判斷與抉擇.

區分之後 你是否已經感到兩者之間的不同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指的也是非無意識下..所以才特別加了"意識"兩個字...

(你也不想辯論"無意識"是不是一種"意識"吧..><...總之..現在知道我倆的命題一完全相同..就OK了...)

所以...所有的行為(不道德的行為和普遍道德的行為和超越道德的行為)都經過利益比較後實行...而會影響人的利益只有精神利益和物質利益.....所以一個人對精神利益和物質利益的比較可以用來說明所有行為(包括所有道德行為)....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剛剛推論..

一個有意識的行為的出現...其推手至少有精神利益與物質利益兩者之一...聖人既然無法自善行中得到物質利益...則善行必定給予聖人某一程度的精神利益(大雄 : "哇~~做了好事之後心情特別愉快呢~~")...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道德是會一直變動的吧

文化在轉變 道德標準也跟著變

而今天所謂的道德標準似乎只限於多數人的普遍認知

有些被批為道德淪喪的人在自己的世界中

或許不認為自己是錯的

對於這種人 應以道德暴力加諸在他身上嗎?

話說回來 現在就是太多元

沒什麼人要管道德了

別人的想法遠遠來的重要.....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或許道德是在遵守人數多寡而判定他的影響力??!!

但是如果這樣遵守人數少不就是道德沒落?

遵守人數多就是教化興盛嗎?

不否認道德在我們生活中站著一個很重要的地位,不容其忽視,但是我們也必須去思索道德的正確性,到底對我們是有利還是有弊,帶來什麼影響,都是一些道德本身方面的思考空間,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