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升學主義與教育體制的弊病


Recommended Posts

  • 回覆 65
  • Created
  • 最後回覆

Top Posters In This Topic

引述小白鹿:

或許有人會質疑,一個國家裡有很多大學生、很多碩士博士,不是很好嗎?就業市場需求!台灣有多少工作如此高級,需要碩士博士才能勝任?或者,培養出來那麼多碩士博士,要叫他們做什麼?

這樣的說法是建立在於「讀書是為了追求文憑,而文憑是為了工作」,這個前提並不能直接成立。(除非小白鹿你反過來講:「工作大多需要文憑」。)

而現在的文憑主義,就業市場就如您所說,企業主所參考的,在同等學歷之下,看的是「學校」,而通常一所被公認好的大學的大學畢業生,基本上要找到一個不錯的工作是沒有問題的,問題是在於一些不被看好的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所以競爭壓力下必須再繼續升學。而這個升學,不好的學校學生一樣有機會考上不錯學校的研究所;而相反地,若是現在改回原本的高中大學比技職體系學校3:7,試問供過於求的技職人員要怎麼辦?現在已經不是早期「加工出口區」時代,需要大量的技術人員,更何況在這民主的社會,人民追求教育的自由式需要更開放機會與被尊重的(這裡你應該會有同樣的疑問:資源浪費,我接下來會提到)!!

引述小白鹿:

如果培養出來的人才沒有該有的能力(像某些廢渣大學生),或者就業市場不能容納培養出來的高級人才,不但是個人時間的浪費,而且是國家資源的浪費。

如前所說,這也是建立在「人追求教育是為了文憑及工作」的想法,當然在現代社會中許多人真是如此(但這是可以改革的,我最近在寫的一篇論文內容就是在建立一套新的教育體制,就是因為目前的體制造成了許多問題,這個部分要另起爐灶,暫時擱著),但還是有許多人其實是為了興趣、目標(如小白鹿您想攻讀哲學系就是一例)。用另一個角度來看,您的論點:「不但是個人時間的浪費,而且是國家資源的浪費」似乎也可以推導到:那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是否也是浪費時間及國家資源?當然我這並不是個正確的推論,而我真正所要表達的是:教育的目的與功用!!

現在的社會價值將高中教育及大學教育扭曲為「為了生大學」以及「為了文憑方便找工作」,當然這背後最大的因素是在於這個病態的教育體制。而大學教育的功能,是興趣的深造、完整獨立思考的建立(所以才會需要寫論文)、培養生活能力(如專業知識可供就業、組織經營自己的生活等等)、社會價值觀的建立與現代知識的吸收..等等,雖然後面兩項不是每個大學都做得到,但可以由課程的修改與學校開放自由競爭(在回覆小白鹿第二篇會提到)等等來達成!!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可是世界各國中,沒有多少國家的大學教育是採取這種制度,感覺上您的觀點,像要大學教育變的更為偏向通識教育,而把專業人才的培育提至研究所的層級,這樣要砸下的經費是少不了的吧?

我之前所說的分成「人文學科」、「社會學科」、「自然學科」等等的意思,是指領域的分類,比如像我想讀政治系,那我大學階段可能就是選擇社會學科來念,學的東西很廣泛,如社會學、歷史學、經濟理論、教育學..等等,而且都是一些基礎的理論,這有助於日後進入專業科系領域所具備的基礎知識之建立(也就是所謂的「背景知識」),當然上述三種分類只是舉例,真正分類起來可能不是這麼簡單,當然,最重要的是課程內容也須做調整。而這種通識教育跟以往國中、小與高中階段的通識教育是不能互相類比的!而之前我說到,大學教育應該再融入「不同年齡層應具備的公民相關知識及世界觀」等等,是因應台灣社會目前「極度缺乏」公民素養及知識,所以大學教育是解決社會問題的方式之一,也是教育最大的功用(這也是為何我認為「廣設高中大學是好的發展」的原因之一)!!而這種教育的資源投資,我想是絕對值得的!!

另外關於把專業人才培育延至研究所的部分,我所知的美國醫學系就是如此(不知道我有沒有記錯科系,還有某些系也是有一樣的情況),在大學階段沒有醫學系這個系別,因為他們認為讀醫學系所需的專業知識要很多,而大學階段也要修過很多相關科系才能攻讀醫科。

為何不讓大學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努力的為國家社會培育出精英人才?此法應該是會比廣設大學,再把研究所大學化簡單。

如您所言,認為要讓大學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但這是「質」的改變,而廣設高中大學則是「量」的改變,目的其實也並不相同(廣設高中大學的目的前面有提到)。而研究所大學化的解釋其實不全然,其所學內容我相信也可以達到現在研究所的程度(包含背景知識的建立與獨立思考所帶來的價值)。當然,光是量的改變是不夠的,本身「質」的部分也是需要改進,而您所說的質的部分就是我所提到「大學開放自由競爭」即是改革方式。

況且,廣設大學後,隨著大學升學率的提升,必然會讓許多原本對"智育"不是那麼在行的人,為因應社會潮流,只好再"混"進個所謂的大學去讀,這樣不只浪費了他的生命,也浪費了國家在高等教育上有限的資源!

我想「智育」的判定,是不能由國小、國中、高中所學的課程來斷定的;當然,我也不認為大學教育是必須具備「智育」才能念。

我先解釋對於前者的論點:

目前政府極力推廣「多元化政策」,理念是很好,但是執行起來不但目的沒達成,反而製造了更多的問題,一部分是教育參與者的適應度(與我要解釋的無關,暫時擱著),另一部分是教材本身的錯亂,說真的,他們也只是把課本變成多個版本,教法變得複雜化,這算什麼多元?學生一進入學校,還是要從國、英、數、理、化(加上生物叫自然)、歷、地(合起來叫社會)、公民(又叫生活與倫理、或三民主義、現代社會),從國小一路到高中,不是都在學這些,這叫什麼多元?而政府原本的「多元化政策」,目的是什麼?一部分是考試的方式(不過這跟教育參與者的問題有關,以致於還是恢復原本的單一化聯考制度與基本學歷測驗),另一部分是教材的多元化(為了防止侷限性),而政府很早就發現後面這一點,只是做法上有很大的問題!!

至於解決方式,我也在這裡做簡單的說明:

這裡可以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針對現有的教材提出一些多元化的方案;而我想重點應該是第二部分增加學科的種類及彈性。當然,這些東西在現在體制之下可以發現一點小問題,因為它其實是建立在我之前有稍微提到「新教育體制」之下。不過我想針對目前您的問題,應該還不至於會有衝突。

一、

科目鬆綁:

為什麼我對歷史有興趣,我不能讀偉人傳記?我國文特別好,我不能先讀經史子集?我覺得多樣化讓學生選擇發展,他們會學得更快樂!數學不好,有什麼關係,晚點學嘛!等他有需求再學!每個人都沒這種經歷嗎?有些東西你就是開竅的慢,不是嗎?我們在急什麼?誰說我們在國中一年級,我們就要會多項式?我不能先學幾何概要嗎?讓學生自覺性去安排自己的學習科目,不是很好嗎?應該要做的就是給學生們一個很好的導師,輔助他們「選擇」,而不是在他們學習欠佳的時候處罰他們。

我認為應將各種科目分等級,讓學習快的學生跳級,讓學習慢的學生可以有機會回去加強,或者是只要「基本的能力」!

到了這裡,或許有人又要反對,你沒看到現在學生程度越來越差?我承認,但是那是因為我們「還是那些科目」,然後把內容搞簡單,當然程度差,如果分級呢?我跟你說,你會發現我們高中學生會在某些科目比大學生強!而且很快就會產生一堆大師級的人物!鼓勵一向是學習的動力!

還有人會質疑,那可能會有些事不會阿!我問你,你知道三氣周瑜的故事吧?但是你在生活中有用到嗎?不知道就不能生活嗎?例子比比皆是!也許您又會說,有些東西不市用來直接運用的,而是透過它學習思考能力!!那我一樣可以說:「我自己選擇的東西,就不能拿來思考?」其他科目也是一樣,你因式分解不會算,圓面積不會求,那又怎樣?交給比你會的人嘛!你做你有興趣而且擅長的事,不是很好嗎?現在內容「樣樣通、樣樣鬆」,大家認為將來發展會更好嗎?

馬上又有人質疑,考試不公平阿!怎麼測驗出能力?

我不知道你是不是有去考過音樂,或是參加合唱團比賽!

你知道自選曲和指定曲的差別嗎?就是一個是規定,大家比的都一樣,另一個是自己選,你覺得你最會被感動的會是哪一個曲子?

再來是測驗鬆綁:

讓學生選擇他考試的科目,和級別!

這樣一來,大家都會仔細思考他學得是什麼,並且全力以赴,也許準備考試測驗的單位會很麻煩!但是他們拿錢,不就是來做這些事嗎?而且教育本來就是一件很麻煩的事,不是嗎?

二、

科目的增加:

這就是我論述的重點所在,目前教育內容僅限固定幾科,再加上升學主義帶來的「考試領導教學」。前者造成「教育過於重視智育」(當然背後還有其他因素),我相信您也聽過這個說法,那若改成「不最重視智育,而是均衡發展(之前我認為大學不是光靠智育才能讀,就是這個原因)」,那大學誰來讀?還是用「智育測驗」嗎?那就沒辦法「均衡發展」了,因為它會造成「考試領導教學」!而後者(考試領導教學)是「智育」淪為「背誦」與「填鴨式」,智育已被扭曲!

天下雜誌這期關於台灣高等教育的現況,作了中肯的評論,因為大學太多,使一些真正較精英的大學的經費,被一些奇奇怪怪的大學所瓜分了,這也是廣設大學會導致的一個缺點!

這個部分我放到回覆小白鹿第二篇關於「學校自由競爭」的部分一起解釋。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不要挑人家語病><…

我並沒有主張恢復幾比幾的職校與高中比例…

我在這一部分的主張只有一個…大學太多了…

(如果灰塵因此指責我耍賤不公佈政策沒有建設性,.那也無可厚非= =…反正我本來

就是來亂的…修改制度的事情太大條,令伯承受不了啦~~)

那麼…關於灰塵昨天回應我的下半部分…

今天有人為了就業而上大學;今天也有人為了興趣而上大學…

就業部分…我相信有很多現在大學生在從事的工作並不需要大學教育之下所訓練的能

力…這樣的工作會變成是大學生在做…我可以說他是一種惡性競爭及社會資源的浪

費…明明大學學到的東西(或者學不到東西)對工作沒有什麼幫助…卻還是得拼文憑

(因為滿地都是大學生…)…

這就是我主張的…唯一主要論點…當然這一個論點還可以帶出廣設大學之後經費補助

不足等等…但是重點還是在於,現在有很多人明明不需要也不想念大學,卻因為一張

文憑被逼著去上大學,上了大學之後又因為興趣及能力不足學習沒有成果,跟著拖累

全國大學生的素質,同時對其中一些人來說,因為大學生太多,沒有市場區隔,所以

只好再攻研究所…

如果…

如果今天大學數目不多…因為大學生不多,高中生可以勝任的工作不會被大學生搶

走,不需要拼文憑搶工作,而大學也能夠保有良好素質…這就叫做雙贏XD

當然…灰塵會發現我在第N行之後便從來也沒有再提到有關有人為了興趣上大學云云…

我要說…這是灰塵的主要論點…灰塵必須告訴我

第一個…為了興趣想念大學而且如果大學數目縮減會上不了大學的人,有很多很多

第二個…我們為了這些人,必須放棄原有的(十年前XD…)大學生素質及較寬裕的經費,而改為廣設大學…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恩 沒想到灰塵也是有用的

下次掃地前先注意一下:P

我相當贊成你的第一點

就是彈性選課

在台灣這點一直無法做到

在建中教務主任曾經想推行選修課程 但是卻被封殺

我覺得這樣爛老師的鐵飯碗就保不住了:p

一直無法獲得大多數老師的認同

雖然有些資優生先去大學上課

但是那是少數

而且一定有人嫌國中東西太簡單 但又苦於沒有是當學西空間及機會

一定有人覺得太難,所以跟不上

我的觀點是既然選課目前比較難做到

那就乾脆程度分班 把程度相當的集中 資優的可以超前 比較不適應的慢慢來

隨然還達不到自由調配課陳順序,不過至少我覺得比現在這樣大雜燴好多了

不過要達到課程自由調配也有其困難度

學生是否有能力判斷順序及課程

學校整個制度都要跟著變

這種相當理想化的方法在台灣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恩 灰塵 看看要不要去從政 當個教育部長 我會支持你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可見感冒請假與PO文之間是有正相關的…

記得之前打辯論的時候有過一個構想…

舉辦各科學期考試和(或)論文報告審核,並且作為取得學分的途徑之一。

這樣做的好處是,對於任意科目,有心及有能力自學(不能不承認的是…有時候自己看書比上課有效率多了…)的學生不必浪費時間上課…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看了小白鹿新的回覆頓時又讓我亂了頭緒:P (老實說,要回覆小白鹿還頗吃力的)T_T

先把新問題留著,我先解釋所謂的「開放學校自由競爭」:

目前台灣教育有兩個目標上的問題(不過我覺得用「目標」來解釋似乎有點奇怪,當然,其他還有制度上、課程內容、教育參與者..等等,教育問題可以分成好幾類)。第一,是與現實社會脫節(不過這似乎全世界都一樣);第二,無法符合國際潮流。(現在要討論的是後者)

現在的國際潮流是走向「人本教育」(不過這與台灣的「人本教育基金會」理念不大相同,這個基金會比較偏向於學生權益的思考面),而何謂「人本教育」?我的解讀是:「教育是自己個人的事」(當然這個說法我是採取彼得杜拉克的教育觀)。

目前台灣政府一直將教育看作是一種「國家資源開發」與「未來發展的投資」(這麼說是因為政府支配著整個教育資源與其發展面向),也就是把「計畫式經濟」用在教育體系之中。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如「資源分配」部份,像前面所說,政府從早期至今,將教育體系中的「普通高中」與「技職教育」做刻意性的調配,其目的不外乎就是為了分配「人力資源」來配合計畫與執行國家的經濟發展,而近幾年教改會雖然也意識到這樣的分配在現代產業分佈已經失去了平衡(也就是我之前提到的3:7),而改變成為最近的5:5,但問題在於它一樣還是「計畫」。

可能有人會質疑,計畫就不好嗎?我曾經參加過成大的企管營,在參加之前我有稍微研究過關於企業管理的書籍及文章,裡頭有提到一個觀念:「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用實際例子大家可能比較容易了解,好幾年前政府因應社會趨勢預備培養資訊人才,廣設資訊相關科系,努力往下紮根資訊教育,但是有趣的是,他們一畢業就面臨網路泡沫化(而且現在連資訊人才也泡沫化了),電腦資訊產業(非硬體)已經失去了優勢。現在政府又體會金融和旅遊,還有文化業以及生物科技將是未來趨勢,又蠢蠢欲動開始想把資源丟入這些市場,到時候趕的上變化嗎? 而這剛好也是為何教育會與現實脫節的原因之一(教育問題總是環環相扣)。

若是不計畫,不同領域人才比例飄浮不定要怎麼辦(畢竟社會需求並不是隨著人才產生比例而改變,當然我在這裡指的是大方向的人才比例,也就是技職與普通高中的比例)?這裡提出兩個方式:

第一,把學校教育與職業教育「完全分流」(這個部分就是我最近在寫的新體制建立的軸心理論)。教育跟職業本來就不應該扯上關係(當然除非您的職業是當教授或研究學者之類的),現在升學主義旺盛,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文憑」所帶來的「就業價值」,而加上許多人「用非所學」(不是學非所用喔!因為這樣說會跟我先前的理論產生矛盾),導至「計畫」變成是一種「資源的浪費」。當然這個「分流」還必須將「職業教育」與「證照制度」結合,這樣分流才有意義(這個就先簡單帶過..)。

而分流的意思是什麼?舉例來說,就是我們可以有會計系,但是他不是用來產生會計師!它是用來研究會計制度的發展,產生專家學者的搖籃的。 那會計師呢?就是由職業教育來提供相關的課程教育,以及配合證照的考試來取得資格。當然,這個教育建立的重點在於怎麼去設計整個體系的運作及課程的安排內容,這個部分我就暫時先不提了(因為那是制度的設計,等我把那篇論文完成再與各位分享)。= =|||||||

當然,政府還必須廣招各家企業,工會,和高中以上的學校,研討我們需要哪些證照,每年修訂,每年來測驗,甚至改變研習課程,或者根本改變科系。

而這個制度設計在於要將「職業教育」完全拉開教育部門的規劃之下,也就是另成一個系統,這個體系不再是被刻意分配,而是大家在學術教育以外,必須再修的另一種教育(當然,除非你要當教授或學者之類的)。(我想點到為止就好,不然會越扯越遠)

第二,也就是我這篇的重點(終於到了@@):「開放學校自由競爭」。這是一種讓每個學校能意識到「品質的提升,才會有好的學生」,以目前的狀況來看,現在教育部的經費補助措施,是根據每個大學本身的「績效」(類似某種研究的排名)來決定補助金額的多寡(這是學校教育資源的來源),而我個人是認為這個做法不妥當,畢竟這會產生「正反饋效應」(學小白鹿賣弄一下經濟學名詞@@,它的意思是有正向加成效果),舉台大而言,教育部這個制度會使台大教育資源越來越多,而資源越來越多的同時,它的研究成果也就會越來越可能更好而產生「績效」,又再度得到優渥的經費補助;而相對於本來就缺乏教育資源,而研究素質不是很高的學校就會越來越居劣勢(研究素質提升有一大部分是來自於教育資源),而導致明星學校越來越明顯。

當然,要開放學校自由競爭不單只是政府退居監督的角色,而是課程規劃自由化!這才是重點,讓每個學校展現出自己的特色來吸引學生,學校有自主權來安排自己的課程,這是什麼意思?也就是我是校長,我可以將系所合併,或者獨自創立另一種特別的系(我是舉例),另外學校可以尋找企業合作(包含企業也可以補助學校學術研究資金,如微軟在大陸清大所設的講座課,一出手就是幾十億美金。所以他們的研究就越發達! 然而在台灣還有其他因素影響著企業參與的想法,因為政府不鼓勵,民間捐款給教育單位只能折抵20%的稅金,所以企業大方不起來),企業可以只支持一個系,當作他的研發部門,也可以學補習班跟學校拆帳,也可以招募新進員工,端看學校如何設計。而政府經費補助的部分,我想再一開始先採取平分的方式(這個部分我沒有想到更好的辦法),然後等待新制度運作成熟後,再進行適當的調配(我認為應該建立一個互助機制,讓績效不好的學校有幾次機會可以得到適當的研究補助經費,若是還一振不起,就只好將補助減少分配給績效好的學校,類似的方式)。

嗯,差不多就這樣。其他的東西明天再繼續。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忘了解釋一個東西,關於人才比例的問題,我是認為它會自然流動。簡單來說,當某個領域滿了之後,背擠掉的人自然會往另一個方向發展,所以不用擔心比例飄浮不定的問題,要擔心的是產業結構以及就業機會是否與求業人口相當。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你這樣講…好像我的文都很無厘頭似的…)

你的意思是將學術與職業分流,職業方面有證照制度取代現況大學文憑氾濫又用非所學問題,人才分配計畫則交給自由市場機制處理...?

聽起來頗不錯的…其實我覺得只要能夠解決盲目進大學的現象,就已經是功德一件…但是話說回來,只有制度草圖的灰塵,並不能完全預知執行後學生們會如何因應…到時能不能解決現有問題,還是部份未知數…

另外,在大學品質與補助方面…只要「比較好的大學有比較多的機會取得比較多的資源」,我相信正回饋(原來這是經濟學名詞呀…俺是在遺傳學上看到的說…)就會永遠存在……而如果「比較好的大學不會有比較多的機會取得比較多的資源」,則大學可能漸失進取心…我想你可以把重點從「如何排除正回饋」移至「在好大學正回饋的同時,較差的大學保持『小額正回饋』」…只要不爛下去,總有一天會好到某一個水準…

不過…如果你的制度能夠解決盲目進大學的現象,我相信大學的品質會好很多…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感覺我完全進入不了你們的討論當中><......(明明討論是我開出來的= =|||)

DUST的制度充滿了創新性(居然還引用管理學之父的觀點,利害),也頗能解決目前狀況.但是在這個制度當中''人''的因素考慮不夠周全,假設未來實施上,可能會造成許多障礙,就如版主所舉出的教務主任例子,這方面應該再多多思索一下會比較恰當.

我會在多多思考你的新教育制度,好長好多,真是傷腦筋阿~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對於這個「分流」保持存疑態度

為什麼教育跟職業不能混為一談

我認為學校教育與職業教育不能完全分割

我們現在所學的學科為理論

上了大學就會分成實用科系(例如電機系)與理論深造科系(例如物理系)

就拿這2個系來說好了 都是需要不錯的數理頭腦跟知識

這2個科系 基本上在高中生身上是不一定看的到的

我想先看看你提出的制度 因為我覺得你的分流可能跟我所想的不太一樣

咦?那我上面不是變成廢話了.............= =|||||||

再來就是學校自由競爭

我認為學校要競爭 但不能完全自由化

台大本來就是強,他培養的人才多,本來就應該有足夠的資源

基本上我認為台大的資源還是不夠

常常被一些阿貓阿狗學校分掉了

而那些學校我看不出他們是在辦學還是在開學店

是在浪費資源

讓那群學生進去 還不如直接教他們怎麼主出一碗好麵食在(這只是一個比方,不是真的要煮麵)

把大學,我這裡的大學是實實在在的大學 那些除了名字是大學的大學就別提了

這些真正的大學數目 調整到台灣應該有到大學數目的數量之後

來開放合作與競爭 精英一起競爭才會進步 才不會被拖下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不是無厘頭啦*-*,是我討論必須考量的方面比較多。

還有我說的是「正反饋」不是「正回饋」。兩者應該不同。

(另外...你怎麼沒有乖乖去上課呢...)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嗯,您所說的部分可能是我沒解釋清楚,才會造成您的質疑(回頭看看發現原來我完全沒講@Q@)。

我的分流教育想法是,一個學生讀完了國中,可以選擇高中繼續就讀(當然,若是九年國教就必須有考試機制,而十二年國教可以直升),或者是就此結束學術性求學生涯,不管有沒有讀高中,在國中畢業後的「任何階段」(比如像高中時期、大學時期、甚至是已經是社會工作者),隨時都可以進入職業教育體系進行受教,也就是說,現在我雖然在讀高中,但我視我自己的能力(想參加就參加,它並不是你一定非得馬上學的東西,我也可以等到大學以後再修),我假日有空,我就去學習職業教育學程(當然這個學程有分等級以及族群,比如說某科職業教育有分成初階、中階、高階;而族群分類是因應時間上的安排,比如像專門提供給高中生的職業教育課程是排在一般假日或寒、暑假,但教育內容上與其他族群並無差異)。

所以,讀高中、考大學,變成是真正「為自己學習」(也就是變成個人的事),而不是為了工作。而若要從事某職業,就透過職業教育來進修,進而考相關證照(而這個證照並不是像目前什麼XX系演變成XX證照那樣籠統,而是向下細分。比如現在每個科系都會有許多門課,而每門課就是獨立成一個證照。社會上企業主徵選人才,就是指定需要哪些證照及其等級,當然,實施的同時每年也都該招集各企業來研討相關證照的制定與改革)。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相當同意不能完全開放自由化(不過搞不好我們的定義或寬度不同@@),所以我認為政府應繼續保持某程度的監督(當然這個監督的立場是建立於經費補助的原則為大宗)。

而關於您所說的「認為某些大學資源還是不夠」,所以我認為政府應鼓勵企業投資研發、經費補助等等(甚至開放私人的投資),畢竟我還是認為,減少大學不是個「最上策」。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感謝您的建議。(不過老實說我還不太確定我對您所說的「人的考量」解讀是否正確@@?有錯誤的話還請您糾正一下。)

關於人的部分,我想您說的「應該」是指「教育參與者(也就是站在第一線的學生、老師以及家長)」的問題。

以我的觀察,幾年來的教育改革,抱怨聲連連不斷,先是教改會沒有充分解釋清楚其改革理念與執行方式(這例子實在多得可怕),再加上老師覺得麻煩、家長對教育當局(不但包含教育部,甚至是針對學校老師)的不信任,教改內容不斷被修改,而往往又導回原本的問題而不自知。我想很大的關鍵就在於制定者!!(這樣的話..不就變成是我了ˋˊ|||)

很多新的教育制度,通常是會透過「實驗學校」來測試評估,往往實驗學校很順利的進行且沒有問題,但一搬到現實社會中的教育機構卻出現了意想不到的反彈與不合適性。怎麼會這樣呢?問題就在於「教育參與者」的結構。一個實驗學校,往往學生、家長、老師,都有充分了解該次教改意涵與實行方式(否則他們不會想參與白老鼠實驗),而正式放到教育體制中,首先一推出,一定會有一群人爭先恐後批評與質疑其可行性(而且通常都是媒體工作者,這是社會現象),然後再來是家長們的抱怨(其實常常建立於:為什麼我們家小孩是第一屆的白老鼠?)、老師的不適應,進而立委砲轟(反映民意是他們的工作),使得教改者與教育當局亂了陣腳,為了避免麻煩與造成多方面的紛爭(而且溝通上也是個問題,有些專業的東西不是說說大家就都會相信),直接就放棄新制度而順應社會主流想法,進而問題依舊存在著,有時候還因沒有完全轉回來而造成更多的問題。

老實說這個東西我無法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只能靠當時教育當局的智慧(如何去說服、如何解釋、如何忍耐與堅持,當然,錯誤的政策一定得檢討)。

(還有..我沒那麼厲害啦|||,只是集思廣益加上一些個人觀點罷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引 小白鹿:

----------------------------

記得之前打辯論的時候有過一個構想…

舉辦各科學期考試和(或)論文報告審核,並且作為取得學分的途徑之一。

這樣做的好處是,對於任意科目,有心及有能力自學(不能不承認的是…有時候自己看書比上課有效率多了…)的學生不必浪費時間上課…

----------------------------

問一下,舉辦各科學期考試,跟現在一個學期分三次的段考差別除了次數不同外還有?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可以考慮學習成效以論文報告來呈現,並配合小小的測驗.我們不能說考試完全不好,但是也不能說天天寫論文沒缺點(最重要的缺點就是學生太多,老師改論文報告會很累)

我也非常同意灰塵的說法,有時候自己看書比老師交還快

再者關於''人''的部分,大部分是教育的參予者才會造成問題,但是廣義來說,人人都是教育的參予者,牽涉層面很廣的.

不僅制定者要把制度制定的清楚明白,並且得跟下面的基層教師家長做出相當程度的溝通,不然在大家不明瞭的狀況下,問題絕對會址增不減.

個人是非常支持寫論文報告來取代一部份的成績(目前的比例太少)而增加選修更是我深信的趨勢,但是詳細情形應該如何規劃,我仍不知曉.

灰塵的新教育制度雖然有部分缺陷,但稜然提供大家一個新思考空間.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懶得設計細部方法..

反正主要精神就是...有其他的"測驗"方式讓達到一定程度的學生可以拿到學分就對了...

考試還是論文還是報告...一學期一次還是兩次還是三次...隨便啦...

第一次編輯時加入以下...

還有...就你對正反饋的解說...我斷定正反饋就是正回饋...

還有還有...你發現了嗎??....就常態而言...等級其實只是一個與該帳號發出的廢話數量有正相關的數字而已...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