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升學主義與教育體制的弊病


Recommended Posts

綜觀現今台灣教育體制,長年以來一直為升學主義和文憑主義所攏照.學子們讀了幾十年的書就是為了一張紙.導致書呆子屢見不鮮,學生更為功利主義所影響.我發現升學主義跟教育體制有非常大的關西.在此作以下論述:

升學主義的含意就市為了能聲上下一階層的學校,更明白的說,是希望能上一所明星學校.所有學生會非常自然地,也可以說是半強迫式地,注重升學考,認真一些的,會注重任何一次考試(包括無意義的考試)在這種情況下,所有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升學,因衛生學才能進入一所更好的學校,進入一所更好的學校還是為了下一次的升學考,如此反覆到了出社會,腦袋中要是沒有自我的課外充實,往往只有課本上的東西,外加考試指定範圍,更加的抹殺學生的天份.

在這裡我們發現,台灣的學校略分5種階段,小學,國中,高中,大學,研究所.假設當你讀完小學後,正常狀況下你便會想進入一個好的國中,以便進入一個好的高中.因此就考了那所國中的資優班考試.考進以後你國一什麼都不懂,國二想好好做一些課外的活動偏偏又考試一堆,到了國三學校方面便為了"升學率"徹底督促你.好不容易升上了一所很好的高中,高一一樣什麼都不懂,就給學長狠狠的操一年,到了高二終於可以玩一下,轉眼間,你又高三了......又要在那裡奮鬥(但是你不用救中國)因此我們發現,教育體制再這六年當中必須經過兩~三次的升學考,使的很多學生一天到晚就為了TEST4個字在奮鬥.這是我們升學主義為何如此嚴重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西方國家,我們都知道他們國中跟高中是合併的,共七個年級,這樣並不是沒有缺點,但是可以降低升學主義的影響,如果台灣要改制成這樣,並不說一兩年或者六七年可以完成的,必須十年以上,重點就在於舊學校並不足以成為七年制的學校,唯一的方法是建立新的學校,並慢慢裁撤舊的學校,大約十幾年後就可以改成如西方國家依樣,中間那段期間便兩種制度並行.當然這只是粗略的方法,詳細我是無法去一 一列舉的.

這種情況並不是只有台灣這樣,日本以及中國都遇到這麼一個問題,主要原因就是人口過多,競爭激烈,每個學生的父母都希望自己小孩出人頭地,大部分的父母並無法了解其中的道理.只能寄望未來有識之士能改善這個問題.我只能說,教育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事情,也是維繫一個國家墬重要的命脈.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回覆 65
  • Created
  • 最後回覆

Top Posters In This Topic

說一句實在話

我想不出任何的替代方案 能讓學生在其他情況下學習

台灣的學生被動的太多了 自動的當然有 但絕對是相對少數

不用這種逼迫式的方法 很多人根本就在浪費青春

以後就去浪費國家資源

還有 我以我的高中 看全台灣高中

我真的認為 前幾志願跟非前幾志願的學制弄得一樣式相當不恰當的

這並不是自大 既然考上前幾志願 就表示對唸書是在行的

就應該跟不專精的分開

但是台灣卻少有智育以外晚整的教育系統

導致大家都用一樣的學制 教材 把一大堆不一樣高低的人都混在一起

累了矮子 苦了長人

矮子有矮子可以做的事

長人有長人可以做的事

因材施教

還有一個例子 以前在普林斯頓大學的一群教授 抱怨要邊教課邊研究沒辦法專心做研究 於是有人給他們足夠的薪資讓他們專心研究 但成果卻不如之前兩頭燒。

我覺得苦跟樂是相呼應的 沒有苦何來樂 想要好好玩一玩卻遇到考試 這跟出了社會的歷練比起來 實在是沒什麼........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的確 我們若只一心研讀課本以外的知識是絕對不足的

但 這卻足以作為一個標準 告訴我們"至少"要懂多少東西

或許有人質疑這讓學生思想僵化 孰知如無這些基本教材 平均素質反而會下降吧

升學考試嗎? 這是不好受的 可是如果不如此 把各種人分開(不是歧視)

要完成專精的教育可能嗎? 我們不應該只以智育作為分別高下的依據

可是將想讀書與不想讀書的人分開絕對是必要的

......................................................................................................................................................

我們現在為了分數奮鬥 但出社會後 說的現實點 不也是為了"錢" 而奮鬥嗎

而且沒錢可能會餓死 沒分數還不至於那麼嚴重吧 早點接受些歷練總是好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最初由 robertfish6508 發表

說一句實在話

我想不出任何的替代方案 能讓學生在其他情況下學習

台灣的學生被動的太多了 自動的當然有 但絕對是相對少數

不用這種逼迫式的方法 很多人根本就在浪費青春

以後就去浪費國家資源

還?............(論壇訊息:引文過長 恕刪)

讀高中就是為了升大學做準備吧

那有必要把前幾志願和其他學校做區別?

考上前幾志願對讀書很在行,無法反駁~

但不是前幾志願的也是有還未努力開發自己的人呀~高中三年的努力,成果一定也很可觀的~

考上台大的並不都是前幾志願的人吧!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有 有必要分開

能夠鹹魚翻身的畢竟是少數

台灣有幾所大學是大學

一堆名義上是大學 骨子裡只是收了一堆錢 跟一堆人進去混

一大堆上那些鬼大學怪怪科系的人 有什麼意義

上高中是考大學沒錯

但是大學是精英教育 真正算是大學的還是只有那一些

那一些後面高中的去上一些爛大學起不是糟蹋

或許他們有一些很不錯的才能 卻被這高中2字限制住了

這樣很浪費金錢跟人才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最初由 robertfish6508 發表

有 有必要分開

能夠鹹魚翻身的畢竟是少數

台灣有幾所大學是大學

一堆名義上是大學 骨子裡只是收了一堆錢 跟一堆人進去混

一大堆上那些鬼大學怪怪科系的人 有什麼意義

上高中是考大學沒錯

但是大?............(論壇訊息:引文過長 恕刪)

一些私立大學的人才企業界也頗給予好評呀~他們的工作能力或態度也是滿不錯的啦!!並不是國立才有人才ㄚ~

其實我覺得就像我們老師說的

讀哪間大學不是太重要 (但跑去念私立技院就太糟糕了= =)

有些人念了一些私立大學 不太風光

不過勒 人家後來也拿了碩士或者博士學位

誰會在乎你中間是哪所高中大學的...

重要不是你的學校好不好 ...而是你好不好..認不認真學習..

ps.抓不到我要表達的重心是啥@@||..多包含囉..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覺得你跟我的觀點並不是完全相左的

是有些部分一樣

我們假設一個情況

把體育跟智育角色換過來

體育是主軸

所有人都在拚體育

只有極少數(就像今天今天體育界的人數)在智育

全台灣大部分都在體育

有一堆亂七八糟的體育學院

收一堆100公尺跑步進20秒 籃球100球投不進3球

但他們還是要練 為什麼 因為這裡主軸是體育

這樣像話嗎???

應該是各專精個人不同的領域吧

台灣現在這樣 跟剛剛的比喻有什麼不一樣

所有人都齊頭式練體育 能這樣嗎

我覺得台灣浪費太多其他領域的人才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引述:peacehopping {但 這卻足以作為一個標準 告訴我們"至少"要懂多少東西}

這不禁讓我們懷疑,現今我們所學的真的是"基本"嗎?我曾經如此懷疑,但後來我找到一個觀點可以較合理解釋教育部這種政策,這是為了練習我們研究作學問的能力.雖然我知道這不是一個好的解釋,但是卻可以使我較為接受一些我認為我不必(不想?!)學習的事務.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最初由 冬風 軒 發表

引述:peacehopping {但 這卻足以作為一個標準 告訴我們"至少"要懂多少東西}

這不禁讓我們懷疑,現今我們所學的真的是"基本"嗎?我曾經如此懷疑,但後來我找到一個觀點可以較合理解釋教育部這種政策,這是為了練習我們研.............(論壇訊息:引文過長 恕刪)

因為冒號的關係 我的P變成鬼臉= =||||| ???

..........................(分隔線)............................................................................

其實雖然現在我們學了許多看似不必要的東西

例如 對一個大學要讀文學院 法學院 的人來說

高中的數物化其實是不太必要的

對有志於理工的人們 也或許覺得史地無聊

但是因為高中還是中等教育 沒有人知道你將來會讀什麼科系

所以教材為了讓每一位學生在大學都能順利接軌

就非得把一些較為偏門的東西放進去

就如同版主所說的 我們將太多其他領域的人才錯放了位置

那我們如果學一些國家 在年齡較小時就讓人才分流呢

這似乎是個不錯的方法

只是在根深蒂固的"萬般皆下品 惟有讀書高"風氣之下

要一時之間改變 是不容易的

且若未做好配套措施 而迫使一些性向尚未明顯的人提早決定

似乎又會成為另一個問題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最初由 robertfish6508 發表

有 有必要分開

能夠鹹魚翻身的畢竟是少數

台灣有幾所大學是大學

一堆名義上是大學 骨子裡只是收了一堆錢 跟一堆人進去混

一大堆上那些鬼大學怪怪科系的人 有什麼意義

上高中是考大學沒錯

但是大?............(論壇訊息:引文過長 恕刪)

人會想進步,不會想退步.這句話應該沒人反對吧?!以前大家都只有高中畢業,甚至只有國中畢業的學生,都會想進入大學就讀,因此大學生越來越多,本來讀大學的學生發先他們的優勢已經消失,所以就出現了碩士這種更高階的層級.作為兩者之間的區分,但是這些後學士們,又想向上發展,碩士又成了大眾化的頭銜(現在還沒那麼嚴重啦~!!)所以又出現了博士這種東西,因為目前還很難讀,人數畢竟還不多,但是我們'相信,人數是只會變多不會變少的,未來還有更高的學籍也是無不可能.

這時候我們又可以發現一種關係,這種關係就是.當兩個學士站在一起時,你並沒有辦法能當下分出兩者之間的優劣,因此我們才會需要更高學籍或者多種學籍,畢竟簡單幾行字告訴你一個人的學歷總比慢慢來測驗要有效率一些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在這裡我可以認同版主的想法。

全國拼體育,滿地體育學院,連一堆100公尺跑爆20秒、籃球100球投不進3球的雜魚

也跟著人家念體院…

全國拼文憑,滿地都是大學,連一堆滿手錯別字、搞不清楚總統制和內閣制有什麼不

一樣的傢伙也跟著人家念大學…

這樣的情況,再怎麼看也不可能是正常的、健康的…

我一點也不清楚箇中原因是所謂教育出了問題還是所謂社會功利化還是所謂人民素質

不高…

但是至少在我的身邊,我可以很清楚的看得出來,有很多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到底想

做什麼。

我在宜蘭高中的三年二班,三年二班,也就是大家說的後段班。班上有很多人,每天

在抽屜放幾本漫畫小說,整學期下來,眼睛用來注視老師或黑板的時間恐怕還不超過

幾分鐘。

我並不斥責他們的上課態度,老實說,學校的課程,有很多連我都覺得根本就是浪費

自己的時間來買學分…

隔壁班,三年一班。當初學校為了「整體的學習品質及因材施教」而建立的社會組資

優班。我們不怪學校,我們知道這幾年來宜蘭高中的榜單沒有羅東高中漂亮,學校也

很為難…

三年一班,整體風氣好很多,大家為了進入好大學,拼命地努力。但是當聊天談論

時,卻又發現其實很多人根本不曉得自己幹嘛這麼用功…

回想國中時,有一個明明考上高中的同學,最後卻選擇進入宜蘭商專就讀。

平常打屁時,他當然是開玩笑地回答:『哈哈~因為宜商的女生比較多啊~~』

但我始終佩服他,有那份大逆不道的勇氣在可以上高中的情況之下選擇進入職校--

就算是為了自己的興趣。

最近在電視上看到一個叫做『發現新台幣』的節目,內容是介紹各個白手起家賺大錢

的例子。

雖然節目的介紹方向仍擺脫不了功利氣質,但畫面上的每一個故事,不論是大街上的

女性涼鞋設計專賣店、山區裡的小小銀工工作室,還是夜市裡賣彩色紅豆餅的老闆,

都有相同的地方。

現在的職業不一定是他們的第一個工作,他們可能曾經做過文書處理、開過檳榔攤、

甚至是有固定薪水的公務員。

當然,在轉行之前,不論是上帝或是阿拉,都沒有拍著胸脯保證「做這個一定

赚!」。

不過,他們都熱愛自己的工作。

我才知道,行行出狀元,不但告訴我職業沒有貴賤之分,而且告訴我,唯有專心做自

己的興趣,才能做大、做成功。

華爾街,出手入手幾十萬的「100公尺跑爆20秒、籃球100球投不進3球」的投資專家

可能滿地都是。如果他們當初讀了體院,現在可能只能拖球場的地板。

坐在我隔壁的「滿手錯別字、搞不清楚總統制和內閣制有什麼不一樣」的傢伙,可能

有異常的藝術天份(或者烹飪細胞、包檳榔技巧…XD…),如果他念了法律系,可能

從此畢不了業,並且因為少畫了八十六幅畫,這輩子的收入活生生地少掉一億六千

萬。

打到這裡...我又想起不知道哪裡看來的一句話 : [ 白痴..只是被放錯位置的天才 ]

聽說國外的高中入學分數並不一定比職校高。因為當一個國家不再迷思,大家會曉

得,興趣遠比一窩蜂地搶高中文憑重要多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把所有的過錯都推給教育體制?所有的事情都是相輔相成的

教育體制要改很簡單,只是幾個文字罷了,真正難改的是大家的思想。

自古以來漢民族充滿了儒家思想,其中又以孝道為重,科舉為重。父母之命不可違,於是他們老是說著讀書、讀書!自幼只要說出自己的想法,雖然是以溫和的口吻,只要違背了父母原本的意思就會被罵、被罰跪。向老師抱怨(國小升總把老師的話當作天理),老師會說爸媽都是為你好啦,乖乖的聽他們的話,不要頂嘴...等等

於是自己的思想被抹煞了,就算認為他們所說的話是錯的,也只能照做(我爸曾對我說"妳管它對或不對,老子的話就是真理")

也許這樣的我在思想上過的太過安逸了,父母總會告訴我 你現在該做什麼了,根本沒有思考過自己的未來,我們都學會了服從

要是有人問你"今天想吃什麼?"我想大概有八成的人會說"隨便""不知道"

我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很少去思考未來,從小就是一直不斷地再服從

我想我們真正缺少的不是什麼偉大的改革教育家,而是獨立思考的精神。

而今天的教育體制也因這種風俗而生,我們的學生都很被動。

上了國中之後我找不到讀書的動力,因為我沒有思考過未來,所以你跟我談什麼未來,對我來說根本是天馬行空!我和我的某一位同學,成績一直不是很好,因為我們從沒認真讀過書。甚至連唐詩三百首都沒讀過呢! 但身在一班..到了三年級總是考試一堆,但我們仍然拿考卷來比速度而非分數(班上不少同學被我們影響..真是對不住他們了呀)一直到了最後關頭,才苦讀了一個月的書。當然也是被老師拿著分數及升學逼迫著的。

從來沒有思考過未來的我們,當然不會主動地想要去讀書,只是一直被分數推著往前邁進…

這樣盲目的追求學歷,也許是幾千年前的文化、制度慢慢演進而成的,已經成為習慣性的服從。

有許我說的有點模糊,也許你不認同的我觀點..但我們可以彼此交流(並不一定是單就以上你所不認同來發展)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版主所言,認為高中要分開(把不喜歡讀書或不會讀書的人做分離),但分流教育已經把國中生高中分流過一次,即為職校與普通高中,若要再分流,那不如就直接將高中與職校比,改成職校更多,高中更少,除非您說的是要將高中(不會讀書的)分離到新的體制之中(非職校體系),但目前除了這兩種(高中與職校)以外,沒有其他體系可以供給學生就讀。我先假設您說的是「分離到職校」好了,也就是讓高中生變少的做法,也就是回到國民政府來台的教育政策,當時背景一方面是技術人員的需求,也就是所謂的「計畫式經濟」,另一方面是政府深怕高級知識份子太多,鞏固政權會有危險,剛開始在56學年度,高中與職校由6:4,到71年度的3:7而趨於穩定,但隨著社會快速變遷的需求,過去大量培育職校與五專生以供應就業市場人力的政策,必須重新檢討,於是在85年便提出應積極調整高中高職學生人數比例的建議85學年度高中與職校學生比例仍為3:7,但經過6年調整,91學年度,高中與職校學生比例已達5:5。

大家可能認為現在大學生素質差,升學率又高,去年新聞中也出現,教育部長對高錄取率之下「大學高中化」的情況表示憂慮,監察院也以「大學品質倒退十五年」對教育部提出糾正,這種大學「浮濫」的氣氛,成為多數人的共同感覺。新聞也報導過某份針對大學生所做的調查,九成一的大學生認為「大學生素質低」,七成九的大學生認為「台灣學生的素質不敵大陸學生」。

長期以來,國人受大學教育的機會都受到政府嚴厲的管制,在85年教改(廣設高中大學)以前,同一世代受大學教育的機會只有約百分之十。雖然去年有「八成七」的錄取率,被炒作得好像整個社會有八成七的應屆學生(包含非應屆生入取大學)都在念大學,事實上以去年七月底18歲人口有31萬7千人來計算,大學錄取8萬9千人,讀大學的比例只有28%。

由考試成績前10%的人口所組成的大學生,當然比由28%的應屆人口所組成的大學生素質來得高,這有什麼需要驚訝的呢?是否值得念大學所考量的應該是個別大學生在受大學教育前後品質是否有所提升,而不是入學前「素質」的高低。

那麼,這些「大學太多」導致「素質下降」的意見,到底在抱怨什麼?這些抱怨背後隱而未顯的其實是「某些人不應該也不值得念大學」的看法,才會有去年「六十八點五分也能錄取」的感嘆。問題是,為什麼考低分就不應該念大學?有人願意在沒有政府補貼之下,自己付錢念私立大學,其他人有什麼權利說三道四?

當然,這種「某些不應該也不值得升學」的心態,並不只存在於社會「菁英」的思考中,也一直存在於政府人力規劃的思維中。人力規劃的思維促成大學機會的管制,也存在於高中職分流教育的設計中。

在這個思維之下,雖然大多數人都希望就讀大學,政策設計者仍然認為多數人不該念大學,大筆一揮就將七成(這幾年比例慢慢降至五成)的國中畢業生分配去念高職,將他們升普通大學的機會排除。

升大學是提高個人所得和家庭背景較差者向上流動的最重要管道,追求更好未來更是個人的自由。考試成績較差者,如果願意自己負擔成本來追求這個機會,其他人特別是已經掌握這個機會的人,縱使他擔心更多人受高等教育會使得競爭者增加,也沒有什麼權利認為別人不應該念大學。(以上引用台大經濟系副教授 駱明慶的觀點)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因為你還在智育的圈圈內..........沒辦法跳開

高中、職校、體育學校、美術學校、音樂學校 這些各個不同的領域的學校在我看來是平等的

但是我們的職校卻不是按照對某些領域的專長或是興趣而分發

而是分數

我想智育的分數指對於高中的分發是有用的

我們對於其他領域人才的培養不夠

這是我強調的

智育只是五育的一育罷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那問題就在升學方式了,上職校的人與上高中的人都是用同一個方式(學測)入學,但是每個人在國中階段就是只有學那些智育學科,若是要讀職校,那要考什麼東西呢?考職校的專業項目?那應該沒有多少學生能順利就讀。還是不用考試直接錄取?還是要連國民教育課程一起改?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在我們華人這個文化中,自古以來便是皇帝最大,畏懼官兵.三跪久叩更是少不了的禮數.偉大的孔夫子更告訴我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長幼有序.在這長年的文化調教中,服從是打從你生下來必修技能,雖然到了現代民主自由時代,這種文化的習俗仍是無法完全消除,執政者也無法跳脫民族思考模式,就是為何學校認為服從比獨立思考重要的原因了.

再國三老師每天必有的叮嚀一定是要同學們認真準備升學考,個人認為,大部分的情況下,老師根本在乎的是-升學率以及老師個人聲譽,口口聲聲為你好,我根本不吃這一套,在遠見雜誌中有一篇標題~''會賺錢''不等於有''競爭力''一般大眾以為會賺錢表示競爭力佳,我必須完全否定這個觀點,同樣的,讀書並不表示你有競爭力,妳''只是''會讀書而已.

我有一個同學,讀書很強,但是每天到學校就遭到大部分同學的排擠,我雖然不太想正面攻擊他,但是我深深的覺得,他是一個只會讀書,卻毫無合作力與人際關西的人,我對他未來不僅感到憂心,我更以為他會很容易便被社會給淘汰.

人是自私的,再某種意義來說,人會為自己最大利益著想.

升學無可奈何的殘酷,那你又有什麼辦法改變呢?

在學校不注重獨立思考的情況下 ,唯有靠自己多培養,在這社會環境下為自己開創一條路,才能成為具有競爭力的人.

我深深的為只會讀書的人感到悲哀,也深深的為只有讀課本的書的人感到憂心,台灣不需要這種人,不需要只讀書沒有競爭力的人,台灣不需要,這個社會不需要,期待多一些人能覺醒,學英文也好,打球也好,作科學研究也好,只要正當有益處者,都是好的

以上是在下拙見,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最初由 DUST 發表

那麼,這些「大學太多」導致「素質下降」的意見,到底在抱

怨什麼?這些抱怨背後隱而未顯的其實是「某些人不應該也不值得

念大學」的看法,才會有去年「六十八點五分也能錄取」的感嘆。

問題是,為什麼考低分就不應該念大學?有人願意在沒有政府補貼

之下,自己付錢念私立大學,其他人有什麼權利說三道四?

我對於你的看法有異議。

你認為「升大學是提高個人所得和家庭背景較差者向上流動的最重

要管道,追求更好未來更是個人的自由。」,這點我同意,但是問

題在於,現在的大學們有沒有做到這一點。

為什麼「升大學是提高個人所得和家庭背景較差者向上流動的最重

要管道」?

我相信你也會認同的答案是,當街頭混混的兒子在大學裡努力用功

之後,他也可以做一個稱職的律師。

現在台灣滿地都是大學,有多少大學做得到這一點?

雖然我沒有確切的數據,但是我猜,不會比以前大學升學率30%的

時的時候多多少。

換句話說,政府為了達成「提供升大學的管道以利提高個人所得和

家庭背景較差者向上流動,追求更好未來。」,不但砸了銀子,還

順便砸了大學的招牌。

為什麼這樣說?

在經濟學裡,有一個用詞叫「通訊」(我的確在故意賣弄專有名

詞…咬我呀~XD),它的意思就是提供就業者的資訊給雇主了解。

例如如果我有會計師執照,你要徵才時便可以很方便地找到我,而

不需要一個一個地測驗「會計師能力」。

十幾年前,大學文憑有類似的功能,可是現在沒有了。

當明明人民平均素質沒有提高,卻滿地都是擁有會計師執照的人的

時候,可以合理推測的是,其中有一大堆「會計師」是濫竽。更糟

糕的是,在面對長得一樣的會計師執照,雇主並沒有辦法分辨出哪

一隻濫竽哪一隻不是。在這樣的情形之下,為了造成明顯的區隔,

真正的「好竽」只好在「會計師執照」之外再加考「會計師碩士執

照」…(這個比喻有一個明顯的漏洞,我放在最後說明。)

現在的大學,就是這樣的情形。

唯一的不同點在於,比起考會計師執照,對國家和人民來說,唸大

學必須付出的成本都大得多。

換句話說,政府為了達成「提供升大學的管道以利提高個人所得和

家庭背景較差者向上流動,追求更好未來。」的願景,害得大學文

憑一文不値,以前大學生能勝任的工作,現在必須要有碩士或博士

學位才找得到。

或許有人會質疑,一個國家裡有很多大學生、很多碩士博士,不是

很好嗎?

就業市場需求!

台灣有多少工作如此高級,需要碩士博士才能勝任?

或者,

培養出來那麼多碩士博士,要叫他們做什麼?

唸大學花四年,唸碩士三年,唸博士三年。(老實說我不是很確定

數字…)

如果培養出來的人才沒有該有的能力(像某些廢渣大學生),或者

就業市場不能容納培養出來的高級人才,不但是個人時間的浪費,

而且是國家資源的浪費。

天下雜誌最近一期的主題報導是『迷失台大 高教悲歌』,講的就

是滿地的大學如何瓜分有限的教育資源,導致教育品質滑落。

現在我要回頭補充一下前面會計師比喻的漏洞。

有人會看得出來,會計師執照和大學文憑之間的不同在於,會計師

執照每一張都是一樣的;而大學文憑上會註明畢業校系。如此一

來,雇主便可以大概知道求職人的能力,所以,廣設大學並沒有造

成大學文憑失去「通訊」的功能。

不過,這樣的論點是雙刀。

如果雇主對各個大學的文憑平等對待,我可以說,這樣造成大學文

憑有跟沒有一樣,大家只好搶攻碩博士。

如果雇主可以依文憑上的校系來判斷「這個大學生有沒有幾斤

重?」,我便可以下結論:某些大學的畢業生根本沒有達到一般大

學畢業生應有的水準。

當然在現實之下,兩種情況應該參半。

你說,應該「提供升大學的管道以利提高個人所得和家庭背景較差

者向上流動,追求更好未來。」,這樣的願景很偉大,但是一個在

大學玩四年然後拿到文憑的人要如何「向上流動追求更好未來」?

浪費呀…

不管是錢、時間,還是人才。

我覺得台灣人除了高等教育之外,其實還有很多路可以走。

「只有讀書好」的想法,教大家把路給走窄了。

還有…你也註明一下…到底哪些話是駱明慶說的…哪些是你說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現在台灣滿地都是大學,有多少大學做得到這一點?雖然我沒有確切的數據,但是我猜,不會比以前大學升學率30%的時的時候多多少。

我先解釋為何需要廣設高中大學,再來回覆小白鹿你的論點。

早期技職百工不受社會尊重,是因「高中大學」門戶太窄,而七成國中畢業生大半被迫走入技職體系,所學既非所願,畢業後又供過於求,素質與待遇自然無法提高,再加上政府未努力推動證照制度,職業尊嚴更無從建立。

廣設高中大學(也就是現在所看到的高中與職校5:5),技職學校自然會縮減,學生要進入技職或高中,基本上會變成自由選擇。(這個部分可能會被誤解,我的意思是一個國中畢業生要選擇高中或職校,都比較容易想進就進)若再加上社會價值觀的改造,也就是所謂的技職尊嚴提高,那真正「自由選擇」的意涵(也就是讀高中與讀職校都可以,不必為了可能會被看不起而有所比較好壞)就更能達到,如近年的台科大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而小白鹿所說的,你認為人民素質沒有提高,卻滿地都是擁有會計師執照的人,以及資源浪費等等的論點。我想就如前篇駱明慶所言,現在民主且富裕的社會,自由選擇是個人的權力,是不可由國家政策或菁英份子來肆意剝奪,更何況人的心智能力一直在成長與發展之中,誰都不能預知一個人的能力極限(就如同美國許多學生剛進大學時的數學程度連台灣國中生都不如,但在一兩年內也可以修完微積分的課程),而你先前還有的疑問:「有多少大學可以做到這點?」我想這應該由目前的體制之下去改革(也就是前提是現在的5:5),而不是又轉回高中、職校3:7再次面對先前的問題,當然,前提是必須有辦法改革才能下這個論點。

至於改革方式我在這裡提出來,比如像政府開放大學自由競爭,這樣大學本身才會有動力來提升自己大學的素質(就像現在的企業界一樣),政府介入越少則進步腳步越快,這是一點。另外我認為專業知識科目應該可以延遲至研究所,而大學期間的教育內容應簡單分為如社會學科、人文學科、自然學科等等,也就是一個高中教育的延伸,而不是像現在的經濟系、法律系直接就由高中教育跳進去。至於簡單分類的學科當然不是像高中學科那樣的簡單,而是一些基礎理論及各年齡層應該具備的公民相關知識及現代知識,再融入目前極度缺乏的世界觀、以及如何在現代社會中經營自己的生活,進而一起去形成未來社會的面貌,因此開放讀大學的機會給越多公民去享有,社會與國家現代化水準也就越高,這就是一種最有效的人才規劃方式。我想這樣的教育,不會是「浪費資源」。

另外補充一點,前篇從第二段開始到結束,都是駱明慶寫的。(簡單講就是只有第一段是我寫的ˋˊ。)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最初由 DUST 發表

我先解釋為何需要廣設高中大學,再來回覆小白鹿你的論點。

早?............(論壇訊息:引文過長 恕刪)

可是世界各國中 沒有多少國家的大學教育是採取這種制度

感覺上您的觀點 像要大學教育變的更為偏向通識教育

而把專業人才的培育提至研究所的層級

這樣要砸下的經費是少不了的吧

如果如此 為何不讓大學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努力的為國家社會培育出精英人才

此法應該是會比廣設大學 再把研究所大學化簡易

況且 廣設大學後 隨著大學升學率的提升

必然會讓許多原本對"智育"不是那麼在行的人

為因應社會潮流 只好再"混"進個所謂的大學去讀

這樣不只浪費了他的生命 也浪費了國家在高等教育上有限的資源

天下雜誌這期關於台灣高等教育的現況 作了中肯的評論

因為大學太多 使一些真正較精英的大學的經費

被一些奇奇怪怪的大學所瓜分了

這也是廣設大學會導致的一個缺點

...................................................................................................................

要期中考了 我還在這裡摸電腦/__\= =|||||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今天是不是給他唸大學出來他就會有大學生該有的實力與素質?

我剛剛才發現似乎灰塵的立論大都指向一個目的:要給大家自由選擇的機會

我想,灰塵也會認同的是,所謂「自由選擇的機會」是指接受教育的機會。

那我要說的是,現在一堆大學生畢業之後因為能力低落找不到好工作,又自視甚高

(賣早餐??令伯喜大學生捏!!),他們得到的是被教育,還是自以為被教育了,

其實畢業之後除了多一張文憑之外,跟高中生沒有兩樣?

這裡又牽扯出另一個問題。

為什麼大學會把文憑發給明明沒資格畢業的人?

很簡單,因為政府給予的資源不足(特別是私立學校),錢線操在學生手裡。

於是,廣設大學的結果變成大學文憑地位下降、大學生素質低落,大家只好再拼碩博

士。

「給大家自由選擇的機會」,卻缺乏嚴謹的把關,造成部分大學生只拿到文憑,而沒

有學到該學的技能。

這樣下去,是不是乾脆在便利商店賣文憑就好了?

一個有包容心及崇高教育精神的大學可能會對學生來者不拒。

但是,

一個負責任的大學絕對不會頒發文憑給任何一個不夠資格畢業的學生。

老實說,我其實可以理解你的心情。

在大環境的限制下,不可避免地會有部分明明有一技之長或興趣,卻不被官方測驗方

式(考試)所青睞的人。只因為不會死背東西便失去了受教育的機會,對個人或對國

家都是損失。

但是我想,與其廣設大學(同時拖垮大學素質),不如把成本用來增加推甄申請的名

額。

另外,你提到關於開放大學自由競爭,可以具體說明嗎?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大學本身就是精英教育

台灣哪來那麼多精英啊..........

如果政府不介入教育

那錢哪裡來

台灣是個很特殊的地方

好學校以公立居多

不像外國好學校幾乎都是私立的

所以在台灣可以以相對於國外相當低的錢接受高等教育

我覺得這是很難得的

如果開放自由競爭會比較好嗎? 這點我保持存疑態度

把專業知識科目延到研究所

那乾脆把大學改名叫 高高中 高中再升學還是唸高中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