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行動者的反思


Recommended Posts

  曾經有人跟我說:「大家關注的是行動者,而不是思想家。」

  有一次,我跟網路上的幾位朋友聚餐,在回程途中經過了總統府,剛好遇到了正在搖旗吶喊的一群青年人,於凱達格蘭大道上圍成一個方形,樂生的抗議活動至今,政府似乎一直沒有給個滿意的答覆,這些人也僅能透過遊行、透過媒體,持續宣示他們的不滿;隨著民主社會開放,這些行動也不再被政府視為「法所不容」,進而他們有較大的空間與安全感,來參與這類社會運動。

  這是件值得慶幸也值得省思的事。慶幸的是對於真正關心議題的人而言,他們能號召到一群願意為議題搏鬥、行動力超強的青年,也許沾著一點學運的光、一點反草莓族而使社會關注較為強烈的形象。這不僅是讓目的可以較易達成,對於那些關心議題的人來說,也是一種精神上的支柱;不被認同、無人聲援的個人行動總是令人感到沮喪,進而想要實現目標也是件困難的事。

  然而,社會所期望的是描述行動者的豐功偉業,連同政府一系列的青年培育,也都是注重在於「行動」。對於這些參與者而言,這些行動也許可以給他們刺激,進而從中思考問題;但我看見的是,多數參與者目的的落差,對他們而言,透過活動來玩樂、增加經驗、拓展人脈,甚至是為了證書,才是他們所重視的,反倒是活動本身所蘊含的價值,或是對議題搏鬥的目的,在他們眼中都顯得不重要。一位朋友也在一篇分享志工經驗的文章中提到:「如果一個社團是死氣沉沉,缺乏靈魂領導人物,那社員們不久就會感到失望和無聊,進而遠去。」從中多少可以看出,所謂「行動者」也許僅是在追求「樂趣」,而非真的想維護或執行某種價值。

  「正如西方一位女哲學家阿倫德(Hannah Arendt)所說,我們這個時代,由於太重視行動,卻成了一個不思不想的時代。『不思不想』正是缺乏判斷力的最大根源。沒有判斷力,一切『公民意識』、『社會參與』都變作了隨波逐流,依人腳跟而轉;只有形式,而無內容。」(余英時,1998。<商業社會中士人精神的再造>。「知識份子的社會參與」講座,行政院文建會。)

  當然還有一些情況是,行動者是為了維護某些直覺性的價值判斷,好比說,看到一群人覺得很可憐,進而訴諸行動為他們爭取權益;或者是,為了維護國家尊嚴,其他什麼都不重要的思維。這類型的行動者,往往沒有想太多,他們不會思考各種立場所遭遇到的問題,進而從中取得妥協;他們不會思考應該如何說服別人、建立溝通平台,進而找出解決方法獲得勝利。

  在網路上常常可以見到中學的學弟妹們為學生權益奮鬥,過去我也走過一樣的路,回顧起來,我沒有太過在意該怎麼實行才能讓對方讓步,而僅是不斷地要求:「給我權益,不然反抗到底。」這樣的行動是不易成功的。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教師身上,我到過全教會的論壇,當教師們不滿政府、不滿人本時,他們關注的是自身的權益,卻不曾思考過這些政策是學生權益的訴求,更不用說從之間做出妥協進而提出新的方案;另一方面,這些教師對於全教會的不滿,也不曾思考過自己可以組成另一個民間團體來與之抗衡,以爭取符合自身權益的目標。

  行動者,如果沒有謹慎的思考能力,也僅是某些價值的奴隸罷了,而不是真正能解決問題的人。反觀備受社會關注的行動者,是否具有這樣的能力?這點我是抱持悲觀的。

  她還跟我說:「思考跟行動應該兼具,思考才能更全面。而思考的目的就是付諸行動。」

  一位知識份子,真正有價值的地方在於他能對社會做出觀察、提出批判,甚至是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且進一步將這些想法表達出來;而非在於他要把這些想法訴諸行動來實現它。況且,這些觀察與批判,也並非全是可以透過行動來改變的,太過重視行動化,反而矮化了各種思考的可能性。(當一個人分析出各種階級從事社會參與有著不同的態度時,我很好奇,這該做出什麼行動?或是你也可以思考,對於本篇文章如果我不付出行動,是不是意味著我對社會一點幫助都沒有?然後也請你告訴我,我應該做什麼「行動」才能達成這篇文章的訴求?)

  對於知識份子而言,所謂的「行動」,就是把各種問題或現象描述出來,這幾乎可以算是他們的「專業」;用一般「行動者」的標準來衡量知識份子的價值,則是抹煞了他們的一切!

  「思想家」跟「行動者」不過就是兩種有著不同任務的角色,不應該劃為上下位階來貶低其中一者的價值。因此,盲目追求行動者,反倒忽略了思想家對社會付出的心力,這是有點不公平的,希望大家能好好思考這個問題。

——————(後記分隔線)——————

  這篇文章是因應一位朋友跟我談到關於過去爭取學生權益的行動是值得報導的素材,似乎對記者而言,行動者比起思想家來得有價值,而我現在的角色偏向後者,所以有感而發寫了這篇評論。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還以為你發這篇的目的是為了響應"五四運動"紀念日

所以說我特別討厭一些西方社會下強大的公會力量

"階級衝突"有些時候反而是公會那群人不思考社會效應而進行的行動所導致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破壞」和「建設」似乎是相對的,但兩者卻不可缺其一。我們以行動者的身分去爭取改革、實踐的可能性,但就如同龍應台在《百年思索》中提到的,抗爭過後的後續作業呢?DUST提到的部份,恰好反映目前學生校內抗爭最常出現的問題。

首先,學生為了維護自身權益,進而形成團體共同的訴求,此時校方會以種種理由阻擋,在學生方的眼裡看來只是校方老古板不肯變通,但鮮少有人會正視其背後的意涵。任何改變都要付出代價,盡管相對看來,那些改變對我們而言是極有益的,卻容易忽略延續的問題發展。

在造成此現象的最大因素,包含了DUST提到的參與者本身的目的,以及許多人會「人云亦云」( 我想這一點大家都難以避免 ) ,無形中又使情勢朝歪斜的方向傾滅。

「要非常之建設,必須先以非常之破壞」反過來看這句話,似也亦然。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思考現象背後的原尾、與社會的關係

可以透過思考技術的訓練,將自己對於事件廣度的直覺反應增大

於是我們得到了結論:問題出在這裡,為什麼有這個現象,這個現象的輪廓是這樣

進而我們開始思考解決的方法,"我們應該要XXX"、"必須增加公民素養"、"要組織團體抵抗"

恩,接下來就是執行層面

要找一群什麼樣的人與我們配合?

什麼樣的人會真正參與我們的活動?

或者是用其他手段

思想家與執行者勾勒出時代下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

就如同對日抗戰時的烈士

也許老師會跟我們說"這些烈士殺了5~6個日本人,並且喪失了自己的性命,但這改變不了整個局勢,只是莽撞的毀了自己的前途"

但這是成就一件大事時,很重要的精神力量

這些精神力量累積起來,促使大家(思想家與執行者)一同改變當下

最後成功

群眾活動亦然是這樣,用行動表達心聲

只是隨著時代的變遷

很多人發起抗爭的本質在改變

人們參與群眾活動的原因也在改變

社會結構也在改變

媒體生態也在改變,更攪混了活動本質

人們不在去追求偉大的思想

而是去追求聯誼、找到了一個忙裡偷閒的藉口、去逃避現實,把精神投入某場活動

這些事情到底值不值得我們投入,這些事情是否實際影響自己的生活

多半沒有

就算有,也不是現在發生,而是很久以後

這就是現在群眾運動的本質

靠這樣的本質,是成就不了任何事的

而成就一件事情的真正元素,就是"精神力量",大家明確知道一個問題,並且一同解決

思想家該如何推動進一步的手段,來迫使改變

在基本生存不受威脅,自身保有一定程度自由的當下社會,群眾運動再這一個世紀裡,能夠

得到的成效到底有多少?

亦或是改變行動方法?

考驗著思想家的執行力

因為現在要搞群眾運動,感覺成效真的很低

因未到最後焦點都被模糊= ="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前面的段落著重於對「不思考的行動者之批判」

中間說「行動與思考並重」

最後說「思想家與行動者不過就是兩種有著不同任務的角色」

雖然可以知道你在表達什麼,但是如果先說「思想家與行動者不過就是兩種有著不同任務的角色」再說「行動與思考在這兩種角色都是需要並重的」是否會比較清楚?

在網路上常常可以見到中學的學弟妹們為學生權益奮鬥,過去我也走過一樣的路,回顧起來,我沒有太過在意該怎麼實行才能讓對方讓步,而僅是不斷地要求:「給我權益,不然反抗到底。」這樣的行動是不易成功的。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教師身上,我到過全教會的論壇,當教師們不滿政府、不滿人本時,他們關注的是自身的權益,卻不曾思考過這些政策是學生權益的訴求,更不用說從之間做出妥協進而提出新的方案;另一方面,這些教師對於全教會的不滿,也不曾思考過自己可以組成另一個民間團體來與之抗衡,以爭取符合自身權益的目標。

當我訴求不滿時,我會認為某些地方學校應該是可以輕易做到,乃因官僚體制、制式思想以致於不想做,我會提出應該可以怎麼做,但在校方對這種或是其他要求不予以理會與解釋時,我的理性會逐漸喪失(題外話,前陣子人文版便是一個例子),當然學校沒有義務要回應我方,但是如果沒有在班聯會、朝會等時間給予解釋的話,我也不認為校方有資格要求我們體察他們,因為除了犧牲自己的時間去參加班聯會等組織外,我們關心學校的想法並沒有辦法得到回應,就跟家長不需要參加家長會,但是也有權要求校方對於某些新政策給予解釋一樣,不能夠以「誰叫你不參加這類活動,只會打嘴砲」這種理由搪塞學生對政策熱騰騰的關心。

得到的成效到底有多少?

亦或是改變行動方法?

考驗著思想家的執行力

思想家必須透過實際體驗某些事情,才會讓自己的思想不致於流為空想。

一語中的

煩三天內補注。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前面的段落著重於對「不思考的行動者之批判」

中間說「行動與思考並重」

最後說「思想家與行動者不過就是兩種有著不同任務的角色」

雖然可以知道你在表達什麼,但是如果先說「思想家與行動者不過就是兩種有著不同任務的角色」再說「行動與思考在這兩種角色都是需要並重的」是否會比較清楚?

我覺得應該還好,而這樣的順序是因應那兩句話。

「行動與思考在這兩種角色都是需要並重的」

我沒有這個意思喔。我是說,行動者必須具備思考能力;而思想家的任務不在於付諸行動,所以行動對思想家而言,是可有可無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而思想家的任務不在於付諸行動,所以行動對思想家而言,是可有可無的。

我所謂的行動是參與

也就是我回ENA的「思想家必須透過實際體驗某些事情,才會讓自己的思想不致於流為空想。」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所謂的行動是參與

也就是我回ENA的「思想家必須透過實際體驗某些事情,才會讓自己的思想不致於流為空想。」

那,提出理論或思想,然後使信服者實際執行,自己只做籌劃工作,然後和行動者一同承擔結果,這應也算是種體驗?

雖然還待DUST解釋,但我覺得為可能包含著這樣的意思:

行動者的任務在於付諸實踐,他可以選擇一種理念作為依歸而行動;

思考者的責任則相反,他必須盡己所學規劃出最符合效益與成功率的計畫和理論,再交由他人執行。(甚至是實驗)

這只是領域上的差別。一個人可能是單純的行動者,也可能是思考者,也可能同時具備兩者的條件。看看政治、軍事、宗教上的事件或許可稍有例證。

但作為領域上的分野,行動和思考就是截然不同的事情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的意思是,如果對於一個教育政策,某學者只把自己關起來思考理論或思想,而不去參加公聽會,他所能提供的理論或思想可能是相當有限的,也會發生自己提的論點別人早就提過、或是提過更好的,甚至早就被否決的情形,而這種閉門造車的情形常在台灣目前上電視的所謂「名嘴」、「專家」身上出現,身為一位思想家,我認為他的「行動」是為了提出更好的理論而走出去吸收更廣泛的社會訊息,而一位思想家與行動者一起行動時,思想家也相對更能夠掌握社會期望的初衷,也就是「對於這些參與者而言,這些行動也許可以給他們刺激,進而從中思考問題」。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那,提出理論或思想,然後使信服者實際執行,自己只做籌劃工作,然後和行動者一同承擔結果,這應也算是種體驗?

雖然還待DUST解釋,但我覺得為可能包含著這樣的意思:

行動者的任務在於付諸實踐,他可以選擇一種理念作為依歸而行動;

思考者的責任則相反,他必須盡己所學規劃出最符合效益與成功率的計畫和理論,再交由他人執行。(甚至是實驗)

這只是領域上的差別。一個人可能是單純的行動者,也可能是思考者,也可能同時具備兩者的條件。看看政治、軍事、宗教上的事件或許可稍有例證。

但作為領域上的分野,行動和思考就是截然不同的事情了。

我是這麼想的,作為一個行動者,不需要像思想家那般程度地去觀察描述社會現象、提出問題、批判與解決方法,而只要對自己所為的行動,有一定的觀察力、會解決所面臨的困境、看清楚自己的目標是什麼(這些依賴的是思考),就會是一個好的行動者。換言之,行動者與思想家,他們思考的目的是不大相同的、範圍也不一樣。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2 weeks later...

首先,我想質疑你所說的

『但我看見的是,多數參與者目的的落差,對他們而言,透過活動來玩樂、增加經驗、拓展人脈,甚至是為了證書,才是他們所重視的,反倒是活動本身所蘊含的價值,或是對議題搏鬥的目的,在他們眼中都顯得不重要。一位朋友也在一篇分享志工經驗的文章中提到:「如果一個社團是死氣沉沉,缺乏靈魂領導人物,那社員們不久就會感到失望和無聊,進而遠去。」從中多少可以看出,所謂「行動者」也許僅是在追求「樂趣」,而非真的想維護或執行某種價值。』

我想請問,你是否真的參與、深入了解過這些行動者的活動?還是你只依靠經過總統府時的印象、媒體呈現出來的學生運動樣貌,斷定他們的行徑和理念?如果你從未認真了解他們的主張和行動,只依靠表面的印象和媒體的再現判讀,我覺得這樣的批評非常不負責任。

我不否認,新聞媒體會先注意行動者,因為行動者所呈現出來的樣貌是具體的,思想者呈現出來的相對空泛。新聞媒體被要求呈現「真實」,而「說的永遠比做的容易」、「口說無憑」,比起尚未實踐的思想,實際的行動被受眾視為更真實的呈現,因而媒體會先關照行動者,而且新聞媒體不能是個人或者特定思想的宣傳工具,純淨的新聞報導不可能去處理或報導尚未實踐的思想,這確實是新聞媒體的侷限,但新聞媒體本來就不是萬能的。我想在你對媒體做批評之前,應該要先了解媒體本身,如同你在批評樂生活動之前,要先了解樂生活動本身。

還有,「出現在電視上的都是歡樂的笨蛋,而不是聰明的啞巴」,這句話的立論何來,請白鹿先生回答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還有,「出現在電視上的都是歡樂的笨蛋,而不是聰明的啞巴」,這句話的立論何來,請白鹿先生回答

立論在於我愛黑澀會加上沒上過電視的白鹿先生小灰塵先生加上誇飾法

重新編輯說明︰本人不是啞巴,那樣沒有說服力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首先,我想質疑你所說的

『但我看見的是,多數參與者目的的落差,對他們而言,透過活動來玩樂、增加經驗、拓展人脈,甚至是為了證書,才是他們所重視的,反倒是活動本身所蘊含的價值,或是對議題搏鬥的目的,在他們眼中都顯得不重要。一位朋友也在一篇分享志工經驗的文章中提到:「如果一個社團是死氣沉沉,缺乏靈魂領導人物,那社員們不久就會感到失望和無聊,進而遠去。」從中多少可以看出,所謂「行動者」也許僅是在追求「樂趣」,而非真的想維護或執行某種價值。』

我想請問,你是否真的參與、深入了解過這些行動者的活動?還是你只依靠經過總統府時的印象、媒體呈現出來的學生運動樣貌,斷定他們的行徑和理念?如果你從未認真了解他們的主張和行動,只依靠表面的印象和媒體的再現判讀,我覺得這樣的批評非常不負責任。

包含宜中的自治會,我去年去過的青年國是會議,還有許多次的參與式論壇。我不常看新聞,所以我也不清楚這些活動在媒體所呈現出來是否就是會令人感到他們的勢利。所以,我是從自身經驗來批判,我所接觸到的參與者,就是這副德行。這並非涉指所有行動者,而我只是想說,有這樣的人存在,而且制度本身並無法阻止這樣的人(在某些方面,主辦者根本不在乎參與者的心態,反而是人越多越好)。

我不否認,新聞媒體會先注意行動者,因為行動者所呈現出來的樣貌是具體的,思想者呈現出來的相對空泛。新聞媒體被要求呈現「真實」,而「說的永遠比做的容易」、「口說無憑」,比起尚未實踐的思想,實際的行動被受眾視為更真實的呈現,因而媒體會先關照行動者,而且新聞媒體不能是個人或者特定思想的宣傳工具,純淨的新聞報導不可能去處理或報導尚未實踐的思想,這確實是新聞媒體的侷限,但新聞媒體本來就不是萬能的。我想在你對媒體做批評之前,應該要先了解媒體本身,如同你在批評樂生活動之前,要先了解樂生活動本身。

妳似乎還是把「思想者」侷限在「未來可以透過行動來實踐」這個範圍下。我想我所說的「思想者」並不是這樣的意思。

媒體讚揚行動者,好比在讚揚樂生行動的人,難道並非在宣揚一種思想?媒體有立場本來就沒什麼問題,立報關心弱勢族群、人本的期刊也是在宣揚他們自己的價值、你們的大學報關心樂生問題,這都算是立場不是嗎?如果真要達成毫無立場,那是不是應該進一步去宣揚一下新莊人民反樂生的行動呢?

我不是要批評樂生的活動,而是批評普遍存在的價值觀:「行動者比思想家有價值,思想家不付諸行動就是垃圾。」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首先,我並沒有說媒體「讚揚」行動者,而是說媒體會先觀察到有具體行動的人。

其二,『新聞媒體不能是個人或者特定思想的宣傳工具』並不是說媒體完全沒有立場,每種媒體都會有自己特定的角度,就像你所說的立報關心弱勢、大學報關心樂生議題,但在處理和報導新聞的過程中,一旦面對純淨式的新聞報導,專業的記者仍然會平衡併陳各方意見。而大學報關心樂生議題,並不像你所想像的一昧宣揚捍衛樂生的學生有多偉大,在報導中大學報也很客觀的採訪了反對者,這點大學報做的很確實,請你回頭去看看大學報的報導(大學報的報導甚至比任何大報都平衡),請不要妄下論斷

其三,我依然堅持思考跟行動應該兼具,思考才能更全面,而思考的目的就是付諸行動。而我所謂思考的目的是付諸行動,意思並不是指思考者在得到結論後要馬上衝到街頭搖旗吶喊,而是我認為,大部分思考社會問題的動力來自於解決糟糕的現狀和需要解決的問題,並且希望未來能夠付諸實踐,因而思考的目的是爲了未來能夠讓自己或者他人有所行動。而思考的過程中,如果能夠更透過各種形式(書籍、資料、身體力行)先了解問題的核心、試探性地採取一些做法,可以更全面的幫助思考的進行(就像官員不該只坐在辦公室裏,偶爾出來體察民情會幫助他們深刻的了解人民的問題所在)。

也許是我的字眼太過概括地表達我的想法,但,有沒有搞錯啊那時候我們只是用msn在閒聊啊!!!!!!!!!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首先,我並沒有說媒體「讚揚」行動者,而是說媒體會先觀察到有具體行動的人。

其二,『新聞媒體不能是個人或者特定思想的宣傳工具』並不是說媒體完全沒有立場,每種媒體都會有自己特定的角度,就像你所說的立報關心弱勢、大學報關心樂生議題,但在處理和報導新聞的過程中,一旦面對純淨式的新聞報導,專業的記者仍然會平衡併陳各方意見。而大學報關心樂生議題,並不像你所想像的一昧宣揚捍衛樂生的學生有多偉大,在報導中大學報也很客觀的採訪了反對者,這點大學報做的很確實,請你回頭去看看大學報的報導(大學報的報導甚至比任何大報都平衡),請不要妄下論斷

其三,我依然堅持思考跟行動應該兼具,思考才能更全面,而思考的目的就是付諸行動。而我所謂思考的目的是付諸行動,意思並不是指思考者在得到結論後要馬上衝到街頭搖旗吶喊,而是我認為,大部分思考社會問題的動力來自於解決糟糕的現狀和需要解決的問題,並且希望未來能夠付諸實踐,因而思考的目的是爲了未來能夠讓自己或者他人有所行動。而思考的過程中,如果能夠更透過各種形式(書籍、資料、身體力行)先了解問題的核心、試探性地採取一些做法,可以更全面的幫助思考的進行(就像官員不該只坐在辦公室裏,偶爾出來體察民情會幫助他們深刻的了解人民的問題所在)。

也許是我的字眼太過概括地表達我的想法,但,有沒有搞錯啊那時候我們只是用msn在閒聊啊!!!!!!!!!

也許我用「讚揚」行動者這樣的說法太過尖銳,我更正一下,應該說,媒體根本不在乎思想家,而且是有點瞧不起的,因為他沒有付諸行動。

如果妳同意上述的說法的話,那我想表達的是,思想家所想的事情並非都能做出行動、而且也並非是為了行動而去思考;為了行動而該去思考的,應該是行動者的任務,而不是所有的思想家。

妳可以想看看龍應台在幹嘛、李家同在幹嘛、每天在報紙寫社論罵政府或在野黨的人在幹嘛、古代的哲學家在幹嘛、甚至是立報或是大學報的編輯們在幹嘛,這些社會批判者為了改造社會價值觀,他們就是用文字說服別人,對他們來說,寫文章罵別人就是他們的「行動」;但我不會稱這樣的人為「行動者」,而是稱他們為「思想家」,我想這點妳也會同意的,因為思想家沒有寫文章,那就不會被指為「只會說,不會做」,換言之,沒有把意見表達出來的人,並不在思想家的範疇裡。

我會同意,沒有思考、不擅長解決問題的行動者是不值得稱讚的;相反的,一個思想家單純有思想而把思想表達出來,這樣的人並不遜色於有思考、擅長解決問題的行動者,行動者的思考是構築於對行動背後所重視的問題、如何成功地達成訴求,而非思想家對社會的批判、觀察、提出建議,或是對學術研究的貢獻。換言之,行動者的思考並不是思想家在想的事情,這兩者是不一的;所以,看不起思想家如果是基於因為思想家不付諸行動,我認為這個觀點是錯誤的。

然後,那時候MSN閒聊明明就已經引爆話題了:P。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不否認,新聞媒體會先注意行動者,因為行動者所呈現出來的樣貌是具體的,思想者呈現出來的相對空泛。新聞媒體被要求呈現「真實」,而「說的永遠比做的容易」、「口說無憑」,比起尚未實踐的思想,實際的行動被受眾視為更真實的呈現,因而媒體會先關照行動者,而且新聞媒體不能是個人或者特定思想的宣傳工具,純淨的新聞報導不可能去處理或報導尚未實踐的思想,這確實是新聞媒體的侷限,但新聞媒體本來就不是萬能的。我想在你對媒體做批評之前,應該要先了解媒體本身,如同你在批評樂生活動之前,要先了解樂生活動本身。

其實這整段看起來有點為台灣新聞媒體開脫的感覺。

目前在新聞上我看到的是極度重視動態以博取收視率,就算是行動,思想也是被掩蓋而不是折衷的並立存在,甚至根本不存在。

在我的想法裡,新聞應該要提供有如日本選舉的單調完整敘述政見的過程,但是在台灣的新聞媒體,除了意識型態的大綱外,我已經看不到什麼是政見了,當一個媒體連「最容易受到關注的行動」(指政治)裡的思想都沒辦法完整表達,讓選舉連小學生選小市長也不如時,那麼似乎是台灣的媒體需要檢討。

就算是報導任何社會活動,我們都完全無法了解其中真正的思想,在人文版,從新聞上擷取下來的時事消息出錯率極高,每當討論時我們都要不斷糾正版眾。

而我上述舉例的「日本選舉」例子,不正是所謂的「尚未實踐的思想」?難道日本的媒體比起台灣不純淨的多?而「實際的行動」在台灣真的是更真實的呈現嗎?還是只是配合「受眾」的商業取向?恕我直言,正是這種「行動是老大」的態度造就了DUST打這篇的原因

更簡單的說,我認為這並非「媒體性質的盲點」而是「台灣媒體的不足」。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大家關注的是行動者,而不是思想家。」

  這應該是在所難免的事吧。現代資訊傳播的大宗硬體是電視傳媒、報紙雜誌以及網際網路,其重要的軟體則是新聞資訊。為了吸引一般民眾(主要消費者)的目光以期成就媒介的高度經濟效應(收視率、銷售量及點閱率等),新聞本身勢必要有所謂的衝突性和話題性。在此所論及的行動者往往透過參與公共事務或是在公眾場合進行活動,以呼告或達成他們的訴求;自然是比單純的提出主張、陳述理念的思想家來得受矚目。正如同DUST您在第三段開頭所提到的:「社會所期望的是描述行動者的豐功偉業」,一來是行動者的所作所為具有較高的新聞價值,足夠成為短期利多的關注方向;二來是行動者的公眾活動或社會運動進行可以成為開放社會的表徵,建立人民進步的形象(表象?)──從這種社運足以成為社會學研究的標本來看,許多的行動者活動都是歷史意義大於活動訴求本身意義的(例如「天下圍攻」事件)。

連同政府一系列的青年培育,也都是注重在於「行動」。

  這個部分可否請DUST舉個例子?像是紅衛兵嗎?毛語錄有沒有教導他們思考這也是我們所不得而知的...,這邊有沒有大陸朋友對文化大革命期間的思想及行動有作深入了解,或許可以分享一下。

但我看見的是,多數參與者目的的落差,對他們而言,透過活動來玩樂、增加經驗、拓展人脈,甚至是為了證書,才是他們所重視的,反倒是活動本身所蘊含的價值,或是對議題搏鬥的目的,在他們眼中都顯得不重要。一位朋友也在一篇分享志工經驗的文章中提到:「如果一個社團是死氣沉沉,缺乏靈魂領導人物,那社員們不久就會感到失望和無聊,進而遠去。」從中多少可以看出,所謂「行動者」也許僅是在追求「樂趣」,而非真的想維護或執行某種價值。

  其實,拋開理想不講,若從務實面來看待這樣的現象,我會覺得多數行動者的動機是無所謂的、是不需要被在意的。要是每個參與活動的行動者都是充滿理想與抱負的才俊佳人,那才會嚇人一大跳呢(沒有人會相信1989年的天安門廣場上聚集的全部都是勇敢堅強的自由鬥士吧)!只要在最前線的領袖及核心成員具備理想及問題意識就夠了。畢竟,行動者在行動當下最主要的目的是達成其訴求;透過行動以昇華群眾的公眾事務參與意識祇不過是附加價值而已。在這樣的前提下,群眾的意義就是造勢以引起公眾社會的注意──唯有增加行動的曝光率才能夠向更多人(包括訴求對象)發出聲音;再怎麼說,群體總是比個人要來得有聲勢吧(至少就表面上而言)。

  至於所謂的「靈魂領導人物」,我直覺上認為這是必要存在的。團體之所以能夠團結,往往是因為其有一個核心如同大磁鐵一般將群眾吸附在一起。或許您會希望這個核心會是一種思想、一種理念,但是思想的出發點終究是人;在服膺一種思想的同時對思想提出者產生偶像崇拜的心理是人之常情。還是說您對於英雄主義有著生理上的厭惡?不過英雄的存在能夠整合、統一眾人的意志,讓群眾力量更為專一而強大;且英雄人物經過宣傳或是媒體的包裝成為公眾人物之後,發言的影響力更是大大超越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這對於群眾運動是有力(利)的。

  我這邊想說的是:想要每個人都成為一個捍衛思想及價值觀的行動者是過於苛求的。您原本所痛心的那些「忽視活動本身意義的活動參與者」,我認為這樣的人無法稱得上是行動者;這群眾就單純只是群眾罷了。可能是我的認知與您不同的緣故,雖然我不會否定群眾在公眾活動之中的意義(少了群眾的公眾活動還公眾嗎?),但是嚴格來講的行動者應該僅能指稱那些真正知道自己在為了什麼目的而活動的人,而非讓一些無頭蒼蠅或是藉著民主自由的保護而恣肆妄為者任意張揚的旗幟。

  相反的,我倒是認為:不管是龍應台也好李家同也好在報紙寫社論罵政府或在野黨的人也好、古代的哲學家也好立報或是大學報的編輯們也好,這些人怎麼會稱不上是一個合格的行動者呢?他們同樣地擁有自己的思想,並在這些思想的前提下各自用自己的方法向政府、國家或社會發出聲音,不管是出書也罷演講也罷寫社論也罷發行定位堅強的報紙也罷,這不都是一種基於人文精神以關心我們所身處的世界之行動嗎?真要用分隔線去區分孰是行動者孰是思想家未免太苛刻了。思想家與行動者可說是一體兩面,硬是要去定義的話,我也只能說其中一者是較偏向行動者的思想家,而另一者則是較偏向思想家的行動者,如此而已。

她還跟我說:「思考跟行動應該兼具,思考才能更全面。而思考的目的就是付諸行動。」

  一位知識份子,真正有價值的地方在於他能對社會做出觀察、提出批判,甚至是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且進一步將這些想法表達出來;而非在於他要把這些想法訴諸行動來實現它。況且,這些觀察與批判,也並非全是可以透過行動來改變的,太過重視行動化,反而矮化了各種思考的可能性。(當一個人分析出各種階級從事社會參與有著不同的態度時,我很好奇,這該做出什麼行動?或是你也可以思考,對於本篇文章如果我不付出行動,是不是意味著我對社會一點幫助都沒有?然後也請你告訴我,我應該做什麼「行動」才能達成這篇文章的訴求?)

  對於您這位朋友所說的話,我表示贊同的意見,只是可能會稍做不同的解釋。有許多社會裡層的樣貌,若不自己親身深入參與行動,僅站在觀察者的立場作判斷及分析恐怕會存在著盲點。就如同c3a28詢問您是否有真的參與、深入了解過這些行動者的活動,表示那是觀察的事實論據;而您也回答您參與過宜中的自治會、青年國是會議、還有許多次的參與式論壇,從而判斷出現行的公眾活動參與群眾不思不想的面貌──這不就表示您因為「思考跟行動兼具,使得思考更全面」嗎?

  至於說到「思考的目的就是付諸行動」我也沒有異議,只是會給它兩個主詞分別加在思考及行動之前。在此或許我要進一步定義自己的主張。我所謂「較偏向思想家的行動者」主要工作是提出理論、主張和思想讓人們理解,我們姑且稱這動作為「初步行動」;至於「較偏向行動者的思想家」則是根據初步行動中所得到的想法進而向更多人,乃至於政府機關發聲、活動,這部分則稱為「進階行動」。當DUST您在發出這篇文章的時候,就已經讓論壇以及部落格的眾訪客們觀測到您的思想,這就是「初步行動」了。至於對這篇文章有所感觸從而繼起公眾活動的「進階行動」,當然可以是思想者自己,也可以是其他人,這都不違背「思考的目的就是付諸行動」這點。因為你在最初的狀況下已將思考付諸於「初步行動」,算是完成了一個行動的階段。而第二階段的受啟發行動者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簡單的說,我們可以多多參與公眾事務與社會運動讓思考更為全面,但不一定要為自己的思想發起公眾活動吧(真這麼累的話我也不敢打嘴砲了)。

這篇文章是因應一位朋友跟我談到關於過去爭取學生權益的行動是值得報導的素材,似乎對記者而言,行動者比起思想家來得有價值,而我現在的角色偏向後者,所以有感而發寫了這篇評論。

  嗯,我在前面已經有提過,對記者而言,話題性高的新聞商業利益也較高;這部分便按下不表。不過,DUST您也不需要這麼在意這種小事吧。作為一個「較偏向思想家的行動者」,雖然要有入世的精神,但並不需要有入世的名聲啊。

我不否認,新聞媒體會先注意行動者,因為行動者所呈現出來的樣貌是具體的,思想者呈現出來的相對空泛。新聞媒體被要求呈現「真實」,而「說的永遠比做的容易」、「口說無憑」,比起尚未實踐的思想,實際的行動被受眾視為更真實的呈現,因而媒體會先關照行動者,而且新聞媒體不能是個人或者特定思想的宣傳工具,純淨的新聞報導不可能去處理或報導尚未實踐的思想,這確實是新聞媒體的侷限,但新聞媒體本來就不是萬能的。我想在你對媒體做批評之前,應該要先了解媒體本身,如同你在批評樂生活動之前,要先了解樂生活動本身。

  嗯...,其實我沒有感覺到DUST是在批評媒體這個部分的難處(「批評」這個字眼好像太強烈了吧),他只是在陳述「相對於新聞工作者而言什麼樣的訊息較具有新聞價值」而c3a28您在這裡說明「新聞媒體不是萬能的」DUST一定能夠理解,所以沒有問題。不過對於「說的永遠比做的容易」這項宣稱我無法同意(或許您只是舉例而言,那就是我太敏感了)。或許行動在過程中會遭遇無數的挫折和失敗,幾經磨難方能達成目的或理想;但思考的過程又何嘗不是經過許許多多的爭論和挑戰,不斷磨合後才粹煉岀最菁華的思想?

其實這整段看起來有點為台灣新聞媒體開脫的感覺。

  嗯?c3a28在此的說明應該只是單純的在陳述「理想狀態下」新聞的本質和特色而已吧。我相信她也對臺灣新聞媒體大環境迷失方向的情況無可奈何的感到灰心(是嗎?)。

在我的想法裡,新聞應該要提供有如日本選舉的單調完整敘述政見的過程,但是在台灣的新聞媒體,除了意識型態的大綱外,我已經看不到什麼是政見了,當一個媒體連「最容易受到關注的行動」(指政治)裡的思想都沒辦法完整表達,讓選舉連小學生選小市長也不如時,那麼似乎是台灣的媒體需要檢討。

  舉日本作例子應該不太恰當吧...。日本可是世界上意識形態對立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就算日本曾經遭遇過二次世界大戰敗北的慘痛教訓,軍國主義者卻也從來沒有消失過。在經濟急速起飛、並成為世界經濟大國之後張揚「日本第一」的旗幟更讓人感於其驕傲的民族性中潛藏的危險因子(抱歉,這邊只是我個人的價值宣稱)。極左派份子和極右派份子的爭執與衝突不斷發生──參拜靖國神社也好,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真相與否也好,美日安保條約也好,都是兩派喧騰的方向。「新聞應該要提供有如日本選舉的單調完整敘述政見的過程」...,嗯,這是NHK的新聞報導狀況嗎?如果外國人收看臺灣的電視台只看公視,一定也會說臺灣媒體素質高水準吧。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舉日本作例子應該不太恰當吧...。日本可是世界上意識形態對立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就算日本曾經遭遇過二次世界大戰敗北的慘痛教訓,軍國主義者卻也從來沒有消失過。在經濟急速起飛、並成為世界經濟大國之後張揚「日本第一」的旗幟更讓人感於其驕傲的民族性中潛藏的危險因子(抱歉,這邊只是我個人的價值宣稱)。極左派份子和極右派份子的爭執與衝突不斷發生──參拜靖國神社也好,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真相與否也好,美日安保條約也好,都是兩派喧騰的方向

囧 我看不出這些跟我的發言有任何邏輯上的關係 喧騰又怎了?

嗯,這是NHK的新聞報導狀況嗎?如果外國人收看臺灣的電視台只看公視,一定也會說臺灣媒體素質高水準吧。

大概吧(笑)

但是我並不認為在一個自詡民主的國家 新聞「沒有政見」是個常態現象

換句話說 這是應該的 而不只是公視該做的

然後我的發言重點在第二段和最後兩段。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看不出這些跟我的發言有任何邏輯上的關係 喧騰又怎了?

  囧...,「日本可是世界上意識形態對立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意識形態強烈的國家無法作為同樣意識形態強烈國家的反例吧?政治派系鬥爭的巨掌之下,新聞媒體是被操作得最兇的工具。君不知日本派報量最大之一的每朝日報就是日本極右派份子的「派報」。

  我只是說這個國家的國情跟咱們半斤八兩罷了,沒什麼好借鏡的。若您說的真的是NHK,我知道它是個優質的電視頻道;但是同樣優質頻道優質新聞報導的例子我會先選公視(對不起我不諳日文)。

但是我並不認為在一個自詡民主的國家 新聞「沒有政見」是個常態現象

換句話說 這是應該的 而不只是公視該做的

  其實我不太清楚您為什麼會從原本的主題偏離到臺灣的新聞傳播媒體...(好啦我承認我幾乎不看電視,所以沒辦法跟您討論什麼...)。DUST在原文中所提到的「似乎對記者而言,行動者比起思想家來得有價值」這樣的現象(價值觀)應該不僅僅是在臺灣而已,而是普遍傳媒的基本偏向。這跟是否是臺灣的媒體在論述關係上似乎不是那麼的密切。應該沒有哪一個國家會以新聞報導思想家的最新想法或理論吧?

(開始離題)您說如公視公正而持平的新聞報導態度是所有新聞媒體都應該做的,這我十分同意。不過之所以造成現今普遍臺灣新聞傳媒腐化(墮落?)的原因是什麼?遠因可能是長期戒嚴造成民主體制的不自由所形成的壓抑,在解嚴(改革開放)之後的反動以及過度自由(相對於戒嚴時)導致資訊流通的無節制性。近因則恐怕是大多數民眾本身需求水準亦不高的關係吧(素質低落?)──媒體應該會說我們愛這麼看他們才愛這麼作啊。而溯本追源,民眾素質低落的原因又是什麼?撇開民族性不提,恐怕就是公民教育的不完備造成的吧──其實我最近在思考的時候,發現許多問題歸結到最後,關鍵的原點都可以推至公民教育上面(人本主義思想作祟!?)。不過這個部分對我而言太過於複雜而困難(非我領域啊),所以我也無法再更深入的去思考並進而嘗試著去解決問題了...。(離題超大)

而我上述舉例的「日本選舉」例子,不正是所謂的「尚未實踐的思想」?難道日本的媒體比起台灣不純淨的多?

  我在前文有提到,新聞報導的取向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從商業利益來評估的,相信洛書您也不會反對這樣的論點。而若是將新聞報導視作商業行為的一部分來看待,我們可以將新聞業者當作是生產者,消費者自然就是一般民眾了。決定商業活動發展方向的主要原因是什麼?還不就是消費者的消費意願!在日本的NHK,會持平的報導單調完整敘述政見的過程,而在臺灣的公視當然也是一樣;那是因為不管是NHK、CNN、BBC或是公視,這些公共電視頻道都不是以營利為主要目的電視台(我在這裡使用了保留語氣,因為我不能保證其完全沒有營利目的)。公共電視頻道作為一個國家廣電運作的指標,自然會以最理想的方式呈現──不同於商業電視台的利益優先原則,因為它們的經費來自於國家,所以不用為錢跟經營問題煩惱。至於以利益率先考量的商業頻道,就像我上一段所說的:「我們愛這麼看他們才愛這麼作」作為資訊消費者的一般受眾所必須為新聞亂象負的責任,絕對不會少於作為資訊生產者(用提供者會不會比較恰當?)的新聞從業人員,甚至尤有過之。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囧...,「日本可是世界上意識形態對立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意識形態強烈的國家無法作為同樣意識形態強烈國家的反例吧?政治派系鬥爭的巨掌之下,新聞媒體是被操作得最兇的工具。君不知日本派報量最大之一的每朝日報就是日本極右派份子的「派報」。

這個例子是做「純淨的新聞報導不可能去處理或報導尚未實踐的思想,這確實是新聞媒體的侷限」這段話的反例

所以其中的意識形態跟背後操作不關我的事 我並沒有說他們很公正廉平之類的。

其實我不太清楚您為什麼會從原本的主題偏離到臺灣的新聞傳播媒體

單純覺得台灣本身的媒體生態應該不等同於媒體的本質

DUST有感而發的是他眼前看到的媒體(台灣)

而c3a28大將這個現象說是媒體本身的侷限

所以我提出質疑

應該沒有哪一個國家會以新聞報導思想家的最新想法或理論吧?

當然沒有 看起來您似乎有點誤會

試看我這段

「目前在新聞上我看到的是極度重視動態以博取收視率,就算是行動,思想也是被掩蓋而不是折衷的並立存在,甚至根本不存在。」

如紅衫軍除了大方向的「倒扁」 試問從新聞還可以知道紅衫軍的哪些想法與規劃?

戒嚴....(略)...恐怕就是公民教育的不完備造成的吧

這方面是台灣本身的問題吧?

而公民又影響媒體,那麼我的『我認為這並非「媒體性質的盲點」而是「台灣媒體的不足」。』這句結語 並沒有什麼問題阿

我在前文有提到,新聞報導的取向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從商業利益來評估的,相信洛書您也不會反對這樣的論點。而若是將新聞報導視作商業行為的一部分來看待,我們可以將新聞業者當作是生產者,消費者自然就是一般民眾了。決定商業活動發展方向的主要原因是什麼?還不就是消費者的消費意願!在日本的NHK,會持平的報導單調完整敘述政見的過程,而在臺灣的公視當然也是一樣;那是因為不管是NHK、CNN、BBC或是公視,這些公共電視頻道都不是以營利為主要目的電視台(我在這裡使用了保留語氣,因為我不能保證其完全沒有營利目的)。公共電視頻道作為一個國家廣電運作的指標,自然會以最理想的方式呈現──不同於商業電視台的利益優先原則,因為它們的經費來自於國家,所以不用為錢跟經營問題煩惱。至於以利益率先考量的商業頻道,就像我上一段所說的:「我們愛這麼看他們才愛這麼作」;作為資訊消費者的一般受眾所必須為新聞亂象負的責任,絕對不會少於作為資訊生產者(用提供者會不會比較恰當?)的新聞從業人員,甚至尤有過之。

其實我又看不出這跟您引用我的那兩個問句有什麼關係了囧 你應該沒有回答吧?

我不認為商業電視台在播報新聞時用半透明的框框打個政見會讓收視率低下到哪去 我們不能因為它是商業媒體 就認為其中的毫無思想是正常的 有些簡單的說明只要幾句話就可以辦到。

然後原來公視有播政見阿...大概是我剛好都沒看到:P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這個例子是做「純淨的新聞報導不可能去處理或報導尚未實踐的思想,這確實是新聞媒體的侷限」這段話的反例

所以其中的意識形態跟背後操作不關我的事 我並沒有說他們很公正廉平之類的。

  喔喔...,那就是我的理解有誤,抱歉。不過我猜c3a28在一開始的時候也跟我一樣沒有思考到「尚未實踐的思想」裡面還有政見這玩意兒(現在很少人愛看政見發表吧),這部分的確是您有先見之明。

  (不過若是用我在第一篇文章第八段定義出的新想法,那麼政見發表這類透過公眾活動將思想告與人知的行為,就可以算是「初步行動」了──事實上我真的認為不管是出書演講寫社論都可以算是行動。但是這跟DUST的想法不相同,也就是跟這邊在討論的文章看法相異,所以卻下不表。)

單純覺得台灣本身的媒體生態應該不等同於媒體的本質

DUST有感而發的是他眼前看到的媒體(台灣)

而c3a28大將這個現象說是媒體本身的侷限

  嗯,這個部分應該就是我跟洛書您的理解不一樣吧;而且我也沒有說臺灣本身的媒體生態等同於媒體的本質(c3a28也不可能這樣想吧!若媒體本質真如同臺灣媒體,那就太糟糕了...)。我還以為DUST他在說「似乎對記者而言,行動者比起思想家來得有價值」這句話的時候,句中所指的記者是在說所有當記者的人,而不只是在說臺灣的記者。等DUST有空發文的時候再請他說明吧。

當然沒有 看起來您似乎有點誤會

試看我這段

「目前在新聞上我看到的是極度重視動態以博取收視率,就算是行動,思想也是被掩蓋而不是折衷的並立存在,甚至根本不存在。」

  呃...,其實這個點我們不用再討論下去。您主要在討論(詰難?)的是臺灣的媒體,而我主要在討論(辯護嗎?我的知識水準還不太夠...)的是這個世界上普遍的媒體跟新聞本身;不同方向性的發言交集點恐怕也不多吧。

(喔我沒有說您有說錯什麼,您的立論完全貼合事實,我也討厭現行的臺灣普遍傳媒啊。只是我覺得這個主題不太像是用來討論(或是責罵?)臺灣媒體的缺失問題。)

而公民又影響媒體,那麼我的『我認為這並非「媒體性質的盲點」而是「台灣媒體的不足」。』這句結語 並沒有什麼問題阿

  !?我沒有在任何地方說您的那句結論有錯啊?那段離題的陳述只不過是我自己有感而發所表的意見而已吧。我在那邊表達的意思應該是「也許我們在批判現今臺灣媒體問題並試圖解決的時候,更應該去從更基本層面的公民教育問題開始著手改善」;這個意見完全沒有質疑您的想法吧?

其實我又看不出這跟您引用我的那兩個問句有什麼關係了囧 你應該沒有回答吧?

  嗯,第一個問號在本文上面已經解決了,純粹是我思考上的缺失(或說是思考實驗的模型不一樣吧,因為我使用了自創的格式);所以這邊沒有問題。至於第二個問號...,好啦抱歉您不喜歡言外之意,我沒有把話說明白。我的意思是:「一個超然於商業利益之外的公共電視台屬於少數,不能夠代表一個大環境以商業運作為主要優先考量的媒體生態。所以NHK的優秀不能夠代表普遍日本的媒體;正如同公視不能夠代表普遍臺灣的媒體一樣。」故此,「難道日本的媒體比起台灣不純淨的多?」這個問法値得非議,應該說:「難道NHK比起臺灣除了公視之外的電視頻道不純淨的多?」之類的。

我不認為商業電視台在播報新聞時用半透明的框框打個政見會讓收視率低下到哪去 我們不能因為它是商業媒體 就認為其中的毫無思想是正常的

  其實我覺得這個意見前半部有一點兒問題...。您說「一個媒體因為商業化而毫無思想是應該被譴責的」這我舉雙手贊成,我的分析只是在說明商業電傳媒之所以俗濫的原因,而非表述我的低下價值觀。不過我懷疑在播報新聞時用半透明框框打出政見這個舉動的意義。不管是訊息顯示在半透明框框也好,走馬燈也好,對於刺激受眾知性與思考的作用能夠有百分之幾?做為主體的新聞播報若仍然在報導著一堆沒營養的五四三,民眾的目光仍然在五四三之上;那旁邊的透明框框意義何在?做新聞跟資訊傳播應該不只是意思意思就好了吧?沒有誠意跟負責任精神的舉措又有何用?

有些簡單的說明只要幾句話就可以辦到。

  嗯?抱歉,我不太清楚您這句「簡單的說明」其脈絡是承接前面哪一句話,可以再說得清楚一點嗎?或是您對於我冗長的發言感冒?若是如此,再次向您表示歉意,篇幅過長的發言跟說明文一來是我的行文風格,二來是因為我怕沒有辦法表達明白我的意思(結果還是有沒說清楚的地方...),還請原諒我低劣的語用技巧。

然後原來公視有播政見阿...大概是我剛好都沒看到:P

  請愛用Google或是YAHOO搜尋功能。關鍵字是「公視」+「政見發表會」。:P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