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我在思考教育


Recommended Posts

  我打算很慎重地寫這篇文章,至於動機倒是沒什麼重要,只是對於整個大環境的悲觀,我想好好把這樣的心情敘述出來,作為這個人生階段的紀錄。當然更期望的是,這篇文章能帶給大家重新思考,關於教育的林林總總,以及自我在社會上的角色。不知從何時開始,日復一日地在思考問題,有時陷入問題深淵、有時又麻木不仁,老實說我只是喜歡思考,而並不是什麼重大的使命感在主導燃燒我的小宇宙,當然我也不排除後者也有其價值,只是我不敢保證如果只是有著使命感卻不喜歡思考,那我可以做些什麼。

  思考很重要,我想這也會是我這篇文章的主軸。「面對一個事件或社會現象,你該怎麼思考?」很困難的問題,這也許攸關到知識的累積、價值觀跟立場、創造力的運用、習慣等等,我曾經妄想著創造一套思考教材,特別是面對我的父母,以及許多在我看來被世俗價值觀與意識形態所吞噬的人,與其跟他們解釋我對某事的看法,不如直接教予他們思考的方式,好來適用到任何事件上,然後交由他們自己去探索。這種想法或許很天真,而且也是困難重重,甚至當我面對到「也許我這一套思考方式也是一種意識形態」時,我會想:「那我該怎麼去說服別人不要落入意識形態之中?」跟別人說意識形態有好壞之分?這比起說「不要落入」還來得麻煩,首先必須先證實的確皆有區分好壞,而不是有無的問題;接下來還要證明自己的意識形態是「比較好的」;到最後也許還要面臨更大的挑戰:「你怎麼確定這樣的意識形態是最好的?如果還有更好的不就讓人覺得白費力氣了嗎?而且這樣的思維如果深根柢固的話,那不就完蛋了?」

  「在這樣一個知識經濟主導的時代,先是知識的養成、專長,又承接了後來的創造力,坊間的管理書籍都不斷地強調這些東西,我也很好奇,未來還會衍生出什麼(真的難想像)?世界的知識不斷在累積,但是人類生活卻無法齊頭並進,有些前衛的、剛成形的思考,或是一種新的觀念,總是令人懼怕,『太理想了吧?這根本是空談!』『不可能行得通。』『有完整的配套我就信你。』而更多的是,一個科技的新突破、一個更完整的理論,就算安然地完全沒有問題,也會受限於任何如國家、民族、思想、使用權利、封鎖、經濟、優先性、意識形態等等因素,而僅只於特定人所享有,地球上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對於那樣的東西可說是完全沾不到邊,甚至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既然發明了太空梭,我以為近期之內大家都可以隨意地到月球上觀光、欣賞藍星之美。』日本最新的腦科學研究,對於腦部機能活化已有方法,除了可以提升人的記憶與創造力以外,對治療老年癡呆也有明顯的功效。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在美國哈佛剛出爐的社會實用性論文,也許過了幾十年以後,我才能真正體會到它們。」這段話只是我突然擠出來的想像,雖然它符合我的經驗也符合邏輯,但終究只是一個毫無根據的論述,所以我習慣會把這類東西在開頭冠上一個詞:「也許」。

  這種「也許」常常被濫用,使用者習慣地將它視為具有根據的論述,自以為是地侃侃而談。舉例來說,某灰塵曾在某版挑釁道:「我會版聊是決定論造成的,我也很無奈!」這種言論看了就很無言。不過更可怕的是,有人常常會只講:「我也很無奈!」這種連理由都直接略過的言論,跟書架上的灰塵一樣多;如果你是一位具有熱誠的討論者,麻煩除了沒有根據的理由要掛上「我推測」或「也許」的字眼以外,也別忘了把理由寫出來,不然別人根本看不懂你要說什麼,讓別人自己去想原因,是一種很不負責任的討論方式。

  「當你想要對一個議題放砲時,最起碼你得先了解它到底是什麼。」前幾天我在某新聞台看到一幕專訪,記者跑去一戶位在台北的民宅,訪問一位媽媽跟一位就讀國小的小孩,談談教改、談談十二年國教。這位媽媽透露出很有自信的笑容,痛批教育部教改失敗,她說:「現在小孩升學壓力真大,連樂高積木都有人在補習,我兒子他的同學在寒暑假時整天到晚都在補習班,包含珠心算啦~才藝班啦。然後教改搞九年一貫、建構式數學,現在又要弄十二年國教,拜託教育部,別再讓學生當白老鼠了!」記者問:「所以妳是認為九年國教比較好囉?」媽媽:「對。」記者又問:「那妳對十二年國教有多少了解呢?」這時候媽媽露出尷尬的笑容說道:「嗯…不是很清楚耶。」記者問小孩:「你覺得呢?九年國教還是十二年國教比較好?」小孩說:「九年比較好。」記者又問:「那你知道十二年國教的改革是改什麼嗎?」小孩笑著回答:「我不曉得耶。」

  為什麼不先瞭解後再作批評?為什麼可以斬釘截鐵地說出「九年義務教育比十二年國教好」卻完全不知道十二年國教在搞什麼?你可以說九年義務教育的好處很多、可以說九年義務教育對你來說已經滿足了,但在不清楚十二年國教的內涵之前,為什麼你可以做出對十二年國教的批判?這種現象很普遍,而且我覺得非常不負責任,言論表現出一個人對議題的態度,對某個議題完全不了解,然後靠感覺去評論的人,在我看來這樣的人根本不在乎議題本身,甚至對為這些議題搏鬥的人是種污辱!

  以上是針對討論態度所做的一點抱怨,也許這些問題的癥結在於升學主義,大家不願意花時間去了解議題、不願花精力去解釋自己的看法與理由、更多的是連碰都不想碰(當然這點不在前述的批判範疇內);因為正規教育無法教予這些知識,不僅反向思考缺乏(從結論反推理由,好比看到一個社會現象,去分析其形成原因),也沒有正向思考的能力(從既有的資訊去推論結果),況且在這樣的體制中,也很難讓大家去關心這些事情,就算它是跟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

  自許未來要投身於教改行列的自己,看到這些現象實在倍感失落,如果有更多人能認真來看待教育議題,那教育的轉型就更能加速實現;從態度的改變,進而影響觀念甚至是付諸行動,許多的公共議題,都是循著這樣的方向在發展。現在政府在青年人才的培育上,則是反向倡導,從行動中學會觀念、形成不一樣的態度與思維。這當然不是正規教育內所提供的,而是以另一種形式結合民間的社會教育。不過政府的這種政策並不樂觀,這些反向倡導的誘因,反倒排擠了觀念與態度的形成,根據我的經驗,這些參與者多半無心於學習,反倒是基於人脈、基於玩樂、基於利益(像是可以拿到證書有利於升學)者居多。

  我很清楚,在這樣的社會結構中,要放手一搏去做跟課業、職業無關緊要的事是必須付出頗大的代價,套一句老媽常對我說的話:「你去搞那些有的沒的又不能當飯吃!不如把那些時間花在課業上!」偶爾我也會瞧不起那些高學歷或唸明星學校的人,因為我知道,一個會思考的人不在於他多會唸書,在目前的教育下,這兩者幾乎沒有任何因果關係。我在2006年的青年國是會議中印象很深刻的是,那些念台大、政大的學生,多半提不出什麼好意見,甚至是有點可笑的,因為邏輯根本不對,這個現象我在其他組別的友人也印證了,反倒是私立學校的孩子,更能提出好的論述,這也許只是巧合,但關於思考跟會唸書之間的關係,我幾乎是可以肯定毫無瓜葛。雖然台灣的教育目標總是會陳腔濫調地列入一個「培養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的能力」,可惜除了少數老師有心誘導以外,幾乎不可能達成。因為課程內容根本沒有在教「如何學會獨立思考」,更不用說是升學壓力使得老師與學生根本不在乎這種能力。

  「身為知識份子,有沒有責任為社會付出一點心力?」我不清楚這個問題的答案如果是「有」,它的理由會是什麼?不過似乎很多人都會同意知識份子具有回饋社會的義務。那就當作是有吧,你可以做些什麼?努力賺錢然後捐給慈善機構?先努力唸書,等到做了有權勢的人再來大刀闊斧地改革?如果大家一致都期望自己的物質生活可以很美好,並且將其列為首要目標,那可能很難有所作為,因為物質利益跟理想(或是一種責任)之間的妥協,在現在的社會可略見一二,每個人遇到不公,總是選擇忍耐帶過,更正確地說,也許是不想招惹麻煩、不想影響自己在事業或課業上的發展。「大事化小,小事化無。」這種觀念唆使人的行為,這問題出在哪,我也很難說明白。總是可以聽到一大堆人在抱怨對各種事情的不滿,但卻又不嘗試去解決、不付諸行動,看來這樣的抱怨就跟大哭一場一樣,宣洩一下就滿足了?

  《少林足球》裡頭有一幕,在周星馳尋找各個師兄弟一起踢足球時,大家都予以漠視,但後來每個人都看了泛黃的照片,回憶過去師兄弟的以往,態度轉變了,所有人下定決心去踢足球。如果有更多人可以因為某個事件而受到強烈的衝擊,激發出決心,就跟宗教學裡頭所說的「宗教經驗」一樣,因為某個事件的觸發,而導致一個人突然信仰了神。那這樣的力量會很強大,如果你總是在理想與現實中徘徊,去探索這樣的衝擊,就能讓你下定決心。話雖這麼說,但我想一個猶豫不決的人應該也不可能會去刻意探索,也只能期望無意間你能體會到了。

  說了這麼多,其實沒有切入教育議題本身,這裡所講的是對公共議題的思考,而這樣的思考奠基了我對教育的思維基礎,而我希望,透過這些論述,大家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目標與信仰,不管你的興趣是否在於教育,或許這些對於大家建構自己的理想有些幫助。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好文!頂!

點出了很多社會現況

從之前眾多的負評看下來,

我的感覺是很多人真正恐懼的是未知,

而面對未知卻又採取一種駝鳥心態-

巴望著別人給你東西,

而不是自己去發掘點東西,

這種現象從學生到老師到社會人士都有,

而且還不少,能不憂乎?

另外也有不少人是衝著杜老爺和教育部來的,

似乎只要跟它們有關的東西都已經被定型成炮靶?

不管議題內容在講啥,

反正先轟一轟再說= ="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贊成。

dust舉十二年國教作為例證,恐怕也是語重心長吧。從那篇投票便可略知依稀,大多數投了反對票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跟著媒體也好,長輩、老師、既得利益者也好,隨意起舞、攻訐。

極多比例的人為維護自身利益而說出昧著良心的話,包括社會上層者、主管階級者等。有人說:「根本沒人喊委屈阿?」卻不明白也忽視,他們根本無發言的權利與能力,誰會想聽一個賣菜販子說的道理?但是,最基層、低下的心聲就這樣被忽略了。也難怪地下電台的call in常有憤恨不平的怨聲等,但自認優越者將之認為低俗的微弱聲響而不與理會,卻有可能那才是最真實的百姓吶喊也說不定。

那些念台大、政大的學生,多半提不出什麼好意見,甚至是有點可笑的,因為邏輯根本不對

這我也不否認,很多人考試分數高點就可以進來了,老實說沒什麼實力的也一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十二年國教為何會讓大眾毫無信心 乃因教育部本身聲名狼藉 又朝令夕改。

我管他資料上說的多漂亮 朝令夕改、支支唔唔的教育政策 我想沒有給機會同意的必要 教育非同小可 您應該也同意。

若是想討論理想中或是可能規劃的十二年國教與其可能性 而不是教育部隨時喊咖喊改那個 先做聲明應該會有很多熱心者予以討論。

畢竟很多討論者都是從新聞中得來的訊息 而這與前者是不同的東西(因為我怎麼看都是一堆重複 甚至情緒化的字眼)

教育部應先把確定的政策攤出來(否則原本說的實施時間如此快 會恐慌自是正常)並不許修改

我想說的是 這件事情能全怪人云亦云嗎? 應該也不見得。

台灣口號實在太多了 新憲叫到現在 今天的報紙就直接清楚的說基本規劃(我只看了一些編制 或許沒很清楚)我覺得這種方式很好 至少比較不會受到媒體的編造 也讓人想理性思考。

那些念台大、政大的學生,多半提不出什麼好意見,甚至是有點可笑的,因為邏輯根本不對
誰會想聽一個賣菜販子說的道理?

高等學府的學生沒有這種思考能力 是自己不培養加上自大所造成 因其資源跟才智皆足夠

而所謂賣菜販子則限於眼界不夠 難道能跟他談論教育的改革?

只怕他不懂 他們幾乎都只從媒體獲取訊息 或是單純述說自己的感覺

就跟樓主所說的媽媽跟國小小孩的例子一樣

有了媒體 大家都自以為無所不知 自大並非頂端人所獨有。

認為「我是當事人(或家長) 你們上位人懂什麼?」的這種人也絕不在少數。

而地下電台多的是情緒化的字眼 建設性的話少之又少不然就是眼界不足(把教改改回來就變成萬靈丹等)或許我對其了解不多 但是就印象中幾乎只是一群立場相同的人的發洩所 貌似理性的悶鍋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有錯字>"<

以前腦袋裡常常有很多很多的想法,對於教育的想法、看法、解決方法…等等。但隨著年齡的成長,當初的雄心壯志一點一滴的消失了。

對我來說,我沒有把我的想法化成文字傳達給對方的能力。你們用的表達方式和我的相差非常的大。在嘗試著學習著你們的表達方式時,我失去了我的想法和看法了…。我把我的重心全都用在表達上,然後我根本就不知道我想表達什麼了。

在深藍,我的閱讀量遠遠低於你們。我所擁有的是我的思考和想法,和從身邊的人討論聽到的一切。我很重視人內心的想法、感覺。我用我自己去感覺著這些…。

然後,在深藍上和人討論之後…,不只一次被糾正這個錯誤。

“我不懂妳想表達什麼。”

說真的,我很無力,非常非常非常的無力。其實我也不懂你們想表達什麼。每次都花了很多時間去了解。在看到那一片黑壓壓的文章,總是帶著些許的恐懼感。強迫著自己去看、去了解你們的想法,然後再試著和你們溝通。結果…,卻是換來這樣的句子。

有人認為我最近都泡在版聊區(當然還有我自己的版子),類似像以前那樣的文章越來越少了。對於自己,感到無力。對教育也不再像以前一樣有那麼大的熱誠了…。看著那麼多的文章、討論,我只能告訴自己…

“先充實自我吧!增加自己的內容對自己絕對有好處,無論是現在或是未來。教育制度要怎麼改,對已經是大學生的我沒有太多的影響了。它並不會直接放到我身上來。無論教育制度如何改變,第一名跟最後一名都不會有太大的變化。自律,做好自己該做的事,這樣就好了。”

思考教育...,我想我得先思考好我自己。

(用這種方式打文章真累...,不過好像也沒什麼進步ˊˋ)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管他資料上說的多漂亮 朝令夕改、支支唔唔的教育政策 我想沒有給機會同意的必要 教育非同小可 您應該也同意。

後二句我認同,前面的我得抱持懷疑立場。

如同十二年國教,

其背後付出的數十年研究心力假如只因為一屆或是幾屆教育部或政府的爛,

就被優先否定,

說實在,

先人的心血何辜啊?

先觀察他提出的政策,

不可行、亂七八糟再予以否定,

而不是直接對一個爛政府的政策完全不給任何同意空間,

這樣的社會觀察態度,

恐怕是比較正確的吧?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先人的心血 應該是由現任教育部保持

若他們的態度一直如此 我想也沒什麼認同的必要了 再好的先人政策都會被搞砸。

一個推行優良的政策 必得是政府跟政策都有一定程度

若沒有 很抱歉 我還是認為乖乖保持現在的樣子吧 我們小老百姓賭不起

而我後面也說了 若是要討論先人的心血 跟討論現任教育部推出來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我覺得你說的部份是純討論這個政策的部份

但是很多人回文的部份是加上現在教育部推行的部份 跟陶淵明那帖一樣 根本又是不同東西 現實面跟理想面。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在2006年的青年國是會議中印象很深刻的是,那些念台大、政大的學生,多半提不出什麼好意見,甚至是有點可笑的,因為邏輯根本不對,這個現象我在其他組別的友人也印證了,反倒是私立學校的孩子,更能提出好的論述,這也許只是巧合,但關於思考跟會唸書之間的關係,我幾乎是可以肯定毫無瓜葛。

或許國立大學有種使得聰明的學生傾向於不參與公共事務的影響力=w=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或許國立大學有種使得聰明的學生傾向於不參與公共事務的影響力=w=

那就不該大放厥詞=w= 最少該有點邏輯概念

Dust批判的是這種人 不是乖乖閉嘴的聰明學生。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囧 我很認真看了耶 抱歉 好吧我再說詳細點 若還是沒回答到你想說的記得指正我。

聰明的學生傾向於不參與公共事務

可是這不是青年國是會議嗎?

除非每個學校都得派員參加 被選去的人都是亂數選擇 然後每人都得發言。

如果以上三者是真的 那我在說屁話 我不用功查資料 對不起=w=

如果不是真的 那麼這不就是參與公共事務了嗎?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覺得你說的部份是純討論這個政策的部份

但是很多人回文的部份是加上現在教育部推行的部份 跟陶淵明那帖一樣 根本又是不同東西 現實面跟理想面。

是的,我是說純粹在說政策,

但是正因為不管是誰提出的,

都去以該政策本身內容為核心做思考,

而以我為例,

關於該政策本身,

理念和概念我都能接受和認同,

然而我再看到所謂十二年國教的工具繁星計劃的問題後,

我的確發現這是在亂搞。

但是我不認為可以在未經觀察研究它的內容之前就直接否定他所提出的東西,

就好比說在十二年國教內容剛提出,

許多人就因為它是目前政府提出的而直接予以否定,

造成的就是如Dust說過的情形。

我瞭解你的說法,

但否定他之前我們至少要知道這個政策在幹嘛,

對於要不要認同他讓它施行才再說吧?

所以你的不認同他,我想是必須建立在對政策的瞭解之後的。

而你所謂陶淵明那已經沉下去的一篇內容請問跟這篇有什麼直接關聯?

我記得講到最後樓主跟討論者都不負責任的跑掉,

然後我一個人不知道在對誰提出問題......

可是這不是青年國是會議嗎?

除非每個學校都得派員參加 被選去的人都是亂數選擇 然後每人都得發言。

如果以上三者是真的 那我在說屁話 我不用功查資料 對不起=w=

如果不是真的 那麼這不就是參與公共事務了嗎?

我想小白鹿的意思是那些參加的國立大學生是不參加的聰明人以外的笨蛋......囧

(小白鹿只是要說自己很聰明....默)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為了夢想放棄穩定的生活,有的人覺得很蠢,有的人覺得是很偉大的情操,

我自己想了想,我覺得依賴跟獨立思考不必然會衝突,但是依賴往往會使獨立思考停擺,

我自己認為就是人的天性,可以走捷徑就不會繞遠路,但如果想靠自己走一趟獨立思考的

路的話,請常常上深藍看DUST自己寫的東西。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但是我不認為可以在未經觀察研究它的內容之前就直接否定他所提出的東西,

就好比說在十二年國教內容剛提出

內容是他們要向外清楚解說的 因為這是政策 以後每個學子都會用到的政策

雖然大家沒有去找資料不可取 但是這個東西若本質只有去關心教育的人才會知道 本身就很失敗 也顯示當局的不認真。

怎麼可以沒有對大家解釋清楚 甚至出爾反爾呢:P

那麼認為他是政府所提出的 又不清不楚 我想信心一定會DOWN的

不是每個人都愛牴觸政府的政策 實在是有鑒在前 現在又這個樣子(相信我 還是很多人對教育部很有信心 覺得之前的失敗只是測試階段的滿頭包)

群眾的情緒是很敏感的一_一狠 尤其是切身相關

然後我發文最初始的目的 只是針對DUST文章中我常常看到的情緒:「你們都沒有好好瞭解就來批評 或許教育部這樣是很好的啊」的無奈語氣。

我最原本要說的只是 這是其來有因的:P

總之對十二年國教的整體 目前我可以不了解政策 只看目前政府的行為就投下不信任票吧?

(你也說政府在亂搞 對嗎?)

若可以 那麼那對母子所不信任的 一定也是對政府的不信任 因為他們不懂政策

我是否可以說 他們的確有資格罵將來可能推行的十二年國教。

因為這對母子 還有投不信任票的人 跟一堆回文的人 都不是在討論純政策。

而我說:「一個推行優良的政策 必得是政府跟政策都有一定程度

(你沒反駁 我可以拿來用吧?)

既然政府怎麼看都沒那個程度 那麼大罵這個政策的推行 我想無可厚非。

但是我們罵:「十二年國教不該推行!」的同時

我們罵的是教育部 並不是十二年國教這個政策

然而為什麼我們可以那麼敏感?

回到你認同我的那句話吧:「教育非同小可 您應該也同意。」

而你所謂陶淵明那已經沉下去的一篇內容請問跟這篇有什麼直接關聯?

我記得講到最後樓主跟討論者都不負責任的跑掉,

然後我一個人不知道在對誰提出問題......

你們說純政策說贊成 他們說推行方面而反對 雞同鴨講的部分在那篇也有出現:P

樓主沒回 主題太大 我沒義務也不想做個領導人來領導話題。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在2006年的青年國是會議中印象很深刻的是,那些念台大、政大的學生,多半提不出什麼好意見,甚至是有點可笑的,因為邏輯根本不對,這個現象我在其他組別的友人也印證了,反倒是私立學校的孩子,更能提出好的論述,這也許只是巧合,但關於思考跟會唸書之間的關係,我幾乎是可以肯定毫無瓜葛。

照你這樣講,思考跟唸書應該有關連啊!

兩者呈負相關。

我想這是因為那些台、政大的參加者以「我是台大(或政大)」來當理由去參加;

而私立學校的會參加是因為真的有興趣、有研究。

說真的,我很無力,非常非常非常的無力。其實我也不懂你們想表達什麼。每次都花了很多時間去了解。在看到那一片黑壓壓的文章,總是帶著些許的恐懼感。

這就是為什麼你用藍色的字嗎?xd

我想你沒看懂我在說什麼=w=

我想這是因為你過度依賴難以辨認的表情符號來作輔助=w=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畢竟很多討論者都是從新聞中得來的訊息 而這與前者是不同的東西(因為我怎麼看都是一堆重複 甚至情緒化的字眼)

我贊同你的「媒體論點」,的確有許多資訊都是由電視或網路所取得,因此個人自我的覺知能力便很重要。但我要補充一點,媒體極容易收取片面資料後,便加以過份放大。舉例說明,也許只是台下官員們的小聲竊語、暫且言論,但卻轉變為具體政策。

我想我要表達的並不是「他們即是正確」,只是重點在於有沒被採納或是聆聽。意見的管道取得不該是某些人的特權,甚至是專利。也許情緒化了、氣憤了些,但進而了解並探知為何發生恐怕也是很重要的。

舉例,紅杉軍的成員組成結構決定他造成風波的大小和媒體的報導率。若今天大多數集會的人群身份換了,新聞價值便下降,大家也就以為沒什麼。

其背後付出的數十年研究心力假如只因為一屆或是幾屆教育部或政府的爛,

就被優先否定,

說實在,

先人的心血何辜啊?

我想教育部不是爛,而是很多人怕他完成什麼事以後,前面的人就變笨蛋了。當然,就合理部份來說明是可行的。 有些對話方面,部長是失言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內容是他們要向外清楚解說的 因為這是政策 以後每個學子都會用到的政策。

雖然大家沒有去找資料不可取 但是這個東西若本質只有去關心教育的人才會知道 本身就很失敗 也顯示當局的不認真。

怎麼可以沒有對大家解釋清楚 甚至出爾反爾呢

那麼認為他是政府所提出的 又不清不楚 我想信心一定會DOWN的

不是每個人都愛牴觸政府的政策 實在是有鑒在前 現在又這個樣子(相信我 還是很多人對教育部很有信心 覺得之前的失敗只是測試階段的滿頭包)

群眾的情緒是很敏感的 尤其是切身相關

然後我發文最初始的目的 只是針對DUST文章中我常常看到的情緒:「你們都沒有好好瞭解就來批評 或許教育部這樣是很好的啊」的無奈語氣。

我最原本要說的只是 這是其來有因的

總之對十二年國教的整體 目前我可以不了解政策 只看目前政府的行為就投下不信任票吧?

(你也說政府在亂搞 對嗎?)

若可以 那麼那對母子所不信任的 一定也是對政府的不信任 因為他們不懂政策。

我是否可以說 他們的確有資格罵將來可能推行的十二年國教。

因為這對母子 還有投不信任票的人 跟一堆回文的人 都不是在討論純政策。

而我說:「一個推行優良的政策 必得是政府跟政策都有一定程度」

(你沒反駁 我可以拿來用吧?)

既然政府怎麼看都沒那個程度 那麼大罵這個政策的推行 我想無可厚非。

但是我們罵:「十二年國教不該推行!」的同時

我們罵的是教育部 並不是十二年國教這個政策

然而為什麼我們可以那麼敏感?

回到你認同我的那句話吧:「教育非同小可 您應該也同意。」

所以你認為在不瞭解政策的情況下直接對政策予以認同或不認同是理性的表現嗎?

我想教育部不是爛,而是很多人怕他完成什麼事以後,前面的人就變笨蛋了。

關於這點我只是順應洛書的思路去質疑他,我並沒有那種本事和資格只用一個爛字就對一個教育部或一個政府下判,希望你理解。

假如那時他留在官場就能為天下蒼生盡到什麼嗎?

那時的政府多了一個公職人員能給人民什麼好處嗎?

我想念哲學系不想當醫生去非洲救人,我自私嗎?

(如果是照著洛書對自私的定義我認同,但這定義與樓主的定義是相同的嗎?)

有人愛當官有人不愛,為什麼不愛當官的人就要受到批判?

甚至還是在一個即使當官也不一定能給百姓什麼的情況。

(雖然說是自由決定自身該走的路 不符合社會期待,但用這個當做自私這個詞的定義,在約定俗成的條件下行的通嗎?如果要用通用的語言溝通,恐怕自私這個詞得換了吧。)

其實我看了你的這篇回覆我還是搞不太懂你要說什麼,

所以我提出幾個疑惑。

( 原文連結 )

雖然有些離題,還是容我把這段引出來,

也許是我說明不清害你沒注意,但事實上暗紅色那段字是在對洛書提出的疑問喔。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所以你認為在不瞭解政策的情況下直接對政策予以認同或不認同是理性的表現嗎?

我試圖解釋這種現象 並認為此錯不在一方身上。(如我也說:大家沒有去找資料不可取)

但是基於以上理由 我仍主張在施行者不善的前提之下 這個政策的初衷我沒有必要去考量。

說難聽點 那跟我無關 對那些不想接觸的學子也無關 這是很實際的問題 政策的推行 我們只看結果。

而且我從沒有只有一個字「爛」來表達 我說了很多 如:

「乃因教育部本身聲名狼藉 又朝令夕改。」

「雖然大家沒有去找資料不可取 但是這個東西若本質只有去關心教育的人才會知道 本身就很失敗 也顯示當局的不認真。」

以上 我想我充分的解釋了我們為什麼會對教育部不信任 我是覺得理由很足夠了 你覺得呢?

這只是暫時性的說法 改天若教育部有系統的把東西呈出來 不要受到明年大選的影響 我的說法就會轉而支持教育部 因為我只是普通學子阿:P

雖然有些離題,還是容我把這段引出來,

也許是我說明不清害你沒注意,但事實上暗紅色那段字是在對洛書提出的疑問喔。

啊阿 對不起:P我還以為這問題沒人注意到哩

那篇就樓主的說法 我還是認為只是我下的定義:自由決定自身該走的路 不符合社會期待

剩下都是情緒化的語句 沒什麼關係 但也有必要做解釋

而DUST二樓說的「那就是自私自利、應被人所唾棄?」 這就很嚴重了 不更正絕對討論不下去 就醬。

而且其實我給這麼容易誤會的詞加定義 就是因為我不知道該用何詞取代囧

然後我怕這種忽略的情形再度發生 我會把這串文裡面每篇我發的文重點都加上符號 希望有空你可以再掃一眼 避免大家繞圈子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如我也說:大家沒有去找資料不可取)

所以你對我那個問題的回答是yes囉。

我可以不了解政策 只看目前政府的行為就投下不信任票吧?

你當然可以不信任他,

但不信任跟直接否定是不一樣的,

既然你也認為在不瞭解政策的情況下直接對政策予以否定是不理性的,

那我想我們已經達到基本的共識了...........(茶)

「雖然大家沒有去找資料不可取 但是這個東西若本質只有去關心教育的人才會知道 本身就很失敗 也顯示當局的不認真。」

此外...這點我完全不認同,

我就以我一位朋友在msn裡對我說的一段話回覆你吧:

那是不是沒法律常識的人也要怪政府立法不用心?

何況又不是政府偷偷搞不告訴你

問答集都有

而且

如果抱持只有教育人是要了解的想法

那我能說別人向你借錢只有那個人需要懂訂契約嗎?

此外

教育部本身聲名狼藉 又朝令夕改

其實要知道

狼來了這個故事

不只是要說牧童騙人不好

還有一個是

村人應該要查證

我們還不自覺自己身處於一個充滿政治力量、個人權益需自己捍衛的世界,仍繼續置身事外,對各級政府作為或公共議題漠不關心,那必定會成為政客們權力鬥爭這塊刀俎上的魚肉。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那是不是沒法律常識的人也要怪政府立法不用心?

何況又不是政府偷偷搞不告訴你

問答集都有

而且

如果抱持只有教育人是要了解的想法

那我能說別人向你借錢只有那個人需要懂訂契約嗎?

此外

教育部本身聲名狼藉 又朝令夕改

其實要知道

狼來了這個故事

不只是要說牧童騙人不好

還有一個是

村人應該要查證

我們還不自覺自己身處於一個充滿政治力量、個人權益需自己捍衛的世界,仍繼續置身事外,對各級政府作為或公共議題漠不關心,那必定會成為政客們權力鬥爭這塊刀俎上的魚肉。

喔 我想這是不太一樣的東西

我分解開來說。

那是不是沒法律常識的人也要怪政府立法不用心?

這是不同的 新推出的政策 又如此非同小可 當然要解釋。

就連交通罰款改罰金都有詳細說

沒法律常識跟這個不太一樣 以上。

如果抱持只有教育人是要了解的想法

那我能說別人向你借錢只有那個人需要懂訂契約嗎?

同上 而且這是不太為別人著想的想法

教育部難道沒有義務提出完整的東西讓家長解除疑慮?

難道要工作完的家長累的要死 還要去查東查西嗎?

我實在不懂這是誰錯喔 明明解釋是教育部的責任不是?

不只是要說牧童騙人不好

還有一個是

村人應該要查證

這個例子也可以說 村人(大眾)有自己的事要做 沒那個時間對三天兩頭放炮的牧童(教育部)查證東查證西 這些事情是教育人士(或是熱中者)去幹的

而且教育部難道跟小孩的對外解釋能力一樣?!

cow 那官員通通下台 DUST去當教育部長還好個百倍。

至於查證 以上說了 另外怕被亂抹黑自己就要說清楚 大報一定會報 教育部少說的自己那麼可憐。

我們還不自覺自己身處於一個充滿政治力量、個人權益需自己捍衛的世界,仍繼續置身事外,對各級政府作為或公共議題漠不關心,那必定會成為政客們權力鬥爭這塊刀俎上的魚肉。

教育政策出來了 人爛有什麼用?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沒法律常識跟這個不太一樣 以上。

交通部改罰金會說,教育部公布新制度現在不是就是在說嗎?

不然他為什麼要在媒體上公布、要在教育部網站貼問答集?

這個例子也可以說 村人有自己的事要做 沒那個時間對三天兩頭放炮的牧童查證東查證西 這些事情是教育人士(或是熱中者)去幹的

同上 而且這是不太為別人著想的想法

教育部難道沒有義務提出完整的東西讓家長解除疑慮?

難道要工作完的家長累的要死 還要去查東查西嗎?

我實在不懂這是誰錯喔 明明解釋是教育部的責任不是?

他現在沒做解釋嗎?

不管是媒體上還是他公布在教育部網站的問答集,

哪個不是解釋?

那請問要怎樣你才認為是有做解釋?

至於前面一段你沒回應的地方代表你是認同囉?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所以你對我那個問題的回答是yes囉。

我不認為這是出於理性的表現

但是總體而言 我認為他們否定政策推行無可厚非。

你當然可以不信任他,

但不信任跟直接否定是不一樣的,

不信任就是否定

還是你的意思是直接否定跟否定是有差的? 那麼就如你所說。

他現在沒做解釋嗎?

不管是媒體上還是他公布在教育部網站的問答集,

然後公佈後東改西改、某些地方全部取消、或是隨便延後?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不認為這是出於理性的表現

但是總體而言 我認為他們否定政策推行無可厚非。

所以你也認為理性地先弄清楚政策的大概樣子比較好對吧?

那我們達成共識了。

不信任就是否定

還是你的意思是直接否定跟否定是有差的? 那麼就如你所說。

我不認為不信任是否定,

我因為不信任而去看清楚他在幹嘛,

知道他亂搞所以否定他。

我是先不信任才否定,不是先否定才不信任。

我也不信任他的新政策,所以我更該去確定我的猜疑沒錯,

而不是直接否定所有新政策。

名詞這部份我想你會認同這個說法?

然後公佈後東改西改、某些地方全部取消、或是隨便延後?

是啊,

但總能讓人瞭解其大概內容,

而不至於連政策的實行方式都不知道就做出如你所說的不可取舉動。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原來是先後順序 那麼以上大致達成共識。

是啊,

但總能讓人瞭解其大概內容,

而不至於連政策的實行方式都不知道就做出如你所說的不可取舉動。

真是如此?

請試著問身邊的人十二年國教 應該八成以上提出的東西會讓人失笑 因為後來說取消了嘛

說實在 因為沒有條理式的歸納 我覺得媒體說的很有可能只是捕風捉影

我沒那個膽子把它當作了解大致內容的參考根據 尤其明年是特殊年份 政治力的影響更不可預料

我倒是好奇 你哪來對教育部那麼有信心?

或許這麼說不準確 但是給人的感覺 你似乎相對於一般人對教育部 更有信心多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茶茶......好像告一段落了。

說實在 因為沒有條理式的歸納 我覺得媒體說的很有可能只是捕風捉影

我沒那個膽子把它當作了解大致內容的參考根據 尤其明年是特殊年份 政治力的影響更不可預料

所以可以看看他公布的問答集啊,

點個鍵開個網路就看的到了,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查學術資料,

稍微關心內容的人就做得到阿。

事實上我的立場是反對目前的十二年國教做法的喔,

雖然我發的繁星計劃那篇是半成品,(我現在正在努力修)

但應該可以看出我實際的立場,

在這裡我只是要不斷強調,

我們對一件事或一個政策的批判經過理性思考才做判定是比較正確的。

即使你有很多理由討厭他。

我不該讓情緒影響我的理性思考分析判斷,即使會有情緒是正常的也不該。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