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維他命丸A、E 越吃越早死


Recommended Posts

有此一說》維他命丸A、E 越吃越早死

更新日期: 2007/03/01

轉自:奇摩新聞

一份新研究報告指出,有些維他命補充劑對人體的壞處多於好處。服用維他命A、E和β胡蘿蔔素(維他命A的前驅物質,會視需要轉變成維他命A)等維他命丸,不但不會延年益壽,還會縮短壽命;維他命C與硒則不會如此。

科學家以涉及十八萬一千人的四十七個實驗分析後發現,服用維他命丸整體而言會使死亡率提高百分之五;β胡蘿蔔素提高百分之七,維他命A百分之十六,維他命E百分之四。

至於維他命C,分析結果不一,可能不影響死亡率,也可能使死亡率提高百分之六。唯一有益無害的維他命是硒,可使死亡率減少百分之十。他們發現,維他命A、E、β胡蘿蔔素的補充劑其實對人體有害。

丹麥一項醫學研究發現,服用維他命A、E以及Beta胡蘿蔔素,不但無法使身體健康,反而會因為過量中毒而提高死亡風險,醫師建議,服用維他命應該選用綜合維他命,否則攝取單一元素只會增加身體的負擔。

維他命E,被視為抗老聖品,沒想到現在有研究指出,維他命E不但不能延年益壽,吃多了反而會導致心臟衰竭,提高死亡的風險。台大內科教授張天鈞:「維他命E是油溶性維他命,這個在細胞凋亡抗菌解毒,但自由基如果減少太多,這些作用也會減弱。」

根據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所作的調查,每天服用維他命將會增加16%的死亡率,維他命E增加了4%,B胡蘿蔔素也會增加7%,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篇研究的樣本,病患本身逾2/3罹患心臟病或是癌症。張天鈞:「ADEK都是油溶性維他命,所以他會累積起來,(太多)對身體反而有害。」

根據統計,光是在北美和歐洲,每年吃掉的維他命就高達700億台幣,醫師建議,不要只補充單一維生素,最好依據每天所需的劑量,服用適當的綜合維他命。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近幾年就陸陸續續有人在懷疑Vit.E到底有沒有好處

A我是第一次聽到有說對身體有害

報紙說有些人對這次研究的採樣方法有所懷疑

這篇新聞倒是好像偏重在「不要吃太多」上面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2 weeks later...

反駁~

別種觀點(功能醫學的觀點)

[轉貼]

這二天,有一則關於維他命研究的報導,引起不少人的恐慌,尤其是維他命A、D、E。我們要了解:補充維他命這件事本身就有許多可以討論的。

首先,一般的營養攝取總是優於維他命的攝取,在於食物中所含的不衹是維他命的化學結構,同時還有蛋白質載體。1999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布洛貝爾博士的得獎研究內容,就是告訴我們:不同的蛋白質形成的基因不同,具有不同密碼,而不同蛋白質會向細胞發出訊號,進而達到修補細胞之目的。也就是細胞缺乏何種營養素,它會透過蛋白質載體來辨認而加以吸收,化學合成的維他命,不含蛋白質載體,不僅難以吸收,還會造成身體負擔。而這個研究所針對的對象,鮮有人能吃到食物狀態的維他命,所以不難想像吃進來的都容易變成負擔。此外大家是否注意到:這次提到有負面影響的,都是脂溶性維他命,而身體最容易造成毒性物質殘留的組織就是脂肪,由此可見,吃非天然的維他命,背後可以潛藏一些不確定的結果。而目前,其實已有這種food-like nutrients,也就是食物狀態的營養品。

此外,建議大家,除了維他命製劑形式外,種類也很重要。關於這方面的研究,像是單補維他命E,無法預防心臟病等等的報告,有不少人都了解,主要是因為我們身體細胞,需要的營養是全面的,您若單單補充一、二種,會造成細胞以為其他的營養素不足,這稱為「人為的營養缺乏」。

那麼究竟該如何補充呢?最保險的方法,當然就是作營養醫學的檢測,確定自己的營養代謝那些成份比較缺乏,然後根據報告來量身訂作個人化營養處方,拿到報告的人,細心地觀察會發現,個人化營養處方,一定是先配各種營養的基本量,再針對缺乏的某些特定營養素作額外補充,如此就可完全避開營養缺乏。

所以同樣是補充營養品,裏面還有許多部分須了解,亂吃一起反而麻煩。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反駁~

別種觀點(功能醫學的觀點)

[轉貼]

這二天,有一則關於維他命研究的報導,引起不少人的恐慌,尤其是維他命A、D、E。我們要了解:補充維他命這件事本身就有許多可以討論的。

首先,一般的營養攝取總是優於維他命的攝取,在於食物中所含的不衹是維他命的化學結構,同時還有蛋白質載體。1999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布洛貝爾博士的得獎研究內容,就是告訴我們:不同的蛋白質形成的基因不同,具有不同密碼,而不同蛋白質會向細胞發出訊號,進而達到修補細胞之目的。也就是細胞缺乏何種營養素,它會透過蛋白質載體來辨認而加以吸收,化學合成的維他命,不含蛋白質載體,不僅難以吸收,還會造成身體負擔。而這個研究所針對的對象,鮮有人能吃到食物狀態的維他命,所以不難想像吃進來的都容易變成負擔。此外大家是否注意到:這次提到有負面影響的,都是脂溶性維他命,而身體最容易造成毒性物質殘留的組織就是脂肪,由此可見,吃非天然的維他命,背後可以潛藏一些不確定的結果。而目前,其實已有這種food-like nutrients,也就是食物狀態的營養品。

此外,建議大家,除了維他命製劑形式外,種類也很重要。關於這方面的研究,像是單補維他命E,無法預防心臟病等等的報告,有不少人都了解,主要是因為我們身體細胞,需要的營養是全面的,您若單單補充一、二種,會造成細胞以為其他的營養素不足,這稱為「人為的營養缺乏」。

那麼究竟該如何補充呢?最保險的方法,當然就是作營養醫學的檢測,確定自己的營養代謝那些成份比較缺乏,然後根據報告來量身訂作個人化營養處方,拿到報告的人,細心地觀察會發現,個人化營養處方,一定是先配各種營養的基本量,再針對缺乏的某些特定營養素作額外補充,如此就可完全避開營養缺乏。

所以同樣是補充營養品,裏面還有許多部分須了解,亂吃一起反而麻煩。

我同意文章中最後兩段的觀點,但是...

http://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medicine/laureates/1999/press.html

根據網站上所說,Prof. Blobel他是發現的是"proteins have intrinsic signals that govern their transport and localization in the cell"(引用Nobel prize官網上的說法),跟維他命的吸收的直接關係何在?

維他命 A D的結構是固醇(steroid, 有些是broken steroid),維他命E是前端一個苯環(接一個OH),接一個含氧的六角形五碳環,後面是一段碳氫鏈,K是醌類,兩個苯環,其中一個以雙鍵在兩頭各接一個氧原子(可參考圖片)

所以他們是脂類吸收的途徑進入循環系統,翻一下資料發現的確有所謂的carrier protein(引文指的載體?),如與維他命A結合的RBP family。

但是食物裡(經過烹調的食物,像是按照我們從國中一路學來的,為了有效率的吸收脂溶性維他命,處理相關食材時要加一點油)本身有那麼多的carrier protein?就算有,被烹調過後剩下多少,然後維他命本身被油溶出來的又有多少? 就算還有多餘的carrier,經過腸胃道被許多的酵素攻擊之後剩下多少?

最後,這些carrier是人類的carrier嗎?我們所食用的動物,如豬牛等,如果本身有carrier,它能適用我們人類身上嗎?牛羊的carrier的結構與我們的差異(如RBP family在各物種的3D結構)足以被辨識嗎?

而且,人體自己有carrier,難道人體的carrier不會結合維他命嗎?我們自己的carrier會不夠用嗎?

另外carrier主要出現在循環系統裡,合成維生素的地方(如內臟)含量會有多少?我們是吃肉吃內臟,又不是喝血。

根據以上的疑點,懷疑引文中說的,「化學合成的維他命,不含蛋白質載體,不僅難以吸收,還會造成身體負擔。」

另外,引文中提出的food-like nutrient指的究竟是什麼東西?沒有說明他們是在哪些方面是food like,例如說各種維他命的衍生物?還是富含carrier?沒有提出說明我們怎麼知道他說的有效是如何有效,為何有效法?

還有,引文中的推論「此外大家是否注意到:這次提到有負面影響的,都是脂溶性維他命,而身體最容易造成毒性物質殘留的組織就是脂肪,由此可見,吃非天然的維他命,背後可以潛藏一些不確定的結果。」

從脂溶性可能造成的問題(而且這個前提可能值得商榷),推廣到所有合成的維他命補充劑,結論也下的太險了吧?

另外,本篇論文是統計方向,並沒有做出生理上的研究,研究人員在文中與外界也說,這些結果是否有代表性還值得保留。

如果提出這些樣本裡有多少出現過量攝取等相關症狀,或是提出合成維他命確實的生理毒性,或許會比較有說服力吧。

不過,引文中第三--第五段倒是很切實的建議。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吃進來的食物中的脂類都是分解成較小分子吸收,然後靠身體自己的脂蛋白來運輸吧!

吃維他命對身體有沒有好處本來就有爭議。

有些人說一般飲食就夠了;

有些人認為即使這樣,每天吃個綜合維他命丸也有益無害。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