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中國人為何讀書?在讀些什麼?


Recommended Posts

  讀書,自古以來就存再著一個極不合理的因素:「考試」,有讀必有考,不論哪個朝代都一樣。古代中國傳統讀書人必有一項機械式的例行公事:「科舉」,國人傳統思維認為,不考科舉就不容易當大官,不考科舉就不容易被人敬重,不考科舉讀書就沒飯吃。

  而考試內容多半也是考生讀書的主要教材,如:四書五經...等等,在漢武帝獨尊儒術後,儒家思想及儒家經典多半被當成學術主流,千年來一成不變,所謂「儒害」一詞應該也可以用在這上面吧,但是我相信這應該不能完全的責怪儒家的經典不好,應該是中國人的思想問題佔較多關鍵因素。

  讀書的目的被限制,所讀之書的範圍也相對變小了。同時期的外國人已經懂得多元學習,並不只注重於某一學問,學畫的也會去學數學,唸文學的也會去看天文書籍,相輔相成,學畫的人經由數學可以更精確的製作出栩栩如生的作品,唸文學的經由天文知識可以寫出更優美的詩句。

  而此時的中國人讀書卻只是真的「讀書」,讀而不用,不,應該說,讀了也沒有用,讀書人通常的出路是做官(做秀才當老師的先不說),而他們所讀之書卻又和治理天下治理百姓無多大關係,以至於那些當大官的人多半在於治民治災方面是「請專家來做」,自己多半不會動手,他們所讀的儒家經典、孔孟學說...現實上在於實際的治理方面並不大功用,只能當成制度或思想的一種典章。

  這種的連鎖反應導致了中國的學術除了文學和思想外,其他的發展均不是很高。

  千百年以後,中國人讀書的原因仍然是圍繞著考試及測驗打轉,不止學生思想有問題,就連現代學校老師教課也是圍繞著考試為依歸,「同學們下週要段考了,所以今天開始要趕課喔」或者「下週要段考了這週將要進行全盤複習」...之類的話,相信大家都聽過甚至於耳熟能詳吧?這兩句話暗示了,讀書教課是為了考試,如果沒有可是就可以按照一般的速度進課,如果考試前沒有交完,就必須趕課,表明了讀書是為了考試。有些老師甚至在一學期的開課前安排一張完整的進度表,內容是一整個學期的教學進度,擬定進度的依據是什麼時候是考試的日子。

  而考試內容也大有問題,就以國文來說,對於不該給予特定「價值觀」的東西,中國教育也是硬加上「指定的答案」,例如:「請問下來詩句表現出何種感情?」敢問各位這種東西有什麼好考的?都說是「感情」了,那不應該是因人而異嗎?如果一首詩給人的感覺是每個人都大同小異,又有何出提理由?出題者憑什麼出這種沒鑑別度的題目並規定一個「死答案」,又不是物理化學,哪有絕對的答案,這不是毫無意義嗎?

--------------分隔線-------------

久久發一次文,

打的好累阿,

以上是在下對於中國自古學術上的見解,

及對現代人讀書目的的不滿,

有其他見解,

歡迎提出。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縱火提的問題是形式上的考試取代了真實的用途

在漢武帝獨尊儒術後,儒家思想及儒家經典多半被當成學術主流,千年來一成不變

儒害我想澄清一下 明清的八股文都是得依照朱熹的觀點來寫(哈 真是一綱一本)

而朱老頭是個只會說不會做 連自己媳婦肚子都搞大的無恥之徒

這種的連鎖反應導致了中國的學術除了文學和思想外,其他的發展均不是很高。

而其他發展 中國始終超越外國

只是被某些守舊之人抵制罷了

明代時就有會三排交替射擊的火槍隊。

而他們所讀之書卻又和治理天下治理百姓無多大關係

歷史上的明臣所做的通常都不是聖賢所說的事

讀那些書 只是把裡面可以用的價值觀拿來塑照一個人格 並作為待人處世的準則而已

所以那些讀死書的老白痴 我們可忽略不談

現代人讀書目的的不滿

宣洩完了吧?

發文者 我們現在是要往古代討論為何會如此 還是朝現代討論為何會如此 並有無解決方法?

美国读书就不是为了作官

他從頭到尾都是在說中國

你來鬧場的嗎?

別太不長眼

你在補充之前並沒有加問號以表示激問 這常常會表達相反的意思 鬼才知道你在說什麼 這就是大陸隨便托福的省重點?

而美國讀書為了做官更顯示你根本沒有眼界 就算真是省重點也只是除了讀書什麼都不想的蟲。

別問我這句話怎麼知道的 還是那句老話 你別以為我沒看到 你原本是打「那除了讀書以外還有什麼重要的?」之類的

台灣人讀到最高的目標通常是醫生 美國則都被NASA抓走了 我不清楚你們大陸是不是作官 但是這種樣子就少拿出來獻寶。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而其他發展 中國始終超越外國

只是被某些守舊之人抵制罷了

明代時就有會三排交替射擊的火槍隊。

但是清末時中國人明顯被打的落花流水,

中國有火槍隊也不過是少數幾個大發明(火藥、曆法...)罷了,

事實上,

其他科學真的並不大發展,

例如:

中國沒有新進的地理學,

就算有也不多,

大多有關地理的書籍也不過是一些文人雅士寫的山水遊記,

真正在於專精地理的書籍並不多,

不,

也許也不少,

但是不普及。

對於生物或者物理方面,

中國人可以說是一知半解,

長遠的歷史讓中國人見識到很多的知識,

但是真正要問為什麼,

恐怕知道的人不多。

化學,

中國人說實話只知道道家的煉丹,

而且還是亂練一通,

一堆皇帝服了亂七八糟的丹藥,

鉛中毒還不知道,

說穿了我們的化學(煉丹),

不比土法煉鋼好到哪裡去,

古中國也沒有人專門研究外文學,

直到清代才開始出現類似「廣州方言館」之類的外文專門學校。

數學我承認中國人並非毫無研究,

事實上要推算天文曆法並非基本數學可以完成,

但是相對於西方的強大而冗長(甚至無用)的數學來比,

中國數學明顯不夠看。

醫學到真的是世界頂級,

中藥針炙絕對是世界文化至寶,

直到現在,

針炙對於西方醫學家還是一個謎。

歷史上的明臣所做的通常都不是聖賢所說的事

讀那些書 只是把裡面可以用的價值觀拿來塑照一個人格 並作為待人處世的準則而已

所以那些讀死書的老白痴 我們可忽略不談

那麼聖賢做些什麼呢?

高中國文教材中出現的文章作家大多是那些只會讀書寫字的老頑童,

甚至於對考試的渴望心極之強烈,

有個歸有光甚至考科舉考到60多歲。

宣洩完了吧?

發文者 我們現在是要往古代討論為何會如此 還是朝現代討論為何會如此 並有無解決方法?

都要,

但是我覺得第二、三者比較值得討論。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讀書」讀的好

並不代表將來有出息

像美國作過一個調查

發現在所有軍校畢業生中

做到高階軍官的

絕大多數當初在學校內並非全班前五名

這告訴我們

死讀書是無益的

中國人自古以來

一直把讀書當成一個手段呀

無論是過去的科舉或現在的學測

甚至是你出了校門後要進入職場

都在考試

為了應付這些考試

只好拼命唸書

全都是在現實的環境下「被迫」唸的

我認為中國人唸的書實在太死了

真正會做事的人不一定會唸書的

花時間去念、背那些儒家經典

倘若未融會貫通並身體力行

那念那些都是假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縱火提的問題是形式上的考試取代了真實的用途

儒害我想澄清一下 明清的八股文都是得依照朱熹的觀點來寫(哈 真是一綱一本)

而朱老頭是個只會說不會做 連自己媳婦肚子都搞大的無恥之徒

而其他發展 中國始終超越外國

只是被某些守舊之人抵制罷了

明代時就有會三排交替射擊的火槍隊。

朱熹的事情是真的嗎?

從那裡可以查得到?

(但是火槍的技術也沒有比弩砲或投石車高明到哪裡去

三排交替涉及最先用在塡彈速度太久的弩箭隊上)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先秦的時候就不懂得把不同的東西分開,

什麼思想通通都跟政治搞在一起,

當儒家被選中之後當然其他的都沒得玩了。

於是墨家和名家兩個最有機會發展出科學的就掛了,

然後佛、道、陰陽再混進來,大家就只會故弄玄虛,

即使後來理學發展起來,結果也只是搞一些「氣」。

儒家壟斷之後連帶影響現在的國文課,

學一大堆所謂的「國學」不知道用來幹嘛。

因為當初創了科舉制度、

加上當時鄙視其他行業、

還有「小儒歸歸焉」、

還有中國人很聰明,貪污和搜刮的技巧很高超,

所以被欺壓的百姓就只想要讀書當官。

即使到後來日治時期還是讀書多的醫生律師社會地位高,讀書還是大家的首選。

歐洲國家因為原本貴族都是世襲的,

平民沒什麼沒希望,他們就會很任命得找個一般的工作做。

現在雖然西方國家考試制度也已經出現了,但是他們和我們不同的價值觀(例如認為聰明主要是天生的),加上不覺得那些工作特別有吸引力(包括討厭官僚、政客、律師),所以就沒有特別注重讀書。

可是東亞的社會已經被定型了,不讀書很難有出路(至少大家這樣認為)。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認為根本上

中國輸在[紀錄]上

對實驗的紀錄實在太少了 並且也不被重視

造成無法傳承的結果

當然 數學到後來沒有進入更高等的更是雪上加霜

而讀書是一切的萬靈丹(貧窮 地位卑微 沒沒無聞)

這觀念還是沒變

雖然某方面是對的 但也不是絕對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但是清末時中國人明顯被打的落花流水
(但是火槍的技術也沒有比弩砲或投石車高明到哪裡去

三排交替涉及最先用在塡彈速度太久的弩箭隊上)

這倒是歷史不美麗的錯誤了 游牧的清兵入關後 對馬匹單刀自然比前朝的火槍更有信心。

中國沒有新進的地理學

單一大國 當然不會像西方國家一般分門別類紀錄地理

但是用在軍法上的地理知識 還有徐霞客遊記 都是地理學並非一無所成的證據

對於生物或者物理方面,

中國人可以說是一知半解,

長遠的歷史讓中國人見識到很多的知識,

但是真正要問為什麼,

恐怕知道的人不多。

獨尊儒術的結果 造成了這些東西變成了所謂的末技

產生 能知道可以用就好了 管他那麼多 的心態

因為價值觀被統一了

化學,

中國人說實話只知道道家的煉丹

說實話這跟藥學比較有關係...中國古代對化學可說毫無概念

煉丹有關於化合物的記載僅限於「此物不可以此物一起煉」 等概念

那麼聖賢做些什麼呢?

高中國文教材中出現的文章作家大多是那些只會讀書寫字的老頑童,

甚至於對考試的渴望心極之強烈,

有個歸有光甚至考科舉考到60多歲。

因為沒有考試 就算你的理想再高昂也沒人要用

朱熹的事情是真的嗎?

從那裡可以查得到?

從這看到的

這是一個很值得一提的現象,八股可以說是明朝的發明創造,這套玩意自朱元璋起,到明朝中期發展完善,影響了後來近五百年的知識份子,不可不說。

  

  學子們的考試科目分為三場,第一場考經義,也就是四書五經,第二場考試實用文體寫作,第三場靠時務策論,也就是給你個事情讓你分析,頗有點應用文的意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經義,這是取士的關鍵。

  

  那時候的考生們不像現在的學生,考試前要復習很多內容,對他們而言,只要背好四書五經就行了,題目只能在這裏出,不可能有別的題目。範圍相當小,背起來容易,而且寫文章時有規定的字數,一般不超過五百字,不象現在的某些命題作文動不動就要千字以上,這麼看來,當年的考試似乎要容易些,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關鍵在於格式和個人發揮,八股文分為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出題、中股、後股、束股、收結幾個部分,其中精華部分是起股、中股、後股、束股,這四個部分你不能隨便寫的,必須用排比對偶句,共有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這種寫法十分古板,你想多寫一個字也不行,真是害人不淺,很多人都是一邊寫一邊亂編,只為了湊字數,達到對偶的效果,文字表面上看,十分整齊,細看下內容,廢話滿篇。

  

  痛苦的不僅是考生,還有出題的老師,四書五經只有那麼多字,各級考試都從裏面出題,而出過的題一般是不能再用的,於是老師們奇計百出,把四書五經上下句割裂開,單獨拿來出題,如把一句話斬頭去尾,只用中間的幾個字拿來考人,這種語句不通,張冠李戴的詞句,連老師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何況學生呢。

  

  結果就是糊塗考糊塗,出題的人不知道是什麼意思,考試的人也不知道,這樣考出來的是什麼人才?

  

  八股說到底是一種形式而已,就算古板,應該也不會造成太大的負面影響,別急,明朝統治者們還有殺手鐧,這一招才是最厲害的。

  

  明朝規定,所有的文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必須仿照古人立言,要按照聖人的思想去寫文章,這個聖人是誰呢——朱熹。

  

  這位差點成為朱元璋祖先的聖人到底是什麼貨色呢,他一貫主張天理為本,要犧牲人欲,那句著名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就是他思想的體現。這樣的一個人滿嘴仁義道德,按說應該是個道學家,但他還有一個愛好,就是扒灰(不懂的可以去查書),搞大了他兒媳婦的肚子。有這種行為,稱呼他為禽獸也很貼切。

  

  就是這麼個敗類,居然被當成聖人,他曾經給四書寫過注,也就是標注他自己的理解,然而這些理解被統治者看上,要求所有的學子必須按照朱聖人當年的思維來答題。

  

  天可憐見!朱聖人當年可能在上茅廁想出一句,寫下來,吃飯時又想出一句,寫下來,本來就作不得准,而過了上百年居然要所有的人按照他的思維方式來思考,簡直是一種折磨!

  這可就苦了明朝學子們,叫天不應,誰知道這傢伙當年到底是什麼樣的思維,只能自己慢慢猜,慢慢把握,所謂搞不懂就問人,搞得懂就教人,實在沒有人懂就去問神,對這些學子而言並不只是玩笑而已。

  

  無數考生午夜夢回,腦海中揮之不去的就是朱熹那並不俊朗的外貌和並不魁梧的身材,久而久之,有些醒悟過來的人就開始問候朱熹的父母及祖先,似乎這樣才能出口惡氣。問題在於罵完後還是要考啊,不考就沒有官做,這是實際的問題。

  

  在固定的思維,固定的模式下,明的學子們開始完成他們的文章,讓我們不得不驚歎的是,在如此困難的環境下,考生們仍然寫出了很多錦繡文章,在下曾經看過兩篇八股狀元文,文辭優美,立意深刻,想到這些文章他們是在如此多的限制下寫出的,實在令我們這些後生晚輩佩服不已。

  

  這些優秀八股文的作者巧妙的利用既有規則,在有意無意間插入自己的觀點,並運用優美的詞句表現出來,他們無疑是這場規則競賽中真正的成功者。

  

  八股考試的弊端是很多的,選出的人才很多都是書呆子。著名的明朝學者宋濂形容過八股選出來的某些人才,“與之交談,兩目瞪然視,舌木強不能對”,活脫脫一副白癡面孔。

  

  但八股文還是有一定用處的,比如吳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中曾經寫道“八股文若做的好,隨你做什麼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可見,八股文是很多文體寫作的基礎。更重要的是,在這樣的限制下,很多優秀人才更能脫穎而出,如後來的徐階、高拱、張居正,哪一個不是八股文拿高分的?這些人才是高手中的高手。

  

  總的看來,這一制度還是弊多利少,禁錮人們的思維,害人不淺啊,其影響深遠,直到近代,人們還以考過八股為榮,比如陳獨秀和當時的北大校長蔣夢麟都是前清的秀才,陳獨秀曾經問蔣夢麟考的是什麼秀才,蔣夢麟回答是策論秀才,陳獨秀非常得意,哈哈大笑,說自己考的是八股秀才,比策論秀才值錢。蔣夢麟連忙作揖。大家從中可以看到,八股有多麼大的影響力。

以上

先秦的時候就不懂得把不同的東西分開,

什麼思想通通都跟政治搞在一起,

當儒家被選中之後當然其他的都沒得玩了。

從根本上來說 中國的那些思想全都是拿來治世的 當然會跟政治在一起

儒家壟斷之後連帶影響現在的國文課,

學一大堆所謂的「國學」不知道用來幹嘛。

國學有用 考國學沒用 但是現代的教育不考試就不會有人去看 所以要學也要考

說起來很悲哀 但的確如此

现在大陆开始出现推崇墨家的情况……即是技术派的复兴…………

技術派就是墨家嗎?

只推崇裡面的技術 把技術拿來讓生活更舒服(也就是享樂)卻不知道墨家的思想

墨家的技術是拿來搞防禦性軍事的 也就是落實非攻

凡技術便墨家 凡考試便儒家 凡不理便道家 若這樣以偏概全 實悲哀矣

當然 數學到後來沒有進入更高等的更是雪上加霜

這些都是價值觀被統一的問題...跟上面說的很多都一樣。

還有「往古代討論為何會如此」應該差不多了

我想該回來「還是朝現代討論為何會如此 並有無解決方法?」這邊的議題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國學有用 考國學沒用 但是現代的教育不考試就不會有人去看 所以要學也要考

說起來很悲哀 但的確如此

要不要想想...假設有天

國學知識都沒有人知道,一些沒人教就不會有人知道的知識都消失了

那會是方便還是麻煩,有這些東西就能填飽肚子嗎 沒有這些東西又會少塊肉嗎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有這些東西就能填飽肚子嗎 沒有這些東西又會少塊肉嗎

這種粗劣的反駁看太多了

我從不知道思想瑰寶可以論兩論斤的賣 還可以填飽肚子。

當其他國家極力保護自己的文化、文學、思想時

我們親愛的中華民國高中生問這些可不可以吃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國學有用 考國學沒用 但是現代的教育不考試就不會有人去看 所以要學也要考

說起來很悲哀 但的確如此

雖然這麼說也許有失客觀,但我覺得在親愛的儒家學術壟斷下,國學根本與儒學所差無幾

那些古儒編書時,多少不屬於其學派的資料遭到忽略,甚至抹殺?

多少被視作「無用」的古代知識只剩斷垣殘壁中出土的版本...

乃至於現在,「國學」流於訓詁、考據,甚至成為高中生揶揄的營養學科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雖然這麼說也許有失客觀,但我覺得在親愛的儒家學術壟斷下,國學根本與儒學所差無幾

沒錯

那些古儒編書時,多少不屬於其學派的資料遭到忽略,甚至抹殺?

多少被視作「無用」的古代知識只剩斷垣殘壁中出土的版本...

所以我們不能再幹同樣的事

乃至於現在,「國學」流於訓詁、考據,甚至成為高中生揶揄的營養學科

教學的重點是如此 但是訓詁後的整篇白話文 足以讓想了解的學生從基本的開始思考

就算訓詁學已經喧賓奪主 但是最初的用途跟優點還是在。

想討論更多國學(儒學)經典的話 請移駕到討論論語的那篇去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這種粗劣的反駁看太多了

我從不知道思想瑰寶可以論兩論斤的賣 還可以填飽肚子。

當其他國家極力保護自己的文化、文學、思想時

我們親愛的中華民國高中生問這些可不可以吃

我意思果然沒表達清楚= =

不過我還是想說,我本人並不排斥學習這些知識

當然不是拿來吃,這東西能吃也服了...

應該說,從小我學習知識,只是很單純看看故事書,

我覺得很有趣,自然而在去學習更多東西,把範圍擴大

一般人應該也是這樣,然而我們現在到底把學習的快樂放到哪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中國的舊書籍仍然有他的意義存在

代表的是古人的智慧與思想

其實不論是各種科目都一樣

最理想的狀況是

我們讀他們的看法延伸出自己的看法

進而發展出興趣開始自己尋找更多相關知識

然後最後學以致用的找到工作

考試及課本是為了提供一個公平的起跑點

看誰能將其所學發揮到最多

但現在讀書似乎被僵化

而大家也變成死讀書的考試機器

原本的目的已不復見

這是我們應該檢討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中國的舊書籍仍然有他的意義存在

代表的是古人的智慧與思想

其實不論是各種科目都一樣

最理想的狀況是

我們讀他們的看法延伸出自己的看法

進而發展出興趣開始自己尋找更多相關知識

然後最後學以致用的找到工作

考試及課本是為了提供一個公平的起跑點

看誰能將其所學發揮到最多

但現在讀書似乎被僵化

而大家也變成死讀書的考試機器

原本的目的已不復見

這是我們應該檢討的

不知道是我看錯,

還是妳的話前後矛盾,

如果國學是為了增加我們自己的看法,

延伸出我們的新主見,

那麼設置「考試」這種規範,

豈不是又把自己關起來?

公平的起跑點,

我想並不是由考試所決定的,

而所謂考試,

就是把我們所必需學的東西作一個限制、範圍,

既然每個人都在你所謂的「公平起跑點上」,

那麼每個人所延伸出來的思維不就又差不多了嗎?

我想所謂的「公平起跑點上」,

指的是我們每個人天生所擁有的特質及思路,

只要就學時方向發展不同,

那麼思維也會大不同,

假設有一張圖片,

圖內有一張桌子:

一個木匠看到這張圖片,

會想說它是哪一種木材做的,

穩不穩牢不牢。

而一個物理學家卻會思考,

它的基座是否剛好位在其重心上,

而重心又該如何求得,

以驗證這張桌子是否合乎物理學邏輯。

藝術家會思考這個桌子的紋路或里肌,

看看他有沒有什麼特別的美學,

或者藝術氣息。

這些不同的思維,

就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公平的起跑點」,

而我不希望,

我們優秀的大腦即其思路,

被古版化。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前一句表明了

是"最理想的狀態"

不限定在國學裡

任何科目都是一樣

而考試當然只適用在同一範圍內的人

譬如現在唸書的學生們

應徵同一種工作的人們

在同樣的環境下有同樣的需求

當你談論到專業時

總要有一個鑑定的標準

這種標準就以考試來分級

當然有些事情是沒有鑑別度的

像你提到藝術的創作

是主觀性的

美感人人不同無法評比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那麼國學概要是否有普及到很多工作都需要它? 而為了它專門設一個「一定要讀的」課程及考試,我想應該沒有吧,綜觀目前所有的行業,的確是各行各業,但是有多少行業會用到論語孟子呢? 假設先排除掉教師及國學研究人員,有哪個職業是「一定」需要國學的? 我找不到。

好吧,你說不限其他東西,那學其他東西如:數學物理化學...等等,是否也普及到大多數的工作技術都需要它? 我想大概也沒有吧? 數學就先不用說了,事實上連數學教師本身都認為數學在學習上不過是開發邏輯的一個工具罷了,而物理化學,只要你上大學後沒有繼續讀,基本上一畢業大概也忘光了,未來的工作使用度就更不用說了。

好吧,講到這個已經是離題了,暫時不宜理論。

轉而觀之我們現在所學之物,雖然大多數的東西我們感覺起來是學的很不合理的,但是我認為,學了這些東西卻又要考試是更不合理的,事實上,外國的期末總分數也鮮少用考試來決定,考試的機會大概也僅僅限於期中考及期末考等大考,平時成績乃取決於報告及課堂表現,雖然乍看之下是一種極為優良的制度,但是如果引進台灣我想是不可使用的。

首先,由於家長們大多數經歷所謂的60或70年代,深信讀書未來的出路大有可為,這點可以參照:【討論】論語、子曰------到底適不適用於這個時代?,裡面的某一篇的某一個地方好像有提到這些東西,如果沒有就是在我其他的文章裡面,自己去找吧:P ,然後相對的台灣又經歷黃金十年,所以大家都認為行行出狀元,不管有沒有興趣,反正每一科都去接觸一下好了,這奠定了台灣未來教育必修科目暴增的遠因。而在經過了我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的多次教育改革後,考試開始日漸被重視,直到現在,最近一次的教改仍然是沒有解決這個問題。

其實映象中,好像有規定國中小學每天不能考超過三次試,但是是真是假就不清楚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中國傳統以來的價值觀影響太大了

導致現代的教育制度如此

或許我們應該試著找出比考試更好的方法

來評斷一個人的能力

當然我想如縱火大說的,如果打分數的標準能夠以報告為主的話,應該會更好,甚至我想,如果以後台灣能做到讓各科依然教育一些基本概念,然後在學期末讓學生用書面或口頭報告他在該領域所學到的,或許會更好.當然,報告不一定要好,也沒有什麼好不好的,老師打分數不一定在於他的資料是否是正確或者跟老師的看法相同,而是以能夠表達出來學生自己的看法為最佳.

其實我覺得如果能夠讓一個人確立了他的目標之後,讓他選擇他想學的,讓他對於某一方面更加的精進,又何嘗不好?

樣樣通樣樣鬆有的時候並不會讓一個人的能力更加的提升或得到更好的發揮.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那麼國學概要是否有普及到很多工作都需要它? 而為了它專門設一個「一定要讀的」課程及考試,我想應該沒有吧,綜觀目前所有的行業,的確是各行各業,但是有多少行業會用到論語孟子呢? 假設先排除掉教師及國學研究人員,有哪個職業是「一定」需要國學的? 我找不到。

好吧,你說不限其他東西,那學其他東西如:數學物理化學...等等,是否也普及到大多數的工作技術都需要它? 我想大概也沒有吧? 數學就先不用說了,事實上連數學教師本身都認為數學在學習上不過是開發邏輯的一個工具罷了,而物理化學,只要你上大學後沒有繼續讀,基本上一畢業大概也忘光了,未來的工作使用度就更不用說了。

這兩段話再表達什麼?在我看來這是多餘的

且第一段我無法苟同 對我來說 這跟「國學可不可以吃」同等。

那麼設置「考試」這種規範,

豈不是又把自己關起來?

公平的起跑點,

我想並不是由考試所決定的,

而所謂考試,

就是把我們所必需學的東西作一個限制、範圍,

考試這種制度最初乃為選才 選才就是「測試你學的好不好」

並沒有所謂的把必須學的東西做限制之說。

只是你能選擇學其他的 但是規定你學的 你只能乖乖學

(難道內壢高中沒考合唱跟新詩 這兩樣我就不能鑽研了嗎?)

而考試要考什麼相對就變得很重要。

我看了上面很多文章都是說「教學僵化了 我們變考試機器了 這樣很不好」

當然不好 這我也知道:P所以我們教的要是未來有用的?

但是 那什麼是未來有用的?誰能說出來?

而大學本身就是鑽研學問 讓整體社會進步的高等教育所 大多數科系本來就不是專門培養工作人才

所謂「選出路」 幾乎只是學歷至上的一種產物而已。

台灣的種種觀念造成的制度 以及保守的類鎖國政策若還在 我們怎麼說都是沒用的。

讀書為了未來的生活 而非推動整體社會的這種思維 讓學生對科目沒有考試便幾乎不會主動鑽研 所說的一切對策 便只是天馬行空。

舉個例子 若把必修科目大量改為自由的選修 社會輿論一定會說台灣競爭力下降

(但輿論或許不知道什麼叫做競爭力 總之聽到學的少就是爛 人是賤蟲 不逼不行)

而抱持的那種思維的學生 競爭力也的確會下降 考試不考 又不能賺錢嘛!

當所有人都去讀商科的時候 誰來保存文化? 當所有人都去讀醫科的時候 誰來治國安民?

目前造成台灣競爭力下降 我想罪魁禍首就是這種思維 以及產生的制度

(以致於驚醒仍不能改變事實 我打了這篇文章我也不能不考大學 考大學填中文系等被說是沒出息的系也會受到壓力)

這只是最不理性的、短視近利的扭曲功利主義 而中國人在廢科舉時仍以考過秀才為榮 可見其毒害程度 但這已經跟儒家思想沒什麼關係了 純粹是一種制度 過去曾因為獨尊這種制度造成腐爛 現在還是沒好到哪去。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前一句表明了

是"最理想的狀態"

不限定在國學裡

任何科目都是一樣

而考試當然只適用在同一範圍內的人

譬如現在唸書的學生們

應徵同一種工作的人們

在同樣的環境下有同樣的需求

當你談論到專業時

總要有一個鑑定的標準

這種標準就以考試來分級

那我們是不是該想想如何朝向理想的狀態做出改進?

的確,考試是標準,但是我想應該還有更多更好的方式去了解一個人的能力.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這兩段話再表達什麼?在我看來這是多餘的

且第一段我無法苟同 對我來說 這跟「國學可不可以吃」同等。

回應樓上

考試這種制度最初乃為選才 選才就是「測試你學的好不好」

並沒有所謂的把必須學的東西做限制之說。

只是你能選擇學其他的 但是規定你學的 你只能乖乖學

(難道內壢高中沒考合唱跟新詩 這兩樣我就不能鑽研了嗎?)

而考試要考什麼相對就變得很重要。

我看了上面很多文章都是說「教學僵化了 我們變考試機器了 這樣很不好」

當然不好 這我也知道:P所以我們教的要是未來有用的?

但是 那什麼是未來有用的?誰能說出來?

這點可以參照:【討論】學生的價值,至於在這主題的哪個地方我就不知道了。

而大學本身就是鑽研學問 讓整體社會進步的高等教育所 大多數科系本來就不是專門培養工作人才

所謂「選出路」 幾乎只是學歷至上的一種產物而已。

你的意思是說,

我們大學所學之物,

實際上在未來是派不上用場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能不能吃......我覺得沒錯,

動物會做一件事情原因都是對自己無害,否則就會在演化上被淘汰。

沒用的東西本來就不用學啊!

一類組不用學物理化學,二類不用修生物,二三類都不用上國學概要。

知識那麼多,怎麼可能通通都學習,

總要有一些放棄,看個人的興趣專長決定。

保存文化是要幹嘛?

避免被同化、保存多樣性、增加個人的內涵......等等。

文化是會隨時空改變的,好的文化應該要多元,

高中國文只教儒家思想我覺得不對。

據我所知高中的文化教材大部分的同學要嘛是背起來,不然就放棄,

只有少數真的會去理解,但是學那些東西我覺得只會讓思想僵化。

其實印象中,好像有規定國中小學每天不能考超過三次試,但是是真是假就不清楚了。

我國中的時候我們學校把「考試」改名叫做「練習」,然後照樣超過三次= =""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沒用的東西本來就不用學啊!

一類組不用學物理化學,二類不用修生物,二三類都不用上國學概要

知識那麼多,怎麼可能通通都學習,

總要有一些放棄,看個人的興趣專長決定。

文化是會隨時空改變的,好的文化應該要多元,

高中國文只教儒家思想我覺得不對。

據我所知高中的文化教材大部分的同學要嘛是背起來,不然就放棄,

只有少數真的會去理解,但是學那些東西我覺得只會讓思想僵化。

重點就在於教育不懂得要「手放開」。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這點可以參照:【討論】學生的價值,至於在這主題的哪個地方我就不知道了。

全看完了 還是沒有人能夠確切的說出 我們未來學什麼才是有用的阿

且裡面我覺得稍微有用的地方只有35樓而已。

你的意思是說,

我們大學所學之物,

實際上在未來是派不上用場的?

在上面那個問題沒有解決時 什麼叫派不上用場?

數學理化派不上用場 我們就沒有這些科技。

數學系未來的出路也很廣(本班班導是數學老師 有分析過)有派不上用場嗎?

人類追求知識 其中一個目標就是讓人過的更好。

妳所謂的派不上用場的知識 在專精到某種程度時 都會有他的用處。

(否則大學就不會有這些科系)

所謂選出路只是符合社會主流 可以快速填補工作機會的科系而已。

避免被同化、保存多樣性、增加個人的內涵......等等。

文化是會隨時空改變的,好的文化應該要多元,

高中國文只教儒家思想我覺得不對。

據我所知高中的文化教材大部分的同學要嘛是背起來,不然就放棄,

只有少數真的會去理解,但是學那些東西我覺得只會讓思想僵化。

文化應該像樹 有自己的特色(主軸)並追求多元。

只教儒家思想的確不對 就跟只訓詁不對一樣 但是優點還是存在。

少數會去理解的包括你嗎?若不是 你憑什麼說這會讓思想僵化?

重點就在於教育不懂得要「手放開」。

說過了 在我上面紅粗體字沒解決時 手放開也是無濟於事的 甚至絕對會更糟糕

教育部只規定一定學分就可以畢業我覺得還不錯

但是有些學校會另加規定 必修一個沒過就不能畢業了(如我們親愛的內壢高中)

就內高衝升學率 符合社會期待的角度 我們竟然不能說他錯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