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參與教育決策,美家長前進校園


Recommended Posts

【編譯成怡夏整理報導】「世界是平的」全球人才競爭陰影壟罩下,被灌輸「不要輸在起跑點」的美國家長對學校要求越來越高,過去向來被視為「績效不佳」的公立高中積極舉辦活動,擴大家長參與、協助弱勢學生,力求「不讓任何一個孩子落後」。

學校表現差 學生可轉學

5年前,「不讓任何一個孩子落後」法案(No child is left behind)是美國聯邦政府教育官員的教育政策,確保每一個孩子都能接受好的教育。假如學校的成績長期表現不佳,孩子可接受個別教導甚至轉學。對家長來說,要接受這些安排可能沒那麼容易。根據華盛頓的非營利組織蘋果種籽(Appleseed)的報告,2003學年度只有1%的合格學生轉校,19%孩子參與補救家教課程。

「『不讓任何一個孩子落後』的革命,確實在做法上達到讓家長依制度參與學校運作,讓家長的貢獻不只是送孩子上學和烤餅乾。」蘋果種籽的教育政策主任愛德文‧達登表示,要讓家長完全了解『不讓任何一個孩子落後』的權益與機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法條和團體報告到目前為止都尚未完備。

「『不讓任何一個孩子落後』要求需要改善的學校通知家長,讓家長參與它們的策略,但是聯邦和州政府監督者對這部分的法律並沒有多加留意。」《家庭學校夥伴關係的重要指南》一書作者暨安南堡學校改革研究院資深成員安‧韓德森說。

參與教育 存在階級差異

韓德森說,家長希望和學校教職員有更廣泛的互動卻不易做到,是因為社經背景或英語聽說能力的限制。對中產階級父母而言,走進學校並建議讓孩子接受某些特殊課程,好為未來的大學課程鋪路,比較容易;但是對低收入、教育水準較低的家庭來說,「他們不知道什麼教育不教育……階級和文化的差異,讓他們在和學校教職員建立關係時比較困難、不自在,學校教職員也比較會看輕他們的家庭。」

紐澤西的紐瓦克科技高中校長巴路提‧卡非拉聽到教職員抱怨某些家長不願意涉入學校事務時,他總告訴他們說:「那是藉口,我不能接受這種說辭。」身為《黑人家長教育孩子指南》一書的作者,卡非拉通常會呼籲家長和教員進行對談。

他曾經聽到在北卡夏洛提市有過一個頗具創意的解決之道:教職員對學生所居住的社區進行一場巴士之旅,大部分是赤貧地區,老師幾乎沒人去過。「你不進入那個社區,不可能了解你的學生……你不能害怕學生,也不能懼怕那個社區和家長。」

親師合作 學生進步神速

【編譯成怡夏整理報導】研究顯示,當老師和家長一起合作時,學生會表現更好。韓特森提到,一項針對低收入學生的研究發現,當老師進行了3步驟的努力:認識學生家庭、安排家長可和學生共同完成的作業,以及固定打電話給家長談論學生的進步情況時,學生在閱讀和數學上的表現會出現40%到50%的進步。

莫妮卡.泰勒沒有時間參加學校會議,但她很注重和女兒亞米拉.派特森的老師討論學校表現。「當她的閱讀表現退步時,她的老師邀我一起陪伴她。」很快地,亞米拉和母親決定要參加老師建議的暑期課程,一起對將來大學進行規劃。

但要讓家長參與決策並不容易。該校出席每月家長會議的教職員說,通常會有約15名家長參加座談,但今年2月,教職員等了大約1個小時,卻沒有家長出席。

缺席家長 政府開罰

德州的民意代表因為家長「缺乏參與意願」而感到挫折,採取冷靜又腳踏實地的作法。最近,共和黨參議院威恩斯.史密斯提出一項法律,規定若沒有合理的理由,那些在親師會議中未出現的家長要罰款處罰。學校則必須送出一份公證提議3個開會日期的文件給家長。

另方面,像全國家長教師聯誼會(PTA)等組織,把本週定為年度第2個「帶你的家庭上學」週。上百個親師協會都對這項活動提出點子,活動內容從親師籃球賽,到家長參加模擬孩子上課的小型課程,應有盡有。

馬里蘭州凱普頓高地中央高中的家長教師學生協會會長米雪兒.瓦爾登說,到了學生上高中時,要讓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特別困難。很多家長有時因為不知道會收到哪種性質的電子郵件,或是孩子忘記把通知單交給父母,而拒絕了學校的資訊。

專家歸納出造成補救教學參與率偏低,以及家長並未因學校表現不佳而安排轉學的因素:包括有沒有表現更加優異的學校可選擇,或是有強烈意願留在鄰近的學校,以及家長對補救教學認識不夠等因素。

資源到位 不讓孩子落後

美國教育部承認應該在這些地方更加強。「目前大約有1千8百所學校呈現長期表現不佳的狀況。」教育部長瑪格麗特.史貝林上個月才在一場會議中呼籲對「不讓任何一個孩子落後」進行改變,預計將在今年重新授權國會推動。「我們都必須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不讓任何一個孩子落後』必須是這些家庭長時間的承諾。」

她的提案包括對住在偏遠地區學生、殘障學生或正在學英文的新住民學生提供更多錢,好對學生進行補充教學服務,因為這些弱勢族群學生受到的教育服務特別不夠。「承諾獎學金」(Promise Scholarships)將會給合格學生2千5百到3千元美金,協助他們轉到更好的公立學校或私立學校就讀,或接受補救教學。

美國某些草根團體提議,學校應積極把家長納入決策系統內。舉例來說,波士頓家長組織網路就遊說該地學區每所學校僱用一名專員作為家庭協調者,促使該州僱用了15位這樣的協調專員。未來這個家長組織將繼續努力,把家長送進每個學校的預算會議中,以求計畫全面實行。專家表示,各種參與學校的方式,讓家長得以加入改變教育現狀,更讓家庭成員成為地方學校進步的盟友。

轉自:台灣立報電子報(2007-03-01)

————(落落長分隔線)————

個人意見我晚一點再補充。:P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果然是一篇純粹的報導

我讀到了許多

卻沒獲得多少

你快點補充= =

---------------------------------------------

讓家長介入學校教學事務的作法,無非是想提高家庭教育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事實上,在不少"老師工資由政府直接發"的西方國家,家學質量的好壞往往是取決於老師的責任心,因為這些社會中對於"人權"的訴求過於要比別的國家高,使得老師的意識形態當中也認為要"尊重人權",而不能給學生施加太多的壓力,因此出現了除了把課本上的東西教完以外,對於學生課後的學習不聞不問的現象。而且作業量少,往往需要學生自己去找習題,非但考驗學生的自覺性,也同時使一些缺乏課後學習的經驗及引導的學生,感到更加束手無策,最終啥也沒學到。又由於老師的工資是固定的(鐵飯碗),不存在崗位的競爭,因此更使教學的質量會打折扣。在這種情況下,讓家長介入教學,我覺得是想將教育原本的重心,從學校移向家庭。並不一定會使學校教育的質量有本質上的提升。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