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哲學入門九堂課:思考的靈感和方向


Recommended Posts

話說下面是一篇以前投稿中學生網站的閱讀心得,雖然我不覺得這像心得,姑且轉貼上來當作對《哲學入門九堂課》的介紹.........

---------------------------------------------------原文分隔線---------------------------------------------------------------------------

生活中,我們常把「哲學」這個詞彙掛在嘴邊,然而,這些真的是哲學家們日日夜夜投入心力爭辯不休的東西嗎?哲學,聽起來深奧不可測,又好像虛無空洞,其實在我們身邊就有許多有趣且值得思考的哲學問題。

以「哲學入門九堂課」之「第六堂:對與錯」的延伸思考為例:

近日在網路上看到一篇曾經在報紙上發表的文章,內容是某高中三年級的學生投稿一篇名為「遠離桃花源」的文章,其中批判古代隱逸的陶淵明不務世事、逃避現實、無益於國家社會,根本不值得人們推崇。這篇文章見報不久,另一名高中生也投稿予以反駁,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批評「遠離桃花源」的作者並不客觀。這個討論在網路論壇引起廣大迴響,有人認為對國家社會有實際作為才值得肯定;有人認為並不是如此,這些不同的看法在網路討論區掀起一陣激烈的筆戰。

看到這個問題,令我不禁思考,價值觀到底有沒有對錯好壞之分呢?一般人認為道德是有普遍性的,也就是說大多數人對同樣的事物具有相同的價值判斷,例如「殺人是錯的」、「不能隨地大小便」。當我們看到有人隨地大小便,不會有人認為那是道德的表現,因此,認為「不隨地大小便合乎道德」就是對的,而「隨地大小便合乎道德」就是錯的了。雖然在原始叢林部落,隨地大小便似乎又沒有什麼不合乎道德可言,但這裡並不指涉那個部份。從這個例子看來,這樣的價值觀是有對錯好壞的。

再回到陶淵明值不值得推崇的問題,其中「遠離桃花源」和另一篇的觀點截然不同,他們對於陶淵明的價值認定也不一樣,難道就沒有正確的「真理」存在嗎?難道陶淵明的價值並不存在,有的只是旁人無分對錯的褒貶?

假設這個例子:

一、小王是個任性的人,他直覺性的討厭陶淵明,認為他不值得尊敬。

二、小陳對陶淵明做過一番研究,經過理性思考後,他認為陶淵明是個值得尊敬的人。

三、後來小陳向小王介紹陶淵明,並收集許多資料給小王。經過理性思考後,小王說:「噢!原來陶淵明是個值得尊敬的人呢!」

在「一」中,小王對陶淵明的價值判斷是「陶淵明不值得尊敬」,然而在「三」中,小王認為先前自己對陶淵明的價值判斷是錯誤的,「陶淵明值得尊敬」才是正確的價值──價值真理。當價值有對錯之分時,正意味著「價值真理」是存在的。但就算正確的掌握陶淵明的一切,也可能有另一人和小陳持相反的立場。也就是說,當兩個人對同一事物掌握同樣的資訊,這兩人仍有可能因其本身既有思想方式的不同,對該事物有不一樣的價值判斷。既然如此,在分不清對錯的情況下,價值真理還是存在的嗎?對於這點直到現在都還沒有確切答案。如以下我曾經失敗的論證:

一、假設事物必存在足以協助正確價值判斷的資訊和造成錯誤價值判斷的資訊

二、「資訊」包括一切會影響價值判斷的因素,所以掌握相同資訊的任何人,其價值判斷必定相同

三、當一個人掌握了完全充分的正確資訊,並不被其他錯誤資訊影響,對事物就能做出正確無物的價值判斷,此判斷及為價值真理

四、人有機會掌握所有正確資訊,並不被其他錯誤資料影響判斷出價值真理

五、若價值真理不存在,則人沒有機會判斷出價值真理

六、根據四,人有機會判斷出價值真理,故價值真理存在

根據以上論證,雖然在乍看之下似乎合理,但是其實前提就有問題,在前提中假設價值判斷有分對錯,根本就是直接認定價值真理存在了,這甚至可以算是個循環論證的錯誤示範。對於這樣一個命題,我們至今仍無法做出突破,由此看來生活中還蘊含著多麼深奧的問題啊!

由生活中順理成章就接受的事物中,我們可以做出很多的哲學思考,可以突出許多的哲學疑問,縝密的思考是尋得真理的首要條件。也許生活中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地不需去懷疑,但面對每天習以為常的事物,難道我們不該對它們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如同內格爾在「哲學入門九堂課」中「老師的話」寫道:「大多數的時間,我們都是時間、數字、知識、語言、對與錯這些觀念為理所當然。如此才能繼續過日子,但是在哲學領域中,我們卻要探究這些觀念本身的意義,目的在於更深入地理解自身與世界。」

然而要真正進入哲學領域,並不只是囫圇吞棗的背些哲學名詞就行的,最重要的是思考。當化學家說水是由氫原子和氧原子組成的時候,哲學家想的是「水」這個名詞代表這什麼樣的意義。哲學思考可以讓人更深入了解我們的世界,此外,他也使我們更聰明、更有邏輯、思維更靈活。「哲學入門九堂課」教的不是枯燥的哲學史和晦澀的專有名詞,而是給予一個思考的靈感和方向,要真正在哲學與思考上有所啟發,這本小書將能發揮極大的作用。

-------------------------------原文分隔線----------------以上轉自中學生網站---------------------------------------------

按我連結到中學生網站

話說價值真理的部份之前跟小白鹿有多討論了一些,其實還有更多空間............吧XD

不過那已經是在發這篇文後的事了,所以這篇爛文就交了出去。

那,就先這樣吧,

不足的我在底下討論。

(白鹿說:你這懶鬼!)

:P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如果我修正成:

1. 如果有人需要或想判斷價值真理,則應該存在著讓這些人足以擁有正確價值判斷的資訊和造成錯誤價值判斷的資訊,否則他們無法做出任何價值判斷。

2. 在現實社會中,這些人的確存在著。

3. 「資訊」包括一切會影響價值判斷的因素,所以掌握相同資訊的任何人,其價值判斷必定相同。

4. 當一個人掌握了完全充分的正確資訊,並不被其他錯誤資訊影響,對事物就能做出正確無物的價值判斷,此判斷及為價值真理。

5. 人有機會掌握所有正確資訊,並不被其他錯誤資料影響判斷出價值真理。

6. 若價值真理不存在,則人沒有機會判斷出價值真理。

7. 根據5.,人有機會判斷出價值真理,故價值真理存在。

8. 這些價值真理僅針對於那些需要、想去判斷價值真理的人,對於野人或是其他萬物都是不具意義的。

好像有點牽強。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單就陶淵明事件,我想問一個怪問題

真理這種東西,可能會因為資訊掌握者的基本認知,而影響答案

從古至今,超俗思想價值雖然被視為人類特有的高貴象徵

但就算沒有思想,人類是否還是活的下去?

如果活的下去,那思想還有其存在的意義?

如果思想無關於人類生存要物

那陶淵明的行為是否有價值?

一切都是在有知識的人物的認知上,把思想價值捧上天,進而想證明陶淵明的價值

這就是真理?

─────────────────────────────────

後來想想,問這種問題,很像等於是把思考能力給拋棄,似乎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問題...

8. 這些價值真理僅針對於那些需要、想去判斷價值真理的人,對於野人或是其他萬物都是不具意義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如果我修正成:

1. 如果有人需要或想判斷價值真理,則應該存在著讓這些人足以擁有正確價值判斷的資訊和造成錯誤價值判斷的資訊,否則他們無法做出任何價值判斷。

2. 在現實社會中,這些人的確存在著。

3. 「資訊」包括一切會影響價值判斷的因素,所以掌握相同資訊的任何人,其價值判斷必定相同。

4. 當一個人掌握了完全充分的正確資訊,並不被其他錯誤資訊影響,對事物就能做出正確無物的價值判斷,此判斷及為價值真理。

5. 人有機會掌握所有正確資訊,並不被其他錯誤資料影響判斷出價值真理。

6. 若價值真理不存在,則人沒有機會判斷出價值真理。

7. 根據5.,人有機會判斷出價值真理,故價值真理存在。

8. 這些價值真理僅針對於那些需要、想去判斷價值真理的人,對於野人或是其他萬物都是不具意義的。

好像有點牽強。

要證明價值真理存在,這樣就夠了:

1. 如果有人需要或想判斷價值真理,則存在著讓這些人足以擁有正確價值判斷的資訊和造成錯誤價值判斷的資訊,否則他們無法做出任何價值判斷。

2. 在現實社會中,的確有人需要或想判斷價值真理。

不過這樣的論證beg the question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要證明價值真理存在,這樣就夠了:

1. 如果有人需要或想判斷價值真理,則存在著讓這些人足以擁有正確價值判斷的資訊和造成錯誤價值判斷的資訊,否則他們無法做出任何價值判斷。

2. 在現實社會中,的確有人需要或想判斷價值真理。

不過這樣的論證beg the question

beg the question?

那關鍵問題是什麼?(英文好難,本來還以為是「假定問題正確」= ="" )

是說「就算沒有人需要或想去判斷價值真理,而價值真理存不存在」?

換言之,是涉指適用於萬物的價值真理囉?

還是,價值真理對那些人而言應該是「先存在的」,進而才需要去追求、並加以判斷與適用?

所以討論的應該是:「有沒有一種價值真理,對於人類而言是本來就存在於世界上的?」這樣的問題嗎?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beg the question?

那關鍵問題是什麼?(英文好難,本來還以為是「假定問題正確」= ="" )

是說「就算沒有人需要或想去判斷價值真理,而價值真理存不存在」?

換言之,是涉指適用於萬物的價值真理囉?

還是,價值真理對那些人而言應該是「先存在的」,進而才需要去追求、並加以判斷與適用?

所以討論的應該是:「有沒有一種價值真理,對於人類而言是本來就存在於世界上的?」這樣的問題嗎?

當我們說一個論證beg the question,我們就是在說這個論證在前提之中預設了結論的為真,迴避了必須說明(證明)的部份。

一個有效論證的前提一定會蘊含結論,所以一個有效論證的前提一定會預設結論的為真,但是預設結論的為真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集合一些大家都(至少我的對手)同意的命題,再說明為什麼這些命題湊起來可以導出結論;一種是把結論偷偷放在前提的某個命題中,如此一來前提就當然可以導出結論。

後者會是一個有效論證,但是這個有效論證不一定有說明力,因為把要證明的東西硬塞到前提的結果就是,如果讀者本來不相信我要證明的結論,他一定也不會相信被我塞好結論的那個前提。

比方說論證S:

1. 如果有人需要或想判斷價值真理,則存在著讓這些人足以擁有正確價值判斷的資訊和造成錯誤價值判斷的資訊,否則他們無法做出任何價值判斷。

2. 在現實社會中,的確有人需要或想判斷價值真理。

1很顯然內建了某些如果一個人不相信有價值真理則他就不會相信的東西,這些東西導致1可以和2湊起來導出結論。

對大多數人來說,2是一個事實沒有問題。可是我想至少有一部分的人不會相信1,結果就是當我提出S來證明結論為真之後,依然會有人要求我證明1為真,所以我們說這樣的論證是在beg the question(乞求問題)。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當我們說一個論證beg the question,我們就是在說這個論證在前提之中預設了結論的為真,迴避了必須說明(證明)的部份。

一個有效論證的前提一定會蘊含結論,所以一個有效論證的前提一定會預設結論的為真,但是預設結論的為真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集合一些大家都(至少我的對手)同意的命題,再說明為什麼這些命題湊起來可以導出結論;一種是把結論偷偷放在前提的某個命題中,如此一來前提就當然可以導出結論。

後者會是一個有效論證,但是這個有效論證不一定有說明力,因為把要證明的東西硬塞到前提的結果就是,如果讀者本來不相信我要證明的結論,他一定也不會相信被我塞好結論的那個前提。

比方說論證S:

1. 如果有人需要或想判斷價值真理,則存在著讓這些人足以擁有正確價值判斷的資訊和造成錯誤價值判斷的資訊,否則他們無法做出任何價值判斷。

2. 在現實社會中,的確有人需要或想判斷價值真理。

1很顯然內建了某些如果一個人不相信有價值真理則他就不會相信的東西,這些東西導致1可以和2湊起來導出結論。

對大多數人來說,2是一個事實沒有問題。可是我想至少有一部分的人不會相信1,結果就是當我提出S來證明結論為真之後,依然會有人要求我證明1為真,所以我們說這樣的論證是在beg the question(乞求問題)。

不過我對價值真理存不存在的認知是:

 只要有人想討論,那它就自然因討論而被賦予「存在」這樣的特性。

在這樣的認知下,是不是要證明:「為什麼上面這個認知命題為真?」才不會淪為beg the question?

還是說,「價值真理」本身就已經具有一定的特性,如:

 1*.如果價值真理存在,那它的性質應該是非因人類想去作價值判斷才產生,而是本來就有的,進而人類想去追尋它。

所以這樣的狀況下,要論證的應該是:「存不存在一種價值真理的特性是如上述1* ?」

是這兩種的哪一個?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不過我對價值真理存不存在的認知是:

 只要有人想討論,那它就自然因討論而被賦予「存在」這樣的特性。

在這樣的認知下,是不是要證明:「為什麼上面這個認知命題為真?」才不會淪為beg the question?

還是說,「價值真理」本身就已經具有一定的特性,如:

 1*.如果價值真理存在,那它的性質應該是非因人類想去作價值判斷才產生,而是本來就有的,進而人類想去追尋它。

所以這樣的狀況下,要論證的應該是:「存不存在一種價值真理的特性是如上述1* ?」

是這兩種的哪一個?

我看不懂你在說什麼ˊˋ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看不懂你在說什麼ˊˋ

因為你前面提到那個論證beg the question,也就是迴避了該證明的部分,所以上面兩個選擇是問:「那麼該證明的部分是什麼?」

我把它分成兩種可能,第一種是我之前那個beg the question論證的證明基礎,是因為我認為,要說「價值真理是存在的」,實際上只要有人去討論它(好比某件事情是缺乏道德的),就被賦予「存在」的特性。因此我想,如果要排除「beg the question」,那是否是要證明:「為什麼我說只要有人去討論它,那它就存在?」這樣的問題?

第二種可能是,我搞錯要證明的那個「價值真理」的意涵,也許這個價值真理已經被賦予了一定的特性,像是:「如果要說它是存在的,意思是指它本來就存在著,然後由人類去追尋、探索它。」而我那個beg the question論證實際上並不符合這樣的條件而且互相矛盾,所以才會變成beg the question。換言之,應該證明的東西是:「存不存在一種或更多的價值真理,它的特性是本來就存在於世界上,而非人類想去討論才發生?」

所以我是要問,你所說的beg the question(也就是迴避關鍵的問題),那個「關鍵問題」應該是什麼(上述兩種的哪一種)?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因為你前面提到那個論證beg the question,也就是迴避了該證明的部分,所以上面兩個選擇是問:「那麼該證明的部分是什麼?」

我把它分成兩種可能,第一種是我之前那個beg the question論證的證明基礎,是因為我認為,要說「價值真理是存在的」,實際上只要有人去討論它(好比某件事情是缺乏道德的),就被賦予「存在」的特性。因此我想,如果要排除「beg the question」,那是否是要證明:「為什麼我說只要有人去討論它,那它就存在?」這樣的問題?

第二種可能是,我搞錯要證明的那個「價值真理」的意涵,也許這個價值真理已經被賦予了一定的特性,像是:「如果要說它是存在的,意思是指它本來就存在著,然後由人類去追尋、探索它。」而我那個beg the question論證實際上並不符合這樣的條件而且互相矛盾,所以才會變成beg the question。換言之,應該證明的東西是:「存不存在一種或更多的價值真理,它的特性是本來就存在於世界上,而非人類想去討論才發生?」

所以我是要問,你所說的beg the question(也就是迴避關鍵的問題),那個「關鍵問題」應該是什麼(上述兩種的哪一種)?

我懂了

首先挑一下語病

「為什麼我說只要有人去討論它,那它就存在?」和「存不存在一種或更多的價值真理,它的特性是本來就存在於世界上,而非人類想去討論才發生?」都是問題,問題只能被說明,而不能被證明。

我認為,只要證明

1.存在一種或更多的價值真理,它的特性是本來就存在於世界上,而非人類想去討論才發生

2.只要有人去討論它(價值真理),那它就存在

之中的任一個,

就可以造出一個不會被詬病為beg the question的論證(當然,對於1或者2的證明也要不beg the question才行)

所以,你提到的兩個問題都可以是關鍵問題。

不過針對小幽提出來的論證的證明策略,它欠缺的是2,而不是1。

所以對於原論證而言,它沒有說明的問題是2爲什麼成立這個問題,而不是1爲什麼成立這個問題。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你為什麼不說那是「循環論證」呢?

不一樣嗎?

它們好像都可以用來指那些用結論來推出結論的論證...

不過我也不太清楚它們在細微的地方有什麼差別,或者事實上是同義的...

等我查清楚之後,再回覆你。

另外,

其實我在回文的時候就直接用了"beg the question"然後完全沒有想到循環論證這回事orz...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存在一種或更多的價值真理,它的特性是本來就存在於世界上,而非人類想去討論才發生。」

「只要有人去討論它(價值真理),那它就存在。」

嗯...話說這種命題哲學家會從哪些方向著手證明阿?感覺好像無從證起,這真的有可能被證明嗎?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小灰塵的第二種說法是指價值真理是個「概念」的存在,那樣你是可以證出的,

就像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一樣,一定是有這個概念存在,我們才能討論它。

但真正需要討論的不只是那樣程度的存在,而是是否存在個能讓人做為「價值優劣判斷依據」的價值真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