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廢除古文的教育制度是正確的嗎?


Recommended Posts

老師們都不認同~~事實上我也不認同~~

因為文言文是中國文化之精隨之一~~自從胡適的白話文運動後~~文言文已經普遍退化許多

但是還是持續存在與被肯定的....如今要廢除古文....同是中華明族的我們(H) 能發表一下意見嗎?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從學術的角度我也很難覺得是對的,現在畢竟已經沒有人用文言文寫文了,為什麼一定要學這些文言文呢,也許我程度太低,但我不能體會讀這些東西可以增益自己的文筆。若是說要學裡面的思想,也不必非用文言文不可,難道就不能用白話文嗎?而且就算是大陸,用的文言文課文比例也要比我們要低許多,可是普遍化的國文程度卻並不會比我們低。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文體本身無對錯

只是隨著歷史演變而改變,

她是為了適應人類社會而產生,如果沒有歷代開展出的文體,又如何創造中文文學的衍變多姿的美?何謂古?那乾脆拿信史上最早的文體,商周的尚書之類算了.

拿美國來說,古英文在他們教科書中佔的比例也不高,雖然不是唯美是瞻,

但是否該思考一下背後的原因?

我們不斷回首,卻對當代文學嗤之以鼻,(學校老師根本不注重)

新詩同樣有深刻意象,更甚比一些古詩難懂,

如果真回歸文學基本層面,

用貴古賤今的態度我們是否錯失太多?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個人是不曉得,是否有過專家去研究學古文對寫白話文有沒有幫助,不過在胡適之前,白話文幾乎沒有,除了古文沒有什麼能學。難道說不學古文,學寫不好白話文嗎,而名言錦句,依然是可以翻成白話文來學習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在文學的學習中 中文已經沒有問題了

我們為什麼選高中而不選高職

就是為了精

你覺得你讀完一篇白話文跟一篇古文

哪個收穫比較多

我不否認現代文學也有非常好的作品

我也不會嗤之以鼻

但是知識學問是累積的

那些古文都是萬中選一

是前人的智慧結晶

何況古文發展比現代文學的歷史悠久多了

內容必定表較豐富

我相信這是無可否認的

學古文不一定要用古文

文學多看自然進步,那進步是無形的

不是像其他科,有背有算就會感到明顯的進步

不能忘了根

從哪裡來

我不了解廢除古文是什麼意思

在我的感覺就像有了相對論之後

就不需要古典力學是一樣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版主所說的,大都是對的,可是無法證明讀文言文對文學的造詣會較讀白話文有益處;也不能否定大陸採用文言文的比例較我們低,可是文學能力卻並沒有較我們差的這個現象。或許是我的措詞不當,讓你覺得我的意思是要廢除文言文,我的爭論點乃是文言文與白話文的比例問題。

讀白話文與讀文言文,我不覺得讀哪一種收獲會較多較少,因為兩者的差別是表達方式。但若是白話文,我會較願意去讀,這不能純粹用個人喜好或是否考試的功利主義觀點來看,我們平常用以溝通的本來就是白話文,它與我們生活較貼近。就在此時此刻,我們就是用白話文溝通的。

文言文的內容當然是豐富的,可我們不應該死抱著它,文學本來就會演變,近體詩不是一開始就出現,詞是由詩衍生出來,曲是由詞轉化而成。一味地奉文言文為尊,固然是有內容,可白話文也並非都沒有,可是因為文言文有了,所以白話文被打入冷宮。這讓我不經然想到為什麼胡適先生等人為何要推行白話文學了。

我所覺得不妥的,是把文言文的重要性置於白話文之上。我們現在打敲入的,就是白話文,若說要欣賞,卻不見多少人閱讀文言文的課外讀物。如果是欣賞,我也看不出,文言文就一定比白話文要來得美。不把文言文視為最重要的,不代表忘了本也忘了根,若是這樣的話,我們早不穿古人說的衣服,早不行古人行的禮儀,這些都是老祖宗重視的東西,可是不代表永久適用。文言文是中文,白話文亦然。

我們先學古典物理後學高等物理,是為了由淺入深,是學習上的方便。可是先學文言文後讀白話文,是由深入淺,兩者的道理是不相通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如果我們上高中所學是為了與生活貼近

那所有科目都有問題

就像我們現在學的數學理化

對生活簡直一點用都沒有

我覺得既然選擇高中

就是要走專精的路

何況你我都是算比較好的高中

我們也應該要學的難一點

一篇白話文跟古文

在我遇過的國文老師中很多是不教白話文的

我相信古文比較難應該是無庸置疑的

白話文充斥在日常生活中

常常接觸,而且國中小國文課本的比例

白話文已經很高了,如果是基礎教育

白話文當然要多,因為是那是基礎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們學的數學與自然科學,可視為在為更進一步的學問做準備,我們常聽到一句話:教育是一種投資。數學與自然科學除了少數天才性的創新,通常要花相當久的時間才可得到實質的回饋,這時候也就是我們工作的時候,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也跟生活有所相關。

社會科大都是人文知識。除了自然現象,人群之間的互動也產生很複雜的關係與制度,不去學習容易有適應不良的情形。這亦是有與生活貼近的。

體育是為了健強體魄;音樂美術為了涵養心性;電腦跟生活科技為了訓練社會生活技能;軍訓為了全民皆兵準備。雖然上述的效果有所疑問,但其目的都與生活面上有所相關。

而版主似乎只注意到我後半段的話,忽略了我前半段的話。白話不只與生活較貼近,它也較適用於現代。

就我覺得,學國文的主要目的,一是為了學生溝通與表達能力;二是為了學習思想;三是更進一步地能夠創作。

對於第一點,白話文是必然比文言文容易溝通與表達,這也是為什麼白話運動會產生了。

第於第二點,將文言文翻成白話文,我們也較容易學習其思想,這是第一點的結果。也請不要說改變了它的型式會變質,為了看懂它,我們早將像是先秦時的小篆字體改成現在通行的中文字體了,若說有影響,也只有藝術上較不文言文來的那麼美罷了。

對於第三點,難道說你們要創作文言文的東西嗎?當然並不是沒有人寫古文的東西,我便有認識的朋友還會寫古詩。但是教育是重人的事務,為了配合極少數的情形而不顧主要目標是不合理的。

也許有人對於國文的功用尚有其他看法,也歡迎提出來,只是我覺得為了學習難的東西而鑽研難的事物是沒有意義的。

國文老師之所以不教白話文,坦白講我認為是他們也只專精於文言文。他們之中多少人,可以寫得出一篇好的白話散文,會寫新詩,或者至少能夠評論一篇白話散文的精妙處。也或者他們都會,只是我不曉得。而版主也說到很多老師不教白話文,這不是不重視不然是什麼呢?況且課本的比例根本就很少了。

即令白話文充斥在生活中,還是有許多人不怎麼會寫作文,也沒什麼人懂得怎麼寫報導文體。因為我們學的只需要去看懂文言文,沒什麼人會要求我們會寫文言文,因為他們也知道會也沒什麼實用上的用處。而白話文卻一副我們早該很懂的樣子,張曉風說:散文是易學難工。我覺得很多東西也是易學難工的,並不是它看起來很簡單,我們就都精通它。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從學習那些文言文中...更能貼近古人吧...對他們認識更深刻...那是他們的語言..一個文學作品用文言文跟用白話感受不同....把他們的文章用白話來講...那意境就不見了...若是一首詩的話...那也體會不到韻律的美了..

我覺得學文言文和白話文的目的和好處不同,比例應該適當(如何才適當呢....?謎..)~

文言文可以讓我們體會欣賞感受和認識我們的中國文化.....對歷史也有幫助...從接觸古人的作品中去認識他們.......培養我們的人文素養...

而學習白話作品的好處呢~ 綠風 大大說了挺多了,就不贅述了(我很懶惰的)

如果說要廢掉古文....就是都不學了?那也太極端了!學古文也有好處的呀~

完全廢除古文的話...人文素養會差很多吧...雖然表面看來好像沒啥實用性...或許在精神層面會有助益吧!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們學的數學與自然科學,可視為在為更進一步的學問做準備,我們常聽到一句話:教育是一種投資。數學與自然科學除了少數天才性的創新,通常要花相當久的時間才可得到實質的回饋,這時候也就是我們工作的時候,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也跟生活有所相關。

那專精科學跟專精國文止不過是是同一件事,沒有人能保證唸了物理化學以後就會唸相關科系,如果唸中文系或相關科系,那也是當飯吃,也是與生活貼近,這沒什麼不一樣。

社會科大都是人文知識。除了自然現象,人群之間的互動也產生很複雜的關係與制度,不去學習容易有適應不良的情形。這亦是有與生活貼近的。

社會科不全是人與人的關係,而且很多社會科分數不太好的人,人際關係不一定有問題。此一說法甚是狹隘

體育是為了健強體魄;音樂美術為了涵養心性;電腦跟生活科技為了訓練社會生活技能;軍訓為了全民皆兵準備。雖然上述的效果有所疑問,但其目的都與生活面上有所相關。

因為他是藝能科

就我覺得,學國文的主要目的,一是為了學生溝通與表達能力;二是為了學習思想;三是更進一步地能夠創作。

1 溝通是國語,非國文也。國文是欣賞,是剖析。

2. 思想,光拿文言文跟白話文的思想歷經時間做比較,古文總是比較長的。要翻譯,轉譯,既然有能力看的懂,那為什麼要譯呢

3.創作,所以啦,大考要考作文。

我們2個對學習國文的看法不太一樣

你覺得要實用,我覺得要精。

我們有能力看的懂前人的東西,學,多學 何樂而不為

白話文不教

就拿現實面來說,白話文跟文言文考試

不教白話文,自己看 跟不教文言文自己看

應該是白話文比較容易唸

白話文為我們生活語言固然對,但是我說過了,我們是上高中

上高中已經是準備要步入做學問了

如果我們不學難,誰來學。

說難聽一點,如果連台灣頂尖高中都要刪文言文

那其他學校也不會有人比我們強,沒有人能夠補這個缺了

學習當然是越來越難,我不否認白話文的價值

他當然是我們生活溝通語言

但是我們自己看的懂

文言文匯集3000年古人的精華,原之原味呈現我不覺得有什麼不好

再問一個問題,你覺得問古文跟白話文在課本比例應該多少?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對不起我要說重一點的話:如果有人認為文言文對於國文、思想以及文比沒有任何好處的話,那我可以肯定:妳一定完全不懂文言文。妳可能看了不少課本裡的文言文,但一篇都沒有讀懂。

那是一種養料。不到你有沒有注意到,近代的散文大家,其實都有一定以上的古文底子的。而小說家、詩人雖然移植西方技巧,但從未完全揚棄中國文化背景。需要我舉例在告訴我,這裡空位太小。

刪文言文,適度的刪我同意,畢竟有些文章我也不知道他為什麼會選。﹝觀潮是什麼鬼?王叔遠核舟記也敢拿出來丟人現眼?﹞不過讓我憤怒的是教育部很明顯的意識形態處理方式:他先砍經典,范仲淹。這樣的意思是,只要有必要,全部文言文就可以拿掉?很明顯的他們從未站在學術文化的立場思考此事。

當然有些東西太瑣碎依班人學了也沒用,但是,不能忽略的卻是那些經典。在「去中國化」的指導原則下,第一步刪的是孔子、歐陽修,下一步就是三國演義了。妳能想像一群華人在一起,然後不認識關羽的畫面嗎?

如此,除了嘆息也沒什麼好說的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就拿過年的春聯來說吧

太多的人因為貼錯了上下聯而不自知

你會知道上聯最後是仄聲要貼右邊

下聯最後是平聲要貼左邊嗎?

你會知道當連戰、宋楚瑜錯引"誅"的意義嗎?

"誅"引以為"殺",而本意是"責、罵"之意

你會知道中國語言文字的精鍊和萬中選一嗎?

中國現代文學本就以古典文學為根源

就說一個簡單的例子

胡適的妻子過世,他們爭議最久的是訃文應該要用白話文還是文言文

因為胡適一生提倡白話文,原當用白話文教尊敬

可是你們想想,用白話文要怎麼說?

最後討論一個禮拜後,還是決定用文言文發訃文

文言文的有趣還沒能體會就說要大量廢除,是不是有欠思考?

以上,出自中文系文藝創作組學生意見

(我們現在學的大約70%是現代文學,30%是古典文學)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注意~~雖然底下的文字看似頗有營養,但是實質上只是一大堆不通順語句和自以為是的幽默的堆砌.認為光陰似箭歲月如梭的朋友們,請直接略過.

雖然我只是一個自以為是文藝青年的不學無術高中生,但是我並不討厭文言文,相對地,我對文言文甚至還可以勉強說是喜歡.

不談使人深深著迷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等"出於中而動以情"的詩詞佳作,當我有需要而翻開荀子時,雖然我知道下一頁就有易懂的白話翻譯,但我仍然會犧牲幾百萬個腦細胞先把原文瀏覽一遍--不為什麼,就只因為古文用字的精闢以及語句的優美.

但是回到問題討論上,仍然得就事論事.

從語言文字流變上來說,每個時空都有自己的主流語言與文字.而根據經驗,他們會隨著時間的流動而被修改或積非成是或長江後浪推前浪--就像生物的演化,我們或許可以很直覺的認為對這一類慢慢演進的事物而言,"最新的"就是"最好的",但是我覺得在仔細的考慮之下,和[會隨著時間而變得越來越好]比較起來[適合自己所屬時空]可以更為恰當地形容演化:例如說不定地球曾經存在著比人類更高等的動物後來因為不明原因(集體便秘??)而死光,又例如搞不好二十年之後台灣的文化水準驟降接著台灣國語成為主流語言等等...

這裡要稍微注意的是,我只是舉例而非論證--[生物演化不一定會越變越好]並不能導出[文字流變不一定會越變越好]

根據我從古裝劇裡得到的知識,古人似乎也是使用較白話的語句來交談.那為什麼在竹簡和蔡侯紙上會出現這麼阻礙意思傳達的文體呢?(不可否認地,在溝通的用途上使用文言文無異於在明明人人都懂國語的情況下叫大家改用密碼寫字然後看的人還得經過特殊訓練...)我想或許是因為古時候作為文字載體的竹簡和紙數量較少,而製作也不方便,而且更重要的是用毛筆寫字太慢了(XD).所以古人只好練習用字精準,最好是一個字就可以表達出一大坨的意思...

反觀現代,真正用筆寫字的時候少了(基於不明原因就算是真正用筆寫字的時候大家也一定寧可寫白話文),白紙的大量生產及打字印刷的高效率"白話文的字數多"已經不再是顯著的缺點了,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還需要花費時間與精力來接觸或學習文言文嗎?

其實我覺得,要評定兩種文體的相對價值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就是把他們在所有使用途徑上互翻,然後看看出現了哪些優缺點.

例如前面roger7386大哥提到的例子,就顯現出了在寫訃文方面文言文的價值大過於白話文.

我利用上面的這個方法思索了一下,我覺得文言文與白話文裡較重要的比較主要是出現在1.意義的傳達和2.藝術性上(不過話說回來,文字的用途也不超出這兩個範圍吧= =如果我有所遺漏,煩請各位不吝糾正...)

在意義的傳達上,雖然很多人認為文言文比不上白話文,例如作為倫理人常的教材"自己不喜歡的事不應該強加在別人身上"比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來不但意思不差,而且好懂得多(我知道在作文或是演講上還是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會比較帥但是學古文絕對不是用來吊書袋的吧...)

不過,雖然在傳播的難易度上白話強過文言文,但是在古文經典的研究上文言文仍然有其不可取代性,因為經典們是沒有那麼容易就被全部翻成統一的白話版本的,這從歷代以來對春秋等等經典的釋義一改再改辯論再辯論眾說紛紜的現象就可見一班,可是這雖然提升了文言文的重要性但基於現代人的智識之進步,我認為所謂古代經典的重要性本身就是可以被質疑的.當我本來就知道"自己不喜歡的事不應該強加在別人身上"卻還被迫閱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時,我只會覺得我在浪費時間.或許有朋友覺得我舉的這個例子非常偏頗,因為雖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已經成為了現代普遍的理想價值觀(說他是"理想"是因為雖然大家似乎都知道可是卻常常懶得這樣去做),但是文言文的領域裡一定還有其他高深的智慧是現代人所缺乏的,但我想說的是就算有些文章的內容因為涵義因為有爭議而沒有辦法翻譯成統一版本的白話文而導致現代人無法吸收,現代人又損失了什麼嗎?只要這段文字的涵義一直處在辯論和討論中那他的內容便無法被正確地傳達出來(其實這和因為無法翻成白話而無法傳播是一樣的)而這樣的情況維持到現在,我並沒有看出來人類遭受到了什麼樣的損失.如果我們將所有的文言文用白話來取代,在意義的傳達上我們失去的也只是那些辯論可能激發出來的其他有用的想法和訓詁的研究可能得到的內容的正確解釋而已.用學習文言文所付出的時間和精力作為成本來換取這些可能有也可能沒有的所謂智慧,似乎有點划不來.

"採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是很美的句子,但是如果翻成白話文的話....呃....好...我們進入下一個主題(開玩笑的)..

"...你笑了笑 我擺一擺手/一條寂寞的路便展向兩頭了/念此際你已回到濱河的家居/想你在梳理長髮 或是整理濕了的外衣/而我風雨的歸程還正長/山退得很遠 平蕪拓得更大..."這是我很喜歡的詩句(我無意貶低古文但比"採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更喜歡約三十倍吧...),但是如果翻成文言文,就算意思沒有改變,整體給人的感覺還是會變調的.

於是我認為,在藝術性上文言和白話都有不可替代性,在特定的發揮空間裡使用特定的文體會有味道的多.其他形式上的習慣如訃文和正式文書所使用的文言文或近似文言文的文體也是相同的道理.

小結上述,我認為文言文在意義的傳達上並不實用,而在藝術性上雖然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但是仍然似乎不夠成為大家必須學習文言文的有效理由.

特別是學校的教材裡佔大多數的文言文其實是可以翻成白話文而不失其中之"智慧"的...

而古文藝術的鑑賞方面(遊記小品..詩..詞..曲....),我覺得還不如把時間用在加強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綠風大哥提到大陸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我覺得這就是一個很重要的例子--即使一百個正常學生之中只有一個在言談或文章中不能把自己的意思明確地表達出來,我覺得這個社會就不應該不將語文能力的訓練增加...

雖然前面提到了非常多有關將文言文完全用白話文取代的打算但實際上我並不贊成捨棄文言文(其實某些文言文已經融入日常的溝通當中...例如成語等等...)..我只是認為..在高中甚至國中的教材裡編入如此龐大的文言文...對照起大眾的語文表達能力...實在是有點好高騖遠...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回到教育政策想想

當今的教育制度,絕對沒有所謂的廢除古文

現在不會,未來十年內也不會

會做的,只是比例的調整

坦白講,就我們現在使用課本...

我們老師也都是選文言文來上

文言先上完,行有餘力再上一些更經典的當代文學

古文有他的重要性,老師知道,我們知道,政客也知道

他們敢作的,就是加重台灣的本土文學

培養所謂的"立足台灣、眺望大陸、放眼國際"

古文裡面有所謂的忠君愛國的思想(廉恥就相當明顯)

我們老師覺得古文極度重要

但他也覺得廉恥的某部分思想以不合時宜

不合時宜為何要讀?主要是想讓高中生有自行判斷的能力

當代文學,對於忠均愛國、禮義廉恥的文章多嗎?

可能有,不過我在課本上面還有一些課外書沒看到(算我孤陋寡聞吧)

這些文章,講來對我們來說雖然像是屁

但是不可否認其情感和義理價值

= =||||||| 我說到哪邊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新修訂的高一課程文言文改為四成,高二改為四成半,高三改為五成,我認為文言文所佔的比重還是太高。文言文是什麼?文言文就是中國古代的人所寫的文章,最古老的有二千多年的,當時的文字句子,和我們今天所理解的意思有所不同,和今天漢文的文法也有差異。有國文教師認為:「文言文或古典文學不代表就是艱澀難懂。」當然沒錯,問題是「艱澀難懂」的還是比較多,否則中國也不會出版許多本「古代漢語詞典」之類的辭書吧?古人寫的文言文,在當今台灣社會既沒有人寫也沒有人用,說白一點,是「死」的文字。今天我們台灣社會唯一會使用到文言文的,是殯儀館司儀唸給死人聽的祭文:「維中華民國……」接下去唸的是堆砌一些不知道在說什麼的優美字句,最後唸到「嗚呼,尚饗!」這種「死」了的文言文除了和死人打交道之外,我們什麼時候還用得著呢?

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北京的學生愛國運動演變成新文化運動,在新文化運動中有一個重要的成就,那就是開啟了新的白話文學,創作了許許多多優美的白話文學作品。提倡白話文的健將之一胡適,當時就非常推崇清末維新派人物、也是詩人黃遵憲的主張:「我手寫我口」,意思是說我的嘴巴怎麼說話,手就怎麼寫下來。黃遵憲在他的《人境廬詩草》中,就把許多客家的俚語和歌謠植入詩中。中國白話文運動發展到今天已經八十五年了,而黃遵憲也剛好死了一百年,今天台灣還有人堅持要高中學生多學文言文,不是很奇怪嗎?我相信這些人都是五四運動以後才出生的,也都是讀白話文長大的,怎麼長大之後要求高中學生多讀文言文呢?我真不明白,一個現代人怎麼會有一個古老的腦袋,莫非他們是「今之古人」?

今天在台灣,我們所讀到的報章雜誌和書籍,都是白話文寫的,訓練一個高中學生看懂現代的白話文,而且能寫出辭能達意的文章,才是最重要的,多讀一些古人寫的文言文有什麼意義呢?若是認為有一些古文的確很好,應該可以翻譯成現代白話文,就像翻譯外國文學作品那樣,也沒有什麼不好。你能想像英國高中學生唸一大堆拉丁文、古英文和中世紀英文嗎?德國高中學生會去唸一大堆古德文嗎?我認為,高中學生白話文唸得越多越好,文言文唸得越少越好,不唸更好。我建議白話文應該放大範圍,除了教育部要求選用原住民的創作之外,全世界華人所創作的好的文學作品都可以考慮選入,甚至以往一直被國民黨認為是「匪」的作家,如魯迅、冰心、周作人、豐子愷、沈從文……連今天中國作家的作品也都可以選入。

當然,有人喜愛讀古書,對文言文特別有興趣,很好呀,到大學去研讀、或自修,那是他個人的自由。祝福他們讀出興味、讀出心得來,然後好好翻譯成現代白話文,讓更多的人有機會欣賞。但硬是強迫高中學生多讀文言文,我認為沒什麼道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樓上的論點我部分同意,部分卻覺得奇怪。

這麼說好了,你覺得現代文學跟古文哪個比較難?我不相信一般高中生在讀洛夫所能體會的比讀韓愈多多少。就實用性來說,白話文也不必學了吧,學英文就好。再同樣的藝術價值來說,如果站在減輕學生壓力方面來說,我看還是學古文會簡單些。

當然藝術不能量化,我也很希望整本國文課本都是白先勇駱以軍,鯨向海林婉瑜,只是,同時我也很清楚他們不實用。他們無法幫助學生紮下根柢。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最初由 拿念珠打耶穌 發表

新修訂的高一課程文言文改為四成,高二改為四成半,高三改為五成,我認為文言文所佔的比重還是太高。文言文是什麼?文言文就是中國古代的人所寫的文章,最古老的有二千多年的,當時的文字句子,和我們今天所理解的意.............(論壇訊息:引文過長 恕刪)

我覺得你所說的有部分有問題

我們所說的古文已經發展了數千年,刪減了九成九以上,只留下很少一部分的精華,這中間難道沒有我們可以學習的?數千年來的價值比不上還在發展中的白話文?到不是說我貴古賤今,只是多少年來多少人已經刪減了多少的東西,剩下的就算不是精華,也不是糟糠吧?

如果說要將古文翻譯成白話文來讀,那就更有趣了;如果說我們用他們的文字來了解他們的思想都已經是''艱澀難懂''了,那翻成白話文不是更難理解嘛?語言是要使用才會懂得,像我也覺得阿拉伯文根本是一對蚯蚓晃來晃去,但是多少人口在使用它?他們會覺得啊拉伯文難嘛?所以說文言文艱澀難懂缺少立論基礎

其實我很想去查看看,英國人會不會說莎士比亞是過氣的舊人物,讀他的書是舊思想,然後全部刪光光?我想是不會吧,英國人說過:[英國可以失去十個印度,卻不能失去一個莎士比亞]我想他們對過去的文化看法可以讓我們思考一下自己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TO閒閒

拜讀了您的看法,我想提出一些回應。

首先,您認為古文有其重要性,因為其中有許多忠君愛國等等提倡美德的思想,雖然在現代社會之下某些部分已經不合時宜卻反而可以促進學生養成自我判斷的能力,反觀現代文學,講忠君愛國禮義廉恥的文章就顯得少了許多,所以,古文還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這些,是我在讀完您於2005-02-12 03:50 PM發表的文章後所做的解讀,如果我糊塗誤解您的意思,還請糾正。

我覺得您似乎忽略了一個細節:

「不把文言文列入高中教材」,並不代表「古文的內涵」與「所謂忠君愛國禮義廉恥等等美德」會整個的從高中教育環境中消失。一種文體可以用來書寫不同的文章內涵,一種文章內涵也可以任意遊走於各個文體之間。既然您認為古文的重要性在於其內容,為什麼不主張將學校教育中的古文翻成白話文再教給學生?這樣學生可以得到一樣也不缺少的品德教化及對某些「不合時宜的內容所做的自我判斷」,同時也不必花費成本再研習另一種不習慣的文體上。

其實這樣的想法我昨天已經提出,在本主題第二頁的倒數第二樓。(很顯然地我把文章寫的又臭又長結果導致大家都不想去看...)

XD…

在此節錄其中一段:

【....在意義的傳達上,雖然很多人認為文言文比不上白話文,例如作為倫理人常的教材"自己不喜歡的事不應該強加在別人身上"比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來不但意思不差,而且好懂得多(我知道在作文或是演講上還是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會比較帥但是學古文絕對不是用來吊書袋的吧...)....】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TO chrisnice79:

拜讀了您的看法,我想提出一些回應。

您認為:

1.因為古文發展了數千年之久,所以其內容絕對比起白話文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2.把文言文的文章翻成白話文來閱讀會比直接讀文言文來得更「艱澀難懂」(???)

3. 英國人並不會說莎士比亞是過氣的舊人物,讀他的書是舊思想,然後全部刪光光,反而,英國人認為莎士比亞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也不應摒棄文言文。

以上這些,是我在讀完您於2005-02-13 12:01 AM發表的文章後所做的解讀,為了使論點完整,我擅自加上了幾句補充,如果我糊塗誤解您的意思,還請糾正。

我覺得您秉持著一種「內涵是跟著文體走的」、「文體在內涵在;文體失內涵亡」的想法。我想我的想法之所以和您相左,其中的癥結就在於我認為文章內涵的傳達與文章所使用的文體之間沒有關聯。而您認為,因為古文發展了數千年之久,所以其內容絕對比起白話文來有過之而無不及,我自上下文擅自判斷您所提到的「內容」是指文章所表達的思想,而不是指文體的成熟度。我想問的是,難道文章內容與思想的發展自大家決定以白話文為主流的那一瞬間就先關機後重新開始?雖然現代人寫的是白話,但古人的思想仍然是被傳承著的。

另外,您認為把文言文的文章翻成白話文來閱讀會比直接讀文言文來得更「艱澀難懂」恕我直言,當初乍看之下,我忍不住心裡的澎湃,噗地一聲笑了出來…

如果把文言文的文章翻成白話文來閱讀會比直接讀文言文來得更「艱澀難懂」,那為什麼課本裡要在原本就「艱澀難懂」的文言文課文之後加上更「艱澀難懂」的白話註釋?

如果把文言文的文章翻成白話文來閱讀會比直接讀文言文來得更「艱澀難懂」,那為什麼參考書裡要在原本就「艱澀難懂」的文言文課文之後加上更「艱澀難懂」的白話譯文?

如果把文言文的文章翻成白話文來閱讀會比直接讀文言文來得更「艱澀難懂」,那可憐的國文老師們要如何使用更「艱澀難懂」的白話文來向更可憐的學生們解說原本就「艱澀難懂」的文言文課文?

更重要的是…

如果文言文翻成的白話文會比文言文更艱澀難懂,那我們到底要如何學習看懂文言文?(老師甲:「呃…那就先翻成阿拉伯文好了…」老師乙:「唉…好吧…這也是沒辦法的事…(誰叫如果把文言文的文章翻成白話文來閱讀會比直接讀文言文來得更「艱澀難懂」呢…)」)

關於莎士比亞…我想,如果莎士比亞所用的英文之於英國人就像文言文之於我們…那英國人應該也寧可在閱讀之前把它翻成白話的英文…

不過關於這個問題,我發現您使用了不倫的類比來試圖模糊焦點。

英國人的確可能不願意把莎士比亞的作品翻譯成白話的,因為莎士比亞寫的劇本可能充滿了許多優美的字句,而不巧地,在文言文裡越是優美的語句,翻成白話文就越奇怪(大概吧)…例如…『床的前面…有亮亮的月光…我想…那應該是地上的霜吧…』(其實是自己翻譯技巧不好><)

不過不論如何,只要『只要是人想得出來的理論和思想,就可以用文字表達出來』這個論點成立,古文所蘊含的內容,就可以被翻譯成白話文,而我相信,就算古文翻譯出來的白話文會無敵地「艱澀難懂」,大家還是寧可看譯文的。(如果有人沒有「在文言文看不懂時偷翻後面白話譯文」的經驗,我就…我就…我就不吃明天的點心!)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