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的音樂探討


Recommended Posts

相信很多人都有在彈巴哈的音樂.不管是創意曲.前奏賦格.英.法組曲...一定會碰到分句的問題

想跟大家討論一下.是否巴洛克時期的樂句有跨小節線?(舉例英國組曲 V的gigue開頭主題句是到第6小節的第一個音呢?還是到第5小節完畢?)當然分句又牽扯到指法的問題.怎樣的指法.就會作出怎樣的樂句.但這目前先不論

還有許多時候.不難發現很多曲子巴先生都喜歡寫後起拍的旋律..這也造成許多討論的空間(像是觸鍵.裝飾音的彈法.還有..最根本的..分句問題)

大家可以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阿

p.s.個人覺得灰皮原典版很...不好用.很多譜上的指法都非常拐手.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基本上我不去理原典版指法...畢竟上面的指法不是"原典"。

我比較想知道為什麼會說巴洛克時期樂句沒跨小節線?

常常跟作曲者的語法有關吧,從前後主題分析,

我有時候會猛然一驚原來主題句是這樣玩的...

(開頭是主題結尾不是之類的....)

我問過老師類似的問題,她給我的答案是彈出那種語法的感覺,

自然就很容易了解主題樂句到底怎麼寫..

我覺得那種感覺很重要吧,對一個作曲者個作品有了充分的了解,

詮釋自然就很真實了。

回到主題....我巴哈的曲子大部分都有好幾個版本比較,

這樣...可以看大家對分部跟樂句的看法...其實還有不少分歧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問過老師類似的問題,她給我的答案是彈出那種語法的感覺,

自然就很容易了解主題樂句到底怎麼寫..

但是你怎麼確定那是所謂的"那種語法的感覺"?

我有實也會思索...到底是先"知"後彈.還是先"彈"後知.但是最近練琴的心得是..兩者同時進行

回到正題...為什麼跨小節的問題我現在還不能回答你...(因為我也還在迷思中.等我看完整套英法組曲的譜之後再看看會不會撞到蘋果樹吧)不過我倒覺得.不跨小節之後整個節奏更明顯.也更豐富

如果你對分句也有興趣.去看看郭登堡的譜吧.我覺得上面還滿多玄機的

關於指法...說得好阿!不理!沒錯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相信很多人都有在彈巴哈的音樂.不管是創意曲.前奏賦格.英.法組曲...一定會碰到分句的問題

想跟大家討論一下.是否巴洛克時期的樂句有跨小節線?(舉例英國組曲 V的gigue開頭主題句是到第6小節的第一個音呢?還是到第5小節完畢?)當然分句又牽扯到指法的問題.怎樣的指法.就會作出怎樣的樂句.但這目前先不論

還有許多時候.不難發現很多曲子巴先生都喜歡寫後起拍的旋律..這也造成許多討論的空間(像是觸鍵.裝飾音的彈法.還有..最根本的..分句問題)

大家可以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阿

p.s.個人覺得灰皮原典版很...不好用.很多譜上的指法都非常拐手.

我從創意曲中發現到

觀察圓滑線.頓音

那個應該是樂句

巴洛克時代的曲子不用Pedal

樂句比較明顯

有的圓滑線結束會固定有一個頓音

要不然就是小節線前一個樂句

線後又一句

一個小節內有四拍

二拍一句

但是巴哈平均律第一.二冊

巴哈原本用意就是讓音樂家慢慢仔細研究平均律

因此演奏風格和拍子快慢就沒有標示清楚

仔細看

幾乎沒有圓滑線

最多也只有延音線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從創意曲中發現到

觀察圓滑線.頓音

那個應該是樂句

巴洛克時代的曲子不用Pedal

樂句比較明顯

有的圓滑線結束會固定有一個頓音

要不然就是小節線前一個樂句

線後又一句

一個小節內有四拍

二拍一句

但是巴哈平均律第一.二冊

巴哈原本用意就是讓音樂家慢慢仔細研究平均律

因此演奏風格和拍子快慢就沒有標示清楚

仔細看

幾乎沒有圓滑線

最多也只有延音線

現在看到的創意曲大多不是巴哈手出,

而是Czerny等後世鋼琴家所改編的,

因此頓音、圓滑線等是為了配合現代鋼琴與現代演奏技巧,

而我們對於巴哈鋼琴音樂的了解通常也是一脈相傳自這些前輩,

所以要探討巴哈的作品本身的話創意曲不太適合。

其實巴哈自己是不太寫圓滑奏等記號的,

一個原因是因為那時這些技法跟現在不一樣(與樂器演進有關),

另一個原因是那時的記譜與演奏習慣跟現在有不少差別。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有實也會思索...到底是先"知"後彈.還是先"彈"後知.但是最近練琴的心得是..兩者同時進行

完全同意!

小偏方吧,相信老師的感覺....哈,

雖然我不太喜歡郭老師常用的音色跟一些處理(個人偏見),

但我想巴哈的詮釋應該跟我想的蠻接近的吧..

我自己是還蠻德奧的啦(跟你們有些不同..)

(哈,我知道妳還有妳主修老師是誰啦XD)

嗯,巴哈的其他非鍵盤器樂作品會很明顯反映出他的語法,

畢竟...幸運的他們是單旋律樂器......:P

有空再研究巴先生..我考試曲子已經顧不暇囉..

(狂看普羅高菲夫傳記...還有三片CD放著)

ps妳畢音彈真不錯啊^^

不過不是我要說....真"郭老師風"的曲子:p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現在看到的創意曲大多不是巴哈手出,

而是Czerny等後世鋼琴家所改編的,

因此頓音、圓滑線等是為了配合現代鋼琴與現代演奏技巧,

而我們對於巴哈鋼琴音樂的了解通常也是一脈相傳自這些前輩,

所以要探討巴哈的作品本身的話創意曲不太適合。

其實巴哈自己是不太寫圓滑奏等記號的,

一個原因是因為那時這些技法跟現在不一樣(與樂器演進有關)

另一個原因是那時的記譜與演奏習慣跟現在有不少差別。

是因為以前的曲子要用古拉維卡彈(鋼琴的前身)

前言好像也講說

徹爾尼不一定忠於原本

好像意思是說

那些線只是.......參考用!!!

早知道多看序言啦:|

米黃色的有

黑皮的我就不知道啦:E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還有古鋼琴,

鍵深約0.6cm (相對於現在的1.0~1.1cm),

另有弦長較短,音域較窄,共鳴微弱等特徵。

音的個性還不明顯,

因此各音之間的音色還沒有那麼被重視。

(這樣的巴哈還真好彈...唉...XD)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還有古鋼琴,

鍵深約0.6cm (相對於現在的1.0~1.1cm),

另有弦長較短,音域較窄,共鳴微弱等特徵。

音的個性還不明顯,

因此各音之間的音色還沒有那麼被重視。

(這樣的巴哈還真好彈...唉...XD)

同學

我講的那個樂器就是古鋼琴

反正就看序言就是啦

米黃色那本(不要引發筆戰)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有實也會思索...到底是先"知"後彈.還是先"彈"後知.但是最近練琴的心得是..兩者同時進行

完全同意!

小偏方吧,相信老師的感覺....哈,

雖然我不太喜歡郭老師常用的音色跟一些處理(個人偏見),

但我想巴哈的詮釋應該跟我想的蠻接近的吧..

我自己是還蠻德奧的啦(跟你們有些不同..)

(哈,我知道妳還有妳主修老師是誰啦XD)

嗯,巴哈的其他非鍵盤器樂作品會很明顯反映出他的語法,

畢竟...幸運的他們是單旋律樂器......:P

有空再研究巴先生..我考試曲子已經顧不暇囉..

(狂看普羅高菲夫傳記...還有三片CD放著)

ps妳畢音彈真不錯啊^^

不過不是我要說....真"郭老師風"的曲子:p

先謝謝你的捧場.但是...= ="郭老師風"是什麼意思阿....再怎麼說那也不是她選的曲子(也許我的詮釋上有她的影子.這點我不否認)

巴哈其它非鍵盤樂器明顯反映他的語法?這點我就不茍同了.謝霖版的提琴無伴奏已經算是最貼近原創的版本了.但是還是有揣摩的空間

倒是清唱劇..就很明顯

不錯嘛~看你對音樂真的還滿有興趣的.連那種冷門的資料也會注意.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先謝謝你的捧場.但是...= ="郭老師風"是什麼意思阿....再怎麼說那也不是她選的曲子(也許我的詮釋上有她的影子.這點我不否認)

巴哈其它非鍵盤樂器明顯反映他的語法?這點我就不茍同了.謝霖版的提琴無伴奏已經算是最貼近原創的版本了.但是還是有揣摩的空間

倒是清唱劇..就很明顯

不錯嘛~看你對音樂真的還滿有興趣的.連那種冷門的資料也會注意.

抱歉妳說的這個我不太清楚,

其他樂器我只知道少數弦樂跟聲樂樂曲,

就我知道的部分,

我認為主題的進行、變奏等等,

是蠻明顯能看岀他的語法的。

(ps今天上課才剛被老師挑平均律的分部音色問題...)

冷門資料? 妳說普先生嗎?

我超愛他的作品...其實也是最近練了才喜歡上他的。

他的資料怎麼那麼難找...

(我已經想好碩士論文要寫他跟Shostakovich、Stravinsky的比較了...哈哈)

(考完試就想開始動了:p...)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那是我們默契太好接太順啦^^

巴哈喜歡大鍵琴沒錯,

但基本上平均律是寫給古鋼琴的...

正是因為喜歡大鍵琴,

所以給鋼琴彈之後會更難,

因為大鍵琴音色變化空間又比古鋼琴小許多,

因此聲部間音色的分層就算不是控制很好,

是幾乎不會發覺的...

因此有人說鋼琴曲愈來愈難彈是真的,

再舉個例子,

李斯特是鋼琴怪傑,但其實他那個時代的鋼琴,

還是比現在容易彈...比較輕比較淺,

同樣的,音色的範圍沒這麼大,

也就是說手指不用控制到那麼細。

當然現在鋼琴會變這麼深,

也是在音色需求逐漸擴大之後才演進成這樣的。

(所以有些人也認為要用古樂器來演奏,

再天馬行空一個例子,

英國就有古樂器管絃樂團錄了一個與阿巴多版、德勒斯登版齊名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那是我們默契太好接太順啦^^

巴哈喜歡大鍵琴沒錯,

但基本上平均律是寫給古鋼琴的...

正是因為喜歡大鍵琴,

所以給鋼琴彈之後會更難,

因為大鍵琴音色變化空間又比古鋼琴小許多,

因此聲部間音色的分層就算不是控制很好,

是幾乎不會發覺的...

因此有人說鋼琴曲愈來愈難彈是真的,

再舉個例子,

李斯特是鋼琴怪傑,但其實他那個時代的鋼琴,

還是比現在容易彈...比較輕比較淺,

同樣的,音色的範圍沒這麼大,

也就是說手指不用控制到那麼細。當然現在鋼琴會變這麼深,

也是在音色需求逐漸擴大之後才演進成這樣的。

(所以有些人也認為要用古樂器來演奏,

再天馬行空一個例子,

英國就有古樂器管絃樂團錄了一個與阿巴多版、德勒斯登版齊名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

不過當他發表超技練習曲時

舒曼都稱讚說

大概只有他能把意境完全表現出來

發表鐘時

那時代的人都稱

技巧上不可能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沒錯,但現在每個學鋼琴的人都需要會彈,

就跟柴可夫斯基小協一樣,那時都說不可能,

現在每個人都需要會..

不過這不是我們討論的重點吧?

我們的重點是樂器的演進之於巴哈音樂吧? ^^"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巴哈的譜最最終極的版本..... 藍皮的, 是我們音樂院教授唯一推薦版...

Baerenreiter. (就是有一隻熊在一顆星星下面的.) http://www.baerenreiter.com/

一般一本 Baerenreiter 裡面都有兩種 不同的 裝飾音 與 指法樂句 的版本. 我個人是覺得還不錯用. 至於灰黑色原典版(好像就是亨雷版), 只要不去介意他的指法與裝飾音部分, 我覺得很適合用來做自己的詮釋.

一般我們上課都會用 Baerenreiter , 可是自己練習有想要加上的東西我們會寫在原典版上面. 一方來說, 就是可以做區分; 另一種, 也是可以比較清楚的了解想法上的差異.

事實上, 詮釋方法多到不行, 所以你也就別太在意跨小節的問題.

巴哈的音樂重點要先抓到的 : 聲部走向, 低音重點, 和樂句斷句.

這三個重點有抓到, 再做所謂的旋律音樂.

所以後起, 前起, 完全與不完全小節的問題, 對巴哈的音樂來說, 只是造成一種頻率(或者說是 音樂重心 )不同, 和演奏方式與指法沒有絕對的關係!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想請問一下,指法會影響音色控制,這跟樂句、聲部有著不小的關係吧?

我的意思是說, 如果你能夠用跟樂譜上不一樣的指法, 卻能詮釋出更好的音色, 那音樂跟樂譜上的指法是沒有絕對關係的.

再者, 練琴的人, 應該把每首曲子, 練到即使當下有狀況用錯指法時, 還能讓音樂流暢進型不中斷, 才是要點.

所以我說, 指法與音色沒有絕對關係, 但是有相對關係.

我沒有寫, 他們"沒有關係"喔!!!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3 weeks later...
訪客
這個主題現在已關閉,不能再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