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啟蒙運動的一些問題


Recommended Posts

1: 孔子.

2: 有

參考資料:

一:

在17、18世紀,"德意志"只是一個地理概念,我們現在說的德國在當時實際上是由數不清的選帝侯國組成的。它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都遠遜法國,尤其是在文學藝術上,德國一直唯法國馬首是瞻。因此,當法國人熱衷於追捧"中國風"的時候,作為近鄰的德國。對於中國文化的熱情自然也不在話下。德國近代哲學的鼻祖、對德國思想啟蒙產生了深遠影響的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Leibniz,1646-1716)就勤于研究中國文化。他年輕的時候就閱讀了法文版的孔子傳記和研究文集,後來又從在華傳教士手中獲得了許多研究中國問題的第一手資料。他生前曾經出版過《中國近事》(1667)一書,但是他還有許多關於中國問題的看法在生前並沒有發表。萊布尼茨認為,中國有著令人讚歎的道德,還有自然神論的哲學家說,其哲學體系創立於3000年以前,遠在希臘人的哲學之前。萊布尼茨受《周易》中卦象的啟發創制的二進位演算法、成為近代資訊技術的基礎。在他著名的《單子論》(1714)中,萊布尼茨也充分吸收了中國哲學、尤其是宋代理學的精華。萊布尼茨的學生沃爾夫認為儒家哲學具有理性的特點,是非宗教性的。德國啟蒙運動的精英康得、赫爾德等人都很瞭解中國,也瞭解孔子和儒家的主張,但真正把東方價值觀吃透了的要算歌德。由於歌德首先是一個文學家,因此,他對儒家文化的認識也是從一些翻譯過去的文學作品開始的。歌德曾經讀過《好俅傳》、《老生兒》、《花箋記》、《玉姣梨》等中國小說,並通過男女主人公之間的高度的道德克制敏銳地發覺了中國禮教的特點。對於中國的孝道,歌德也有深刻的體認,他悅:"孝是一切之本,因為有敬,所以人到底是個人。"這頗合《孝經》之精髓。在歌德晚年,他仿照中國詩歌寫了《中德四季晨昏雜詠》,對於儒家的"中和"之美和道家的"自然"之境體會尤深。其中一首寫道:"暮色徐徐下沉,景物俱已遠遁。長庚最早升起,光輝柔美晶瑩!萬象搖曳無定,夜霧冉冉上升,一池靜謐湖水,映出深沉黑影。此時在那東方,該有朗朗月光。秀髮也似柳絲,嬉戲在清溪上。柳蔭隨風擺動,月影輕盈跳蕩。透過人的眼簾,涼意沁人心田……

自古以來,歐洲的官爵都是世襲的,除非有戰功受到國王的封賞,一般人想進入權力階層是不可能的。儘管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理想國》一書中也曾設想過讓哲學家主宰國家權力的理想社會,但是並沒有衡量哲學家的選官制度能夠保證這種社會運轉,而中國古代的科舉選官制度則通過考試的方式,讓寒門子弟也有了進入仕途的機會。這種憑藉學問和才幹、"學而優則仕"的制度與18世紀歐洲的啟蒙思想一拍即合,啟蒙思想家們的腦袋裏一直裝著柏拉圖"哲學家當王"的理想,他們反對封建世襲制度,認為應該尊重個人的價值,人人都能通過自由、平等的競爭進入仕途。前面說到的魁奈就特別欣賞中國"有教無類"的教育制度。科舉制度不僅成為啟蒙思想家反對歐洲貴族世襲制度的思想武器,也成為當時歐洲教育改革的一個思想來源。

儒學作為一種內在的因素、一種進步的力量推動了近代歐洲歷史的發展。當然,我們不能誇大這種影響,更不能因為看到了這種影響而生髮出一種狹隘的自誇。客觀地講,啟蒙思想家的確是在中國文化中發現了一些和自己想法相契合的東西但他們宣揚的儒家實際上也都是他們理解和加工過的。啟蒙思想家們沒有一個來過中國,他們都是通過別人的眼睛、通過儒家的經典著作讀到了學多人世間的"至理",便欣然稱頌中國的文化和制度。他們不知道,這個儒家統治下的社會更有其等級森嚴、崇尚權謀、因循守舊的一面。因為不瞭解,魯迅筆下的"吃人的禮教"在一雙雙遙遠的藍眼睛裏也散發出美輪美奐的風采。

二:

啟蒙運動的策源地是英國。但英國因為經過1640-60年的大革命以及1688年的所謂「光榮革命」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啟蒙運動的核心思想 " 使人們脫離未成熟狀態 , 把人們從迷信或偏見中解放出來 " , 這樣的啟蒙思想也是來自於中國儒家思想嗎 ?

啟蒙思想若是欲擺脫中古時期的封建社會 , 那麼要打破的應該就是指傳統國王與貴族的權力 , 因此在中國儒家思想中 , 孟子主張便是君主必須以人民為依歸 , 人民為君主的財富 , 亦即 " 民為貴 , 社稷次之 , 君為輕 " , 不過 , 個人認為啟蒙思想受到儒家思想影響 , 但是卻發展出一套不同於儒家的價值體系 , 這樣個思想可以從後來盧梭所提出的"主權在民"理論以及"社會契約論"中清楚瞭解 , 主權並非是國王所有 , 而是直接地屬於人民 , 透過契約論人民集結將權力委託予國家行使 , 來保障人民經濟社會生活的權益 , 因此國家若背於保障人民福祉時 , 人民得以推翻之 ; 再加上洛克之"權能區分"理論與孟德斯鳩的"權力分立"理論等 , 皆是立足於對於傳統思想的批判運動 , 因此若說啟蒙運動是一種一連串透過批判性思考所進行的對傳統封建與迷思的反省與行動 , 個人認為應該說得通

光榮革命是西元1688年 , 而啟蒙運動卻活躍的時期則是在18世紀初英法德等之學者的蓬勃理論的發展 , 而一般對於啟蒙運動通常會認為可追溯至英國議會制度下一連串和平改革 , 因此廣義的說法啟蒙運動在西元17世紀初便已開展 , 因此可以包含了西元1688年的光榮革命 , 不過啟蒙運動對於近代所具有的實質上與直接地影響的仍是集中在18世紀左右 , 一直銜接到立憲主義風潮的興起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