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蹦太君】【狗紀年的20個備忘錄】04 - 新世界經濟誕生


Recommended Posts

書名: 狗紀年的20個備忘錄

認養人: DUST

本文排序: 04

本文標題: 新世界經濟誕生

完稿日期: 2006/5/7

相關連結:

【置頂】【公告】深藍經濟討論板蹦太君計畫

摘要:

促成新世界經濟背後的兩股力量:「經濟革命」與「科技革命」。

內文:

未來二十年會帶給這個星球驚人變化的另一股力量是「新世界經濟」(第一股力量是上回探討的「人口壓力」),這個概念比起以網際網路為中心的「新經濟」來得更有更廣且更有意思(作者自己講的)。

新世界經濟背後有兩具引擎在推動:「經濟革命」與「科技革命」。

經濟革命

過去的二十年,生活在市場經濟(註一)裡的人口,從十五億增加到近六十億;大部分國家都降低了貿易障礙、國營企業民營化,國家扮演企業經營者,逐漸轉換成調節者與轉換者,這些國家給了市場越來越大的決定權。即使一些例外如古巴與北韓,也都隱隱在準備有所轉變。

主要的理由是,隨著共產制度的崩潰,似乎所有人都同意除了市場經濟之外的做法已經永無出路。譬如有大批拙劣的官僚試著透過數百萬個拙劣的體制,來經營一個拙劣的中央計畫體系這種做法,除了把俄羅斯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搞得跟一個荷蘭一樣多,以及一些像是蘇聯送除雪機給幾內亞(註二)之類的趣聞外,這套體系並沒有為我們留下什麼。

儘管有1997年至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註三),但沒有任何一個開發中國家回頭走向非市場模式,而且這也不再與政治光譜(註四)上的或左或右有關。

今天唯一的爭議點是:「如何在基本的市場導向,與種種調節機制或社會安全政策兩者之間取得平衡?」即使這個重大的爭議仍然在持續,但是沒有一個神志清醒的人會真的大舉返回中央計畫經濟,或者甚至是國營企業。這點相當值得注意,特別是因為當今多數社會和甚至多數的人對於企業世界和利潤導向的作風是懷抱矛盾心情的。

即使911事件(註五)使各國再次宣揚安全相關問題,也無法關掉這具邁向新世界經濟的引擎。

科技革命

新世界經濟背後另一股力量是科技革命,兩股力量事實上是連結在一起的--中央計畫經濟的死亡,通常可以追溯至蘇聯領導階層於80年代猛然體認到:「幾架裝載電子儀器的美製噴射戰鬥機就能夠擊退一大群米格機。」

這場科技革命集中在「低成本」的通訊與資訊科技,這也激發了其他各式各樣的變革:先進的材料、奈米科技(註六)、模仿或超越人類的機器人、生物科技,以及其他非常多的事物。智慧型電子儀器現在涵蓋人類生活所有想得到的面向。

即使像運輸這樣的傳統產業,也經由使用貨櫃、追蹤系統、中繼機場、隔日送達服務等,而經歷了革命;這一切都是由於有了新的通訊與電腦科技才得以實現。這些科技最根本的意義在於它們徹底改變了商業、社會和所有領域的「做事方式」。

時間與距離的改變深刻影響了社會結構。還有一點非常重要:這場革命使「知識」與「創造力」變得遠比資本、勞動力和生產原料更加重要,成為生產的第一要素。

觀察這場革命的重要性還有其他角度:人們在十八世紀晚期與十九世紀早期掌握了蒸氣後,從一匹馬力進展到一千匹馬力的引擎,提升了一千倍;相較之下,通訊頻寬近來提升了一萬倍,而電腦計算速度更驟生了十萬倍。生產製造從狹小的工廠裡,透過電力的擴展,機器動力由同一具蒸氣引擎單一輸出軸變成小型馬達來提供個別製成所需的動力,使得工廠面積快速擴張,並出現前所未有的「分工」。

二十一世紀,新的通訊技術發展出了遍佈全世界的種種虛擬資訊輸出軸,生產過程變得更有彈性,可以隨時隨地進行。

經濟和科技革命,賦予了新世界經濟與舊經濟全然不同的力量。有些人說,達康(dot-com)在兩千年泡沫化意味著我們根本尚未脫離舊經濟體系。這些人目光短淺(作者自己講的),就像以前那些把1840至1845年間的鐵路股票狂飆物認為是工業革命結束的人,以及那些看到1900至1925年間三千家新興汽車公司的崩盤,因而推論汽車工業沒什麼前途的人一樣。他們把以高科技為核心、有所侷限的「新經濟」,與遠為寬廣且深遠的現象給混淆了;後者作者冠上「新世界經濟」之名,並非只是使用新科技的經濟,它是關於新市場、新產品、新的做事方式,簡單講,就是一種「新的心態」。

你什麼都還沒看見

科技革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全球的電腦網格(grid)(註七)在各皆點上所提供的、立即可用的運算能力,將比網際網路(Internet)更強數百萬倍。

而通訊科技會在「可負擔程度(affordability)」與「涵蓋範圍(reach)」兩方面都持續大步前進。順帶一提,在2001年年底,非洲的行動電話門號的數量,比室內電話數量還多。

在這些擋不住的發展趨勢中,企業、個人、定點的通訊科技密度,肯定會有更驚人的成長,新世界經濟也許才正要展開。有論者指出,有三股強大力量正要開始發展:資訊與通訊科技、生物科技與神經科學,以及持續進展的能源科技。

在我們面對新世界經濟所造就的機會與壓力之前,務須先瞭解它到底有何不同。也許還有另一個理由讓我們必須對此多做分析:「新世界經濟的核心機制,可能正是那些可以造成新社會體制的力量,也可以為全球議題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註解:

註一、作者是以國家政策為其論述點(即如相對於計畫式經濟)。市場經濟是以市場導向為依據,強調公平競爭的自由市場經濟模式,其優點是人人機會平等,但容易培養出大財團這樣的經濟怪獸。

計劃經濟則是由政府部門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由公權力直接介入市場的經濟機能,優點是效率會較高,但不免流於權力過度集中而影響公平競爭之原則。

一般而言,「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的差別在於政府部門介入或引導的程度,過度的計劃經濟作為,容易造成政府部門權力的擴張,這在較動亂或是經濟狀況較不穩定時,可以有提升之作為,但不免有極權之虞;而市場經濟則由人民決定其經濟發展,在政府力量少介入的狀況下,人民可以自由判斷經濟發展之走向,而決定所從事的經濟活動。

市場經濟是民主自由國家的象徵,而計劃經濟則是在極權國家如共產國家中普遍運用。(奇摩知識+,非作者觀點)

註二、幾內亞共和國位居西非大西洋濱,海岸線長300公里,北與幾內亞比索、塞內加爾、馬利接壤;南鄰獅子山、賴比瑞亞及象牙海岸。全國分為4個地區:(一)西部「下幾內亞」為多雨潮溼的海岸沖積平原與河口三角洲;(二)「中幾內亞」位於中央高地,雨量適中,且季節分布平均,為西非數大河川發源地,雖屬熱帶氣候,但因地勢較高,氣候宜人,為幾國精華區,佔總人口數40%之樸拉人(PEULH)聚居於此,各種熱帶作物皆可生長,惟因耕作過於密集,不少土地養分耗盡而荒廢;(三)東部「上幾內亞」為乾燥之高地草原,尼日河及支流貫穿其間;(四)「森林幾內亞」位於西南部,為茂密雨林,人跡罕至,僅少數土著從事游獵生活。本區蘊藏鐵礦、黃金、鑽石等,惟因交通不便,開採不易。(中華民國外交部

註三、過去十年,東南亞國家的經濟表現非常亮麗,經濟成長率之高,全球數一數二。但為何會發生金融風暴,使這些國家的經濟一敗塗地?(周濟,1998)原來在國際資金大量湧入東南亞之際,由於亞洲地區基礎建設不足,製造業投資無法大幅擴展,鉅額資金遂流入房地產等不具生產性的投資上。炒熱房地產及股票市場,並逐漸形成泡沫經濟。在由於政府對金融機構的監督與管理不周,銀行欠缺風險管理知識及經驗,及內部控制鬆散。

因此1996年出口不景氣發生之後,經常帳赤字持續擴大,泡沫經濟破滅,銀行逾期放款大量增加,且將近一半的流入外資為短期資金,易受國外利率的影響,不利金融的穩定。當美國經濟復甦,美元走強,且其投資報酬率提高之後,短期資金便開始從東南亞國家流出。在這種情況下,東南亞國家貨幣理應貶值,但為留住外資,乃採高利率政策,並維持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致高估其實值的幣值。在貨幣貶值的預期下,投資者感到不安,紛紛拋售當地貨幣購買美元。泰國政府雖採取多項金融穩定措施,但仍無法使金融市場正常運作。泰國中央銀行在拋售40億美元即期外匯及230億美元遠期外匯後,還是擋不住外匯的投機操作,終於在1997年7月2日放棄釘住美元為主的一籃通貨匯率制度,而使泰銖當日貶值19.5%(周濟,1998),並波及菲律賓、馬來西亞及印尼等國。再加上1997年秋季的乾旱和霾害,更加劇東南亞地區的經濟困窘,致金融風暴一發不可收拾貨幣貶值外,利率高升,股價大跌,外資流出。

接著金融風暴亦波及到體質健全的台灣、新加坡、和香港,11月初又擴及到東北亞的韓國。

總而言之,這次金融風暴雖由泰國開始,各國也有其特殊原因,如印尼總統利用其特權經營企業、泰國和菲律賓缺乏有力的政府、馬來西亞過份躁進和南韓政府過份干預金融體系等,但也有其共同點,那就是靠外債來支撐其經濟成長,致使出口雖有不錯表現,但利息負擔相當重,致經常帳時有赤字出現,外匯累積有限。因此短期間遭受外匯投機衝擊時,無足夠的力量加以抵擋。而亞洲國家(日本除外)技術的提升相對工業化國家慢,經濟成長靠出口刺激生產投入的引申需求,帶動國內勞動和資本的成長,因此創造企業利潤並提高所得水準。出口一旦減少,經濟成長的原動力消失。因此,提升技術則是亞洲國家需要解決的長期問題。(國際貿易學系專題研討報告http://yaya.it.cycu.edu.tw/COURSE/Student_projects/1999-2/%B8%AD%BCz%B1%D3.htm)

註四、關於政治光譜請參考翔宇在哲學版發表的《【當代政治哲學導論】1 - 導言 傳統政治思想的景觀以及其所面臨的狹窄困境》一文中的「線端上的劃分圖」及註解。

註五、911事件請參閱第1回【蹦太君】【狗紀年的20個備忘錄】的註解及參考資料:

http://www.student.tw/db/showthread.php?s=&threadid=71643

註六、奈米科技實際上並無統一的定義,一般說法係指物質在奈米尺寸下呈現出有別於巨觀尺度下的物理、化學或生物特性與現象。所謂奈米科技便是運用這方面的知識,在奈米尺寸等級的微小世界中操作、控制原子或分子組合成新的奈米尺度結構(奈米材料),以便展現新的機能與特性。以此為基礎,設計、製作、組裝成新的材料、器具或系統,使之產生全新功能,並加以利用的技術總稱。奈米科技的最終目標是依照需求,透過控制原子、分子在奈米尺度上表現出來的嶄新特性,加以組合並製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產品。(奇摩知識+)

註七、Grid Computing主要概念是將包括軟、硬體的分散伺服器資源、資料庫、儲存設備等,透過網路串聯以組成虛擬的超級電腦,進而分享運算資源。

過去網格運算多用於學術研究中,目前業界除昇陽、IBM力推網格運算技術應用於企業市場之外,企業軟體供應商甲骨文也首度踏入Grid Computing應用領域。對企業而言,只需運用現有科技成本的一小部份,即能有效運用且聯結網路現有設備的資訊資源,隨而獲得更為強大的運算能力。

Grid Computing另可讓分散於各地的虛擬組織,協調彼此的資源分享,同時滿足大量運算的需求。而集合分散的運算資源之外,Grid Computing能夠經由網路管理組織內任何一個可使用的運算資源,進而降低伺服器的閒置時間。

在此架構下,企業可直接取得電腦、資料、軟體,或者是儲存設備。此外,對於誰可以分享、分享哪些資源、什麼條件可以允許分享等,Grid Computing同樣提供嚴格管控功能與清楚的角色定義。

實際上,早在10多年前,Grid Computing已在高速運算領域多獲驗證。過去研究單位執行工程運算時,多採用矩陣、向量計算方式;乃至後期大型主機內部CPU排列方式,皆採棋盤與網格方式處理。

假設,現在台灣有一座運算中心,新加坡也同時有一座運算中心,當新加坡運算容量及能力不能負荷時,系統會自動轉由台灣處理,且利用各地區閒置的計算能力及空間,運算完成後再回傳原本的主機系統。若應用至商業模式,服務商可以依照使用量計算,如同自來水電般收取費用。(http://www.taiwan.cnet.com/enterprise/glossary/term/0,2000062921,2000057796,00.htm)

額外參考資料:

一、亞洲金融風暴對東亞區域主義的影響:

亞洲金融風暴的發生,使亞洲開始產生重視建立一個有效率、可以更符合亞洲國家需要的區域性金融貸款機制,因此,亞洲的貨幣專家們建立了所謂清邁協定(Chiang Mai Initiative;CMI),使既存的東協換匯協定(ASEAN swap agreement)因而擴張,且在東協、日本、中國與韓國等國間建立了一個新的雙邊換匯協定網絡(network)。

亞洲金融危機的發生,讓人記憶猶新,它證實了一旦金融市場崩潰,一國的資本累積將可以迅速化為烏有。透過金融市場連結而在東亞地區建立一個更大且更有彈性的金融市場,將可增加東亞國家的危機穩定能力。這就好比在颱風來臨前,需將港口裡的船隻串連在一起,避免船隻被颱風吹跑的道理一樣。強化金融市場的監理合作,可以防患於未然。強化雙邊或區域的金融體系將成為東亞地區各國締結FTA的關鍵性原因之一。

東亞各國應該建立頻繁的溝通,並建立用以分析會員間總體經濟與金融政策,且可指出東亞經濟與金融體系弱點的經濟監理制度。為了亞洲金融市場的穩定發展,亞洲應該進一步建立便於合作的架構。從此觀點出發,亞洲債券市場建立計畫因而顯得十分重要。我必須強調亞洲國家是否已經準備好建立一個像歐元一般的亞洲共同貨幣是相當重要的,因為亞洲共同貨幣不僅有助於穩定參與國的匯率,也有助於降低亞洲貨幣換匯時的佣金與手續費。(摘錄自: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WTO中心

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後,東亞經濟合作有了新發展。首先,東北亞與東南亞各經濟體體認到彼此利益相連,加強合作的重要性,並正視經濟活動對非經濟面所造成的衝擊,提出以「社會區域化」做為共創區域經濟利益之基礎,除了加強促進區域貿易及投資自由化之外,區域合作方向逐漸朝促進經濟暨社會區域化發展。其次,過去亞太合作因各主體之間異質性高,多以非協議性的諮商合作模式為主,然而所謂的「東協模式」(ASEAN way)對經濟失序或因而所引起的非經濟面亂象,並未充份發揮危機處理及災後重建的功能,因此,各經濟體開始正視諮商性合作理念的缺失,漸漸接受條規化的合作模式。在東協經貿合作、APEC論壇、以及「東協加三」等區域合作機制的後風暴時期議程中,皆反映出此等現象。(摘錄自: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李瓊莉《展望東亞經濟合作的未來》一文)

在東亞危機之後,區域主義(regionalism)將朝什麼方向走呢?要評估這個議題,需要比貿易和安全發展還多的知識。特別應該評估的,是這個地區的「亞洲」意識的效力。這種意識,是認同「亞洲」和「亞洲價值」,它可能會鼓舞一種排他性的、而非包容性的區域主義。

「亞洲」意識和「亞洲價值」早已引發西方評論家的懷疑。事實上,某些頗具影響力的評論家就認為,亞洲金融危機之發生,是對任何有關亞洲特殊主義(Asian exceptionalism)的致命打擊。本文籲請大家不要採取這種態度。本文認為,在1990年代中受到重視的亞洲價值的說法,有比一般人所想像的還要深遠的根據。而且,其部份根源,是源自長久以來的反西方帝國主義(anti-Western imperialism)。

本文認為,亞洲危機並未使亞洲價值在亞洲的任何地方信譽掃地;事實上,許多案例發現,它反而激勵了對亞洲的情感。本文認為,在熟悉「亞洲」說法與價值之後,我們不應該對一種開放的區域主義(即歡迎美國、澳洲及其他西方國家和東亞國家)過於樂觀。(摘錄自:東亞論文系列http://www.sinica.edu.tw/~capas/publication/pub_prosea/abpro_chi.htm)

儘管1980年代以來,東亞地區便朝向經濟集團化的發展,而有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的形成和發展。惟平心而論,東亞國家近二、三十年來在經濟上雖取得顯著成就,但是區內始終無法形成一個類似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歐盟一樣的經濟合作機制,而歷經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之後,「亞洲意識」普遍覺醒,以致在推動亞太區域經濟合作顯得積極。其中,由於中國大陸經濟迅速崛起,特別是亞洲金融風暴發生以來,中國大陸在東亞經濟中一直扮演著火車頭的推動力量,也成為亞洲各國經濟合作的重要對象,使大陸經濟在區域經濟合作扮演了積極的重要角色。(摘錄自: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副教授魏艾「展望兩岸經貿關係學術研討會」中《東亞區域結構變遷下的兩岸經貿關係》 一文)

二、據估計,網格技術(Grid Technology)將成為本世紀初影響最深遠的資訊技術。其主要概念為結合分散的電腦運算資源、儲存裝置以及其他各類型資訊系統,構成虛擬的整合應用環境。研究人員可突破空間障礙,透過共享的虛擬組織,彈性建立各種議題、有效的合作機制,並解決更大尺度的問題。過去幾年來,網格運算逐漸受到學術研究社群的注意,高能物理、生物資訊、地球觀測、全球變遷以及數位典藏等領域皆積極探究網格技術的應用,以期更有效率地進行資料的蒐尋、整合、分析及儲存。可確信的是:Grid將可為本世紀的科學研究,奠定新一代的高度彈性化、巨量而穩定安全的統合計算環境,並促使:

1. 實質及有效地增進國際間分工合作與資源整合,共同處理從基本粒子物理、生物學上之基因體與蛋白質體、乃至宇宙起源等更大尺度問題。

2. 突破空間障礙,建立彼此可共享資訊、資源、應用工具與知識的虛擬組織(virtual organization),透過虛擬組織則可彈性的形成各種議題取向的合作機制。

3. 有效管理分散於各機構之異質(heterogeneous)資源,促進資源分享與利用。

4. 整合網際網路上的各式計算資源,彙整為遠超過單一計算系統甚至單一機構所能提供的計算能力,有助於科學家們處理更大尺度、複雜度更高的問題。

5. 建構安全穩定的資料儲存與共享機制。

Grid技術之發展,自1996年肇始以降,配合需求殷切的先端基礎研究,進展快速,但迄今仍非大規模分散資源整合與共享之完整且通用解決方案。然許多個別需求的應用(如:EU DataGrid, PPDG, SRB 等)、共通規範的訂定(如:Globus, GSI, OGSA, GridFTP等),已奠定未來發展之基礎。實際應用上,高能物理學界率先積極發展網格技術於該領域的應用,其中尤以CERN的LCG計畫(LHC Computing Grid)規模最龐大。期望建構一全球性的網格運算架構與合作機制,確保LHC主要實驗過程中,巨量資料有效率之儲存、管理、模擬、重構、傳佈以及分析。

相較於高能物理學界的積極投入,生物資訊專家則正發展生物網格技術(BioGrid),以探究並解決長久以來生物學中所面臨到科學運算的挑戰。最近,在網格運算運用在生物學的研究中,不管是方法論或演算法都有很大的進展。並因而增加了平行運算及異質性平台的相容性的Scalability。(http://master.mis.npust.edu.tw/~m8756004/network_data/grid_computing.htm)

三、兩股巨大力量的因果圖:

          人口爆炸----->前所未有的壓力

                 -->前所未有的壓力

科技革命-           |

     |-->新世界經濟--

經濟革命-           |

                 -->前所未有的機會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