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少看到有人討論古典以前時代阿~


Recommended Posts

韋瓦第就很多人討論阿~~

尤其最近不知道是不是有老師出了有關四季的題目...

知識+一堆人在問有關四季的歌...

一推人都直接回答韋瓦第的四季........

--------------------

嘎...巴洛克時期的器樂不也是挺受重視的?

((據說是因為音樂平民化跟平均律??))

巴洛克是很重要的時期嘎...

巴洛克初期很重視聲樂...其他器樂多是陪襯聲樂用...

晚期就出現了多聲部音樂風...

葛利果聖歌...恩恩,怎麼聽都不會膩-ˇ-

-----

樓主覺得古典味重?

大概是宗教味重吧(笑??)

---------------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從文藝復興過渡到巴洛克前期,對當時的人來說,是很前衛的音樂。

因為音樂已經有更多發展,我們才會說柔和吧。

唉呀...

小弟如有誤...多寫指正...

不過,,,

我看過一些風格簡介的書...

也有一派說法是說當時樂器的極限...

(對於曲子的處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鋼琴未出現?小號沒按鍵?

是這個意思嗎?

我想一部分是這樣,

另一部分是當時樂器音量、音色的限制,

像當時的提琴跟古鋼琴都沒有現在的廣度。

我自己覺得,

當時的人也不習慣我們現在視為理所當然的詮釋方法,

自然而然用他們從小聽過的風格來演奏。^^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Motteten (經文歌) 推薦 : (全 3CD)

Motes Isorhythmische Motetten - Machaut & Dufay (等節奏經文歌 - 馬肖 & 杜飛)

馬肖? 他是誰? 杜飛? 好像有點印象? 還是不知道?

沒關係! 我大概的說一下!

首先說說 Machaut 吧....

Guillaume de Machaut (Machault)

生於 1300 ~ 1305 之間, 卒於 13.April 1377 年.

從中世紀來說, 也可以說是整個西洋音樂史上第一位被妥善保存作品及生平的法國作曲家兼詩人. 他的作品包括當時所有的樂曲形式 ( 輕經文歌, 彌撒曲, 奧加農等等), 但也同時表現出新舊風格的混合. 在當時, 他的作品就有如現在的 "新音樂" 一樣, 算是很代表性的分隔.

他作有 23 首的經文歌, 為數眾多的多聲部俗歌曲, 還有最有名的 諾特丹彌撒曲 (Messe de Notre Dame) .

馬肖大部分的經文歌都遵循著傳統的格式 : 持續低音的旋律(聖歌), 上下兩聲部有各自不同的歌詞. 而經文歌中俗化的文字內容, 樂曲長度的增加, 節奏複雜化的現象, 則是表現出當時的新風尚.

在13世紀末期開始出現的多聲部俗歌曲, 與 "吟遊詩人" 歌曲十分相似, 這些歌曲開始出現的時候, 不過是將已經存在的單旋律歌曲配成三聲部而已. 這些已有的旋律多半被放在低音或中間的聲部.

馬肖在這個領域中, 作了最少一百首以上的俗歌曲, 皆是以 "特魯維爾" 形式為楷模. 其中有一半以上單旋律作品被稱之為 Lia (萊雅詩) 和 Virela (維爾萊雅詩), 而 Rondeau (絨朵詩) 和 Ballade (譚詩敘事曲) 則是多聲部.

(發現真要解釋曲風解釋不完.... 呵呵~~~ 所以來講講他最重要的 諾特丹彌撒曲 )

為什麼 Messe de Notre Dame 這麼重要??? 因為他是音樂史上將彌撒中的 "固定部分" 整體處理的第一部彌撒曲. 所謂的固定部分就是 垂憐經(Kyrie), 光榮經(Gloria), 信經(Credo), 聖哉經(Sanctus), 和羔羊經(Agnus Dei).

而這部彌撒不單單是知性的作品, 而整個作曲架構更是透露出情感四溢的樂風. 其中在垂憐經, 聖哉經和羔羊經中包含了部分同節奏型態的風格運用; 而光榮經與信經則以康達圖的風格譜曲.

(康達圖示一種諾特丹樂派的樂曲形式. 他以單旋律的姿態, 出現於12世紀中, 他並不是由聖歌番展出來的, 而是以一種拉丁文, 有韻節, 一音對一音節, 近乎 "讚歌"(Hymn) 型態存在的作品.)

直接再跳到 Dufay 吧!

Guillaume Du Fay (Dufay)

約生於1397年, 卒於1474年. 算是15世紀比較廣為人知的法國音樂家與教育家. 他的作品中有將近200首流傳至今, 包含8部完整的彌撒曲, 80餘首的歌曲.

基本上他是一個固守傳統的作曲家, 但是他溫煦的和聲及富表情的曲調卻預告文藝復興時代的風格. 他也是將世俗音樂中的 "定旋律"(contus firmus) 用於彌撒曲做法中的第一人.

杜飛算是繼馬肖之後第一個創作了完整性的彌撒曲的人. 在這些創作中, 杜飛奠定了四部合聲的方式. 就如同他的經文歌作品一樣, 持續聲部不再只是最低音的聲部, 而是次低的聲部. 而所謂的 Bass (低音聲部), 就是在這個時候創立的.

而奠定了四部合聲, 更是為了後來的巴洛克時期的對位法開了一條平坦的大路.

(以上僅供參考.... 有興趣的人不妨可以看看 張己任老師 所出版的 西洋音樂風格的演變 - 中古至文藝復興 一書. 是由台灣商務印書館所發行, 我是在將近10年前在台北大陸書局購得此書.)

如果還有興趣, 以後再來講講一個文藝復興時期很重要的一個作曲家和他的作品....

蒙台威爾第 與 奧菲歐 是也~~~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韋瓦第就很多人討論阿~~

尤其最近不知道是不是有老師出了有關四季的題目...

知識+一堆人在問有關四季的歌...

一推人都直接回答韋瓦第的四季........

--------------------

嘎...巴洛克時期的器樂不也是挺受重視的?

((據說是因為音樂平民化跟平均律??))

巴洛克是很重要的時期嘎...

巴洛克初期很重視聲樂...其他器樂多是陪襯聲樂用...

晚期就出現了多聲部音樂風...

葛利果聖歌...恩恩,怎麼聽都不會膩-ˇ-

-----

樓主覺得古典味重?

大概是宗教味重吧(笑??)

---------------

在11世紀, 就已經走入了所謂的 多聲部音樂了.

而巴洛克時期, 只是加入了一些文藝復興時期還沒有出現的樂器.

不過這是比較攏統的說法, 畢竟在文藝復興時期加百力的經文歌 In ecclesiis 中就已經可以看到由 三個短號, 兩個伸縮號, 一組提琴與風琴所組成的樂隊形式....

而在文藝復興時期以前(包含文藝復興時期一直到巴洛克後期都還有這個現象), 樂曲多半都是宗教用途, 所以吟遊詩人在當時的角色, 就往往會讓人認為, 並不是很有存在感的感覺....

但是在巴洛克時期中, 因為不光是因為宗教而譜寫出的音樂, 反而比宗教音樂來的盛行, 更因為對位法的確立, 形成了後來開始整個古典時期發展的重要指標.

(以上供參考, 有錯誤煩請指教... 謝謝!)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不過上官網看師資好像沒有會管風琴的老師

聽說有演奏家在北藝大演奏過

那是在北藝大音樂廳開舘系列音樂會有演出二次,我去聽過,後來應該也有再開卨吧,其實北藝大時常有音樂會,票價又便宜80元而己,經常可以聽到教授級的演出,有一次好像是胡乃元還是林昭亮也才80,可是沒廣告,等我發現時己經過去了,所以要常去他們學校網站看,以免錯失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那是在北藝大音樂廳開舘系列音樂會有演出二次,我去聽過,後來應該也有再開卨吧,其實北藝大時常有音樂會,票價又便宜80元而己,經常可以聽到教授級的演出,有一次好像是胡乃元還是林昭亮也才80,可是沒廣告,等我發現時己經過去了,所以要常去他們學校網站看,以免錯失

這時令我不禁納悶,師大的"演奏廳"是蓋來幹嘛的= =

ps 北藝大有一位兼任的劉信宏教授,是教管風琴的,他是台南神學院教會音樂系主任。

最近讀台音史讀到跟台南神學院頗熟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Motteten (經文歌) 推薦 : (全 3CD)

Motes Isorhythmische Motetten - Machaut & Dufay (等節奏經文歌 - 馬肖 & 杜飛)

馬肖? 他是誰? 杜飛? 好像有點印象? 還是不知道?

沒關係! 我大概的說一下!

抱歉,,,以下省略......+ +

閣下想必是國中部音樂班的吧...

真是過分專業啊...

謝謝分享囉...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1 month later...
  • 2 weeks later...
  • 1 month later...
在11世紀, 就已經走入了所謂的 多聲部音樂了.

而巴洛克時期, 只是加入了一些文藝復興時期還沒有出現的樂器.

不過這是比較攏統的說法, 畢竟在文藝復興時期加百力的經文歌 In ecclesiis 中就已經可以看到由 三個短號, 兩個伸縮號, 一組提琴與風琴所組成的樂隊形式....

而在文藝復興時期以前(包含文藝復興時期一直到巴洛克後期都還有這個現象), 樂曲多半都是宗教用途, 所以吟遊詩人在當時的角色, 就往往會讓人認為, 並不是很有存在感的感覺....

但是在巴洛克時期中, 因為不光是因為宗教而譜寫出的音樂, 反而比宗教音樂來的盛行, 更因為對位法的確立, 形成了後來開始整個古典時期發展的重要指標.

(以上供參考, 有錯誤煩請指教... 謝謝!)

再加上教會的打壓 吟遊詩人的存在就更稀少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訪客
這個主題現在已關閉,不能再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