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淚轉打系列】法國高中的哲學課


Recommended Posts

作者簡介:

移居法國的羅惠珍,是位專職的文字工作者與兒童哲學研究者,隨著孩子的成長,她用她的眼睛與心靈,紀錄孩子在法國學校裡的點點滴滴。

《在法國的媽媽眼睛之法國高中的哲學課》

哲學教育是法國中等教育重要的一門學科,法國高中的哲學課程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正式定為高三課程約始於1880年,法國推展教育普及的第三共和初期,法國高中會考之重要性,如台灣的大學聯考,哲學科目是各類組的重要科目,分數影響成績甚多。

無論理工法政或人文類組,高三要上一年的哲學課程,理工科每週四小時,法政與人文類組每週六小時。資優生高中畢業後,進入大學預科就讀兩年後再考高等學院。大學預科也要繼續念哲學科目。哲學教育如此受重視,不僅因法國是現代西方思潮的重鎮,也與法國人文素養的嚴格要求有關。

為什麼高中要上哲學課?這個問題對法國人而言,就等於問為什麼要上數學與國文一樣,似乎本來就是理所當然。哲學課並非玄之又玄與社會生活無關,也非專注古典理論與時代脫節,法國高中哲學課包含之廣,如一門綜合的基礎人文科學。

哲學課都教些什麼呢?高中哲學老師提供他手上的教材。哲學課程基本初分為五大類和論文寫作訓練,這五大類為主體、文化、理性與實現、政治、道德。主體包括:意識潛意識概念慾望存在與時間。宗教、藝術、歷史、語言邏輯則在文化哲學的領域。所謂的理性與現實包括:「科學理性」、「精神與物質」、「理論與經驗」、「表達與創造」、「理性主義的批判」、「何謂真理」等。政治哲學包含了政治的概念,何謂統治執政、民主思潮與經驗、正義與法律、法律秩序,平等觀念與正義,法律國家概念、價值交流等。道德哲學:審慎與智慧、善與惡、自由的精神、何謂義務,幸福、道德等。

每個細項都有數篇文章,作者從柏拉圖、亞理士多德、迪卡爾、蒙田、史賓諾沙、萊布尼茲、盧梭、迪德羅、康德、黑格爾、孟德斯鳩、托克威爾、孔德、洛克、霍布斯、維根斯坦、尼采、馬克思,到班雅明、弗洛伊德、拉岡、沙特、梅勒-彭迪、俄倫特、阿德諾、傅科、李維史陀等。

高中哲學老師都是哲學本科系畢業,經過哲學教師特考合格。每個老師授課的內容不盡相同,而且也不見得要從參考教材上選文章。十八年教學經驗,菲力普老師依據五大類的基本範疇,時時變換教材,他的教材都從西方哲學、社會學、政治思想史、人類學、精神分析學與藝術史的大海中選取,不限於法國的哲學家思想,反而多方擷取精華,也不受制於意識形態,完全以人類社會的演進為主軸。

誠如菲力普老師所言:「高中哲學課教授人類思想與文明的演進。」

「高中生上哲學不會太難嗎?」我提出許多台灣朋友的疑問。

「當然不會。與人類社會息息相關的知識,都不能說難。」

高三的學生應有能力閱讀盧梭的《愛彌兒》、《社會契約論》或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至於柏拉圖的《共和國》(烏托邦)、康德的《純理性批判》、馬克思的《資本論》、沙特的《存在與虛無》等,學生不懂就讓老師展現功力。從大項目起,逐步增強學生對每個主題的認知與批判能力,然後再訓練學生如何答題寫論說文。

高中會考哲學試題向來是三個題目,其中兩個問答題可選一題作答,另一題則為閱讀心得評論,試題為一篇哲學相關文章。教導論說文寫作是哲學教師的一門功課,法國的學生從小學起所有的考試都有問答題,所以到高三時,問答題一題寫滿三五頁已不成問題,但哲學課所教授的屬於方法學的基礎,要學會如何架構文章的邏輯性,分析題目、比較、解釋與批判。

菲力普老師每年七月初都要改高中會考的試卷,哲學考些什麼呢?有一年的試題是:「藝術是一種語言嗎?」還有一年是三段式的試題:「合法性是否都屬於正義?」、「是否必須合理化事務,才能公平對待他人?」、「不服從法律是否可以算是理性行為?」

他說,評分首重切題,論述的理由,閱卷老師可從學生答題內容,評斷學生的理解與轉化能力。菲力普老師說:「不只是背一段哲學家的名言,讓哲學家回答問題。」

本文轉打自:人本教育札記(2006年2月號刊)。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2 weeks later...

嗯,弗老頭的東西在科學界的確已經被證實完全錯誤。

不過我想搞不好老師們在教學的時候....

老師:「....以上這些是弗洛伊德的思想,如果有哪位同學察覺他在唬爛,並且將內容論述出來,這學期哲學課可以拿到滿分!!」

噗,我亂講的xd。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4 weeks later...

基本上理想國和夢的解析都挺容易在圖書館借到的(夢的解析我就在學校圖書館借過@@)

不過即使完全虎爛

那些都是一個思考的過程

不能確認結果而否定過程

即便結果是錯誤的

應該說

因為確認這是錯誤的結果才有新的體認

這種過程是不能否定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3 months later...

法國數學家巴斯卡(Pascal, Blaise,1623-1662﹞說:「人是

一根脆弱的蘆葦,但人又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

採訪報導◎何淑真〈人本教育基金會教育中心副主任〉

  啟蒙時代以來,法國出現許多像巴斯卡這樣的大師級人物。像提

出「我思,故我在」的數學家笛卡爾、法學家孟德斯鳩、既是歷史

學家又是詩人的伏爾泰、愛彌爾的作者盧梭、提倡自由思想與無神

論的狄德羅、一直到近代存在主義的沙特...等等,這許許多多的文

學家、數學家、音樂家,常常也同時是哲學思想家,讓近代法國在

哲學思想上成果輝煌。

  這輝煌的過去奠定了法國近代人文教育的傳統。即使在考試中,

我們也可以看到哲學的影響力。

 法國的高中畢業會考,通常在6月中旬,簡稱bac (baccalaureat)。

大學錄取是依據高中畢業考試成績。有的大學有自己的專門考試,

稱為concourse。

 法國的高三分文、理、經濟科。每科的作文考試都有三題,三題中

可以選一題作答。

兩年前法國高中畢業會考其中一科的作文題目是﹕

哲學是否可以獨立於自然科學?

人的自由是否受勞動的必要性所侷限?

我們能否說服他人接受一件藝術品是美的?

去年的題目則是:

文科─

一、「我是誰?」這個問題能否以一個確切的答案來回答?

二、能否說:「所有的權力都伴隨以暴力」?

三、試分析休謨論「結伴欲望和孤獨」一文的哲學價值。「『結伴』是

人類最強烈的愿望,而孤獨可能是最使人痛苦的懲罰。」

經濟科─

一、什麼是公眾輿論能承受的真理?

二、「給予的目的在於獲得」,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則?

三、試分析尼采論「罪行與犯罪」一文的哲學意義。作者在文中提出問

題:輿論在了解了犯罪動機和作案具體情況後,即能遺忘錯誤。這種現

象是否有悖倫理原則?

理科─

一、能否將自由視為一種拒絕的權力?

二、我們對現實的認識是否受科學知識的侷限?

三、試分析盧梭論「人類的幸福、不幸和社交性」一文的哲學含義。盧

梭說:「我們對同類的感情,更多產生於他們的不幸而不是他們的歡樂

。為共同利益聯繫在一起的基礎是利益,因共處逆境團結在一起的基礎

是感情。」

 這樣的考題,可不是空穴來風的。在法國,哲學的地位與法語、數學

和物理這些主課不相上下。根據法國教育部頒發的大綱,哲學課的目的

是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並建立理性分析座標以領悟時代的意義

」。

 法國普通中學的學生升入高中以後,就開始分科上課,根據個人的愛

好和專長選擇文科、經濟科或者理工科。但是無論是哪一科的學生,上

了三年級,哲學都是必修課,文科的學生每周要上7個小時的哲學課,

而經濟科和理科的學生也分別要上4個和 3個小時的哲學課。

 平常老師們怎麼進行哲學教學呢?有的老師依照主題選文章,比如以

「真理」、「正義」、「美」這些主題,來讓學生作討論;也有的老師

選不同的哲學家來討論。每個老師的教學方法不同,怎麼進行是老師決

定的。

 法國教育當局為了避免填鴨式教育,不讓學生為了應付考試死背大綱

,所以高中會考的題目一向都很靈活,不會出一些瑣碎的問題。這些考

題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甚至連哲學家之間也沒有共識。

 曾經有個非常有名的例子:在 1992 年前後,考題中有一題只有「風

險(le risque)」兩個字。結果,有一位學生的回答是:「就像這樣!

」在法文中,只有三個字(Cest comme ca!)。

 這位考生的確是冒著極大的風險這麼作答,這可能是深思熟慮後的回

答,也可能是耍賴的開玩笑,我們無法判定,但結果是:這名考生得了

十八分(相當於台灣的90分)!

看來,閱卷老師是願意欣賞的。

全世界大概就是法國在高中開始,就實施哲學課程。法國內部曾經有反

彈的聲浪,理由是 -這樣作太菁英教育了,不是每個人都能瞭解深奧複

雜的哲學理論。

 1990年代前後,哲學課程瀕臨廢除的邊緣。以德希達(JacquesDerrida)

(註) 為首的一群哲學家,認為「其實不是哲學課程太難,也不是一般

人不懂,是不會教的問題,也就是說,問題出在教學方法上。」他們認為

,高中哲學課是「不會教」的問題,而不是「太難、不好懂」的緣故。當

時,他們為了證明這件事,這群哲學家親自到高中教哲學,並拍成錄影帶

,公開放映!

 結果,事實證明,真是那些中學的哲學教師不會教哲學,而不是哲學思

辯只屬於某一小群菁英。後來,高中哲學課程還是被保留下來。

 哲學課程能夠產生的具體影響是什麼?

 去過法國的朋友會知道,「哲學咖啡館」在法國大行其道。

 有些街頭普通咖啡館,每週固定開闢專門的時間(一般不超過兩小時),

聘請一兩位主持人,組織咖啡館的客人探討哲學問題。經常組織哲學討論的

咖啡館在巴黎有三十多家,在法國全國有二百多家。

 其中最有名的是在巴黎第四區巴士底獄廣場的「燈塔咖啡館」。這裏是「

法國哲學咖啡館協會」的總部,這裡定期出版《哲學咖啡館月刊》,報導

各地哲學咖啡館的活動情況。每個哲學咖啡館都有自己的特色,每次參加

討論的咖啡客從十幾人到幾十人不等,這裏面既有教師和大學生這樣的知

識份子,有來自企業的職員和工人,也有剛從菜市場出來的家庭主婦。

 通常討論開始之前,主持人首先徵求參加者的意見,確定一個討論題目。

題目可大可小,有虛有實,比如「我們愉快嗎?」、「你認識自己嗎?」、

「人們必須永遠說真話嗎?」「寂靜是否是靈魂的音樂?」等等。

 客人們你一言我一語,圍繞著選定的題目自由發表看法。主持人適時幽上

一默,或者引用一句名言警句,起個穿針引線的作用。討論到興致勃勃的

時候,客人們往往不是叫一杯咖啡,而是大聲招呼服務生「夥計,拿紙筆

來!」,以便記下稍縱即逝的思想火花。

 也許有人會覺得法國人如此熱衷於哲學,活得會不會太累?其實,正如

一位哲學咖啡館的參加者在討論關於「愉快」的題目時所說的﹕「能在生

活中當個重要的人固然是愉快的,但是更重要的是當個愉快的人。」

註:

德希達,解構主義大師,在1967起發表了「言語和現象」、「書寫語學」、?

u寫作與差異」幾篇論文,奠定了解構哲學的方向。

資料來源:

1、人民網站翟華「法國人人都是哲學家」、遠流博識網聊齋討論版。

2、感謝成功大學外文系教授陳健宏、台灣留法學生小威、法國朋友Florance,

提供的寶貴意見。

本文轉載自人本教育電子報Link

本篇文章來自 張麗華老師藝術與人文的網站

http://idv.creativity.edu.tw/ortus

本篇文章的連結網址是:

http://idv.creativity.edu.tw/ortus/article.php?storyid=723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去年的題目則是:

文科─

一、「我是誰?」這個問題能否以一個確切的答案來回答?

二、能否說:「所有的權力都伴隨以暴力」?

三、試分析休謨論「結伴欲望和孤獨」一文的哲學價值。「『結伴』是

人類最強烈的愿望,而孤獨可能是最使人痛苦的懲罰。」

經濟科─

一、什麼是公眾輿論能承受的真理?

二、「給予的目的在於獲得」,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則?

三、試分析尼采論「罪行與犯罪」一文的哲學意義。作者在文中提出問

題:輿論在了解了犯罪動機和作案具體情況後,即能遺忘錯誤。這種現

象是否有悖倫理原則?

理科─

一、能否將自由視為一種拒絕的權力?

二、我們對現實的認識是否受科學知識的侷限?

三、試分析盧梭論「人類的幸福、不幸和社交性」一文的哲學含義。盧

梭說:「我們對同類的感情,更多產生於他們的不幸而不是他們的歡樂

。為共同利益聯繫在一起的基礎是利益,因共處逆境團結在一起的基礎

是感情。」

從這些考題,我實在看不出那三個科目教的東西有什麼不一樣...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哲學就是這麼深奧阿!!

我相當的佩服哲學那種若無的境界,

看是和生活沒有必然關聯,

卻又主宰著人類一切行為,

厲害。

哪種若無的境界?

哲學的哪個部分是若無的?

為什麼哲學主宰著人類一切行為?

我高興有人對於哲學是懷抱著好感,

但是我不希望這樣的敬意是來自於對哲學的不理解。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