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教育部增加文言文比例


Recommended Posts

  • 回覆 92
  • Created
  • 最後回覆

Top Posters In This Topic

老實說

我覺得這是每個文字文學上的不同展現手法

論『中文文學』(因為我對國外的文學幾乎一翹不通,就算讀了也是看翻譯文)

如果一篇文章只需要技巧和合理性

那就絕對不稱為『文學』

文學是需要花生命去激昂出來的作品

它需要的是巧思、需要的是更多悲痛,你才能寫出『文學』。

而國文課本,要記錄下來的是『文學』,而非『評論』

如果你要讀評論的話

聯合報名人堂和各大報民意論壇都有

只是這樣的文章,絕非『文學創作』

不過我也和你有一樣的想法

台灣學生(理所當然可能包括我)

在評論方面的技巧和合理性,邏輯不通。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國外的語文測驗幾乎都是文義理解和語詞使用得當和順暢

哪像台灣花招一堆啊

如果你有寫最近幾年類型的題目,

純粹記憶性的題目比重已經比較少了

反倒開始注重邏輯性,有很多很可以議論的題目

像今年的作文= =

另外你有涉略國外的語文測驗類型嗎?

這我還想請教一下。

我認為學國文當然不只是要寫一手漂亮的文章

這不只是一門很實用的技巧而已,

他背面是有很多博大精深的東西在的

不只是文學本身還是中國文化

當然這樣講反傾中化者可能就有意見了:P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以下為個人見解,若不舒服本人無法負責。

首先我們必須要正視到一個很嚴重的問題,現在課本文言文出的目的到底是為了什麼?

傷仲永(王安石)、赤壁賦(蘇軾)、師說(韓愈)、始得西山宴遊記(柳宗元)、廉恥(顧炎武)……

以上是由教育部公佈我們必須讀的四十篇古文其中五篇,並沒有全部列出來是因為我猜你也不會想看全部的名單。

由此看來,這四十篇文言文出的目的不外乎認真唸書,光宗耀祖、復興中華文化、增加我國學生文化素質……我甚至可以看到官員們社會的人們苦口婆心千叮萬主的模樣。但,這些理由對我並不足夠,甚至是浮誇,是虛假的。

請不要以為我是反對古文的人,我讀的也不會比喜愛的人少。

但這就是重點,為什麼我會看文言文?當然是因為我喜歡。

喜愛會帶動習慣,讀書也是,讀文言文亦然。

教育時常說我們要多元發展,但我們在課本裡的東西學到了什麼多樣性。忠誠?良知?安貧樂道?雖然立意良好我不如此認為我們真正有得到些什麼。

我再回到我前幾句的話,喜愛會帶動習慣,那課本讓大家覺得無聊老套,我們又如何會去看這本書?

我不是說課本裡的文章爛,廢物一堆。注意,我可沒這樣說。只是,為何不能再多增加一些有趣且富含文化意義的文章,或許你不認同,但我想舉一個例子。

笑林:【有兄弟合種田者,禾既熟。議分。兄謂弟曰:「我取上截,你取下截。」第訝其不平,兄曰:「不難,待明年你取上,我取下可也。至次年,弟催兄下穀種,兄曰:「我今年意欲種芋頭哩。」】

這樣短短的文言文不是很好嗎?很幽默的點出中國人少見的一面。

我不相信教育部無法編出這種有趣又具文學氣息的課本,如果不能,那些自稱專家學者博士都跑哪去了?

可解釋的是,現在的課本是建立在考試制度之上而不是真正的教育之上,所以你才可以看到教育部說這四十篇文言文是考試重點,而不是我們學習文字使用與文學美感欣賞創作的重點。想說我打這一段是屁話,反正他們丟出來我們讀就對的人,試著列舉你讀過哪三十本課本以外的文言文,注意我用的是本當單位。如果你有,我相信教育部長之門會為你而開。

我的結論是,目前雖然有四十篇文言文,但它們的目的基本上都是用在考試,而不是給予我們更深刻的思索。

寫了近一千字,想表達的是,我們可以不管課本裡的修辭,押韻。但是我們不能不去思索著教育體制真正的意義,我們是要成為熱愛讀書的人,還是成為只是為了讀書而讀書的人?

此內容已被編輯, ,由 阿諾的布娃娃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覺得這就是學生的無奈

你什麼都得學說難聽點就是為了應付考試

考到好學校然後找到好工作賺大錢

這幾乎是所有長輩的心願

文言文對日常生活有沒有增加語文程度我不清楚

就跟我們平常學三角函數平拋斜拋一樣對生活有沒有幫助大家都不知道

國文

學的是一種精神

有些詩文裡可以看出詩人文人愛國的情操

可以看出他的價值觀他對社會的看法

雖然不一定要效法

卻也值得參考不是

小弟愚見請大家多指教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令人遺憾的是

我覺得文言文中的說理文章部分,很多根本就是把心思花在破綻很多的類比上

類比的確是可以達到強大的修辭效果啦...但就像吹得很大的氣球一樣一戳就破

當然,白話文也會有這種問題,但比較少(很有可能是課文量少所以也不太看到)

總而言之,比起鑽研你不太熟悉的語言

學習白話文對於日常生活中的表達和語文使用可能還比較有幫助

至於說理部分可能真的要靠哲學(當然,不太可能是東洋哲學)或邏輯學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見仁見智的問題

的確我課外的文言文是讀得很少、而且也偏好一些科普文章

但是在考試的過程中,讀那四十篇文言文,我個人是真的有讀出一些興味來

然後,這裡是否有一些類組上的差異呢?

我覺得實際能訓練邏輯推理的是國文跟社會耶,但我所有的三類朋友都不這麼認為呢

現今社會上的趨勢也是重理科輕文科,孰對孰錯?

當然,你也可以只把他當成考試的素材來看,

但我覺得不能以偏概全的認為所有人都不當它們是有趣的。

我贊成讀文言文,可是我更希望課本可以選一些國外的翻譯作品也好

其實國文可以各類組分不同版本吧?

既然一類不用讀選修物化,二三類的社會跟國文比例也可以降一點。

話是這麼說,但我們真的能只讀自己喜歡的嗎?

這樣的話,我幹嘛逼自己每天花好幾個小時算數學?^o)

花國文好幾倍的時間,去讀自己沒有興趣的科目,不也只是為了應付考試?

這點不管是哪一科都一樣。

不用總是貶抑自己的文化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很多時候你認為文言文說甚麼就是甚麼只是沒有質疑的精神而已,只會一味的相信書上所說的(不然那一坨翻案文章是幹嘛用的)

不過也沒辦法,例如四書的解釋從四書集注被定為標準答案之後已經幾百年了,想要改真的很難

但至少有標準解答啦,跟哪些白話的東西比起來,對學生來說至少方便多了

很多白話文的詳解真的都很狗屎這點我舉雙手雙腳贊成(怒

我沒提到甚麼相信書本的東西阿= ="

只是說考試時遇到兩者的差別阿

我個人不常看些古文觀止之類的只看40篇(興趣不在國文阿= =')

所以考卷上的文言文通常是第一次看到

都是憑自己去想意思所以不會有甚麼註釋說甚麼我就信甚麼的問題

突然被說沒質疑精神讓我很困惑...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4775896']見仁見智的問題

的確我課外的文言文是讀得很少、而且也偏好一些科普文章

但是在考試的過程中,讀那四十篇文言文,我個人是真的有讀出一些興味來

然後,這裡是否有一些類組上的差異呢?

我覺得實際能訓練邏輯推理的是國文跟社會耶,但我所有的三類朋友都不這麼認為呢

現今社會上的趨勢也是重理科輕文科,孰對孰錯?

當然,你也可以只把他當成考試的素材來看,

但我覺得不能以偏概全的認為所有人都不當它們是有趣的。

我贊成讀文言文,可是我更希望課本可以選一些國外的翻譯作品也好

其實國文可以各類組分不同版本吧?

既然一類不用讀選修物化,二三類的社會跟國文比例也可以降一點。

話是這麼說,但我們真的能只讀自己喜歡的嗎?

這樣的話,我幹嘛逼自己每天花好幾個小時算數學?^o)

花國文好幾倍的時間,去讀自己沒有興趣的科目,不也只是為了應付考試?

這點不管是哪一科都一樣。

不用總是貶抑自己的文化

是的,但我質疑的是為何大多數的人讀到文言文就是一臉應付考試的神情。

一本國文課本讓人感受不到文學氣息我實在不能理解,看起來它像是一本題庫或參考書。

不是說要增加文學氣息?不是說要學會欣賞文章?

為何它們像是只為了考試存在?

當然我並不否認花好幾個小時算數學是錯誤的,畢竟那涉及到個人天份。

只是為何原本是要讓我們學習文學的藝術及精神的教材,變成了只為了考試而出的文章,

這是我所不能了解的?

我並不是認為這個問題是孰對孰錯的問題,我在乎的是目的及意義,

侯文詠曾說現在的考試方法是先有了答案才衍生出符合答案的問題,我無法不認同。

這世上是先有問題才有答案?亦或先有答案才有問題?相信很容易判斷。

好,嚴肅的我就說到此,關於貶抑自己的文化我倒覺得沒有,

我想討論的是國文教材到底給了我們什麼感受,給了我們什麼東西?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國文

學的是一種精神

有些詩文裡可以看出詩人文人愛國的情操

可以看出他的價值觀他對社會的看法

雖然不一定要效法

卻也值得參考不是

一本國文課本讓人感受不到文學氣息我實在不能理解,看起來它像是一本題庫或參考書。

不是說要增加文學氣息?不是說要學會欣賞文章?

為何它們像是只為了考試存在?

我想討論的是國文教材到底給了我們什麼感受,給了我們什麼東西?

以下也是個人淺見

我個人從高一以來上了三冊國文課本

其中的文言文

說老實話 我讀得算很開心

桃花源記中的景象與避世

始得西山宴遊記中"始"的心境

赤壁賦中的問答與水月

其實讀文言文 就像是在感受前人的想法一樣

那是他們細心推敲的每一字 每一句

是他們的生活點滴

是他們智慧與經驗的展現

的確 現在的教育使得台灣的學生覺得國文是門枯燥的學問

是門沒用的學問

學了國文要幹什麼?

學這麼多以後用的到?

確實 國文的實用性比較低

但誠如版主所說

國文 學的是一種精神 是文學的表現

我很喜歡我有一個老師說的:

看小說的當下 可能只是享受著故事本身

其中的所有含意 所有句子可能不是都懂

但有一天 妳曾讀過的故事會出現在妳的心中

為妳指引出正確的方向

國文 也是一樣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是的,但我質疑的是為何大多數的人讀到文言文就是一臉應付考試的神情。

(以下恕刪)

你說得並沒有錯

但我的重點在於,這不是單一出現在國文科的問題

所以這已經不是牽涉到增不增加文言文的問題,而是升學體制的問題

在這個課題上,我們所質疑的點應該只在於文言文究竟能不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意願?

當然這是個大哉問,因為非常難以量化做測量。

為了目前的考試制度,必須由核心的古文做為教學的基礎

而選文的標準,則是以"公認的名著、美文",另外加上政治需要,這我應該沒有想錯吧?

-而這也是因為某些作品無法選入的原因,譬如九把刀很多人喜歡,卻沒有人會選入國文課本,乃是因為尚未得到大眾普遍認同為"一流文章"

-甚至這也是某些文章之所以被選入的理由,譬如許多本土文學(還有許多名作可選,卻為了強化本土意識而優先選入)

可以說只要考試存在的一天,這種趨勢很難以打破。

現今通識教育感覺像是:盡量讓學生多方位學習,有沒有用到是大學的事

當然可解釋為-讓學生多方接觸或許可以讓學生進而找出自己的真正興趣

而以青少年來說,這樣應付考試的態度很自然會發生

一來古文的胸襟跟青少年生活可說是天差地遠

二來又是在要學這麼多科背這麼多東西的情況下。

不過前面也有許多人認為文言文比白話文好準備

甚至不聽白話文的課

若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因為文言文更為"平易近人",有沒有可能讓考生有對他生出興趣?也很難說得準。

回到主題上,其實"時文"與"古文"的衝突已經持續很久

返看過去的歷史,學者們的激盪也不下數次

在現代,不難看出這種問題難以達成共識的原因。

但是在國文的本質上,先不論其內涵,我認為他本身即是一項很實用的技藝

所以我的結論:

在高中要學生都認識文學,恐怕很難,但不能不學。

另外關於貶抑自身文化之說,乃是針對前一文樓上對東方哲學的看法而言。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4776409']

一來古文的胸襟跟青少年生活可說是天差地遠

二來又是在要學這麼多科背這麼多東西的情況下。

不過前面也有許多人認為文言文比白話文好準備

甚至不聽白話文的課

文言文比白話文還要容易?

你確定你讀的是白話文不是現代詩?(不過,現代詩有資格被稱作白話文嗎?)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想這裡大部分人都已經認同了文言文的重要性,

文言文不可以從我們的成長學習中抹去。

一、文言文不比白話文差,大家有目共睹

我覺得我很喜歡文言文,你要說我很容易對文學滿足也好

但是看到

『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我只覺得文章表面上雖豪放不羈,但卻又帶著深沉的悠遠感,是作者面對人生挫折後的哲理思維

而且字句對稱、優美,讓我這文筆不好的人非常之佩服。

(以上想法和39樓STARSTAR有點雷同

看了作者的哲理思維後,說不定在往後人生裡,你也會遇到沒辦法解決的挫敗

這時候如果想到蘇東坡禪般的境界,學習放下、用更宏觀的角度去看待這世間,選擇不把事情看得太重,你隨之得到解放。

或許這樣講太理想化,但換個角度想,這時候的你已經從『文學』中獲取慰藉,國文課本成功了。

也和34樓玥類似:學的是一種精神。

至於我這篇評論第三段的最後一行『字句對稱、優美』,我覺得一定會有人嗤之以鼻

說這又沒有什麼大不了,文句通順就好。

不過翻開大本國文講義也會發現,這種爭論已經持續在歷史上好久

有的文學人會崇拜『形體上的美,講求對稱』

有的文學人會支持『聲音上的美,講求押韻』

有的文學人會支持『返古上的美,講求引用』

有的文學人會支持『心靈上的美,講求求真即可。』

但對我來說,在寫出一篇文章的時候,我覺得不能求真即可

你要會用優美的筆法,才能營造出對的氣氛,讀者的感動才會加倍。

你總要會『駕馭』文字是否?

去年學校青年獎請到的世新大學教授有講到一句話,我很喜歡:

『通俗和典雅,總有差別,你們要試著分辨。』)

二、優秀的人自己可以從書中學到美好事物

再來,很佩服COOKIE學長和阿諾布娃娃的論戰,實在精采動人。

我覺得兩個人越辯真理越明,而且其中幾句話,讓人看了想按五個讚。

阿諾布娃娃看的古文量很多,讓我佩服,我曾經打算把幼學叢林看完

只不過讀了幾篇之後,就慢慢的放棄,而宋詞的下場也跟幼學差不多囧

COOKIE學長則是從很多角度去剖析事情,很有邏輯和思維,但除此之外也熱愛文言文帶來的美感

兩人都不排斥文言文,卻富有大量想法,這應該也可以延伸帶來論證:

『喜歡閱讀文言文,跟有沒有邏輯性根本兩回事,優秀的人自己可以從書中學習,不用拿來一起扯

所以學習邏輯性在大部分的情況下,真的跟文言文扯不上邊。』

三、國文課本,到底追求『考試』,還是『文學』?

我自己認識一些人,他們追著文學而奮鬥,他們常常參加台北文學獎。

他們有時候也會因為某些喜歡的文章被課本選進,而感到雀躍不已,例如因為風的緣故

我覺得國文課本本身選進的文章沒有問題,都很棒

不過選進的『原因』就有待商榷。

究竟為了考試還是文學?我自己這邊沒有答案,或許是資料太少,難以解析。

雖然考試『就是考那些古文』,感覺很生硬

不過那也是專業大學教授們一致同意青少年都得讀的滾瓜爛熟的文章

考試為了畫出一個標準給學生準備

也就發展了四十篇必讀古文。

只不過這慢慢演變成惡性閱讀

大家為了考試而閱讀古文

讀得很痛苦,然後課文又沒有較有趣的內容

讓人覺得它只是一座象牙塔,裡面包著『理想世界』罷了。

我個人認為課本本身沒有問題

是考試制度和學習環境出問題了

而課文也因為考試,所以努力把『那些必讀古文』塞進三年的課文裡。

四、針對樓上VICTOR大大的問題

文言文有沒有比白話文容易,這根本不是問題所在吧。

重點是你要學習古人的思維和愛國情操

你如果更用心,可以再學習『他們的寫作筆法』,深耕自己的文筆能力。

容易、不容易,所以你選擇學習、不學習

講難聽點,也太挑了點。

『這就是要傳給下一代的思想,先人的智慧。』

飲水思源,不能忘本

我覺得這是項很偉大的教育工程

如果因為比較難就不讓你學習

借問政府怎麼維持國人的國學素養?

另外,是的,現代詩理所當然被稱作白話文,這應該沒有問題吧

現代詩是跳躍的思考,散文小說短篇之外另類的寫法

用最少的文字訴諸最深遠的感情

還要注重美感、音律感

是種很美的文學種類

白話文並不代表『要很白話』吧

這是兩回事是否

--

痾,我覺得我整理的概念能力實在有夠差

加了一、二、三、四,努力想要讓大家看懂

有反駁當然可以提出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4776409']

而以青少年來說,這樣應付考試的態度很自然會發生

一來古文的胸襟跟青少年生活可說是天差地遠

二來又是在要學這麼多科背這麼多東西的情況下。

不過前面也有許多人認為文言文比白話文好準備

甚至不聽白話文的課

若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因為文言文更為"平易近人",有沒有可能讓考生有對他生出興趣?也很難說得準。

文言文比白話文還要容易?

你確定你讀的是白話文不是現代詩?(不過,現代詩有資格被稱作白話文嗎?)

以下為余光中老師的新詩《尋李白》節錄:

酒放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

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

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從一元到天寶,從洛陽到咸陽

冠蓋滿途車騎的囂鬧

不及千年後你的一首

水晶絕句輕叩我額頭

當地一彈挑起的回音

這是現代詩

其中的文學性很高

我第一次看到這首詩的時候

心中被滿滿的感動所填滿

文言文比白話文好準備 還容易這點

其實見仁見智

但白話文意可以用文字來包裝

當兩個模稜兩可的描述出現

往往會覺得 我才是對的

所以學生才會覺得文言文較簡單

此內容已被編輯, ,由 starstar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4776409']你說得並沒有錯

但我的重點在於,這不是單一出現在國文科的問題

所以這已經不是牽涉到增不增加文言文的問題,而是升學體制的問題

在這個課題上,我們所質疑的點應該只在於文言文究竟能不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意願?

恕刪...

我想這裡大部分人都已經認同了文言文的重要性,

文言文不可以從我們的成長學習中抹去。

恕刪...

已談到文言文以外的想法,不想看下去也可。

Cookie學長說的不錯,的確,這件事情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我們的升學體制。

我所害怕的就是如此局面。

曾幾何時,古人的哲學轉化為必須用分數來比較的成績單,

曾幾何時,文學的美感變成為必須用考卷證明自己的深度。

四千多年來博大精深的歷史,被壓縮,被扭曲,看在我的眼裡實在痛心。

老子無為的哲學,孔子為民的精神,被拿來當作考試的媒介,而不是值得一生追求的目標?

當然,我必須更正我之前的看法,我不能否認我們可以從課本上學到某些東西,

只是我還是期待著會有那麼一天,我們的課本敎給我們的,是真正的感動,

能看到四千多年來先人們偉大的身影時,我們就會追尋他們的腳步。

而不是考了滿分之後,就讓它隨風飄去。

我忘了哪一個藝術家說過:「當你進入了藝術的世界,就沒有好壞與分數的差別。」

我想,文學亦然。

好,我想是該我做結尾了,

結論是:dreamthink所說的文言文不可以從我們的成長學習中抹去。

唉,但一面對到後面那支撐考試制度的龐大勢力,真的,我感到深深的無能為力。

此內容已被編輯, ,由 阿諾的布娃娃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文言文比白話文還要容易?

你確定你讀的是白話文不是現代詩?(不過,現代詩有資格被稱作白話文嗎?)

到這裡已經離題了,而且你你沒有看清楚

我是說"蠻多人"這麼認為,我沒有指出這一一個趨勢,但這是一個現象

你可以翻回前幾頁的文章

或許你覺得白話文好準備,但同樣的,許多人不這麼認為

再說這些文章經過千百年的分析,測驗時有一定標準,反倒白話文則較模稜良可。

不要誤會了,這裡的模稜良可沒有負面意味,但是每個人的邏輯不同,如果做測驗時與出題者剛好站在相對抗的角度,常會鑽入死胡同。文言文測驗,這種情況較少發生,但也並非沒有。

另外,我認為現代詩比現代散文更為難解

與散文已是不同境界,已是一種成熟的文學體裁。

已談到文言文以外的想法,不想看下去也可。

Cookie學長說的不錯,的確,這件事情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我們的升學體制。

我所害怕的就是如此局面。

(恕刪)

其實升學體制的問題牽涉很廣,不可不從歷史、社會、大環境的轉變甚至經濟來看,

這可以另開篇討論(嘖

國文有三意義,一是方便,二是優美,三是傳承(引用余秋雨之言)

再次重申:文言文的學習,不可忘本。

但補充:與白話文相比,兩者的重要性都不可忽視。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為什麼我們不應該因為文言文優美而選擇應學習文言文?

學習古人的智慧並不見得支持我們必須學習文言文

總之的來說,如果不算晦澀模糊的白話文得話(個人覺得那種東西看不懂就別看了,緣份就好)

學習白話文的實用價值來得大多了。

據此,如果文言文並非人人都需要的能力,也不是一個極難到如果你不學他,將會導致在大學中部分科系學習困難的話,我們沒什麼理由要高中生應該學習文言文(必修)的理由。

此內容已被編輯, ,由 victor2923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為什麼我們不應該因為文言文優美而選擇應學習文言文?

學習古人的智慧並不見得支持我們必須學習文言文

總之的來說,如果不算晦澀模糊的白話文話(個人覺得那種東西看不懂就別看了,緣份就好)

學習白話文的實用價值來得大多了。

第一篇文章跟實際的情況真的符合嗎?

拿去解釋戒嚴時期的作文比較適合吧。

至於第二篇文章,他已經將原因說明了,我不懂為何發文者本身自己不懂?

將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來教學,就像將唐詩翻譯成英文一樣

意思可傳,但會失去很多東西。

這不是古文愛好者肯不肯承認的問題,這是存在於世界上各種語言、文學,乃至於藝術的問題

我不想針對這兩篇文章批評,這種文章太多了。我視為你援引他的文章支持你的論點。

至於"看不懂就別學了",這完全與"通識教育"形成悖論。

我想你的言下之意是"誨澀模糊"之外也有"清楚易懂"的白話文,

但這無法支持"學習白話文比文言文實用"的論點,

此兩篇文章也僅在闡述"我認為文言文不見得要學",而沒有支持"白話文就是比較實用"。

據此,如果文言文並非人人都需要的能力,也不是一個極難到如果你不學他,將會導致在大學中部分科系學習困難的話,我們沒什麼理由要高中生應該學習文言文(必修)的理由。

理由同上:數學呢?社會呢?自然呢?

此內容已被編輯, ,由 酷奇君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們沒什麼理由要高中生應該學習文言文(必修)的理由。

此句有待商榷,

一來畢竟這是文化的傳承,炎黃子孫的基石,

二來連世界各地都將中國文學視為重要文化資產了,

身為中國人(這句並無政治色彩)你怎能不去了解。

我們可以創新,我們可以推翻舊有理論,但我們怎能忘本。是吧。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4776893']

第一篇文章跟實際的情況真的符合嗎?

拿去解釋戒嚴時期的作文比較適合吧。

吽?願聞其詳

;4776893']

至於第二篇文章,他已經將原因說明了,我不懂為何發文者本身自己不懂?

將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來教學,就像將唐詩翻譯成英文一樣

意思可傳,但會失去很多東西。

喔,問題是,如果我只要"學習思想"而已的話,藉著文言文就不會是必要的東西。

;4776893']

至於"看不懂就別學了",這完全與"通識教育"形成悖論。

我的意思是,如果白話文真的使用了一堆模糊難解的意像,他就不應該被放在通識教育裡。

為什麼你會形成這樣的結論我也覺得很疑惑。

;4776893']

我想你的言下之意是"誨澀模糊"之外也有"清楚易懂"的白話文,

但這無法支持"學習白話文比文言文實用"的論點,

此兩篇文章也僅在闡述"我認為文言文不見得要學",而沒有支持"白話文就是比較實用"。

嘖,我以為白話文比文言文實用是不證自明的東西(我並沒有想援引任何東西來支持這點),這有什麼疑問?

;4776893']

理由同上:數學呢?社會呢?自然呢?

我不反對這樣,但我懷疑不學他們造成的學習困難會比不學文言文來得嚴重。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訪客
這個主題現在已關閉,不能再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