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形成知識的條件是什麼?


Recommended Posts

形成知識的條件是什麼?

或者這樣問:

假設X是一個命題,例如「那個橘子爛掉了」或者「樓下有飲水機」

當我說:「我知道X」時,我必須達成哪些條件?

這是知識論(epistemology)中探討的問題之一。

在對話錄的李耶特托斯篇(Theaetetus)中,蘇格拉底和李耶特托斯進行一場關於知識條件的討論。一開始,李耶特托斯提出說,知識的條件應該是

1. 我所知的那件事為真

2. 我相信那件事

也就是說,如果要達成「我知道X」,根據李耶特托斯的說法,必須滿足

A. X為真

B. 我相信X

李耶特托斯認為,只要滿足了A和B,就可以算是掌握了X這項知識。

在討論中,蘇格拉底提出了這個例子來反駁李耶特托斯的論點:

假設有一天,我因為不願意出借我珍藏的漫畫而被黑道挾怨報復,他們利用不正當的手法陷害我,使我成為殺人案件的嫌疑犯。

事實上我並沒有殺人,可是由於被害人被襲擊時我正好一個人待在家裡看烏龍派出所,所以沒有人可以為我提出不在場證明。

我的律師是個心地善良而且聰明的人,他知道我被冤枉,他也知道我沒有辦法提出證明自己清白的證據。於是,我的律師想出了一個辦法,他買通隔壁的阿桑,為我出庭作證說,殺人案發生時,她從窗戶看到我坐在電視前面哈哈大笑。

法官和陪審團都相信了阿桑的說詞,於是我被無罪開釋。

在這個例子裡,法官和陪審團的成員們算不算是「知道」我沒有殺人?

根據李耶特托斯的主張,要達成「我知道X」,必須滿足

A. X為真

B. 我相信X

在這個例子裡,這兩個條件都被達成了(法官和陪審團相信我沒有殺人,而我也真的沒有殺人。),不過。在這樣的情況下(她們因為阿桑作的偽證而相信我沒有殺人),能不能夠說他們是「知道我沒有殺人」?

然後,經過一段尷尬的沉默,李耶特托斯承認,他的主張的確有點問題,要掌握知識,除了A和B之外,我們還需要滿足其他的條件。

那麼,除了A和B之外,我們還需要滿足什麼樣的條件呢?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覺得除了自我的認知外 ,

應該還得加上一個要件 ,

那就是立於自身以外的一般人來作檢驗 ,

檢驗我所知的那件事為真 ,

一. 我所知的那件事為真 ,

這個真實是屬於主觀上的還是客觀上的 ,

客觀上 , 我所知的那件事為真 ,

因為除了自身外 , 立於一般人的來作檢驗 ,

也可以知道這樣的事實已達到一般人確信的程度 ,

主觀上 , 我所知道的那件事為真 , 僅為主觀上自我的認識 ,

因此可能其他人並非有如此的認識 ,

二. 我相信那件事為真 ,

這裡所要探討的應該是我所相信的 ,

至於事實是否為真應屬於上一個要件的檢驗 ,

若從反面來看 , 為何我會相信呢 ,

是因為事實是真的所以我相信嗎 ,

倘若事實為假是否我就不相信呢 ,

其實不管事實的真假 , 我都有可以去相信它 ,

因為在這邊判斷的標準不應放在事實的真假(它的檢驗應該在另一個要件) ,

我會相信它是因為我對於這個事實的認識有多少 ,

也就是程度上的區別 ,

對於這個或真或假的事實 , 我所能去理解的程度有多少 ,

將會直接的去了解我所能相信的程度 ,

因此在蘇格拉底的例子中 , 因為假證而提供了法官以及陪審團一個有力的程度來了解事實 , 最後影響了法官以及陪審團 , 使得他們去相信這個事實 ,

因此從上述可知 ,

我所知道事件為真 ,

那一般人所知道的事件是否為真 ,

我所相信的事件為真 ,

為何我會相信這個事實 ,

若以康德的知識論來看 ,

前兩者類似於經驗世界的判斷 ,

而後兩者類似於知性世界的判斷 ,

透過經驗與知性的理解 , 而後內化為個人的價值體系的部分成為客觀理性的認識 .

不過康德的知識論著重於至高的善 , 純粹理性的過程 ,

似乎也忽略了人本性的缺失 , 雖然康德承認人的本性應該是非良善的 ,

而透過理性思考的過程來接近真理與善 ,

但似乎太過於完美了 , 往往人性本質的缺失仍舊會指導著人的行為 ,

這也是後期反對理性主義者提出的有力批判 ,

在這邊似乎也看得到 , 如被污衊及作假證 ,

不過這也突顯了人文科學的一項特質 ,

就是沒有絕對的答案 ,

因此只要言之有理 , 便是好的學說 .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最初由 justinyeh 發表

A沒殺人為真

B說看到A沒殺人為假

C相信B

所以C不知道A沒殺人

那你認為,在

A. X為真

B. 我相信X

之外,要再加入什麼條件,才能作為達成[我知道X]的標準?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最初由 翔宇 發表

我覺得除了自我的認知外 ,

應該還得加上一個要件 ,

那就是立於自身以外的一般人來作檢驗 ,

檢驗我所知的那件事為真 ,

一. 我所知的那件事為真 ,

這個真實是屬於主觀上的還是客觀上的 ,

客觀上 , 我所?............(論壇訊息:引文過長 恕刪)

你是有度量的,我就直說了。

我覺得你的文,並沒有明顯地回答一樓的問題。

或許你可以在整理想法後,清楚地告訴我說,要掌握X這項知識,需要什麼條件。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所知道事件為真 ,

(那一般人所知道的事件是否為真)

我所相信的事件為真 ,

(為何我會相信這個事實)

這樣清楚多了 , 括號裡的就是我認為應該要有的條件 ,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原來如此。

不過在提出條件的同時,也應該要提出衡量的判準。

因為例如其實大家都知道說,要確定自己算不算得上是知道某一件事,可能關係到自

己是依據什麼理由來相信那件事(為何我會相信這個事實)。所以只提出"要檢查自己的

信念的依據"是不夠的,還必須提出說,什麼樣的依據是有用的,並且我們只要掌握了

那樣的依據,就能夠算是"知道"某件事。

換句話說,在歷史研究這個問題的各個哲學家所要求的,是"知道一件事"的充分條件。

如果我們可以列出幾項要求(條件),然後說 : [好,只要一個人和一件事之間的關係夠

達成這些要求,那麼這個人就可以算是"知道"這件事。] 並且我們找不到反例或者漏洞

來推翻他,那麼我們就成功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最初由 白鹿 發表

那你認為,在

A. X為真

B. 我相信X

之外,要再加入什麼條件,才能作為達成[我知.............(論壇訊息:引文過長 恕刪)

我的意思是蘇格拉底的舉例根本沒有符合這兩個條件

陪審團相信蘇格拉底沒殺人,但是這裡的「相信」不是直接的相信蘇格拉底沒殺人,而是相信歐巴桑的謊言,但這個謊言違背了「A. X為真」這項。

我是認為這兩個條件就夠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其實謊言也是一種事實 , 雖然它不是真相 ,

但卻仍是能令人相信的 ,

所以在以反證推翻謊言時 ,

對於說謊其實它與真相是有相同的效力 ,

因此為了避免這種認知上的陷阱 ,

應該需要在加入一個立於一般人之認識來作檢驗 ,

以及我為何會相信其為真 ,

來作嚴格的判斷 ,

有句話我覺得很有意思 ,

"荒謬的理論並不可怕 , 可怕的是把一種乏味毫無內容的東西反覆的咀嚼 ,

還自認為它是一切的真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最初由 justinyeh 發表

我的意思是蘇格拉底的舉例根本?............(論壇訊息:引文過長 恕刪)

嗯,陪審團的確相信了"蘇格拉底沒殺人。"

為什麼呢,讓我們來看看法庭裡的阿桑是怎麼說的:

最初由 王朝與馬漢 發表

傳證人阿桑~~~~~

咚的龍咚嗆~咚的龍咚嗆~

最初由 阿桑 發表

草民叩見包大人,人不是小蘇殺的啦*1,兩津勘吉被殺的時候,我看到小蘇在他家看電視呀*2

在阿桑說的話裡,第一句話[人不是小蘇殺的啦]為真,而第二句話

[兩津勘吉被殺的時候,我看到小蘇在他家看電視呀]不為真。

從這裡來看,法官的信念有沒有符合條件,就非常清楚.

我想,你想說的是,法官對於[人不是小蘇殺的]的這個信念被建立

的過程怪怪的。

怪在哪裡?

要增加什麼樣子的知識的條件,才能排除這個缺陷?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最初由 翔宇 發表

其實謊言也是一種事實 , 雖然它不是真相 ,

但卻仍是能令人相信的 ,

所以在以反證推翻謊言時 ,

對於說謊其實它與真相是有相同的效力 ,

因此為了避免這種認知上的陷阱 ,

應該需要在加入一個立於一般人之認識.............(論壇訊息:引文過長 恕刪)

你的意思是說,我們應該把知識的條件改為

S知道X,如果:

1.X為真

2.S相信X

3.其他人也相信X

是這樣嗎?

如果是的話,要多少人(或者,哪些人?)才能證成S對於X的信念呢?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哲學是如何去定義知識的?

在討論中,蘇格拉底提出了這個例子來反駁李耶特托斯的論點

看完這個例子之後

我認為

「我有沒有殺人」這件事

並不能拿來當作知識

若形成知識的條件為下

A. X為真

B. 我相信X

那麼如何知道A為真?

我如何相信A?

我想至少A應該具有重現性

也就是作實驗說明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其實我並不清楚你的問題想說什麼,是認為只有具有可重現性的事物或事件才能作為

知識的條件嗎?如果是這樣的話,對於很多事情,我們都不能說我們知道他了。(我甚

至不能說"昨天我吃了蛋包飯")

可是這樣太奇怪了,所以我猜你的疑惑應該來自於我沒有把哲學範疇理想要探討的"知

識"定義清楚吧,我在下面作了一些說明,希望對你能夠有幫助。如果我沒有回答到你

的問題,請點醒我吧。

哲學中所研究的知識,是指當我們說出"我知道X"*1這樣的形式的話語時,我們所認為

自己應該擁有的那個東西。

在一些脈絡中,當我們說"我知道X",別人直覺上並不會覺得怪怪的。

例如我看著窗外的雨,然後說"我知道現在下雨了"

在一些脈絡中,當我們說"我知道X",別人直覺上會覺得怪怪的,例如例子裡的法官在

聽完阿桑的話之後說:"我知道蘇格拉底是無辜的"

而哲學家感興趣的問題是在於說,我們在直覺上可以輕易地分辨出哪些脈絡中說出的

哪些"我知道X"是不合理的,但是卻找不出一個可以用語言表達的規則來告訴大家

說,"符合這樣這樣這樣的[我知道X]就是合理(被證成)的"。

哲學家們普遍認為,既然我們可以分辨出合理與不合理的"我知道X",我們也應該可以

找出相對應的條件或規則。

1.X為真

2.S相信X

是最早最早提出的,希望能夠滿足"S知道X"的條件,不過根據上面的例子,這個條件

是不充足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最初由 白鹿 發表

最初由 翔宇 發表

其實謊言也是一種事實 , 雖然它不是真相 ,

但卻仍是能令人相信的 ,

所以在以反證推翻謊言時 ,

對於說謊其實它與真相是有相同的效力 ,

因此為了避免這種認知上的陷阱 ,

.............(論壇訊息:引文過長 恕刪)

所謂的一般人之立場被非是數量或者種類的區分 ,

而是以自我主觀立場外的客觀環境 ,

不過客觀環境內涵有著眾多的學說 ,

然而目的是為了避免自我純主觀缺失是為一致的 ,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最初由 翔宇 發表

所謂的一般人之立場被非是數量或者種類的區分 ,

而是以自我主觀立場外的客觀環境 ,

不過客觀環境內涵有著眾多的學說 ,

然而目的是為了避免自我純主觀缺失是為一致的 ,

所以說,怎樣才能夠算是"S知道P"呢?

"避免自我純主觀缺失" 該如何具體地套用至形成知識的條件?

3/7 6:27編輯時加入以下:

後來看一看,覺得沒把話說清楚,就再補充一下...

我的意思是說,你說的"需要一般人之立場判斷"或是"要避免自我純主觀缺失"

都是滿模糊的概念。她們本身並沒有辦法像是

1.X為真

2.S相信X

一樣,讓人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提出這個主張的人的想法,並且可以方便地用來判斷隨便一個情境中的S是否知道X。(雖然他的條件還不完滿導致有時候會作出違背直覺的判斷,而這正是我們企圖要解決的問題。)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最初由 Camellia 發表

我認為是X在S主觀認知中為真

且S相信X

畢竟我所"知道"的東西在客觀事實上不一定為真

你所說的"X在S的主觀認知中為真"和"S相信X"是一樣的嗎?

如果是的話,上面例子中的法官是不是就可以說他"知道"蘇格拉底沒有殺人?

而且,這樣的條件會不會導出一些奇怪的理論後果,例如說一個命

題Y不管他在客觀條件上是不是為真,只要我相信他,我就可以

說"我知道Y"?

如果不是的話,什麼是"X在S的主觀認知中為真"呢?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人的認知裡都存在著一種個別的價值精神存在 ,

且每一個人來到經驗世界後都因為生活成長環境不同的影響下 ,

在接受經驗世界而內化的過程之中逐漸產生個別化的價值精神 ,

然而即便每個人的價值多元歧異 , 卻不表示在彼此的多樣性之中無法存在著一種同一性的一般價值精神 ,

人係活在一個客觀的經驗世界之中 , 然而在經驗世界的背後仍有著一個純粹理性的世界 ,

它代表著一種普遍性的抽象精神 , 透過經驗世界投射進每一個人的多元價值中 ,

因此每個人的價值雖多樣 , 卻可以從中去分析找尋那投射進客觀經驗世界的模型 ,

是故 , 對於具體客觀的事實 , 其背後仍有著一種理則(idea)的基型存在 ,

此種基型反映在每個人的價值之中 , 產生了不同的評價 ,

也就是說 , 不同之人對於相同的客觀事實會有著不同評價 ,

所以在追求客觀事實之際 , 勢必歸納一般人之價值立場進而分析出一種具有普遍精神的判斷依據 ,

意即"立於一般人之立場來判斷"的原理 ,

而這樣的判斷依據是近代刑法理論中受到新康德主義影響之下所產生 , 主要係針對於如犯罪之實行行為的判斷或危險程度之判斷 ,

且從新康德主義的脈落依循 , 似乎與柏拉圖之理型論和亞里斯多德政治論中所言的理性觀相互有著密切的關聯性 .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唔...

你提出你認為的知識條件為

我所知道事件為真 ,

(那一般人所知道的事件是否為真)

我所相信的事件為真 ,

(為何我會相信這個事實)

你是不是指說,就算我所知道事件為真,也有可能只在我的主觀認知中為真,

所以需要有一般人的來判斷。

不過,其實這樣說,不過是要保證X為真,直接化約成"X為真"不是很方便嗎?

樓主文的討論中提到的條件A為"X為真"就是為了避免使用像是"S認為的X為真"之類的

詞所引起的錯誤解讀造成必須加註X在一般人(客觀)環境下仍然必須為真的累贅條件。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