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教改總體檢/怨→蒼白的十五歲


Recommended Posts

  • 回覆 60
  • Created
  • 最後回覆

Top Posters In This Topic

這新聞好像上yahoo首頁了

23門學科阿...那我認真的科目好像不多...

國中其實還好啦 混過高中就知道

等以後混過大學就知道高中也還好@@(我想的)

人生本來就該磨鍊磨鍊的 (雖然我的確是吃不好、睡不飽的那一群ˇˇ)

哇塞

我認真的只有它的個位數(逃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個人認為科目數量多並沒有什麼不好

畢竟高中=通識課程

只是要怎樣靈活運用課表這不只是教育官員該想的事

也是學校應該思考的問題

(學校好像因為班級太多,常常有體育課擺在下午第一節或上午第四節的情形,

雖然這和課業壓力無關,但這就是一個沒有靈活運用課表的典型例子)

關於中國學生的部份,我個人認為他們的壓力並不是來自課程

(敝班曾赴北京與北京學生交流)

譬如說,他們每天下午會集體上體育課(那其實也不是上課,就是強迫同學至少要在教室外活動)

姑且不論課程內容,畢竟兩岸的教材編排本來就有著差異

學生早上在校園裡人手一本大學...可是不是老師發起的,

是他們自願(如果說要算是考試被迫要讀,那也是他們「自願」的...)

如果不想修這麼多課,那就去念高職吧

台灣的技職體系也逐漸健全,如果你真的國三就已經確定你的志業,

那就去讀高職吧

我覺得台灣現在面臨的不是"課程編排"的問題

是"教材編排"和"考試制度"的問題

(ex:國防通識和體育美術考筆試...有什麼意思?)

(ex:教材教的東西是一套,到了大型考試時教授出題的概念又是另一套)

總結一下我的觀點好了,上面寫的有點亂:

1. 我不反對修23種科目(高中是通識課程,不喜歡通識就讀技職吧)

2. 教改的不及格,不全然是體制的問題(我承認體制上的確有很多紕漏),學生、家長和社會的心態與期待也影響(你要強迫一個天生對某種技能很專精的人硬要修完三年通識課,不是把他推到火坑嗎?)

3. 為什麼中國和印度會說台灣教育太混?原因在於他們的競爭程度遠高於台灣(兩個國家人口都破億),學生的壓力來源出自於本身的求生意志(他們畢竟從小接受著「長大要賺大錢」的家庭教育思維),而且也還沒有遇到教改造成的問題。

4. 我肯定教改的努力,但是很遺憾,台灣的教改的確不及格,但這不只是制度上的問題,更是一個心態上的問題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教材亂改才是問題吧

聽說一年級學弟將來自然組的物理化學課被刪到剩兩三節, 物理教材也刪了很多, 然後理由只是高中用不著學太多, 大學可以教(然後上大學時教授可能仍然以為高中教過了)

典型的教授思維, 還是台大的

想教改的家長學者應該要把所有level的高中都看看, 以往都有因為只看小群數據而做出的荒謬判斷. 這次改物理聽說也是一樣.

不是只有官員自己的小孩才能反映出問題, 也不是一個兩個學生的"告白信"就可以說清楚大家真正的痛.

不要把高中生都當一個樣, 這樣實在很糟糕

23門課才不是問題所在, 課多壓力也可以少

重要的應該是學什麼和如何學

有些學生忙到上課吃飯根本是因為學校要他們做一堆事, 搞一堆比賽要學校面子

作弊, 社會給學生的思想吧

我倒很好奇, 為什麼會覺得不作弊會很笨

中國的學生壓力比較大, 不過大的有些不一樣. 同樣都是高中生, 能承受的最大壓力不會差太多, 再多就會適得其反, 人也上不去

像中國那邊高考的理組數學題目是難, 但仍然和我們早期的題目一樣僵硬死板, 有心的人可以秒殺一些題. 難對付的反而並非應用, 跟我們的應用式考法很不一樣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高中三年可以一年排一種藝術性.生活性的課程而不是全包

要大家國英數都好 物化生都要顧 地歷公不能少 還要會縫紉會做菜會弄電路板 會唱歌

其實兼顧真的蠻難的

越晚分流其實在另一方面也給了大家更多的壓力

然後真的看不下去一直刪自然科的內容

吵著說學太多不好 然後看看別的國家再說我們太混

上大學被說沒程度..

一個禮拜兩堂三堂物化要怎麼了解核心的思考

學生背題型?瘋狂補習?

多一點上課時數我想是最根本的方法吧

可是不了解為何不重視自然科

然後社會科跟國文總被政治力介入

歷史吵著說中國史太多所以五千年跟四百年排的一樣長

文言文比例過重所以拼命的塞白話文進去

我的天啊念文言文就是中國話那學英文就是美國化了嘛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覺得國文(尤其是該死的文言文)還有歷史公民(個人與社會那邊)這些根本就用不到..

(就三類組之後志願走醫學或生命科學來說..)

我贊成提早分流與提高學生自主選修比例

(誰說不能物數化生各七節?)

此內容已被編輯, ,由 john811222
補充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覺得國文(尤其是該死的文言文)還有歷史公民(個人與社會那邊)這些根本就用不到..

我贊成提早分流與提高學生自主選修比例

(誰說不能物數化生各七節?)

那樣勢必會增加對學校的負擔,不過我個人認為這不會是學生能夠接受的理由zzz

而我認為,高中的選修應該不是只有三種類組裡面 二類組再多出幾種選修的幾種套餐而已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所以選修科目應該給大家有"退選"的自由 這是你的意思嗎?

我們名義上選修很多科目喔 揪咪>.^

高二數學統合 國學導論 英文文法 歷史導論 地理景觀 選修物理 選修化學 生  物 地球與環境

都是"選修"

是啊

本來就不應該強迫你修完所有選修科目。 我們學校可以用翹課避點名來迴避,但不代表所有學校都能這樣玩。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基測前確實都只是去學校考試

每天考

節節考

雖然說台灣的學生確實有可能如果不考試就不讀書

但我想會變成這樣也未必都是我們的問題

而國中與高中的落差也是大到一個境界

就以數學來說

原本國中放在一章的分量

可能變成一節

剛升高中的正常人根本就無力以對了吧- -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

所謂通識,就是具備的基本常識

就像體育學習三個階段中的第一階段「認知」(其餘兩項是反應、反射)

在理想化的情況下,應該是要這樣的:

國小的通識課程是讓學生有維持「生活」的最低水準

(這裡引號起來是為了區分生活和生存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國中的通識課程是讓學生廣泛接觸,試探自己的興趣

高中的通識課程是讓學生對於每種課程都具備初級程度(比入門更深入)並訓練獨立思考,這時候高中生應該要具備有"被動回答問題"的能力(不是選擇題那種回答)

大學的通識課程是要針對學系所需要的東西奠定基礎,這時學生應該要有"接收議題,主動針對議題提出並回答問題"的能力

(誰說人文研究不能從生物觀點切入?誰說生物科技的新發現不能牽涉人文?)

(即使我討厭數學,但是數學裡的統計學在一類組的科系還是很重要的不是嗎?)

真正的分門別類應該要到研究所,這時候才是真正要培育"專才"的時候,碩士時是"主動發掘議題,透過教授指導研究問題",博士則應該"獨力完成研究"

至於steve同學提出的問題,最主要仍然還是在課程編排上的矛盾

今天高中生有種很奇妙的情形

那就是一類組在高二時沒有自然課,二三類組卻有社會課

(建中是例外)

這是十分不合理的

今天要不就是一類組加入自然課,不然就是二三類組取消社會課

但若選擇後者,則又沒辦法達到通識教育的目的

而今天這些問題之所以出現,還導因於一個惡性循環

國三升高一時,課程銜接出現斷層,

導致高一很多學生不得不補習

補習的結果壓縮到其他科目的讀書時間

結果導致補習最後的受益者只有少數有辦法從補習和學校進度折衝的學生

其他人則墮入了這樣的惡性循環

補>沒時間>成績差>再補>....

關於課程的部分,這是很值得玩味的

教育政策確實有他的失敗之處

但是要負最大責任的是社會

還有各位(包含我自己)

假如今天國文課的內容不是像現在章句訓詁,

強逼我們背解釋,而是完全用讀書會的形式

著重於思想的討論,大家應該都會很喜歡吧

而且誰說這樣子教出來的學生不會比背解釋背半天的學生好呢?

重點是,誰敢?

讀書會討論完之後,再發一張考卷給你寫,

剛好有一些問題讀書會上沒討論到,不會寫,結果辛苦的討論換來不及格

誰願意?

我願意。可是在這個"分數主義"的社會體制下,有多少人願意?

最後,來說說為什麼要通識?

有很多人認為,自己在某方面有所專長,於是就不想要學其他東西

(我數學爛,所以我就不要理數學,狂K社會)

結果可能導致兩種典型:

對數理專精的人,在其他人面前卻聽不懂許多應該要懂的經典名著,被認為沒文化

對人文專精的人,被媒體所報導的一些不正確的數理概念唬爛,被認為沒智商

這是誇飾化的譬喻,

但試著想想,職業的分化真的必須要導致交流的分化嗎?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不覺得因為「要上23門學科」壓力就會大多少,

越多廢科對學生而言反而更輕鬆。

再者,有些人一直嚷著學生壓力大,要教改要教改,改完又在嘰嘰歪歪。(不是林文虎喔)

我是不知道要如何改到讓學生沒壓力,

在我們這種文化下,大家都期許自己(或孩子)能「很會考試(讀書)」,

若腦子不改,改制度又有何鬼用?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訪客
這個主題現在已關閉,不能再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