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淺談 巨艦巨炮主義的興衰


Recommended Posts

前言

自古以來各國為擴張領土,除了有條約上的協定外,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訴諸武力,而其中海面上的武力是最有威力的。十五世紀時,正當航海時期興盛,先後有鄭和下西洋和哥倫布的發現新大陸,其中引人注目的莫過於鄭和下西洋。

根據歷史記載,中國在明朝時已經有建造八千噸巨艦的能力以及先進於歐洲各國的航海技術,組成約四百艘的龐大艦隊,目的是為了向東南亞各國宣揚國威,而正當此時,歐洲的航海技術尚未成熟,頂多只能在東非沿海活動,一直到哥倫布時新大陸的發現,使的歐洲勢力伸向原始的美洲,進而開啟了炮艦主義時代。

何為炮艦?

在火藥尚未傳入歐洲之前,海戰最常用的武器就是弓箭,射程有限僅止於殺傷人,不過早在希臘時期,希臘海軍所乘坐的船艦在船頭有一尖銳的角錐,用來刺穿敵艦船底,不過先決條件必須相當靠近敵船才有辦法達到。

想要在遠距離殺傷船艦而不傷害到自己人,就當時的技術而言是相當困難的,正當此時火藥的傳入適時的提供新的兵器,各國君王除了用來打擊封建外更近一步將彈丸和炮筒結合,搭載在船艦上,威力提升的戰艦遂成為戰爭中火力最強大的載具。起初僅在船舷二側設置單排火炮,後來甚至出現三四排,火炮數由最初的十門暴增至百門,象徵著海權時代的興盛。

工業革命

科技永遠不會在同一個地方停留,不合潮流的事物終會被淘汰。英國在十八世紀經歷了工業革命,工廠的出現使的產品生產迅速、大量,除了供給國內市場外,尚可外銷至國外賺取利潤。此時商人所需要的是夠快速的船隻好讓他們將商品迅速的傾銷至國外,於是瓦特的蒸汽機就在這時代背景下被發明出來,剛好這時英國有大量的煤和鐵,三種元素的組合下,新一代的汽船就產生了,有著鐵甲的外殼和蒸氣發動的葉渦使英國船隻在各大洋上往來頻繁。

一件事情有好有壞,正當這型商用船在大洋上奔馳的同時,新型的戰艦也悄悄的被發明出來。裝備著裝甲和極具破壞性的艦炮改變了原本的軍事模式,於是巨艦巨砲主義便在此時漸漸萌芽。

巨艦巨炮

在一次世界大戰前各國為了維護自己在海外殖民地的利益,爭相研發巨型戰列艦,英國因為工業起步早所以在這方面較為突出。早在1906年時英國已經造出世界上第一艘的大型戰鬥艦「無畏級」,裝備著八門305mm的火炮為當時戰鬥力最強的戰鬥艦,各國一方面引進和無畏級相同規格的裝備,一方面著手研發新型的戰鬥艦。

維持這類戰鬥艦持續建造的,是英國海軍總司令費雪將軍。他提出在大洋上除了裝備著大口徑的火炮之外,最重要的在於船的速度,也就是說戰艦能一面以重砲射擊敵人,一面以高速靈活躲避敵艦的砲彈。在此理論的推波助瀾之下,另一系列的戰鬥艦「不屈號」便因此產生。不屈號有更快的航速及大口徑的火炮,一下子便使所有的無畏級都落伍了。在一場名不見經傳的戰鬥中英國不屈級戰艦擊沉兩艘德國的巡洋艦,在戰鬥中德艦根本來不及還擊便被英艦八門305mm的火炮所壓制,完全達到費雪將軍的理念。

不過就當時的技術,在渦輪馬力無法增加及火炮維持原口徑下,想要有高速,唯有的方法就是減輕裝甲重量。要知道戰爭中裝甲是戰艦的屏障,缺少裝甲保護的戰艦無疑是戰場上的活靶。英國似乎對這理念不太了解,不過英國也不是第一個犯這樣的錯誤。早在甲午戰爭中,清朝損失了兩艘英國製的炮艦「揚威」和「超勇」號。這兩艘炮艦的火炮可以輕易射穿當時所有的艦艇,而且有相當的高速(時速25海節)足以閃躲敵艦的砲彈,但由於缺乏裝甲保護以及北洋艦隊對船隻維護不佳下,還是難逃覆沒的命運。

眼看舊事即將重演,英國似乎無動於衷,反觀德國,記取了上次失敗的教訓,除了研發馬力更強的渦輪引擎外,更加重戰鬥艦的裝甲,在火炮方面則稍稍讓步,只採用280mm口徑的艦炮,在這方面是值得稱讚的,因為戰鬥艦主要是對付巡洋艦和裝甲艦而非戰鬥艦,因此省下的重量拿去增加裝甲厚度是不錯的投資。爾後在日德蘭海戰中德艦之所以不容易被擊沉,依賴的就是厚重的裝甲。

海上強權的興起 日本帝國海軍

日本自明治維新起便積極發展海軍,利用中國對日的賠款作為資金,補助民間造船以及購買軍艦,為此日本政府通過一六六艦隊造艦案(六艘戰列艦、六艘巡洋艦),直至日俄戰爭前,日本已有138艘大小型作戰艦艇納入聯合艦隊體制。

使日本真正登上國際舞台的兩場戰爭為甲午戰爭及日俄戰爭,其中又以後者更為重要。當時俄國聞名於世的黑海艦隊是當世界上屬一屬二的大艦隊,擁有艦艇252艘,其中包括在旅順的60艘戰艦。以當時的情勢,對日本最有利的就是偷襲,因此日本集結聯合艦隊於1904年2月6日對旅順港內的俄艦發動偷襲,取的制海權陸軍遂從朝鮮登陸在海陸夾擊之下,旅順港內的艦艇幾近消滅殆盡,為挽救劣勢,俄皇自波羅的海抽調一部分艦隊組成38艘戰艦及13艘補給艦,經過八個月的航行終於在對馬海峽與日艦相遇,遂即發生了著名的對馬海戰,俄國最後以大敗收場。在這次戰爭中奠定了日本在亞洲的勢力,也為將來的東南亞共榮圈揭開序幕。

嘗到勝利甜頭的日本,食隨之味之餘便由陸軍部的石原莞爾發動了九一八事變,開始向中國侵略,另一方面海軍部則是向南方的東亞島弧伸出觸手。由於日本的海軍和陸軍沒有相同的統領,因此在兵力極度分散之下,日本本島幾無可衛之兵。

既然無法在本島做好防禦措施,日本就反向操作,擴大佔領圈,避免將戰爭帶入本土,於是海軍遂變成重要的一環。昭和期海軍部就在特魯克環礁設置軍港,作為通往東南亞諸島的中繼站。為了鞏固海上的勢力,日本在戰間期就製造出世界最早的航空母艦*「鳳翔」開啟航空母艦時代,但戰鬥艦的地位卻不曾減退,大和號的出現象徵日本造船工業極盛,也是巨艦巨砲主義的巔峰時期,當時裝備有18吋(46mm)主炮的大和是最具摧毀性的武器,一枚1460公斤的砲彈相當於一架半九六式陸攻轟炸機的載彈量(一架大約負載900公斤)。

*按:鳳翔號是世界上第一艘擁有全通式甲板的航空母艦,雖然英國為較早建造航空母艦的國家,但是其航空母艦係由商船改造而來,並不算是「真正」的航空母艦。

航空母艦的代興 巨艦殞落

但是隨著戰爭的推進,加上日本在缺少船團支援的情況下,大和終究難逃覆滅的命運,這艘萬噸艨艟巨艦的一沉為巨艦巨砲主義敲響喪鐘*,取而代之的是擁有艦載戰機能力的航空母艦,其實這正好符合山本五十六所提出的「戰艦無用論」及「海權制空論」*,在大洋中戰艦砲彈延伸的範圍大約30公里,根本無法進行遠距離攻擊,而航空母艦上搭載的戰機卻可將作戰半徑延伸至500至600公里。

在相同的噸位數下航空母艦有較大的戰力,於是各國遂拋棄戰艦的建造改建航空母艦。但是同樣的,缺凡近戰武裝的航母在沒有驅逐艦或巡洋艦的保護下無疑是海上的大目標,於是以航母為中心,建造出許多大大小小的作戰艦艇,他們有個共通點就是噸位小、火力強,而我們現代通稱此類艦艇為驅逐艦。至此航空母艦,在擁有驅逐艦的防護下,取代了戰艦的地位,成為新一代的海權象徵。

*按:直至美國北卡羅萊納級的密蘇蘇里戰艦除役後,巨艦巨砲主義才真正畫下 句點。

*按:海權制空論其實就是在指航空母艦。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恩恩

德國的砲彈是屬於彈頭有鐵片包附的穿甲彈

一般的砲彈在經過較長的距離後

會以大角度衝擊對方

往往使的砲彈因承受大的壓力而破碎

而上述的穿甲彈

再觸擊物體時

會把角度''拉''回來

使的貫穿力較普通的砲彈大

而在經過日德蘭海戰後

英國趕緊引進此類的砲彈

雖然在戰前英國已穿甲彈有相當研究

彈卻以不實用而拋棄

實在令人覺得可惜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說的沒錯

再大航海時期的砲彈的確只是個保齡球大的彈丸

而所謂的''爆彈''

而是在十七八世紀左右出現的

除了在陸地上外

對付海上的船艦

由於有延遲引信的裝置 (其實就是導火線)

射入船體後才引爆會比在船體外引爆有較大的殺傷力

因此後來的砲彈皆引用此類型

一直至一戰前夕才出現類是近代造型的砲彈(因為原錐形的砲彈風阻小)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2 weeks later...

是山本五十六吧= =|||||

當時日本海軍內許多人的觀念還停留在對馬海戰時吧

很不幸的 那些人又剛好是海軍掌權派

中途島後日本航空打擊力大減 更加讓巨炮戰艦無用武之地

否則真的很想看看 46cm的炮 進行岸轟時的樣子(如果日本在中途島獲勝的話 這可能會成真 想到就覺得恐怖)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其實當時並沒有所謂的誰掌權

由於西進跟南進政策的關係

分為陸軍部跟海軍部

兩者沒有相同的統領

西進是由東条英幾所領導

而東進是由山本五十六所統領

雖然山本五十六是海軍

可是他對海軍有不一樣的看法

在戰前他曾經到美國留學

修美國飛機和石油兩種科目

因此他認為

要掌握大洋上的制權

唯有使用戰機

但哪裡找到適合的飛機載體呢

於是航空母艦就誕生了

甚至他還提出了海權制空論核戰艦無用論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