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二次大戰時代的轟炸機設計


Recommended Posts

小弟的猜想是,B-17於1934年研發之初,受限於材料結構強度、技術不足的因素,所以採用低單翼來減輕起落架的負荷。原本另一個猜想是,採用低單翼有無可能是受到俯衝轟炸思想的影響?但以B-17壯碩的體格玩俯衝轟炸,跟大地之母熱情擁抱的機率還比較高。

和俯衝轟炸無關。B-17的機體設計延襲自Model 247這衣架雙引擎客機的設計。

此外有幾個疑問想請教一下

(1)所謂的低翼、中翼、高翼是根據主翼在機身的相對位置來判斷,但除了目測以外,有沒有更客觀的方次來辨別?畢竟同樣是高翼,就有B-52那樣誇張到很明顯的高翼,也有像B-25那樣被人誤認的高翼機。

判斷標準是以機翼和機身的相對位置來決定。B-25是中翼,有些角度的照片很明顯。

(2)到了噴射機時代後,低中高翼的設計是否因引擎特性的不同產生變化?以戰鬥機來說,美國teen世代、歐洲風系列、Su-27、Mig-29等都不是低單翼構型。

機翼位置的設計是整體的一部分,不單單是引擎,也包括飛機的運動性,對於側風的敏感性,使用的型態等等。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重轟炸機要受到俯衝轟炸思想影響....那個設計師鐵定是白痴...

而且俯衝轟炸是在平飛轟炸顯示出精度不足的弱點後才有的概念不是嗎?

俯衝轟炸來自於一次大戰英國先採用的俯衝攻擊,差別在於角度的大小。美國是在20年代就積極研究俯衝轟炸的技術,然後被其他國家拿去使用。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所以我很快就把這個念頭拋諸腦後啦XDD

F-86還是低單翼啊,反倒是MIG-15跟Ta-183一樣是中翼。機側進氣也不是現在才有,F-80就是了。我的疑問是活塞發動機的時代用低單翼機是為了靈活性,那後來沒有採用低單翼的飛機如何維持靈活性,還是說活塞發動機時代追求的某些性能後來變成雞肋?

嘖嘖,期末考跟報告果然傷害我太多腦細胞......

起落架長度和螺旋槳的直徑影響,加上起落架的寬度會影響機翼的選擇。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戰間期的軍事武器和軍事思想皆處於摸索階段,不論坦克、飛機、船艦都有很多構想跟創新,但是要真正實用化,證明它有用,進而成為準則,也要等到腥風血雨的二戰開打之後,所以B-17可能是戰前,眾多方案理念的設計之一吧,畢竟爾後的轟炸機幾乎都採用高翼設計。

B-29是中翼,彈倉在主翼的前後方。

題外話,當年B-17競標的其實是美國陸軍航空隊的"中"型轟炸機計畫,但是波音公司認為單翼結構對多發動機的性能提升遠大於雙發動機,而且當時的發動機動力普遍不足,因此利用軍方規格的語病(誰說"多"發動機一定是兩台發動機,三台、四台不也是多發動機:E),大膽採用四發動機的設計,所以機身空重比競爭對手B-18大了兩倍以上,變成重型轟炸機,但也因此達到軍方的性能要求,算是劍走偏鋒,結果意外殺出一條血路的飛機設計。

可是啊,B-17實戰掛彈只有8000~4000磅.

和一萬七千磅的Lancaster和兩萬磅的B29完全不能比啊...

我想她會被列為重轟炸機應該是因為它也可以掛到一萬七千多(overload)

只是那樣的航程...咳嗯...恐怕無法令人滿意.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可是啊,B-17實戰掛彈只有8000~4000磅.

和一萬七千磅的Lancaster和兩萬磅的B29完全不能比啊...

我想她會被列為重轟炸機應該是因為它也可以掛到一萬七千多(overload)

只是那樣的航程...咳嗯...恐怕無法令人滿意.

不能單純的用最大載彈量來看。而且重轟炸機的標準是會變的。B-29在韓戰的時候已經改編為中型轟炸機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