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扶植對手 台灣優勢一夕毀


Recommended Posts

〔記者王孟倫/專訪〕「我們有必要這樣去扶植對手,來削弱自己國家的競爭優勢嗎?」台灣科技大學化工系教授劉進興說,在中國正野心勃勃要發展半導體產業之際,馬總統卻宣布要放寬十二吋晶圓廠西進中國的限制,難道要讓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優勢,就此拱手讓人嗎?

曾任不分區立委,劉進興在二○○二年舉行的八吋晶圓廠登陸大辯論中,擔任反方代表之一。

劉進興表示,半導體產業始於美國,一九八○年代日本開始崛起,九○年代則移到台灣跟韓國,現在是中國野心勃勃準備接手。二○○六年,中國開始「十一五計畫」,要發展○.一三微米以下製程的十二吋晶圓產業,並以二○一○年達到三千億人民幣產值為目標;二○○四年,中國半導體產值已超過人民幣五百億,十萬就業人口。

晶圓代工是我核心產業

「晶圓代工是台灣重要的核心科技產業,必須小心翼翼、防止被取代!」劉進興說,我國的晶圓代工獨霸全球,加上相關的設計、測試、封裝,總產值高達台幣一兆五千億,相關就業人數超過十五萬,是台灣的主力產業。

劉進興指出,中國要達成打造半導體王國的目標捷徑,是吸引文化、語言互通的台灣高科技人才,並整批複製台灣的上中下游晶圓產業聚落。

有人認為,十二吋晶圓廠遲早要開放登陸,為何要限制業者的出路?劉進興說,儘管隨著新技術成熟,舊技術遲早要輸出,但「遲」與「早」之間必須小心拿捏,才能避免我國喪失產業優勢。

日前,馬總統曾表示,美國的英特爾已在大連投資九十奈米製程的十二吋晶圓廠,可見規範高科技輸入共產國家的瓦聖納協定已經容許,而台灣目前僅開放○.一八微米以下製程的八吋晶圓廠登陸,太落伍。

中國欲複製我產業聚落

但劉進興反駁,英特爾在中國投資只是晶片組工廠,台灣卻要開放可以生產各種IC、技術門檻更高的晶圓代工廠;台灣應該考慮的不只是瓦聖納協定,更重要的是,此一產業外移,對台灣經濟與社會的衝擊。

他強調,九十奈米的十二吋晶圓製程,目前仍是產業主流,「馬政府豈能只跟業者協商,必須邀請在野黨及社會各界廣泛討論,更不可急著在今年九月定案」。

Link to post
Share on other sites

曾任不分區立委,劉進興在二○○二年舉行的八吋晶圓廠登陸大辯論中,擔任反方代表之一。

我記得當年那個正方代表叫做施敏。有興趣的可以去查一查他是怎樣一號人物。

這兩個人要我選的話,我是絕對不會去聽這位劉教授的意見的,科科。

Link to post
Share on other sites

不過以是後諸葛亮來看,

施敏說過,不西進台積聯電會倒掉,證明是錯誤的,

反而聯電的和鍵,台積在中國的8吋廠賠錢,

拖累台灣廠獲利。

另外,就現時來看,中國自己也有12吋廠,

但是都在賠錢,只有台積聯電賺錢。

所以問題不在單純的技術資金,而在整合生產製作能力,

我想中國要的是這個吧?

怎麼可以送過去

Link to post
Share on other sites
  • 3 weeks later...
  • 2 weeks later...
最大的重點是

美國 日本的核心產業並不是晶圓代工

而台灣的核心產業卻是代工

如果台灣的核心產業不是這樣

我也贊成晶圓廠西進

重點就是在代工

代工 是看技術 速度 價錢 不良率

但目前台灣的問題是 消極的"研發製程"

反觀對岸 學習力 強的很 他們現在的問題是不良率

開放西進 是個先下手為強的心態 風險極高

現在就看台灣廠商是否有心打造自我品牌

Link to post
Share on other sites

美國矽谷現在也只剩下總公司&設計相關部門,

正因為掌握研發的相關技術,

所以才得以處於領導地位,

台灣正缺乏這方面的能力,

所以,

可能幾十年後將被對岸超越

Link to post
Share on other sites

Please sign in to comment

You will be able to leave a comment after signing in



Sign In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