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雨林


Recommended Posts

熱帶雨林(Tropical Rain Forest Landscapes)

*簡介

熱帶雨林是熱帶地區的的森林植被,雨水充沛,土壤水分基本上不會干旱。

熱帶雨林主要分佈在南北緯10度之間的河盆、海島及丘陵,其中以南美洲亞馬遜河盆地及非洲剛果盆地部分的面積最廣,在東南亞則較為分散。

熱帶雨林分布,還可細分為濕潤雨林、季風雨林、山地雨林等。

全球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印度、薩伊、新幾內亞、緬甸、馬來西亞、菲律賓、祕魯、哥倫比亞、玻利維亞和委內瑞拉及巴西等國。其中以巴西境內亞馬遜河流域一帶的雨林為最大。

南美亞馬遜河流域堪稱熱帶雨林的代表。亞馬遜河流域橫跨赤道南北,是世界最大的河流,雖然表面覆蓋林木,大部分地區是貧瘠的,只有4%經常為水淹沒的沼澤區域始有沃土生育。亞馬遜河不僅是一條河流,它其實是集合了1100條支流交織而成的一片森林。

熱帶雨林裡的河川便是通道,而赤道正好經過亞馬遜河口。赤道以北的地區,雨季在三月至七月,赤道以南的則在十月至翌年一月。因此河水會此漲彼落,先北後南。河水廣及河岸兩側,浸沒離岸80-100公里內的植物,形成淹沒森林。淹沒森林的部分樹木因根部缺氧而暫時窒息,宛如乾枯枝椏一般,水退之後,始長出嫩葉而復甦。而地球上發生森林火災最頻繁的地區亦是亞馬遜河流域。通常發生在乾季期間,火災持續六到十個星期。

*分布

distributionsau6.jpg

*活動

熱帶雨林賦予人類不少珍貴的動植物資源,如各種木材和藥物。

從前,人類的科技水平較低,人口不多,況且赤道雨林空地有限,所以發展緩慢,自然環境改變不大。

近年因人口不斷增加,對各種資源的需求極高,科技又不斷突破,熱帶雨林的發展甚為迅速。人類在熱帶雨林的活動,包括歷來影響較輕微的狩獵及採集活動和遷移農業(shifting cultivation),較現代化及影響較大的企業性大農場(plantation)、商業性伐木業、交通幹線發展、採礦、以及大規模的移民等。

*刀耕火種

遷移農業出現於熱帶雨林的山區部分,居住其間的土生部落,因科技水平有限,人口稀少疏落,遂發展了此種對自然環境影響較輕微的耕作方法。

遷移農業的運作是這樣的:土著首先選擇一塊適宜的土地,然後清除土地上的植物,高大的樹木都砍伐下來,然後堆放在一起燃燒,得到的灰燼,正好是優良的天然肥料。

接著是生產的階段,土著把種子隨意撤到田中後,任由農作物自行生長,對農作物並不加以照顧,祇等待農作物的收成。農民所用的工具皆十分簡單,如鋤頭、木棍等,所得的收成均為自用,因此是自給自足的經濟(subsistence economy);農作物都是食糧,如木薯、芋頭、花生等,一般祇需兩三個月便成熟。

因生產水平較低,農田上同時種植多種農作物,以保障食物的供應。但每次收成之後,農民並不補充肥料,祇是繼續播種和等待下一次的收成,因此土壤的養分急速損耗,農作物的收成也越來越差。大約兩三年後,收成不足以應付農民的需要,農民便放棄耕地,到另一處清除植物,重新開始;就因如此覓地和搬遷,所以稱為遷移農業。

因人口稀少,科技水平有限,且樹林廣闊,以及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不大,森林一般可以再次出現。

可是人口增加之後,便不再有充分的時間讓森林再生(regeneration)。

*植物

熱帶雨林非常茂密,遍地植物,品種繁多,以高大的闊葉常綠喬木為主;各種林木混雜在一起,沒有一種是佔優勢的。

熱帶雨林的植物,朝著陽光向上生長,形成明顯的垂直層次,大致可分為五層。

最高的一層為外露層,疏落但異常高大的露生樹(emergents),從林中伸出來,高度超越25米。

其下為樹冠層(雨林的主體),樹木的高度約為15米至25米,密度極高,傘形的樹冠緊靠,形成一片連續不斷、濃密交織的冠層(canopy),阻擋了陽光和雨水進入森林內部。

第三層為中間層,為較矮小樹種或年青的樹苗,高度在 5米至15米之間,佔據著冠層較薄或中斷之處的空間,須能在陰暗環境生長。

接著為灌木層,並有其他的高大的草本植物和羊齒類植物,以及樹木幼苗,高度低於5米,分佈頗為稀疏,且多為耐蔭性植物。

最後為地面層,因缺乏光照,基本上沒有多少植物,以青苔和腐生植物(saprophytes)為主,另有少量的草本植物。

較常見的有攀緣植物(climbers),往往橫跨幾個層次,尤以木質的藤本植物(lianas)較為大型,穿插於樹叢之間。另一類為附生植物(epiphytes),因為需要較多的陽光而附生在高樹之上,從樹上裂隙裡的腐殖質吸取養分。又有纏絞植物(stranglers),種子在大樹椏叉發芽生長,然後向下生根入土;因樹根纏著宿主樹的樹幹,終於會把宿主樹纏死。

在河畔或樹林邊緣,因有較多的陽光到達地面,地面層的植物會因而大增。

連綿的冠層遮蔽森林底部,使陽光和雨水難以穿透,引致各植物需要競爭最佳的位置(較高處)來得到陽光,亦使森林底部因陽光不足而缺少植物。植物的生機活躍,不斷的新陳代謝,樹木好像沒有落葉似的,保持全年常綠;開花、結果也是全年進行,沒有特定的季節。

*土壤

在高溫多雨的影響下,熱帶雨林地區的風化作用強烈,令到土層特厚,而各種形成土壤的過程也很快速及徹底。

在這種環境下,過量的雨水,帶來強烈的淋溶作用(leaching),溶解及帶走差不多所有可溶解的礦物,如鉀、鈉、鎂、鈣等的鹽基,使土壤失去植物所需的養分而變得瘦瘠。

另一方面,那些不易溶解的礦物,相對地集中起來。最常見的殘留礦物為鐵氧化物,使土壤顏色偏紅,名稱因而叫做磚紅壤(laterite);另一種常見的殘留礦物為鋁氧化物,特別是鋁礬土(bauxite),通常使土壤顏色偏白。這些礦物甚至會膠結在一起,形成不透水的硬磐(hardpan)。

美國的分類方法,把熱帶雨林的土壤稱為氧化土(oxisol)。

*氣候

這個地區因陽光直射路線最短,入射角較高,日照時間較長,光照充足,所以全年高溫多雨,沒有明顯的季節。

因陽光猛烈,蒸發率極高,容易形成滂沱的對流雨。

平均年溫度高達攝氏27度,全年變化輕微,年溫差甚小,祇得攝氏2度左右;但日溫差則較年溫差高出數度。

年雨量一般多於2000毫米,而且分佈比較均勻,沒有旱季,使全年濕度偏高;因陽光直射位置的轉變,氣壓帶季節性地南北移動,令一些沿海地區,因風向的改變而一年有兩次較多雨量的時期。

資料來源:香港教育城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