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免試入學 今年起107所高中納入


Recommended Posts

如果你要求美國好高中至少水準能達到台灣區域第一志願的程度,這我沒意見。但是請注意,美國好的高中不意謂的非要與建中或是北一等同樣等極才能相比為優秀,別忘了,沒有人說讀陽明讀南湖等公立高中是不優秀的阿?你說是吧?

我說了全美兩百大等於全台前16名,也就是西部各城市第一志願

台北的話最多排到成功,以下就不算了

南湖那種區域高中當然不能算「優秀」。

所以你的定義一個學校能夠讓很多學生進超優秀大學情況才能稱的上為「競爭力優秀」

我根本沒有說「超優秀大學」

相反地,我定的標準是 Rutgers SUNJ,NJ最好的公立大學

這根本不是什麼很高的目標

你的表格我看了,如果我沒會錯意,他這裡Schools with poverty enrollment >=xx%是意思學校學生貧窮人數佔多少人吧,那如果真的是這樣,那代表著學生貧窮人口學生教育不嘉,但是我沒看到他指出Schools with no significant poverty enrollmen那些包含著是怎樣的成份,這裡他並沒有進行分析,所以我無法知曉他裡面比例是什麼,只能知曉家庭社經地位不至於是貧困的情況,但無法表示越有錢子女越嘉。

Schools with no significant poverty enrollmen 就是說根本沒有貧窮學生或貧窮學生只佔5%以下的學校阿

不然我特別指出看最後一項幹什麼= =

這類學校佔了100所金牌高中其中的36所,超過1/3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說了全美兩百大等於全台前16名,也就是西部各城市第一志願

台北的話最多排到成功,以下就不算了

南湖那種區域高中當然不能算「優秀」。

先前的發文前面我已經重申自己的定義囉,我並不認為南湖等高中不算是優秀的學校,且我不再意這些學校所展現的成積是不論是否能到達多麼傲人或是統計能否培養多少進非常棒大學的孩子,而是在於幫助孩子們夠考進一個不錯的大學,我認為這就是一個優秀的學校。

我認為目前討論最好在這邊建立起共識,目前討論面臨這問題。

我根本沒有說「超優秀大學」

相反地,我定的標準是 Rutgers SUNJ,NJ最好的公立大學

這根本不是什麼很高的目標

我之所以這樣表示在於你認為這些高中能夠進排名夠前才可稱為「優秀」,如果這些高中孩子被認為不能進「優秀」大學,那這樣何以能稱的上進排名百大明星高中的學生呢?我是以這樣的邏輯進行推斷的。

我不敢說NJ最好的Rutgers 公立大學對於學生來說是否是個不高的標準,但是他們如果能夠考進一個不錯的大學,我覺得這就是很優秀的表現了,並不在意他們非要考上頂尖的公立或私立大學。目前我手頭沒有他們進Rutgers 資料只有排名,Homdel2008年是全州排名第11,Ocean目前還不清楚,他2006是第69名,我想這些學校的優秀應該不言而欲了。

Schools with no significant poverty enrollmen 就是說根本沒有貧窮學生或貧窮學生只佔5%以下的學校阿

不然我特別指出看最後一項幹什麼= =

這類學校佔了100所金牌高中其中的36所,超過1/3

阿,所以我才在文中表示他的「Schools with no significant poverty enrollmen 」統計並沒有表示這之中的孩子程度是來自一般收入普通能維持家計的普通家庭居多?還是來自於小康甚至於富裕的家庭居多?

因為有錢家庭確實有非常多的資源可投註於小孩教育,但是這不意謂著富裕家庭的孩子就一定培養出更聰明更優秀阿,我才會要了解這之中的問題。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高中社區化的策略依愚見看來主要是整體提升所有高中的素質,然而我認為此為全然本末倒置,因其提升整體高中素質的手段是把所謂成績好的學生往各城市角落平均分配,然而此手段,第一,無法確保此能根本提身學校素質;第二,無法確保如此能提升所有學生素質。依愚見,高中優質化政策治標不治本。

1)前些帖子有提到,政府希望高中優質化的政策可以消除資源分配不均的情形。

在探討此問題之前,此資源是指什麼樣的資源?是師資?是學校設備?還是廣泛單一稱呼的學校經費?

首先,為什麼明星學校跟普通學校資源不均?政府分配資經給學校的多寡除了基於學要本身的規模跟需要之外,學校的考察跟學生評鑑更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若資源分配不均是當下多數高中所面臨的情況,那便代表政府分配經費的標準是有缺陷的。根治此問題的唯一手段並不是從擁有多數資源且需要那些資源的明星學校身上剝削資源往普通學校貼去,而是重新探討檢閱評鑑跟資金分配的政策,並派專人進一步了解普通學校或偏僻學校所需,充新訂立方針解決問題。

2)高中優質化政策是否可以提升學生整體素質?

依愚見,高中優質化(實質:高中社區化)的政策是一種變相性高中國中化,以推動十二年國教為長期目標的踏腳石。若要徹底解析此問題,必須從當下台灣社會及國情是否適合十二年國教探討,此問題過廣,因此單純討論學生素質平均化是否能帶給學生最大利處來做為探討。

當年國中強制禁止能力分班的主要原因是為了避免學生遭受不平等對待,二,為了平均分配資源。此問題的根本在於,如何給大家正確觀念不歧視學業不好但有其他專長的學生(很可悲的,需要受此"禁止歧視學生"輔導的並不是其他成績優秀的學生,而是老師本身),如何確保學校給予所有學生應有的資源。能力分班的制度被撤掉之後,大家日子還是可以過,也沒有人回去比較前後者之間的差別,但問題是,問題解決了嗎?學生素質提升了嗎?

高中社區化主要帶來兩種結果(或說可能結果),第一,免考試,第二,平均分配不同素質的學生。

1)免考試

教育部中辦主任林樹全說明,教育部因而將擴大鼓勵台北縣新店高中、中和高中、基隆高中、基隆女中、宜蘭高中等全國一百零七所優質化高中,也都釋出部分名額免試入學,明天將邀集各校商討確定招生名額及招生細節,希望更多國中生可免去離鄉背井跨縣市就學的辛苦,也免去一再考試的壓力,提前在社區高中就近就讀。

我們來以國中社區化的例子給高中社區化做一下未來的預視。

首先,依目前國中的情況看來,雖說沒有國中入學考試的壓力,還是有非常多的家長往中正區,信義區,仁愛區等地買房子,就為讓學生有戶籍進入好國中。此可借為高中社區化的前車之鑑。

第二,雖無國中入學考試,小六後的暑假仍是補習班的旺季,銜接課程推成出新。

高中免試化的結果是,國中的課程不會以準備學生上高中為學生做準備,而變成像小學一樣,讓學生修完所有課程,自已為國中課程的銜接和能力培養做打算。如此的情況只會讓家長退而求補習班的協助,創造高中銜接課程的補習班風潮。有錢的人到補習班提升能力,沒錢的人坐等上高中,一起步便落後人一大截。此政策不但沒有解除學生壓力反到拉大了學生程度能力的距離。但若今天各校仍維持高中考試的制度,高中銜接及能力培養這塊被會自然而然由各國中承擔下來進行,因為這些學校有評鑑和學生升學入取壓力。簡而言之,高中社區化只會把現在國中在為學生做的事情轉到補習業者身上,而有錢的人得資源,沒錢的人落後。

第三,請說此話的官員提出「免去一再考試的壓力」能提升學生素質及未來幸福的論證。

高中社區化帶來的免試,只是讓學生遲點接受到考試壓力。但大學入學要考試,國家機關要考試,因此我希望此官員能進一步說明為什麼如此「免試化」政策(打著為學生減少壓力的旗),著實能帶給學生對面對未來最大的利益?

官員「免去一再考試的壓力」政策暗喻著:考試壓力是不好的,但考試是必要的,我們寧可除去壓力,也不要考試本身所帶予的必要性。若「免去一再考試的壓力」有其正當及必要性,那政府應該消去全國所有大大小小的機關考試,以「免去一再考試的壓力」。此論點已自闡的十分明白,去除當下學生壓力是對學生未來能力的一種自毀,除非這些學生在未來進入社會完全都不必碰到考試,此手段只會讓學子在未來面對社會現實時,變的弱不禁風。

我簡單引用張大春他父親在九年國教實施當下跟他說的一句話來做個結尾,「此處不考爺,自有考爺處,處處考不取,爺爺家中住」。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