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三通~台灣會取代香港地位???


Recommended Posts

最初由 chrisnice79 發表

香港這幾年偶出經濟低潮,中國觀光客有多大的關係也許你可以去查查看,外國的月亮比較圓,觀光勝地的國民都不出國的?

中國的優勢在哪裡,端看你要用它何種能力,微軟在上海成立''亞洲研究院'',比爾蓋資稱呼其中的人''?............(論壇訊息:引文過長 恕刪)

  之前不知道為什麼用到那位kevincool的帳號,在這裡發個聲明道歉。下面就重複吧,這樣比較好了解。

    以中國人的立場,台灣有什麼好玩的?用那些仰慕中華文化之人的話來講,中國物大地博,高山美水多不勝收,台灣一個小小的彈丸之地有什麼好來的。

  聚落之所以會成為聚落,是因為其有優勢的所在吸引人群聚集。中國現在優勢的是勞力、材料成本,並不是人才。反而台灣還有科學園區,而中國這種極權發展中國家有可能讓他的高科技人才過來嗎?那三不三通對人才聚集又有什麼幫助。

  中國的資金當然是不能回來,但是台商賺的中國錢理論上是要可以回來的,但中國卻要求繼續投資下去,不能回台灣。(其實香港都回歸中國了,港資還不等於中資?還有TVBS最近不是在爭港資或中資,重點是"外資")

  現在去中國因為勞力成本降低了,甚至連部分材料成本也降低了,同樣的東西降低了總成本,利潤提高,你會想要提升你的技術嗎?反正這批員工要求更高的薪資,就換一批。

  美墨邊界勞工失業,那是勞工的失業,對白領的有差嗎?或許勞工真的會有技術提升吧。但對工廠方面的技術呢?在其餘成本可以降低的時候,會有人願意提升技術嗎?而且現在沒有三通,台灣勞工已被外勞搶走了(當然也含中國),但有聽過技術提升這回事嗎?至於勞工無法提升,你說被比下去要怪誰。到頭來當然是怪政府,台灣立委沒那麼好講話。

  至於MIT,我當然知道它本意是Made In Taiwan,但是我覺得應該要將其視作為一種品質的保證,而不再是像以前單純的標明出產地。同樣的例子,日本貨就是日本做的嗎?

  金磚四國中確實是中國離我們最近,語言相近也是一個強力的原因。不過這麼說,我們國際化只要趨向中國就是國際化,然後也不用學英文了,反正有中國的完全搞定了。現在台灣有一個問題,沒有風險概念,中國隱性問題有多少,應該不用我說了,但是台灣這樣集中投資中國,哪天中國真的出事了,台灣怎麼辦。

  因為這是經濟版,本來不太想講政治的方面

  九七之前,香港被稱作東方明珠。而在英國政府管理之下,中國觀光客對香港的經濟有很大的影響?與其說是因觀光客而影響香港經濟,還不如問說為何不能像以前一樣繁榮。

  港資自然是中資,除非哪天香港獨立。現行法規是什麼時候訂的,能這樣歸類港資嗎?

  資金不能回流,受到傷害的是台灣這個本體,對小個體的台商,錢還是他的,他自然不會受到影響。也就是殺頭生意有人做,所以台商才敢去有七百多顆飛彈瞄準台灣的國家做生意。

  中國說真的,人口實在很多。所以不只貧富差距大,就連教育程度差距也大。那些能進亞洲研究院的,佔了全國人民的幾%?對於以製造業為主的台商有多大的吸引力?

  

  媒體對社會的影響有多大,不用我說大家都知道。而現行媒體大都對三通極力贊成,那股市會不會上揚就很明顯了。民意和現實不一定都會相符的,如果說投資中國對經濟有利,那為何在如今實際上以大量投資的台灣股市比不上其他投資不如台灣的日本和韓國。這矛盾啊。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2 weeks later...
  • 回覆 53
  • Created
  • 最後回覆

Top Posters In This Topic

[以中國人的立場,台灣有什麼好玩的?用那些仰慕中華文化之人的話來講,中國物大地博,高山美水多不勝收,台灣一個小小的彈丸之地有什麼好來的。]

這就不懂人的心態了,別人的總是比較好,外國月亮總是比較圓,歐洲也是觀光勝地,他們的人都不出國觀光的?

[聚落之所以會成為聚落,是因為其有優勢的所在吸引人群聚集。中國現在優勢的是勞力、材料成本,並不是人才。反而台灣還有科學園區,而中國這種極權發展中國家有可能讓他的高科技人才過來嗎?那三不三通對人才聚集又有什麼幫助。]

中國的優勢端看你要怎麼利用,如果你一心只想製造,那的確是勞力.材料成本,微軟懂的發展腦力,於是成立亞洲研究院

[中國的資金當然是不能回來,但是台商賺的中國錢理論上是要可以回來的,但中國卻要求繼續投資下去,不能回台灣。(其實香港都回歸中國了,港資還不等於中資?還有TVBS最近不是在爭港資或中資,重點是"外資")]

看看目前的法規吧,這牽扯到[法人],在中國成立的公司是不能回來的,就算他是台商,但是那錢名義上屬於中資,因為是中國法人.同樣的道理,外資在我國合法成立之法人,在法律就認定他的資金為台資,這是法律條文明定的

[現在去中國因為勞力成本降低了,甚至連部分材料成本也降低了,同樣的東西降低了總成本,利潤提高,你會想要提升你的技術嗎?反正這批員工要求更高的薪資,就換一批。]

不會永遠有下一批的,如果老闆真的這樣想,那他只是個炒短線的老闆,談不上什麼經營理念,倒是應該的

[美墨邊界勞工失業,那是勞工的失業,對白領的有差嗎?或許勞工真的會有技術提升吧。但對工廠方面的技術呢?在其餘成本可以降低的時候,會有人願意提升技術嗎?]

在成本降低的時候,炒短線的人不會想技術提升.正常的公司都是同時致力於提升技術和降低成本

[而且現在沒有三通,台灣勞工已被外勞搶走了(當然也含中國),但有聽過技術提升這回事嗎?至於勞工無法提升,你說被比下去要怪誰。到頭來當然是怪政府,台灣立委沒那麼好講話。]

這段聽不懂,有點意氣的感覺

[至於MIT,我當然知道它本意是Made In Taiwan,但是我覺得應該要將其視作為一種品質的保證,而不再是像以前單純的標明出產地。同樣的例子,日本貨就是日本做的嗎?]

這就好像你說今天11/26是我生日,好棒,那我明天要再過一次生日,那明天也是11/26好了.你自己想想開心當然可以,但是你跟別人爭明天還是11/26沒人有知道你是不是瘋了

你說的品質保證,有另外一個術語,叫design in Taiwan, MIT

這有很嚴格的定義,因為這牽涉到GDP的計算方式,國際通用的準則不是你想當然爾就能改的

[金磚四國中確實是中國離我們最近,語言相近也是一個強力的原因。不過這麼說,我們國際化只要趨向中國就是國際化,然後也不用學英文了,反正有中國的完全搞定了。現在台灣有一個問題,沒有風險概念,中國隱性問題有多少,應該不用我說了,但是台灣這樣集中投資中國,哪天中國真的出事了,台灣怎麼辦。]

以目前中國對世界的產出和資源消耗,中國真的發生什麼大事,全球經濟鏈從供應到需求全受到嚴重打擊,那也不只台灣有事了,所以世界各國一直關切中國的發展,就是怕他出現動亂

[九七之前,香港被稱作東方明珠。而在英國政府管理之下,中國觀光客對香港的經濟有很大的影響?與其說是因觀光客而影響香港經濟,還不如問說為何不能像以前一樣繁榮。]

九七之前根本沒有開放中國觀光客,當時香港以製造.金融.交通稱霸。後來製造被中國搶走,以觀光客彌補。觀光客是非常好的經濟來源,又沒有污染,我們想做這麼多年都做不到,這就是香港面對競爭成功轉型

[港資自然是中資,除非哪天香港獨立。現行法規是什麼時候訂的,能這樣歸類港資嗎?]

我知道你害怕的部分,但是如果港資真的被併入中資看待,香港投資台灣的企業就要離開台灣,台灣的公司也無法在香港掛牌上市吸引''中資'',那對台灣的衝擊可嚴重了

[中國說真的,人口實在很多。所以不只貧富差距大,就連教育程度差距也大。那些能進亞洲研究院的,佔了全國人民的幾%?對於以製造業為主的台商有多大的吸引力?]

為什麼要管百分比?我只知道這個百分比就算數字小,乘上他們的人口也換變成大數字。我們要去利用這些上面的人,讓他們為我們所用,為什麼要管百分之幾?台灣是以製造業為主,但是這幾年的目標就是提升產品價值,不再是低價流血,我們需要的研發人才就是前面的些,不用管他們是幾啪

[媒體對社會的影響有多大,不用我說大家都知道。而現行媒體大都對三通極力贊成,那股市會不會上揚就很明顯了。民意和現實不一定都會相符的,如果說投資中國對經濟有利,那為何在如今實際上以大量投資的台灣股市比不上其他投資不如台灣的日本和韓國。這矛盾啊。]

一國的股市代表一國的經濟櫥窗,不是只有你自己的國家會來。股市要漲的先決條件就是要有資金,沒有資金什麼都免談。而短期資金最大的來源就是外資,每次外資買超,股市往往應聲上揚,就是有了資金,也就是人家看好你,願意投資你。台股會在2000來一路走下坡,就是因為外資紛紛出走,不再認為台灣有投資的價值,所以這筆錢流向日韓,使他們股市亮麗。在台灣上市上櫃的公司哪一家不受到金管局嚴格管制對大陸的投資,偷跑的也不會回來掛牌,怎麼能說''台灣股市大量投資大陸''?真正大量投資大陸的公司,都在香港掛牌,那些才漲的兇啊

外資投資台灣決對不是看好內需市場,而是為了賣到世界。但是台灣自絶於一個大市場旁邊,所以才讓外資出走。歐美商會不斷呼籲開放三通就是這個道理,你可以就這點回覆嘛?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來補充一些好了,我舉一個實際的例子。

有一間公司叫做昆盈企業,是做電腦週邊商品

他的滑鼠在歐洲市場佔有率相當高,如果哪天這個公司掛了

歐洲人可能只用鍵盤操作電腦了

他的總公司設在台灣

生產線設在東莞

當地提供的不只是所謂的勞力

許多屬於出腦層級的都是大陸人,管理人員也有許多是大陸人

無可否認的他們的素質相當不錯,而且也不太像大家所想像的刻板大陸人

如果開放三通,不僅省時間還省錢,尤其是時間,一個出差過去的主管,在香港通關時要多耗好幾個小時,如果這些時間省下來(不要以為幾個小時不算什麼,一年有多少人出差?乘起來浪費多少時間)可以換取多大利潤,這些利潤對我們難道不重要嗎?難道都給大陸人拿過去了嗎? 如果你看過這間公司的設計圖,你就會發現他們的產品有多麼有創意,就連XBOX的手把也是他們代工的,現在需要什麼? 就是更自由的貿易,更方便的途徑。 自古以來,把自己的大門關起來而成功的有多少,台灣不能在錯過這機會了,在97金融風暴我們已經錯過一次了,不趁現在登陸,等都給別人搶光了在來怨嘆,剛當年的迪士尼樂園一樣嗎?

還有大陸勞力問題,矽谷的台灣人有一種皆不上來的感覺,當年台灣人的創業潮,於今以不復見,當年出去那批,現在都已屆中年,但是接上去20 30歲的台灣學生的數量卻遠不如以前,以前,在矽谷看到東方人,幾乎都是台灣人,而現在,你可能要捲個北京腔才行,現在的大陸學生就像20 30年前的台灣留學生。 20 30年前我舉台大物理系好了,畢業學生有90%出國,而現在只有50%出去,這些空缺誰填進來,就是大陸人跟印度人。 他們陜西多窮,雲南多落後(只是打個比方,或許那你也很繁榮啦),那根本不重要,那是他們自己的內政問題,我們關心的就是沿海幾個重鎮。 多少國際大企業在京滬設廠,我們就住旁邊,語言又相通,比外國企業多一分優勢,不趁現在把握會,我們要把握什麼經濟契機呢?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小弟就來說說看個人的愚見好了

雖然說台灣近幾年的景氣不怎麼好

但是,也不會差到哪去

雖然說有些企業會到大陸去投資

台灣政府卻沒有限制大陸投資

倘若怕三通之後臺灣企業都被大陸吸走

那之前與現在的台灣絕對不會是現在這樣

也不會有外國企業來台停駐

就是說台灣還是有他的優勢存在

台灣是列島環的中心那就是最大的優點

加上多元的文化、開放自由的空間

當然缺點還是有很多...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最初由 chrisnice79 發表

[以中國人的立場,台灣有什麼好玩的?用那些仰慕中華文化之人的話來講,中國物大地博,高山美水多不勝收,台灣一個小小的彈丸之地有什麼好來的。]

這就不懂人的心態了,別人的總是比較好,外國月亮總是比較圓,歐洲也?............(論壇訊息:引文過長 恕刪)

  當然會回覆,只不過我總忍不住會去反駁而已。既然這樣要求,那前面的就跳掉吧。

  

  單單說最後一個有關係的。正如你所說的,股市最大活動來源的在於資金。但是你有兩個錯誤,第一個:外資並不認為台灣不適合投資。以下摘錄自自由時報11-23的新聞

  今年以來外資買超台股的金額居亞洲市場之冠(日本除外),已超過四千億元。十一月外資火力更是超猛,至二十一日已買超達一三五一億元,創下了單月買超的新高紀錄。奇怪的是,就在這幾個星期前,國內統派媒體還一直引用外國分析師之言,恐嚇政府,若不趕快直航、取消四十%投資中國之限制,外資將會「棄台就中」掉頭而走,好像台灣即將因主權之堅持而沉淪下去!

  

 事實證明,外資並未因政府未取消四十%投資中國之限制,亦未因直航談判遲遲未能進行而撤走,反而一直在加碼。去年外資對我國淨買超二八三九億元,今年更一舉突破四千億元,難能可貴的是,亞洲外資買賣以對台灣的買超為最高(日本除外),至八月底達一一五億美元,同一時間對韓國之買超只不過八億美元。此一數字所表示的是,「講歸講,批歸批,台灣還是外資的最愛」。可見統派媒體經常引用外國分析師對我中國政策之批判,只是個體利益之言,與絕大部分之認知乖離甚多。

  再以外資加碼之內涵來分析,去年二八三九億元買超之主要個股是台積電、中鋼、華映,本月外資之買超亦集中在台積電、友達、聯電等,由外資之選股來看,似乎一直偏愛「投資台灣,扎根台灣」的廠商。

  晶圓廠屬未完全開放對中國投資之產業,台積電則是其龍頭,但它並不因晶圓廠未完全開放登陸,或有四十%之投資限制而被外資所唾棄。屬面板業的友達、鋼鐵業之中鋼亦具同樣性格,都是主生產在台灣之產業。

  若說,外資選股之標準並不在於「台灣優先,扎根台灣」,而是所謂上市公司的獲利能力,則「為什麼台灣優先、扎根台灣的上市公司及未開放投資中國的產業,會在獲利能力、在產業升級上有較好的表現?」就成為值得大家探討的問題。盱衡當今六九四家上市公司之經營,我們不難發現登陸最早、最積極的產業,除了一、二家例外,大都已成為票面或票面下之雞蛋、水餃類股,當然亦都非外資投資之對象。傳統產業中能出類拔萃者亦都屬於部分被禁止登陸之產業,台塑關係企業堪稱其代表。但台塑企業與台積電一樣,雖然對中國有投資,金額雖亦可觀,但若與企業在台之總投資仍不成比例,仍在可控制範圍之內。換言之,政府對石油裂解之遲遲不開放,並未動搖外資對台塑企業之信心,反而是成為產業獲利的一種保障。

  台商最大的缺點就是他們的「大中國神州情結」及由此產生的一窩蜂現象,使公司老闆整年遊走中國各地,台灣之經營因而分心。產業登陸之一窩蜂現象又使產品價格節節下墜,使整個產業、個別企業均陷於不利經營之困境。二○○二年政府對晶圓登陸之種種管理與限制,回顧起來應是今天台積電等晶圓產業尚能獲得利潤,成為外資之首選的主要因素。

  轉錄結束

  以上已足以反駁您外資縮手的論點。而第二點:如果台灣真的嚴加管控往中國的投資,還有可能有之前那些偷跑去中國投資而被報導出來的企業嗎?

  剛去世的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在下一個社會一書中談到,保護主義將會重新抬頭,而中國將會分裂。這難道還不足以讓我們警惕嗎?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也來引用報紙上的文章好了...

這篇可是民進黨人寫的

等到東協十加三之後

台灣的狀況真不知會如何

因為連韓國日本都加進去了

整個花綵列嶼

或是說太平洋西岸沿線

都加入同一個自由貿易區

只有台灣被擋在外頭

「享有高關稅」

貨運直航 別再錯失台灣優勢

王拓民進黨籍立委(基隆市)

過去十年來,從亞太營運中心到自由貿易港區,讓台灣全球佈局策略失靈的主因,除了戒急用忍的政策外,更重要的是,我們的經濟政策未能針對全球「貨源流動」,提出有效吸引貨流之加值服務。

脫離了大陸作為世界工廠的新國際分工,我們規劃自由貿易港區的核心價值,對極欲在全球價值鏈群聚中卡位的國際大廠商而言,根本「毫無加值服務之利可圖」。而這正是大陸作為世界工廠的新國際分工形成後,台灣產業出走、貨源消失,導致目前被邊緣化的原因。

不過,在聯合報日前「五年經濟總體檢」報導中,面對邊緣化窘境,經建會的回應竟然是:「自由貿易港區招商不理想,是因為條例規定廠商必須僱用百分之五的原住民,門檻太高,以致設廠不易」。真是避重就輕之詞。

想要重新活化台灣經濟,我們就得重新找出港口新的定位與功能。我們不妨借用澳洲學者教授羅賓森教授的觀點,將港口定位成全球價值導向鏈系統內的一環,其功能是提供加值服務,也就是在全球化下的經濟再結構過程,港口必須重新為自己以及鑲嵌其內的整個供應鏈尋找出新的價值。自由貿易港區招商成績不理想,是因為港區沒有足夠加值服務的誘因優勢,而非「原住民」條款所造成的成本問題。

當今之計,是儘快開放兩岸貨運包機直航,讓台灣的十二家航線形成的空港扮演中國與其他全球市場發貨中心的集貨、加值功能。台灣現今仍存的優勢,在於長榮及華航合計約有三十幾架的全貨機數。這個擁有龐大全貨機的載運與輸送能力,其實是舉世罕見。反觀中國大陸只有十架全貨機,加上其貨運市場的意識落後、制度不健全,無法提供二十四小時服務,其全貨機的國際服務航線也不如台灣密集。因此當中國還發揮著其世界工廠的製造優勢時,我們千萬別再錯失優勢了!

【2005/11/14 聯合報】 @ http://udn.com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最初由 robertfish6508 發表

我不認為引用立場不中立報紙的話具有說服力

不曉得你說的是自由還是聯合?

不過不管是在說哪一個,請先試著不要看報名,只看報導的話,有沒有問題。畢竟立場「不公正」的報紙中,也會有公正的報導。

同理,民進黨雖是泛綠,也不代表說所有民進黨員都是同一個腦袋,不同的人總是會有不同的意見。所以在這引用王拓的話,充其量只是舉出一個人的意見而已,沒什麼特別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一直避免引用報紙評論 就是因為有立場問題

既然你用了自由時報的評論,那我們來看看聯合報所引用的''遠見雜誌''最近的調查

美國商會:不直航 亞太轉運中心渺茫

記者袁世忠、黃國樑/台北報導

遠見雜誌調查發現,不少外商認為台灣政府不三通、效能不彰、限制又多,投資台灣的誘因,只剩下人才素質、生活品質與公共建設而已。甚至還有外商提到政府表現,忍不住大罵「民進黨是三面夏娃」、「愈中央愈不清廉」!

配合這次調查,遠見雜誌專訪許多在台投資的外商機構。歐洲商會執行長紀維德談到政府效能時指出,台灣自行建立一套規定,不完全採用國際標準,以商品檢驗為例,進口品通過歐洲檢測,可是,到了台灣,還要再驗。一家歐商的電漿電視,花了一年才拿到認證,他不懂政府部門是怎麼溝通的。

提到兩岸政策,台北市美國商會執行長魏理庭表示,如果不直航,「台灣和大陸一點都不近,應該移到泰國、越南的南部」。紀維德也認為,因為戒急用忍,台灣成為亞太轉運中心的機率愈來愈小了。

不但如此,禁止中國大陸產品進口,連保守的日商也頗感無奈,台北市日僑商會總幹事黃哲雄就表示,日商在大陸製造的半成品不能進口,在台投資就變得沒有意義。

也有外商對於台灣政府清廉感到非常不滿。一名外商接受遠見訪問時就指出,「我覺得民進黨是雙面亞當、三面夏娃!」五年前人民對民進黨有很高的期望,「可是,他們為了一黨之私,不為國家,令人失望,比國民黨還不如!」還有外商感觸地說:「政府愈中央愈不清廉!」

不過,外商也認為台灣仍有投資吸引力。魏理庭認為,台灣生活品質、公共建設、治安是大陸比不上的。住過大陸的英國中央工商局代表韓亞力說,他受夠了北京的髒空氣,要看上海的綠地,得坐上飛機,還是台灣比較好。

對於遠見雜誌調查結果,行政院秘書長兼發言人卓榮泰表示,選後二次經發會將對兩岸政策有所鬆綁,如此也有助於國內政局安定,將可以吸引外商來台投資。

至於外商認為民進黨政府越到中央越不清廉,卓榮泰說,政府身為執政黨當然要檢討改進,但這段時間,輿論與社會對於相關事件的報導都失之偏頗,很多有關民進黨的事都以「弊案」稱之,但對於過去國民黨執政的案件,卻指其為政治的炒作。

引用結束 這是不是告訴我們不同的媒體有不同的解讀呢?真的要比遠見雜誌是在亞洲雜誌評比得過獎的,自由時報呢

你真的是避重就輕的回答,如果真的要我點名你才回答,那就再談談MIT吧,我真的很懷疑說這句話的你對GDP的了解,那你又要如何理解在中國大肆拓展的韓國今年GDP追上我國所代表的意義?台灣或許沒有退步,但是為什麼都沒有進步?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避重就輕?

  我自認我在深藍的每一次發言,尤其是這種觀念上的交流,我都是很認真的回答。社會事件從來就不是單方面一個切入點就可以澄清的,況且是你自己要求我對外資這方面做回應的,如今為了轉移話題到MIT而說我避重就輕?我無法接受。

  我同意你說怕有立場而避免使用報章言論,所以我轉載時也將無關的部分切除。但先引用新聞的,似乎是你吧。我只不過很誠實的明確說出而已。至於遠見跟自由的評比,自由好歹也是國內第一大報,也是民調中最公正,閱讀者社會地位是白領的律師及醫生的較其他報多,當然這是他自己刊的,你大可說沒有公信力。不過這就不關我的事了。

  民進黨政府有沒有做不好的地方?有的,這是必然的,沒有任何政黨可以做到十全十美,這是需要我們去向政府建議改進的。但能除了改進的部份之外,是否要顧到大環境的影響,這當然也是必要的。

  但回顧您前第四篇所說的歐洲和美國商會所提出的警告,是「數年」,也就是有好幾年了。但這兩三年來外資有大幅縮手嗎?從最近的資料看來是沒有的。  

  話說這樣看起來避重就輕的似乎是你吧。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是認為你對其他事情沒有回應,所以才會認為你避重就輕,尤其是你對MIT的了解真的是局外人

你引用的是自由時報11.23的''社論'',眾所皆知社論最代表意識形態,我引用的是''調查數據'' 不同不同 而你的確說出我要說的話 自由民調公正之類的都是他自己說的

我們在討論的就是大環境啊,大環境壞的時候我們沒有起來,大環境壞我們壞的比大環境更快,這就是要政府檢討的地方

外資的部分,我承認最近的確大幅加碼,可是這並不是這數年來的常態,也許等選舉結果揭曉我們就可以了解外資大幅加碼的目的

我一直對你說的每一點作出回復 怎麼能說我是避重就輕呢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最初由 chrisnice79 發表

我是認為你對其他事情沒有回應,所以才會認為你避重就輕,尤其是你對MIT的了解真的是局外人

你引用的是自由時報11.23的''社論'',眾所皆知社論最代表意識形態,我引用的是''調查數據'' 不同不同 而你的確說出我要說的話.............(論壇訊息:引文過長 恕刪)

外資投資台灣決對不是看好內需市場,而是為了賣到世界。但是台灣自絶於一個大市場旁邊,所以才讓外資出走。歐美商會不斷呼籲開放三通就是這個道理,你可以就這點回覆嘛?

  以上這段是你上上篇所說的。雖然你確實在該篇文章中回應許多,但在最後這樣講不就是要我單單對這點回覆。這樣說我避重就輕?如果你需要的話我也可以再對那幾個論點來繼續講下去的。

  

  社論確實最有主觀影響,但是調查數據就最公正?恐怕也難說吧。先不論民調有取樣樣本的問題,即使是這種調查的,也擺脫不了人為的成分。編輯是不是人?有沒有自己的喜好?當然是有的,且幾乎沒有人可以擺脫,所以一般來講是以同樣版面大小來平衡。

  遠見可能在這裡也做了同樣的處置,所以這篇看來就是支持三通,而另外一篇反對三通的就被聯合報忽視了。當然,因為我沒看過遠見的這一文,也有可能編輯就單單只放了這部份的調查。在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單單深藍的一個經濟版就有你我兩個如此不同的意見。據說數百萬的台商,每一個都如此認為,要說沒有經過挑選倒是也啟人疑竇啊。

  大環境壞的時候我們沒有起來  你應該是指大環境好的時候吧

  外資動向幾年來不穩定,我們大可以看看這幾年的事,外資可非單單只看三通。像總統大選完那段時間,如果我是外資我有不想來,太危險了。而最近的加碼,那就等著看選舉吧。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台灣..一個政治民主的島國

因為某政府所以沒有迪士尼因為政府所以台灣失去了很多利益

政>商 三通之後這個關係被改變的機會很大

取代香港...不要以為這是當然

不要忘了 這個島國有個"至高無上"的政府在掌權..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最初由 kevincool 發表

以中國人的立場,台灣有什麼好玩的?用那些仰慕中華文化之人的話來講,中國物大地博,高山美水多不勝收,台灣一個小小的彈丸之地有什麼好來的.............(論壇訊息:引文過長 恕刪)

台灣有周杰倫、台灣有偶像劇

台灣是亞洲國語娛樂市場的中心

也許規模沒有大陸大

但是台灣的影響力不容小覷

別小看娛樂產業的影響力

韓國用韓劇讓外國人對韓國觀光颳起韓流

也同時帶動了國內經濟及商品出口

我們同樣也可以用動力火車把我們的忠孝東路賣出去

(我真的認識很想來看忠孝東路長什麼樣子的中國人)

如同藍色生死戀和冬季戀歌一樣

台灣的偶像劇就像五年前的韓國

漸漸佔有一席之地

尤其是在中國市場

現在的關鍵就在於我們能不能拍出一部台灣的我的野蠻女友

把台灣亞洲娛樂中心的地位更加鞏固...甚至進軍日本

成敗往往在一線之間

要是成功了

台灣旅遊業什麼都能賣

一花一草都對對岸同胞有莫大吸引力

要是失敗了

台灣就還真的是"一個小小的彈丸之地有什麼好來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政大於商?如果在一個禮拜之前講或許我會贊同。很不幸的我最近讀到一本書叫"當企業併購國家",政府相反的是被商業控制。

  從柴契爾夫人與雷根開始,他們改變了舊有的資本主義,英美開始開放更多的權力給企業。這套改變過的資本主義流行各國,一直到現在仍為各國的經濟方向。也就是鼓勵消費、開放市場、自由競爭。並且為了留住企業,在稅制上又留有漏洞或是鼓勵方案,企業可以避稅甚至免稅。

  而企業不斷的合併,最近的每一次合併案都能讓之前的相形失色。企業逐漸掌握我們的生活,又給與政治人物政治獻金。那些民意代表為了下一次的資金,勢必在制定或執行政策時偏袒企業。對企業來講,國家已經變成一個提供最低需求公共財和基本民生、保護自由資本主義的工具。

  事實上,全球一百大經濟體中,有五十一個是企業,剩下的四十九個才是國家。比爾蓋茲的營業額跟全美一半家庭的收入一樣多;通用和福特汽車的稅後收入比薩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國家總歲收還多。英國媒體大王只付了6%的稅,即使他收入數億英鎊。

  大意大概就是這樣,細節就請自己去看吧。

  附帶一句,國家利益不管怎麼看都大於個人利益吧。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選舉結果出來了,結果大家都知道

來看看新聞吧

聯合新聞網

選後行情 台股爆巨量 激漲119

■ 記者徐睦鈞/台北報導

三合一選舉結果,在野黨大勝,符合選前外資預期,在兩岸關係可望改善的期待下,今天台北股市在外資加碼、國內法人、散戶買盤歸隊下,加權指數大漲119.36點,以6348.31點收盤,寫下自10月觸底反彈以來的波段新高,成交量1203億元,則是7月29日以來的最大量。

三合一選舉,被視為執政黨施政的期中考,隨藍軍大勝的新民意出爐,今天台股反映外資選前看好,選後兩岸關係將和緩,三通議題持續加溫的題材,除電子股延續選前上漲力道外,有兩岸三通概念的中概股,以及觀光、營建及資產等類股,也都全面強勢表態,盤中在台股選後基本面回歸基本面下,火力全開,一舉攻上6300點大關。

台股今天量能再破千億元,延續選最後一個交易日的氣勢,法人預估,在兩岸關係未來可能有改善情況下,大盤指數在6200點關卡盤整結束,換手上攻後,有機會上看6500點,除選後行情外,年底作帳行情也將逐步升溫。

今天台股早盤以跳空上漲開出,惟盤中選前布局的買盤獲利了結賣壓出籠,指數幾度拉回,不過,在過了中午12時之後,投信及散戶的買盤歸隊,大舉激勵台股士氣,順利衝破6300點大關,才算開始反映選後行情,值得一提的是,今天股市上漲不純粹以藍綠概念來區分,反而是中概股領銜,帶動大漲行情。

法人指出,選舉結果大致上符合外資預料,雖然陳總統選前曾表示,若泛藍大勝,將緊縮兩岸政策,惟外資仍認為,新民意求新求變的氣勢揚升,對於兩岸關係的鬆綁刻不容緩,在經濟民生議題凌駕選舉激情下,普遍看好台股後市發展。

看來外資大量投資台灣,是看好選後情勢兩岸走向開放,那三通究竟有對外資有沒有吸引力呢?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選舉結束了

  民進黨是敗了,而外資也確實再度買進。

  但是為何不從另一方面看?

  據統計,大選之後股市大都承上漲趨勢,且又是十二月,也是傳統會漲的局面居多。若要說是預期兩岸將會三通,那上次立委選完反而股市下跌,又該怎麼說。

  且先假設阿扁的"敗了緊縮兩岸政策"會實施的話,那不就可以做出相反的結論?因為選民希望緊縮?另外,馬英九自己都說這次民進黨把層級拉得太高。民眾是要選"地方"的首長,而不是在檢視中國政策。平心而論,這次選舉是陳哲男事件影響的大,或是幾乎沒被提出來的三通大?

  外資會進來,是有看好三通的可能。但又為何不能是照統計來預測走勢?還有就是,從不只是兩岸三通股有漲,而是全面提升也可看出跟三通的關係不大,甚至國民黨的中視,在選舉後是開高走低,也沒有慶祝行情。

  甚至我也可以引用外商的話

  「自由」

  外商保誠高科技基金經理人廖國峰指出,選舉安然度過,先前離場觀望的資金,又進場買股票,促使台股大漲,至於選舉結果,頂多短期影響部分類股,比方說觀光類股,可能有主力趁機利用藍營勝選題材拉抬,但這只是短期因素,說不定一天就結束,長線走勢還是要看基本面。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根據報導...

上海的外港即將完工...

各國都在評估對己的衝擊...

連德國、荷蘭距離遙遠的歐洲大港都在憂心...

而預估衝擊最大的...

將是南韓的釜山港與台灣的高雄港...

至於三通問題...

就如同我今天於蔡詩萍的廣播節目中聽到他說的....

數字會說話

可以去經濟部等單位查看相關經濟統計數據...

或許答案就顯而易見了...

是否該直航??

還有...

題目原本是在討論「三通後台灣是否會取代香港的地位」

那為何到最後會變成在討論「台灣該不該三通」?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洋山港,全球第一個離島外港,再加上從連雲港到新疆再到哈薩克,最後到達西歐的大鐵路,其交通的易達性和腹地可說是恐怖來形容...雖然說高雄港被世界擱置在一邊很久了,但我想這又是個為世界和國內討論的契機和開始〈引爆點?我不喜歡〉。這個外港一開放就是出大利多,詳細我資料不在手邊,星期四的聯合報和星期五的蘋果日報有滿詳細的報導和評論,至於最近出的商周...好像沒有。這又讓我想到最近一本雜誌的封面:昆山即將取代台灣!總覺得台灣一直在被邊緣化,但這跟香港的問題又不大一樣。武斷點講,香港沒有技術;而台灣的技術正在被取代〈不是外流,就是故步自封!〉!而香港背後有中國,就算不是他們想走的方向,但中國對香港,除了民主方面的成績〈畢竟...中國嘛!〉不甚理想,也為他製造了很大的利多。回到原題,台灣會不會取代香港?有一個情形下可能性比較大,就是.......倆案筒衣〈小聲.....有碰到地雷的感覺,為免文被刪,以諧音置換

,單純假設,無關政治〉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1 month later...

香港預期會被上海取代

同時上海也會取代台灣(已經.....)

但是一旦三通

台灣在亞洲將會具有壓倒性的優勢

上海也好香港也好都不是對手

打敗日本也是早晚問題

因為台灣位置好

當然

所謂亞洲轉運站的理想實現在即

我有一位大陸的台商朋友:

我:你認為很多企業為何不把亞洲總部這在台灣而在上海

他:台灣沒三通 到大陸開個會還要東跑西跑 還不如設在大陸

我:有三通又為何選台灣

他:台灣位置好 但是重點是 台灣人素質較高 上海一大堆各省鄉巴佬隨地吐痰

交通秩序也比較好

的確 大陸領土廣大文盲眾多 要改變人口素質非一朝一夕之事 台灣有如此優勢

再加上三通 經濟一定能高度發展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好一陣子沒有回文了,想不到一下就又是經濟版。

讓我們來看一下三通是哪三通吧。通商、通郵、通航;在電子郵件及網路如此便利的世界下,郵早就通了,傳統信件反而更耗時。通商:在之前政府不積極管理的情況下,別說不受注意的中小企業了,就算是大企業要偷跑也不是不可能的,聯電就可以作為一個例子。且中國貨有多少,不用我說大家都知道。通航,不能直飛確實對貨流速度有影響。但是貨運還好解決,難解決的是人運。

若是單單以貨運量來看,三通對台灣確實可能有利多。但如果觀看整體,卻非如此。如上段所言,台灣真的要偷跑的企業還少到哪去了,甚至對中貿易已佔台灣對外貿易近半了,但台灣的去年的股市為何還是比不上其他對中貿易投資低於台灣的國家?這部分已在之前討論過,不在重述。要說的是,經濟不只是單單靠貨運量來決定的,要賺錢最基本的就是出口大於進口。三通造成的影響,不單單表現在轉運上而已。

我爸自己也有在中國做生意,不過是在那裡生產而已。三通之後,他要進貨或許很方便,但台灣的其他工廠要怎麼辦?照某些人的邏輯,此時應該要去中國設廠,以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但是工廠移去了,員工不能移啊。低階員工失業了,只好去找更低需求的地方工作,有找到工作算好了,但更多會被低薪資的中國員工搶走工作,這也是三通帶來的。此時台灣的失業人口增加,普遍薪資降低,容易造成通貨緊縮。而且台灣廠商大量過去中國,那我們根本不要說維持現狀了,就只有一個統一的路可走。因為中國只要片面中斷與台灣的航線,整個就卡住了。光是現在就有近兩百萬的台商在中國,危險性大不大?

再從另一方面講,中國固然是個大市場,但世界上卻不只有這一個市場。金磚是「四」國,而非一國。誠然語言相通是一大助力,但卻不是一個唯一的理由。如果只因語言就只鎖訂中國,那麼全世界也就只有我們和華僑可以和中國貿易,英文區就只能和英文區相貿易,獨特語言的不就沒得交易?

香港、上海都只是中國的一部分,跟他們比較實在是沒什麼意義,若要比也是只能比比單一部分的數據而已。難道我們台灣比不上一兩個小港口?他們的威脅性不是表面上位置優勢,而是他們背後的中國。然而以台灣和中國的特殊關係,以及實質上三通後對台灣的影響,三通對台灣整體反而是不利的。那為何許多企業家呼籲三通?因為對他們來說,三通的個人利益高於整體利益。除非諸君以後有信心當一名縱橫商場的紅頂商人,否則對三通最好還是避而遠之。

To.axis_axes

恭喜你年紀輕輕就已認識了台商啊,真是交遊廣闊。

有沒有看過前面的討論串中,chrisnice79已指出中國的top人才不輸台灣,而我雖說有比率問題,但他也說了其數量的龐大。光是要管理人才在中國是不會少的。而其他素質低的中國人,在素質提升之前先像我說的佔去台灣的工作,且這種優勢能持續多久?十年?二十年?當中國人素質起來之後台灣怎麼辦?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三通這回事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

畢竟三通後會發生什麼事

沒人知道

無論是誰在這裡發表言論也都只是猜測而已

沒發生的事誰說都是不準的

三通了

台灣真的會因此得利嗎?

三通了

台灣真的會因商業貿易依賴而被中共控制嗎?

說真的

沒人有證據

也沒有辦法預測後果

但為了避免不可知的後果

而封閉經濟體系

會不會太駝鳥心態了

至於主張積極開放的

或許也該想想三通後可能的衝擊

但是戒急用忍已實施十多年來

台灣經濟有因此而起飛嗎?

若有

就該落實「積極管理,有效開放」

若無

踏出冒險的第一步

嘗試才會知道不是嗎?

還有

各位反對三通的理由為何?

支持三通的理由又為何?

請大家拋下政治因素先想想

不能因為傳統產業將外移大陸而限制他們

畢竟他們不忘大陸跑

也將向東南亞其他開發中國家轉進

有人會說投資東南亞至少比投資大陸好

可以降低中共使用以商逼政策略的機會

但是有沒有想過

東南亞也即將容納中日韓三國

東南亞國協轉型為東亞同盟

到時候

中共的影響力將深入整個中南半島與東印度群島

甚至與印度聯手

此時於東南亞的台商也將間接受到中共控制

繞了一大圈

問題還是沒解決阿!!

雖然如此

我還是反對敏感科技登陸

畢竟這牽扯到國家安全

最後要提醒一點

題目是討論三通後的台灣是否會取代香港的地位

並非台灣是否該三通

否則可能遭受砍文處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