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Posts

有人去看了嗎?我覺得很不錯呢

一點心得:

無法體會桂綸美所要表達的時間的流動感 但三線發展的劇情讓人有擦身而過的感覺

人在這個世界上一直都是過客 正因為會消逝 所以才感到自己的渺小

相對於人 那些藝術品意義更顯得永恆 但就某種形式來說 也是過客

顛沛流離 在不同的國家或朝代 經過

如果人的經過是縱向的 那麼藝術品的經過便是橫向的吧

相較於故宮的那些寶物 我想 人與人的感情應該是更值得珍惜的

戴立忍在裡面說"殘缺 也是人生必經的過程"

是不是因為有了殘缺 人才有能力去期待明天的到來 也更有成就美好的可能

也許殘缺 就是生命的本質 那這樣想 是不是就能釋懷

釋懷 就等於不遺憾嗎 那這樣人生是不是就完美了

有時覺得自己的想法真的是個詭論 想不出什麼道理

呃 我覺得很好看 大家多多去看吧 高中職女學生兩人同行一人免費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時間》「時間只是經過,剛好留在這裡。」

  中國文化自古而今,都是以極為細緻感性的藝術方法,表現出對於時間流逝的看法。對於時間,便成為了讀書人高歌吟詠探討的問題。從「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再唱到「黃鶴一去不復還」,都是對於時間的無奈,這種無奈,繼而寄託到許多的層面上。歷史是時間所造成的,所以文人們開始傷古弔今,而自身也是歷史之流中不可溯迴的一部分,自然也對著自我生命的流逝留有一番感慨。

  對此感慨,有人以悲觀的口吻唱出不捨,更有人將其生命的菁華,化作藝術作品流傳下了,隨著歷史侵蝕,藝術作品的時間感更佳的濃厚。劇中的「寒食帖」、「故宮」,也就如此地扮起了歷史的橋樑,甚至是文化的橋樑。

《聯繫》「殘缺,也是人生必經的過程。」

  在「寒食帖」這個物件,以及「故宮」這兩個遠距離的橋樑,讓三個文化圈、四個人以上的故事有了關連,彼此看是毫無關聯,卻又無法輕易的切斷。也因為故事的殘缺,而造成了意象上的不確定。大陸、台灣、日本三地的文化交流,經過了對日抗戰五十年,再次因文化中的小角色搭上了線。五十年前的歷史,就這樣輕描淡寫的從超伯的口中說出。而靜、東橫、日本先生,則是用各自的故事,來詮釋各自對於「歷史」的情感。在這三個人中,沒有人的生活是完美的,總是有不同層度的殘缺。東橫失去愛情,忘記了藝術的本質,卻緊握著兒時的記憶;靜試圖挽回小時候的記憶,更想進入「山洞」找尋千年來的記憶;日本先生想看看和他最親近的祖父,以及真正接受他祖父感情的寒食帖。

《故宮》「台北外雙溪的故宮是假的!」(李敖)

    「本來只是經過,沒想到最後還是留在這個島嶼上了。」

  李敖先生的這句話,著實有狠到。他說的是正確的,也是不正確的。故宮是真的,也是假的。也許外觀的建築物是假的,是國民黨政府後來蓋的,但是裡頭的文物,都是歷史所遺留下來,都是文化與民族的記憶,不可抹滅,也無法忘記。沒有人可以完全的失去過去,也沒有民族可以完全的拋棄歷史。既然歷史造就了這樣的故宮,這樣的民族。那麼,了解歷史,便成為了這個民族能做的事情,而不是抹滅歷史。

《靜》「我覺得……寒食帖給我一種安靜的感覺。」

  真的該安靜一點了。中國的文化,本身就是散發徐緩的氣息。文化本身,更是以安靜的腳步,靜靜走過了數千年。文化本身的嘆息,是冗長而深沉的,也因為如此的徐靜,才能在空谷中迴盪出不絕的音響。在中國山水畫中,留白是種高超的境界,迴異於西方藝術的充實感。除了留白,其餘的地方則是以徐緩的筆觸去輕輕琢磨,求的不是功名利祿這種上流社會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平凡的溫暖。

以上,歡迎有看過的人,我們一起來討論,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http://www.wretch.cc/blog/shampoolin&article_id=3247417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