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箜 篌"


Recommended Posts

http://tw.youtube.com/watch?v=923Fxh_bHW8&feature=related

箜篌是十分古老的彈絃樂器,最初稱“坎侯”或“空侯”,文獻中有“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

  箜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音域寬廣、音色柔美清澈,表現力強。古代除宮廷雅樂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現常用於獨奏、重奏和為歌舞伴奏,並在大型民族管弦樂隊中應用。箜篌在古代有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史記•封神書》:“於是塞南越,禱祠太一,後土,始用樂舞,益召歌兒,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唐代杜佑《通典》:“漢武帝使樂人侯調所作……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撥彈之如琵琶也。”此屬琴瑟類的臥箜篌。從甘肅省嘉峪關魏晉墓磚書看,其面板上沒有品柱。豎箜篌,漢代自西域傳入,後被稱為“胡箜篌”。《隋書音樂志》記載:“今曲項琵琶、豎頭箜篌之徒,並出自西域,非華夏之樂器。”

  從古代大量演奏圖像中所繪的豎箜篌和日本奈良正庵院保存的我國唐代漆箜篌和螺箜篌殘件看,它的音箱設在向上彎曲的曲木上。鳳首箜篌形制似與豎箜篌相近,又常以鳳首為裝飾而得名,其音箱設在下方橫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則設有軫或起軫的作用,用以緊弦。正如《樂唐書》所載:“鳳首箜篌,有項如軫”,杜佑《通典》:“鳳首箜篌,頭有軫”。有軫或無軫的圖像在敦煌壁書中均有所見。鳳首箜篌自印度傳入,用於隋唐燕樂中的天竺樂,至宋代隋煬《樂書》中仍繪有當時存在的多種形制的箜篌,明代以後失傳。

  據考證,箜篌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箜篌在古代除宮廷樂隊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在中國盛唐(618-907)時期,隨著經濟文化的飛速發展,箜篌演奏藝術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中國古代的箜篌先後傳入日本、朝鮮等鄰國。在日本東良大寺的寺院中,至今還保存著兩架唐代箜篌殘品。但是,這件古老的樂器,從十四世紀後期便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了,人們只能在以前的壁畫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圖樣。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http://tw.youtube.com/watch?v=923Fxh_bHW8&feature=related

箜篌是十分古老的弹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文献中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

  箜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古代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现常用于独奏重奏和为歌舞伴奏,并在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应用。箜篌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史记·封神书》:“於是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唐代杜佑《通典》:“汉武帝使乐人侯调所作……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也。”此属琴瑟类的卧箜篌。从甘肃嘉峪关墓砖书看,其面板上没有品柱。竖箜篌,汉代西域传入,后被称为“胡箜篌”。《隋书音乐志》记载:“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之乐器。”

  从古代大量演奏图像中所绘的竖箜篌和日本奈良正庵院保存的我国唐代漆箜篌和螺箜篌残件看,它的音箱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凤首箜篌形制似与竖箜篌相近,又常以凤首为装饰而得名,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正如《乐唐书》所载:“凤首箜篌,有项如轸”,杜佑《通典》:“凤首箜篌,头有轸”。有轸或无轸的图像在敦煌壁书中均有所见。凤首箜篌自印度传入,用于隋唐乐中的天竺乐,至宋代隋炀《乐书》中仍绘有当时存在的多种形制的箜篌,明代以后失传。

  据考证,箜篌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箜篌在古代除宫廷乐队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在中国盛唐(618-907)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箜篌演奏艺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的箜篌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国。在日本东良大寺的寺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两架唐代箜篌残品。但是,这件古老的乐器,从十四世纪后期便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了,人们只能在以前的壁画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

好美喔~~~

有點像古箏....

真的是很好聽~~~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箜篌是十分古老的彈絃樂器,最初稱“坎侯”或“空侯”,文獻中有“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

  箜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音域寬廣、音色柔美清澈,表現力強。古代除宮廷雅樂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現常用於獨奏、重奏和為歌舞伴奏,並在大型民族管弦樂隊中應用。箜篌在古代有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史記•封神書》:“於是塞南越,禱祠太一,後土,始用樂舞,益召歌兒,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唐代杜佑《通典》:“漢武帝使樂人侯調所作……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撥彈之如琵琶也。”此屬琴瑟類的臥箜篌。從甘肅省嘉峪關魏晉墓磚書看,其面板上沒有品柱。豎箜篌,漢代自西域傳入,後被稱為“胡箜篌”。《隋書音樂志》記載:“今曲項琵琶、豎頭箜篌之徒,並出自西域,非華夏之樂器。”

  從古代大量演奏圖像中所繪的豎箜篌和日本奈良正庵院保存的我國唐代漆箜篌和螺箜篌殘件看,它的音箱設在向上彎曲的曲木上。鳳首箜篌形制似與豎箜篌相近,又常以鳳首為裝飾而得名,其音箱設在下方橫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則設有軫或起軫的作用,用以緊弦。正如《樂唐書》所載:“鳳首箜篌,有項如軫”,杜佑《通典》:“鳳首箜篌,頭有軫”。有軫或無軫的圖像在敦煌壁書中均有所見。鳳首箜篌自印度傳入,用於隋唐燕樂中的天竺樂,至宋代隋煬《樂書》中仍繪有當時存在的多種形制的箜篌,明代以後失傳。

  據考證,箜篌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箜篌在古代除宮廷樂隊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在中國盛唐(618-907)時期,隨著經濟文化的飛速發展,箜篌演奏藝術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中國古代的箜篌先後傳入日本、朝鮮等鄰國。在日本東良大寺的寺院中,至今還保存著兩架唐代箜篌殘品。但是,這件古老的樂器,從十四世紀後期便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了,人們只能在以前的壁畫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圖樣。

這個影片不仔細看還以為是三個海馬在動勒......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喔,之前音樂課就報告過了。

它可以搖指呢!(開心)

不過,一想到它弦那麼多,要換弦就很可怕……

我覺得比較有趣的是,

兩排弦似乎是聯動的,

因為彈右排時,他猱弦的位置不是在雁柱下方,

而是在另一側的相對弦。

不知道它按音好不好按?

之前在先進的網站上有看到在賣唷XDDDD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